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十三)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2018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习题:课时跟踪检测(十三)种群的特征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种群的特征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结构、性别比例⑤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密度大小的直接因素A.①③⑤B.②④C.②④⑤D.③⑤解析:选D 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一般不是由同一种牛组成的;池塘里的鱼也不是单一的物种;稻田里所有的三化螟是由同一种生物个体组成的,是一个种群;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不起决定性作用,出生率和死亡率才是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直接因素。
2.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别较大C.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D.出生率、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解析:选B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全部个体数,种群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物种、同一物种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密度是不同的;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的比例。
出生率、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总个体数的比率。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叙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B.2008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解析:选C 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是由物种本身决定的,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4.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结构见下表。
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A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解析:选A 甲种群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故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乙种群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故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丙种群老年个体比幼年个体多,故丙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2017-2018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全册课时跟踪检测含解析答案
2017-2018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全册课时跟踪检测目录课时跟踪检测(一)内环境的稳态 (1)课时跟踪检测(二)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7)课时跟踪检测(三)血糖调节 (14)课时跟踪检测(四)免疫调节对人体稳态的维持 (21)课时跟踪检测(五)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27)课时跟踪检测(六)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 (33)课时跟踪检测(七)反射及人脑的高级功能 (40)课时跟踪检测(八)人体的体液调节 (47)课时跟踪检测(九)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54)课时跟踪检测(十)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60)课时跟踪检测(十一)生长素的特性与生理作用 (66)课时跟踪检测(十二)其他植物激素及其应用 (73)课时跟踪检测(十三)种群的特征 (86)课时跟踪检测(十四)种群数量的变化 (92)课时跟踪检测(十五)生物群落的构成 (99)课时跟踪检测(十六)生物群落的演替 (106)课时跟踪检测(十七)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12)课时跟踪检测(十八)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18)课时跟踪检测(十九)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 125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人类影响环境 (132)阶段质量检测(一)生物个体的稳态 (138)阶段质量检测(二)生物群落的演替 (145)阶段质量检测(三)生态系统的稳态人与环境 (151)课时跟踪检测(一)内环境的稳态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B.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C.细胞外液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血浆 组织液―→淋巴―→血浆D.小肠壁的肌细胞可以不通过细胞外液直接从肠道吸收葡萄糖解析:选D 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小肠壁的肌细胞不能从消化道中直接吸收葡萄糖,只能从组织液中吸收。
2.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
2018高三生物(人教版)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点一种群的特征(Ⅰ)1.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只能含有一个物种B.某一种群密度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C.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D.生物入侵的种群最终将呈“S”型曲线增长解析: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并且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比如马和驴能够交配,但是后代骡子不可育,说明马和驴就是两个物种。
答案:C2.(2017·南师大附中联考)如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C.若种群的增长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D.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解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会越来越大,因为种群的数量变化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如气候、食物等的制约,B错误。
答案:B3.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解析: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A项错误。
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样方的大小,乔木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所以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应为100 m2左右,B项错误。
调查蒲公英,除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的边及顶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C项错误。
答案:D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Ⅰ)及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4.(2017·内蒙古赤峰高三一模)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最大容纳量一半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增长越来越慢B.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环境阻力越来越小 D.种内斗争越来越弱解析:依题意,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最大容纳量一半,即超过K/2时,受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环境阻力会越来越大,种内斗争会越来越激烈,致使种群的出生率逐渐降低,死亡率逐渐升高,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所以种群密度增长越来越慢。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18】(含答案)
【课堂新坐标】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课时作业18 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2018·吉林高二期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其( )A.所具有的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B.所具有的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C.所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D.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答案】 D2.(2018·青岛高二期末)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
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解析】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的生态系统,某种生物数量的变化曲线幅度越小,周期越短,故选C。
【答案】 C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强B.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存在差异C.恢复力稳定性较高的系统,往往抵抗力稳定性较低D.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其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答案】 A4.(2018·太原高二期末)下列哪项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A.河流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B.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C.农民在稻田中除草,水稻长势良好D.草原黄鼠增多,猫头鹰数量随之增多【解析】农民在稻田中除草,体现了人的作用,不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表现。
【答案】 C5.一般来说,生物种类繁多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较强。
当某种生物减少或灭绝,生态系统仍能很快恢复稳定状态,根本原因是( )A.自净化和恢复力强B.负反馈调节及时C.至顶级动物的食物链多D.同一营养级生物的替代作用【解析】在复杂的食物中,同一个营养级有多种生物,当某一个生物减少或灭绝,其他生物可以代替它的生态功能,所以能很快恢复稳定。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十二) 种群的特征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十二)种群的特征一、选择题1.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A.一片草原上全部的羊B.一个校园里各种高大的树C.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D.青海湖鸟岛保护区内不同年龄的棕头鸥解析:选D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包含不同年龄的个体。
A、B、C三项中都包括了许多物种,不能叫做一个种群。
2.下列叙述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A.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B.某森林每平方千米范围内猞猁的数量C.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加的个体数D.一亩水稻的年产量解析:选B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A选项中的杂草不是一个种群;C选项描述的是鲫鱼的出生率;D项所描述的并不是水稻的个体数。
3.下列叙述,不属于对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木棉树解析:选B 种群的空间特征是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4.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D.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解析:选D 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对农林害虫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动物学家考察某个牧区后,认为当地的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 )A.种群的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组成C.种群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解析:选B 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6.甲、乙两图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分别是( )A.衰退、增长B.增长、衰退C.稳定、衰退D.稳定、增长解析:选B 甲图曲线表明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其发展趋势为增长型;乙图曲线表明幼年个体少,而中老年个体多,因此其发展趋势为衰退型。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十三)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种群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②提出合理的假设;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①② D.②③①④解析:选A 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用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2.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 min就分裂繁殖一代。
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 A.m·2T B.m·220C.2T/20D.m·23T解析:选D 某细菌(m个个体)每20 min就分裂繁殖一代,可知其1 h繁殖3代,T h繁殖3T代,T h后种群个体数是m×23T。
3.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数量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C.环境容纳量是不会改变的,不受空间和资源的限制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解析:选D 种群数量可在环境容纳量即K值附近上下波动;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不会迅速降低;环境容纳量会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会提高其环境容纳量。
4.关于“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分析,错误的是( )A.“J”型曲线只适用于实验室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的适宜环境后的一段时间内B.“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C.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有无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D.“S”型曲线和“J”型曲线一样,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解析:选D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个体间对有限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竞争导致种内斗争必将加剧,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的变化课时跟踪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的特征与数量的变化课时跟踪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表示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D.研究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可预测其K值2.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小,其原因是( )A.雄性个体数量减小使雌虫生殖能力下降B.成虫个体数量大量迁出使幼虫个体数量减少C.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D.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也可能为负值C.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相同的种群K值也可能不同4.社鼠是主要生活在山地环境中的植食性鼠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社鼠与其天敌黄鼬的种群数量波动是不同步的B.社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处在环境容纳量之下C.生活一段时间后,社鼠种群就会从增长型转变为衰退型D.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一定呈“J”型增长5.(2013·青岛模拟)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K-N)/K值为0.50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6.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C.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 mm×2 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数时观察值为M,则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 M×105个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7.右图中曲线Ⅰ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曲线Ⅱ表示其死亡率。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达标训练:(十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
课时达标训练(十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基础题组】1.搁置一段时间的洗碗水,在其他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碗内微生物数量变化在开始一段时间内最可能的是呈( )A.“J”型曲线增长B.“S”型曲线增长C.“J”型或“S”型曲线增长D.无规律增长2.有关种群增长的模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B.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C.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构建,通常包括以下步骤:观察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或修正模型D.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模型中表示不出来3.下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②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上升③BC段出生率小于死亡率④比较曲线y与曲线x可知自然状态与理想状态存在差别A.①④B.②③C.③④ D.①②4.(2016·汕头高二期末)将若干只雌、雄鼠放在一定大小的笼子中饲养,让它们自由交配繁殖,并且给予足够的饲料和水,则笼内鼠的数量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最可能是图中的( )A.a B.bC.c D.d5.[双选]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要灭菌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D.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先放置盖玻片,然后使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6.在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下列条件会使种群K 值增加的是( )A.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B.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C.引入北极狐后的旅鼠D.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7.下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在d~e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不变8.下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
2018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十六)生态系统的结构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生态系统的结构一、选择题1.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蜣螂、细菌、真菌等。
关于它们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③它们中的所有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A.①②B.③④C.②③ D.①④解析:选D 草等为生产者,牛、羊、鹿、狼、兔、鼠是消费者,秃鹫、蜣螂、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为分解者,此处还包括了阳光、空气等无机环境,因此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其中的牛、羊、鹿分别是3种动物的总称,每一种动物都会涉及很多具体的种类,因而不能看作是3个种群。
它们中的所有动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没有包含所有的生物。
2.在生态系统中能将太阳能转化到生物群落中的是( )A.蚯蚓B.硅藻C.硝化细菌D.酵母菌解析:选B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到生物群落中,上述生物中,只有硅藻能进行光合作用;硝化细菌虽然是生产者,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蚯蚓和酵母菌都是分解者。
3.下列食物链书写正确的是( )A.草→兔子→狐狸→狼B.植物遗体→真菌→动物C.庄稼←田鼠←蛇←山鹰D.青蛙←蛇←鼠←猫头鹰解析:选A A选项中的食物链,符合正确书写;B选项中的食物链出现了分解者;C选项中的食物链中的箭头指向错误;D选项中的食物链中没有生产者,并且取食关系表示错误。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此成语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有( )A.2个B.3个C.4个D.5个解析:选C 由于食物链的起点为生产者,该食物链为:植物→蝉→螳螂→黄雀,因此该成语中至少含有4个营养级。
5.下面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的能量解析:选B 依图中箭头表示的方向可以判断出a、b和c分别表示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
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解析:选C 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但不一定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还可以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动物并不都是消费者,如腐食性的动物(蚯蚓等)属于分解者;细菌不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课时跟踪检测(十四)种群数量的变化(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课时跟踪检测(十四)种群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1.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 min就分裂繁殖一代。
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A.m·2T B.m·220C.2T/20 D.m·23T解析:选D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呈现“J”型增长。
细菌每分裂一次,数量变为原来的2倍,即以2的倍数增长,T小时细菌共可繁殖T×60/20=3T,则种群数量为m·23T。
2.在灭鼠时,如果杀死老鼠总量的一半,再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 )A.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数量B.会继续下降,然后快速增长C.保持数量不变D.先增加,然后快速下降解析:选A 在种群增长“S”型曲线中,约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所以在灭鼠时如果杀死老鼠总量的一半,其增长速率最大,能够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数量。
3.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曲线Y比曲线X的资源丰富B.曲线X没有K值C.增加空间或资源,可提高K值D.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解析:选A 曲线X呈“J”型增长,曲线Y呈“S”型增长。
4.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型。
下列关于“S”型曲线中K值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一环境下不同生物的K值可能不同B.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同一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K值可能不同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解析:选B K值是环境最大容纳量,K值时的增长速率为0,K/2值时增长速率最大。
5.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生态因素对该种群的影响没有作用B.种群的增长速率保持相对稳定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D.出生率再也不会超过死亡率解析:选B 若种群数量变化呈“S”型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不再增长,而是达到最高密度的稳定期,这时种群的数量达到一个最大值。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总结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3:4.2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2.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也可能为负值C.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相同的种群,K值也可能不同3. 如图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曲线表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只与时间有关而与其他物种无关B.C~D段种群数量下降,主要原因有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C.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D.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时期的水平4.种群在理想和自然条件下分别表现出“J”型和“S”型增长。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 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固定不变的C.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D.在“S”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5. 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t1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N,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B.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ND.在t1~t2时,该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6.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C.t3时甲种群的密度最小,t4时乙种群的密度最大D.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的效果最佳7.在营养、资源较好的培养基上接种少量如图细菌,每隔一段时间测量细菌的个体数量,绘制成如图曲线。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7: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的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J”型曲线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型曲线2.“食人鱼”是一种有极强生存能力的肉食鱼类,一旦进入自然生态水域,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假如该物种进入某湖泊,下图中的曲线能准确表达其种群数量变化特点的是()3.在一普通的锥形瓶中,加入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如图所示。
在以下有关坐标图中,不正确的是()4.在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中,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下列条件会使种群K 值增加的是()A.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B.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C.引入北极狐后的旅鼠D.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5.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一新的环境后,某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1)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______,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
(2)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是________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变化是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6.下图是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请回答:(1)图中表示的是种群增长的__________型曲线,表示K值的一点是__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一点是________。
(3)影响该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在迁入第______年后开始的。
(4)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哪一点所代表的水平上?________。
2018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课时分层作业12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时分层作业(十二)(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1.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以0.2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A.1.2 N0B.1.44 N0C.2.2 N0D.3.6 N0B[由增长率数值0.2可求得λ=1+0.2=1.2,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N0·(1.2)2=1.44 N0。
]2.以下关于“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说法中,错误的是()【导学号:62672156】A.“J”型曲线只适用于实验室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的适宜环境后B.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有无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C.环境阻力主要有种内竞争的加剧、种间关系的影响以及无机环境的影响D.“S”型曲线和“J”型曲线一样,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D[“J”型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而“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逐渐下降的。
] 3.下列有关种群“J”型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A.“J”型增长的种群都有K值B.“J”型增长的种群生存条件是有限的C.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J”型增长D.“J”型增长的种群个体数一定不断增加D[“J”型曲线没有最大值,A项错误;“J”型增长是在理想条件下进行的,种群的生存条件是无限的,B项错误;由于自然界中的资源和空间有限,故大多数种群呈现“S”型增长,C项错误;“J”型增长由于空间和资源无限,种群个体数一直增加,D项正确。
]4.自然界中生物种群的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导学号:62672157】A.“S”型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是先多后少B.“S”型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C.“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天敌的关系D.“S”型曲线的形成是多种生态因素作用的结果D[“S”型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变化将达到最大值(K值)并趋于稳定;“S”型增长中种群的增长受种群密度、环境因素等的制约;种群数量与天敌的关系常表示为“捕食”曲线,而不是“S”型曲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选择题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②提出合理的假设;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D.②③①④
解析:选A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用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2.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min就分裂繁殖一代。
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A.m·2T B.m·220
C.2T/20D.m·23T
解析:选D某细菌(m个个体)每20min就分裂繁殖一代,可知其1h繁殖3代,T h繁殖3T代,T h后种群个体数是m×23T。
3.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数量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
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C.环境容纳量是不会改变的,不受空间和资源的限制
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解析:选D种群数量可在环境容纳量即K值附近上下波动;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不会迅速降低;环境容纳量会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会提高其环境容纳量。
4.关于“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分析,错误的是()
A.“J”型曲线只适用于实验室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的适宜环境后的一段时间内
B.“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
C.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有无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
D.“S”型曲线和“J”型曲线一样,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
解析:选D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个体间对有限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竞争导致种内斗争必将加剧,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5.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关于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N
t =N
λt(t表示时间,N
表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
前的倍数)
B.“J”型曲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C.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增长速率是固定的
解析:选D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是在理想的条件下发生的,其增长率(增长率=λ-1)不变,而增长速率=曲线斜率,在“J”型增长曲线中,增长速率越来越大。
6.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为了方便计数酵母菌,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D.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
解析:选C养分、空间、温度和pH等都可影响微生物的生长。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可进行有氧呼吸,不需要除去溶解氧。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时,对于压在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
由于培养后期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多,不易计数,因此应先稀释再计数。
7.如图所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
B.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会影响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c点以保持最高的增长速率
解析:选D由于环境资源有限,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会越剧烈,从而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增长;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受环境(包括气候条件)的影响;c点时种群的增长最快,不利于防治蝗灾;c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c点,有利于种群数量得到快速恢复。
8.下图是某实验小组测得一定体积培养液中小球藻种群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则在0~T
时间段内,小球藻的年龄组成类型和种群密度的变化分别为()
A.衰退型减小
B.增长型增大
C.稳定型先减小后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