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苏州园林_课文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分析
本文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所写的序言,最初发表在1979 年第4 期的《百科知识》上,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叶圣陶本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十分熟悉,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苏州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叶圣陶先生在本课中对苏州园林的个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点,并用精练的语言加以说明,给读者以鲜明的整体感。
本课采用总分式的结构方法,以先总说后分说的形式,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从几个角度分别解说。先做概括说明,明确说明中心;然后围绕中心做具体说明,其间又以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为顺序,使得文章条理清晰。这样,读者不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美,也获得了具体感受。
课文内容:
全文共10段。第1段和第10段首尾呼应,说明苏州园林数量之多,第2段至第9段为文章的核心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第二部分包括第2段至第9段,为文章的核心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段),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在列举了四个“讲究”之后,作者再次强调:“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作者就是以这样一条主线贯穿全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第二层(第3—6段),分别从四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在景物的布局、配置上是如何体现“图画”美的。
(1)(第3段)亭台轩榭的布局:要求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
(2)(第4段)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叠“是一种艺术”,使人“只觉身在山间”;池沼河道的边沿“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3)(第5段)花草树木的映衬: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不同的花树错落相间。
(4)(第6段)近景远景的层次:花墙和廊子的“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第三层(第7—9段),从小处、细部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第7段写“每一个角落”的花草的栽种,都能给人美的享受;第8段写门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第9段则主要写园中建筑物的颜色多较淡雅,既“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又能突出花色的“明艳照眼”。
第三部分(第10段),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还不止以上所写。
写作特点:
1. 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以说明为主,适当进行描写和议论。本课是一篇说明文,主要用解说的方法介绍苏州园林,但它并不排斥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融说明、叙述、议论为一体,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叙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析原理,使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
2. 语言准确、精练、周密。比如,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园林图景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个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再如,“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中的“补”字,表现了匠师们的细心,善于化单调为多彩。又如,“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两句中的“大多”“极少”就用得有分寸,既不夸大,也不缩小。
3. 恰当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比如作比较、举例子、作诠释等,使被说明的事物易被读者理解。(1)作比较。比如,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2)举例子。比如,第2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为例,说明苏
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再如,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3)作诠释。本文围绕着“如在图画中”这一中心作了全面的诠释。这种诠释从不同角度进行,比如布局的角度,假山和池沼设计的角度,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的角度,花墙和廊子的角度,园林角落以及门窗、色彩等角度,逐一展开,每一处的诠释都是灵活的、变换的,合在一起又是丰富多彩十分鲜明的。局部的诠释也有,比如,在说明园林中花草树木讲究映衬时,作者就诠释道:“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用语生动,具有一定的描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