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标理念下的传统教学经验
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优秀教学总结
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优秀教学总结
五年级下学期的传统文化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1. 教材选择:选择传统文化教材,如古代诗词、传统节日等内容,使学生能够了解中
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 培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故事、诗词等教学
环节之后,可以加入小游戏或小活动,增加课堂趣味性。
3. 多角度呈现:传统文化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呈现,如历史角度、艺术
角度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
4.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传统文化,如制作手工艺品、
品尝传统美食等,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5.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
竞赛、表演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6. 跨学科融合:将传统文化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如语文、音乐、美术等,使学生能
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去理解传统文化。
7. 知识的延伸: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拓展传统文化知识,例如通过互联网资源进
行文化深度挖掘,或者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等,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
总之,传统文化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角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一)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教学诗词是古代诗人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其具有文章结构精简、蕴意浓厚的特点。
诗词作者仅通过几十个汉字就能表达出自身想要抒发的情感,这是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借鉴的。
目前,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朗读诗词内容后,便对诗词中经典的句子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对其进行背诵。
学生在背诵时可能还没有将诗词所抒发的情感、表达的寓意理解到位,对诗词背景以及作者人生轨迹并没有充分了解,导致在背诵时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
这不仅使学生背诵时可能由于诗词绕口难以背诵,同时也没有理解诗词的内涵,更无法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导致学生背诵后容易遗忘。
这种方式只能让学生应付考试,却没有让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来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因此,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以及自身教学能力,营造与诗词抒发的意境相符的教学氛围,满足学生的需要,并渗透传统文化,在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词中所蕴含的深意和语言的魅力。
例如,教师在开展《回乡偶书》的教学活动时,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图文并茂、声频结合的方式营造一种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孤独、清冷的意境,将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体现在大屏幕上。
教师在对诗词声情并茂地朗诵后,可以要求学生跟随教师的语速、音调进行朗读,便于学生体会到作者书写诗词时的心情,方便以后对其熟读和背诵。
由于小学生刚接触语文学习,单凭自己的能力无法融入诗词意境当中,无法感受到诗词所抒发的作者久别归乡的伤感以及归乡后的亲切感,所以需要教师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
教师可以在开展教学前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在家中利用互联网技术,借助网络了解作者的人生轨迹、诗词的写作背景,学生通过预习,能够感受到鲜明的人物性格。
在热闹的乡村中,路边的小孩问你从何处来,却不知道你本属于这个乡村,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孤寂感受,也体会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课标中语文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要求。
在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理解课标精神,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有效的教学实践方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课标中语文教学实践的相关问题。
二、课标中的语文教学理念1.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2. 全面的素质教育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贯彻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注重实践与探究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实践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课标中的语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课标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文能力。
具体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课标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学习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标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课标中的语文教学实践方法1. 识字与写字教学(1)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游戏、故事、儿歌等。
(2)注重汉字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3)强化写字训练,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传统教学”
一
民主探究的课堂气氛。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的核心理 念, 但是有些老师过分追求以学生为主体, 为了追求课堂
气氛 的活跃 , 打着 自主学 习旗号 , 一味强调 教学 开放 性 、 创
新性 , 教师却“ 化出场” 游离于课堂之外, 淡 , 这种不恰当
的纵 容行为 , 数学 课 堂成 为一 盘 散 沙 , 使 教学 质 量又 如何 保证 , 往适得 其 反 。教 师 在教 学 中应 起 主 导作 用 , 往 是学 生学 习的促进 者 , 帮 助学 生 检 视 和反 思 自我 , 了 自己 应 明 想要 学 习什 么 和获得 什 么 , 确立 能 够 达成 的 目标 , 师 的 教
几何 这 门基础 学科 在 教 材 中 的 引言 与第 一 章 中 阐述
角、 钝角 , 每一种分类都有一个标准 , 只有这样才能把几何 知识划归为一般与特殊 , 整体与部分的互化 , 等价转化, 把
复杂化 为简单 , 未 知化 为 已知 。再 如 , 同一 个 平面 内 把 在 点 与直线 的位置关 系有 点在直 线 上和点 在 直线外 两 种 ; 两 条直 线 的位置关 系可分 为平行 和相 交两 种 , 相交 中有 一 而
用 , 图、 画 演示 、 论 ……小 组 探 究 得 出 当 2 2 构 成 的 讨 a= c
学 生是 学 习的 主体 , 每个 学 生都 有 自己 的性 格 、 自己 的意愿 和思想基 础 、 己的思 想 和 行 动规 律 , 是别 人 不 自 这
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 , 教师只能让学生 自己读书、 自己
生为主体, 有了适 当引导 , 学生就会明确方 向, 唤起学生内 在的精神动力, 学生分析问题、 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得 到进一步的提高 ,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 的主体作用才能
【高中语文】新课标背景下要正确对待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背景下要正确对待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高中语文新课程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发现,语文课堂的内容丰富了、形式生动了、气氛活跃了。
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各出奇招,越来越爱搞花架子,把时间留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讲,让学生活动,让学生表演,让学生探究学习。
甚至到了教师讳“讲”如深,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的地步。
把时间让给学生,学生的语文素养真的就能提高了吗?从事实来看,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书不会读,字不会写,文不通,字不顺了。
语文基础不扎实的现象比比皆是。
那可真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悲哀啊。
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孔子。
几千年的语文教学传统,其中虽有糟粕,但亦不乏珍宝。
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有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传授新知识为主。
不能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设计,形成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使语文教学走向了程式化的道路。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把学生看成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又过于强化教师的主导性和权威性。
这一点无疑是具有滞后性的,但我们因此就对传统教学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也是不当的。
传统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优势,在新课标背景下,我们应该正确地对待。
一、中国传统语文教学重视“双基”教学,主张多读、多背。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能力说到底是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当然只有通过反复操练方可获得。
而传统教学恰恰抓住了语文学习的精髓,侧重于语文“双基”的训练。
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训练。
只有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素养才能提高,否则就是无本之木。
以写字为例,如果不训练,就不可能把字写得美观、漂亮,如果训练程度不够,还可能连字都不会写;再以作文为例,如果没有一定量的训练,就不能很好地表达,“熟能生巧”说的就是这个理。
新课程教学中渗透传统教学方法的思考与实践5页word
新课程教学中渗透传统教学方法的思考与实践新课程教学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开展自主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强调的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等等。
这些要求的提出,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然而,根据不同的学情,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知识体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这才是课程改革的真正目标。
下面我谈谈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进行整合的看法。
一、传统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结合学校教学应促进学生发现和创造,满足学生主动认识世界的愿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维的习惯。
知识激增的时代,知识浩瀚无边,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是知识总量中的极少部分。
学生只有通过主动探究学习才能形成对自然界客观的、逐步深入的认识。
传统教学中,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
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存在。
只注重强调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创新思维的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现代教学理论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并掌握规律,达到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目的。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知识。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树立探究式教学的观念是必要的。
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接受性学习与自主性学习的结合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从新的教学理念来看,自主性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大有好处,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传承经验、探索实践,打造精品课堂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传承经验、探索实践,打造精品课堂一、传承经验,稳步发展在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学习了《人教版小学语文》,以此作为指导,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不断总结、探索和创新,为打造精品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乐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同时,我也注重课堂互动,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学生学习成绩方面,我始终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我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取得进步。
二、探索实践,不断创新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让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中,我也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语文的美妙,增强语文的感性认识。
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和实践,我让学生在学习中常态化地接触课外的知识和文化,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欲望。
在实践中,我也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趣味性。
三、打造精品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上,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
在教学内容上,我注重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课堂内容,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和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强化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同时,我也注重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交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打造精品课堂,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受益,取得更加优秀的成绩。
新课标理念下古诗文教学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策1
一《古代经典阅读与传统文化传承》课题的基本思路,已有成果,研究内容主要方法及实施步骤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以经典诵读为先导,传承“礼仪之邦”的美誉。
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打造了国人的优秀品质。
为了更好地加强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我们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别布置经典诵读内容。
从《论语》、《三字经》,到《千字文》、唐诗、宋词,到古代散文、名人名言等等。
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晨读或早自修时间,饱览古今传统经典,理解内容,注重理论实践结合,阐述表达现实意义。
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
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中学生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进行经典优秀文章的教学时,注重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品德修养教育,灌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升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渗透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不断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升中学生的精神境界,加强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熏陶学生的心灵,使传统文化与美德深入学生心灵。
利用节日活动,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华美德教育。
以诗词为例开发古诗词教学资源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反复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总结出“品词、入境、悟情”的课堂教学模式,即:采用多种方式品读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古诗词情境,增加多种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感悟情感。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改变了过去教师逐字逐句串讲的状况,以诵读为主导,在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词所蕴含的意境,让学生在美读中道德情操得以熏陶,培养了学生基本的审美情趣,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而使古诗词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老师还注意引导学生将古诗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和发现古诗词,借助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领悟诗人在诗中所赋予的情感。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之我见(精选五篇)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之我见(精选五篇)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之我见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之我见蔡行勇张丽梅欧阳淑【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有义务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我们应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只有加强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推进文化传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诵读古典诗文拓展古典诗文学习成语典故、民间文化在社会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然而近年来,由于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和西方文化盛行,现在的少年儿童对米老鼠、奥特曼耳熟能详,对传统文化却了解甚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渐渐淡忘,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危机。
他们屡屡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不懂礼貌等劣习;艰苦朴素、刻苦耐劳等优良传统踪迹不见,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差,文化传承的现实危机日益加剧。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有义务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一、诵读古典诗文,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古典诗文是典型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优秀的古典诗文不但情、理、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学生受益终生。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传统的古典诗文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帮助很大。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要加强学生古典诗文的学习,让诗歌陪伴学生的成长,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那么古典诗文教学如何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呢?首先要让学生读通读懂。
如一年级的古诗《山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村,八九十枝花”这首极富诗情画意的传统古诗文化对学生的想像能力,数字概念是一个多么大的帮助,同时这首古诗朗朗上口,韵味十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可以借此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传统课文教学浅探
得转变教学观念 , 不断探究努力, 不断 改进教学方法,这样 , 传统课文的教学
才会在新课改中焕发新的活力 、 新的魅
力。 0
高 洁, 教师, 现居广东罗 定。
我截取 “ 王熙凤出场” “ 、 宝黛相见” 、 “ 宝玉摔玉” “ 、 黛玉进餐”的片段录像
播放,然后让学生与课文中的描写进行
的说她很虚伪,也有的说她很热情、会 做人、会关心人。可见, 一个好的问题 的提出不仅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 能让 学生的主 体性得到更好的 体现。
成的关系。而在教学重难点的安排上,
新课标重视学生 “ 合作 、 交流、探
究”的能力培养。我让四人为一学 习小
《 红楼梦》 产生了 浓厚的阅读兴趣。合理 地运用多媒体,这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优化教学过程 、 激发学生兴趣 、拓展学
传统的教学多放在分析贾府环境 、 人物
的出场以及小说的主 题上。在新课标强
鼓励。只有这样 , 师生间的交流、 互动 才能更好地实施 , 课堂教学才能收到较
此问一出 , 学生就 自己 喜欢的人物纷纷 从课文中找依据去发表看法。有些学生 的回 答很新鲜 、 也很精彩。例如,对王 熙凤这一人物 , 有的学生讨厌她但也有 学生欣赏她。有的说她很会见风使舵 , 有的说她很精明,有的说她有心计 , 有
维普资讯
方浩 撂寻 0 5 3
・ ・综合天地
新 课 程 理 念 下 传 统 课 文 教 学 浅 探
◆ 高 洁
课程改革之后 , 教材变了,但仍保 留有不少传统的课文,如 《 林黛玉进贾 府》 《 、 祝福 > 药》 、《 等。那么,在新 课标的 要求下这些传统课文又该如何教? 下面我就 《 林黛玉进贾府 >的教学浅谈
语文课标理念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语文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部门制定的基本教育文件,它对语文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定。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理解并贯彻课标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语文课标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二、课标理念概述1.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情感、语文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
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强化实践性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实践性教学,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教师应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4. 体现分层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语文课标理念教学实践策略1. 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1)丰富教学内容,拓展知识面。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适当增加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培养语文情感。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培养对语文的热爱之情。
(3)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能力。
教师应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演讲、辩论、写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2.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1)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摘要:在新课标理念下,传统文化也被广泛的应用。
因此,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且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多年的沉淀而经久不衰、越发繁荣。
当今世界,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华传统文化也逐步走向世界,深受国际友人的青睐。
学好中华传统文化必须从语文学科学习开始。
在基础教育阶段,为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立足新课标,积极探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然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契机和路径。
为此,教师需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合,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又可以培育他们的文化素养、增强他们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策略引言新课标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同时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相融合,可以提升学科知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增加课堂活跃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文化还可浸润学生心灵,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引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1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师的教学要观照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为最终目的。
语文教学不是理想化的,而是基于实际生活的再创造。
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方式,优化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在学习中联系生活,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突出语文素养的实用功能,从而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到知识,还能促进学生终身成长。
2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2.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依然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开展填鸭式的教学,而此种教学模式不仅枯燥乏味,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普遍比较晦涩难懂,如果教师依然采取此种教学模式,会使学生降低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
总结传统文化教案的实践经验与反思
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许多学校设计了传统文化教学的教案。
在传统文化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受益匪浅,同时也需要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
一、实践经验1.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是否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结合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
尤其是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年龄、阅读能力、学科背景、学习兴趣等方面出发,制定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计划,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2.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手段案例教学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内涵。
同时,教学流程中也可以借助故事、童谣等方式进行教学。
3.注重课程评估和教学反馈课程评估和教学反馈是促进教学改进和提高课程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总结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反思1.知识点把握不到位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教学内容也往往比较抽象。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我们需要更准确地掌握知识点,保证教学效果的真正实现。
2.教学材料选择不够准确教学材料是传统文化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材料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精选材料,在确保教学质量的情况下,选择适合的教学材料应该是非常重要的。
3.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中,我们不能过分依赖一个教学方法,比如说,仅用演讲或者幻灯片等方式来讲解传统文化。
教师需要寻找多重的教学方式,比如说通过文艺、美术等方式来传达传统文化的意蕴。
传统文化教育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持,更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总结。
我们需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并积极改进,以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在语文学科中的实践经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在语文学科中的实践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独具特色的宝贵财富,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在语文学科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已经成为一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三个方面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在语文学科中的实践经验。
一、教材编写实践经验表明,教材编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的重要环节。
首先,编写教材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适当融入一些富有代表性的经典故事、名篇诵读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编写教材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使其更易于接受,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最后,在编写教材中要注重文化内涵的教学,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要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的本质、理念和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师教学教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在语文学科中实践的关键。
首先,教师应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研究教材内容及其课堂数量和组织形式。
其次,教师还应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如讲解、演示、讨论、游戏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地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最后,教师还应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跨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学生学习学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在语文学科中实践的主体。
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并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首先,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了解一些基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孔子思想、诗词歌赋、礼仪道德等。
其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实践,通过亲身体验、模仿、创作等方式,真正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最后,学生还应加强自主学习,通过参与社会实践、阅读经典名著等方式,拓宽视野,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经验
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经验简介本文旨在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经验。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需要采用一些合适的教学方法,以确保学生的有效研究和理解。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1. 诵读经典文学作品:通过诵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论语》、《诗经》等,学生可以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和思想。
可以选择适合年龄和学生理解能力的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读懂其中的寓意和情感。
2. 精读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资治通鉴》、《史记》等。
通过精读这些经典著作,学生可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掌握古代文化的精髓。
3. 体验传统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剪纸、民歌、舞蹈等。
通过实际体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同时,这些活动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具: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教具来呈现传统文化的内容。
例如,使用幻灯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素材,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做法:1. 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帮助他们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2. 融入现代教学资源: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资源相融合,引入一些现代文化元素和科技手段。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研究积极性。
3. 教师示范和榜样作用: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应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
谈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中传统经验的继承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CHAN G COLL EGE OF E DUCAT I O N第24卷第4期Vol .24No.42009收稿日期3作者简介王 滨(),男,山东淄博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
罗向东(3),男,甘肃天水人,体育人文社会学在读研究生。
谈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中传统经验的继承王 滨 罗向东(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摘 要: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但一些旧的教学经验也有很多宝贵之处,体育教学中,在发展和创新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对过去宝贵经验的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体育教学 课程标准 继承中图分类号:G80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09)04-0079-03一、新课程标准的新颖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不断丰富,对体育和健康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在基础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和适应于社会的能力,已经成为社会对学校体育提出的新的要求。
以学生的健康为主要健康体系的新课程标准。
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设定了五个学习领域目标,但对内容没有具体的安排,这样就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改变了以往对教学内容规定过死、标准强求一律的固定化模式的弊端,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供了可以选择的空间。
[1]评价体系也由终结性评价过渡到了形成性评价。
“改变了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二、新课程标准中存在的问题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体育教育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1)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解还存在着一定偏差,众多的目标中多是定性的,缺少量化标准,大小目标难以分辨主次,教学时不好把握;(2)学习领域的目标与教材配置的关系显得有些混乱,致使中学的体育课失去了原来的面目,教学内容难以选择,一些真正的具有健身价值的内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纯游戏性的内容;(3)在组织教学方面,地域以及学校之间差异性大,具体操作上有很多困难;(4)评价体系中虽然重视形成性评价,但在促进学生体育学习和促进教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两方面没有体现明显的效果。
新课程理念下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反思新课程理念下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反思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是: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尽力上好每一节课。
新的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革新,就像医生治病一样,只有找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的短处,咱们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改革。
对照新课程理念反思一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的短处。
刘兼教授在一次报告中指出:今天中国的数学教育最大的悲剧有二:第一,学生的学习生涯不幸福,而且这样的状态不能被成人社会所关注;第二,咱们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主如果外部,更多的来自分数的压力,而不是来自对数学内在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
这是数学教育的两大"悲剧"。
不可否定,传统的教育使咱们的孩子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一是失去了梦想和激情,变得麻木、呆板;二是失去了踊跃的人生态度,变得惰性;三是失去了学习的能和习惯,变得低能;四是失去了天真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品质,变得少年老成。
反思传统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这些课堂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短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以教定学过去咱们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如何教,特别是有人听课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把听课者的眼球吸引到老师这里来,如何把老师的看家本领在一节课上都展示一下,教师的主角意识浓厚,演出欲望太过强烈。
老师往往把教学进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进程,必然程度上轻忽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轻忽了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由于教师课前轻忽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教学起点有时不相吻合,等到上课时,好多东西都是学生早已知道的,所以课上显得老师超级紧张、被动。
所以在传统的课堂上,咱们很难看到教学进程的动态生成,很难看到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二、以本为本。
咱们以前讲公开课老是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还美其名曰“尊重讲义”。
课标理念下的传统教学经验
“课标”语境中的语文传统教学经验审视提要:“课标”给语文课堂改革带来许多新景观的同时,也带来了绝非个别的一些不良现象,特别是“泛语文”甚至是“去语文”“非语文”的倾向,这些问题归结到一个根本点是对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承传关注不够。
如此认为的归因有四:——信息不够对称——本体遭遇遮蔽——批判淡化继承——浮华排挤扎实始于世纪之交的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整体性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无疑会较多地面对21世纪信息化、全球化、个性化时代的挑战,作出积极的应答。
这也确实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对策,如尊重学习主体的特点和发展需求,确立以人为本的三维目标,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构建平等对话的课堂运作机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独特体验,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知识的综合运用,等等。
这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育的全面质量,而且从根本上强化了语文课程的时代建设,确实是功不可没。
但是,任何一项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都有待在实践探索中日趋完善。
在“课标”语境中的语文课程实施当然也不会例外。
当我们在看到“课标”给语文课堂改革带来的许多新景观的同时,也发现了绝非个别的一些不良现象,特别是“泛语文”甚至是“去语文”“非语文”的倾向,更是不容忽视。
这些问题归结到一个根本点是对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承传关注不够。
如此认为的归因有四:——信息不够对称。
课程标准的制订无疑会反思原来《语文教学大纲》中许多的“不合时宜”,会更多地考虑到如何应对新世纪的全球化挑战,会参考一些外国母语教学乃至“课标”制订的成功经验,也会有选择地吸纳西方的“后现代课程论”“建构主义”“接受美学”“多元智力理论”等现代思想。
所有这些当然是必要的,可以体现多元文化的优势。
但从教师队伍的构成现状看,青年教师正在成为主体。
他们有限的工作经历,对于纵向的民族的语文教学发展历史和传统经验,往往知之不多;而对当代的、横向的新理念、新信息,则比较容易发生兴趣,接受较快。
用新课程理念反思传统教育
用新课程理念反思传统教育我记得以前人们总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还有人把教师的教学看作是一桶水(教师)向杯子(学生)里倒水,这都反映了教师在想方设法把自己的知识(水)倒给学生,而不管学生要不要,我想这大概就是以前那种所谓的传统教学吧。
这种方法曾经被广泛的使用,起过很大作用,但现在用新课程理念来看就不那么适合了。
首先这些杯子是否要水是个问题;第二就算杯子要水还要看倒水人的技巧,假若水倒在外面了那就等于零,辛苦是白搭了不说,甚至还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再说这些学生成长起来后要让他们超过前辈是比较困难的,这种情况可有不少事实来说明:就拿一些平时训练有素的的运动员来说,在大比赛中如碰到教练没讲过的或是平时训练中没接触过的情况就会难以应付,总用眼去看教练,自己不知怎么办,有时便输了比赛,很可惜。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教育已经不大适应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了,在老方法教育下人的创新力、随机应变力和动手能力都较差,这也可以从我国学生参加奥林匹克竞赛的成绩看出来:我们学生动脑子很行,可动手能力、灵活性却不是很行。
因而这种方法需要改革,哪如何改革呢?我想这就要让以前除了倒水给杯子外,还要让杯子主动来桶里要水,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因而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应是比较开放的,就拿历史课来说,在以前学生能看到听到的东西是有限的,甚至是可怜的。
教师上课用传统的讲述法效果是不错的,且能吸引学生。
但现在不少学生的见闻在部分方面已经超过教师,上课如还用那老方法显然对学生就没什么吸引力了,而且教师讲时学生如听过还可能插嘴来表现自己,你如不给其机会效果反而不理想,有些学生还会为这和你堵气。
所以现在课堂教学要开放些,关键是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把握好开放的“度”,那怎样做较好呢?一、历史课中教育内容可以开放些。
科学与真理来自生活,走向发展,教育内容本身就具有开放的属性,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急需打破教育内容的封闭,知识无法穷尽,新知与日俱增,学习内容应有取有舍,及时进行调整补充,面向未来;同时还要有面向实际、按需施教、灵活施教的余地,给教师学生更大的空间。
分享自己运用老教材落实新课标的经验、案例或困惑
分享自己运用老教材落实新课标的经验、案例或困惑一、背景介绍作为一名资深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推行,我积极探索如何将老教材与新课标相结合,以提升教学质量。
在此,我愿意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案例和困惑,希望能对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二、经验分享1.深入挖掘老教材资源在落实新课标的过程中,我深感老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通过对老教材的深入研究,我发现其中许多内容可以与新课标的要求相结合。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古文的讲解,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落实新课标中关于文化自信的培养要求。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我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猜想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我还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提升实践能力。
三、案例展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运用老教材中的内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
例如,在讲解语法知识时,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语法知识进行口语表达。
同时,我还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对话练习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
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困惑与思考在运用老教材落实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
例如,如何平衡老教材与新课标之间的关系?如何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需要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上述经验分享和案例展示,我认为在运用老教材落实新课标的实践中,应充分发挥老教材的优势,挖掘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并与新课标的精神紧密结合。
同时,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以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
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困惑和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和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标”语境中的语文传统教学经验审视提要:“课标”给语文课堂改革带来许多新景观的同时,也带来了绝非个别的一些不良现象,特别是“泛语文”甚至是“去语文”“非语文”的倾向,这些问题归结到一个根本点是对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承传关注不够。
如此认为的归因有四:——信息不够对称——本体遭遇遮蔽——批判淡化继承——浮华排挤扎实始于世纪之交的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整体性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无疑会较多地面对21世纪信息化、全球化、个性化时代的挑战,作出积极的应答。
这也确实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对策,如尊重学习主体的特点和发展需求,确立以人为本的三维目标,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构建平等对话的课堂运作机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独特体验,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知识的综合运用,等等。
这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育的全面质量,而且从根本上强化了语文课程的时代建设,确实是功不可没。
但是,任何一项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都有待在实践探索中日趋完善。
在“课标”语境中的语文课程实施当然也不会例外。
当我们在看到“课标”给语文课堂改革带来的许多新景观的同时,也发现了绝非个别的一些不良现象,特别是“泛语文”甚至是“去语文”“非语文”的倾向,更是不容忽视。
这些问题归结到一个根本点是对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承传关注不够。
如此认为的归因有四:——信息不够对称。
课程标准的制订无疑会反思原来《语文教学大纲》中许多的“不合时宜”,会更多地考虑到如何应对新世纪的全球化挑战,会参考一些外国母语教学乃至“课标”制订的成功经验,也会有选择地吸纳西方的“后现代课程论”“建构主义”“接受美学”“多元智力理论”等现代思想。
所有这些当然是必要的,可以体现多元文化的优势。
但从教师队伍的构成现状看,青年教师正在成为主体。
他们有限的工作经历,对于纵向的民族的语文教学发展历史和传统经验,往往知之不多;而对当代的、横向的新理念、新信息,则比较容易发生兴趣,接受较快。
这两者信息的不对称,容易导致对汉语文固有的本色本真的淡出。
这本来被人们视为是不会丢失的东西,现在恰恰被遗失了。
——本体遭遇遮蔽。
中国语文教学的本体是汉语文,若从甲骨文的发现算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若从孔子开讲《诗》《书》《礼》《乐》《易》《春秋》算起,也有两千五百年的传统了。
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的。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在其他几种表意文字先后消亡之后,唯独汉字不仅一直在中国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而且曾先后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一些国家,被借去记录他们民族的语言。
如今,汉语又是国际通用语言之一。
汉字不同于多数国家所采用的拼音文字,而是一种表意文字,强调的是“意合性”,显示出一种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态。
每一个汉字兼具“三码”(形码、音码和义码)和“复脑”(既可形象思维又需抽象思维)的特点,独立性很强,犹如活跃的化学分子,在滚动碰撞中可以自由地组词成语、连句成篇。
以此构成的汉语,也重在意合,其意蕴要从上下文中体味,重在整体感知。
这种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决定着汉语文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规律,也深层地反映出中华文化特征和东方思维方式。
语文学家王森然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末曾说过:“其他各种的教材教法,内容工具,似乎还有可借镜于他国先例的地方,特有国文,非有我们自己来探索不可”(参见《中学作文教学概要》)。
这是很有见地的。
虽说汉字、汉语在漫长的历史中也有了一些变革发展,但它的血脉没有变,总体没有变,学习汉字、汉语的基本规律当然也不会变。
借鉴西方母语教学中的一些思想虽属必要,但必须充分考虑是否适合汉字、汉语的自身特点和教学规律,不可遮蔽了汉字、汉语本体。
应当说,还是中国人最懂得如何教学中国语文,因此也应当特别重视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那毕竟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考验被证明是切实可行的珍贵认识。
——批判淡化继承。
应当看到,由于中国古代的语文教学不是单独设科,而是哲学、经学、史学等融合在一起,语文教学偏重于读经传道,其内容充斥了儒家教义和封建礼数;又因为历来的言、文不相统一等原因,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许多方面常被视作落后而遭致批判。
在民族虚无主义者眼里,更因近代的西学东渐和慑于西方科技文明的心态,视传统语文教学为封建糟粕,“汉字落后论”的呼声甚高,以致不少人曾有将汉字拉丁化的改革设想。
在这样批判浪潮的冲击下,必然也会祸及对语文教学历史经验的公正评价,视此为冬烘先生的陈词滥调,完全地不科学。
尽管这样的批判大潮已成为过去,“汉字落后论”也正在被时代的现实证明为谬误。
历史的进程已经表明了汉字是最具生命力、最优美、最智慧的文字,它的完备的系统性,鲜明的示差性和高适用性,即使在计算机输入上也显示出比拼音文字的优越。
然而,曾经泼向汉字、汉语的脏水,还一时难以在人们的头脑里洗刷干净。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影响着我们对中国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珍视和承传。
——浮华排挤扎实。
改革开放为东西方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语文课程深化改革的今天,我们借鉴国外的一些当代学说和先进理念,引入了西方国家母语教学的某些经验,这不仅可行而且十分必要。
然而当这些“舶来品”一齐涌来时,我们需要时间将它与中国国情相融合,与汉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相适应,有一个民族化的消化吸纳过程。
如果只是一窝蜂地“拿来”,或者半懂不懂地照搬,就难免会被人们看作一种“时尚”而风行一时。
这种被追慕“浮华”的情绪所捆绑,也会使我们排斥曾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并且足以朴实地反映出语文学科本色本真的那些传统的教学行为。
甚至视这些本来是应该承传的宝贵经验为“老土”“不合时宜”而自觉不自觉地予以抛弃。
这也许正是当今人们特别呼唤“本色语文”的归来,希望语文课堂应重视扎扎实实地“学语习文”的原因所在。
提要:在实施新“课标”的语境中,要体现对汉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承传,我们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一、“识字为先”与汉字文化意识二、“文以载道”与“文道结合”理念三、诵读为本与重在积累策略四、提倡涵泳与注目阅读感悟五、重视习练与坚持“多读多写”新“课改”虽然是面对21世纪全球化挑战所作出的战略回应,其重大意义远远超越了课程教材的范畴,但决不是推倒重来,而是我国两千五百年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崛起的一个时代高度。
今天的语文教学改革无论有了多少现代化的发展,都无法抛开传统,另辟一个全新的文化生存空间。
因为传统是无法割断的奔腾汹涌的历史长河。
今天的“现代”就是昨天的“传统”;而今日的传统,正是昨日的“现代”。
传统是一代代人创造的积累,现代人实际上是活在古人的历史文化之中。
所有的发展创新都离不开吸纳前人的成果。
当然,接受传统也不是搞历史倒退,试图在已经消逝的时空里去建设现代的语文课程文化。
其实在“承传”的语义中就应当包涵了在“承前”中“启后”,在“继往”中“开来”的蕴意。
新“课标”的“前言”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注意“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也强调“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
显然,这些阐述,都指明了继承中国语文教学传统经验对于深入开展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但是,在施行的实践中还是让我们感到对汉语文传统教学经验继承发展之不足。
好在巢宗祺教授在2001年11月14日接受《语文学习》编辑部的采访时就已经表示:“‘标准’在实施上怎样更有可操作性,还有待通过实验加以改进。
因为现在有许多目标是带有前瞻性的,以前没有。
处理前瞻性和继承性的关系有待探索”。
国学大师高怀瑾先生接受访谈时曾说到,现在一般的人们,“太过年轻现代化了,根本不知道过去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有多么的轻松愉快,使儿童们在歌唱舞蹈的气氛中,达到文化教育的水平。
古人们说‘弦歌不绝’,就是这种境界”。
古人把“最难记的‘算术’、‘天文’、‘地理’、‘物理’等学识,都编成‘歌诀’来唱,声声朗诵。
那便是最高明的方法……”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伯棠先生在其所著的《小学语文教材简史》中也曾指出:“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教学生识字、读书、作文,必须掌握两条原则:一是要符合本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二是要符合学生学习本国语言文字的规律。
……我们的前人,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在这两方面,已经摸索出一些门径,积累了不少经验。
这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一份宝贵的遗产,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加以继承。
”那么,在实施新“课标”的语境中,体现对汉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承传,我们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一、“识字为先”与汉字文化意识汉语以汉字为基础,所以在汉语文的学习中,识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明代的《教学良规》中就明白指出“教小儿须先令其认识所读之书之字”,清代王筠在《教童子法》中更强调“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
所以在我国语文教学的历史上不仅有以“三百千”为代表的集中识字教材,而且有极为丰富的识字教学经验,可供借鉴。
由于小学是基础的基础,识字量的达标,识字工具的掌握,识字方法的熟练运用,能用硬笔和毛笔书写汉字并体会到汉字的优美,以及识字、写字良好习惯的养成,基本上都必须在小学阶段完成。
教育部基教司2000年1月20日在《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就强调指出:“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同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
”然而教学现状不能令人乐观。
识字教学未能真正体现如新“课标”所倡导的是小学语文“1~2年级的教学重点”,对传统的识字教学经验又缺少了解。
在3~6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对识字教学更为忽视,一次出现一黑板(或屏幕)的生字,一读了之的现象屡见不鲜。
其实,汉字在中国是比龙、比长城不知伟大多少倍的创造。
汉字的方块形和表意性,不是它的落后,而正是它最可宝贵的长处。
可别小看了构成汉字的那些笔画线条,在其变幻无穷的组合中,凝聚的却是华夏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炎黄子孙的生命意识。
这正如余秋雨所言:“东方式的线条是精神的轨迹,生命的经纬,情感的线索,在创作过程中又是主体力量盈缩收纵的网络。
”另一方面,就信息的存量来讲,点不如线,线不如面,这是几何学的常识。
汉字的二维平面方块,比线形文字的信息储存功能自然会大许多。
这正如一位日本学者所讲,一个汉字便是一个电子集成块。
汉字融“三码”(形、音、义)于一体,兼有“双脑”(图象化的形象思维与意合性的抽象思维)开发的功能,堪称是一种大智慧文字。
现在,有人只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现代效益,应当是提前读写,发展思维。
这当然有一定道理,但不能因此就排斥了识字教学的独立价值。
这正如语文学家宋永培先生所讲,汉字这个书面符号,它的灵魂是义,是作为系统而存在与活动的义,所包含的是中华民族精神及其反映出来的文化观念。
现在,人们有意无意地把汉字的定义仅仅限制在脱离了文化内涵的一串声音或符号的范围,这是受苏化、西化影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