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视野下的市民文化空间透视
地域文化的透视与心灵世界的忧伤——苗族作家肖仁福小说论
地域文化 的透视与心灵世 界的忧伤
苗 族作 家 肖仁 福 小说论
龙 其 林
( 州大 学 人 文 学院 , 东 广 州 5 0 0 ) 广 广 10 6
摘 要: 湘籍 苗族 作 家 肖仁福 的创 作历 时二十余 年 , 近年 来逐 渐 引起读 者和评 论界 的 重视 。他
紫市 、仕途》 《 中的桃林市还是《 位置》 中的昌都市 、待遇》 《 中的楚南市, 都具有典型的湘西南地域色彩和民俗风情 , 在这些城市里每天都在演绎着不同人物的悲欢离合 : 社会
精神深处的奴性、 贪欲和绝望。而在另外一部长篇《 仕 途》 肖仁福更向我们揭示了在一个权力极度膨胀、 中, 金钱 无所不能的小城环境和生存氛围。作为县委主要领导的
第1 0卷第 5期
21 0 1年 5月
广 州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u n l f u n z o nvri S c l ce c dt n o ra o a gh uU i s y( o i in eE io ) G e t aS i
Vo . 0 No. 11 5
中 图分 类号 : 2 7 4 I 0 .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6 13 4 2 1 )5 0 9 —6 17 —9 X( 0 1 0 .0 2 0
肖仁福 , 湖南邵阳人 , 苗族作家, 是继王跃文、 阎真之
后近年来引起读者和评论家关注的湖南重要作家之一。 肖仁福的文学创作起步于 2 世纪 8 0 0年代中期, 迄今 已出
变迁 、 人情冷暖 、 个人前途 、 情仇爱恨 、 欲望泛滥 、 勾心斗
角、 愚昧麻木… … 对于湘中小城生活的熟稔和对于世道
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考试名词解释(1)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材料—贝利马丽斯名词解释:(3个)1、地下文学:在“文革”期间,与“遵命文学”相对立的,还有一种文学倾向,那就是“地下文学”,与当时公开出版物所体现的文化专制迥然不同的是,“地下文学”完全是由群众自发进行创作,通过非公开渠道以手抄、油印等手段进行传播的文学,真诚的创作态度、独立的思考、多元的艺术探索,构成了它的主要特征。
“地下文学”的主体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文革”初期,他们大多是革命热情甚高的“红卫兵”。
同时在书籍的交流中,俄苏的小说和诗歌占有最大的比重,俄罗斯文学特有的沉郁、凝重和忧伤传达着当时青年们内心的失落感,同时也孕育了他们最初的文学冲动。
如食指的《相信未来》、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2、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批评家对某种创作倾向的概括。
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其卷首语中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这一思潮较为公认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
代表作品有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主要描写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拒绝传统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手法,采取拉拉杂杂叙家常的手法;取消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无常化的生活流;采取零度叙事,叙事人以平淡冷漠的口吻讲述而不介入故事。
3、百花文学: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尽管“双百方针”仍未摆脱阶级斗争的大前提,但它确实标示着文艺政策向宽容和相对自由的方向作出了实际调整。
敏锐感受到文学环境变化的作家、批评家很快响应繁荣和发展文艺的号召,受压抑的创造力被释放出来,一批探索性、批判性的新作品问世,不少观点新颖大胆,甚至质疑既有规范的理论文章得以发表,一时文学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变化与新局面。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阶段导学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阶段导学本阶段包括第十至第十四章的内容,我们这一阶段的学习目的包括: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门类及其风采与成就,了解各门艺术的发展过程及其精华所在,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达到热爱艺术爱好艺术懂得艺术的目的。
通过学习和研究古代史学发展历程和巨大成就,把握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地位及其辉煌的成就,从而对古代史学有一个宏观上的了解,以便继承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通过学习和探讨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及传统伦理基本原理和历史发展,弘扬传统美德提高道德水平。
通过学习和研讨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过程,主要教派及各教派的基本教义,了解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认识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了解中国哲学起源于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
通过研讨原始儒家的思想核心,进一步探讨儒家思想的进步意义及消极作用,通过研讨原始道家的思想核心,进一步探讨道家思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作用。
了解佛教也有一定的哲学色彩。
宋明理学在元明清时代都有官方哲学。
学习中国哲学的精华要义,掌握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和人生境界,吸取中国古代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学习重点:1、建筑、书法、绘画、戏曲的历史沿革、基本类型和美学原则。
2、中国古代艺术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学习难点:1、原始彩陶与青铜纹饰的艺术法则。
2、中国雕塑和绘画的特色。
3、中国音乐的独特体系。
4、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和虚拟化。
学习内容第一节辉煌的远古艺术(略)一、原始彩陶原始彩陶是指我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烧制的陶质器皿,其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造型优美、纹饰丰富多彩等方面。
原始彩陶暗含了两个艺术法则:其一,"无始无终,回味无穷。
"其二,"仰观俯察、由上观下"。
这两个法则对后世的艺术影响很大。
二、青铜纹饰青铜器主要指我国自夏代末期至秦汉时期用铜、锡制作的各种器物,其中商周时期的礼器最有艺术价值。
以道观象,以道观物:透视时空的火眼金睛
8月31日晚,延吉易经协会会长于春海先生邀请黄鉴老师去延吉大学参观,我有幸陪侍左右。从校园门口到教学楼前,路两旁满是郁郁葱葱的松树。我们一行人漫步来到教学楼前,于会长突然发问:“黄老师你看这两棵树怎么样?”只见楼门前两棵松树分列左右,在灯光的辉映下,左边的一棵苍古虬结,团团如盖,右边的一棵秀润劲挺,树干自根部起一米左右一分为二,向上并生。于会长话音未落,黄老师便接口答道:“延吉大学的老领导虽然已经退休,但是他培养出了两位接班人。”“对!黄老师你再看这棵树怎么样?”于会长挥手示意,引我们走向左侧路边,只见围栏外松林前,一棵美人松亭亭玉立,光洁鲜润,枝叶疏朗,分外醒目。“延吉大学向外面输送了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对!南方某省新任省委书记×××就是从延吉大学走出去的。黄老师你再看这几棵树怎么样?”于会长再次挥手示意,引我们走向右侧路边,只见围栏外松林中,最前面四棵松树比肩而立,第一棵树位置稍稍靠后,楼前照射来的灯光被另外三棵树挡住,黑暗中只能看见如剪影般的轮廓,另外两棵树辉映在灯光里,翠彩分明,熠熠生辉,侧面一棵树略矮,却同样新绿可爱。“这是四位领导,一位已经止步不前,前景黯淡;另外两位风光无限,前途光明;还有一位后起之秀。” “对,全都对!果然是大师,名不虚传。”
最为精彩的是判断到12岁时,黄老师说:“天泽履卦,直读为12岁,履卦,为履险,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害怕掉下去的样子。”话音未落,文女士应声说道:“我12岁在江上走,不小心掉进了冰窟窿里面,幸亏被及时救了上来”。闻听此言,同学们举座哗然,纷纷惊叹不已。就在此电光石火的一瞬间,我梦寐以求的读卦之法突然出现,透过简简单单的一组卦象,我恍惚之间仿佛穿越茫茫时空,亲眼目睹了许多年前惊心动魄的那一幕:一个()12岁的()小()女孩(),系着红()领巾(),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走在()结了冰()的江()面上(居上卦),突然一声()巨()响(),冰面()裂开(),小()女孩()一声()惊叫(),掉入冰()洞()中,幸好是浮在水面上(互卦之综卦),三()五()个人风风火火()地跑过来,一个年龄较大、身体健壮的人()将小女孩救了上来(卦比合)。当时的环境,一面是高山(),中间是结了冰()的江()面(),另外一面是较矮()的山(),透过山()口(),可以看到初升的太阳(居下卦),满天都是云雾()。
深耕内容 创新传承——河南广播电视台2021春晚全网“破圈”传播透视
河南春晚坚持守正新,跨界融,围绕坚定Special Plan特别策划传媒∷MEDIA 2021.4(下)21治高站位与唱响主旋律相得益彰。
潮字当头,齐头并进。
“潮”字寓意中原发展与黄河浪潮齐头并进,晚会运用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及全方位高科技舞台包装,做到策划新潮、编排新潮、思想新潮、视听新潮,突出展现河南令人骄傲自豪的“牛人”、令人骄傲的“牛事”、令人振奋的“三牛精神”。
营造温馨暖意,鼓舞高昂士气,激励全省人民把勤劳耕耘、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发扬到“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道路上,以“闯、创、干”的牛劲儿憧憬并书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文化传承,源远流长。
春晚还特别设计了两只可爱的吉祥物——“华华”和“夏夏”,可爱中透着质朴,灵动中带有厚重,亲切中蕴含大气。
该设计理念源于殷墟博物馆的国宝“亚长牛尊”,它们也全程参与了晚会的表演,将华夏文化的精彩,活灵活现地呈现到了舞台上。
兼容并蓄,开放包容。
没有大明星资源,没有大制作成本,有的只是本土资源的深度挖掘,节目内容的精心打造,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
河南广电不推诿、不拖沓,积极主动,就锅起灶,张罗起本地主持人团队,编排好现有节目制作,借助好各方力量,辗转腾挪,一盘盘有温度、有情怀、有内涵、暖人心、接地气、冒热气的文化盛宴被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真正体现了中原文化坚韧、开放、包容、传承的精神内涵。
内容竞合:共情感共鸣感蒸腾升华河南春晚坚持守正创新,跨界共融,围绕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不断挖掘优秀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进一步提升黄河文化影响力、凝聚力。
新歌曲唱响新形象。
开场原创歌舞《世界吹来华夏风》标新立异、动感十足,自然地融入豫剧、河南方言等多种元素,传递热情洋溢的春节氛围和家国情怀,一上来就把凝结着黄河故事、中原文化的“华夏风”吹向全世界。
而另外一首原创歌曲《为河南加油》则是一首很有态度的“流行说唱+传统民歌”的全新演绎,讲述河南的新发展、新气象、新形象,全新的语态表达中蕴含着强烈的中原自豪感。
小学美术《空间透视》教案
一、教学内容
小学美术《空间透视》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走进空间世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空间透视的基本概念: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
2.空间透视的分类:线性透视、色彩透视、空气透视。
3.空间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在绘画中运用空间透视技巧,使画面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空间透视》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空间透视的概念和应用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他们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能够初步理解近大远小、线性透视等空间透视的基本原理。但在实际绘画实践中,部分学生仍感到困惑,难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作品中。
首先,我觉得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个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虽然大家积极参与,但部分学生在讨论中显得有些迷茫。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加强引导,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展开讨论。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空间透视的知识点掌握得不够牢固。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我打算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巩固所学知识。
4.绘画实践:指导学生运用空间透视方法完成一幅画作,展现对空间透视的理解。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空间透视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在绘画中运用空间透视技巧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小学美术《空间透视》教案中,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美术表现:培养学生运用空间透视方法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画面立体感和空间感的表达能力。
然而,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对于空间透视的基本概念讲解还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实例的选取和讲解,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空间透视的原理。
2024届湖南省重点高中高三下学期(二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年高考考前仿真联考一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曾敏行《独醒杂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元祐初,山谷与东坡、钱穆父阿游京师宝梵寺。
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堪称赏之。
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
’山谷曰:‘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
’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
”这个小故事,让我们感觉到当时人对于“雅”“俗”的敏感。
不过,总体上看,在宋代趋于平民化的大环境之下,“雅俗兼备”、精致与俚俗互通,成为时代的突出特点。
②文化方面兼通雅俗的风格,应该是受到中唐以来禅宗潜移默化的影响。
禅宗强调持平常心,注重“当下”,强调佛法在世间,具有渗透性、普适性,所谓砍柴、担水无非是道。
宋代新儒学的产生,实际上和禅宗的影响有非常直接的关联。
正是在和佛教学说、道教学说相互碰撞、相互冲突,一方面相互排斥,另一方面又相互吸纳这样一个过程里面,新儒学才真正成长起来。
我们看到像《景德传灯录》这样的佛学著述会说:“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
”北宋的理学家二程则说:“物物皆有理。
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
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③当时这些人物从理念上觉得天地之间“无非是道”,行、住、坐、卧,纵横自在都是道,万事万物皆有理。
这也像《宋史·道学传》里说的,天地之间、“盈覆载之间,无一民一物不被是道之泽”。
这个“道”是渗透在民间日常生活里面、“日用而不知”的。
也就是说,新儒学的影响渗透到方方面面,宋代士人的日常生活,包括日常的游从方式和他们心目中的理念是交互融通的。
中西人物画的空间透视观念比较——以宋元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人物画为例
空 间透视认识的 差异性 , 成就 了两种绘画艺术 , 为两种 也
艺 术在世界艺术中赢得 了较高的地位 。 传统绘画所表现 出
在 自然空间和绘画空间的转化 中充当 了载体的作用 , 中 而
国画家早 已脱离真实 自然的约束 ,“ 绘画成为人们认识 自 己、 反思生活的一种形式”他们的笔下并不像中国画家笔 。 下的宅间那样穷极 宇宙 、 变幻 无穷 。 尽管在表面上接近于
的散 点、 移动透视 , 还有一点是受工艺装饰的影响 , 因为 中国绘画脱胎于 工艺装饰 , 而工艺装饰 又没有时空限制随
意性较强 , 所以这一点也是导致绘画时空 白由性的重要 因
素。
自然, 却在心 灵上没有于 自然融 为一体 , 终究是徘徊在 自 然与内心之间 , 自然景观所园囿。 为 当然 , 这样的理解带 有极浓厚的东方色彩 , 因为西方画家并不会因为真实的描 绘 自然就没有了与 自然交流的乐趣 , 实上 , 事 西方画并非 单纯的 自然的翻版 , 同样带着个人的感情 基调。 中西人物绘画中空问透视的不 同表现是 多种原 因形
成的 。
意大利绘 画由于受摹仿学的影响 , 以求真为主 , 在观 察对象时视 点不 变, 对象不动 。 宋元刚好相 反, 人物画 由 于受 “ 神韵” 的影响 , 采取移动的观察方法进行 肖像写真 ,
的 态度 ,应 该 是 辨 证 的扬 弃 和 批 判 的继 承 。在 此 基 础 上 ,还 要 借 鉴 、吸 收 中西 方 艺 术 的精 华 ,尽 量扩 大 自 己的视 野 。
[ 键 词 ]中 西 人 物 蕊 ; 间透 视 ; 美 观 念 关 空 审
空 间是绘画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 , 是运用透视 、 明暗 、 色彩深浅和冷暖差别表现 出物体之 间的远近层次 关系, 使 人在二维平面的绘画上获得三维立体的深度空间感觉 。 宋 元与意大利人物 画最大的差别是对绘画空间的不同表现。 这是 由两种不 同的审美心理决定的, 也是两种不同 “ 心象 经验”的显现。中西绘 画对空间的不同认识 , 导致 了空 间
浅析中国诗画所表达的空间关系
浅析中国诗画所表达的空间关系“空间意识”是中国美学理论中的重要论点,而对空间意识的研究最终又指向中国本土意境美学和艺术的核心概念“意境”。
本文认为通过中国绘画的空间意识的探讨来认识中国文化的特殊精神和个性,有助于对中国民族的艺术思维方式和审美观的把握。
中国绘画的空间意识的表现形式——笔墨之法中国画中的空间意识是给予中国的特有艺术书法的空间表现力。
宗白华先生在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指出:中国画里的空间构造,既不是凭借光影的烘染衬托(中国水墨画并不是光影的实写,而仍是一种抽象的笔墨表现),也不是一些雕像立体及建筑的几何透视,而是显示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所引起的空间感型。
确切地说:是一种“书法的空间创造”。
《易经》上说:“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这种循环往复的空间意识是音乐性的。
它不似西方是几何、三角测算出来的,而是由音乐舞蹈体验出来的。
相传中国最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就是在看到鹅掌浮水的状态后而悟到书法的真谛。
唐代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
唐代大书家张旭也因观公孙大娘的剑器舞而书法大进。
宋朝书家雷简夫说:“余偶昼卧,闻江涨瀑声。
想波涛翻翻,迅駃掀搕,高下蹙逐奔去之状,无物可寄其情,邃起作书,则心中之想尽在笔下矣!”中国画家认为,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即所谓的笔墨本身。
笔墨可以具有不依存于表现对象的相对独立的美。
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书法不仅是种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在这形式结构中能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气韵”、“兴味”。
李泽厚在提及书法时说:书法表现了一种净化了的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书法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表现作者对形象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意境,就像音乐用强弱,高低,节奏,旋律等有规则的辩护来表现自然界,社会界的形象和自身的情感。
你我皆市民 生在天地间——我看《市民》和市民社会
体。缴此 ,一 国家的城镇化将是历史发 个 展进程的必然;更缘于此.来来世界将璺 现出的全球化格局 当亦概奠能外 众所周知,C t e i zn一词的汉译有二 . i 即公 民 (国民 )和市 民 ( 民 ) 平 。可见
一一~ 一一一 一一一 一一一 一~一 一一一 一一一 一一 一 一
史使 命
一Leabharlann 当我手捧尚柯宜人墨番余韵的 刚刚 改版问世的首期 《节民 》杂志 .先端 详 的就是封丽 :一 幅端庄俊俏的容颧 挥洒 遒勘 的隶 书似 “ 民” 二字 及 其英 译 市 “ TI N”以及一语被鞴的 “ cl ZE 垒球社 区人文杂志” .充分体现了构思者的独其
匠 心
高以概之.舢务
瞀 世文明 。《市民 》自
为相互借整.继而融汇
1任旗大焉! 萋 囡
社 区 与 社 区 ,风 景 大 不 同
拜读 过 《 市民 》 。如今编 一本刊 物 不易 .酋先诚恳地祝船你们 。 “ 全球祉区人文” .很吸引人。中西合 整,令人愉快 怛如今 “ 社区”分化严重 , 广东我不知道 , 北京水要说 占山占水的” 别 墅”社区 . 就是高档 “ 社区”躐离一般 “ 百 姓” 也不可以趱 计 即以住房来说, 百姓 以.上一娟 “ 狗年说拘” 和拽所住的社区 , 德f 看到的就相差 卜 : i 万八千里, 无论是狗 .
维普资讯
以所叱I )感世剑.在 I } ; 1
你 我 皆市 民
— —
生在 天 地 间
中困处十转 时期的
让 规横 ¨f 增的态 t t ,
我看 《 市民》 和市民社会
文瑚 状.摊 衬 区的人 l : 向内审视的自身能力. 汉行为 ( 如物权锋 ) 搜 动.以_援 q社区发出 及 】 之助威呐喊等等 .确确
悲剧命运与文化思考——论方方女性市民题材小说
摘要方方作为当代文坛颇有影响力的女作家,近年来,评论界对其研究热度一直不减。
方方小说涉及的题材范围很广,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表现市民日常生活的市民题材作品。
这其中,方方对于女性市民的把握与展现尤其准确精到。
但对方方作品中的女性市民形象做系统研究的人并不多。
“市民书写”在当代文学史中原本是一条处于边缘地带、时隐时现的文学脉络。
当方方抓住这一文学脉络后,着力表现了武汉——这座具有浓郁市民文化氛围的城市中的女性市民生活。
方方笔下具有悲剧命运的女性市民大致可以分为生活无依者和灵魂无靠者两类。
这两类女性市民的悲剧命运或是表现为物质生活的匮乏、或是灵魂深处的空虚。
造成女性市民悲剧命运的主要因素集中体现为不可抗拒的时代因素和自身性格因素,主要分为外部的传统或社会的束缚和内在的人物性格因素两方面。
在面对悲剧命运时,女性市民对自身的救赎,主要是从反抗与承担和精神鸦片两方面体现的;通过对女性市民题材作品与小说中女性市民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出方方在市民文化层面有着其鲜明的特征与思考。
她的创作雅俗兼容,既有市井气息又有知识分子思考,对欲望与生命韧性的叙述也值得深思。
关键词:女性市民;市民书写;悲剧命运;市民文化AbstractFang Fang is an authoress who has great influence on modern literary world.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lots of researches about her literary work. Most of her works are famous for showing the daily life of citizens, especially for the writing of female. As yet, little systematic research has been done in Fang Fang’s femininity image.The writing of citizen is just a vague thread of the story, while Fang Fang uses it to express the women’s life with strong citizen cultural atmosphere in Wuhan. There are two kinds of female with tragic fate, one is living without depending and the other is living without spirit. The factors that caused the tragic fate are the irresistible era and the women’s personality. Fang Fang expresses the salvation of their tragic fate through the resistance, commitment and spiritual opium. Her criticism and thought about the citizen cultural are focused on three parts, the fusion of elegance and vulgarity, the depiction of desire and the tenacity of life.Key word: Female citizens;Citizens writing;Tragic fate:Citizen culture目录摘要 (I)Abstract.................................................................................................................. I IContents (V)引言 (1)一.女性市民题材的独到发现 (4)(一)“市民书写”:起伏沉落的文学脉络 (4)1.“市民”身份的界定 (4)2.起伏沉落的“市民书写” (5)(二)城与人:武汉与方方的“市民书写” (7)1.武汉:市民文化的别样标本 (8)2. 方方:武汉市民社会的表现者 (10)(三)女性市民:方方市民书写的题材重心 (11)二.女性市民题材小说中的悲剧命运主题 (14)(一)女性市民悲剧命运的两种类型 (14)1.生活无依:生存的挣扎 (14)2.灵魂无靠:精神的迷失 (17)(二)女性市民悲剧命运的成因 (19)1. 文化因袭与时代钳制 (19)2. “性格即命运” (21)(三)悲剧命运的反抗与自救 (23)1.反抗与承担 (24)2.精神的鸦片 (26)三.市民文化的批判与思考 (29)(一)俗与雅:市井气息与知识分子思考 (29)(二)欲望叙述 (33)(三)生命的韧性 (35)结语 (38)参考文献 (40)致谢 (44)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45)ContentsAbstract in Chinese (Ⅰ)Abstract (Ⅱ)Contents in Chinese (Ⅲ)Contents (Ⅴ)Introduction (1)1. Female citizens theme of original discovery (4)1.1“Citizen writing”:Ups and downs sinks down in the literary context (4)1.1.1 The definition of "citizen" status (4)1.1.2 Ups and downs sinks down in the " Citizen writing (5)1.2 City with people: Wuhan and Fangfang's “ citizen writing” (7)1.2.1 Wuhan: the different specimen of citizen culture (8)1.2.2 Fangfang: Wuhan civic society's Presenters (10)1.3Female citizens : Fangfang's citizen writing center of gravity (11)2. The tragic fate of female citizens fictions theme (14)2.1Two types of female citizens tragedy fate (14)2.1.1 Life without a depend on: The struggle to survive (14)2.1.2 The soul without a depend on: Lost the spirit (17)2.2The cause of female citizens tragic fate (19)2.2.1 Cultural tradition and the age limit (19)2.2.2"Character is fate" (21)2.3 Tragic fate of the resistance and save himself (24)2.3.1 Resistance and bear (24)2.3.2 The spirit of opium (26)3. Civic culture criticism and reflection (29)3.1 Vulgar and elegant (29)3.2 Desire narration (33)3.3 The tenacity of life (35)Conclusion (38)References (40)Acknowledgment (44)Paper Publish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45)引言市民题材小说的创作一直是现当代作家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时间和空间的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
时间和空间的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德国哲学家播格耐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基本象征物,表象该文化的基本精神。
这样的基本象征物主要指的是空间境界,而空间境界又是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
埃及金字塔里长长的甬道被认为是连接生与死的桥梁,希腊雕塑中的人体造型关注的是人性的美,而近代欧洲大画家伦勃朗的油画里则凸显了“深空”,它们都表现了一个文明对于空间的理解。
近代欧洲的画派注重的是透视法,观察者站在固定地点,由固定角度透视深空,他的视线驰于无穷,失落于无极。
他对这无限空间的态度是追寻的、控制的、冒险的、探索的,面对星空这一“点缀着白砂的天鹅绒”,西洋人选择了去探索、去发现,正是因为洋溢在艺术作品中的空间意识已经融合在了一个民族的性格与气质里。
而中国画家不屑如此。
《庄子》中说:“以神遇而非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在庄子看来,“心神”比遵循透视法则的“目视”更能抓住物质的本真,面对虚空,他选择了用心灵的眼去感知丈量,和大千世界一起歌唱一起跳舞。
受庄子的影响,中国画家用流盼的目光飘瞥着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组织成一幅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
所以我们说,中国人的空间意识,实则是非固定的,也就是流动的。
这流动性的一方面表现在观察角度的变换。
《中庸》言:“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
”,上下观察,以大观小,画家好像抟扶摇直上九万里,在虚空之中观察大自然的全面节奏与和谐。
沈括所言“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
”即是此理。
如此一来,画家抓住了景物之“神”而不拘泥于“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形”,山川之灵气自然跃然流出纸上。
这角度的变化来得真好,一变,则化静为动,给死的空间注入了时间的推移,于是小小的画中便充盈起了大宇宙。
在中国人眼中,“时间”与“空间”是密不可分的,这样的一种认识进一步彰显了中国人空间境界的流动性。
杜甫诗云:“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
2024届辽宁省高三大联考(二)语文试题
2024届辽宁省高三大联考(二)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地理空间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场所,“文学地理学”就是探讨文学和人文地理空间的关系,关注人在地理空间中是如何以审美想象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生命表达。
文学进入地理,实际上是文学进入到它生命的现场,进入了它意义的源泉。
中国早期的文献是史地纵横,文学蕴含于其间,地理学是属于史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分支。
中国的文学的起源中国诗歌的源头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分为十五“国风”、大小“雅”还有“颂”,就是由地方的地理民俗通向士人阶层,通向朝廷的政教,一直通向宗庙的祭祀,是以地理作为基础的。
作为中国诗歌另外一个源头的《楚辞》,崛起在长江流域,成为相对独立的语言表达系统。
所以,中国文学一开始就和地理空间结下不解之缘,出现了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两个不同的诗性智慧的系统。
地理学给我们展开一个很大的空间,材料是分散的、零碎的、纷繁复杂的,我们要从横向上整理出它的类型,又要从纵向上去发掘它的深层的意义,那么我们就要有一种有透视性的文化思维方式。
第一是整体性的思想,从中华民族这一文化共同体的整体性来考察一些具体的专业性的问题,把博通的东西和专精的东西统一起来。
第二是互动性的思维。
我们分出一些区域文化层面和族群,不是要把它割裂开来,孤立起来,而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它的特征。
第三是交融性的思路,讲整体性、互动性,更高的追求还是要融会贯通,然后在贯通中进到一种化境,在交融中创造新的学理。
地理是文学的土壤,是文学的生命依托,文学地理学就是寻找文学的土壤和生命的依托,这样才使我们的研究对象变得开阔,研究方法变得深入。
(摘编自杨义《中国文学与人文地理》)材料二:人赋山川以灵,文予自然以美。
文学地理学自有文学研究起而存在。
“文学地理学”这个名词术语在国内最早见于1902年梁启超发表的《中国地理大势论》,他提出了文学风格的“南北界限”问题,认为中国文学“大抵自唐以前,南北之界最甚,唐后则渐微。
最新-2018高考语文 城市的文化空间作文素材 精品
2018高考作文素材:城市的文化空间现代化促进了城市化,高楼大厦一栋栋拔地而起,结果我们自己的城市,却越来越四不像,既不像外国,又不像传统的中国。
素材运用城市建设往往充满了遗憾,回顾历史,由于文化准备不足,城市化进程中已有太多教训。
需要认识到的是,城市所反映出的文化氛围应该是独特的,不应该是其他城市的影子,它就是它自己。
话题拓展独特之处、活在影子里、城市的DNA有一次在飞机上听到空姐们在后座聊天,说欧洲真没啥意思,到哪个城市都一样,差不多的洋房,无非让你看教堂,看市政府大厅,看这堡看那堡。
于是我心中暗笑,所谓名胜,说白了就是鸡肋,不去遗憾,去了就那么回事。
太阳之下无新事物,欧美并不是神话,也无太多神秘。
不由想起改革开放前,因为我们没什么见识,西方社会常被描绘成邪恶的资本主义,后来有机会出国大开眼界,多见广识,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学欧赶美,一味追求时髦。
现代化促进了城市化,高楼大厦一栋栋拔地而起,结果我们自己的城市越来越四不像,既不像外国,又不像传统的中国。
有时候,文化真是把我们给搞糊涂了。
一位英国学者说得很明白,文化,就像上帝和政治一样,是无处不在的。
现实生活中,没文化是句骂人的狠话,可是文化人未必就是什么好词,这几个字照样可以用来骂人。
城市建设的重大失误,无疑是被一些错误的文化所引导。
不管一个城市如何建设,好与坏,成与败,都有其文化上的根源。
显然我们的本意并不是要把事情办糟,但是文化上的不妥当,对文化的错误选择,便无意中走上了歧途。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只是一句空洞口号,更代表了一种应该实现的理想。
城市的文化空间非常巨大,城市决策者大权在握,几乎可以为所欲为,然而又如履薄冰,随时随地可能出现严重失误。
因此对城市文化进行阐释,编一本恰如其分的读物,简明扼要,供各方面专业或者非专业人士借鉴,向决策者敲响警钟,很有必要。
你我皆市民 生在天地间——我看《市民》和市民社会
你我皆市民生在天地间——我看《市民》和市民社会
陈华东
【期刊名称】《市民》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当我手捧尚有宜人墨番余韵的.刚刚改版问世的首期《市民》杂志.先端详的就是封面:一幅端庄俊俏的容颜。
挥洒遒劲的隶书体“市民”二字及其英译“CITIZEN”以及一语破旨的“全球社区人文杂志”.充分体现了构思者的独具匠心。
【总页数】1页(P5)
【作者】陈华东
【作者单位】开封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7.5
【相关文献】
1.从马克思市民社会观的嬗变看马克思理论的整体性 [J], 李敏
2.从市民社会视角看“红十字会危机”的解决之道 [J], 刘畔
3.从市民社会视角看“红十字会危机”的解决之道 [J], 刘畔
4.从自由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进看其适用性及现存难题 [J], 曹蕾
5.论市民社会的现代形态——从文化角度看市民社会 [J], 晏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焦点透视
透视
铅笔速写北京胡同 况晗
课堂练习: 带着线条去旅行!
以建筑或风景图片作为绘画素材,用你的线条进 行艺术表现。
绘画要求:
细观察、找特征 重表现、讲构图 先轮廓、后深入
圣瓦西里大教堂 俄罗斯 莫斯科 1553--1561年
作业展示
用辅助线、虚实远近、主次得当
作业展示
删繁求简
朱葵 钢笔速写
排线塑造
线条的表现艺术
归纳繁简 情境表现
《周庄》 吴冠中 钢笔速写
“线”成为我们认识和 反映自然形态最概括、最 简明的表现形式。
绘画心得:
细观察、找特征 重表现、讲构图 先轮廓、后深入
做线条的主人,表现出线条的艺术魅力
《森林里的秘密》几米的画干净而抒情,总是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魅力。 带领我们到达不必太多言语、却仿佛心可领神可会的领域。
,这个点叫消失点。
消失点
消失点
(6)原线
透视学中的常用术语
凡是与画面平行的直线都是原线,原线在透视方向和
分段比例上不发生变化,原来是水平看上去仍然是水平;
原来垂直,看去仍然垂直。在透视长度上是越远越短。
(7)变线 凡是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都是变线,相互平行的变线,
都向同一个灭点集中。
原线
变线
原线
透视学中的常用术语
(2) 透视的原理
(3)透视的起源与发展
绘画艺术的时空状态分为一次元、二次元、三次元、四 次元四种状态,
一次元是指点和线的状态, 二次元是指平面状态, 三次元是指立体的状态, 四次元是指立体加上时间的状态。
人类的绘画艺术是逐步由一次元状态进步到四次元状态 的,其中,由二次元平面上表现三次元立体的透视图法是这一 进步的关键。
通过《天道》思维看透了人性,你就看到了赚钱的机会
通过《天道》思维看透了⼈性,你就看到了赚钱的机会《天道》电视剧贯穿始终的⼀个思维⽅式,就是围绕男主⾓丁元英所讲的强势⽂化属性。
丁元英说:“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技术、制度和⽂化。
⼩到⼀个⼈,⼤到⼀个国家⼀个民族,任何⼀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化属性的产物。
强势⽂化造就强者,弱势⽂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的意志为转移。
”⼥主⾓芮⼩丹问:“什么是强势⽂化?什么⼜是弱势⽂化?”丁元英说:“强势⽂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化,弱势⽂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化,也是期望救主的⽂化。
强势⽂化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笈”,⽽弱势⽂化由于易学、易懂、易⽤,成了流⾏品种。
”⼩说《遥远的救世主》改编成为电视剧《天道》,正是由此⽽来!在电视剧中⽆论是丁元英破译了股市密码,利⽤私募基⾦攫取暴利;给芮⼩丹⽀招审讯⾼智商悍匪坦⽩交代罪⾏;还是与⾝边众⼈交往,直到扶贫公司的神话营销运作,带领⼏个最底层的⾳响发烧友和⼀帮贫困村民,在市场商业经济中,光明正⼤的击败国内⾏业龙头企业……都是运⽤了他的这种强势⽂化思维,也可以称为丁元英在某⼀⽅⾯看透了⼈性。
什么是⼈性?趋利避害,凡事都想着只要付出就迅速获得回报,或者少付出甚⾄梦想着不付出,也能获得更多回报,《天道》电视剧中⼏位⾳响发烧友股东就是如此;每个⼈都想在⾃⼰舒适的环境中,不违背⾃⼰的感觉状态下,舒舒服服的⽣活和⼯作。
不想⾃⼰否定⾃⼰,更不想被⼈否定⾃⼰,不然就会⾯对难以抉择,就会改变⾃⼰的舒适;⽹上对于什么是好⼯作有⼀个段⼦话叫做:活少钱多离家近!⼤多数⼈很少能意识到,假如⼈⽣是⼀本书,⾃⼰才是这本书的作者。
⾃⼰的选择和结果只有⾃⼰负责,⼤多⼈⼜不愿承担责任,就只能迟迟不做决定,或者依赖他⼈帮⾃⼰做出选择给出建议。
如同丁元英在剧中所讲,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个‘靠’字上,在家靠⽗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就是别靠⾃⼰。
这是⼀个沉积了⼏千年的⽂化属性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谦, 其实不仅如此 , 苏青本身就是一个家庭主妇 , 她 的理想充其量是 :有一个体贴 的, “ 负得起经济责任 的丈夫 , 有几个干净 的聪明的儿女 , 再加有公婆妯娌 小姑也好 , 只要能合得来 , 此外还有朋友, 可以 自己
要 的作 用 。上海 作 为一 个 缺 少 历 史 的移 民城市 , 在
6 月出版第 2 期后停刊。 l
在上 海 沦 陷 区特殊 的历史 背景 下 , 大批 新 文 学
作家纷纷西进或南下 , 民“ 出” 市 浮 水面, 成为文学
的主要读者群。本文将《 天地》 置于 14 90年代市民 文化背景上 , 重点考察《 天地》 中体现了怎样的市民
维普资讯
20 0 6年 7月
第 4期
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un l f 叭j gN r l nvrt( oil c n e o ra o i o iesy Sca Si c ) N n ma U i e
J 1 ,0 6 u.20
《 天地》 体现 了消费性、 世俗性和功利性的市民文化特点 , 而这种 市民文化又具有鲜明的女性特征。 关键词:天地》 市民文化 ; 《 ; 女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 : 0 . I 6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 6 8 20 )4—05 0 10 —40 (06 0 15— 6
No .4
《 天地》 视野下的市民文化空 间透视
张 娟
(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江苏 南京 20 9 ) 107
摘 要:天地》 《 是由苏青 自 主编辑 出版的体现 市民价值观倾 向的 小品文杂志。在 14 90年代 上 海沦陷区的特殊背景下,天地》 《 之所以脱颖而出, 与它以 日常生活为主题的 市民文化立场有关系。
算在内。 _《 ”1 天地》 是沦 陷时期上海具有代表性的 散文专刊之一 , 当年漫画家文亭为上海女作家画像 , 张爱玲的形象为 “ 奇装炫 人” 而苏青则是 “ , 辑务繁
忙 ” 可谓 风华 一时 。14 , 95年抗 战胜 利 , 刊 于本 年 该
中, 梁文若把《 天地》 古今》 与《 并举 , 认为是上海最 好的两刊物之一 , 并称《 古今》 代表 了时间 , 天地》 《
代表了空间。虽然可能有言过其实之嫌, 《 但 天地》 大受欢迎的状况可见一斑。苏青作为一个新锐女作 家, 在当时文学地位并非最高 ; 她主编杂志 , 经验也 并不比那些老一辈报人丰富, 何以在 当时能够如此 受欢迎?很重要 的一点 , 就是 《 天地》 市民文化的立 场正契合 了当时的政治环境与市民 理。 1 5 、 ' 《 天地》 中体现的是 14 年代上海沦陷区的市 90 民文化 , 这个概念中的时间与空间都是对市民文化 造 成制 约 的因素 。市 民的 生活 场 所 是 城市 , 城市 是 市 民文化重要 的生态环境。斯宾格勒说 : 一种文 “ 化 的每个青春期事实上就是一种新 的城市类型和市 民精神的青春时期 ” “ , 一切伟大的文化都是市镇文 化”2 _ 。城市在市民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有着非常重 J
《 天地》 是上海在沦陷期 间发行的一种具 有文 学色彩的文艺月刊 , l 6开本 , 每期 3 0余页。创刊于 14 年 l 月 , 93 0 主编冯和仪 ( 苏青 ) 。苏青亲任编辑 , 并 自办天 地 出版社 办 理 出版 发 行 。该 杂 志一 创办 ,
就取 得不 俗 成绩 。创 刊号 出版 于 l 0月 1 日, 0 出版 后 马上就 需要增 添 印数 ( 印 30 首 00册 , 又增 印 20 00
近代社会又得以充分发展 , 城市市 民文化色彩相对
作者简 介: 张娟 ( 9 9 ) 女 , 京师大文学院博 士生。 17 一 , 南
维普资讯
突 出。 自12 年代 中期后 , 90 上海完成 了从单纯 的商 贸城市到工商并举 的现代化都市的过渡。“ 大规模 的工业生产和频繁的商贸交易促使大都会的成型和 人 口爆炸 , 造成城市的超常扩展和经济生活的千姿 百态”3 [。作为一个繁华 的国际性都 市 , ] 随着本土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西洋 文化 的大举入侵 , 上海市 民 社会得以充分发展。作为社会基层并推动上海社会 向前发展的市民阶层 , 他们在历史发展 中逐渐形成 了自己独特 的文化特征。上海在整个 “ 乡土 中国” 的背景下 , 提前实现着现代化的转型, 并在城市内形 成一个稳固的很难受 国家制约与时政干扰的市民文
的 3年 9个 月 , 上海 的沦 陷 时期 。这一时 期 , 海 是 上
先后出版 的文学期 刊有 4 余种 , 中在 14 、93 0 其 9 2 14
年还一 度呈 现繁 荣 局 面 。这 些 刊 物 的 主编 柳 雨 生 、
吴易生、 朱朴等人 , 都是有资深编辑经验之人 。但是 在《 天地》 杂志的广告上我们可以发现 , 当时吴易生 主编的第一流散 文月 刊《 间》 每册 也只 不过 8 人 , 元 ,天地》 《 的定价则为 2 5元。苏青作为初 出文坛 的女子 , 且是 初次 担纲 编辑 刊物 , 并 就能取 得如 此骄 人的成绩, 应该是非常不 简单 的。《 天地》 6期 第
文化空间 , 这种市 民文化又具有怎样的特征。
一
、
《 天地》 的市 民文化 空间
14 年 l 9 1 2月 9日日 发动太平洋战争 , 沪 本 侵 日军占领先前 由英 、 美等国控制的苏州河以南的 法、 上海租界区。从这时至 14 年 8 1 95 月 5日日本投降
收稿 日期 :0 5— 9 5 20 0 —1
册) “ 1 ,至 5日始有再 版本应 市 , 但不到两天 , 经售处无 以应命者仍
比比皆是 。 而读者反应方 面, 在出版后短 短的二 ” “
十余天里 , 编者共计收到信 27封 , 13 , 4 稿 2 件 皆为 陌生读者诸君所投寄 , 特约稿件及友朋通讯概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