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运动1内力作用

合集下载

一轮复习专题学案: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一轮复习专题学案: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一轮复习专题学案: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专题: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地质作用(营造地表的力量)1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分类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1)风化作用:化学风化:如氧化水解等发生了化学反应生物风化:如植物根系对岩石的破坏和穴居动物对岩石的破坏物理风化:温差、冻融、日晒下岩石热胀冷缩速度不一导致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2)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1 / 11(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4)堆积作用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入海口)、河漫滩平原(中下游)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随风力的减弱,风力的搬运作用减弱,所以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海浪堆积:形成沙滩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

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如大理岩、板岩等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如图……2 / 11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二、判断背斜和向斜1、做快的情况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3、板块间的交界处是地壳运动较活跃的地带。 两大火山地震带
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全为大洋。
边界类型 地貌
生长边界
海洋、海岭 裂谷、断层
陆—陆 山脉、高原
消亡
边界
海岸山脉、
陆—洋 岛屿、海沟
举例 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张裂) 大西洋(非洲板块、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形成) 红海(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 喜马拉雅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抬升) 阿尔卑斯山(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抬升) 落基山脉(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抬升) 亚洲东部的岛屿及海沟(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 安第斯山脉(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抬升)
岩浆岩
重冷 融却 再凝 生固
岩浆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变质岩
课堂小测
A
风力侵蚀
C
流水侵蚀
B
风力沉积
流水沉积——冲积扇
流水沉积——三角洲
A
流水侵蚀 (溶蚀,石灰岩,云贵高原)
B
冰川侵蚀 (高山、高纬)
地质作用
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 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 称为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内力 地球内部 作用 外力 太阳辐射能 作用 和重力能
表现形式
结果
岩浆活动、地壳运动、 使地表变得
变质作用等
高低不平
风化、侵蚀、搬运、 使地表起伏状
沉积、固结成岩
况趋于平缓
一、造成地表形态变化内力作用
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活动,对地表影响也较大。 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2、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的变形变位。 地质构造类型:褶皱与断层 构造地貌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

2.特点: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

3.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特点(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①含义: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②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③主要反映: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

(2)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①含义: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的过程。

②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③影响: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2)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3)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

(4)堆积作用: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

3.作用特点(1)不同地区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方式、强度等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1.过程体现(1)三大类岩石相互转换,使得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中。

(2)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三大类岩石(1)岩浆岩: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形成。

(3)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成。

3.物质循环过程(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岩浆、B喷出岩、C沉积岩。

知识点高二地理内力作用

知识点高二地理内力作用

知识点高二地理内力作用高二地理内力作用地理学中的内力作用是指地球内部产生的力量对地表地壳的作用。

这些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喷发等。

在高二地理学习中,了解和掌握内力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从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喷发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高二地理内力作用的相关知识点。

一、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以及地下地壳相对运动的过程。

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温度、压力和地壳构造的综合结果,主要有横向推进、垂直推进和地震潜移断裂带。

其中,横向推进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水平移动,形成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是地震和断裂。

垂直推进则是指地壳板块上下相对垂直运动,有时会产生火山喷发。

通过地壳运动,地球不断演变,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各种地形和地貌。

二、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过程,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震是由于地下岩石断裂、滑动,引起地震波的传播而产生的地壳振动。

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板块之间因为内力的作用而发生断裂或滑动造成的。

地震不仅能破坏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还能引发洪涝、泥石流和海啸等次生灾害。

地震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地震波记录和烈度测定两种,利用这些方法可以对地震进行监测和研究。

三、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的另一种重要体现。

火山喷发是由于地下岩浆上涌、喷发口激发的气体和熔融物质流出地面形成的现象。

火山的喷发方式有喷发类型和喷发规模两个方面的划分。

喷发类型主要分为火山爆发和火山喷发两种,喷发规模则按照喷发物质的总量和排出速度来划分。

火山喷发不仅能够形成美丽的地貌和岩石,还能够对环境和人类生活带来威胁。

总结:高二地理内力作用涉及到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喷发等方面的知识点。

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横向推进和垂直推进两个方面,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

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地形地貌的形成以及相关灾害的防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高二地理内力作用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探索我们居住的这颗蓝色星球。

【自然地理】高考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问题

【自然地理】高考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问题

【自然地理】高考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问题内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

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

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地球的内力作用(一)力的来源地球内部作用力来自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等。

由地球内部这些力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地球的内力作用。

大陆上的山地、盆地、高原等,大洋底部海岭、海盆、海沟等地形的形成过程中,内力作用起着主导作用。

(二)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地壳运动、地球深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以及地震。

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或大地构造运动,是指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物质变位的一种运动。

例如,海侵、海退、隆起和拗陷,等等。

根据地壳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地壳物质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即沿着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进行运动,叫水平运动。

它主要是由于地球水平方向作用力引起的,表现为地壳岩层的水平移动,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遭受不同程度的挤压力和引张力,产生褶皱和断裂构造。

我国的昆仑山、祁连山等以及世界上许多山脉,就是通过挤压褶皱而形成的。

所以,有人将水平运动称造山运动。

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缓慢的升降运动称垂直运动。

升降运动通常表现为大规模隆起和相邻地区拗陷,引起地势起伏或海陆变迁,故有人将垂直运动称造陆运动。

水平和垂直运动虽有区别,但实际在时空上常有联系。

2.岩浆活动地球内部能量的积聚和释放可能表现为岩浆活动。

地球内部热能累积到一定程度,变为灼热的岩浆产生巨大压力,它冲破地壳薄弱常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物包括气体、熔岩、火山灰等,通过火山口喷出,其中大部分火山物质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形成火山锥。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考向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如下表所示:1.读秦岭北坡陡峭的断崖示意图,形成秦岭北坡断崖的地质作用是A.流水侵蚀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C.地表水平运动D.地表垂直运动考向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主要外力作用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外力作用互为条件、紧密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各种地貌,其中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尤为普遍。

水蚀地貌,如沟谷风蚀地貌,如冰蚀地貌,如冰海蚀地貌,如海蚀二、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1)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多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下图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

读图,完成1—2题。

1.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A.海水侵蚀B.风化和风蚀C.冰川侵蚀D.流水侵蚀2.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A.岩洞B.岩礁C.沙滩D.海岸【答案】1.A 2.C【解析】1.从材料和图中可看出,鼓浪石是由于海浪拍打形成的,因此地质作用为海水侵蚀,A正确。

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的很快,如火山喷发或地震,可以
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的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所 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变化。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活动 也只有在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地质作用 外力作用
风化
2、球外状力风作化用
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 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沙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堆积在原地。 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地质作用 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
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
①地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②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地质作用 地质构造
4、地质构造
东 非 大 裂 谷
生 海岭 长 大西洋、红海的扩张 边 冰岛丰富的地热 界 断层或裂谷
消 海沟-岛弧
亡 边
地中海的消亡
界 褶皱山脉
地质作用 地质构造
(3)断层
4、地质构造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
破碎。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 了断层。
如果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 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运动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 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 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 皱山脉。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摘要:一、章节背景与重要性二、知识点梳理1.内力作用与地貌形态2.外力作用与地貌形态三、具体知识点详解1.内力作用1.地壳运动2.岩浆活动3.变质作用2.外力作用1.流水侵蚀地貌2.流水堆积地貌3.风力侵蚀地貌4.风力堆积地貌四、知识点应用与实践五、总结与展望正文:地理必修一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地貌形态的塑造力量以及其形成的地貌类型。

首先,通过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这两种能量来源,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而外力作用主要包括流水侵蚀、流水堆积、风力侵蚀和风力堆积。

这些作用形式对地表形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类型。

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构造运动产生断裂带和高大的褶皱山脉。

例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岩浆活动是内力作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会导致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形成新的岩石。

变质作用则会导致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化学和物理变化,形成新的岩石类型。

流水侵蚀地貌是外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流水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形成河谷、峡谷等地貌。

例如,长江三峡、尼罗河河谷都是流水侵蚀地貌的典型例子。

流水堆积地貌则主要是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流速减缓,水流携带的泥沙、砾石等物质沉积下来,形成冲积平原、三角洲等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主要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对地表进行侵蚀,形成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地貌。

风力堆积地貌则主要是在沙漠地区,风力将沙尘堆积成沙丘、沙垄等地貌。

在地理实践中,了解地貌形态的塑造力量和形成的地貌类型对于分析地貌发育过程、预测自然灾害以及进行土地资源利用和规划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构造认识 (准备知识)

地质构造认识    (准备知识)
地质构造认识 (准备知识)
• 一、地质作用的概念和分类
• 概念:把在地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动力所引起的
地壳组成物质、构造和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 分类

(一)内力地质作用 :地球的旋转能、重力能和地球内部的热
能、结晶能和化学能等引起整个地壳物质成分、地壳内部构造、地表发
生变化的地质作用叫内力地质作用。
• 沉积岩与岩浆岩之间新老关系:
(二)地质年代表
• 时代单位
地层单位
• 宙………………………宇
• 代………………………界

纪………………………系

世………………………统

期………………………阶
地质年代表
• 第二部分 常见的地质构造
一、岩层与岩层产状
• 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在岩层和岩体
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叫地质构造。 • 因此地壳运动又叫构造运动。
岩层相对地质年代确定方法
• 4、岩性对比法 : 岩性对比法是以岩
石的组成、结构构造等岩石性质方面的 特点为对比基础。认为在一定区域内的 同一时期的岩层,其岩性特点基本上是 一致的或者是近似的。此法具有一定的 局限性,故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的地区。
岩层相对地质年代确定方法
• 岩浆岩之间相互穿插关系,也可以确定 岩浆岩的相对年代 。
三、 断裂构造
• 1.断层要素
• 为了阐明断层的 空间位置和断层面两 侧岩块的相对运动关 系,给与断层各部分 以各种名称,称为断 层要素。
• (1)断层面 岩层断裂 并发生明显相对位移 的断裂面,称为断层 面。
(2)断层线 断层面与 地面的交线称为断层线, 就是断层面在地面的出 露界线。 (3)断盘 断层面两侧 相对位移的岩块称为断 盘。

第一章 地壳及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概述

第一章 地壳及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概述
第二节 地质作用概述
概述 1.地质作用概念:所有引起矿物,岩石的产生和 破坏,从而使地壳面貌发生变化的自然作用. 2.地质营力:引起这些变化的自然动力. 3.地质作用的分类:按作用能源不同,分为内力 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海枯石烂,沧海桑田,山崩地裂,地震,火山 爆发,海陆变迁等改变着地壳的面貌. 4.变化形式: 1)渐变:如珠穆朗玛峰的崛起,荷兰海岸的 下降; 2)突变:地震,火山爆发等.
2.岩浆作用 1)岩浆:地壳深处的一种富含有挥发性物质的高温高压的粘稠 状硅酸盐熔融体,其中还含有一些金属硫化物和氧化物. 2)岩浆分类:根据SiO2含量 A.基性岩浆: SiO2小于52%,Fe,Mg氧化物较高(岩石色 深),比重大,含气体少,粘度较小,易流动. B.酸性岩浆: SiO2大于65%,Fe,Mg氧化物较少(岩石色 浅),比重小,含气体较多,粘度大,不易流动. 3)岩浆作用:在地壳运动影响下,由于外部压力的变化,岩浆 向压力减小的方向移动,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 成为岩石的全过程. 4)岩浆作用方式:两种 A.喷出作用:岩浆直接喷出地表的作用,形成喷出岩.包括液 体,固体和气体三种物质. B.侵入作用:岩浆由地壳深处上升到地壳上部的活动过程.形 成浅成侵入岩和深成侵入岩.
火山口-在火山上圆锥状凹坑.几公里宽. 火山口
Crater Lake .国家公园 卡斯卡达山脉 俄勒冈州 国家公园,卡斯卡达山脉 国家公园 卡斯卡达山脉,俄勒冈州
Cinder Cone 火山渣锥 (Wizard Island)
Mount St. Helens before May 18th, 1980 8:32 a.m.
五大连池--火山地质遗迹 五大连池 火山地质遗迹
五大连池--木排状熔岩 五大连池 木排状熔岩

高三一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山地的形成教学提纲

高三一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山地的形成教学提纲
地表形态又称 地形或地貌,是指 地球表面的起伏状 态。
学习目标
1.应用:运用内外力作用解释地表形态的变化 2.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地质作用的类型
地质作用
按能量来源分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内部热能 ——太阳辐射能
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一、内力作用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水平运动 1、地壳运动
水。花岗岩和砂岩不是可溶性岩石,所以只有在可溶性 石灰岩广布的A地才可能找到岩溶风景。(3)有色金属矿 多产生于岩浆岩之中,它是岩浆岩分离出来的内生矿, A、B两地为沉积岩,故可能在C地花岗岩中找到。(4)沉 积岩由于受到岩浆活动的影响,造成温度与压力条件的 变化而形成变质岩,故在B、C之间可能存在变质岩。
喀斯特地貌
指可溶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溶蚀而形成的地貌。
峰林、石林
喀斯特溶洞、石笋、石钟乳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峡湾—— 冰川侵蚀作用
U形谷—— 冰川侵蚀作用形成 挪威峡湾,北美五大湖 芬兰千湖之国,东欧平原
海浪侵蚀—石老人
• 风力沉积
• 风力沉积
迎风坡
风向
新月形沙丘示意图(俯视)
新月形沙丘示意图(侧视)
1)岩层为拱形结构,结实,安全稳定; 2)地下水不易汇集,保持隧道干燥
【例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E五处,属背斜的是

(2)从地形上看,C处是
,形成原因是

(3)泰山的成因与图中
图中
处。
处一致;地震多发地带位于
(4)图中五个部位不宜建地下隧道的是
油构造是

,良好的储
【解题思路】从形态上看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背斜成谷是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 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因被挤压,岩层 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根据力学原理背 斜处宜建隧道,也是良好储油构造,向斜是很好的 储油构造。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内力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内力
歌曲《中国之最》
珠穆朗玛峰
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 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 化石。这一发现说明了什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青藏高原
雪山连绵
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
白头山天池
风蚀蘑菇
一、地质作用:
1.概念: 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
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 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的统称。
(3)研究地质构造有什么意义?
1.上图为某地层示意图。从P点向下钻井, 当钻头位于①②③层时,可能分别探测到(D) A.天然气、水、石油 B.水、石油、天然气 C.石油、天然气、水 D.天然气、石油、水 返回
(3)研究地质构造有什么意义?
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②在进行大型工程建设时是否要考虑地质构造呢? a.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向斜部位,还是背斜部位? 为什么? 隧道应在背斜处修建。因为背斜处,岩层向上拱 起,为穹形构造(类似于石拱桥)比较稳定。在这里 开凿隧道,不易塌方、渗漏,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 且便于施工。 b.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注意什么? 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 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2.分类: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从能量来源、表 现 形式等方面 对比 内、外力作用?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
内力作用
地球内能
使地表高低 起伏 使地表趋于 平坦
太阳辐射能 风化、侵蚀 外力作用 和重力能 搬运、沉积
二、地壳运动: 1 .运动方式:
图 示 运动方式 产生结果
断 裂!
(2)断 层:
(2)断 层: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

2.地壳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
大洋板块和大 陆板块相碰撞 时,大洋板块 密度较大,位 置较低,俯冲 到大陆板块之 下,长形成海 沟。大陆板块 受到挤压上拱, 形成岛弧和海 岸山脉。
两个板块相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东非大裂谷正 在扩大
地壳运动留下的“足迹”
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 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 貌。
按其能量 来源分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较快 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2、作用速度 较慢 不易被人们所察觉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
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 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 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 米。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 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达 到了最大,也只有5厘米。 1960年,基拉韦厄火 山大爆发,熔岩流从高处 奔腾而下,注入大海,迅 速在海边填造了一块约两 平方千米的新陆地。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较快 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2、作用速度 较慢 不易被人们所察觉
3、表现形式: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二、地壳远动
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 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 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 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
特定条件下:地形倒置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思考:什么条件是“地形倒置”的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 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 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岩层的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 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 强度,岩层会怎样?
岩层当然会 断裂错开!

内力作用的概念

内力作用的概念

内力作用的概念嘿,朋友!你有没有想过,咱们脚下的大地就像一个超级有活力的生命体呢?今天我就想跟你唠唠内力作用这个超酷的概念。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有一次我们去爬山。

站在山脚下的时候,他抬头望着那高耸入云的山峰,不禁感叹:“这山怎么就这么高,这么雄伟呢?”我就跟他说:“这可多亏了内力作用啊。

”内力作用就像是大地内部隐藏的一股神秘力量,在悄悄地塑造着我们的地球表面。

那内力作用到底是啥呢?简单来说,内力作用就是地球内部的能量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

这就好比一个人身体内部有一股生命力在推动着身体的成长和变化。

地球内部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这里面的能量可不得了。

你看那些火山喷发,哇塞,火红的岩浆就像愤怒的火龙一样从地下喷涌而出。

这就是内力作用中的岩浆活动。

岩浆从地球内部深处往上涌,它就像一个迫不及待要冲破束缚的小怪兽。

岩浆可热啦,温度超级高。

当它到达地表的时候,就会形成火山,或者在海底形成海岭呢。

这岩浆活动有时候很猛烈,有时候又比较温和,就像人的脾气一样,时好时坏。

还有地壳运动。

地壳可不是安安静静地待在那儿的。

它有时候会像两个调皮的小孩在互相推挤。

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碰撞或者分离。

就像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结果呢?就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这山脉可是超级高大,就像大地挺起的脊梁。

要是板块之间相互分离呢,就会形成裂谷,像是东非大裂谷。

那大裂谷就像大地脸上的一道深深的疤痕,可是这道疤痕却有着独特的魅力。

再说说变质作用。

这就像是大地给岩石做了一场神奇的“变身秀”。

在地球内部的高温和高压环境下,岩石的成分、结构等都会发生变化。

这就好比一块普通的石头,进入了一个神秘的魔法空间,出来就变成了一块充满神秘色彩的“魔法石”。

内力作用啊,它的时间尺度超级长。

不是像我们人类的活动,几天或者几年就能看到明显的变化。

内力作用是以百万年甚至亿年为单位来改变地球的。

我们人类在它面前就像小蚂蚁一样渺小。

我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老师问我们:“你们觉得内力作用像什么呢?”有个同学说:“像一个沉默的雕刻家,慢慢地在地球这个大石块上雕刻出各种奇妙的形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槽部岩性破裂疏松,流水侵蚀成为谷地
解析:判断背斜与向斜应抓住本质:根据岩石的年龄判断。 判断地形应根据等高线判断。 答案:(1)C (2)A
[例1]
(2010· 天津高考)某校地理小组学生在滨海公路
沿线的山坡上,看到了几千年前形成的海浪侵蚀地貌。据
图判断,古海蚀地貌在此出现,反映了几千年以来该地区 ( )
见下图)。
③背斜构造适宜地下隧道的建设: 地下隧道在背斜构造中修建,拱形结构比较安全,不易 发生崩塌事故,并且地下水不易积存。
(2)断层的应用: ①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 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
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②利用断层找水 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一、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地质构造------褶皱
岩层因受力而发生 弯曲,形成褶曲,一系列褶曲称为褶
皱。褶皱往往形成 高山 和 谷地 等地貌,是构成地貌形态的 基础。世界上绝大部分山脉都是褶皱山脉。
[读图思考·拓认知] 教材P54 图2-3-3 本图主要表示褶皱的形成过程与对地貌的影响,读图思
考下列问题:
(1)地壳岩层形成时有何特点? 提示:岩层形成时一般是水平连续的,并且由表面向深 处岩层逐渐变老。 (2)褶皱的形成受力方向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怎样的?
提示:褶皱的形成是受水平力的挤压作用。向上拱起的
岩层一般成山,向下凹陷的岩层一般成谷。
(1).褶皱
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如下面的图表所示:
[活学巧用·大冲关] 2.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的地形和地质构造分别是
(
)
A.平原、背斜
C.山地、向斜
B.盆地、向斜
D.谷地、断层 ( )
(2)该地质构造形成此种地形的原因是
A.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B.槽部岩性松软易被侵蚀,流水侵蚀成为盆地 C.槽部受到张裂,岩石易被侵蚀成平原
一、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 (4)、地震:(定义见课本54页)
• (1)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构造运动,是引 起地震的最主要原因——构造地震(板块交 界处多地震。举例?) • (2)火山引起地震——火山地震。 • (3)其它原因:如山崩、滑坡、地面塌陷、 陨石坠落、大型水库、人类活动等。 • (4)区别震级和烈度。
A.陆地相对上升 C.海面相对上升
B.海水沉积作用加强 D.海浪侵蚀作用加强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海陆变迁与地壳运动。该地区目前为 陆地,出现古海蚀地貌,只能说明陆地相对上升,或海洋
相对下降。
[答案] A
[例2]
(2011· 广东高考)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下图)”,
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裂谷的扩张与红海的变迁
一、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在 自然界二者常相伴存在。 构造运动造成岩石的永久变形,这种变形保留在 岩石中成为构造运动的证据,叫做地质构造。
世界火山和地震带分布
a.震源 b.震中 a-b震源深浅 b-c震中距 一次地震一个震级,若干烈度.
3.变质作用
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 构造运动 、岩浆活动 或地 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 矿物成分 、 结构 和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形成的岩石称为 变质岩 。
变质岩
已成岩石
珠穆朗玛峰
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 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 化石。这一发现说明了什么?
第三节
地质作用
内部结构 (1)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______ 地表形态 和 ______ 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的统称。 (2)按能量来源分类: ①内力作用:由地球 ______ 内能 引起的。
凹陷地 带
上升
河谷地
(3).地质构造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1)褶皱的应用:
①利用背斜找石油、天然气: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
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见下图。
② 利用向斜构造找水: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汇集,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
渗形成地下水,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
褶 岩层的形 曲 态 背 向上拱起 斜 向 向下弯曲 斜
岩层的 新老关 系 中心老 两翼新 中心新 两翼老
地表形态
早期 成山 后期 可能 成谷
成谷
可能 成山
(2).地质构造--------断层
如果岩层受到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
岩层就会破裂断开,称为断裂构造。其中断裂面两侧岩块 有明显相对位移的叫做断层。
侵入:花岗岩
岩浆
花岗岩:我国的 黄山、华山、衡 山等都是花岗岩 分布区 玄武岩:如我国 东北的五大连池
一、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 岩浆
内压力
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
冷却、凝固
岩浆岩
常见岩浆岩
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 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
一、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2、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其类型复杂多样。
(
)
A.断层、向斜、背斜
C.向斜、断层、背斜
B.断层、背斜、向斜
D.背斜、向斜、断层
[解析]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
生对图示信息的判读能力。断层是岩层沿断层面有相对上 升或下降运动,背斜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是岩层向下弯
曲。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丙处岩层向下弯曲,则乙处为背
斜,丙处为向斜,甲处岩层沿断层面有相对运动,故甲处 为断层。 [答案] B
岩浆活动、高温高压
变质作用
变质岩
花岗岩 举例 石灰岩 砂岩 页岩
片麻岩 大理岩 石英岩 板岩
②外力作用:由地球以外的 太阳辐射 ______ 能和重力能等引起的。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3)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包括: ______ 、 _______、 变质作用 ________等。
一、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 (1)概念 (2)活动方式
(3)岩浆岩
岩浆岩的形成过程
喷出:玄武岩
断层的组合类型:地垒、地堑。
组合 形式 岩层运 动方向 地表 形态
例证
图解
两条断层之间 常形
地垒
的岩块相对上 成块 升,两边岩块 状山 相对下降 地
华山、
庐山、
泰山等
组合
岩层运
地表
形式
动方向
两条断层之 间的岩块相
形态
常形成
例证 东非大 裂谷、 渭河平 原、汾
图解
地堑 对下降,两 边岩块相对
狭长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