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得”在崇阳方言中的语法化动因和演变机制
汉语方言中处置、被动同标记现象探源
关于普通话表处置义的介词“把”的来源,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 是上古汉语表“持拿”义的动词“把”由于也出现在连动式首动词位置,经由重新分析在隋 唐已经出现介词用法,常被引用的例子“莫把杭州刺史欺”,就是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过 渡阶段。蒋绍愚(2003)又通过对古代汉语“给、教”类给予动词语法化的考察,论证了给 予动词经过使役化进而由使役发展到表被动的过程。 洪波、赵茗(2005)还进一步指出这 种语法化的动因是认知上的前景凸显因素导致原结构的重新分析而发生的。就此普通话处置 标记“把”、被动标记“被”的语法化轨迹已经比较清晰。在普通话里,这两类句式的语法 标记来源互不交叉,与人类语言施事标记和受事标记的来源相互对立的普遍规律相符(石毓 智、王统尚 2009)。
(《楚天》2007/6/2) 例句(32)“他把他老子打了一顿”的主语“他”是“打”的受事,“把”后宾语“他老子 他爸爸”是“打”动作的实施者,也就是施事。后面的例句也都是如此,“把”前面的主语 是句中动词的受事,而“把”后宾语则是动作的执行者,即施事。而且这些句子都表达了一 种不希望、不如意或意外的语义,如“被打了一顿、钥匙被锁在房间里了、被他知道了、被 蚊子咬了”等。
108
二、武汉方言“把”的共时分布
武汉方言“把”的共时分布情况如下。文中所用例句除标注外为笔者(母语为武汉方 言)自己所拟,但均由另外四位武汉方言话者(年龄分别为 76、78、40、41 岁)确认。
2.1 简单动宾句。 “把”在武汉方言里可以做动词,是 “给(予)”的意思。例如: (10)我正准备把钱后闪人。我正准备给了钱离开。 (《楚天》:2007/4/14) (11)少把点盐,免得又咸了。少搁点儿盐,不然又会咸了。 (12)你把几多唦?说个价咧。你给多少钱?说个价。 (13)我挑了个最大的把了老李。我选了个最大的给老李。(《楚天》:2007/4/11) (14) 这是哪个把你的啊?这是谁给你的? 这些句子里“把”后的宾语可以是人,如例(13)、例(14),也可以是物,如例(10)— (12)。宾语是人时表示动作给予的对象,也可以说是给予动作的终点。宾语是物时表示动 作的受事。
动词“得”的语法化历程
⑥ 夫子加 齐之 卿相 , 行道焉 , 得 虽由此霸 王 , 矣。 不异 ⑦ 凡受命 于主 而行 三 军 , 三军 既 定 , 官得序 , 物 皆 百 群
正, 则主 不能喜 , 敌不 能怒 , 夫是之谓 至 臣。 ”
在 例⑥ 句中 ,行道” “ “ 是 夫子加 齐之 卿相 ” 暗含 的 , 所 如
“ 、 得 ” 皆 ” 三个结构 中所处 的位置相 同 , 做 的成 既” “ 与“ 在 所
“ ” 得 的本义为 “ 获得 、 得到 ” 说文 ・彳部 》 “ , 。《 : 得 行有
所得也 。 《 ” 左传 ・ 定公九 年》 “ 获器用 日得 , 用焉 日 :凡 得 获。 ” ‘ 最初 的意义是指获得某种具体 的对 象 , 物 、 得” 如器
一
⑤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 不以其道 得之 , 不处也 。
以上两句 中 ,得 ” “ 的对 象 分别 是 “ ”( 道 ” 和 “ 一 “ ) 富与
个历 时 的过程 , 兴 语法 手 段 产生 的过程 。一 般 所 说 的 新
贵” 二者都是抽 象的。“ ” 具体获得 ” , 得 的“ 义和 “ 象获 得” 抽 义是其语法化 的两个源头 , 但最终源头仍是 “ 具体获得 ” 。 义
语法化是一个 过程 , 文把 “ ” 在汉语 史 的全局 中 , 本 得 放
《 老子》 三 十 九章 ) “ ( : 天得 一 以清 。 “ 关联 着 施 事 ” 得” ( 天” 与受事 ( 一” , “ ) “ ) 用句 型来表 示 : s+V( )+0, 得 0通 过“ 与 s 得” 发生联 系。如 果 0是 s所暗 含 的 , 经 过“ 不 得” 就可 以与 s发生 联 系 , 得 ” 抽 象获 得” “ 的“ 义就 会 减 弱 。 看下 面两个 例句 :
从“得”义动词到补语标记东南亚语言的一种语法化区域
从“得”义动词到补语标记东南亚语言的一种语法化区域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汉语中的“得”字从具有实体意义的动词演变为多功能补语标记的过程,并进一步揭示这一语法化现象在东南亚语言区域内的分布及发展特点。
通过对汉语及其在东南亚地区诸语言接触影响下的相关语言材料进行深入考察,我们发现“得”字作为补语标记的功能扩展与其所在语言环境的互动密切相关。
文章首先回顾了汉语中“得”字作为“能”、“可以”等意义的动词起源及其随后转变为程度补语和结果补语标记的历史演变。
接着,重点剖析“得”字结构在东南亚汉语方言、混合语以及受汉语强烈影响的非汉语语言中的适应性变化,探究其在不同语言系统内如何适应新的句法角色和语义表达需求。
通过构建语料库并运用语义地图模型等理论方法,本文梳理了“得”字在东南亚语言中语法化过程的具体路径和规律,试图揭示区域内语言间相互作用对语法结构变迁的影响机制。
预期的研究成果不仅能够丰富我们对汉语语法传播和变异的认识,也为跨语言比较和接触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材料。
2. “得”义动词在东南亚语言中的分布与功能在东南亚多样的语言环境中,“得”义动词的分布及其功能演变呈现出了一定的区域性和文化接触影响的痕迹。
尽管汉语中的“得”作为具有获得、达到含义的实义动词,在汉语方言以及受汉语影响较大的东南亚语言如华语社区中广泛使用,但在非汉藏语系的东南亚语言中,并未直接找到与汉语“得”完全对应的词义和语法化的现象。
在马来语和印尼语这类与汉语有一定历史和文化联系的语言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间接相关的表达方式,例如马来语和印尼语中用于表示完成状态或达到某种程度的助词或后缀,它们在某些语境下可以对应汉语中“得”字所表达的动作完成或结果实现的意义。
这些语言中的结构通常通过附加成分来体现动作的程度或效果,尽管其形态和句法位置与汉语中的“得”字结构有所不同。
在菲律宾他加禄语中,尽管没有直接对应的“得”义动词,但可以通过其他动词形态变化和副词、短语等方式表达相似的概念,即动作成功完成或达到了某种预期的效果。
概述“的”字语法化历程
概述“的”字语法化历程摘要:“的”字是现代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因其词性多样,用法复杂,从而成为虚词研究中的焦点所在。
本文将以“的”字历史演变为纲,辅以共时层面上的“的”字用法探讨,以期对“的”字的语法化历程有个较为全面清晰的把握。
关键词:“的”;语法化;共时用法;历时演变一、语法化的定义语法化这一概念最先由元朝周伯琦在《六书正伪》提出,“大抵古人造字,皆从事物上起。
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
其后,沈家煊在《语法化研究综观》中说,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逐步转化为无实在意义、仅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传统的语言学则将其称之为“实词虚化”。
“的”字的语法结构以及语法演变在实词虚化的语法化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的”字具有多种句法与语义功能,在现代汉语中有表示领属关系的结构助词“的”;有表示本该如此的语气词用法;还可以与动词、形容词搭配构成名词性短语表泛指的用法,例如“打柴的,卖菜的”;最后,还可以表示动作的时间、处所、方式、施事。
可以说,“的”字占据着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绝大部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下面我们详谈“的”字实词意义。
二、实词“的”的意义《说文解字》中写到,“的,明也,从日勺声。
”段玉裁注:“者白之明也,故俗字作的。
”由此可知,“的”字本义是“鲜明”、“明白”的意思,如,“小人之道,的然而目忘《礼记》”;其后由此句中的“的”引出了明亮之义,如“明月珠子,的的江靡《上林赋》”,再如“白鹭烟兮光的的,微涟风定翠湉湉《怀钟陵旧游》”;之后,“的”的意义不断扩增,引申出了“白色”的义项,根据古人造颜色词的方法推断(古人常用实物本身的特性造颜色词),“的”的白色义项来源与形旁“日”有关,《尔雅》中明确表示“的,白也”,如黄滔《送友人边游》诗,“亲咏关山月,归吟鬓的霜”;再往后,“的”用来指女子用朱色在脸部所作的装饰,《释名》写“以丹注面目曰的”,王粲《神女赋》中写“施华的兮结羽钗”;因为朱色点在脸上特别清晰,因此由义项“朱点”引申出了“鲜明”的含义,其后又因为“鲜明”引申出了“箭靶中心”的意义,例如《诗经》“射夫既同,献尔发功,发彼有的,以祈尔爵”;又因为靶心是箭所射之处,因此引申出了“目标”的意思。
长阳方言的助词“得”
表示没有某 种经历 的“ V得” 没 中的 “ ” 得 正是 “ ” 得: 。
“ ” 得 可以读轻声也可以读本调。比如 :
看 你 的吃 相 哦 , 没 吃 得 的 看 你 这 吃相 , 没 好 好 吃 过 像 像
补语 的“ ” 得 读本音 [ ] 比如 : t ,
助词 “ ” 自动词 “ ” 得 来 得 。连 动式结 构 演变 为动补结 构, 然后补语成分进一步 虚化 , 是助词形成 的常见模式 。曹 广顺先生在 《 论汉语动 态助 词 的形成 过程 》 中考察 了 “ 得”
的虚化过程 。“ 本义为 “ 得” 获得 ” 可 以单用 , , 比如 “ 求之不
长 阳 言 的助 词 “ ” 方 得
宗 丽
( 江汉大学 语言文学研究所 , 湖北 武汉 40 5 ) 30 6
摘 要: 助词 “ 在 长I :  ̄ 中用法 多样 , 得” 'h a- - 本文认为长阳方言 中的助词 “ ” 自动词“ 的虚化 , 得 来 得” 并兼有半 虚化
用 法 , 以 充 当能 性 补 语 和 动 相 补 语 。 可 关键 词 : 言; 词 ; 方 助 得
“ 的本意 “ 得” 获得” 了可 以发展 出表示 可 能性 的语 除 法意义之外 , 还能 引 申出表示 实现 的意义 , 得 ” “ 由此 发展
出充 当动 相 补 语 用 法 , 种 用 法 本 文 归 为 “ 2 。 这 得 ”
说林上》 中的 “ 孙猎 得魔 , 西 巴持之 归 ” 孟 使 。到东 汉动
经 常以“ 是……的” 强调 句式 出现 , 强调 没有 某种经 历导致
了一 个 不好 的 结 果 。
新洲方言中表被动的“把”及其扩展形式“把得”探析
新洲方言中表被动的“把”及其扩展形式“把得”探析作者:熊顺喜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30期摘要:新洲方言属于江淮官话黄孝片。
新洲方言中表被动的“把”及其扩展形式“把得”具有明显的地方方言特征。
文章阐释了“把”的词性特征、语义特征,并对“把”的扩展形式“把得”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新洲方言表被动把把得新洲,位于长江中下游鄂东北地区,古属楚地,是武汉市通向大别山区和江淮地区的东大门,也是苏、皖、赣进入中部武汉、湖北的水陆要冲之地。
关于新洲方言的归属,赵元任等先生在民国三十七年出版的《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中把新洲当时所在的黄冈方言划入“楚语”区,并把楚语区与江淮官话区、西南官话区、北方官话区、赣语区四区并立[1]。
这一方言地区的方言归属,直到《中国语言地图集》出版以来,学术界仍有不同看法。
近年来,学者一般认为新洲方言归为江淮官话黄孝片[2]。
新洲处于江淮官话分布区域的最西端,是江淮官话与西南官话的边界。
新洲方言中表被动的“把”具有明显的地方方言特征。
一、新洲方言表被动的“把”动词性色彩浓厚新洲方言中表示被动的词有“把”、“叫”、“尽”、“被”等,其中,“把”用得最频繁,最广泛。
有学者将“把”称为被动标记[3]。
新洲方言表被动的“把”动词色彩较浓厚,并不是完全虚化的被动标记。
如:(1)杯子把细伢儿搭了。
(杯子被小孩子摔了。
)(2)菜把猪吃了。
(菜被猪吃了。
)(3)钱把他拿去了。
(钱被他拿去了。
)(4)他把狗咬了。
(他被狗咬了。
)这些句子的“把”后都可以加“得”变成:(5)杯子把得细伢儿搭了。
(6)菜把得猪吃了。
(7)钱把得他拿去了。
(8)他把得狗咬了。
不过,加“得”与否对于上面各个句子意义是不一样的。
如(1)、(2)、(3)、(4)句中的“把”是介词,介引出施事主体“细伢儿”、“猪”、“他”和“狗”。
(5)、(6)、(7)、(8)句中的“把”更像是动词,而“得”是介词,介引出施事主体“细伢儿”、“猪”、“他”和“狗”。
浅析动词“得”的语法化过程
浅析动词“得”的语法化过程作者:徐琳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2期摘要:语法化是从历时的角度来探究的,一般看来,词的语法化过程也就是词义的虚化过程,本文通过“得”从表示具体概念逐渐虚化到没有实在意义,并结合其在句法上所处的地位,起到的功能来来对“得”的语法化过程进行展示。
关键词:得;动词;词义;语法化中图分类号:H1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174-01“语法化”在中国传统语言学中称为“实词虚化”,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中国人于13世纪提出来的,元朝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说:“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
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
西方学者也承认这一观点。
西方学者认为,一个词的语法化体现为其语义功能从表示具体的概念演变为表示抽象的概念的过程。
本文从“得”的词义发展变化出发,结合其在句子中处的语法位置,对其语法化过程进行一个综述性的说解。
一、表具体概念(作为核心动词)“得”甲骨文的字形是,像一只手拿着贝壳,最初的意义是指获得某种具体的对象。
最初是一个行为动词,在句子里是核心动词。
“得”的本义为“获得”。
《说文·彳部》:“得,行有所得也。
”《左传·定公九年》:“凡获器用曰得,得用焉曰获。
”(1)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孟子·梁惠王上》)(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传》)以上的例子中,“得”的对象都是具体的。
“得”作为行为动词,在句子是核心动词的地位,是个及物动词。
二、具体概念开始虚化(作为次要动词,连动词)贝罗贝、梅祖鳞和孙朝奋认为连动式是汉语动词语法化的必由之路。
可以认为汉语动词的语法化过程是与连动结构分不开的。
而高增霞在《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中提到:在连动语言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很强的词汇化和意义语法化的历史变化倾向”总体来看,这种重新分析所经过的路程都不外乎这么两种:整个连动式被看作一个同汇项目;或者其中一个动词虚化成一个虚词,如介词、副词、时态助词等,在语义和语法地位上发生“降级”。
汉语方言中语素“得”的语法化研究现状及问题
职业教育2019 年 2 月186汉语方言中语素“得”的语法化研究现状及问题李虹璇(广西大学文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0)摘 要:语素“得”广泛使用于汉语共同语及方言中,因双方功能用法存在较大差异,引发语素“得”语法化过程及动因机制等相关问题讨论。
受方言区语言环境复杂、相关书面文献有限、语料数据库资源不足等因素制约,汉语方言中语素“得”的语法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得”语法化路径讨论,并在研究方法及工具上套用汉语共同语中语素“得”研究的固定范式,忽视共同语及方言发展具有联系性这一本质基础。
现侧重梳理方言中语素“得”的语法化问题的研究现状,讨论语素“得”语法化研究之局限性,为相关研究进一步完善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语素“得” 语法化 方言有关语素“得”的研究著述丰富,涵盖“得”的历时发展状态、语法化过程及其在共时层面的语法功能等方面,相关研究均涉及汉语共同语及汉语方言两大类。
其中汉语方言中“得”相关研究远落后于汉语共同语,且汉语方言中语素“得”语法化路径及动因机制等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截止2019年1月,基于CNKI、读秀、万方等文献数据库搜索结果可知,以“方言”与“得”为主题的参考文献共48篇,而以“方言”与“得”为篇名检索出文献共198篇,参考文献相关性,可得研究汉语方言中语素“得”语法问题的相关文献127篇,现据参考价值,筛选研究汉语方言语素“得”的语法化相关文献52篇,梳理汉语方言中语素“得”的语法化问题研究现状,并将具体研究成果呈现如下:一、汉语方言中语素“得”的语法化研究现状汉语方言中语素“得”的语法化研究落后于汉语共同语,主要是从语法化过程及语法化动因两个方面进行梳理。
考虑到“得”在汉语共同语和汉语方言中的使用情况有所不同,在讨论方言中“得”的语法化时,通常会罗列“得”的具体使用情况,并与汉语普通话作对比,以突出其差异性(如占升平,2010;[1]杨佳,2017[2]等)。
方言中有关“得”语法化路径讨论分为两大类:(1)突出“得”在汉语共同语及方言中语法化过程的相似点,从“得”的语义或语法功能角度描写其语法化路径(刘子瑜,2006;[3]杨佳,2017)[2],以证明“得”在方言中的演变与其在普通话中的演变具有一致性;(2)立足于“得”在汉语共同语和方言中语法化途径的差异性,着重描述“得”在特定方言中独有的功能用法及该用法的语法化过程(如占升平,2010;[1]杨佳,2017[2]等)。
崇阳方言“X把两X”结构多视角考察
王 欢
( 华 中师范大 学语言 与语言教 育研 究 中心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9 )
作 者简 介 :王欢 ( 1 9 9 1 一) ,女 ,汉族 ,湖北 省成 宁市人 ,研 究 生 ,硕士 学位 ,华 中师 范 大学 语 言 与语 言 教育 研 究 中心 ,研 究 方 向 :语
公里 ,总 人 口约 4 7万 ( 2 0 0 5年 统 计 ) ,天 城 镇 为 其 县 治 所 在 地 。 据 《 中 国语 言地 图集 》 的划 分 ,崇 阳方 言 大 体 上可 定 为 赣语 的一 古汉 语 的语音 、词汇 以及 语法 特征 。 式 ,用于 表示 大约量 、估 摸量 。下面 先看 几个例 子 : 我每 日要走 个把 两 个小 时才 能到 学 堂。/ . f  ̄ - 每 个 月 的工 资 有 万 把 两万元 。 我去 了次把 两 次 电影 院 。/ 我把得 个狗 咬 了下把 两下 。 次” 、“ 下 把 两 下 ” 这 类 结 构 ,就 是 本 文将 要 探 讨 的 “ x把 两 x” 结构 。在 崇 阳方 言中 ,“ x把 两 x ” 结 构 ,出现 频 率很 高 ,使 用 普 分析 。
不 多或太 少之 意 。
种 ,属赣语 大通 片 ,它 有 着 自身 的独 特 之 处 ,方 言 中保 留有 许 多 个 “ x ” 是 复音节 量词 ,而前 一个 “ x” 都是 单音 节 词 ,并且 可 以 “ x把 两 x ” 是 崇 阳 方 言 中 使 用 较 为 频 繁 的一 种 句 法 结 构 形 2 “ x把两 x ” 结构 的语义 特点
关键 词 :崇阳方 言 ;X把 两 X;语 义 ;用法 ;助词 中 图分 类号 :H 1 7 2 .3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6 )0 2— 0 2 7 7 一 O 2
湖北阳新方言表进行或持续的助词“得”
湖北阳新方言表进行或持续的助词“得”阳新方言中的“得”有动词、介词和助词等十几种用法。
其中表进行或持续的助词“得”有两种情况:一是“动+得+来/去”结构中的动态助词“得”,文中暂称其为“得1”;一是句末助词“得”,文中暂称作“得2”。
本文主要分析了“得1”和“得2”的意义与用法,并将其与普通话的“着”和“呢”进行了简单的比较。
标签:得着呢一、引言湖北省阳新县位于鄂东南鄂赣交界地区,北邻大冶,南与湖北省通山、咸宁及江西武宁和瑞昌接壤,隶属于赣语区。
阳新方言中“得”字的用法有十几种之多,既可以作动词、介词,也可以作助词。
当“得”作助词表示进行或持续时有两种情况:一是“动+得+来/去”结构中的动态助词“得”,本文暂称其作“得1”;一是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的句末助词,本文暂称其作“得2”。
普通话中的助词“着”常被看作是持续体标记,“呢”也可表示持续的状态,阳新话中的“得1”和“得2”与普通话中的“着”和“呢”在意义和用法上非常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
本文主要描写了“得1”和“得2”的意义与用法,并将其与普通话中的“着”和“呢”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分析。
本文语料取自阳新县城关话。
二、得1(一)“得1”的语法意义在阳新方言中,“得1”为动态助词,主要表示动作的持续,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着”。
例如:(1)嘚离学校近的很,走得去只要五分钟。
(这离学校很近,走着去只要五分钟。
)(2)我昨日有事,只有今日赶得来了。
(我昨天有事,只有今天赶着来了。
)(3)你仂先走,等下冇等到车我就跑得来。
(你们先走,等下没等到车我就跑着来。
)陆俭明(1999)将“着”的语法意义表述为“‘表示行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行为动作的持续’是一种动态的持续,‘状态的持续’是一种静态的持续”。
从以上例句我们可以发现,例(1)、(2)、(3)中“动+得1+来/去”中的“得1”都可以用普通话中的“着”来替代。
在这里,“得1”与“走”“跑”等动词连用,与“着”一样,表示动作的持续,也可以说是一种动态的持续。
四川方言“得"的语法化及其进程
Grammaticalization of "De" in Sichuan Dialect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 and the Influence of
Sichuan Dialect "De"
作者: 杜军 张潇月
作者机构: 川北医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四川南充637000
出版物刊名: 重庆社会科学
页码: 82-8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四川方言 语言与语法
摘要:语法化白出现以来,在国际国内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到目前已形成体系。
结合问卷调查从语音语法化、形态句法语法化及功能语法化三方面解析四川方言“得”的语法化进程,在认知语言学范畴内解析“得”表许可及意愿含义的生成机制及成因。
“得”与“得撒””均可表达许可等含义,且使用频率几乎相等,这一发现为全面探析“得”的语法化进程提供了路径。
崇阳方言声母系统研究
崇阳方言声母系统研究目录一、引言1.地理人口2.历史沿革3.语言使用状况二、声母体系1.没有声母l2.没有声母k3.声母[ z ]与声母c4.没有声母q5.声母[ ʑ ]6.声母[ ȵ ]7.声母[ ŋ ]8.声母[ v ]9.声母[ kv ]10.无舌尖后音三、参考文献崇阳方言声母系统研究摘要: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它同书面文字一样,是一种记录语言的方式。
在我国《汉语拼音方案》使用以前,还没有一套精确的记录语音的方法,古人所用的直音法、反切法都是以字注音,但从古至今汉字的语音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难追溯其原本的读音,这就给古籍文献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但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地方由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其方言中完整地保留了上古的一些音韵体系,因此研究一些古老的方言显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研究崇阳方言的声母体系,对比崇阳话与普通话的异同,同时简述崇阳方言对古代汉语在声母方面的继承与流变。
关键词:崇阳方言声母体系普通话古代汉语上古语音一、引言1、地理人口崇阳县是湖北省咸宁市东北部的一个小县城,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
管辖8镇4乡,共设有300个行政村,土地面积大约为1968平方公里,据2005年人口调查显示,总人口为47万。
由于整体地貌为盆地,处在崇山峻岭的层层包围之中,加上全县约六成以上的地表被森林覆盖,使崇阳县在地理位置上显得偏僻,与外界的交流受到一定阻碍,从而保证了崇阳县的地方方言受普通话的同化不大,最终形成这里独具特色的崇阳方言这一语言现象。
在一项语言调查中显示,湖北方言中最难懂的就是崇阳方言。
2、历史沿革崇阳县作为一个县级单位,可谓历史悠久。
它建县于公元前202年,即汉高祖时期,那时候称为“下隽”;唐朝天宝年间设置为“唐年县”,继而又在五代时期改名为“宗县”,最早使用“崇阳县”这一称谓则是在北宋开宝年间。
所以计算一下便可发现,崇阳自建县初年至今已逾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再加之又是历史上人口迁徙频繁的地域,使崇阳话在相当程度上保留上古音的同时,又融合了一些复杂的元素。
崇阳方言
崇阳话崇阳县地处湖北省东南部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加之又是历史上人口迁徙频繁的地域,使崇阳话的成分显得古老而又复杂,造成了说崇阳话的人在与外地人的交往时产生了严重的障碍,崇阳话早已受到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并称之为“研究古代文化历史的活化石”。
本文主要研究崇阳方言中“压”/ia/ “都”/tou/和“刮”/k a/、“完” / /的用法,并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进行了比较,从中浅析崇阳方言的语法语用特点。
一崇阳方言中的“都/tou /、压/ia /” 在现代汉语字典中“都”的意思有:①表示总括,除疑问句外,所总括的成分放在“都”前;②跟“是”字合用,说明理由;③表示“甚至”;④表示“已经”。
“压”的意思有:①从上往下加力;②逼近;③用强力制止;④抑制,使平静稳定;⑤搁置起来;⑥(电流、大气、血液等的)压力。
在崇阳方言之中,就“全”这一义位讲“压”与“都”是通用的,通常情况下能用“压”的地方都可以用“都”,但能用“都”的地方不一定可以用“压”,“都”可用做谓语(动词、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表示“甚至”,“还要”的意思,“压”则无此用法。
“都、压”在崇阳方言中,是两个同义副词,当然这只是以某一义项而言。
一般情况下,能用“压"的地方都可能用“都”,但能用“都”的地方,却不一定能用“压”,换句话说,“都”的语义比“压”丰富。
(一)“压”与“都”共同的用法崇阳方言中就“全”这一义位讲“压”与“都”是通用的。
如:(1)我噶拉都恰了饭。
(我们都吃了饭。
)(2)我噶拉压恰了饭。
(我们都吃了饭。
)以上两个例子中“都”与“压”用在谓语动词之前作状语,其后通常加上动态助词“了”(崇阳方言中的“了”通常发“拉”的音),表示动作的全部完成。
“都”与“压”还可用在名词后面,后接中心语,此时所表示的动作通常是没有发生的。
如:(1)我噶拉写完作业都出去戏。
(我写完作业都出去玩。
)(2)管底那样,卖刮过些东西压哈班。
崇阳方言的程度补语
崇阳方言的程度补语
祝敏
【期刊名称】《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2)2
【摘要】文章讨论崇阳方言中程度补语的结构类型及表意特征,兼论程度副词作状语和补语的不对称现象,以及程度副词和补语结构之间的相互制约和选择,揭示该方言程度范畴的表达特色:句法结构上,崇阳方言程度补语主要有有标记词“得”的和无标记词的黏合式两种;语义上,程度补语的表义受谓词影响,且具有单向性,即基本只向变化加深这一个方向去发展;语用上,程度补语具有强焦点性和强主观性特征,并对句法选择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总页数】5页(P50-54)
【作者】祝敏
【作者单位】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7
【相关文献】
1.山西方言极性程度补语类型分析
2.罗山方言的高程度补语研究
3.禹州方言的程度补语研究
4.石门方言中的粘合式程度补语研究
5.石门方言中的粘合式程度补语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 内方言差别不大 , 一般是 以天城话 ( 城关话 ) 为代
表 。崇 阳方 言 的 被 动 句 以且 仅 以 “ 把得” 做 被 动 标
记, 看起 来 句式单 一 , 但 这 一被 动标 记 的语法 化 动 因
( 3 a ) , J 、 王, 帮我把 个信 ! 小 王帮我带个信 ( 或: 帮我给个信 ) !
小王, 帮 我
A V
把
个
信
得
嗯个爸
0R
( 1 0 ) 我妈把 钱还 得伊 了。 我 妈 把 钱 还 给 他 了 。
0 V r l i l m 0 T P
( I I)小 王 帮 我 把 个 信 送 得 嗯 嘎 爸
了。 小 王 帮 我 把 信 送 给 你 爸 爸 了 。
面详 细探 讨 两者 结合 的语 法化 动 因和 演 变机制 , 认为“ 把” 在 单 宾语 给 予 句 中是表 意复 杂 的 实义动
词, 在 典型 的双 宾语给 予句 中与 “ 得” 合 用为 “ 把 … …得 … … ” 结构, 此 时 若“ 把” 后 的 受事 客 体提 到
句首做 话题 主语 , “ 把得 ” 结合在 一起 使 用表 示 “ 给予” 义, 这种 情 况 下连 动 式 的 出现 和 发展 直接 削
F e b . 2 0 1 7
文章 编号 : 2 0 9 5— 4 6 5 4 ( 2 0 1 7 ) 0 1 — 0 0 3 0— 0 4
“ 把得 " 在崇阳方言中的语 法化动 因和演变机制
祝
( 湖北科 技学 院
敏
咸宁 4 3 7 0 0 5 )
人 文与传 媒学 院 , 湖北
摘
要: 首 先分 别分 析 崇 阳方言 中“ 把” 、 “ 得” 的 几种 重要 意 义及 句法特征 , 然后 从 句法和语 义两方
宾 语分别 记 做 0 ( 类 似 接 受 者论 元 ) 和0 ( 客 事 论
元) , 我 们可 以对 崇 阳方 言 “ 把个 信 给 嗯 个 爸 ” 和 普
通话“ 把 封信 给你 爸 ” 进 行分 析 , 结构如 下 :
都可以直接翻译 成普通话的“ 给” 。这 也说明“ 把” 在单 宾语 给予 句 中“ 给予 ” 义并 不典 型 、 也不 突 出。
崇 阳方 言 中的 “ 把” 除 了量 词 外 , 主要 有 “ 给予 ”
动词 用法 和处 置介词 的用 法 。 1 . “ 把” 的动 词用 法
语 义和语 法功 能 , 与 普 通话 中 的 “ 小王, 帮 我把 信 给 你爸” 意 思相 同 , 但 句法 不 同。
按照 Ma l c h u k o v ,H a s p e l m a t h& C o m r i e( 2 0 1 0)
小王 , 帮 我
A V 0
把
P
封
信
给
你爸
0R
R u m 0T V
例( 9 ) 中的“ 拿走” 是个动补结构 , 接 在 处 置 式 “ 把 嗯个 书 ” 之后 ; 例( 1 O ) 和( 1 1 ) 处置 式介 词 短语 之 后 都使 用 了动词 加 受 事 宾语 结 构 , 此 时谓 语 动 词 后 面无一 例外地 都 必须 出现 “ 得” , 分别 引 出受 事 宾 语 “ 伊” 和“ 嗯个 爸 ” 。 二、 崇 阳方言 中的 “ 把得 ” 1 . 崇 阳方言 的 “ 把得” 有 两 类 用法 , 表 给 予 义 的 动 词 和表被 动义 的被 动标 记。先看 下 面的例 句 :
,
和演 变机 制将是 本文 重点 关注 的研 究 内容 。
一
( 3 b ) 小 王 , 帮 我 把 个 信 得 嗯 个
爸! 小 王帮我带个信给你爸。
,
、
崇 阳方言 中的 “ 把” 和“ 得”
例句 ( 3 b ) 中, “ 得” 就 成 了间 接 宾 语 的 标 记 , 但 “ 把” 并不 是处 置 介词 , 而继 续保 留着 给 予 义 动 词 的
( 1 ) 菜里 把多 了盐 , 点把咸 。 菜 里 放 多 了 盐 . 有 些 咸 。
收 稿 日期 : 2 01 6—1 2—1 3
基金项 目: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项 目( 1 3 g 3 8 7 )
2 0 1 7年第 1 期
祝
敏: “ 把得” 在崇 阳方言 中的语法化 动因和演 变机制
第3 7卷 第 1期 2 0 1 7年 2月
湖北科技学 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H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
Vo 1 . 3 7, No. 1
弱 了“ 把得” 的“ 给 予” 义, 完成 了其被 动标记 的语 法化 。
关 键词 : 把; 崇 阳方 言 ; 语 法化 ; 演 变
中图分 类号 : H 0 7 文献 标识码 : A
湖 北省 崇 阳 县地 处 鄂南 一 角 、 湘 鄂赣 三 省 交 界
( 2 ) 买 筒块 衣把 了几 多钱 ?买 这 件 衣 服 给 了 多 少 钱 ? 然而, 与普 通话 不 同的是 , 在 崇 阳方 言 中, 例 ( 1 ) 一 般不 直接 用 “ 给” 替换 “ 把” , 多数 时候 用 “ 搁”
值得 注 意的 是 , “ 把” 单做给予动词时表示 “ 给 予” 类义 , 可 以随 句 子情 况 翻译 成 “ 放” 、 “ 带” 等, 这 是 因为 “ 把” 本身的“ 握持” 义、 “ 持拿” 义 的残 留 , 但
对 双及 物句 式 的分析 方法 , 把施 事 论元 记 做 A, 两 个
处 。在 《 湖北 方 言调查 报告 》 中, 崇 阳 与嘉 鱼 、 阳新 、 大冶、 咸宁、 通城 、 蒲圻 、 通 山等鄂 东南 八 县 归入 湖北 方 言第 三 区 ,“ 第 三 区方 言 最 特 别 、 内部 也 最 复 杂 , 地 域 占东南 一小 角 , 大致 可 以归 人赣 语 系统 里 。 ”目
前 普遍认 为崇 阳方言 归属 于赣方 言 大通 片 区 。崇 阳
来替 换 。例 ( 2 ) 可 以用 “ 给” 。 因此 , 我 们 可 以说 , 崇
阳方 言 的 “ 把” 虽然 也有 “ 给予” 义, 但 与 普 通 话 的 “ 把” 或“ 给” 还 是在 含义 上略有 不 同 。 另外 , 此 时“ 把” 在 崇 阳方 言 中其 后 只 能接 间接 宾语 , 如 果一定 要 出现直 接 宾语 , 必须 用 “ 得” 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