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6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教案岳麓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学习目标精准导航]
一、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1.过程
(1)开始:新航路的开辟。
(2)加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
2.原因
(1)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2)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3)两极格局的结束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4)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3.表现
(1)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范围不断扩大,贸易额不断增加。
(2)国际分工日趋成熟,更加精细。
(3)跨国公司数量增加,成为活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
(4)在金融领域,货币的交换和流动规模日益扩大,速度加快。
4.意义
(1)使经济活动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疆界,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加强了国家间的相互依存。
(2)有效地利用和配置世界各地的资源,提高生产率,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3)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明析概念】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通的规模和形式不断扩大和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在近代史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二、问题与展望
1.问题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2)加剧了世界经济的投机性和风险性,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其传染性和破坏性都空前增强。
(3)环境问题严重,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生存。
(4)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力图推广西方的价值观。
2.展望
(1)全球化的历史趋势是无法改变的,全球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只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国际政治新秩序,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够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
【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
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绝对优势。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而不是全球一体化,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不是同一概念的两种说法。
【轻巧识记】
用“一、二、三、四”巧记经济全球化
一个展望: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两大问题:拉大贫富差距;引发生态危机。
三个表现:贸易扩大;市场扩大;分工成熟。
四个原因:科技、交通通讯、两极格局结束、市场经济体制推广。
1.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交通与通讯工具的出现、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广,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2.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忧虑,但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趋势无法改变,只有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才能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
要点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史料探究]
史料一:20世纪80年代末,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比80年代初增加了两倍。
其中80%集中在美、欧、日……在这个方面跨国公司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控制着国际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2/3和技术转让的1/3。
现在它们越来越重视就地生产和销售,全世界生产和销售有20%是在国内进行。
——《当代世界史》问题1:根据史料一,概括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学生试答:
提示: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
史料二:技术进步和出于对利润的追求,国际市场经济有效地把亚马孙河流域的橡胶、印度的黄麻、西非的棕油、澳大利亚的羊毛和埃及的棉花等等都利用于欧洲的工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经营全球性公司的人在历史上第一次令人信服地试图依靠组织、技术和金钱把世界当做一个完整的单位来管理。
——哈拉尔《新资本主义》德国经济学家卡尔·海因茨·巴奎曾指出:“当谈论经济意义上的全球化的时候,具体指的究竟是什么?最贴切的概念理解是以贸易联系的密切程度为基准的。
”
——《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问题2:根据史料二,概括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试答:
提示:史料二体现了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工业革命(技术进步)、殖民掠夺、跨国(生产)公司、国际贸易,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张。
[史论升华]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发展历程
经济全球化作为—个客观的历史进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萌芽阶段(15~18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商业资本主义殖民高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出现了“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2)起步阶段(19世纪初期到中期):随着工业革命和工业资本主义高潮,形成了欧洲工业、亚、非、拉原料的国际分工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第一次高潮。
(3)形成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高潮,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是在国际贸易继续繁荣的同时,国际资本和劳动力大规模流动。
(4)全方位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经济“滞胀”,放松了对经济的管制;两极格局解体后各国普遍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兴起等因素,使全球化进入全方位发展阶段。
要点二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问题
[史料探究]
史料一:无论是1994年底至1995年初的墨西哥金融危机,还是1997年下半年的东亚金融危机,都是在有关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的情况下发生的。
……20世纪90年代初,占世界人口总数10%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全球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只有0.6%,到1997年则下降到只占0.3%,达到无足轻重甚至可以不计的地步。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史料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
”
问题:史料一、二反映了当今全球化下,面临哪些全球性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
学生试答:
提示:问题: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主权受到挑战,贫富分化加剧;环境恶化;社会动荡。
原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史论升华]
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1)它加速了世界经济的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利益的失衡。
(2)对发达国家而言,凭借传统优势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但也扩散了先进的技术、资本、经验等,削弱了垄断地位。
(3)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方面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等,另一方面也面临着经济竞争力弱、经济运行风险大、资金匮乏、技术落后等问题。
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已不可逆转,发展中国家要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中谋求发展。
[解析与探究]
结合上述材料,想一想,19世纪的世界贸易与现代社会的世界贸易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1)不同:进入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展开,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列强用战争等方式征服了更多的地方,用大炮轰开了一切尚隔绝于世界市场之外的闭关自守的民族和国家的大门,将它们卷入世界贸易的漩涡。
因此,材料一反映的19世纪的世界贸易主要是一种殖民贸易,也就是殖民国家对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国家的不平等贸易,在这种世界贸易中,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国家主要是作为原料的供应地而存在的,它们的劳动力和原材料被殖民者压榨和剥削,殖民国家是操纵贸易的全部获益者。
相比于19世纪的世界贸易,现代社会的世界贸易的特点主要在于全球贸易一体化。
具体说来,就是贸易的范围和对象空前扩大,而且这种世界贸易的主体基本上都是全球知名的大型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为了优化资源配置,获得最大利润,往往在资本过剩的国家筹集资本,在原料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国家加工产品,在物资短缺的国家销售产品,因此其生产、经营、销售网络几乎遍布全球。
(2)说明:世界贸易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世界贸易的主体由殖民国家变为了跨国公司;其次,今天的世界贸易范围和对象更为广泛,分工也更为精密;最后,从性质上来说,19世纪的世界贸易是彻底的不平等的殖民贸易,而今天的世界贸易尽管存在着不平等的行为,但是相对要公平。
[自我测评]
根据课文内容归纳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迅速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提示:(1)原因:①经济层面: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得以实现的必备条件,在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诸多因素中,它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科学技术使整个世界联系更加密切,很多领域需要世界范围内的相互合作,才能有所突破和发展。
新型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②政治层面: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原来处于对峙状态的国家建立和加强了彼此间的交往,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2)表现:①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范围扩大,
贸易额不断增加。
②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成为活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
[活动建议]
分成几个组,到家庭和学校所在地社区的商店、工厂和农村,了解经济全球化在我们身边的影响,并就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提出对策性的意见。
提示:在调查时要抓住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这一最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即从积极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来进行。
意见可从应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产品质量,科技兴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方面阐述。
知识点一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1.对下图时间轴所列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地理大发现是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内在动力
B.殖民扩张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推动了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化形成
解析:早期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商品输出。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资本输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体现的是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因此是资本主义对外殖民扩张的本性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
答案:B
2.(2018·湖南十四校高三联考)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作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
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
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
A.并未给世界经济带来福音
B.加快了全球资本流动
C.加速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
D.并未使全球经济平衡发展
解析:由材料中“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和“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可知,D项正确;B、C两项仅仅是断章取义,A项表述不符合全球化的史实。
答案:D
3.某学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世界摆脱了“半球化”的状态。
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20世纪90年代后( )
A.国家干预经济消除了经济危机
B.苏联解体结束了两极对峙格局
C.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确立
D.新型交通工具提供了技术手段
解析: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其中一个重要推动因素即两极对峙格局的结束减少了不同意识形态国家间的交流障碍。
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能消除,A项错误;C、D两项在20世纪90年代前就已存在,与材料说法不符;B项正确。
答案:B
知识点二问题与展望
4.(2018·安徽马鞍山高三质检)国际企业管理学会主席阿兰·鲁格曼断言:“虽然存在着一些推动全球化的经济力量,但是更存在着极强的文化和政治壁垒……对于大多数(跨国公司的)其他生产部门和所有的服务业而言,区域化比全球化的意义更大。
三极区域(美、欧、日)以异质性而不是同质性为特征。
”该学者意在指出( )
A.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并行不悖
B.文化差异是多极化的主因
C.跨国公司推动区域化集团发展
D.经济全球化难以真正实现
解析:材料重点强调阻碍全球化的因素:政治壁垒、区域异质性,因此D项正确。
答案:D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苹果公司手机生产
材料二: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的增长
材料三:“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
已无新的大陆可以发现。
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也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
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
”
——冯骥才《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中的表格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的观点?
答案:(1)现象:苹果手机生产的国际化。
说明问题: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加强。
(2)说明问题:伴随着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货币的交换和流动规模日益扩大,速度加快。
(3)理解:“地球村”的说法反映经济全球化趋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说明交通运输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8·浙江余姚高一质检)G20杭州峰会于2016年9月成功举办,G20即二十国集团成立于1999年,由原八国集团以及其余12个重要经济体组成。
本次峰会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G20的建立及发展历程主要体现哪种趋势( ) A.经济全球化B.政治多极化
C.区域集团化D.不结盟
解析:从“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可以看出,G20主要涉及的是经济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由此可以排除B、D两项;再根据最后推动的是世界经济,所以应该选择经济全球化,而不是区域集团化,排除C项,故选A项。
答案:A
2.(2018·湖南衡阳高三二模)1960年伊拉克、伊朗、科威特、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等第三世界产油国,为维护本国石油利益,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
1974年,美英德法等石油消费国组建国际能源机构,展开能源合作,降低石油依赖,分享石油消费。
这表明20世纪后期( )
A.经济领域出现“冷战”状态
B.区域集团化有利于利益维护
C.经济全球化推动国家间合作
D.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益尖锐
解析:材料展示20世纪60、70年代分别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和国际能源机构,来协调石油的生产与消费,这表明C项正确;材料并未展示两个机构的敌对,因此A、D两项错
误;虽然说是两个国际组织,但是不符合区域集团的要求,因而B项错误。
答案:C
3.美国投资专家麦克法伯说:“联邦政府给每人600美元的退税。
如果拿这笔钱去沃尔玛消费,钱归了中国;如果拿它买汽油,钱归了阿拉伯;如果买电脑,钱归了印度;如果买水果,钱归了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墨西哥;如果买好车,钱归了德国;……”这一现象表明( )
A.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
B.世界经济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
C.世贸组织受到美国控制
D.亚洲商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增大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材料反映了人们可以在各地消费,说明世界经济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呈现全球化趋势。
答案:B
4.法国人在西方常被视为“异类”,在工业化、全球化浪潮中,始终有意识地守护和保持可能消泯的某些根本性的东西,代表对人类古老的感官价值的执着和迷恋的葡萄酒、服饰、化妆品,成就了“法国制造”极具竞争力的差异化产业和国际品牌。
这反映了( ) A.传统产业延缓了全球化进程
B.全球化推动了发展的多样性
C.法兰西民族具有一定保守性
D.民族性与全球化可协调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全球化。
材料表明法国的民族代表性的产业在全球化浪潮中不但没有消亡,反而成就了“法国制造”“极具竞争力的差异化产业和国际品牌”,这说明民族性与全球化可协调统一,D项正确;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传统产业不会延缓全球化的进程,A项错误;全球化过程中虽然会保留多样化的一些特点,但全球化不会推动经济发展的多样化,B项错误;保留民族性不能说是保守性的体现,法兰西民族具有一定保守性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错误。
答案:D
5.(2018·江西赣州高三模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尽管未在西方发达国家贯彻到底,但却要求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行,即开放市场,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和企业私有化,支持全球性自由贸易等。
这种主张的根本目的在于( ) A.缓和同发展中国家的紧张关系
B.使发达国家摆脱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C.便于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控制
D.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遇到的问题
解析:从材料中的“要求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行,即开放市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企业私有化,支持全球性自由贸易等”来看,其根本目的是便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控制,因为发达国家的商品更具竞争力,全球性自由贸易有利于发达国家抢占发展中国家市场,故答案为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并非是缓和同发展中国家的紧张关系,排除A项;B、D两项不符合题干中“根本目的”的要求,且材料不能反映,均排除。
答案:C
6.《全球化、欲望和代表的政治》一文中指出:“全球性,不折不扣地是一个名称,指示着这么一种意识形态机制:它试图一劳永逸地将整个世界当做一件价值连城的奖品,一些民族国家(发达民族国家)以全体名义得天独厚地占有这件奖品。
”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民族国家是全球化的主导
B.全球化推动了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
C.全球化是发达国家掠夺世界的新途径
D.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多极化
解析:“一些民族国家(发达民族国家)以全体名义得天独厚地占有这件奖品”说明发达国家通过全球化来掠夺世界,C项正确。
答案:C
7.下图是一幅题为《反全球化者的全球化装束》漫画。
对其解读符合事实的是( )
A.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B.反全球化已成为各国主流民意
C.只有发达国家是全球化受益者
D.维护国家主权必须抵制全球化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全球化。
从材料中的漫画信息可知,反全球化者事实上也在享受着全球化带来的便利,这说明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A项正确;B、C、D三项都不符合事实,排除。
答案:A
8.(2018·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二模)表格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概况。
以下对此
表的解读,比较合理的是( )
B.中收入国家经济干预八十年代最强
C.产业的适时升级换代是世界级课题
D.低收入国家普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D三项表格无法直接体现,排除;从表格来看,无论是哪类国家,传统工业比重都很大,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要求,故C项正确。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8分)
9.(18分)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材料二:有人这样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的状况: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送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1)依据材料一,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6分)
(3)依据材料三,分别归纳克林顿与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对此,你有何看法?(6分)
答案:(1)影响:美洲开始沦为欧洲殖民地;促进了世界物产(或文明)的交流和传播;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人类走向整体世界,促进了人类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2)表现:商品、资本、人员和货币在世界范围的流动。
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武力威逼。
(3)认识:克林顿主张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卡斯特罗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看法: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方面要顺应潮流,另一方面要规避风险,趋利避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