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思想与现代新课程理念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课程设计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课程设计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当今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老师的被动接受,而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造性思维。
针对这种情况,一种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模式应运而生,既继承了传统教育的优点,又能够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课程设计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虚拟实验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数学软件和实际应用案例,将抽象的概念与现实世界相连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此外,课程设计还应注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语文或历史等课程中,教师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作品或事件,结合现代社会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在一堂语文课上,教师可以选取古诗词作为素材,结合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美。
此外,学科整合也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课程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学科划分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而学科整合能够促进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一个综合素质课程中,可以将数理化、语文、英语等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另外,学生参与式的评价也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课程设计的核心原则之一。
传统教育中,教师主导的评价方式容易陷入机械的成绩追求,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能力培养。
在课程设计中,可以引入学生自主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反思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课程设计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教育中,教师以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指导者为主,而在现代教育中,教师更多地充当学生的指导者和学习资源的提供者。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与研究,为课程设计的创新提供支持。
传统教学思想与现代新课程理念
传统教学思想与现代新课程理念面对新一轮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如何树立新课程的思想和观念,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正确理解课程改革的意图,彻底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中解脱出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正确地实施和全面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实现现代教育教学培养适应未来发展人才的目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首先需要解决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通过学习现代教育教学和新课程理论,深刻理解、领会、感悟新课程的思想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实践行为。
本人认为,教师必须首先实现下列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的革命,才能正确顺利地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与新课共同成长和发展。
新课程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宗旨。
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出发点,教师围着学生转,教为学服务,“以学论教”。
教学不再是忠实而有效传递和执行课程的过程,而是创生与开发课程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是学生发现、提出、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交流、合作学习、收集和处理新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过程。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需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和“全人”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以及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愿望和能力,特别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加以确认,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要创造性教材使用。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材是主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它是少数专家特别是学科专家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精选对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及时反映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学内容,在内在的学术性品质上可能是很好的。
但是,教材毕竟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的,就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来说,却是无能为力的。
因此,教材不是圣经,教师对于教材的使用,更多地应该强调是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使用。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对接与互补
融合与创新:将 现代教育理念与 传统文化相结合 ,形成新的教育
模式
实践案例:如“ 国学热”、“传 统文化进校园” 等
05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对 接与互补章的节副挑标题战与对策
对接与互补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文化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与 现代教育理念存在文化差异, 需要找到合适的对接方式
教育体制:中国传统教育 体制与现代教育理念存在 差异,需要改革和创新
传统科技与现代科技教育
传统科技: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如四大发明、天文历法等
现代科技教育:现代科技在教育中的应用,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
传统科技与现代科技教育的融合:如何将传统科技与现代科技教育相 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案例分析:传统科技在现代科技教育中的应用案例,如古代天文历法 在现代天文学中的应用等
教学方法:中国传统教学方 法与现代教育理念存在差异, 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教师素质:中国传统教师 素质与现代教育理念存在 差异,需要提高教师素质
学生需求:中国传统学生需 求与现代教育理念存在差异, 需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社会环境:中国传统社会环 境与现代教育理念存在差异, 需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促进对接与互补的对策建议
中国传统文化与 现代教育理念的
对接与互补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概述
03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04
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对接
05
与互补的挑战与对策
06
案例分析
01
添加章节标题
教学理念和工具的现代化
教学理念和工具的现代化教学理念的现代化是指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与现代的教育理论与技术相结合,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教学理念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中心: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掌握者,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和消化知识的对象。
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强调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地位,注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通过启发式教学和问题解决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终身学习:传统的教育体系以知识传授和考试评价为核心,强调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
而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变革和知识的更新,实现自我完善和持续发展。
3. 教育多样化:传统的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而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主张教育多样化,将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社会和实践中,使学生能够在多种情境和角色中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4. 教学评价的现代化: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强调对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的评价。
而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主张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和全面性,强调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和个性特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1.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将图像、声音、文字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和有效。
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教学软件、投影仪、电子白板等设备,呈现丰富的教学内容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 网络技术:网络技术提供了无限的信息资源和交流平台,使教学不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到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主要观点和区别
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主要观点和区别1.传统教学论的主要观点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罗夫等人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的特征如下:(1)传统教学论主要是由教师、教学内容、学生三个因素组成。
主要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教师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懂。
重视课本的讲授,忽视教学方法的运用。
进行注入式教学。
这种方法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2)传统教学论在师生关系方面,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客体。
强调教师权威至上,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像夸美纽斯比喻的那样:“教师的嘴就是知识的源泉,知识的溪流源源不断地从教师的嘴里流出来,学生就是要象水槽一样地接受知识的注入”。
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教,主要任务是学会,其实质是教师决定论,忽视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3)传统教学论提倡三中心论。
即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4)传统教学是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然后通过机械地操练巩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的得到开发和发挥,传统教学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
传统教学重讲轻练,学习不是通过老师大量的讲授,而是让学生大量练习,在实践中学会“游泳”。
(5)传统教学重“教”轻“学”,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个步骤的安排设计主要从“教”的视角考虑。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
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有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有知识传授给学生。
(6)在教学任务方面,以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为核心。
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坚持教学的教育性。
目的在使学生毕业工作后,能有效地为其政治和经济利益效劳。
在教师作用方面,强调教师的权威至上,学生必须服从,崇尚高压和体罚,无视教学民主,师生关系对立,学生十分被动。
最新新课程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有哪些区别
新课程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有哪些区别------------------------------------------作者xxxx------------------------------------------日期xxxx新课程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有哪些区别新课程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有哪些区别?1、学习主体的确定教师由原来的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在对话中,教师“走下神坛”作为伙伴跟学生相遇,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体验感悟着真理的力量、对话的乐趣、人格的尊严与生活的美好,教师与学生围绕符合任务又同为师生感兴趣的话题或教学专题展开畅所欲言的平等对话和信息交流。
2、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作为站在教育阵地最前沿的每位教师必须要改过去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看、满堂转、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演生看等形式单一的教学方式。
倡导的学生独立思考、自学、实验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辨论等一切学习方式。
3、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它一语道出了教学方法的最高境界,教师不必照本宣科,或去照搬别的优秀教师成功经验和模式,因为我们的教学的对象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学生的差异,地区的差别,教师的教学特点不同等等,都决定教师不可能照搬照抄别人的教学模式或千篇一律地走老路。
在课堂上应当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发展个性,以使学生的知识和情感能和谐发展。
4、适当放飞课堂思维教师开始从以前的演员转变成了现在的导演,从权威变成了学习者的挚友,从评估者成了参与者,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成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掌握学习这些知识的方法和手段。
5、教路多元化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转变观念是新课改的核心问题。
勇敢地越出“教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关注学生的“插嘴”,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6、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也是是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新教材突破传统全新教学理念
新教材突破传统全新教学理念近年来,教育领域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反思和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而新教材的出现则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从教材的设计与应用、教学方法的转变以及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探讨新教材突破传统的全新教学理念。
一、教材的设计与应用新教材的设计注重学生的兴趣与需求,采用更加生动活泼的语言和丰富多样的素材。
相较于传统教材的枯燥和抽象性,新教材通过融入实际案例、多媒体资源以及游戏化教学等手段,使学习更加灵活有趣。
此外,新教材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任务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合作学习,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社会环境中。
同时,教材的应用也得到了全新的改变。
传统教材往往以课堂为中心,教师基于教材进行一对多的讲解。
而新教材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师则更多充当引导者的角色。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材,设计分层次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
这种转变让学生更加享受学习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新教材的出现也带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转变。
以前,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追求的是对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记忆的程度。
然而,现如今的新教材所倡导的教学方法更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向传递形式居多,而新教材则倾向于学生主导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例如,在语文课上,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会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课文解读和背诵训练,而新教材则通过阅读互动、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在数学课上,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鼓励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学生的影响新教材的使用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沉浸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中,缺乏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
教师的教学创新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碰撞
教师的教学创新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碰撞教师的教学创新: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碰撞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而教师则扮演着推动教育发展的关键角色。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教学创新成为了教师在实践中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理念的碰撞与融合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本文将探讨教师的教学创新,以及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理念之间的衡量和取舍。
一、教学创新的重要性教学创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各种因素创造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综合素质。
教学创新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教学方法强调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而现代教育理念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师的教学创新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键。
二、传统教学方法的特点与优缺点传统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教导作用,采用讲授式授课方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的评判。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需求,容易导致学生的被动接受和死记硬背。
然而,传统教学方法也有其独特的优点。
例如,教师对知识的传授有一定的控制权,可以保证教学的内容和进度。
此外,在某些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中,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三、现代教育理念的特点与优势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通过探究、实践和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此外,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批判思维、创造力和沟通能力等。
这种教育理念更加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四、教师的教学创新与传统教学方法的融合教师的教学创新需要在尊重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有机融合。
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等,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育理论之碰撞与融合
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育理论之碰撞与融合新课程改革是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而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育理论的渊源、碰撞及在实践过程中的偏差予以澄清和矫正,以促进新课程改革顺利推进。
一、新课程改革现状分析(一)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课程理念已经内化为广大教师的思想并外化为教师的新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已经由师本位、知识本位向生本位方向发展,由双基目标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发展。
课堂教学形式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探究式、互动式方向发展,这不能不说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但是,在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当中,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新课程理念的历史渊源?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传统教育理论的作用何在?(二)世界上没有什么最好的教育理念,因此,不要盲目追星,不要机械套用所谓的经验。
当前生命教育、创新教育、赏识教育、超越教育等以及由西方引入的人本主义、建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新概念新名词陆续涌现,老师们颇感茫然。
我们还发现,有的教师在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理念的情况下,囫囵吞枣并义无反顾地去贯彻执行。
与其这样,倒不如去探讨新课程理念的渊源,从博大精深的心理学实验宝库中吸取营养并在实践中创新、发展。
将皮格马利翁效应、海因兹偷药等实践成果直接应用于我们当前的教育,也不失为一条捷径。
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的教育理论与新课程理念并不矛盾,也不抵触,传统教育理论并没有作废,也不能作废。
(三)新课程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但它也决不是最好的和经典的,只能说,在经过38个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实验结论是肯定的,是可用的。
既然如此,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过多地关注了中等生,学困生也被一定程度地关注,但尖子生、吃不饱的问题则被忽视,而这一问题,在传统的教育理论中就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因材施教,亦即根据学生不同的资质、潜能、个性有选择的施以合适的教育。
传统与现代的学教理念
传统与现代的学教理念
传统与现代的学教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和教育体系的演变。
以下是传统与现代学教理念的一些对比:
传统学教理念:
1.权威性与纪律:传统学教理念通常强调权威性,学生在教师的领导下接受知识,注重纪律和秩序。
2.记忆与重复:传统教育注重记忆和重复,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来掌握知识和技能。
3.教科书为主:传统教学常常以教科书为主,学生被要求熟练掌握教材内容。
4.个性化较少:传统学教理念下,教育往往是一种相对标准化的过程,较少考虑学生个体差异。
5.理论为重:传统学教理念倾向于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科内在的体系和结构。
现代学教理念:
1.学生参与与互动:现代学教理念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和解决问题。
2.实践与应用:现代教育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技术融合:现代教育充分利用技术,包括在线学习、多媒体资源等,提供更灵活的学习方式。
4.个性化教育:现代学教理念更注重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5.跨学科与终身学习:现代教育倡导跨学科学习,强调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需求。
6.批判性思维: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质疑、分析和评估信息。
总体而言,传统与现代的学教理念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现代理念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实际应用能力和个性化学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演进,更多地关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综合素养。
传统教案与现代教学设计的教育理念比较与分析
传统教学设计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比较与分析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理念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
从传统教学设计到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的目的、方法和价值体系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巨变。
本文将对传统教学设计和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其特点及优缺点。
一、传统教学设计的特点传统教学设计是从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角度出发,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导向,注重知识点的全面而系统的传授和规范化的知识结构。
在传统教学设计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掌握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掌握程度,然后进行备考和应对考试。
在传统教学设计中,重视课件的规划和设计,强化学生的功夫感,是传统教育的一大特点。
在此基础上,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任课教师往往会增加更多的习题和作业,以便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估。
传统教学设计强调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和传授,特别是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掌握。
课堂教学重视复读和讲解,考试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主要手段。
二、现代教育理念的特点现代教育理念是从自主学习、探究和实践出发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目的,强调学习适应性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更多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探究精神。
教师不仅以知识的传授和教学为目的,更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和态度为目标。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教育的方法比传统教学设计有了更多的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方向,此外,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获取和分析各种信息的能力也成为重要课题。
现代教育重要特点之一是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掘潜力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探索助于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各种教学方法。
三、传统教学设计与现代教育理念的优缺点1.传统教学设计优点传统的教学设计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也可以完整地传授整个知识体系,并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注重复习和作业;加强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估,提高学生对考试的警觉性和学习动力,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何不同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何不同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何不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不同银杏小学代秀芬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对有一定教龄的教师来说,传统教学方法根深蒂固要突破以往的成规相当的难。
对照新课程理念反思传统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这些课堂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弊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区别有:首先,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教师是“传道者”。
而新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是一个让学生获得知识与培养技能同步进行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将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并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
其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分强调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科本位。
而新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第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一味认真听讲、机械回答问题、认真记好课堂笔记等,属于典型的接受式学习方式。
而新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将改变一味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学生搜索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人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对生活的关切,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取向。
最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分注重教师的知识霸权,教师的观点是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
而新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将使教学活动的框架发生根本性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变化。
伴随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间的交往也将发生变化。
课堂教学已不再是一味要求学生适应单一的教师,而是让教师适应风格迥异的学生。
传统理念与新课改理念的对比
传统理念与新课改理念的对比传统理念与新课改理念的对比一、在教师主导下,学生学习在课前、课上、课后的时间和精力大致分配传统教学:1:2:7新课改:7:2:1传统观念下的教师多是不要求学生预习,如果要求了学生预习,在课堂上预设的流程在生成时往往会受到严重影响,课堂上所有的知识对学生都是新的,在初中的课堂上如果有小学的知识点,老师也要讲,这种情形在以上比例中的第一位数字就应该是0,这样做导致课堂效果低差,学生取得高分数只能依赖课后大量的复习与考试。
新课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先学后教。
有的学生发下来新课本就可以很快通读完整本书;新课前所有学生都要预习,以“多数学生上课能讲”为目标,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课前,这样学生取得高分数是显而易彰的。
二、怎样处理课堂前后的预习和作业分成四种教学理念:课前0预习,课后有作业(传统理念);课前有预习,课后有作业(过渡理念);课前有预习,课后无作业(课改理念);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课改理念)。
从教学效率方面考虑,是越来越高。
第一项是传统的理念(学习滞后,反馈时间过长,学生是“奴隶”,学习被动);第二项我们在操作(但是学生很累),第三项我们穿插着尝试(着手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第四项是最高境界(学生负担最轻,完全自主,教是为了不教,很多教育名人是这样做的)我们的导学案等同教师带领学生的预习方案,应该向学案过渡,倡导学生自己学什么自己确定,自己检验自己是否达到目标。
在课上总体当堂检测当堂清。
三、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对比教育活动、人才培养在学校中最终要落实到教学方式上。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教学,是老师滔滔地讲,学生静静地听的被动接受式。
这种方式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改就是要把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参与式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新课改的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自己提出答案。
实施探究性学习,就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进一步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课题,自己开始探索。
传统备课与现代教学理念下备课之比较
传统备课与现代教学理念下备课之比较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最重要一个步骤,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传统的备课主要是备教材,生搬硬套、讲语法,翻译课文,拿来主义是多数教师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
以教材为主的备课方法,有时脱离了学情,传统的教案设计由教师单方面完成,全体学生被一刀切,他们被看成一个整体。
这样的教案要求全体学生理解力、认知力、接受力完全一致。
在实践中传统的备课设计不能很好体现学生的差异,遵循学生的情感认知规律。
那么传统教学理念下的备课有哪些特点呢?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如何做呢?一、传统备课过多强调教材的主导作用,忽视了课程资源教科书是向学生传送信息的工具,教师有时会按照教科书讲授,灌输其中的知识。
新课标提出高中学习外语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新课程理念。
我们应意识到课程资源无处不在,不能局限于课本。
社会、环境、网络、生活都是我们知识的来源。
大多数教师严格按照教材的内容和要求进行教学,很少有教师会因学生的不同、环境不同对教材进行取舍和整合。
优秀的教材都具有灵活性,留有取舍和调整的余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教模块七第21单元时,根据课文的内容,多方位地设计了Epidemics Explained的教案,这一课学习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传染病,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到网上查寻信息:a、黑死病,b、禽流感,查寻完后填写以下表格。
Diseases When WhyHow many people diedBlack DeathBird Flu通过这一练习,学生对传染病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增强了健康意识,这样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灵活地扩大了课程资源的使用,网络也成了我们的教学好帮手。
二、传统备课过于重教法,忽视学法传统的教学只教书,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
教师讲,学生听成为主要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完成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最看重的是如何把自己的知识讲给学生听,我们眼里的好学生是全神贯注地听,认认真真地记的学生。
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理念的有机整合
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理念的有机整合--------关于有效教学的思考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校长张先明《浦东教育论坛文集》07.12发表一、问题的提出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正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
过去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偏重知识传授的“坚冰”开始融化,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转变,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课堂教学的重心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化为关注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学习方式的完善,过去的比较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正向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转变,课堂教学面貌大为改观。
但由于对新课程的学习和理解的不够深入,教学实践中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走进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误区:1、出现了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两种倾向。
一种倾向是教师还是习惯于教学中的强势主导地位,对学生的探究活动预设干预的太多,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探究,学生难以真正地大胆假设,自由思考,自主探究,缺乏真实的活动体验。
另一个倾向是,完全抛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变成了放任自流的学习,探究效率低下。
2、选择探究的问题缺乏探究的价值。
探究的问题应具有新颖性, 有一定的梯度,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有探究的价值问题。
但当前教学中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显得很随意, 教师信口发问,学生不需要探究的过程就可回答,探究式教学变成了贴标签。
3、探究过程形式化。
探究性学习倡导学生的积极合作、群体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的现代意识。
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片面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不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忽视学生的既有经验和思维水平,组织一些不必要的小组讨论充斥学习过程,热闹的形式下掩盖的是空洞的内容,费时多,收效差。
4、评价只注重认知一个维度。
探究式学习注重的是学生实践与思考探索的过程,既重视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更重视学生的探究兴趣、态度、情感、创新思维的培养。
第十六讲 传统与现代教学理念下备课的差异
传统与现代教学理念下备课的差异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备课备什么的问题,怎样才能备好一节课呢?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首要的是理念。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传统与现代教学理念下备课的差异,以更好地提升备课能力,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实处。
传统与现代教学理念下备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第一是:一、对备课的认识不同传统教学理念下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强调的是以教师为本位的知识的传授和接受,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
因而,多数教师对备课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书写教案上。
教案写好了,课也就备好了。
衡量老师备课是否充分、认真的标准是什么呢?看教案就行了,教案写得好,写得详细认真,课就备得好。
理由很简单,写教案前你不分析教材,不查找资料,不研究教法能把教案写好吗?所以多数教师就干脆将备课等同于写教案,教案写好了,备课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而现代教学理念下的备课呢,则将教案的完成仅仅看做一个重要环节,认为备课是一个动态的延伸过程,它是有始无终的。
备课不仅有课前备课,而且还有课后备课,也就是课后对课前的准备,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劣、得失等进行反思、分析、评价。
从广义的角度看,备课是以学科教学为核心的终生备课。
既包括有形的教案(纸质的或电子的),更包括融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底蕴、情感态度、教育机智、语言表达于一体的,存在于教师头脑中的无形教案。
所以,现代教学理念下的备课,是以学生为本、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高的广义的备课。
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听了一节公开课后感慨到:这节课表面上只花了15分钟准备,实际上却是我一生的准备。
对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同,是传统与现代教学理念下备课的第二个差异。
二、对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同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这主要反映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上。
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教学理念下,教学目标的设计都是教师备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以“知识本位”为依据的,围绕着教师能教授多少知识,学生能接受多少知识而展开的。
改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课程理念
改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课程理念新课标颁布后,新课程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它代替了传统语文教学课堂的呆板,呈现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它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法,活跃了师生的思维,不断激发师生的创新意识;它改变了以往学生看到教师恐惧害怕的心理,呈现出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局面;它代替了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创新式,适应学生发展的新型方法,新课程理念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转变过去灌输式教学为体验式、参与式、自主式教学,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构建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于如何建构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具有实效性的课堂教学,这是我们每位新课程教师共同面对的新问题。
1 课改中教师、学生、教材的角色位置1.1 构建由权威意识转变为服务意识的新型教师角色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所以说,传统教师角色观也是形成“先教后学”教学观的原因之一。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学生成长的“高级伙伴” 是学生发展、课程开发、教学效率的研究者。
在“先学后导”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审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自己,要脱下多年形成的披在身上“权威性袈裟”,以新课程理念重塑教师角色观。
1.2 构建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自主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的记录员,而是主动的建构者,他们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事物的意义。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时候,还应该注意适宜地给予指导,不能一味地提问,也不能任由学生自己看书。
因为小学生的思维相对仍比较简单,需要教师在一旁作适当的指导提示,以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有明确的方向和思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1.3 构建由注重教材设计转变为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设计观首先,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课前,重心放在学生的自主学习。
结合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语文教学模式
结合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语文教学模式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演变。
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的评估,而现代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结合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既传承经典,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教育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传统教育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应试能力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教育模式往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教学方法的运用:辅以经典的教材和课文,教师通过讲解和讲授,将语文知识传递给学生。
例如,通过讲解古文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掌握。
2. 传统阅读材料的选择: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被广泛应用。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作品,学生能够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拓宽自己的文学素养。
3. 笔试评估的形式:在评估学生语文水平时,往往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注重对学生书面表达和文字理解能力的考察。
这种形式的评估可以促使学生重视语文学科,并培养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现代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理念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参与性的教学方式:采用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交互式的授课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让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
2. 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料和渠道。
例如,通过让学生观看相关电影片段,配合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意义。
3. 实践与体验的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展览等实践活动,让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剧本创作、诗歌朗诵等活动,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三、结合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语文教学模式结合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语文教学模式,应该既注重经典的传承,又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培养。
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
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一、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对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教案作为一种教学准备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现代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传统教案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教师的讲授。
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关键。
现代教学设计强调学生参与、合作和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教学活动。
现代教学设计还强调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和生成性,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过程中的反馈,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目标,设计出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方案。
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不仅是教学方式的变革,更是教学理念的更新。
它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从传统的教学管理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这对于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教师才能适应现代教学设计的要求,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
1. 教育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在当今社会,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各国提高国家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我国自20世纪末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旨在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教育体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教育改革的意义在于:有助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素质,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
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教学思想与现代新课程理念
面对新一轮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如何树立新课程的思想和观念,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正确理解课程改革的意图,彻底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中解脱出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正确地实施和全面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实现现代教育教学培养适应未来发展人才的目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首先需要解决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通过学习现代教育教学和新课程理论,深刻理解、领会、感悟新课程的思想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实践行为。
本人认为,教师必须首先实现下列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的革命,才能正确顺利地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与新课共同成长和发展。
新课程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宗旨。
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出发点,教师围着学生转,教为学服务,“以学论教”。
教学不再是忠实而有效传递和执行课程的过程,而是创生与开发课程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是学生发现、提出、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交流、合作学习、收集和处理新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过程。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需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和“全人”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以及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愿望和能力,特别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加以确认,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要创造性教材使用。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材是主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它是少数专家特别是学科专家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精选对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及时反映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学内容,在内在的学术性品质上可能是很好的。
但是,教材毕竟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的,就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来说,却是无能为力的。
因此,教材不是圣经,教师对于教材的使用,更多地应该强调是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使用。
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动机、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代科技发展的现实,作适应删减,进行重组、变革、渗透、拓展和创新,创造性地加以使用,用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创造出“适应学生的教学内容”。
教学技术应用。
以个人电脑、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的出现,以及它与教育的联姻,为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也为具体的教学实践行为带来了诸多便利,具有直观、便捷、新颖、形象的特点,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促进教学信息传递多渠道局面的出现和学生学习的多维互动性。
但是每种教学技术工具都有它的局限性和使用范围,我们应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奔着从实践出发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继续挖掘和发挥传统教学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交互渗透和互相补充。
同时还应预防技术至上主义。
自主、合作学习方式。
原有的单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所学内容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创造性被销蚀殆尽,已经成为素质教育在课堂中推进的一大障碍。
因此,必须建立和形成旨在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发
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形式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提出、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培养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全方位、动态发展的评价。
由于学生存在着诸方面的个体差异,他们的能力基础和知识基础不同,所以对他们就不能用一个衡量标准去评价,必须以动态发展的观点,进行全方位的考评。
除了把成绩作为评价的指标外,还应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绪发展、习惯形成、心理素质、团结合作精神等纳入评价体系的指标内容。
实行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
采取口头评价、行为观察、阶段性评价等多种形式,建立成长记录袋,并把上一次终结性评价作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和依据,进入学生的发展进程中,以便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课后诊断、反思。
诊断可以是自我诊断,也可以是和他人共同诊断,即教师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诊断分析和集体诊断评析,寻找本节课的成功与失败。
反思,即教师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检阅、反省和深思。
由于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不断发展的学生个体,而我们的教学设计又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的预先“文本设计”,它与具体的教学实际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教学存在成败得失也就在预料之中。
因此,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调整、修改、补充和完善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教师每上完一节课后,都必须进行诊断和反思,通过自我诊断分析和他人诊断评析,找出本节课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反省和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与先进的教学理念的相悖之处,反思自己的功过是非,总结经验,吸收教训,并修改、补充、完善和追记在案,写出诊断反思论文,以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规范教学行为,求得新的提高和发展。
同时,课后诊断、反思,还可强化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