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陀区江宁学校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提到一个地方,人们往往会想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紫禁城见证着北京城的过往,“拓荒牛”昭示着深圳的开辟进取,“日月贝”讲述着“珠生于贝,贝生于海”的城市记忆,古典园林里生长着苏州的温婉……或者深植于历史文化,或者投射着时代风貌,每一处文化地标都以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成为一个地区精

神和文化的象征。

文化地标是地方的文化名片,在传播地方形象方面有巨大的流量效应。近年来,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各类文化地标成为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急功近利打造新文化地标的现象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人文景观,才干给人以美的享受,文化地标的形成自然也离不开这一点。无论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意境,还是如今兴起的保护生态、亲近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都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丽江古城依山傍水、以水为脉,整座古城获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体育场“鸟巢”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勾勒浮现代北京的漂亮风景。反之,如果缺乏对自然的敬畏,滥造钢筋水泥作品,即便有再大的手笔,也会与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

作为一种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也应该追求形神兼备。文化地标之所以能成为文化地标,不是凭借炫目神奇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源于此间流淌着活生生的历史文脉,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走进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原样保留的铸造车间及生产设备,拉近了人们与老工业基地的时空距离;漫步福州修旧如旧的古厝,曾经的老房子、如今的文创园,古老与现代交融,乡愁与时尚相遇。

面对数之不尽的历史文化街区、革命文化记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进行合理适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干使之成为广受认可的文化地标。

作为一种公共建造或者设计,文化地标的生命力其实来源于生活。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连通着所在地的文化和生活。到一座城市先逛博物馆,就能匡助人们加深对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发展的认知。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为例,先后为观众带来了 1 万多场演出,开展过大量艺术普及活动,观众和粉丝遍布全国。正是那些传播文化、服务公众的不懈努力,才使得文化地标形象更加亲切,影响更加持久。

文化地标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打造新的文化地标,必须丰富其审美内涵,完善其服务功能,让其在与公众的“密切连接”中收获持久的口碑和影响。

(取材于智春丽《打造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法自然

B.审美旨趣

C.形神兼备

D.不懈努力法:仿效,取法。旨:目的,意图。兼,两倍,双份。懈:松懈,放松。

2.下列有关“文化地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化地标代表着地方精神和文化的独特性。

B.文化地标包含有建造雕塑等多种文化元素。

C.文化地标在其历史性和时尚性上缺一不可。

D.文化地标在地方形象的传播上影响力巨大。

3.下列各项中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州园林的古典风格,显示了这座城市的温婉气质。

B.丽江古城没有钢筋水泥建造,于是成为了文化地标。

C.遨游福州古厝,能够唤起每一位参观者的共同回顾。

D.参观当地博物馆,是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惟一途径。

4.根据材料概括,文化地标的口碑和影响的形成要关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杜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非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

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机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非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

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非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

信任苦祖苦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

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非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为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 。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

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與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

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非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

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许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威

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

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

代中浮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照论证法。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然;反之就可能受挫。

C.礼因为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为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浮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