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涂片的制备及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细菌涂片制备及革兰氏染色

细菌涂片制备及革兰氏染色

实验内容:
1、 单菌革兰氏染色 2、 三区混合染色
A菌
A、B混合区
B菌
五、实验结果
记录所观察到的三种细菌革兰氏染色结 果
绘出显微镜下三种细菌的形态
六、问题与讨论
要得到正确的革兰氏染色结果必须注意 哪些操作?哪一步是关键?Why?
思考题:
P84:2(1)(2)(4)
本次实验课结束
请确保油镜头擦拭干净! 请值日同学留下值日 下周再见!
铵结晶紫染液,染1分钟,倾去 染液,流水冲洗至无紫色。
3. 媒染:先用新配的卢戈氏碘液冲 去残水,而后用其覆盖涂面1分 钟,后水洗。
4. 脱色:除去残水后,滴加95%酒 精进行脱色约15-20秒,后立即 用流水冲洗。
5. 复染:滴加番红染色液,染3-5 分钟,水洗后用吸水纸吸干。
6. 镜检:观察染色结果并绘图。
革兰氏染色
丹麦C.Gram创立,用于细菌分类学研究 细菌细胞壁的结构
G-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含较多脂 质,故用乙醇等有机溶剂脱色时融解了 类脂质,增加了细胞的通透性,使初染 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经沙 黄复染呈红色。
G+细胞壁结构致密,用脱色剂处理后, 肽聚糖层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故细 菌仍保留初染时的紫色。
实验二步掌握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法。
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 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
单染色法:只能观察微生物的大小、形状、 和细胞排列状况,但不能鉴别微生物以及 它的特殊构造等。
复染色法: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染色液进行 染色,有协助鉴别微生物的作用,故也称 鉴别染色法。常用的有: 革兰氏染色法、抗酸染色法、芽孢染色法、 鞭毛染色法等。
三、实验材料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染色实验报告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染色一、实验目的1.掌握细菌涂片的制备方法。

2.掌握细菌简单染色和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骤,识别细菌的革兰染色结果。

3.巩固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4.学习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1、染色原理:细菌生长于酸性、中性和碱性溶液时常带负电荷,所以通常采用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如美蓝、甲紫、碱性复红或孔雀绿等)使其着色。

当细菌分解糖类产酸时,细菌所带正电荷增加易被带负电的酸性染料(如伊红、酸性复红或刚果红)着色。

2、革兰染色法原理:革兰染色法可根据细菌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将其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革兰阳性细菌的肽聚糖层较厚,经乙醇处理后使之发生脱水作用而使孔径缩小,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保留在细胞内而不被脱色;而革兰阴性细菌的肽聚糖层很薄,脂肪含量高,经乙醇处理后部份细胞壁可能被溶解并改变其组织状态,细胞壁孔径大,不能阻止溶剂透入,因而将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洗去而被脱色。

另外,革兰染色的差异并不能完全认为是化学的差别,也有物理结构不同的结果。

如酵母菌细胞壁的成份完全与细菌不同,但具有革兰染色阳性反应。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用具1、仪器及用具:显微镜、酒精灯、火柴、接种环、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擦镜纸、镜油、无菌牙签2、菌种: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葡萄球菌、牙垢、未知菌S1和S33、试剂:结晶紫染液、革氏碘液、洗脱液(95%乙醇溶液)、番红染液四、实验步骤(1)简单染色1、载玻片的处理:用纱布将取出的载玻片擦干,把要涂菌的部位在火焰上烤一下,冷却待用。

2、涂片:左手持菌液试管,右手持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灼灭菌,待接种环冷却后在火焰旁从试管中取一环菌液,在洁净无脂的载玻片上涂一直径约2mm的均匀薄膜。

3、干燥:涂片后待其自然干燥。

4、固定:将以干燥好的涂片标本朝上,在酒精灯火焰上通过2~3次,要求载玻片温度不能超过60度,以手背触载片不烫为宜。

5、染色:滴加一滴结晶紫染液,染色1min。

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革兰氏染色技术,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进一步了解细菌的分类和结构。

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技术,通过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在染色过程中的不同反应,来区分细菌的特性。

革兰氏阳性细菌在染色后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细菌在染色后呈粉红色。

实验步骤:1. 取一架无菌玻片,用无菌针头沾取待检测的细菌样本,涂抹在玻片上形成薄而均匀的细菌涂片。

2. 将玻片在火焰中加热灭菌,使细菌附着在玻片上。

3. 用染色剂革兰氏紫涂染玻片,静置1分钟后用水冲洗干净。

4. 用碘液滴在玻片上,静置1分钟后用水冲洗干净。

5. 用去色剂酒精滴在玻片上,静置数秒后用水冲洗干净。

6. 用染色剂粉红色涂染玻片,静置1分钟后用水冲洗干净。

7. 用纸巾吸干玻片上的水分,然后在玻片上滴一滴甘油作为封片剂。

8. 将盖玻片贴在涂片上,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染色情况。

实验结果及分析:经过革兰氏染色处理后,观察到样本中细菌的染色情况。

根据染色结果,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分类。

革兰氏阳性细菌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细菌呈粉红色。

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可以进一步了解细菌的分类和结构。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使用了革兰氏染色技术,观察到了细菌的染色情况,并初步判断了细菌的分类。

革兰氏染色技术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细菌分类方法,对于细菌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是细菌学实验中的基础实验,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革兰氏染色技术的原理和步骤,掌握了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通过观察细菌的染色情况,我们对细菌的分类和结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今后的细菌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细菌学知识,不断提高实验技能,为科学研究和实验应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革兰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染色实验报告革兰染色实验报告引言:革兰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由丹麦细菌学家克里斯汀·格拉姆于1884年发明。

该实验通过对细菌细胞壁的染色特性进行观察,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类。

本实验旨在通过革兰染色方法,观察不同细菌的染色特性,从而更好地了解细菌的结构和分类。

材料与方法:1. 细菌培养物:本实验使用了两种细菌培养物,分别为革兰阳性细菌A和革兰阴性细菌B。

2. 玻璃片:用于制作细菌涂片。

3. 革兰染色试剂:包括革兰碘液、乙醇、脱色剂和碱性紫。

实验步骤:1. 准备细菌涂片:取少量革兰阳性细菌A和革兰阴性细菌B,分别在两片玻璃片上均匀涂抹。

2. 固定细菌涂片:将涂片在火焰中迅速加热,使细菌固定在玻璃片上。

3. 染色处理:将革兰碘液滴在细菌涂片上,静置1分钟后用纯净水冲洗。

然后滴加乙醇,使其脱色,再用纯净水冲洗。

最后滴加碱性紫染色剂,静置30秒后用纯净水冲洗。

4. 镜检观察:将涂片放在显微镜下,使用100倍和1000倍的放大倍数观察细菌的染色情况。

结果与讨论:观察了多个视野下的细菌涂片后,得出以下结果:1. 革兰阳性细菌A:在革兰染色后,细菌呈现紫色,细胞壁较厚,能够保留革兰染色的紫色染料。

细菌形状多为球形或椭圆形。

2. 革兰阴性细菌B:在革兰染色后,细菌呈现粉红色,细胞壁较薄,无法保留革兰染色的紫色染料。

细菌形状多样,有球形、杆状等。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革兰染色方法能够有效地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类。

革兰阳性细菌具有较厚的细胞壁,能够保留革兰染色的紫色染料;而革兰阴性细菌则具有较薄的细胞壁,无法保留紫色染料。

2. 革兰染色方法对于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革兰阳性细菌多为球形或椭圆形,而革兰阴性细菌则形态多样,有球形、杆状等。

结论:革兰染色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

通过该方法,可以快速了解细菌的染色特性、形态和结构,为进一步的细菌鉴定和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细菌是微生物中最常见的一类生物,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包括土壤、水体、空气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科学家们开展了许多实验,其中包括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一、细菌的简单染色实验细菌的简单染色是一种常用的染色方法,通过给细菌染色,可以使其在显微镜下更加清晰可见。

这种染色方法主要使用了一种叫做甲基蓝的染料。

在实验中,首先需要制备好细菌的涂片。

将一根无菌的钢丝棒蘸取一小滴细菌悬液,然后将其均匀地涂抹在玻璃片上。

待涂片干燥后,将其固定在火焰上加热的玻璃柱上,以使细菌附着在玻璃片上。

接下来,将制备好的涂片放入染色盒中,加入适量的甲基蓝染料,浸泡片刻。

然后,用蒸馏水轻轻冲洗涂片,直至水洗液不再有颜色流出。

最后,用纸巾轻轻吸干涂片上的水分,将其放入显微镜下观察。

在显微镜下观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不同种类的细菌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形状,例如球状、杆状、螺旋状等。

通过简单染色,我们可以更好地观察和研究细菌的特征。

二、革兰氏染色实验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它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这种染色方法主要使用了紫晶染料和碘酒。

在实验中,首先需要制备好细菌的涂片,方法与简单染色相同。

然后,将涂片放入染色盒中,加入适量的紫晶染料,浸泡片刻。

接着,用蒸馏水轻轻冲洗涂片,直至水洗液不再有颜色流出。

接下来,将碘酒滴在涂片上,使其浸润全片,然后用蒸馏水轻轻冲洗涂片。

随后,滴入乙醇或酒精醛溶液,使其浸润全片,然后用蒸馏水轻轻冲洗涂片。

最后,滴入蓝色染料,浸泡片刻后用蒸馏水冲洗涂片。

在显微镜下观察,我们可以看到细菌的染色效果。

革兰氏阳性菌会呈现紫色或蓝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或粉色。

这是因为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胆固醇,可以吸附紫晶染料和碘酒,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则较薄,无法吸附这些染料。

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

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

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一、引言细菌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区分细菌的结构和特性。

通过革兰氏染色,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从而在临床诊断和疾病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并通过观察染色结果,进一步了解细菌的特性。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细菌培养物:选择两种细菌菌株,一种为革兰氏阳性细菌,另一种为革兰氏阴性细菌。

- 革兰氏染色试剂:包括紫晶染液、碘液、脱色剂和红色染色液。

- 玻璃片和显微镜片:用于制作细菌涂片和观察染色结果。

2. 实验方法:- 步骤一:取两种不同的细菌培养物,分别在玻璃片上制作细菌涂片。

- 步骤二:将制作好的细菌涂片分别加入紫晶染液,静置5分钟。

- 步骤三:用蒸馏水冲洗玻璃片,使其清洁。

- 步骤四:加入碘液,静置1分钟。

- 步骤五:用脱色剂冲洗玻璃片,直到无色流出。

- 步骤六:加入红色染色液,静置1分钟。

- 步骤七:用蒸馏水冲洗玻璃片,使其清洁。

- 步骤八:将玻璃片放在显微镜片上,用显微镜观察细菌染色结果。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观察细菌染色结果,可以清晰地看到两种细菌的差异。

革兰氏阳性细菌在染色后呈紫色或蓝色,而革兰氏阴性细菌则呈红色。

这是因为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不同导致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较厚的层状细胞壁,由多层的胞外多糖和蛋白质组成。

在染色过程中,细菌细胞壁的多糖会与紫晶染液结合,形成复合物。

而碘液的加入会使复合物更加稳定,不易被脱色剂去除。

因此,革兰氏阳性细菌在染色后仍保持紫色或蓝色。

相反,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较薄,主要由一个薄层的胞外脂多糖组成。

在染色过程中,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无法与紫晶染液结合,因此无法形成复合物。

碘液的加入也无法稳定脂多糖,使其被脱色剂去除。

因此,革兰氏阴性细菌在染色后会被红色染色液覆盖,呈现红色。

细菌革兰氏染色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区分细菌的类型,从而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图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图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图
表及结果分析
实验目的:
通过革兰染色法对细菌进行分类和鉴定。

实验器材和试剂:
细菌培养基、青霉素、高锰酸钾、甲醇、碘酒、干净的平面玻片、显微镜。

实验操作:
1. 用细菌培养基将待测细菌培养至富有营养的生长期。

2. 取一块干净平面玻片,在玻片上均匀涂抹一层待测细菌培养基。

平衡后用酒精火消毒。

3. 取一支革兰染色剂,将细菌涂片中的细菌覆盖上染色剂,停留1分钟。

4. 用清水冲洗干净,接着滴上碘酒。

停留1分钟。

5. 流水冲洗过滤,将甲醇滴到细菌涂片上,待颜色变浅后再次
用流动水冲洗过滤。

6. 晾干细菌涂片,取一支高锰酸钾,滴于细菌涂片上,制成干
片即可。

实验结果:
革兰染色法将细菌分为两类: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革兰
阳性菌细胞壁表层为厚的胞壁,可在染色过程中吸收靛蓝染料溶液,看起来呈现紫色;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表层薄,无法吸收靛
蓝染料溶液,染色后呈现红色。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革兰染色法实验,我们成功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
革兰阴性菌两类。

这种分类和鉴定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对细菌进
行鉴定,可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等领域。

注:以上仅为范文,具体实验条件和结果请依据实验情况而定。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摘要: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

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利用革兰氏染色法对不同类型的细菌进行了染色,并观察到了细菌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

实验结果表明,革兰氏染色法能够有效地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为细菌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引言: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

了解细菌的分类和鉴定对于研究细菌的生理特性、病原性以及药物敏感性具有重要意义。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通过染色后细菌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可以将其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

材料与方法:1. 细菌培养物:本实验选择了两种细菌培养物,分别是革兰氏阳性菌A和革兰氏阴性菌B。

2. 革兰氏染色试剂:结晶紫、碘液、酒精、脱色剂、苏木精。

3. 显微镜:用于观察染色后的细菌样品。

实验步骤:1. 取两株细菌培养物,分别进行涂片制备。

2. 将制备好的涂片用结晶紫染色液浸泡5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3. 加入碘液浸泡1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4. 用酒精滴加在涂片上,使其脱色,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5. 加入脱色剂浸泡30秒至1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6. 将涂片用苏木精染色液浸泡1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7. 涂片晾干后,放入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与讨论:经过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我们观察到了明显的差异。

革兰氏阳性菌A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B呈红色。

根据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我们可以解释这种差异。

革兰氏染色法中,结晶紫染色液首先染色细菌细胞的细胞壁。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质,能够吸附结晶紫,形成紫色。

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质含量较少,无法吸附结晶紫,因此在后续的染色步骤中无法保留紫色,最终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是通过染色后细菌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来进行分类和鉴定。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呈紫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形态较大、圆润。

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引言:细菌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通过染色技术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细菌在革兰氏染色过程中的变化,进一步了解细菌的特性和结构。

实验材料与方法:1. 细菌培养物:从实验室中获取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菌培养物。

2. 细菌涂片制备:取适量的细菌培养物,滴在玻璃片上,用铅笔头均匀涂抹成薄片。

3. 革兰氏染色试剂:包括革兰氏染色碱液、革兰氏碘液、酒精洗涤液和苏木精染色液。

4. 显微镜和油浸镜头。

实验步骤:1. 将细菌涂片放置在实验台上,用革兰氏染色碱液滴在细菌涂片上,静置1分钟。

2. 用蒸馏水冲洗细菌涂片,使碱液流失。

3. 加入革兰氏碘液,静置1分钟。

4. 用蒸馏水冲洗细菌涂片,使碘液流失。

5. 加入酒精洗涤液,静置10-30秒,直至洗涤液不再有颜色溢出。

6. 用蒸馏水冲洗细菌涂片,使洗涤液流失。

7. 加入苏木精染色液,静置1分钟。

8. 用蒸馏水冲洗细菌涂片,使苏木精染色液流失。

9. 将细菌涂片放在显微镜上,用油浸镜头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革兰氏染色处理后,观察到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形态。

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呈现紫色或深蓝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红色或粉红色。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为厚实,富含多糖和多肽聚合物,因此在革兰氏染色过程中能够吸附和保留革兰氏染色碱液和苏木精染色液。

这些染色液与细菌细胞壁中的大量多糖和多肽结合,形成紫色或深蓝色的复合物。

典型的革兰氏阳性菌包括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

相反,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为薄弱,富含脂质和蛋白质,因此无法吸附和保留革兰氏染色碱液和苏木精染色液。

这些染色液会被酒精洗涤液洗去,导致细菌呈现红色或粉红色。

典型的革兰氏阴性菌包括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

通过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结果,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分类和特性。

革兰氏阳性菌多数为球状或梭状,常见于皮肤和黏膜表面,有些能够引起感染。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分辨颜色能力;2.认识细菌的清洁度;3.熟悉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和操作。

二、实验器材和药物器材:革兰氏染色盒、光学显微镜、玻片、神经力酸具、胶质高锰酸钾、白醛、甲基红色、结晶紫、酒精、1%碘酒等。

药物:静脉注射用葡萄糖液。

三、实验步骤1.取一块较大的细菌营养琼脂涂片,用抹菌棒取少量细菌涂于玻璃片上;2.用夹片夹住玻璃片,将菌涂片放置在酒精灯上烘烤,直至滴出菌液时,颜色变浅;3.将磁力架上的杯子放满脱脂后的酒精,将菌涂片放入酒精中浸泡2分钟;4.拿出菌涂片,将其放在流动自来水下冲洗5-10秒;5.将菌涂片放入盛有静脉注射用葡萄糖液的杯子中浸泡2分钟;6.取出菌涂片,在菌涂片上均匀涂抹胶质高锰酸钾后,放置5分钟;7.将菌涂片在流动自来水下冲洗5-10秒,然后在结晶紫中浸泡30秒;8.将菌涂片在流动自来水下冲洗5-10秒,然后在甲基红色溶液中浸泡30秒;9.将菌涂片在流动自来水下冲洗5-10秒,用纸巾吸干水分;10.将菌涂片放在显微镜片上,加入一滴油,然后放入显微镜下观察。

四、实验结果经过革兰氏染色后,观察到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两种不同的染色方式:革兰氏阳性菌染成紫色,革兰氏阴性菌染成红色。

五、实验讨论1.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和染色结果,可以判断细菌的革兰氏阴性或阳性。

2.实验中使用的静脉注射用葡萄糖液是为了在染色过程中保持细菌活性。

如果细菌死亡,则无法进行革兰氏染色,染色结果可能不准确。

3.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和无菌,避免细菌的污染。

六、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学会了革兰氏染色的操作步骤和技巧。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重要的细菌染色方法,能够区分出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并观察到其形态特征。

实验中我注意保持实验环境的清洁和无菌,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染色结果,我对细菌的形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次实验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实验三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实验三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实验三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2、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和关键点3、识别细菌革兰氏染色结果二、实验原理:细菌的涂片和染色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一项基本技术。

为什么要对细菌染色?细菌的细胞小而透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必须对它们进行染色,使经染色后的菌体与背景形成明显的色差,从而能更清楚地观察到其形态和结构。

用于生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碱性染料、酸性染料和中性染料三大类。

简单染色法可用以观察微生物的形状、大小及细胞排列状态,是微生物技术中应用广泛,操作简便的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 )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性染色法。

其原理是利用细菌的细胞壁组成成分和结构的不同。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层厚,交联而成的肽聚糖网状结构致密,经乙醇处理发生脱水作用,使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与碘形成的大分子复合物保留在细胞壁内使细胞呈蓝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肽聚糖层薄,网状结构交联少,且类脂含量较高,经乙醇处理后,类脂被溶解,细胞壁孔径变大,通透性增加,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被溶出细胞壁,再经番红复染后细胞呈红色。

三、实验器材1、菌种 牛肉膏琼脂斜面28℃培养24h 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斜面菌种,牛肉膏琼脂斜面28℃培养16h 的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斜面菌种;2、仪器 显微镜;3、材料 载玻片,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染色缸等。

4、染料 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路哥氏(Lugol)碘液,95%乙醇,0.5%番红染色液; 细菌的简单染色步骤: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步骤:涂 片,干 燥,固 定,结晶紫染色,水洗,碘液媒染,水 洗,乙醇脱色,水 洗,番红复染,水 洗,干 燥,镜 检.五、实验关键步骤和注意点:1、玻片要洁净无油,否则菌液涂不开。

2、挑菌量宜少,涂片宜薄,过厚则不易观察。

细菌的简单染色与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共4篇)

细菌的简单染色与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共4篇)

细菌的简单染色与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共4篇)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实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实验实验目的1. 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的单染色方法及无菌操作技术。

、2. 巩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基本原理1. 简单染色法: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方法。

此法操作简单,适用于一般形态的观察。

在中性,碱性或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所以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

碱性染料并不是碱,和其他染料一样是一种盐,电离时染料离子带正电,易于带负电荷的细菌结合而是细菌着色。

带正电的染料离子可使细菌细胞染成蓝色。

通常的碱性染料除了美蓝外,还有结晶紫,碱性复红,番红等。

细菌体积较小,较透明,如未经染色常不易识别,而经染色后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是易于在显微镜下观察。

2. 革兰氏染色法:将所有的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

该染色法所以将细菌分为G+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决定的。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酸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染色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透,结果细菌被脱色,在经复红染色后就成了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颜色。

革兰氏染色需要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初染液,煤染剂,脱色剂和复染液。

碱性染料初染液的作用像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

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付着力,即已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是不易脱落,碘是常用的媒染剂。

脱色剂是被染色的细胞进行脱色,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

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同于初染剂,复染的目的是使被脱落的细胞染上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从而将细胞区分成G+和G-两大类群,常用的染色液是复红。

细菌革兰染色实训报告

细菌革兰染色实训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革兰染色的原理、方法和步骤。

2. 通过革兰染色,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了解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区别。

3.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为后续实验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理革兰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染色剂对细菌细胞壁的不同亲和力,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两大类。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层丰富,脂质含量少,不易被酒精脱色;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较薄,肽聚糖层稀疏,脂质含量高,易被酒精脱色。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器材: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二甲苯等。

2. 实验试剂:革兰染色液(结晶紫、卢戈碘液、95%乙醇、稀释复红染液)。

四、实验方法1. 涂片制备:取干净载玻片,用玻璃铅笔划分加样区域,做好标记。

在各分区分别用接种环取适量细菌培养液,涂成薄薄的菌膜。

2. 固定:将涂好的载玻片放入酒精灯火焰上,轻轻加热固定细菌。

3. 初染:用滴管吸取结晶紫染液,滴加在载玻片上,染色约1分钟。

4. 水洗:用自来水冲洗载玻片,去除多余的染液。

5. 媒染:用滴管吸取卢戈碘液,覆盖涂面,染色约1分钟。

6. 水洗:用自来水冲洗载玻片,去除多余的染液。

7. 脱色:用滴管吸取95%乙醇,滴加在载玻片上,轻轻摇动进行脱色,约20秒后水洗,去除多余的染液。

8. 复染:用滴管吸取稀释复红染液,滴加在载玻片上,染色约1分钟。

9. 水洗:用自来水冲洗载玻片,去除多余的染液。

10. 干燥:用吸水纸吸去水分,待载玻片干燥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层丰富,不易被酒精脱色,呈现紫色。

2.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较薄,肽聚糖层稀疏,易被酒精脱色,呈现红色。

通过革兰染色,可以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为后续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提供依据。

六、实验总结本次革兰染色实训,使我掌握了革兰染色的原理、方法和步骤,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在实验过程中,我注意观察了细菌的形态和结构,了解了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区别。

细菌涂片制作实验报告

细菌涂片制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细菌涂片的制作方法。

2. 了解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培养无菌观念。

3. 学习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

二、实验原理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个体微小,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难以观察。

为了观察细菌的形态,需要将细菌制作成涂片,并通过染色使细菌着色,以便在显微镜下观察。

三、实验材料与用具1. 实验材料: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理盐水、无菌棉签、无菌载玻片、酒精灯、接种环、盖玻片、显微镜等。

2. 实验试剂:结晶紫染色液、碘液、95%酒精、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无菌操作:将无菌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涂在皮肤表面或无菌培养皿内,以获取细菌样本。

2. 制备涂片:取一清洁、干燥的无菌载玻片,用无菌接种环蘸取适量细菌样本,均匀涂布在载玻片中央,形成直径约1cm的菌膜。

3. 干燥:将涂片放置于空气中自然干燥,或用酒精灯火焰微微加热烘干,避免菌膜脱落。

4. 固定:将干燥后的涂片,用火焰固定法固定,即手执载玻片一端,标本面向上,在火焰外焰上水平地以钟摆速度来回通过3次,注意温度不宜过高,以玻片反面触及手背部皮肤感觉热而不烫为宜。

5. 染色:a. 结晶紫染色:将固定后的涂片放入装有结晶紫染色液的染色缸中,染色时间为1-2分钟。

b. 漂洗:将涂片取出,用蒸馏水轻轻冲洗,去除多余的染色液。

c. 碘液媒染:将涂片放入装有碘液的染色缸中,媒染时间为1分钟。

d. 漂洗:将涂片取出,用蒸馏水轻轻冲洗,去除多余的碘液。

e. 95%酒精脱色:将涂片放入装有95%酒精的脱色缸中,脱色时间为30秒-1分钟。

f. 漂洗:将涂片取出,用蒸馏水轻轻冲洗,去除多余的酒精。

g. 复染:将涂片放入装有复染液的染色缸中,复染时间为1分钟。

6. 观察:将染色后的涂片放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观察到的细菌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与实验预期相符。

2. 实验分析:a. 细菌涂片的制作过程中,无菌操作至关重要,避免污染。

实验二 细菌涂(抹)片的制备和革兰氏染色

实验二 细菌涂(抹)片的制备和革兰氏染色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革兰氏 染 色法
革兰氏染 色法动画
实验报告:
1、细菌抹片或涂片革兰氏染色的显微镜观察结果。 2、革兰氏染色法的具体程序和注意事项。
细菌的单染色
涂片
干燥
固定
镜检
水洗、吸干
染色1~2min
细菌抗酸染色
1. 初染:用玻片夹夹持涂片标本,滴加石炭酸复红2-3滴,在火焰 高处徐徐加热,切勿沸腾,出现蒸汽即暂时离开,若染液蒸发 减少,应再加染液,以免干涸,加热3-5分钟,待标本冷却后用 水冲洗。
2. 脱色: 3%盐酸酒精脱色30秒~1分钟;用水冲洗。
3.复染:用碱性美兰溶液复染1分钟,水洗,用吸水纸吸干后用 油镜观察。
2、 细菌涂片的制备:讲解并示范涂片、干燥、固定的方法。
3、 细菌常用染色方法: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 1. 制片:取待检病料或细菌培养物常规抹(涂)片、干燥、 固定。 2. 初染:滴加结晶紫,染色1-2分钟,水洗。 3. 媒染:用碘液冲去残水,并用碘液覆盖约1分钟,水洗。 4. 脱色:用滤纸吸取或甩去载玻片上的残水,将载玻片倾 斜,在白色背景下,用滴管流加95%乙醇脱色,直至流出的 乙醇无紫色时(20—30秒),立即水洗。
5.复染:用复红液复染约2分钟,水洗。 6. 镜检:用滤纸吸水,干燥后,显微镜油镜观察。
革兰氏染色法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将细菌分为G+和G- ,这由两类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组 成的不同而决定。用结晶紫初染后,所有的细菌都染上蓝紫色。碘作为媒 染剂能与结晶紫结合形成结晶紫-碘的复合物,增强了染料与菌体的结合力。 用乙醇脱色处理时,两类细菌的脱色效果是不同的。G+细菌的细胞壁主要 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且壁厚、类脂含量低,用乙醇脱色时使细 胞壁脱水、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使得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 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虽经洗脱和复染仍然保持初染剂的蓝紫色。G细菌则不同,由于其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类脂含量高,所以在脱色处理 时,类脂被乙醇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比较 容易被洗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上复染剂的颜色。

实验3细菌标本制备 革兰染色

实验3细菌标本制备 革兰染色

复染:加稀释石炭酸复红液30s后,水洗,洒去 积水,用吸水纸吸干,油镜观察。
(初染:滴加结晶紫液 媒染:加碘液 脱色:加95%酒精 复染:加石炭酸复红液
油镜观察 紫色 红色
五、结果
革兰染色
G+菌呈紫色
G-菌呈红色

革兰染色: 涂片不易过厚,薄而均匀为好; 脱色不足或脱色过度均会造成革兰染色的假 阳性或假阴性,脱色时间取决于涂片厚度、 室温等。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三
实验项目
细菌染色技术
细菌标本片的制备 革兰染色

一、目的

掌握细菌标本片制作; 掌握革兰染色方法; 熟悉革兰染色的原理与注意事项
二、原理 革兰染色法原理
1.G+菌细胞壁结构致密,粘肽层厚,酒精不易 透入,阻止染料由细胞内渗出。G-菌的细胞壁较疏 松,粘肽层薄,脂质含量多,酒精易透入被脱色。 2.G+菌等电点(pH2~3)比G-菌(pH4~5)低, G+菌所带负电荷比G-菌多,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 料结合牢固,不易脱色。
3. G+菌细胞内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与结晶紫 染料结合牢固,不易脱色; G-菌反之。
三、材料

葡萄球菌培养物 大肠杆菌培养物 革兰染液 生理盐水、载玻片 接种环、酒精灯、显微镜
三、材料

革兰染液: ⑴结晶紫染液 ⑵碘液 ⑶95%酒精 ⑷石炭酸复红液
四、方法
步骤:
(一)细菌标本片制作
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涂片 干燥
固定
取1~2环生理盐水 挑取少细菌与盐水混匀,涂成直 径约1cm的薄膜。
四、方法
(二)革兰氏染色法
初染:滴加结晶紫液于涂片上,1min后水洗;

实验细菌抹片的制备及染色

实验细菌抹片的制备及染色

对比度适中
染色后细菌与背景对比度适中,易于观察。
染色稳定性好
染色后的细菌在保存过程中颜色不易褪色。
结果分析与应用
结果分析
通过对镜下观察到的细菌形态进行描述和分类, 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种类和性质。
应用范围
该实验方法可用于临床诊断、环境监测等领域, 为细菌的鉴定和分类提供依据。
结果可靠性
该实验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需注意实验操 作和观察过程中的误差。
掌握细菌抹片制备及染色的实验技巧
掌握正确的抹片技巧
01
涂抹时要保证涂层均匀、无气泡,以确保观察效果。
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
02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巧,包括调焦、对光等,以便清晰观察细
菌形态。
熟悉染色技巧
03
根据不同染料的特点,掌握染色时间、温度等染色技巧,以提
高染色效果。
02
实验原理
细菌抹片制备原理
培养基制备
总结词
制备适合菌种生长的培养基
详细描述
培养基是支持菌种生长的重要介质。在制备培养基时,应根据所选择的菌种生长需求,选择适当的培养基配方和 制备方法。同时,应确保培养基的pH值、渗透压等理化性质适宜,以满足菌种生长的需要。培养基的质量直接 影响菌种的生长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染色液准备
总结词
选择合适的染色液
详细描述
染色液在细菌抹片的制备及染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染色液的选择应根据实验 目的和要求进行,以确保能够清晰地观察和区分不同的菌种。同时,应确保染色液的质 量和稳定性,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选择染色液时,还应考虑其对实验
结果的影响,以及对实验人员和环境的安全性。
04
革兰氏阴性菌呈杆状或球状, 菌体染色较浅,细胞壁薄,无 芽孢。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一、引言革兰染色法是细菌学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通过染色剂革兰碘紫和酒精洗脱,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类。

本实验旨在通过革兰染色法的操作步骤,熟悉该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细菌培养液- 革兰染色试剂:革兰碘紫、酒精、脱色剂、碘酒解、碘酒液- 玻璃片- 非吸水性棉签- 显微镜2. 实验步骤:1)取一片玻璃片,用酒精擦拭消毒。

2)取一支无菌棉签,蘸取适量的细菌培养液。

3)将棉签涂抹在玻璃片上,制备细菌涂片。

4)将涂片在室温下晾干。

5)将晾干的涂片固定在火焰上烘烤杀菌。

6)将固定的涂片放入革兰碘紫中浸泡,静置1分钟。

7)将涂片取出,用酒精洗脱涂片,直到洗脱液不再有颜色。

8)用脱色剂洗涤涂片,直到洗涤液变为浅紫色。

9)将涂片放入碘酒解中浸泡3-5分钟。

10)用酒精洗涤涂片,直到洗脱液不再有颜色。

11)用碘酒液洗涤涂片,洗涤液变为深紫色。

12)将涂片晾干,观察细菌染色效果。

13)使用显微镜在1000倍放大下观察细菌形态和染色效果。

三、结果与讨论经过革兰染色法处理后,观察涂片下显微镜图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革兰阳性菌:染色后呈紫色或紫黑色,细胞形态较大,常呈固定形状,比如球菌球状、链球菌链状等。

2. 革兰阴性菌:染色后呈红色或粉红色,细胞形态较小,形状多样,比如杆菌、弧菌等。

革兰染色法的原理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差异。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胆固醇和肽聚糖,革兰碘紫可以与其结合形成革兰碘紫-胆固醇-肽聚糖复合物,导致细胞呈紫色。

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则较薄,革兰碘紫不易穿透,但可以通过酒精洗脱后,用碘酒解中的碘酒液再次染色,使细胞呈红色。

革兰染色法的优点在于简单、快速,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类型。

但也存在一些限制,比如对于某些特殊菌株的染色效果不明显,或者存在某些变构菌株,其细胞壁在革兰染色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表现。

四、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进行了革兰染色法的操作,并观察到了不同类型细菌的染色效果。

微生物实验报告:普通染色和格兰染色参考模板

微生物实验报告:普通染色和格兰染色参考模板

实验二细菌的分离和革兰氏染色一、实验目的1.掌握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方法和普通染色的步骤;2.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和关键点;3.识别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结果;4.学习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一般认为革兰阳性细菌的肽聚糖层较厚,经乙醇处理后使之发生脱水作用而使孔径缩小,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保留在细胞内而不被脱色;而革兰阴性细菌的肽聚糖层很薄,脂肪含量高,经乙醇处理后部份细胞壁可能被溶解并改变其组织状态,细胞壁孔径大,不能阻止溶剂透入,因而将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洗去而被脱色。

虽然如此,革兰染色的差异并不能完全认为是化学的差别,也有物理结构不同的结果,因为酵母菌细胞壁的成份完全和细菌不同,但具有革兰染色阳性反应。

三、实验器材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显微镜、擦镜纸、镜油、擦镜液;结晶紫、革氏碘染液、95%酒精、番红染液;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未知菌的18小时的液体培养液,酵母菌平板,大肠杆菌平板,牙垢。

四、实验步骤1、涂片左手持菌液EP管,右手持接种环,在火上对接种环灭菌后,从EP管中取一环培养液,于载玻片中央涂成薄层(事先在背面做好标记圆圈),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灼灭菌。

若是从平板上取材,则事先在载玻片上滴一小滴水,在火焰附近把平板打开一小口,用接种环调取菌落边缘的物质涂于水滴上。

室温下自然干燥。

2、固定手持或镊子夹载玻片一端,标本面朝上,在灯的火焰外侧快速来回移动3~4次,共约3~4秒。

要求玻片温度不超过60℃,以玻片背面触及手背皮肤不觉过烫为宜,放置待冷后染色。

3、初染滴加1滴草酸铵结晶紫染液,染色1分钟,水洗,吸干。

4、媒染用碘液冲去残留水,再加1滴碘液覆盖涂片1分钟,水洗,吸干。

5、脱色用吸水纸吸去玻片上的残留水,滴加95%的乙醇脱色,轻轻摇动玻片,倒掉脱色液,直至流出的乙醇无紫色时,立即水洗,吸干。

脱色时间20~30秒。

6、复染滴加1滴蕃红染液复染1-3分钟以上,水洗。

7、显微镜观察吸干载玻片背面及标本周围水渍,先用4*10的倍数找到合适的视野,再油镜观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细菌涂片的制备及革兰氏染色
[实验目的]
1、掌握细菌涂片的制备方法及革兰氏染色。

2、学习无菌操作,树立无菌观念。

[实验原理]
细菌细胞微小,无色而半透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必须借助染色使菌体着色(由于毛细管、渗透、吸附和吸收等物理作用以及离子交换、酸碱亲和等化学作用,染料能使细菌着色,并且因细菌细胞的结构和化学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染色反应)后,使其与背景形成明显的色差,从而能较清楚的观察到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根据不同的染色反应,可作为鉴别细菌的一种依据。

微生物染料是一种带苯环的有机化合物,其分子上具有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

前者给化合物以特有的颜色,但不能与细菌结合;后者使化合物具成盐的性质,能和菌体结合。

分为碱性染料、酸性染料和中性染料三类。

根据细菌个体形态观察的不同要求,可将染色分为三种方法即简单染色、鉴别染色和特殊染色。

革兰氏染色: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创立。

此法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

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其染色过程是先用草酸铵结晶紫进行初染,再加媒染剂-革兰氏碘液,以增加染料和细胞的亲和力,使结晶紫和碘在细胞膜上形成相对分子量较大的复合物,然后用脱色剂-乙醇脱色,最后用沙黄液复染。

凡细菌不被脱色而保留初染剂的颜色(紫色)者即为G+菌,反之,脱色后染上复染剂颜色(红色)者即为G-菌。

其原理是利用细菌的细胞壁组成成分和结构的不同,通过染色加以鉴别。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层厚,交联而成的肽聚糖网状结构致密,且类脂质含量少,经乙醇处理发生脱水作用后反而使其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碘形成的复合物保留在细胞内而不被脱色,结果细胞呈现紫色。

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的肽聚糖层薄,网状结构交联少,而且类脂质含量较高,经乙醇处理后,细胞壁孔径变大,通透性增加,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被溶出细胞壁,结果细菌被脱色,再经沙黄复染后呈现红色。

[实验材料]
1、菌种: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的斜面培养物和肉汤培养物各一管。

2、材料:载玻片、接种棒、酒精灯、打火机、吸水纸(滤纸本)、无菌水、染色缸、香柏油、二甲苯等。

3、染色液:草酸铵结晶紫染液、革兰氏碘液、95%乙醇、沙黄染色液。

4、仪器:显微镜
[实验内容]
1、细菌涂片的制备
(1) 玻片准备载玻片应清晰透明,洁净而无油渍,滴上水后,能均匀展开,附着性好。

如有残余油渍,可按下列方法处理:滴95%酒精2~3滴,用洁净纱布揩擦,然后在酒精灯外焰上轻轻拖过几次。

也可提前将玻片浸泡在95%的乙醇中预先脱脂备用。

(2) 涂片针对所用材料不同,涂片方法也有差异。

a. 液体材料(如液体培养物、血液、渗出液、乳汁等)可直接用灭菌接种环取一环材料,于玻片的中央均匀地涂布成适当大小的薄层。

b. 非液体材料(如菌落、脓、粪便等)则应先用灭菌接种环取少量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置于玻片中央,再用灭菌接种环取少量材料,在液滴中混合,均匀涂布成适当大小的薄层。

c. 组织脏器材料可先用镊子夹持中部,然后以灭菌或洁净剪刀取一小块,夹出后将其新鲜切面在玻片上压印(触片)或涂抹成一薄层。

如有多个样品同时需要制成抹片,只要染色方法相同,可在同一张玻片上有秩序地排好,做多点涂抹,或先在玻片上划分成若干小方格,每方格涂抹一种样品并做好记录。

(3)干燥上述涂片应让其室温自然干燥。

(4)固定有两类固定方法:火焰固定(物理固定):将干燥好的抹片,使涂抹面向上,以其背面在酒精灯外焰上如钟摆样来回拖过数次,略作加热(但不能太热,以不烫手为度)进行固定。

涂片固定的目的有如下几点:(1)除去涂片的水分,涂抹材料能很好地贴附在玻片上,以免水洗时易被冲掉。

(2)使涂片易于着色或更好地着色,因为变性的蛋白质比非变性的蛋白质着色力更强。

(3)可杀死涂片中的部分微生物。

必须注意,在涂片固定过程中,实际上并不能保证杀死全部细菌,也不能完全避免在染色水洗时不将部分涂片冲脱。

因此,在制备烈性病原菌,特别是带芽孢的病原菌的涂片时,应严格慎重处理染色用过的残液和抹片本身,以免引起病原的散播。

2、革兰氏染色
(1)初染:将玻片置于染色架上,加草酸铵结晶紫溶液(量以覆盖满涂抹面为宜),染
1-2min,倒去染液水洗。

(2)媒染:加革兰氏碘液,染1-2min,水洗。

(3)脱色:加95%乙醇,将玻片轻摇几下即倾去乙醇,如此重复几次,直至乙醇液不呈现紫色时停止,约20-60秒,立即水洗。

(4)复染:滴加沙黄染液,染1-2min,水洗。

3、镜检
将染色好的玻片夹入滤纸本中,吸去水分。

滴加香柏油后油镜观察。

4、实验完毕后处理
(1) 清洁显微镜
(2) 玻片处理高压灭菌后用洗衣粉水煮沸、清洗、晾干备用。

[实验结果预测]
(1)金黄色葡萄球菌
图一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染色结果,10×100 如上图所示,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染色结果为紫色,是革兰氏阳性菌(G+)。

注:从图中可以观察到葡萄球状的细菌聚集状态。

(2)大肠杆菌
图二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结果,10×100
如上图所示,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结果为红色,是革兰氏阴性菌(G-)。

(2)革兰氏染色观察结果列表
菌种鉴定结果细菌颜色细菌形状(形状和聚集状态)金黄色葡萄球菌G+(阳性)紫色球状菌,葡萄球状聚集大肠杆菌G-(阴性)红色短杆状菌,分散排列
[实验分析]
通过本次实验顺利掌握了细菌涂片的制备方法及革兰氏染色的具体操作。

虽然对于大肠杆菌菌液的装片,最终还是没有在镜下找到细菌,但通过固体平板上的大肠杆菌装片,还是看到了大肠杆菌的染色结果。

[实验改进意见]
实验操作发现,在涂片固定过程中,实际上并不能保证杀死全部细菌,也不能完全避免在染色水洗时不将部分涂片冲脱。

因此,在制备烈性病原菌,特别是带芽孢的病原菌的涂片时,应严格慎重处理染色用过的残液和抹片本身,以免引起病原的散播。

[思考题]
1、为什么必须用培养24h以内的菌体进行染色?
培养24小时以内的菌落处于生长活跃期,各项生理指标都正常。

对于时间较长的菌落,由于细胞老化,胞壁成分发生变化,部分阳性菌会出现假阴性,即染色结果为红色,这样会导致错误。

2、革兰氏染色中最关键的一步是什么?如何控制这一步?
革兰氏染色中脱色最关键,因为乙醇脱色是革兰氏染色操作的关键环节:脱色不足,阴性菌被误染成阳性菌;脱色过度,阳性菌被误染成阴性菌。

因而脱色时间一般控制为20-30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