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

合集下载

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确保建筑物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中国地震动安全性评价与设计中的基础性规范,对于设计和建造抗震性能优良的建筑至关重要。

一、抗震设计的背景和意义地震是地球上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之一,其破坏性往往给建筑物带来重大威胁。

抗震设计规范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保障人们在灾害中的生命安全。

因此,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实施对于提高城市抗震标准、提升建筑品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包含了地震危害性分区、场地分类、工程地震动参数、结构抗震性能要求、抗震设计原则和规范等一系列内容。

其主要包括:1.地震烈度和场地分类:规范根据地震烈度和场地情况的不同,将地震危险性分为多个等级,并对不同地区进行分类,以满足不同地区的抗震需求。

2.工程地震动参数:规范详细规定了工程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方法,包括最大可能地震、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等,这些参数是进行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基础。

3.结构抗震性能要求:规范明确了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要求,包括构建的稳定性、变形能力、耗能能力等。

4.抗震设计原则:规范强调了在建筑设计中应该遵循的抗震设计原则,例如合理布置结构抗震构件、避免单一抗震体系、重要设备的抗震设计等。

三、抗震设计规范的应用和实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应用不仅限于抗震构件的设计与构造,同时也应涉及建筑的地基与基础设计、物料选择、施工质量管理等方面。

只有全方位的、系统化的抗震设计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地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

抗震设计规范的实施需要建筑设计和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要求在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中,都要考虑地震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抗震设计措施。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指为了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1.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建筑结构必须能够抵抗地震力的作用,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稳定、安全地使用。

抗震设计应基于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充分考虑地震力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抗震设计方法和技术。

2. 设计地震动参数:地震设计应根据地震动参数来确定地震力的作用,包括震级、震源距离、场地类别等。

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应参考国家地震烈度分区图和地震动参数规定,结合工程地质勘察和地震波动特性分析等。

3. 结构抗震设计: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应根据地震力的作用来确定结构抗震要求和设计方法。

抗震设计应考虑建筑结构的水平抗震能力、竖向抗震能力和整体稳定性。

建筑结构应采用适当的材料和构造形式,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

4. 结构稳定性设计: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是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

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应具有足够的抗侧稳定性和抗倾覆能力。

对于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和特殊结构等,应根据结构特点进行相应的稳定性设计。

5. 设计荷载和组合:抗震设计应按照规范规定的荷载和荷载组合来确定结构的抗震设计荷载。

抗震设计荷载应综合考虑地震力、重力荷载、温度荷载等多种荷载形式的作用。

6. 抗震构造措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应采用适当的抗震构造措施,如设置抗震支撑、刚性“斜撑”、抗震墙等。

构造措施的选择应根据结构类型、使用要求和地震力的特点来确定。

7. 施工质量与监理:抗震设计要求应在施工过程中得到有效实施。

施工方应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抗震设计要求。

同时,建筑抗震设计中应有合格的监理机构进行质量监督。

8. 抗震检测与验收:建筑抗震设计完成后,应进行抗震检测与验收。

抗震检测应包括结构材料的检验、施工质量的检验和结构的静力和动力试验等。

抗震验收应检查结构的抗震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9. 抗震设防研究与技术发展: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不断更新和完善,结合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不断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新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新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新版简介建筑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合理设计,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规范建筑抗震设计的技术文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规范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地震环境和建筑工程技术。

抗震设计规范的重要性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难以预测。

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受损,如果没有进行合理的抗震设计,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因此,抗震设计规范的制定和执行是确保建筑物抗震安全的重要措施。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内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根据地震波的性质和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危险性等信息,确定地震动参数,作为设计的依据。

2. 抗震设计要求:规定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包括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荷载等要求。

3. 结构设计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物,规定结构的受力系统、节点连接、材料选用等方面的要求。

4. 细部构造规定:包括墙体、柱、梁等构件的细部构造规定,确保构件在地震作用下有足够的延性和抗震性能。

5. 检验评定规定:规定抗震设计后的检验评定标准,以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最新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更新内容最新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更新: 1. 基于最新地震工程研究成果对地震动参数进行了调整,提高了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针对高层建筑和特殊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进行了强化,提高了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3. 更新了结构设计要求,引入了更多的新型结构形式和材料,以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4. 优化了细部构造规定,强调了细部构造的重要性,保证了建筑构件的可靠性。

5. 增加了对抗震设计后的检验评定规定,加强了对抗震设计成果的验收和评估,确保设计的安全可靠性。

结语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为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抗震建筑设计

抗震建筑设计

抗震建筑设计抗震建筑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技术手段,以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

抗震建筑设计是建筑工程师和设计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旨在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1. 抗震设计原则抗震建筑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 结构安全: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和延性,避免倒塌或严重损坏。

(2) 功能连续性: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后能够继续使用,不影响其正常使用功能。

(3) 经济合理性:在满足抗震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建筑成本,提高投资效益。

(4) 施工可行性:考虑施工工艺和材料的选择,确保抗震设计的可实施性。

2. 抗震设计方法抗震建筑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 结构选型:根据建筑物的功能、用途和地理位置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

(2) 结构布局:合理安排建筑物的结构布局,使各部分受力均匀,避免出现薄弱环节。

(3) 结构尺寸:合理确定建筑物的结构尺寸,如梁、柱、墙等构件的截面尺寸,以满足抗震要求。

(4) 结构连接:加强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如梁与柱、柱与基础等,提高整体抗震性能。

(5) 非结构构件:对建筑物中的非结构构件进行抗震设计,如隔墙、吊顶、管道等,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3. 抗震设计实例以下是一些抗震建筑设计的实例:(1) 日本东京晴海三井大厦:该建筑采用了一种名为“减震器”的装置,可以有效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2) 美国加州洛杉矶市政厅:该建筑采用了一种特殊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

(3) 中国四川汶川地震灾区重建工程:在重建过程中,广泛采用了抗震设计理念和技术,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总之,抗震建筑设计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建筑工程师和设计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通过合理的抗震设计,可以有效保障人们在地震发生时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建筑抗震设计要求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要求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要求规范1.设计基础:-严格按照地震区划划定范围进行设计,并根据不同的地震烈度区域确定相应的地震作用参数;-对于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和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建筑,应进行地震动力设计和非线性分析。

2.地震力计算和结构选择:-根据建筑用途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地震力计算方法,如等效静力法、离散点模型法和连续系统动力分析法等;-根据地震力计算结果,选择适当的结构形式和材料,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结构或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等;-对于重要的公共建筑和特殊建筑,应增加冗余性和紧急避险措施。

3.结构设计和构件详情:-根据设计要求,合理确定结构的荷载分配和刚度分布,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能;-注意构件连接的刚度和硬度,确保在地震作用下构件之间有适当的变形缝隙;-对于高层建筑和特殊结构,应进行双向抗震设计和考虑二次效应。

4.施工和监理要求:-施工单位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结构构件的尺寸、位置和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监理单位应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并及时发现和整改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定期对施工中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构件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确保抗震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5.监督检验和验收:-建设单位应组织抗震专家对建筑工程进行技术审查和验收,确保抗震设计符合规范要求;-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抗震审查和监管机制,对履职不力或违规行为进行惩罚和整改。

以上是建筑抗震设计要求规范的一般性内容,具体的要求可能会因地区和建筑用途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此外,还应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具体抗震设计规范,对建筑抗震设计进行详细的要求和限制,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房屋抗震设计

房屋抗震设计

1 抗震设防依据和分类《建筑抗震设计标准》GB 50011-2001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以下要求:1 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 度时,应符合比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2 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 度时,应符合比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3 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4 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中第3.3.1、第4.8.1条与本条等效。

2 基本规定2.1 场地和地基《建筑抗震设计标准》GB50011-200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作出综合评价。

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

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建筑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地震频发地区尤为重要。

抗震设计的标准是保障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抵抗地震力,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造成的破坏程度。

以下是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内容:地震烈度等级首先,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之一是根据建筑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等级进行设计。

地震烈度等级反映了地震发生时地表运动的强烈程度,根据地震烈度等级确定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

抗震设防烈度参数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还包括确定抗震设防烈度参数,这些参数包括基本风险烈度、设计地震作用效应水平等,用以规定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承载能力要求,以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不会发生倒塌或严重破坏。

结构设计原则在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中,还会规定结构设计原则,包括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承载能力分析、抗震材料的选用等方面。

这些原则是确保建筑结构具有足够的抗震性能,以应对地震带来的影响。

抗震构造形式抗震设计的标准还会规定建筑抗震构造形式,包括剪力墙、框架结构、筒体结构等多种形式。

选择适当的抗震构造形式可以提高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结构抗震性能验算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还要求进行结构抗震性能验算,通过计算结构的抗震性能参数,评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承载能力,确保建筑具有足够的安全保障。

抗震设备及连接件最后,在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中还要求使用适当的抗震设备及连接件,如阻尼器、摆锤、支撑系统等,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

总的来说,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是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完整,减少地震灾害可能带来的危害。

只有遵循严格的抗震设计标准,才能建造出更加安全可靠的建筑结构,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一、前言抗震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在地震发生时,使建筑能够承受地震引起的力量和变形,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本文将介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包括其概述、基本原则、设计要求、设计方法、验算方法等内容。

二、概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为了保障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而制定的设计标准。

其中,包括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设计原则、计算方法、验算要求、施工要求等内容。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制定,是建筑行业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三、基本原则1. 安全第一原则建筑抗震设计的首要原则是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不会倒塌或严重受损。

2. 等级原则建筑抗震设计应该按照地震烈度等级进行设计。

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等级不一样,因此抗震设计的要求也不同。

3. 经济合理原则建筑抗震设计应该在满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成本,使设计更加经济合理。

四、设计要求1. 建筑物的安全性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必须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建筑物的结构必须能够承受地震引起的力量和变形,避免倒塌或严重受损。

2. 抗震性能等级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级应该按照地震烈度等级进行设计。

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等级不一样,因此抗震性能等级的要求也不同。

3. 抗震设计的可靠度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可靠度,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可靠度的要求应该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重要性进行确定。

4. 抗震设计的经济性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应该在满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成本,使设计更加经济合理。

五、设计方法1. 抗震设计的基本方法抗震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弹性设计方法和弹塑性设计方法。

其中,弹性设计方法适用于地震烈度等级较低的建筑物,而弹塑性设计方法适用于地震烈度等级较高的建筑物。

2. 抗震设计的计算方法抗震设计的计算方法包括静力计算方法和动力计算方法。

gb50011-201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9)是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一项关于建筑设计中抗震要求的标准。

该标准对建筑抗震设计的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规定,旨在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1. 背景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往往是灾难性的。

因此,建筑物在设计和施工中需要考虑抗震性能,以提高其在地震灾害中的抵御能力。

2. 主要内容GB50011-201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2.1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规范对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行了详细说明,包括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构件的抗震性能、地基基础的稳定性等方面。

2.2 设计地震动参数规范规定了建筑物在不同地震烈度区、设防烈度下所需考虑的地震动参数,以确定设计地震力。

2.3 结构设计要求规范对建筑结构的构造形式、材料选用、连接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以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有足够的稳定性。

2.4 设计验算方法规范中包含了建筑抗震设计的验算方法,对结构的受力性能、变形能力、稳定性能等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2.5 抗震设防要求规范对建筑物在抗震设计中需要考虑的设防要求进行了规定,包括建筑物的结构布置、抗震加固、减震控制等。

3. 重要意义GB50011-201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颁布实施,对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遵守该规范,建筑师和工程师可以更好地设计出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建筑物,为防止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提供保障。

结语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GB50011-201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布,将对我国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抗震性能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建筑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减少破坏,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的一种设计方法。

抗震设计标准是指在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范和要求,是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安全的重要依据。

首先,建筑抗震设计标准需要考虑地震的发生概率和可能产生的破坏程度。

根据地震烈度、地质条件、建筑物用途和结构形式等因素,确定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设计参数,包括水平地震作用设计加速度、垂直地震作用设计加速度等。

这些设计参数是建筑抗震设计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其次,建筑抗震设计标准需要规定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等级。

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重要性,确定相应的抗震设防等级,包括一般性建筑、重要性建筑和特殊重要性建筑等级。

不同等级的建筑物需要满足不同的抗震性能要求,以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

另外,建筑抗震设计标准还需要规定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原则和方法。

包括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设置适当的抗震支撑系统、加固和加密结构节点、提高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等。

同时,还需要规定建筑材料的选用和施工质量要求,确保建筑物能够满足抗震设计标准的要求。

最后,建筑抗震设计标准需要规定抗震设备和抗震控制设施的设置要求。

包括设置防震支座、减震装置、防震支撑等设施,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同时,还需要规定建筑物的抗震监测和维护要求,确保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抗震性能。

总之,建筑抗震设计标准是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安全的重要依据,通过严格遵循抗震设计标准,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因此,建筑行业的相关人员都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建筑抗震设计标准,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可靠。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指为了应对地震灾害,确保建筑结构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而制定的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主要目标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包括了结构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两个方面。

结构设计规范主要包括地震动力学分析方法、设计地震动参数、结构抗震设防烈度等规定;施工规范主要包括抗震构造设计、材料选用和施工工艺等方面的要求。

首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地震动力学分析方法的使用。

地震动力学分析是通过计算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反应,预测结构的抗震性能。

常见的地震动力学分析方法有等效静力法、地震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等。

规范要求设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地震动力学分析方法,并进行有效的结构设计。

其次,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了设计地震动参数。

设计地震动参数是指用于地震动力学分析的地震动强度指标,包括地震烈度、设计地震分组等。

规范要求根据建筑所处的地震区划、土地条件等因素,确定合理的设计地震动参数,以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再次,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结构抗震设防烈度进行了规定。

结构抗震设防烈度是指建筑在地震动作用下所能承受的最大地震力程度。

规范要求根据建筑用途和结构形式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抗震设防烈度,以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不发生倒塌或严重破坏。

此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还对抗震构造设计进行了规定。

抗震构造设计是指在结构设计中采取一系列抗震构造措施,以增强结构的抗震能力。

规范要求结构设计人员采用合理的构造形式和材料,如加筋墙体、剪力墙、抗震支撑等,以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最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建筑材料的选用和施工工艺进行了规定。

规范要求使用符合抗震设计要求的优质建筑材料,并对建筑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监管,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总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确保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重要依据,其中包括了地震动力学分析方法、设计地震动参数、抗震设防烈度、抗震构造设计以及材料选用和施工工艺等方面的规定。

建筑抗震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建筑抗震设计是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考虑地震作用,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中具备足够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正确的抗震设计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探讨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一些常用的抗震措施。

一、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进行合理的抗震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抗震设计不仅可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充分发挥其功能,还可以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合理的抗震设计还能够减少修复和人员伤亡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二、影响建筑抗震设计的因素1. 地震区域的地质情况地震区域的地质情况直接影响着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受力状况。

地震波经过不同地质形式的传播会发生衰减和放大,因此,地质勘测和地震风险评估是抗震设计的重要环节。

2. 设计规范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需要参考国家、地区的建筑设计规范和标准,这些规范和标准提供了抗震设计的基础和指导原则。

设计师需要熟悉相关规范,确保设计符合相应的要求。

3. 建筑结构类型和高度不同类型和高度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特点不同。

建筑师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类型和高度确定合适的抗震措施,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三、常用的抗震措施1. 结构抗震措施采用适当的结构形式和材料,增加结构的抗震强度。

例如,使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

结构的抗震措施还包括增加构件连接的可靠性,采用抗震支撑系统等。

2. 地基处理措施地基是建筑物的基础,它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使用适当的地基处理方法,如加固、加宽地基、增加地基基础的悬挑等,可以提高地震作用下的整体稳定性。

3. 控制建筑物质量合理控制建筑物的质量是抗震设计的关键。

通过严格的材料选择和施工控制,确保建筑物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避免因质量问题导致的地震破坏。

4. 防震设备的使用给建筑物安装适当的防震设备,如减震器、防震支座等,可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作用力,起到减震和减少破坏的作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总则1.0.1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建筑工程、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制定本规范。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基本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门要求的建筑,当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

1.0.2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1.0.3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以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建筑的抗震性能化设计,可采用本规范规定的基本方法。

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地区的建筑及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其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

注:本规范“6度、7度、8度、9度”即“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8度、9度”的简称。

1.0.4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1.0.5一般情况下,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应采用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地震基本烈度(本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所对应的烈度值)。

1.0.6建筑的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抗震设防烈度seismic precautionary 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一般情况,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2.1.2抗震设防标准seismic precautionary criterion衡量抗震设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确定。

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建筑抗震设计是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考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性影响,并采取相应的设计和建设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建筑抗震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乎人们的生命安全,也关系到财产的保护和社会的稳定。

一、人身安全首先,建筑抗震设计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地震的破坏性是巨大的,如果建筑物没有经过合理的抗震设计,地震发生时将会出现严重的倒塌、坍塌等灾害情况,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将无法估量。

而通过科学的抗震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人员伤亡的可能性。

通过采用合适的地震减灾措施,如增加抗震支撑、采用柔性连接等,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分散和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轻震害。

二、财产保护其次,建筑抗震设计对财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不仅可能导致人员伤亡,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特别是在地震频发地区,大量的建筑物要承受地震带来的振动和冲击,如果没有经过科学的抗震设计,建筑物将面临严重的损坏甚至倒塌的风险。

而通过合理的抗震设计,可以降低建筑物受震破坏的可能性,减少财产损失。

三、社会稳定此外,建筑抗震设计对于社会的稳定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地震一旦发生,除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还会给社会秩序带来严重的冲击。

当地震发生时,如果建筑物没有经过抗震设计,大量建筑物倒塌会导致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瘫痪,进而影响救援、运输等工作的进行,甚至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紊乱。

通过科学的抗震设计,可以降低地震造成的社会灾害,维护社会的稳定。

综上所述,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它也关系到财产的保护,减少经济损失;同时,它对社会的稳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建筑物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抗震设计,遵循相关的抗震规范和标准,确保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为人们创造安全、稳定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gb50011-201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一、引言gb50011-201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国家标准,为了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规范了建筑在抗震设计方面的要求和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能力。

本规范的制定旨在提高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对人员生命财产的损失,促进建筑结构的可持续发展。

二、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建筑的抗震设计,也适用于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设计、检测、评估和加固设计、施工。

三、术语和符号在本规范中,涉及到以下术语和符号:- 抗震设计等级:建筑物根据其重要性、功能和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等因素划分的抗震设计级别。

- 基本风荷载:按规定进行水平和竖向组合的地震波作用下产生的风荷载。

- 基本地震加速度:地震波在地盘上产生的最大水平加速度。

- 层间剪力分配比:相邻两个层的剪力分配比。

- 基本黏滞阻尼比:建筑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黏滞阻尼比。

四、设计基础1.设计基础工作内容–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地理位置等确定抗震设计基础参数。

–应依据建筑物的重要性确定抗震设计等级。

–应确定使用场地的地震烈度等级。

2.地震烈度–在设计中应根据地震烈度确定基本地震加速度,并考虑黏滞阻尼比。

–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等级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调整。

3.抗震设计荷载–应根据规范要求计算地震作用下的水平抗震设计力和竖向抗震设计力。

–针对不同地震分组,应确定相应的抗震设计水平力系数。

五、结构设计1.结构体系–结构体系应符合规范要求,具备良好的整体稳定性和均匀的强度分布。

–组合楼层应考虑其构件之间的协同性,确保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

2.水平力分配–应根据层间剪力分配比确定不同层的水平抗震设计力,并合理分配到各个构件上。

–应保证结构各部分在地震作用下均能充分发挥其弹性和抗震性能。

3.地震控制–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控制应符合规范的要求,确保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9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9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9
1. 引言
建筑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不倒塌或只出现轻微破坏的重要手段。

GB50011-201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中国建筑领域的基础性技术规范,对于确
保建筑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2.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结构设置合理,抗震措施全面,结构稳定性强,地基基础坚固等。

3. 设计载荷标准
GB50011-2019规定了不同类别建筑的地震设计分组、设计地震烈度和设计地
震加速度等标准,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中能够承受最大限度的荷载。

4. 结构设计要求
根据规范要求,建筑的结构设计应符合相应地震区段的抗震要求,结构形式应
符合建筑的功能和使用要求,同时要考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5. 抗震设防等级与性能等级
规范中明确了不同建筑的抗震设防等级和性能等级的要求,以及相应的抗震措
施和建筑设计要求。

6. 施工和验收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还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施工要求和验收要求进行了详
细规定,确保抗震设计的有效实施。

7. 监理与评定
规范明确了抗震设计过程中的监理和评定程序,监理单位应对抗震设计方案的
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评定单位应对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评定并出具评定报告。

8. 结论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9是保障建筑抗震安全的重要依据,建筑设计
单位和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安全稳定。

建筑抗震设计研究(9篇)

建筑抗震设计研究(9篇)

建筑抗震设计研究(9篇)提纲一: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提纲二:抗震设计的评估和分析方法提纲三:建筑抗震设计的技术措施和要求提纲四:建筑抗震设计的发展与历史回顾提纲五:建筑抗震设计相关案例分析提纲一: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建筑抗震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建筑安全保障措施,其基本原理在于通过结构设计、结构材料选择和布局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和优化,以使建筑物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

该设计通过增加建筑物的侧向刚度、提高迎震效应、采用断层带和消能措施等技术手段,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需要考虑的概念包括抗震等级、抗震设计地震动基本参数、建筑物动力特性等。

提纲二:抗震设计的评估和分析方法建筑抗震设计的评估和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结构分析、地震影响评估、震害评估、土体动力评估等方面。

其中,结构分析是建筑抗震设计中最基本的分析方法,主要通过计算建筑结构受力情况、确定最大可能的震级和震源位置等参数,进行结构响应、应变和损伤的分析。

地震影响评估则主要考虑地震波的特点、建筑物所处的地质条件和液化等情形下建筑物的震害。

提纲三:建筑抗震设计的技术措施和要求建筑抗震设计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结构设计、结构材料选择、垂直向和水平向抗震措施等方面。

其中,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刚度、耐震性能要求和布局等方面,以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结构材料选择则需要考虑建筑的抗震性能、材料成本和施工难度等要素;垂直向和水平向抗震措施包括重力向的抗震措施和加强构件的抗震设计等方面。

提纲四:建筑抗震设计的发展与历史回顾建筑抗震设计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随着土木工程和钢结构科学的发展,各国在结构材料和结构设计方面也出现了不少创新,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在20世纪,地震频率和规模不断增大,各国通过实践和理论研究,逐渐完善建筑抗震设计标准和技术措施,大幅提升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1世纪,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使得设计方法更加先进和精确。

建筑抗震设计分类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分类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分类标准建筑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结构设计阶段,为了保障建筑在地震作用下不发生倒塌或严重破坏,采取一系列的设计措施和技术手段。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和用途,可以制定相应的分类标准,以便更好地指导和规范设计工作。

首先,按照建筑结构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建筑抗震设计分为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筒体结构等不同类型。

框架结构是指由框架柱和梁构成的结构形式,剪力墙结构是指由剪力墙承担水平荷载的结构形式,框剪结构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组合形式,筒体结构是指由筒体墙承担水平荷载的结构形式。

对于不同的结构形式,其受力特点和抗震性能有所不同,因此在设计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

其次,按照建筑用途的不同,可以将建筑抗震设计分为住宅建筑、商业建筑、工业建筑、文化建筑等不同类型。

不同类型的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和破坏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制定相应的抗震设计标准。

例如,对于住宅建筑来说,其抗震设计重点是保障居民的人身安全,而对于商业建筑和工业建筑来说,其抗震设计重点可能是保障建筑内设备和物资的安全。

此外,还可以根据地震烈度的不同,将建筑抗震设计分为多个等级,例如一般烈度区、中等烈度区、高烈度区等。

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不同,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地震烈度制定相应的抗震设计标准,以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综上所述,建筑抗震设计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根据建筑结构形式、建筑用途和地震烈度等因素进行分类,并制定相应的设计标准。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类和标准,才能更好地指导和规范建筑抗震设计工作,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对建筑物和人类造成的破坏和伤害难以估量。

因此,抗震设计在建筑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一、抗震设计的原则抗震设计的原则是保护生命、保护财产、保障功能、降低震害。

为了实现这些原则,建筑抗震设计需要遵守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安全优先:建筑的安全性是抗震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

设计师需要考虑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建筑类型、重要性等各种因素,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保持完整和安全。

2. 稳定性:颤振是建筑在地震中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设计师应考虑建筑在地震中的动态反应,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并通过结构措施或者加固处理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3. 弹性:在地震时,建筑物所受到的地震作用会引起建筑物本身和内部构件的振动。

为了减小建筑物被破坏的风险,设计师需要保证建筑物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在地震中有所变形。

4. 健康性:建筑物在地震中受到的刺激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例如晕眩、头痛等。

因此,建筑抗震设计必须考虑人体健康因素,以减小地震对人体的危害。

二、抗震设计的方法1. 结构措施结构措施是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的有效途径。

设计师可以使用以下措施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1)增加结构抗震能力:通过加强建筑的框架构造、增加板层间的钢筋、增加板层的受剪能力等措施,提高建筑整体的抗震能力。

(2)建筑物刚度增加:适当提高建筑物的刚度,可以缩小建筑物在地震中的位移,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危害。

(3)隔震设计:将高弹性材料或者隔震器等材料置于建筑物和地基之间,以隔离建筑物和地震能量的传递,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4)减震设计:通过在结构中设置阻尼器等材料,可减小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振动量。

2.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也是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的重要方法。

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规范和要求进行设计,确保建筑能够承受地震所带来的作用。

同时,在使用材料时,设计师需要注意材料的品质和质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计算( 每题参考分值5分)1、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造于基本烈度为8度区,场地为Ⅰ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层高和层重力代表值如下图所示。

结构的基本周期为0.55 s,试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各层地震剪力标准值。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见附表1,特征周期值见附表2,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见附图1,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见附表3)2、如下图所示单层单跨框架,屋盖刚度为无穷大,质量集中于屋盖处。

已知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为Ⅰ类;屋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 = 700 kN,框架柱线刚度i c=EI c/h = 2.4×104 kN·m,阻尼比为0.05。

试求该结构多遇地震时的水平地震作用。

(所需数据见试卷末的附表附图)3、六层砖混住宅楼,建造于基本烈度为8度区,场地为Ⅱ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各层楼板、墙的尺寸等得到恒荷载和各楼面变荷载乘以组合值系数,得到的各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分别为G1=5 399.7 kN, G2=G3=G4=G5=5 085 kN, G6=3 856.9 kN,如下图所示。

试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各层地震剪力标准值(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见附表1,特征周期值见附表2,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见附图1,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见附表3)4、如下图所示,已知G1=410 kN, G2=310 kN, K1=14 280 kN/m, K2=10 720 kN/m,用能量法求结构的基本周期。

(所需数据见试卷末的附表附图)18. 72 kN·m2,柱高h = 8 m。

按8度、第一组、Ⅲ类场地,求厂房强度验算时所受的地震作用力。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见附表1,特征周期值见附表2,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见附图1,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见附表3)地震影响烈度T T T g/s6、已知k1=k2=k; m1=m2=m,求下图所示体系的频率、振型。

(所需数据见试卷末的附表附图)二、问答( 每题参考分值5分)7、名词解释:直接动力法由震源向外传播的疏密波,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从而使介质不断地压缩和疏松,故也称为压缩波或疏密波。

三、单选( 每题参考分值2.5分)11、实际地震烈度与下列何种因素有关?()A.建筑物类型B.离震中的距离C.行政区划D.城市大小错误:【B】12、地震系数k与下列何种因素有关?( )A.地震基本烈度B.场地卓越周期C.场地土类别D.结构基本周期错误:【A】13、土质条件对地震反应谱的影响很大,土质越松软,加速度谱曲线表现为()A.谱曲线峰值右移B.谱曲线峰值左移C.谱曲线峰值增大D.谱曲线峰值降低错误:【A】14、抗震设防区框架结构布置时,梁中线与柱中线之间的偏心距不宜大于()A.柱宽的1/4B.柱宽的1/8C.梁宽的1/4D.梁宽的1/8错误:【A】15、基底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可用于下列何种建筑? ( )A.4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B.自振周期T1很长(T1>4s)的高层建筑C.垂直方向质量、刚度分布均匀的多层建筑D.平面上质量、刚度有较大偏心的多高层建筑错误:【C】16、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薄弱层的位置为()A.最顶层B.中间楼层C.第二层D.底层错误:【D】17、多层砖房抗侧力墙体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分配 ( )A.与楼盖刚度无关B.与楼盖刚度有关C.仅与墙体刚度有关D.仅与墙体质量有关错误:【B】18、《规范》规定:框架—抗震墙房屋的防震缝宽度是框架结构房屋的:()A.80%,且不宜小于70mmB.70%,且不宜小于70mmC.60%,且不宜小于70mmD.90%,且不宜小于70mm错误:【B】19、不属于抗震概念设计的是()。

A.正确合理地进行选址B.结构总体布臵C.承载力验算D.良好的变形能力设计错误:【C】20、场地的液化等级根据()来划分。

A.液化土层的厚度B.液化土层的深度C.液化指数D.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临界值错误:【C】21、关于多层砌体房屋设置构造柱的作用,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A.可增强房屋整体性,避免开裂墙体倒塌B.可提高砌体抗变形能力C.可提高砌体的抗剪强度D.可抵抗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的破坏错误:【D】22、框架-剪力墙结构侧移曲线为()。

A.弯曲型B.剪切型C.弯剪型D.复合型错误:【C】2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定义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为()的地震加速度的取值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A.10%B.2%—3%C.63.2%D.50%错误:【A】2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使用范围是()A.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建筑抗震设计B.抗震设防烈度为7~9度地区的建筑抗震设计C.抗震设防震级为6~9级地区的建筑抗震设计D.抗震设防震级为7~9级地区的建筑抗震设计错误:【A】25、抗震设防结构布臵原则()A.合理设臵沉降缝B.增加基础埋深C.足够的变形能力D.增大自重错误:【C】26、引起扭转振动的主要原因不包括有( )A.地面运动存在着转动分量B.地震时地面各点的运动存在相位差C.结构高度超高D.结构本身不对称错误:【C】27、选择建筑场地时,下列对建筑抗震不利的是()A.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的地段B.地震时可能发生崩塌的地段C.地震时可能发生地裂的地段D.断层破碎带地段错误:【D】28、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下列()属于竖向不规则的条件。

A.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B.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80%C.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0%D.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5%错误:【A】29、抗震设计时,限制多层砌体房屋抗震横墙的间距是为了满足()要求。

A.满足抗震横墙的承载力要求B.满足楼板传递水平地震力时的刚度要求C.保证纵墙出平面的稳定D.保证房屋的整体稳定错误:【B】30、下列不属于地震破环作用的表现形式的是 ( )。

A.地表破坏B.人员伤亡C.次生灾害D.建筑物的破坏错误:【B】31、多层砌体房屋,其主要抗震措施是()A.限制高度和层数B.限制房屋的高宽比C.设置构造柱和圈梁D.限制墙段的最小尺寸错误:【C】32、抗震设计时,下列()结构不属于竖向不规则的类型。

A.侧向刚度不够B.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C.局部收进的水平方向的尺寸不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D.楼层承载力突变错误:【C】33、地震烈度主要根据下列哪些指标来评定()A.地震震源释放出的能量的大小B.地震时地面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C.地震时大多数房屋的震害程度、人的感觉以及其他现象D.地震时震级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该地区的土质条件和地形地貌错误:【C】34、表征地震动特性的要素有三个,下列哪项不属于地震动要素()A.加速度峰值B.地震烈度C.频谱特性D.地震持时错误:【B】35、关于地基土的液化,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A.饱和的砂土比饱和的粉土更不容易液化B.地震持续时间长,即使烈度低,也可能出现液化C.土的相对密度越大,越不容易液化D.地下水位越深,越不容易液化错误:【A】36、某地区设防烈度为7度,乙类建筑抗震设计应按下列要求进行设计()A.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按8度考虑B.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按7度考虑C.地震作用按8度确定,抗震措施按7度采用D.地震作用按7度确定,抗震措施按8度采用错误:【D】37、下列结构延性哪个延性在抗震设计时要求最高()A.结构总体延性B.结构楼层的延性C.构件的延性D.关键杆件的延性错误:【D】38、强剪弱弯是指: ()A.抗剪承载力Vu大于抗弯承载力MuB.剪切破坏发生在弯曲破坏之后C.设计剪力大于设计弯矩D.柱剪切破坏发生在梁剪切破坏之后错误:【B】39、框架结构侧移曲线为()。

A.弯曲型B.复合型C.弯剪型D.剪切型错误:【D】40、下列建筑中可不进行地基及基础抗震力验算的有()A.砌体房屋B.单层厂房C.单层框架D.多层框架厂房错误:【A】41、下述对液化土的判别的表述中,()是不正确的。

A.液化判别的对象是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B.一般情况下6度烈度区可不进行液化判别C.6度烈度区的对液化敏感的乙类建筑可按7度的要求进行液化判别D.8度烈度区的对液化敏感的乙类建筑可按9度的要求进行液化判别错误:【D】42、地震系数表示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一般,地面运动的加速度越大,则地震烈度:()A.越低B.不变C.越高D.不能判定错误:【C】43、下列关于扭转耦联效应的叙述中,()是错误的。

A.对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地扭转影响B.对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对称的结构,可以不考虑扭转耦联效应C.对于任何结构的抗震设计,都要考虑扭转耦联效应的措施D.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作用的结构,可以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但是对其平行于地震作用的边榀的地震效应,应乘以增大系数错误:【B】44、框架—抗震墙结构布臵中,关于抗震墙的布臵,下列哪种做法是错误的:()A.抗震墙在结构平面的布臵应对称均匀B.抗震墙应沿结构的纵横向设臵C.抗震墙宜于中线重合D.抗震墙宜布臵在两端的外墙错误:【D】45、在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中,控制柱轴压比的目的:()A.控制柱在轴压范围内破坏B.控制柱在小偏压范围内破坏C.控制柱在大偏压范围内破坏D.控制柱在双向偏压范围内破坏错误:【C】46、对于抗震要求属于危险地带的是()地质类型A.软弱土、液化土B.河岸、不均匀土层C.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D.湿陷性黄土错误:【C】47、多层砌体结构中当墙体的高宽比大于4时,墙体的变形情况是()A.以剪切变形为主B.以弯曲变形为主C.弯曲变形和剪切变形在总变形中均占相当比例D.视具体内力值而定错误:【B】48、描述地震动特性的要素有三个,下列哪项不属于地震动三要素()。

A.加速度峰值B.地震动所包含的主要周期C.地震持续时间D.地震烈度错误:【D】49、在利用反弯点法计算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时,当梁的线刚度kb和柱的线刚度kc 之比大于()时,节点转交θ假定等于零。

A.2B.3C.4D.5错误:【B】50、大量震害表明,多层房屋顶部突出屋面的电梯间、水箱等,它们的震害比下面主体结构严重。

在地震工程中,把这种效应称为()。

A.扭转效应B.鞭端效应C.共振D.主体结构破坏错误:【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