肖临骏:大学学风在于文史教育

合集下载

5124207_搭建理论与实际间的桥梁___

5124207_搭建理论与实际间的桥梁___

搭建理论与实际间的桥梁———新时期中国新闻教育改革思考◎夏琼景天成早在1918年,针对中国记者普遍缺乏的社会实践,邵飘萍发出了“欲救其弊,知非提倡新闻学不可”的倡议。

两年后,上海圣约翰大学正式开设了报学系,这标志着我国新闻学教育的开端。

从这一年算起至今,中国的新闻学教育已经走过了93年的时光,在经历了美国“通才式”教育、苏联“标准化”和“政治化”教育,以及文革拨乱反正后的重启和探索之后,中国的新闻学教育走上了正轨,并逐步实现了新闻本位的回归。

改革开放以后,招收新闻学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新闻教师人数和招生比例逐年增加,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学科设置越来越明细,新闻学教育看似形势一片大好。

之所以说“看似”,源于新闻学发展所遇到的种种实际问题,焦点在于学校理论教育与实际发生了脱轨,造成了学校目标、学生能力和社会需要的矛盾。

虽然各高校均以培养新世纪合格的新闻人才作为自己专业设置的目标,但实际情况却是学生的理论掌握和实际操作能力严重不平衡。

不少学生拥有较高的专业课分数,能对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倒金字塔结构等新闻理论侃侃而谈,却缺乏基本的新闻实践能力,很多人不会写消息。

这种情况出现在新闻学硕士、博士身上则更为普遍。

根据相关的调查,2013年中国的高校毕业生达到了699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同时也是就业最难的一年。

宏观数据的背后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毕业生们将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因为无论哪个媒体都不需要只会纸上谈兵的毕业生。

当前,培育优秀新闻人的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很大,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当下的中国新闻教育,并根据中国新闻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改革。

一、优化课程结构,整合多学科教育“新闻教育要合乎实践理性而存在,不仅要合乎新闻传播业发展的理性,而且要合乎社会文化和民主政治发展的理性,回归新闻教育本应具有的人文品质。

”[1]这样的人文品质,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需要高校以培养综合性、多面性的新闻人才为目标。

《书目答问》卷三子部

《书目答问》卷三子部

《书目答问》卷三子部•兵家第三小析发布时间:2021-11-02T17:02:04.689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1月作者:管凌霄[导读]管凌霄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222000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11-003-01张之洞作《书目答问》“乃随手记录,欲使初学便于翻检,非若藏书家编次目录,故不尽用前人书目体例。

”作为私修导读性目录,其目的在于指示门径,不论目录的编排还是书目的选择,都与作为官修综合性目录的《四库全书总目》有着很大的区别。

《书目答问》有着浓厚的经世致用色彩。

张之洞在略例中说:“其原书为修四库时所未有者十之三四,四库虽有而其书校本、注本晚出者十之七八”。

可见其本身就有革故鼎新之意。

相较于《总目》来说,《书目答问》虽不尽详,但其结构开放简明,重视考据之余兼收并蓄,尤其是对周秦诸子学的重新认识和对西学的重视,是难能可贵的。

张之洞在兵家第三开头指出“兵者,人事”,表明了强烈的实用色彩。

在兵书的选择上,其有四个标准:诡诞不经,不录;多言占候,不录;伪书,不录;空谈,不录。

《书目答问》兵家共选取了十种书,分为三类。

第一类论兵制、兵事。

《历代兵制》历述周代及春秋、秦汉、唐代以来历代兵制得失,对宋代尤为详尽;《读史兵略》言兵事,历举著名战役,详述经过简明分析;《读史方舆纪要》记“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得失之迹”,阐明了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草庐经略》先理论阐述,后引用战例或用兵故事、兵家言论佐证。

第二类论练兵、临阵。

《练兵实记》是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涉及兵员选拔、部队编制、旗帜金鼓、武器装备、将帅修养、军礼军法、车步骑兵的编成保结及建军、训练和作战的各个方面;《纪效新书》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同时反映了火器发展一定阶段上作战形式的变化;《救命书》讲城守事宜、遇变事宜、预防事宜,切要实用;《洴澼百金方》是清代汇辑评论历代战略防御的兵书,针对时弊分类辑述战略防御思想和作战原则与方法。

肖临骏:细数语文教学的魅力与陷阱

肖临骏:细数语文教学的魅力与陷阱

一、大学与中学之间的裂缝同样是教育,中学与大学是有区别的,但区别到底有多大,谁也说不清。

民国年间,中学老师进大学教书,很正常,如历史学家钱穆、吕思勉,文学家朱自清、美学家朱光潜等。

至于特定年代大学教授因经济困难到中学兼课(如抗战中西南联大教授),那就更容易理解了。

但五十年代以降,大学教师与中学教师之间的鸿沟,变得几乎不可逾越。

这很奇怪,课绝少被追问。

大学教师良莠不齐,中学教师则同样藏龙卧虎。

只是因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不同,久而久之,前者较为专精,如此而已,无所谓高低雅俗。

我在中山大学读硕士的导师吴宏聪先生,他的导师是杨振声;我在北京大学读博士的导师王瑶先生,他的老师是朱自清。

杨、朱二位主要活跃在新中国成立前,以大学教授而关注中小语文教育;吴、王二位主要活跃在新中国成立后,则全力以赴在大学教书。

杨振声先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1930~1932),辞职后,受命主编中小学国语教科书(1933~1936),帮手是著名小说家沈从文;西南联大时期,杨先生主持编写“大一国文”教材,同样全力以赴。

朱自清在浙江春晖中学执教的那一年(1924~1925),撰写了《中等学校的学生生活》《教育的信仰》等,对中学教育很失望,希望转到大学教书。

可日后再三回顾,深度介入中小学语文教学,其动力与经验正在于此。

1942年,朱自清与叶圣陶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45年,二人又合著了《国文教学》一书。

另外,朱自清撰写的《经典常谈》以及《标准与尺度》《语文拾零》《论雅俗共赏》等,对关注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好读物。

大学教授介入中小学教育,往往悬的很高,因理想不容易实现而颇有怨言。

可我猜想,从杨振声到我的师兄钱理群,其“屡败屡战”的自我陈述中,其实包含着自得与自信。

人的精力有限,大方介入中小学教育,多少会影响专业著述的深度。

可放眼整个社会,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及影响力,非书斋里的高头讲章所能比拟。

肖临骏:高考政治卷中的供求曲线题不是考西方经济学

肖临骏:高考政治卷中的供求曲线题不是考西方经济学

有人认为,高考政治卷中的供求曲线题是考西方经济学。

所以,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应变态度。

一是反对高考政治考供求曲线题,一是高考前夕“模考”西方经济学的供求曲线题。

子木老师认为,这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两者都没有真正理解高考题中的供求曲线题其实是来自高中《经济生活》而非来自《西方经济学》。

一、“反对高考政治考供求曲线题”是错误的。

高考政治卷中的供求曲线题不是考西方经济学。

子木老师认为,我国现行的高中政治课的《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考试大纲》,都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的。

关于价格,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归纳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作为落实课程标准的《经济生活》教材,对于价格变动的意义,人教版2014年3月第6版《经济生活》教材第15页有表述: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经济生活》教材第16页有表述: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会压缩生活规模,减少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这时生产者会扩大生活规模,增加产量。

与教材相对应,人教版2014年4月第6版《经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第39页明确提到“需求法则和需求曲线。

”第40页明确提到“供给法则和供给曲线”,并指出:“无论是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自变量(商品价格)通常放在纵轴,因变量(商品数量)通常放在横轴。

”这就说明,目前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的高中《经济生活》已经吸收并升华了西方经济学的“供求法则和供求曲线”的基本知识。

为什么子木老师说“吸收并升华”呢?子木老师认为,目前高中政治教材《经济生活》里的有关价格影响供求的原理,其实和《西方经济学》(大学教材)所讲的价格影响供求并不完全相同。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的价格影响供求,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规律为基础的,是在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的前提下,来分析价格对供求的影响。

7、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7、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坚持“政治中立”
路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 服务对象 服务政府(资产阶级)
国公务员法》(2018年
修订)
中国公务员制度
我国公务员不仅包含中央一 级还包括地方各级
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 准 不搞“两官分途”各级各类 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 任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服务人民
★笔记
三、新中国(国情创新)
①形式:科举选官 学堂、留学毕业生选官
清末新政
1901
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
学堂
官制改革:总理衙门→外务部;六部→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
②内容:四书五经
选官制度:学堂考试合格,给予贡生、举人、进士;殿试后,优予官阶
1904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癸卯学制),学堂选官制度 由此正式形成
A.清政府 C.北洋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笔记
三、新中国(国情创新)
1、干部制度 沿用建立(建国初):党管干部
完善(改革开放后): 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规范化、制度化
2、公务员制度 开始1993
正式形成:《公务员法》2005
第一章 总则
第四条 公务员制度坚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6.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依次展开,1994年重点建立和实施考试录 用制度,1995年重点实施辞职辞退制度,畅通公务员队伍的“出口”, 1996年重点实施了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 岗制度进行了研究试点。这表明我国( )
A.坚持了党管干部原则 B.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 C.干部选拔走向制度化 D.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
——房列曙《民国文官制度的独特创制》

肖临骏浅议审美素质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肖临骏浅议审美素质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美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培育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

审美素质包括审美观、审美熟悉、美感、审美情趣和能力等内容。

历史教学可以启迪人们的智慧,陶冶人们的情操,化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师人表率。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美、劳动美、人物美、艺术美、斗争美、科学美等的熟悉,培育学生掌握美的知识,发展学生欣赏美、酷爱漂亮、创造美的能力,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因此利用历史教学的美育功能,有目的地进行审美素质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历史教学中的审美因子和历史美的特点所谓审美因子,即在审美活动中能够激发主体美感的客体品性。

历史教学中的审美因子指的是以文字、图片、实物和遗址及有关教育教学艺术等为客体的信息。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古老的神话传说、历史时期的关寨城垣、少数民族的羌笛胡笳、古代战争的车马烟尘、英雄好汉的盖世之功、历史事件的汹涌澎湃等等都可以在学生心灵中变幻成优美的诗歌,叠印出如梦如画的场景。

审美视角深切历史的心里世界,可以给学生丰硕的精神享受。

历史知识一应俱全、浩若烟海,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丰硕的审美因子。

无论是文物、雕刻、工艺、绘画、诗词等形成所表现出来的历史外在可感形象美,仍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典章制度所反映出来的历史本质、历史规律等形式的历史内在科学美、哲理美,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教育的客观基础。

历史美作为历史学科所具有的审美因子,具有以下特点:一、历史美的真实性。

历史学是以事实为训的科学,历史人物是真实、有血有肉的,历史事件是有根有据的。

真实的历史所反映出来的真实美会增强美的感染力。

二、历史美的时距性。

这是历史教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

无论是纵向时间差,仍是横向地域差,都能影响学生的审美熟悉,可是一旦通过审美教育消除时距差,一幅幅持续的充满立体感和动感的历史画卷就会呈此刻学生的脑海中。

3、历史美的层次性。

这和历史本身的阶段性分不开,审美具有时期不同性。

每一个时期的人们有所追求,而每一个时期的人们所追求的又不相同,这是历史美的层次性。

肖临骏:《唐宋社会变革论纲》评介

肖临骏:《唐宋社会变革论纲》评介

林文勋教授的《唐宋社会变革论纲》(以下简称《论纲》)一书,2011 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作者在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基础上,对唐宋社会变革问题进行宏观深层探讨和重新诠释的厚重之作。

全书以商品经济为切入点,以层层递推的方式对唐宋时期的一系列重要社会变革进行了细致描述和深入分析,其间所透射出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启人良多。

一、主要内容与研究议题《论纲》全书近30 万字,除导言、引论和结语外,共分4 个篇章。

导言部分介绍了本书的总体思路、研究理念、基本观点和三大忧虑。

作者力图站在历史哲学的高度,从经济史的角度出发,“对唐宋社会变革作一个从经济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的多层面分析”(第3 页)。

在引论中,作者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出发,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作了充分阐释,随之又对中国传统社会变迁轨迹进行了鸟瞰式的考察,进而得出“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重要力量”(第20页)的基本结论,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成为作者考察唐宋社会变革的基点和支撑全书的核心架构。

第一篇对日本、欧美和中国学者关于唐宋变革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理论做了简要论述。

基于传统唐宋历史观存在的诸多缺陷,作者推陈出新地提出了“商品经济的历史观”,并具体论述了商品经济对唐宋社会变革的影响。

第二篇到第四篇作为本书的主体部分,系统阐释了商品经济与唐宋经济关系及阶级关系变革、国家政策调整及制度变革、思想价值观念变革三方面的关系,其间“富民”阶层的崛起成为贯穿全书的重要线索。

最后之结论,总括全书理论核心,详细论述了“富民社会”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并提出中国传统社会经历了从“部族社会”到“豪民社会”再到“富民社会”并朝着“市民社会”发展的变迁主线。

综览全书,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并未采取将重心放在考述唐宋变革的诸种现象与事实的传统研究模式上,而是以探讨变革的深层动因为立足点,沿着商品经济发展的脉络对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诸领域的重大变革进行了层层剖析,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构建出了唐宋社会变革的理论体系。

2023年山东大学古典文献学考博题

2023年山东大学古典文献学考博题

山东大学古典文献学考博题1.古代汉语2.先秦两汉文学3月22日上午古代汉语一、标点30分吳王夫差敗越于夫椒報檇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會稽使大夫種因吳大宰嚭以行成吳子將許之伍員曰不可臣聞之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昔有過澆殺斟灌以伐斟鄩滅夏后相后緡方娠逃出自竇歸于有仍生少康焉為仍牧正惎澆能戒之澆使椒求之逃奔有虞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於是妻之以二姚邑諸綸有田一成有衆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衆撫其官職使女艾諜澆使季杼誘豷遂滅過戈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今吳不如過而越大於少康或將豐之不亦難乎句踐能親而務施施不失人親不棄勞與我同壤而世為仇讐於是乎克而弗取將又存之違天而長寇讐後雖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蠻夷而長寇讐以是求伯必不行矣弗聽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敎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三月越及吳平吳入越不書吳不告慶越不告敗也二、翻译40分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隠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逺庖廚也三、文言文写作30分《隋书经籍志》曰: “汉时刘向《别录》、刘歆《七略》, 剖析条流, 各有其部, 推寻事迹, 疑则古之制也。

”请根据对这段话的理解, 写一篇文言文, 规定观点鲜明, 层次清楚, 符合文言行文规范。

不少于300字。

肖临骏:无“心”何谈基础教育

肖临骏:无“心”何谈基础教育

成功的教育,往往以宗教活动让学生学会宽容、博爱;以通识教育,让学生热爱国家民族,认同核心价值;以社会实践让学生学会关心、合作、尊重。

以《论语》等典籍来医治痼疾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线、主体和主导,以《论语》为基调、底色和元典。

《论语》承载以人为本的哲学、以民为本的理念、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极入世的传统、厚德载物的担当、天下为公的理想、尚中贵和的思维、博爱泛众的胸怀、勤劳简朴的性格、家庭中心的伦理、家国一体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养护师生心灵的最宝贵的精神资源。

《论语》承载的以生为本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情怀、因材施教的方法、全面发展的课程、尊重个性的取向、慎独正己的修身、反求诸己的态度、积善成德的路径、君子人格的激励等等,是中国当代基础教育应该传承、必须传承、必要发扬的永恒的教育智慧。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拉穆提说:“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自己。

”我深以为然。

教育不能改变世界结构,教育不能改变世界的贪婪、腐败、暴力。

但是,教育却能改变自己,却能改变人心。

在基础教育中,孩子与老师们一起读《论语》等优秀的中国经典,来实践有“心”的教育,是可以实现的。

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可以重建文化自信,可以重建精神家园,可以优化文化场域,可以养护师生灵魂,可以促使教育重树有教无类的情怀,重拾因材施教的传统,重归精神活动的本真。

这些,恰恰是中国教育生路所在,出路所在,活路所在!。

肖临骏: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探析

肖临骏: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探析

高中生的学习是人生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阶段,既面临着人生中较为重要的一次考试,又是良好学习习惯、思维方式需要维持稳定的一个阶段。

而历史,作为必修课程之一,具有理论知识点多、单调的等特点,在学生的学习印象中形成了一种必须死记硬背才能掌握知识的误区,而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也格外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忽略的知识传授方式的改变以及学生在精神层面对于该种知识传授方式的需求。

这就造成了学生对高中历史课程学习兴趣低,学习效率提不上来的一些尴尬场景。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化进行,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说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如何面对现在教学中的实际发展状况,一次在教学方式中存在一些误区和缺陷,及时转变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法,已成为时代发展急需解决的方面。

而近年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打响,而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这种从精神需求层面上展开的教学模式逐渐引起大家的注意,围绕历史知识的特点以及历史教学的特点,将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引入到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来,以行之有效的措施改善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不足的现象,真正有效的提高学生在历史课的学习效率,培养他们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学生全方面素质的发展,已经成为众多高中历史老师所共同关注的重点。

本文作者依据自己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经验及理论研究基础,提出将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相结合引入到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看法与理解,供同行参考。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纵观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是极多的,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在此做简要叙述。

首先是任课老师的应试思维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大多数老师传授知识都是机械的照搬课本知识,以高考考试内容为主要授课目的,完全忽略了历史故事的趣味性,也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完全就是考什么而教什么的思维模式。

第二,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某种程度上还是存在区别的,初中历史知识较为浅显,对于初中生来说比较容易接受,但高中历史知识就进一步的细化,复杂化,尤其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思维与理解模式可能还没有转变过来,而且学生的基础不同,掌握知识的能力不同,很多高中任课老师刚开始教课就以一个高水平的层次开始,学生来不及适应,慢慢就失去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肖临骏:在当下寻找安身立命之地

肖临骏:在当下寻找安身立命之地

在盘点当下的时候还能想到过去和将来,在风雨交作之日还有可以期盼的阳光灿烂在三十年经济增长之后,消费主义正在成为现代中国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之一,而与消费主义相对应的,则是存在于个体和群体之中的浮躁、焦虑、彷徨、紧张,其间的极端,则化为戾气。

因此,向路人询问“你幸福吗”,常常成了一个难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作回答的问题。

幸福需要静气,而消费主义不是静气,浮躁、焦虑、彷徨、紧张也不是静气。

人生不能宁静自有种种因果,而以文化为视角作观察,则其间的大半都在于精神上找不到一个可以安顿身心的地方。

这种安顿身心的地方,今人称作精神家园,而古人称作安身立命之地。

精神家园和安身立命之地,指的都是文化之深入内心而化为支撑。

传统中国治理天下,政治治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治理。

概而论之,以中国疆域之大,人口之多,一个地方和另一个地方的语言、风俗、地形、气候、物产之多态多样和各不相同,能够使之相互凝聚而联为一体的,靠的都是彼此共有的同一种文化。

由于共有同一种文化,则南北东西之间虽相隔万水千山,而秦晋吴越自能长在因文化而相认,因文化而沟通,因文化而呼应,因文化而绵延之中。

两千年中国的统一,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统一。

与这种文化统一相对应的,是地方倚重风俗。

儒学尚礼治和礼教,以“道学政”之一体为理所当然,因此政治常常依傍文化,而文化之重心即在风俗。

《后汉书》说童恢做地方官,“吏人有犯违禁法,辄随方晓示。

若吏称其职,人行善事者,皆赐以酒肴之礼,以劝励之。

耕织收种,皆有条章,一境清净。

”说刘矩做地方官,“一以礼让化之,其无孝义者,皆感悟自革。

”在这些实例里,治理就是教化,“劝励”和“化之”都是在用文化为地方造风俗,而后是人在风俗之中,便是人在文化之中。

自汉代之后,这种力行教化的地方官被称作“循吏”,西方人说中国的士既有贵族的品格,又有传教士的品格,若就循吏所表现出来的自觉的文化意识而言,其一意力行确乎近于传教士。

由两千年历史的总体作评说,当然是地方官未必都能治理如同传教,但循吏成为一种范式而教化成为一种职责,由此形成的制束,又会使地方官常在一种既定的走向之中而不能轻易忘掉“劝励”和“化之”。

充分发挥文科的战斗作用——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充分发挥文科的战斗作用——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是 一 个 根本 的 问题
,
毛主席 在
为什 么人 的问题
, ,
原 则 的问题
, ,


文 化大 革 命
前 的 旧 文 科 不 是 为 工 农兵而 办
把持
, ,
不是 为 巩 固无 产 阶 级 专政而 办

而是 为修 正 主 义 分 子 所
毛 主 席 的 革 命路 线 基
,
为 剥 削阶 级 而办

为 刘少奇
充 分 发挥 文科 的战斗作用
一 学 习 《 在 延 安文艺 座谈 会 上 的讲 话 》
齐 施文
三十 三年 前
,
围 绕着按 照 哪 个阶 级 的 面 貌 改 造 世 界 的重 大 问 题

,
延 安文 艺 界 展 开 了
,
一 场 深刻 的 两 个阶 级
两 条 路 线பைடு நூலகம்的 斗争

在 这 场 斗争 中
。 、
,
但 这 集 中 起 来 主 要 体现 在 如何 发 挥 文 科 的 战 斗 作
,
把 文 科办 成 巩 固 无 产 阶 汲 专 政 的 工 具
: ,
把 文 科 学员谙 养成 为巩 固无 产 阶 级 专政 而 奋

斗 的 战 士 这 个 根 本的 问 题 上
《讲 话 》中 指出

而 解决这 一 问 题 的 关 键是 教师 的 世 界 观 的 改 造
工人 阶 级 开 进上 层建 筑领 域
,
打 破 了 资产 阶 级 知 识 分 子 的 一 统 天 下

,

导 权夺 回 到 了无 产 阶 级 的 手 里
毛 主 席关 于

西南联大中文系的学风

西南联大中文系的学风

西南联大中文系的学风西南联大中文系作为中国一所重点高校,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学风而自豪。

学风是指学校或学院的教学和学术氛围,体现了其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学习态度等方面的特点。

西南联大中文系的学风可谓独特而出色,以下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学风的特点及其指导意义。

首先,西南联大中文系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中文系的教育环境中,人文关怀、人情味是学院努力追求的目标。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注重培养人文素养,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这种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得学院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和和谐,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其次,西南联大中文系强调学术创新和思辨能力培养。

中文系的教育注重学术研究,鼓励学生参与到学科的前沿讨论中来。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记住大量的知识,更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

这种学术创新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使西南联大中文系的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具备了更高的竞争力。

再次,西南联大中文系注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学院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在语言学课程中,学生会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操作,如语音实验、调查研究等,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这种注重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西南联大中文系强调团队合作和合理竞争。

在学院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之间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团队合作意识。

大家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共同面对学业上的挑战。

同时,学院也鼓励学生之间的合理竞争,促使每个学生努力奋斗,取得更好的成绩。

这种团队合作和合理竞争的学风,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西南联大中文系的学风具有人文关怀、学术创新、实践教学和团队合作的特点。

这种学风的培养对于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未来的学子们能够从中文系的学风中受益,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科生学风影响因素研究

本科生学风影响因素研究

本科生学风影响因素研究作者:刘春阳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10期摘要:高校學风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所学校学习氛围、校园软硬件建设的重要体现,是一所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学风建设的程度和学风氛围与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息息相关。

加强学风建设,激发学生内在学习主动性,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形成优良学习氛围,是学生成才的需要,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需要。

提升学风建设,关键在于把握学风建设的影响因素。

准确把握影响学风的因素,正确树立优良学风,关系人才培养质量,关系整个社会和国家未来。

本论文立足学风研究,主要探寻影响学风的因素,对症下药,解决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学实效问题。

关键词:本科生;学风;影响因素一、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我国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由少数人的精英式教育转向面对大众的普及式教育,由规模发展转向质量提高,于是教育质量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

2012年,教育部公布了最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评估体系将“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作为教学工作的七个指标之一。

2013年,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学生改革项目中单独将学风与学习效果作为指标,彰显了国家对改进教育质量、提高本科学风的决心和信心。

随着大学扩招,“00后”逐渐成为学校的主体,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下,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冲击传统学校教学,高校学风出现诸如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专业认同感弱,缺少自我约束力等问题,改进不良学风的相关研究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

二、学风的内涵学风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学风即学校的学习风气。

从广义上讲就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学校全体师生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

学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它依不同学校的不同特点表现出独有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逐步地形成和固化,成为一种传统和风格。

对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

对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

对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
肖俊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09(000)007
【摘要】民办高校学风存在一些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本身、师资、机制等方面.民办高校要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深化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完善规章制度为手段、以就业工作为落脚点解决这些问题.
【总页数】2页(P178-179)
【作者】肖俊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加强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的重要论述
2.民
办高校学生优良学风建设提升对策与创新思考3.民办高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的几点思考4.民办高校学生优良学风建设提升对策与创新思考5.“三全育人”视
域下民办高校学风建设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肖临骏宋代文化精英治国与公务员考试.doc

肖临骏宋代文化精英治国与公务员考试.doc

中国历史上管理国家的人才是如何选拔出来的?大体上有三个阶段。

第一、西周、东周实行贵族世袭制,国家管理人才的选拔凭借的不是能力和知识,而主要是血统。

贵族垄断了文化,也垄断了管理国家的职位。

第二、从汉代一直到南北朝,中国的管理人才主要实行察举制。

在这个历史阶段,国家的管理人才和官员由各个地方的政府官员推荐。

能不能把最优秀的人放到最合理的岗位上,主要靠人治,而不是法制。

第三、从隋代开始,发明了法制的选拔人才制度——进士考试。

唐人继承了这项制度,而到了宋代,这项制度才开始发扬光大并定型。

所谓宋代的“公务员”考试,其实就是进士考试,也即官员选拔。

唐代以前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普及程度较低,隋朝开始有所提高,但唐代一般每年录取的进士最多儿十人,是两位数,而且唐代读书人考中进士,虽有荣耀但并不直接受官,要做官还要经过吏部审查。

吏部选拔不仅要看文化知识,还有一些其他条件。

比如R相是不是相貌堂堂,身材够不够魁梧等等。

这样的话,帅哥就有优先录取的可能,如果长得不好,就很少有希望能够脱颖而出了。

唐代进士考试并不怎么看重考场的考卷成绩,更多要看考生平时的文学创作成绩及考生的社会知名度。

这种考场外的文化比拼叫做“行卷制度”,“卷”指卷了。

考生在考试前儿个门早早到达首都长安,把平时的得意之作用好的宣纸、规规矩矩的大字抄写出来,写完以后还要裱起来。

这就是卷子。

卷子要抄很多份,挨家挨户去派送,多是送给文坛上成名的人物。

这些人一般都有社会职位,他们收到后会认真地看,好的卷子会出去帮你宣扬,而月.到主考官那儿去推荐。

所以说当时的唐代考场考卷只是一个参考分,相当的比重在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就要靠a己和文坛上的成名人物帮你推销。

这种制度有好有不好。

虽然要全面看待一个人的整体素质,自然是连平时成绩一道来计算比较合理。

但这种做法也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人治的因素过重,导致会有人走后门。

我们今天考察唐代三百多年中的进士,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进士就是贵族了弟和官宦子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大学的学风,以文学及史学两系为枢纽。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朱家骅先生说的。

朱家骅先生是中国学术和教育界的泰斗级人物,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等职。

朱家骅先生青年时期留学德国,一九一七年回国,经国学大师沈尹默介绍,被蔡元培校长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那时候,北京大学总共二十八位教授,朱家骅先生年仅二十四岁,成为北大最年轻的教授。

一九三○年兼任教育部长的蒋介石,聘朱家骅先生做南京中央大学第二任校长。

一九三一年我的外祖父陶希圣先生,在中央大学法学院做教授,忽然接到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周炳琳先生发来聘书,请他到北京大学法学院去任教。

于是外祖父写信给中大校长朱家骅先生,提出辞职。

朱校长接信,当晚冒雨,赶至外祖父住所,极力挽留。

朱校长说:一个大学的学风,以文学及史学两系为枢纽。

他的计划是一步一步充实中央大学的文史两系,已经聘了顾颉刚先生到中大史学系。

朱校长希望外祖父继续留在中大,共同努力。

外祖父再三解释,对于母校北大的聘约,他没有抵抗力。

自己学问还差得很远,愿意回到母校,力求上进。

外祖父赞成朱校长的计划,但很惭愧,不能协助,以观其成。

这次会面,这段对话,外祖父曾有逐字逐句的记录。

《随笔》2012年第4期朱家骅先生曾留学西洋,见多识广,又任教多年,经验丰富,亦曾主持学政,过关斩将,说出这句话,当经深思熟虑,绝非儿戏。

细想想,确也如此。

一说清华,就是理工,乃一九五二年盲目模仿前苏联教育体制,分离文理大学所致。

这个错误,遗害至今。

虽然改革开放之后,清华重新恢复文史学科,但终于无力扭转清华作为单一理工大学的偏见。

其实清华大学一百年前成立,自文科而始,那时中国尚无理工学科的概念。

一九一四年梁启超到校发表演讲,以君子为题,引述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之后清华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定为校训,现在台湾清华大学,还保持着厚德书院和载物书院的名称。

一九二五年清华从留美预备学校独立为大学,学术空前发展,而当时该校最享盛名的四教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皆文史大师。

一九二八年清华创四年制本科教育,设文、法、理三学院。

清华增设工学院,是一九三二年的事,比文史学科晚了多年。

我不了解英国大学教育,不知牛津剑桥是怎样的学科设置,有熟悉者,敬请补充。

我在美国生活了近三十年,约略所知美国各大学的专业学科设置,多少应着朱家骅先生的那句话。

现仅以美国最著名之哈佛、耶鲁、史坦福三所大学为例,算作注解。

本文所议,只是四年本科大学的学科设置,不涉及本科之后的研究院教育。

在美国,医科法科,都是研究院课程。

大学本科不设医科和法科,只有预科如PreMed或PreLaw。

大学本科读了医法预科,并无行医或务法的资格,只是进入医学院和法学院的踏板。

美国本科大学可以读商科,获工商管理学士学位,那资格不值什么,还是必须到商学院的研究院,读出工商管理硕士,才能走江湖。

所以本文有关大学专业学科设置,不包括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

哈佛大学非常之大,本科加研究院有十五个学院之多,这里只举其最大的本科哈佛学院为例。

该学院文理科系的设置,按照英文字母排列:非洲及非洲美国人研究,人类学,天文学,塞尔迪克语文,化学和生化,古典文学,比较文学,地球及行星科学,东亚语言和文明,经济学,英文,德文,政府学,历史,艺术和建筑史,科学史,人类进化生物,语言学,数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音乐,近东语言和文明,有机体与进化生物学,哲学,物理,心理,罗曼语文,斯拉夫语文,社会,南亚研究,统计,干细胞与再生生物学,视觉及环境研究,化学和物理生物,环境科学及公众政策,民间传说和神话,历史和文学,文学,神经生物学,宗教研究,社会研究,妇女研究,共四十二个系。

其中可列为数理化的系,包括环境科学和心理学在内,有十五个。

其它二十七个系,都是文史哲专业,超过数理化专业近一倍。

跟哈佛一样,耶鲁大学也非常之大,共分十八个学院,其中除去文理研究院、法学院、医学院等研究院外,有从事本科教育的耶鲁学院,职业学院,建筑学院,艺术学院,宗教学院,机械及应用科学学院,森林及环境研究学院,管理学院,音乐学院,戏剧学院,护士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宗教音乐学院,以及暑期班。

仅从学院分布而言,已可看出,文化艺术类居多。

又以耶鲁学院的专业设置为例,按照英文字母排列:非洲美国人研究,非洲研究,农学,人类学,应用数学,应用物理,考古学,建筑学,艺术,天文学,生物,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分子生物,物理及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英国研究,细胞生物学,细胞及分子生理学,化学工程,化学,儿童研究,古典文学,认知科学,比较文学,计算生物及生物信息学,计算机,计算机及数学,计算机及心理学,宗教研究,戏剧,东亚语文,东亚研究,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经济史,经济学,经济及数学,电机,电机及计算机,工程,英文,环境,环境工程,环境研究,伦理政治及经济,民族种族及迁移,欧洲研究,电影研究,森林及环境,法文,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德文,古希腊研究,历史,艺术史,科学史,医学史,人文科学,国际经济发展,国际关系,国际研究,伊斯兰研究,意大利语文,拉丁美洲语文,同性恋研究,语言学,文学,数学,数学及哲学,数学及物理,中世纪研究,微生物学,分子生物物理及生物化学,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音乐,近东语文,哲学,物理,物理哲学,政治学,葡萄牙语文,心理学,宗教研究,文艺复兴研究,宗教音乐,斯拉夫语文,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学,南亚研究,西班牙语文,统计学,城市研究,教育学,戏剧研究,妇女研究。

总共九十四个专业,其中三十二个专业属于数理化,包括农学和环境学。

其余六十二个专业,则都属文史哲学科,比数理化专业多出几乎两倍。

再举史坦福大学为例,除去研究院不算,本科学院有地球科学、教育、工程、人文等几个学院。

其中地球科学学院科系有能源工程,环境系统,地理和环境科学,地缘物理学等专业。

工程学院则有航空,生物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计算机,电机,管理科学及工程,材料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

人文学院科系计有人类学,应用物理,艺术史,生物,化学,古典文学,传媒,比较文学,戏剧,东亚语文,经济,英文,法文,意大利文,德文,历史,拉美文化,语言学,数学,音乐,哲学,物理,政治学,心理学,宗教研究,斯拉夫语文,社会学,统计学。

上述地球科学和工程两学院的专业,都属工科。

而人文学院内,总共二十八个科系,其中六个属于数理化,再加地球科学学院和工程学院的十三个工程专业,共为十九个理工专业,仍不及文史哲专业二十二个之多。

行文至此,仍嫌不足,乃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一所。

顾名思义,该校似为单一理工大学,可比国人心目中的清华。

那么来看看麻省理工大学的专业设置,按照英文字母排列:航空工程,航空工程及信息技术,非洲研究,美国研究,古代及中世纪研究,人类学,应用国际研究,考古和材料学,建筑学,艺术文化和技术,天文学,生物工程,生物学,大脑及认知科学,化学工程,化学,中文,土木工程,比较传媒研究,计算机科学及工程,计算机科学及分子生物,地球大气及行星科学,东亚研究,经济学,电机及计算机科学,能源研究,工程系统,环境工程,外国语文,法文,德文,历史,建筑史,人文及工程,日文,拉美研究,语言及哲学,文学,管理,材料及工程,数学,数学及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中东研究,音乐,原子科学及工程,物理,政治学,心理学,公共政策,俄文,科技与社会,城市研究和计划,西班牙文,戏剧,毒理学及环境健康,妇女研究,写作。

总共五十八个专业中,二十四个属数理化,其余三十四个属文史哲,理工大学,竟然仍旧是文史哲专业居多。

这些统计,都是从各校网站收集,如有不准确之处,敬请指正。

综上所述,概括而言,可知至少美国各大名校的专业设置,多以文史哲为重,没有单偏理工的。

很难想象,如果完全没有文史哲专业,史坦福大学还能算个大学么?也难想象,如果耶鲁大学砍掉文史哲课程,还有什么资格自称常青藤名校?更难想象,如果哈佛的文史哲专业都排末流,哈佛还能在美国大学圈里独占鳌头。

就算麻省理工大学,如果离开种类繁多的文史哲课程,恐怕也造就不出许多科技人材来了。

根据一份叫做大学学习评估(CLA)的报告,美国大学期望学生之所学,归纳为三:第一,批判性思维,第二,复杂推理能力,第三,书面写作表达。

这三种美国大学学生作为学习总目标而必须具备的基本学业能力,虽然也可通过数理化课程获得某些训练,但很显然,离开完整严格的文史哲课程学习,则绝对不可能成功。

所以在美国的大学里,文史哲课程设置,受到特别的重视。

一般而言,美国大学制度,一二年级称作基础教育时段,全部学生必须修满数理化文史哲各科,成绩合格,到三年级才可以进入专业。

还有很多特别着重学业教育的美国大学要求,学生必须读出一个主专业加一个副专业,才允许毕业,而且明文规定,主专业与副专业不得有学术上的关联,如生物学与动物学就有学业关联。

也就是说,以数理化为主专业的学生,最好拿文史哲做副专业,以此迫使学生避免单一学科的偏差。

缺少足够的文史哲教育基础,人便与机器无异,纵会使些雕虫小技,胸无造福世界的人文理想,终难成就科学创造。

看看诺贝尔科学类奖项获奖者哪国居多,便分出理工教育制度和实践的成败,并知其中道理。

现今美国这种大学教育制度和课程设置,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朱家骅先生八十年前讲过的那句话:一个大学的学风,以文学及史学两系为枢纽。

那么今日中国的大学,包括校长教授学生们在内,若想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个把名副其实的科学家,跻身世界名校之列,是否应该好好反思,彻底抛弃单走数理化独木桥的错误观念,开始重视起文史哲的教育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