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势与地形复习说课教案
九年级地理 中国地势与地形复习教学设计
阶
梯
交
小浪底水 电站
界 处 水
电
站
三峡水电
示
站
意
图
★ 我国地势特点的优越性(“三水”)
(1)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 成降水。(水汽输入)
(2)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 通,方便沿海与内地的联系。(水运沟通)
(3)两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蕴藏 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水能丰富)
横 断 山 脉
喜马 拉雅 山脉
三、中国的地形区
32度
大
阿尔泰山脉
兴
天山山脉
安长 岭白
阴山山脉
山 脉
昆仑山脉
祁连山脉
太 行
秦岭
山 脉
喜马拉雅山脉 横 断 山 脉
巫
山
雪 峰 山
南岭
武 夷 山 脉
台 湾 山
脉
天 山
昆仑 山脉
秦岭
南岭
大兴 安岭
太行 山脉
巫山
长 白 山
武夷 山脉
台湾 山脉
阿 尔 泰 山 脉
祁 连 山 脉
中国地形地势
一、地形
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
盆地
平原
丘陵
高原
山地
山区
提问:中国地形有什么特 点?
有什么利弊?
。
二、地势
高原、盆地
山地、高原、盆地
横 断山
平原、丘陵
我国地势特征对气候的影响
海平面
西高东低有利于暖湿的海洋气流向内陆推进
海平面
东高西低则会阻碍暖湿的海洋气流向内陆推进
刘家峡水 电站
二滩水电 站
八年级地理地势与地形复习说课教案全国通用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复习说课教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课型是复习课.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地势和地形》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中国“地势和地形”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与其它章节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研究,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地势和地形”这部分内容是试卷考察的重点,复习起来要尽量做到系统全面.2、复习内容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节的复习内容主要是两个知识点,即地势与地形.在复习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空间印象,能将地势和地形的特点与相应的图、表建立联系,对地形区图、山脉分布图等能准确掌握.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地势和地形”这部分内容,如果复习再重复讲解知识点,学生一定会缺乏兴趣.在复习过程中,让同学们自己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会更容易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四、复习目标分析根据这一节的课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确立本节课的复习目标为:知识与能力:1理解我国地势特征,三级阶梯状况并能分析地势特征对我国的影响;2理解我国地形特征,主要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及它们的分布、位置等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地图、表格,明确一些重要的地形区的特征、分布、位置.2、能列举实例简要评价我国地势与地形的优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三、教法、学法分析教法:分组竞赛法、教师点拨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综合归纳法.五、复习重点、难点重点:1 地势特征2 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难点:提高运用地势地形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六、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板书中国轮廓图七、复习过程整个复习过程为:①问题引入;②明确目标;③归纳整理;④典例精析;⑤巩固应用;⑥小结作业.一、问题引入(课前板书课题)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复习的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势与地形》,那么,地势指的是什么?地形又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师点拨: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侧重于地表海拔高低的变化,而不是形态的差异.地形是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也称地貌.按形态可以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五种基本类型.地势地形是我们在考虑气候、交通、人口分布等问题的首要因素,是学习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复习.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里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思考,明确了地势地形的概念及重要地位,激发同学们参与复习的积极性.二、明确目标根据这一节的课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确立本节课的复习目标为:知识与能力:1理解我国地势特征,三级阶梯状况并能分析地势特征对我国的影响;2理解我国地形特征,主要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及它们的分布、位置等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地图、表格,明确一些重要的地形区的特征、分布、位置.2、能列举实例简要评价我国地势与地形的优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设计意图:明确复习目标,能有效提高复习效率.三、归纳整理(一)复习地势1、学生小组内合作完成关于地势的知识点的梳理(在学案中完成)各小组竞赛,评选获胜小组.研讨问题:(1)、我国的地势特征是什么,用简要的图示表示出来?设计意图:让同学们亲手绘制简图加深对地势特征的认识,这种形式能增强学生参与复习的趣味性(2)课本中哪些图能反映这一特征,并简要说明理由.设计意图——把地势特征与相应的地图联系起来,培养了同学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并在思考的同时在头脑中建立了一种空间联系,活化了知识.(3)在学案图中绘出三级阶梯的界限,并在相应位置标明山脉名称(找一位同学到黑板前完成)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明确阶梯界限及阶梯交界处的山脉的位置,加深了印象.(4)列表复习三级阶梯的海拔、地形类型.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在综合分析比较中掌握知识点.(5)对我国的地势作出简要评价,并说明理由设计意图——同学们要想对我国的地势作出评价,必须要综合考虑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流向、交通往来及阶梯交界处的利用价值等方面,就能实现对这些零散的知识点的系统梳理,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2、点拨指导第(1)题强调图示要反映地势的两部分特点,而不能仅仅是西高东低.出示:第(2)题涉及到的图主要是22页图2.1和图2.2,强调图2.1出示让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中涉及到的地形区,并试着在黑板图上画一条线进行地形剖面,并简要说明.第(3)、(4)题出示正确的图表加以对照阶梯名称海拔主要地形类型第一级阶梯4000米以上高原第二级阶梯1000-2000米高原、盆地第三级阶梯500米以下平原、丘陵有利方面:从气候、河流流向、阶梯交界处的水能利用价值、交通往来等方面来评价;不利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师顺势提出:假如我国地势不是西高东低,而是东高西低,我们又将如何来评价呢?(二)复习地形1、学生小组内合作完成关于地形的知识点的梳理(在学案中完成),各小组竞赛,评选获胜小组.研讨问题:(1)我国地形特点是什么,课本中哪些图能反映这一特征,并简要说明理由.设计意图:把地形特征与相应的地图联系起来,培养了同学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并在思考的同时在头脑中建立了一种空间联系,活化了知识.(2)用一个字或两个字来概括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点,并在学案中板书主要的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找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板书主要地形区设计意图:明确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点与位置(3)在学案图中写出山脉名称并用符号标明走向(用标注东西走向;用标注南北走向;用标注东北-西南走向;用标注西北-东南走向;用标注弧形走向)设计意图——明确山脉的走向与位置.(4)对我国地形特点做简要评价,并说明理由设计意图——同学们要想对我国的地形作出评价,必须要整体分析我国地形的优劣,在思考中整合一些知识点.2、点拨指导第(1)题涉及到的图是24页的图2.4和28页图2.8,师强调山区的概念.第(2)题全班交流,如:青藏高原-高、内蒙古高原-平、黄土高原-碎、云贵高原-崎;塔里木盆地-大、柴达木盆地-高、准噶尔盆地-北、四川盆地-湿;东北平原-大、华北平原-低平、长江中下游平原-狭长.第(3)题强调山脉的走向即山脉延伸的两端方向加起来.①出示:警示:山地≠山区,山地占1\3,山区占2\3.②补充:山脉是自然地理界限,如秦岭,是南北方的分界线,山脉有时还是人文地理的界限,如长白山是中国和朝鲜的界山,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第(4)题评价我国的地形,引导思路为:①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②山区面积广大,使我国耕地资源不足,而且山区地面起伏大,交通不便,制约山区的的经济发展.四、典例精析(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地形、地势总的特点是()①地势西高东低②河流、湖泊众多③呈阶梯状分布④森林覆盖面积大⑤地形复杂多样⑥山区面积广大A.①③⑤⑥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⑥D.①②④⑤2.下列山脉中,与其他三座山脉走向不同的是()A.大兴安岭B.南岭C.长白山D.台湾山脉3.在图2.1-8中,能准确反映我国地势特点的是()4.下列省区中跨第二、第三级阶梯的是()A.吉林B.云南C.内蒙古D.山西5.我国西部的主要地形区为()A.高山、高原、盆地B.丘陵、高原、平原C.平原、丘陵、盆地D.盆地、高原.平原6.我国平原总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A.1/10左右B.1/20左右C.1/5左右D.1/3左右7.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阶梯分界线上,东北一西南走向,又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分界线的山脉是()A.大兴安岭B.太行山C.昆仑山D.天山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阴山是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B.天山是柴达木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线C.巫山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四川盆地的分界线D.大兴安岭是内蒙古自治区与吉林、黑龙江、辽宁的分界线9.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之间的山脉是()A.阴山B.大兴安岭C.长白山D.祁连山10.下列省级行政单位属于秦岭分布的是()(二)连线题1.将我国地势、地形特点对我国的影响连线:A.山区多,平原少①大河东流,沟通东西交通B.地形多种多样②耕地资源不足C.地势西高东低③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D.阶梯状分布④蕴藏着巨大的水能2.将盆地与其相对应的特征和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用直线连接起来:A.塔里木盆地①纬度最高 a.新疆北部B.准噶尔盆地②海拔最高 b.新疆南部C.柴达木盆地③面积最大 c.青海北部D.四川盆地④人口最多 d.四川东部和中部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掌握一定得解题技巧和方法,这样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五、巩固应用(一)选择题1、既是省区界限,又是我国地势分界线的山脉()A大兴安岭B祁连山C武夷山D横断山2、下列山脉中,走向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大兴安岭B.台湾山C. 贺兰山D.雪峰山3、下列山脉中西侧是盆地东侧是平原的是( )A.巫山B.太行山C.天山D.秦岭4、构成我国地形分布骨架的是( )A.山地B.高原C.平原D.盆地5、水能蕴藏量较大的地带一般为()A 某一阶梯内部B两级阶梯交界处C 低山丘陵区D平原河道上6、我国河流大部分发源于( )A黄土高原B东北平原C四川盆地D青藏高原7、对我国地形、地势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山区面积广大,地表形态单调B地势东高西低C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D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南沿海降水丰沛8、在山区开发利用中,为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最适合发展的是()A林业B工业C畜牧业D渔业9、大兴安岭东西两侧的地形区名称分别是()A华北平原、黄土高原B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D黄土高原、汉江谷地10、下列地理事物与其所在地形区匹配错误的是()A塔里木河——塔里木盆地B松花江——东北平原C鄱阳湖——长江中下游平原D青海湖——黄土高原(二)读图,完成: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山脉名称.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⑨______________2、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区名称.A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D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F____ ________3、C、D两个地形区以____________山脉为界,E、F两个地形区以____________山脉为界.这些地形区中,位于第一级阶梯的是,位于第二级阶梯的,位于第三级阶梯的是.(填字母)(三)读图分析题2.读图 2.1-11“我国沿北纬32°纬线地形剖面”,完成下列各题:(1)在剖面图上标出我国三级阶梯的范围.(2数字①②③④⑤地理事物名称(3)由图可知我国的地势具有特点,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是 .3.读某高原观图(如图2.1-1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并分析该图是否正确:(1)这是一幅高原的景观图,这里的地表形态、 ,造成这种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2)这里的民居形式应是 ,而图中的居民形式则是 ,在高原上常常见到这种居民形式.故此图的与是不一致的.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六、小结作业小结: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把本节课你认为难学的或容易混淆的知识记下来.作业: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并大多集中在我国西部地区.我国有2/3以上的贫困县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为了帮助西部地区早日摆脱贫困,你对开发西部,合理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有什么建议?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的良好习惯.板书设计:第一节地势和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势地形山脉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地形区山区。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篇一:中国地形教案】中国的地形(教案)枣庄八中北校高二地理孙浩【课型】复习课【课时】1课时【教学模式】讲练结合、问题探究【教具】地球仪多媒体本讲重点:主要山脉、平原、高原、盆地分布,并分析其对气候、河流、农业发展的影响。
或判断某些地理界线(地形阶梯、内外流域、季风与非季风区、牧区与农耕区)的地形单元名称。
【教学过程】考点一:中国地形特点:[情境导入] 仔细阅读《中国地形图》,阅读图例中不同颜色代表的海拔高度,思考并回答:(1)中国地势有何特征;(2)从该图中能看出中国有哪些地形类型;(3)中国地势和地形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探究点一: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
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能力提升] 课下绘出我国沿不同经纬度的地形剖面图:12.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合作探究]评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何优越性:[梳理总结](1)水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受地形抬升,容易形成降水。
(2)水运大河东流人海,成为我国东西水上交通大动脉,沟通了内地与沿海的经济联系。
(3)水能两个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流速加快、水能资源集中(4)“运水”西部大山的冰川,号称“固体水库”,淡水储量丰富,将来如有必要利用西部冰川融水解决东部淡水资源的话,西高东低的地势就能十分便利地利用大江大河由西向东的流向,将冰川融众顺流而下,可节约大量“运水”的费用。
其不利影响是:东西方向的铁路、公路施工时难度较大[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探究点二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诱导点拨]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9.9%,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
教材从地势和地形两个方面,分别介绍了中国的地理特点。
地势方面,主要讲述了中国的地势特点及其对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影响;地形方面,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地形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地势与地形的特点,理解其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图的阅读、地形地貌的基本概念等知识。
但他们对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浓厚,但地理实践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学会分析地势与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案例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理环境的情感,增强保护地理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地势与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地势与地形的区分,地势与地形对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地势与地形特点,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中国地形地貌的视频片段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分别讲解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点,以及地势与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地势与地形的作用。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势与地形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中国地势与地形复习说课教案
《地势和地形》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地势和地形》“地势和地形”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与其它章节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
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
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同时,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研究,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
“地势和地形”这部分内容是试卷考察的重点,复习起来要尽量做到系统全面。
2、复习内容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一节的复习内容主要是两个知识点,即地势与地形。
在复习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空间印象,能将地势和地形的特点与相应的图、表建立联系,对地形区图、山脉分布图等能准确掌握。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地势和地形”这部分内容,如果复习再重复讲解知识点,学生一定会缺乏兴趣。
在复习过程中,让同学们自己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会更容易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
四、复习目标分析根据这一节的课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确立本节课的复习目标为:知识与能力:1理解我国地势特征,三级阶梯状况并能分析地势特征对我国的影响;2理解我国地形特征,主要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及它们的分布、位置等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地图、表格,明确一些重要的地形区的特征、分布、位置。
2、能列举实例简要评价我国地势与地形的优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法、学法分析教法:分组竞赛法、教师点拨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综合归纳法。
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 教案 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我国地形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理解地势西高东低的概念。
教学内容:1. 利用图片、地图等多种资源,展示中国的地形特点。
2. 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图,发现地势西高东低的现象。
教学活动:1. 展示中国地形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提问学生对中国地形地势的了解和认识。
3. 引导学生发现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并解释原因。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地势西高东低的认知程度。
2. 记录学生在讨论中的提问和回答。
第二章:地形的基本类型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识别和理解地形的基本类型。
2. 学生能够分析不同地形对地势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等基本地形类型。
2. 分析不同地形对地势的影响,如山地的高低起伏、平原的平坦等。
1. 利用图片和地图,展示各种地形的特点。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地形的特点和对地势的影响。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不同地形对地势影响的理解。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地形类型的认知和理解。
2. 记录学生在讨论中的提问和回答。
第三章:地势西高东低的原因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地势西高东低的原因。
2. 学生能够分析地势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原因,如地壳运动、侵蚀作用等。
2. 分析地势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水系分布等。
教学活动:1. 利用图片和地图,展示地势西高东低的原因。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地势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地势对我国地理环境影响的理解。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地势西高东低原因的理解程度。
2. 记录学生在讨论中的提问和回答。
第四章:地势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1. 学生能够理解地势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学生能够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水系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地势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水系分布等。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一、说课目标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将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了解中国地形的形成原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对中国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说课重点中国地形的主要特征和形成原因。
三、说课难点中国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安排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起学生对中国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量。
2. 学习地理位置(10分钟)介绍中国地理位置,包括东、南、西、北四面环海,与14个国家接壤等内容。
通过图片和地图的展示,让学生对中国地理位置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3. 探索地形特征(15分钟)介绍中国地形的主要特征,包括高原、山地、平原、盆地、丘陵、台地等。
通过对不同地形特征的示意图和实例的讲解,让学生对中国地形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4. 讨论地形形成原因(20分钟)引导学生思量不同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包括地壳运动、气候、水文等因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量能力。
5. 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农业、交通、居住等方面。
通过图片和实例的展示,让学生对地形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6. 总结归纳(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地形的多样性和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积极参预地理学习,培养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图片展示等。
六、教学资源准备中国地图、地形示意图、图片资料、案例分析材料等。
七、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学生的回答问题和参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地形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量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地理练习题,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延伸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考察活动,亲身体验中国地形的多样性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地理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地理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说课稿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小池镇一中潘治能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本课是中图版七年级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图例,分层设色地图,地形剖面图以及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基础上的学习,是学生对中国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从教材结构来看,本课既是中国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基础。
中国地势特征对中国的气候、河流、交通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教学理念,因此《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这一节在七年级地理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地图分析我国地势的特点并识记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和主要地形。
2、了解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观察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初步学会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不同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爱家之情。
3、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势的整体特征,因此中国地势的特征和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是本课的重点。
初一学生年龄偏小,动能、势能、季风、海陆热力差异等相关知识还不具备,逻辑思维、综合分析能力尚低,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多加引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因此,将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确立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
好奇、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爱发表见解;动手操作能力较强。
但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很少;注意力不集中;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总结概括能力不足。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教案标题:中国的地势与地形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分布,掌握相关地理专业术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地理环境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地势与地形的基本特点及分布规律。
2. 难点:地势与地形的相互关系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中国的地势特点:包括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地势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 中国的地形分布:包括山地、水域、草原、沙漠等地形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3. 地势与地形的相互关系:地势对地形的影响,地形对地势的反馈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势与地形分布。
2. 学习活动:利用图片、地图等教具,介绍中国不同地势和地形的特点,并进行讨论。
3. 拓展延伸: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势与地形的特点。
4.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地势与地形类型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地图、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具进行教学。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教学反馈1.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检验学生对地势与地形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地势与地形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七、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表现、课堂讨论的参与度、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征以及主要的地形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但同时,他们对地理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起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征以及主要的地形区,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图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征以及主要的地形区。
2.教学难点:地势与地形的关系,以及地势对气候、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直观展示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中国地图为背景,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征以及主要的地形区。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讲解,强调地势与地形的关系,以及地势对气候、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势与地形的特点和作用。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势与地形的关系,以及地势对气候、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实用6篇)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实用6篇)地形和地势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1. 教材内容本节的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通过活动来认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接着展示大量不同地形区的景观图片,并设计了认识山脉网格中地形区位置分布的活动帮助学生总结“地形复杂多样”的特征;最后通过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计算得出“山区面积广大”。
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节的知识点有三个:分别是地势特点及影响,地形种类与分布以及地形特点及影响。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
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教材把本节作为中国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来讲,充分体现了本节的重要性。
它是学习第二节气候、第三节河流的基础。
同时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3.三维目标知识技能:(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特征。
(2)尝试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3)学会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4)阅读统计图表,总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分析山区开发、利用有利和不利条件。
过程与方法:(1)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2)通过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影响的过程。
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观念;(3)通过认知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加强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2、认识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地理教案复习】地势与地形的复习教案
首先要明确地势与地形的概念。
地势是指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坡度、坡向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表现,它是人类环境适应的基本要素。
而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形色色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山谷、峡谷、河谷等。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通过线下实地考察和线上视频展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势与地形的特点。
接下来,我将以课堂教学为背景,展开针对地势与地形的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势”与“地形”的基本定义及关系。
2.描述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形类型。
3.能够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势与地形特点与表现。
4.分析和判断地球表面地势与地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地势与地形的基本概念。
2.地形的分类及特征。
3.地势与地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描述不同地形类型的特点。
2.分析和判断地球表面地势与地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课堂教学1.引入通过观看视频及课堂互动,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形类型的特点,夯实基本概念与理解。
2.提高重点讲解不同地形类型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以及地势与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巩固通过任务式活动,让学生结合实际场地考察地球上某一片区域的地形和地势,完成报告,巩固复习内容。
4.总结通过小组讨论,梳理地势与地形的复习内容,同时讲解不同地形类型的地形图的绘制。
五、教学评价1.完成线下考察报告。
2.参与课堂互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小组讨论表现。
4.期末考试。
六、课堂教学反思通过组织学生考察实地以及通过视频、图片等多种媒介形式让学生感受丰富的地理环境,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地势与地形的兴趣,巩固学生对地势与地形的了解,并通过任务式活动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
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需预先准备案例图片和视频等,花费人力物力较多,需要考虑教学效果与成本的平衡。
同时要考虑到地形复杂的问题,对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提出了一定挑战。
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 教案 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中国地形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地势的特点。
教学内容:1. 利用图片或地图展示中国的整体地形。
2. 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势的特点,即西高东低。
教学活动:1. 展示中国的地形图片或地图,让学生整体感知中国的地形。
2. 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势的特点,即西高东低。
3.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个特点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地形图片的观察和理解程度。
2. 记录学生的分享和讨论情况。
第二章:中国的地形特点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中国的地形特点。
2. 学生能够解释地势西高东低的原因。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的地形特点,如山脉、高原、平原等。
2. 解释地势西高东低的原因,如地质构造、气候等。
1. 通过图片或地图介绍中国的地形特点。
2. 引导学生分析地势西高东低的原因。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地形特点的描述和理解程度。
2. 记录学生的观点和讨论情况。
第三章:地势对中国的影响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说出地势对中国的影响。
2. 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地势对中国的具体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地势对中国的影响,如气候、水文、农业等。
2. 举例说明地势对中国的具体影响,如长江、黄河的流经地区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地势对中国的影响。
2. 通过图片或地图展示地势对中国的具体影响。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地势影响的理解和描述程度。
2. 记录学生的观点和讨论情况。
第四章:地势对中国的经济发展1. 学生能够说出地势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地势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地势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交通、工业等。
2. 举例说明地势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如山脉对交通的影响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地势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势和地形说课稿
地势和地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势和地形”。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势和地形”是初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
通过对地势和地形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了地势的特点、地形的类型、分布以及地势和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
教材中还配有大量的地图、图表和景观图片,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读图能力,但对于抽象的地理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地势和地形的分布规律以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图表,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我国地势的特点,记住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2)学生能够说出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了解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学生能够学会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提高读图、析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我国地势的特点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2)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2、教学难点(1)地势对气候、河流和交通的影响。
(2)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地形和地势》说课稿1一、说教材1、本节教材地位和作用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
在这个基础上学习__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既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知识基础---中国地形特征对中国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让学生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A、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B、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3、教学重点:本节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势的整体特征,因此中国地势特征是本节的重点。
4、教学难点:中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
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所经历现象跟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相接。
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总结出来。
二、说教法本节课应注重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直观。
通过画面的动静结合、问题的设置和填图练习,最后达到在图上巩固知识的目的。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互动时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说学情、学法1、学生特点分析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地形与地势说课稿
地形与地势说课稿1、说教材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具体教材版本地理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地形与地势的知识,是后续学习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的重要基础。
11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理解地势阶梯的划分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12 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地形区的分布、地势阶梯的特点。
难点:地势对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2、说教法21 直观演示法运用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展示我国地形与地势的特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11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12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说学法3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取基础知识。
311 读图分析法指导学生读图、析图,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提高读图能力。
312 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4、说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壮丽山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411 讲授新课展示中国地形图,介绍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结合地势剖面图,讲解地势阶梯的划分及特点。
分析地势对气候、河流等的影响。
412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地形与地势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开展读图竞赛,巩固所学知识。
413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重点知识。
414 布置作业布置书面作业,如填图、简答题等,巩固所学知识。
让学生收集有关地形与地势的资料,拓展知识面。
5、说板书设计51 主板书标题:地形与地势我国主要地形区分布地势阶梯的划分及特点地势的影响511 副板书学生回答问题的要点补充的知识点以上说课稿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地形和地势”在地理学科中扮演着基础而关键的角色。
它不仅是地理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地形与地势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认识,理解不同地形地势对自然环境、人类社会以及区域发展的影响。
(1)作用与地位地形和地势是地理学的基础概念,是理解和分析各种地理现象与问题的基础。
在初中地理课程中,本节内容位于地理知识框架的初步阶段,起到承接前期地理常识,开启后续复杂地理环境分析的作用。
它是从简单的地理事实认知向抽象的地理规律理解迈出的重要一步。
(2)主要内容本文主要涉及地形的定义、分类以及地势的特点与意义。
具体内容包括:- 地形的定义及其与地势的区别;- 常见地形的分类,如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地势对气候、水文、生物多样性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我国地势特点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 理解地形和地势的基本概念;- 掌握不同类型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了解地势对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地形地势对区域气候、水文等自然现象的作用;- 能够运用地图、模型等工具识别地形地势;- 能够通过实例说明地势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地理环境变化的情感;- 增强学生对我国地理多样性的认识,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 地形与地势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不同类型地形的特征及其对环境、人类活动的影响。
(2)难点- 地形地势对气候、水文等自然现象的复杂影响;- 我国地势特点及其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对重点内容的深入讲解,以及针对难点内容的逐步引导与化解。
通过生动的案例、形象的比喻、互动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关键知识点。
四、说教法在教学“地形和地势”这一课时,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以及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复习说课教案尖字沽中学李翠香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课型是复习课。
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地势和地形》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中国“地势和地形”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与其它章节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
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
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同时,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研究,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
“地势和地形”这部分内容是试卷考察的重点,复习起来要尽量做到系统全面。
2、复习内容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一节的复习内容主要是两个知识点,即地势与地形。
在复习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空间印象,能将地势和地形的特点与相应的图、表建立联系,对地形区图、山脉分布图等能准确掌握。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地势和地形”这部分内容,如果复习再重复讲解知识点,学生一定会缺乏兴趣。
在复习过程中,让同学们自己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会更容易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
四、复习目标分析根据这一节的课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确立本节课的复习目标为:知识与能力:1理解我国地势特征,三级阶梯状况并能分析地势特征对我国的影响;2理解我国地形特征,主要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及它们的分布、位置等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地图、表格,明确一些重要的地形区的特征、分布、位置。
2、能列举实例简要评价我国地势与地形的优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法、学法分析教法:分组竞赛法、教师点拨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综合归纳法。
五、复习重点、难点重点:1 地势特征2 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难点:提高运用地势地形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板书中国轮廓图七、复习过程整个复习过程为:①问题引入;②明确目标;③归纳整理;④典例精析;⑤巩固应用;⑥小结作业。
一、问题引入(课前板书课题)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复习的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势与地形》,那么,地势指的是什么?地形又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师点拨: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侧重于地表海拔高低的变化,而不是形态的差异。
地形是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也称地貌。
按形态可以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五种基本类型。
地势地形是我们在考虑气候、交通、人口分布等问题的首要因素,是学习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复习。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里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思考,明确了地势地形的概念及重要地位,激发同学们参与复习的积极性。
二、明确目标根据这一节的课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确立本节课的复习目标为:知识与能力:1理解我国地势特征,三级阶梯状况并能分析地势特征对我国的影响;2理解我国地形特征,主要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及它们的分布、位置等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地图、表格,明确一些重要的地形区的特征、分布、位置。
2、能列举实例简要评价我国地势与地形的优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设计意图:明确复习目标,能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三、归纳整理(一)复习地势1、学生小组内合作完成关于地势的知识点的梳理(在学案中完成)各小组竞赛,评选获胜小组。
研讨问题:(1)、我国的地势特征是什么,用简要的图示表示出来?设计意图:让同学们亲手绘制简图加深对地势特征的认识,这种形式能增强学生参与复习的趣味性(2)课本中哪些图能反映这一特征,并简要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把地势特征与相应的地图联系起来,培养了同学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并在思考的同时在头脑中建立了一种空间联系,活化了知识。
(3)在学案图中绘出三级阶梯的界限,并在相应位置标明山脉名称(找一位同学到黑板前完成)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明确阶梯界限及阶梯交界处的山脉的位置,加深了印象。
(4)列表复习三级阶梯的海拔、地形类型。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在综合分析比较中掌握知识点。
(5)对我国的地势作出简要评价,并说明理由设计意图——同学们要想对我国的地势作出评价,必须要综合考虑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流向、交通往来及阶梯交界处的利用价值等方面,就能实现对这些零散的知识点的系统梳理,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2、点拨指导第(1)题强调图示要反映地势的两部分特点,而不能仅仅是西高东低。
第(2)题涉及到的图主要是22页图2.1和图2.2,强调图2.1出示让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中涉及到的地形区,并试着在黑板图上画一条线进行地形剖面,并简要说明。
第(3)、(4)题出示正确的图表加以对照有利方面:从气候、河流流向、阶梯交界处的水能利用价值、交通往来等方面来评价;不利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师顺势提出:假如我国地势不是西高东低,而是东高西低,我们又将如何来评价呢?(二)复习地形1、学生小组内合作完成关于地形的知识点的梳理(在学案中完成),各小组竞赛,评选获胜小组。
研讨问题:(1)我国地形特点是什么,课本中哪些图能反映这一特征,并简要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把地形特征与相应的地图联系起来,培养了同学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并在思考的同时在头脑中建立了一种空间联系,活化了知识。
(2)用一个字或两个字来概括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点,并在学案中板书主要的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找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板书主要地形区设计意图:明确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点与位置(3)在学案图中写出山脉名称并用符号标明走向(用标注东西走向;用标注南北走向;用标注东北-西南走向;用标注西北-东南走向;用标注弧形走向)设计意图——明确山脉的走向与位置。
(4)对我国地形特点做简要评价,并说明理由设计意图——同学们要想对我国的地形作出评价,必须要整体分析我国地形的优劣,在思考中整合一些知识点。
2、点拨指导第(1)题涉及到的图是24页的图2.4和28页图2.8,师强调山区的概念。
第(2)题全班交流,如:青藏高原-高、内蒙古高原-平、黄土高原-碎、云贵高原-崎;塔里木盆地-大、柴达木盆地-高、准噶尔盆地-北、四川盆地-湿;东北平原-大、华北平原-低平、长江中下游平原-狭长。
第(3)题强调山脉的走向即山脉延伸的两端方向加起来。
①出示:警示:山地≠山区,山地占1\3,山区占2\3。
②补充:山脉是自然地理界限,如秦岭,是南北方的分界线,山脉有时还是人文地理的界限,如长白山是中国和朝鲜的界山,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
第(4)题评价我国的地形,引导思路为:①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②山区面积广大,使我国耕地资源不足,而且山区地面起伏大,交通不便,制约山区的的经济发展。
四、典例精析(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地形、地势总的特点是()①地势西高东低②河流、湖泊众多③呈阶梯状分布④森林覆盖面积大⑤地形复杂多样⑥山区面积广大A.①③⑤⑥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⑥D.①②④⑤2.下列山脉中,与其他三座山脉走向不同的是()A.大兴安岭B.南岭C.长白山D.台湾山脉3.在图2.1-8中,能准确反映我国地势特点的是()4.下列省区中跨第二、第三级阶梯的是()A.吉林B.云南C.内蒙古D.山西5.我国西部的主要地形区为()A.高山、高原、盆地B.丘陵、高原、平原C.平原、丘陵、盆地D.盆地、高原。
平原6.我国平原总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A.1/10左右B.1/20左右C.1/5左右D.1/3左右7.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阶梯分界线上,东北一西南走向,又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分界线的山脉是()A.大兴安岭B.太行山C.昆仑山D.天山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阴山是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B.天山是柴达木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线C.巫山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四川盆地的分界线D.大兴安岭是内蒙古自治区与吉林、黑龙江、辽宁的分界线9.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之间的山脉是()A.阴山B.大兴安岭C.长白山D.祁连山10.下列省级行政单位属于秦岭分布的是()(二)连线题1.将我国地势、地形特点对我国的影响连线:A.山区多,平原少①大河东流,沟通东西交通B.地形多种多样②耕地资源不足C.地势西高东低③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D.阶梯状分布④蕴藏着巨大的水能2.将盆地与其相对应的特征和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用直线连接起来:A.塔里木盆地①纬度最高 a.新疆北部B.准噶尔盆地②海拔最高 b.新疆南部C.柴达木盆地③面积最大 c.青海北部D.四川盆地④人口最多 d.四川东部和中部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掌握一定得解题技巧和方法,这样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巩固应用(一)选择题1、既是省区界限,又是我国地势分界线的山脉()A大兴安岭B祁连山C武夷山D横断山2、下列山脉中,走向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大兴安岭B.台湾山C. 贺兰山D.雪峰山3、下列山脉中西侧是盆地东侧是平原的是( )A.巫山B.太行山C.天山D.秦岭4、构成我国地形分布骨架的是( )A.山地B.高原C.平原D.盆地5、水能蕴藏量较大的地带一般为()A 某一阶梯内部B两级阶梯交界处C 低山丘陵区D平原河道上6、我国河流大部分发源于( )A黄土高原B东北平原C四川盆地D青藏高原7、对我国地形、地势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山区面积广大,地表形态单调B地势东高西低C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D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南沿海降水丰沛8、在山区开发利用中,为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最适合发展的是()A林业B工业C畜牧业D渔业9、大兴安岭东西两侧的地形区名称分别是()A华北平原、黄土高原B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D黄土高原、汉江谷地10、下列地理事物与其所在地形区匹配错误的是()A塔里木河——塔里木盆地B松花江——东北平原C鄱阳湖——长江中下游平原D青海湖——黄土高原(二)读图,完成: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山脉名称。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⑨______________2、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区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