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苏州园林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 《苏州园林》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 《苏州园林》教案

13、苏州园林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积累本课新词,并能掌握和运用。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艺术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4、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说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照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1、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2、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园林艺术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教学步骤一、导入1、请您欣赏苏州园林,简介苏州园林。

[展示课件(一)1、2] [展示课件(一)3——8]2、作者及相关资料简介。

(1)简介叶圣陶;[展示课件(二)] [展示课件(三)](2)导语设计:叶圣陶是苏州人,青少年时代一直生活在苏州。

当年课余时间他常和同窗好友游园林,赏美景,他与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

让我们跟随叶老的笔迹,一起去领略苏州园林的风采吧!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播放录音。

2、多媒体显示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

3、用文中的词语写一段话。

4、朗读课文,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三、课文内容研讨1 、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是什么,具体设计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2 、课文第2 自然段中的四个“讲究”的次序能不能调换次序?这四个方面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用文中相应的语句加以说明。

八年级语文下册 13《苏州园林》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13《苏州园林》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

• 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将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
• 界文化遗产名录。与“苏州园林”并驾齐名的苏州风景名胜虎丘、天 平
• 山、石湖等风景区也是古往今来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有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林可分为宅地园林,市郊园林和寺庙园林三大类。苏
17.苏州园林
叶圣陶
上页 返回 下页
网师园 殿春簃
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获得金奖
上页 返回 下页
殿春簃内景
殿春簃内景
殿春簃庭院
拙政园夜景
拙政园
想去游览苏州园林吗?
那可是一种终生难忘的艺术享受!
去不了,怎么办? 学习叶圣陶《苏州园林》
请打开课本——
苏州园林
叶圣陶
作者介绍
轩 榭


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 是什么?
•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 幅完美的图画。
• “务必”二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 不可。“务必”加强肯定语气,表示苏州园林 艺术标准之高。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 幅完美的图画。
“无论站在哪个点上”可否删除以使句子简 洁?为什么?
• 州园林多为宅地园林,由贵族、宦官、富商等所建,精致优雅。这些
• 园林反映出历代园林的不同风格,同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 大的
• 程度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传播东方文化的使者,在1979
• 不可。 • “无论……”表示无条件关系,它强调苏州园林
每个地点都是美的,没有不美的地方。删除后降 低了苏州园林美的程度。

八年级语文上册_第三单元_第13课《苏州园林》

八年级语文上册_第三单元_第13课《苏州园林》

思考:第10自然段是否多余? 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 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 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 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 缜密。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 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 · · 这里是什么意思?) “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 思。
语言特点:
语言准确、生动、 周密、精炼
本文及《中国石拱桥》各用了哪些方法 ,并结合实例说说其作用。
1、举例子
作用: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 理,然后再用具体例子做例证,这样 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可信度,又 使文章血肉丰满。
本文及《中国石拱桥》各用了哪些方法 ,并结合实例说说其作用。
2、作比较
(句中红色的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1.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 似乎设计
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句中红色的字
是否可以去掉?) 不能去掉。“似乎”表推测,因为这些园林都是古代建 筑,设计者和匠师们都已故去,所以只能是推测。“务
必”表明设计者们坚定的追求。
2.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句中红色的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这两个词表意肯定,一点都不含糊,合乎实际,用词非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 ·· 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 · · 别?)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 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 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 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 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 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 · · · 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隔而未隔,界而未界 ”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 情形吗?) “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看 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 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 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 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 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 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13苏州园林 课件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13苏州园林 课件



跳 过




跳 过




跳 过




跳 过




跳 过




总说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⒈亭台轩榭的布局 ——自然之趣 ⒉假山池沼的配合 ——自然美 ⒊花草树木的映衬 ——图画美 ⒋近景远景的层次 ——景致美 ⒌每个角落 ⒍门和窗 ——图画美 ——图案美 ——色彩美 捎 带 说 明 四 个 讲 究
调为多彩。

副 词



如‚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苏州园林 极少使用彩绘‛,其中的‚大多‛、‚极少‛ 用得有分寸,既不夸大,又不缩小。 又如‚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
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其中‚一切‛、‚决不‛则表示十分肯定的
语气,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有着重要的作




描写性词语 “重峦叠嶂‛写出了假山平地突兀而起,层 层叠叠的景象。 ‚高低屈曲‛状写出了池沼河道的边沿很少 有砌得整齐的石岸,总是任其自然的特色。 ‚俯仰生姿‛写出了高树与低树种植在一起, 上下相望的风姿,描绘出对各类树木错落有致的 精心安排。 ‚盘曲嶙峋‛形容古老藤萝枝条的弯曲枯干, 满眼‚珠光宝气‛又写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 成了生意盎然的画面。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叶圣陶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作 家,教育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原名 叶绍钧,字圣陶,笔名叶圣陶、斯提等。 生活在江南水乡苏州。作品收在《叶圣陶 集》里。早年当小学教师,并参加新潮社 和文学研究会。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 版工作,主编或编辑过《文学周报》、 《小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 刊》、《笔阵》等。1931年“九•一八” 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46年后积极 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后历任出版总 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 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央文史 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 小说《隔膜》、《倪焕之》等,散文集 《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草 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 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13.苏州园林

13.苏州园林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极 非 也• 第五级
角 落 的 构 图 美
能 得 到 美 的 享 受 。
小 范 围 的 局 部 看 ,
是 要 游 览 者 即 使 就
芭 蕉 。 诸 如 此 类 , 无
补 上 几 竿 竹 子 或 几 棵
墙 壁 , 太 单 调 了 , 给
如 果 开 窗 正 对 着 白 色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讲授新课
文章从哪几方面说明这个特征?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先从四个主要方面说明: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1. 亭台轩榭的布局 • 第二级 2. 假山池沼的配合 • 第三级 3. 花草树木的映衬 • 第四级 4. 近景远景的层次 • 第五级 然后从三个细微方面说明: 1. 角落的布置 2. 门窗的雕琢 3. 油漆的调配
讲授新课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艺术与技 术有什么区别?)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 悦,并且无法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 • 第二级 起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 第三级
• 第四级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 ,往往安排桥梁。
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导入新课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导入新课
园林分布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讲授新课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苏州园林》 课件(完美版)ppt

《苏州园林》  课件(完美版)ppt

议一议
会借鉴我们的 小小设计师
我们学校即将翻修重建, 作为学校的主人,你想要 如何设计我们未来的校园, 让它既能满足我们的学习 和生活的需要,又能体现 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 谐统一,请大家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轩榭( xuān xiè ) 斟酌( zhēn zhuó ) 丘壑( hè ) 镂空( lòu ) 池沼( zhǎo ) 着眼( zhuó )
重峦叠嶂 ( luán zhàng ) 嶙峋( lí n xún ) 蔷薇( qiáng wēi ) 相间( jiàn ) 对称( chèn )

1.苏州园林的 总体特征是什 么? 2.文章怎样分 项说明苏州园 林的特征? 3.文章结尾写 什么?有什么 作用?
苏州园林
总说: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 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分 说
亭台轩榭的布局 ——自然之趣 假山池沼的配合 ——自然美 花草树木的映衬 ——图画美 近景远景的层次 ——景致美 每个角落 ——图画美 ——图案美 门和窗 极少用彩绘 ——色彩美

局 部
细 部

(1~2段)总写苏州园 第一部分: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 在哪个点上,眼前总 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1
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 对称,讲求自然之趣。
2
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求自然美。
4
近景远景的层次 给人景致美。
3
花草树木的映 衬给人图画美。
5
每个角落都注 意图画美。
6
门和窗是高度 的图案美。
7
极少用彩绘给人色彩美。
文章结尾告诉人 们苏州园林值得 介绍的还很多, 文中所介绍说明 的只是一些方面。 结尾留有余地,给 人回味无穷。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苏州园林》课文详细解析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苏州园林》课文详细解析

《苏州园林》课文详细解析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品味】“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标本”一词突出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地位。

“不该”一词,用否定的意思表示肯定的语气,说明应该去欣赏,不该不去。

(①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段析】说明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总领全文。

第一部分(1):苏州园林在园林中的地位。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②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③如何体现出入画的原则?“布局、..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配合、映衬、层次”用得是否精准?)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品味】画线句点明苏州园林这个群体的共同特征,是全文的中心。

“图画”二字贯串全篇,是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列举四个“讲究”,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具体强调了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允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用游览者的感受来证实作者的评价,且运用双重否定句式,语气更加肯定。

【段析】总说苏州园林的共同点,这是贯串全文的中心。

四个“讲究”领起下文的分项说明。

第二部分第一层(2):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3单元 13《苏州园林》(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3单元 13《苏州园林》(新人教版)

嶙峋 lín xún
镂空 lòu 重峦叠嶂 zhàng
整体感知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 ( 1— 2) 第二部分 (3-9) 第三部分 (10) 总结全文,指出 苏州园林的美还 不止以上这些, 引人回味。
概括说明苏 州园林的地 位及特点。
分类具体说 明苏州园林 的艺术美。
亭台轩榭的布局 (第3段) 假山池沼的配合 (第4段) 主要方面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 1979年初,香港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 苏州园林的摄影集,便邀请叶圣陶写一篇序 文,叶圣陶欣然允诺。后因故摄影集未出版, 序文被《百科知识》所用,题为“拙政诸园 寄深眷——谈苏州园林”,这正是叶圣陶对 苏州园林眷恋深情的自然流露和生动描写。 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文时,改名 为“苏州园林”,有删节。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落叶树和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苏州园林的墙壁上有砖砌的 镂空图案
廊子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讲究色彩的搭配
图个讲 画角究 美落每 的一
讲究门、窗的图案美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3段)
完美 的图 画 第1、 2段)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 局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5段) 部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6段) 讲究角落的图画美(7段) 不止 这些 (10)
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不能去掉;“一切”“决不”, 它们都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 州园林的总特点。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 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 “技术”有什么区别?

13苏州园林

13苏州园林

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作引用
运用作引用的说明方法,引用诗歌说明苏州园林讲究 假山池沼配合景色优美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没有修剪的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 作比较 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苏州园林里的树木和别 的地方的树木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里树木符合中 国审美观的特征,使说明的事物具体形象。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 接耳,有的象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 摹状貌 千态万状。
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生动描摹, 说明卢沟桥石狮雕刻精美特征,表现了卢沟桥 形式优美。
表达方式:
议论
表达某人的某种观点和看法,一般有提示性的 词语,如:我想、我认为、觉得……
描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 状态 具体地描绘出来
一、温 故
1、本文的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2、苏州园林给人的总的印象: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 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 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4、苏州园林总的特征:

无论站在哪个角度,眼前总是一幅完 美的图画。
5、苏州园林的具体特征: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图画美;图案美;色彩美。
二、知 新
1、 第2段与3—9段是什么结构?
四个“讲究”的顺序能不能调换? 不能,四个讲究是与下文中的四段 内容是一一对应的 ,且与下文是总 分关系。所以不能调换。
常见的说明方法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分类别
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 的图画的特征,使说明的事物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

13《苏州园林》

13《苏州园林》


概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具体
(逻辑顺序)
自主学习
1、 为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池沼 ( ) 嶙峋( ) 着眼( ) 琢磨 ( ) 丘hè( ) 轩xiè( ) 相间 ( ) 对称( ) 2、请同学朗读全文,请以一位游览者的身份 谈谈苏州园林哪一点最美?请用“我看苏州 园林的美,美在„„”这样一个句式来表达。
合作探究
3、读了课文后,苏州园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请试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4、苏州园林为了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具体设计主要表 现在哪几个方面? 5、苏州园林追求完美的图画,除了上面讨论的四个“讲 究”外,还注意了哪些细节? 6、指出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2)小组内交流看法, 求同存异。
作者简介:
叶圣陶 (1894——1988) 现代作家,著名教 育家。名绍钧,江 苏苏州人。著作有 长篇小说《倪焕 之》,童话集《稻 草人》。他还是语 文教育家。
学习目标
1、积累“轩榭、池沼、镂空、丘壑、因地 置宜”等词。 2、会利用课文信息,掌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 点。 3、掌握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并知道它 们在文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作比较。如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 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点明苏州 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又如第9段, 与北京园林的色彩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 的特点。 2、举例子。如第2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 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 为例,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 再如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苏州园 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
特征

《苏州园林》教案(2课时)

《苏州园林》教案(2课时)

《苏州园林》教案(2课时)13、苏州园林叶圣陶目的要求: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3.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4.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3、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学习难点:了解文章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教具准备:U盘教材分析: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作者赞美苏州园林的美如画,实际上也是在赞美中国园林的博大精深,赞美设计者和匠师们巧夺天工的技艺。

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型:新授。

方法:讲述。

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园林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设计巧妙,构思新颖,很有艺术性。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步入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一起体会一下它的“美”吧。

二、检查预习: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读音写汉字.xuān xiè {轩榭) lín xún ( 嶙峋)jiàn shǎng ( 鉴赏) zhēn zhuó ( 斟酌)池沼(zhǎo )丘壑(hè )镂空(lòu )阑干(lán )模样(mú )2.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因地制宜:根据个地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标本:这里指样本典范》败笔:写字中写的不好的一笔或绘画中画的不好的部分。

嶙峋:枯瘦的样子。

3.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

思考:⑴本文的体裁是什么?⑵文章主要介绍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⑶从那些方面来具体介绍的?4.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想法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苏州园林》用多种说明方法 绘天下第一园林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苏州园林》用多种说明方法    绘天下第一园林

用多种说明方法绘天下第一园林——《苏州园林》说明顺序分析[问题探究]《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介绍苏州园林的说明文。

这篇说明文可谓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绘天下第一园林,请结合例子具体说明。

[解题钥匙]解读指导:要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应该明确说明文常用的方法类型,然后再结合具体的段落进行分析。

[探究结果]方法一:作比较。

作比较是说明文常见的一种说明方法,运用作比较能够更加突出所说明事物的特征。

如:“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突出了苏州园林因为周围有苍翠的树,鲜艳的花卉,无须再使用彩绘的特点。

方法二:打比方。

运用打比方能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如:在介绍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时,作者用图案画和美术画作比喻,强调苏州园林在布局上追求的是自然之趣,虽为人工建造,却尽量任其自然,不露斧凿的痕迹。

方法三:举例子。

举例说明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说明的内容具体清晰,通俗易懂,令人信服。

如:“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在这里,作者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方法四:列数字。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运用列数字来说明,既简明扼要,又准确具体,一目了然,能给读者留下清晰的印象。

13.苏州园林(第一课时)pptx

13.苏州园林(第一课时)pptx

在外交和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曾国藩之子曾纪泽以驻英、法大臣兼驻俄大臣的身份,于 1879年赴俄谈判,据理力争,收回伊犁南境地区五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曾纪泽的儿子曾广铨,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和满文,曾担任清政府驻韩国和德国大使, 后担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总办,是著名的翻译家。在曾氏文化世家成员中,还有曾约农、 曾宝葹、曾宪森等翻译家,都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在化学化工方面:曾国华之孙曾广植(又名广锜),先后毕业于美国马里兰大学和俄亥俄 州立大学,获化学硕士学位,1957年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是 我国味道化学理论的创始人。曾广植两儿一女,分别以化学气体元素命名。 长子曾昭氚,留美化学硕士和工商硕士;次子曾昭氙,留美化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 校博士后;女儿曾昭氕,美国俄亥俄州玄大学化学博士。
人们
常说 “上有天 堂,下有 苏杭”。 那么苏州 的林四大名园的美景
宋代沧浪亭
元代狮子林
明代拙政园
清代留园
苏州园林平面示意图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轩榭、败笔、丘壑、嶙峋、镂空、 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读 音、解释,并用词造句。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 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先总后 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 文。
此外,在农业科技方面有曾宪朴,他是曾国荃之玄孙,英国伦敦大学理科硕士、 澳大利亚大学终身教授,建国后任四川农学院教授,是我国园艺学会第一任理 事长,曾任农业部经济作物总局副局长;在铁道交通方面,有曾昭桓和曾昭亿, 都是曾国藩之曾孙。曾昭桓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铁路土木工程系,归国后先 后任复旦大学、广西大学、交通大学教授;曾昭亿毕业于南洋大学铁路管理科, 先后聘为湖南大学教授、长春商专教授。 在电机学方面有曾昭权,他是曾国藩之曾孙,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电机工程学毕 业,建国前后任湖南大学教授、电机系主任。

13《苏州园林》

13《苏州园林》

打比方:把藤萝比作一幅画 3、本段哪些句子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
明确:“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 是一幅好画。”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落叶树和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第六段:
1、近景远景的层次如何安排? 明确:利用花墙、廊子或镜子为苏州园林 增加景致的层次和深度。
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 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是什么意思?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 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 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而只是缓 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 跟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 明又一村”的感觉。
(8)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很有分寸。
说明方法
1.作比较:
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既突出 了事物的特征,又使语言达到了准 确、简明而又形象生动的要求。
①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村的 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 趣”的特点。 ②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 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比喻,又 是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 ③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 较,’‘与北京的园林的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 杜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1、检查预习,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xuān xiè n )(xú n 轩榭( )( ) 丘壑( hè) 嶙峋(lí ) qiá ng 镂空( lò ) 蔷薇( )(wēi) u) 相间(jià n ng) 池沼 (zhǎo) 重峦叠 (dié ) 嶂 (zhà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苏州园林》课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苏州园林》课件

xuān xiè
字 词 检 测
轩 榭 相 间 n xú n
xiāng jiàn
镂 空
lòu kōng
qiáng wēi
zhēn zhuó
chó ng luá n
dié zhà ng
重 峦 叠 嶂
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认真听读课文,思考:苏州园林给你 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请试用文中的一 句话概括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人教版)
苏州园林
欣赏完图片后,如果让你用 一个比喻句形容苏州园林:
我觉得,苏州园林就像……
下 有 苏 杭
上 有 天 堂
—叶圣陶
作者简介
叶圣陶:
(1894~1989),原名叶绍钧,现代著 名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 家”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 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 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他原籍是江苏苏州,所以对苏州园林很 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苏州园林》 是一篇为摄影集撰写的序文。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 个点上
完美的图画
眼前总是一幅
网师园
拙政园之冬
留园
策划:屠元成 李冬梅 郑少艾 制作:范俊杰 审核:刘飞耀 责编:梁 兵
编制: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出版:浙江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时间:2011-11-20

13.苏州园林(第二课时)

13.苏州园林(第二课时)

8、读第4自然段回答:苏园中是否都 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 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 中”, 怡情山水、置身山间,让人暂时“忘 却”尘世的喧嚣、烦忧!达到“ 叠山理水, 虽由人作,宛自天工”的效果。
遵循的原则:讲究假山和池沼的配合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 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1.作比较:
①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村的 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 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 “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②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 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打 比方,又是作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 和民族的特有风格。 ③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 较,’‘与北京的园林的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梁和杜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 的颜色”。
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 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 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讲究近景和远景的层次
11、“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 意思?
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分为 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把景致分开。
12、作者在写完苏州园林的四大特点后,为 何又写了7、8、9三个自然段?这三段主要从哪几 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 作者又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 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 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这是对 苏州园林特征的再次强调。
13、说说第七7段中“栽”、“蔓延”、“补” 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这几个动词恰当而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 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音调为色彩。
14、说一说苏州园林的角落设置。

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 上册 第13课《苏州园林》 (共39张PPT)

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 上册 第13课《苏州园林》 (共39张PPT)

“似乎”表示估计、猜测,在文中指 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设计者和匠师们一 直追求的这一结论是作者根据事实推测 出来的, “一致”表示范围,是没有分 歧的意思,表明设计师和匠师们的追求 相同。这样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 确性。
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 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再读第四段,“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 水”一句中,“大多”一词可以去掉吗, 为什么呢? 不能去掉。因为“大多”表示范围,是数 量上的限制,在文中指大部分的池沼是引 用活水的,并不是全部都是这样的。如果 去掉了,就表示所有的池沼都是引用活水, 这与事实不符,就不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 确性。
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
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 多是无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 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隔而不隔, 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这是怎样的情形呢?)
花墙和廊子似乎把景致分开了,实 际上没有被完全隔开,只是缓冲了一下视 线,逐层展开,使景致更有层次的展现在 游览者眼前,营造了图画美。
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又如“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一切”表示范围、“决不”则表示程度 上的限制,十分肯定的语气,在文中指 苏州园林的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构成完 美的图画,语气肯定,突出说明了苏州 园林的总的特征。
“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一句中 “似乎”与“一致”能否去掉?为什么?
“标本”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 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苏州园林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尽管文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园林的名字,没有描述某一处具体的景色,但读者得到的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是全面、明确的。

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换句话说,也就是“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苏州有许多名园,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是其中最突出者,即以这些园林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也从而具有了各自的风格与生命力。

如何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大非易事。

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眼,“硬”是从不同中找出同来。

中国园林艺术和诗、画艺术相通,中国园林一向被誉为如诗如画,因此,作者的这种作为游览者的感受是精当的、恰切的,这也表明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

另外,对于“图画”,我们也应该深究一下,才能更好领会苏州园林的特点。

一般说来,图画中描绘的景致既来自自然,又高于自然,画家将自然天成的景色进行抽取、提炼、集中,然后创作出既不悖于自然之理又更具有美感的画图来。

据此,我们可以领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又不损自然的美。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眼前总是”强调了苏州园林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画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

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

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

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

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

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

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

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说明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四)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巧妙运用花墙和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最后,作者又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

这是对苏州园林的特征的再次强调。

二、问题研究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找出几处加以简要说明。

1.“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3.“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这是不足取的。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以上语句中所说的“画”“图画”,应该是指中国画。

第1、3句的议论,是以中国画的审美观为依据的,而第2、4、5句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我们觉得很熟悉,因为它们原是在中国画上常见的。

练习说明一、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到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二、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文中内涵较丰富而作者没有详细解说的词语。

1.“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2.“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3.“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三、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看看本文以及《中国石拱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结合实例说说其作用。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大致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这些说明方法如何运用及其作用都不难理解,在找出具体实例的过程中,学生就能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老师不必过多讲解。

本文和《中国石拱桥》使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1)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2)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

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再用具体例子做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

作比较:(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通过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打比方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列数字:(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2)(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读者可以通过确定的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

数字的精确,是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引用:(1)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2)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引用别人的话或有关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四、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

1.你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2.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运用从课文中获得的一些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提高园林欣赏水平,并初步练习写作说明文。

1.因为正如文中所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所以从文中获得的有关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可以得到迁移运用。

学生能够领会到的方法,概括地说,是要注意园林内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

2.也可以介绍村庄、街道或小区等,要注意抓住特点来写,并适当运用一些说明方法。

教学建议一、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也可以准备一些其他地方的园林的图片作对比,如我国“古代的宫殿”,被“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的道旁树”、北京园林的彩绘等,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二、要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获得更全面的关于园林建筑艺术的知识,可参看《自读课本》第三册里陈从周的《园日涉以成趣》一文。

陈从周是著名的园林专家,《园日涉以成趣》中对山水、长廊云墙、树木在园林中运用的原理作了透彻的说明,可以帮助理解本文。

三、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总说、分说相结合,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文章结构又显得清楚,这种写法足资借鉴。

可以结合课后第四题,进行一次口头作文或小作文训练。

有关资料一、假如我教《苏州园林》(叶至善)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选了我父亲的一篇文章——《苏州园林》。

假如我是语文教师,在教同学们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要先给他们说明这是一篇“序文”——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

这本摄影集就叫做《苏州园林》。

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我父亲写一篇序文。

为一本书写序文,总得先看一看这本书的内容,为摄影集写序文当然也应该如此。

可是那家出版社还没有把摄影集编好,说是收集到的照片不太满意,准备重拍。

内容还没有看到怎么能写序文呢?好在我父亲从小生长在苏州,几处有名的园林他都熟悉。

还有,他书架上有一本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是二十多年前同济大学出版的,虽然是学术性的著作,却附了195幅精美的照片,可以作参考。

有了这两个条件,写序文就不会凭空乱说了。

我父亲写这篇序文,开头就从陈教授的《苏州园林》说起,还说这本书中的照片使他回想起他的童年;而且在最后一段,交代了这篇文章是为将要出版的《苏州园林》作的序文。

序文写好后就交给香港那家出版社了,不知什么缘故,这本新的《苏州园林》迟迟不见出版。

《百科知识》杂志编辑部知道了我父亲有这样一篇文章,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就以我父亲赠陈从周教授的词《洞仙歌》中的一句——“拙政诸园寄深眷”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

发表的时候删去了最后的几句话,是得到我父亲的同意的。

但是这样一删,读者就不明白这是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了。

后来,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又删去了这篇文章的第一段,也是得到我父亲的同意的。

“拙政诸园寄深眷”这句话在第一段里,第一段删去了,题目只好改了,改成了《苏州园林》。

编者作了一条注,交代了这篇文章的出处和原来的题目,可惜没有说明这是一本摄影集的序文。

如果说明了,让语文教师了解了我父亲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教起课来一定会切合实际得多。

我是知道这段经过的,所以假如我是语文教师,在教这篇课文之前,我先要告诉同学们这是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