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是哪三个
【初汉三杰】历史上汉初三杰的历史功绩和命运归宿
【初汉三杰】历史上汉初三杰的历史功绩和命运归宿导读:秦末大乱,群雄并起,楚汉相争,天下归汉。
汉高祖刘邦曾总结过自己能得天下的原因,刘邦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在此将张良、萧何、韩信三人相提并论,称誉为'人杰’,这就是汉初三杰的来历,也是对三人功绩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张良是大谋略家,萧何是大政治家,韩信是大军事家,谋略用智,政治用仁,军事用勇,刘邦兼收并蓄,无敌于天下,终成霸业。
但在国定邦安之后,三人的命运却各不相同:张良凄凉隐退,萧何苟且保身,韩信悲愤丧命。
这其中究竟牵扯到怎样的个人矛盾和利益争斗,本文将从三者的个人经历和他们与汉高祖刘邦之间的微妙关系中进行分析和试论。
千古帝王师——张良在陕西省汉中留侯祠张良正殿门外第一柱上有一幅对联,基本概括了张良一生对历史的主要贡献:壮士奋挥椎,报韩已落秦皇胆;大王烦籍箸,策汉终函项羽头。
上联写张良在公元前218年谋刺秦始皇,在博浪沙奋力一击,严重挑战了始皇帝的权威,打破了其不可侵犯的神圣光环,为后来陈胜、吴广的大起义鸣了一声长笛。
下联写张良为帝王师,帮助刘邦出谋划策打败了项羽。
宋人真德秀说:“子房为汉谋臣,虽未尝一日居辅相之位,而其功实为'三杰’之冠,故高帝首称之。
其人品在伊、吕间,而学则有王伯之杂;其才如管仲,而气象高远则过之。
其汉而下,惟诸葛孔明略相伯仲。
” 由此可见,世人对张良的评价甚高。
张良,字子房,出生贵胄,本为姬姓,为韩国同族。
张良祖父姬开地和父亲姬平两代相韩五代国君,历经了韩国由侯到王的转变,史称“五世相韩”,君臣相知,同尊俱辱,使得张良在国破家亡之后仍念念不忘为韩报仇。
公元前230年,韩为秦所破。
当时张良家资颇富,有僮仆三百人,张良“弟死不葬”,将家产全部变卖,所得巨资用于结交豪侠,誓为韩报仇,谋刺秦王。
历史趣谈汉初三杰都是谁?历史是怎么评价汉初三杰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汉初三杰都是谁?历史是怎么评价汉初三杰的
导语:韩信韩信(约前231-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
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
韩信
韩信(约前231-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
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
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劳,但后来却遭到刘邦的疑忌,最后被安上谋反的罪名而遭处死。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
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
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着有兵法三篇(已失传)。
韩信历史评价
蒯彻以“略不世出”来赞誉韩信
生活常识分享。
文化常识:汉初三杰
秦被推翻后所出现的楚汉相争局面,经过四五年的混战,到公元前202年告一段落。
汉王刘邦取得了最后胜利,建立了一个在历史上比秦更加强大的国家,国号汉,建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习惯上称为西汉或前汉。
刘邦做了这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就是后世所称的汉高祖。
汉高祖刘邦有一次对人说:“出谋划策,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安抚百姓,筹集粮饷,我不如萧何;带着百万大军,攻必胜,战必取,我不如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人杰啊!”刘邦所赞扬的这三个人,就是历史上所称的“汉初三杰”。
他们对于汉朝的建立都是有贡献的。
张良,字子房,先世为韩国人,出身于贵族家庭。
他年轻时,韩国被秦国所灭,他为了替韩国报仇,把家财散尽,结交了一个大力士。
公元前218年,这位大力士拿着一柄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地方行刺秦始皇,没有打中本人,只打中了副车。
秦始皇大怒,下令到处搜索刺客,张良在此藏身不住,只好改名换姓,逃避他乡。
传说在逃难期间,有一次,他在一条河边遇见一个老人故意把鞋掉到桥下去,老人冲着他很不客气地说:“小孩儿,给我把鞋捡上来!”他一听心里直冒火,怎么这个人这么大模大样随便乱指使人?但是转而一想:他年纪大走不动,替他捡捡又何妨?于是便走到桥下替老人把鞋拾了起来。
谁知老人这时又把脚一伸,说:“给我穿上!”张良差一点气得要发作,不过他又转而一想:给老年人做点事也没有什么不应该,何必计较他的态度。
于是他又恭恭敬敬地帮老人把鞋穿上。
鞋穿好后,老人连“谢”字也没有说一个,扭转身就走了。
张良望着老人的背影,看着他慢慢走开,觉得这人十分奇怪。
不料过了一会儿,老人忽然走转回来,笑着对张良说:“很好,你这小孩儿可教!记住,五天后一早到这里来会我。
”过了五天,张良抱着好奇的心理真的起了个早,赶到桥边来会老人,没想到老人却比他早到。
老人一见他晚来,就发怒道:“与年老人约会,为什么迟到?去!再过五天后早点来!”又过了五天,这次张良一听鸡叫就起床,他自以为今天一定不会晚,谁知到桥边一看,老人比他到得更早。
揭秘“汉初三杰”为什么下场如此不同解析
揭秘‚汉初三杰‛为什么下场如此不同被刘邦亲自称之为‚人杰‛的三个人,均功劳盖世,日后刘邦对他们的处置方法却却大不相同。
三杰之中,刘邦对韩信从来就没怎么放心过,对萧何也是疑神疑鬼,反而对张良则似乎从来都没疑心过。
刘邦打天下时,手下文臣武将不计其数,其中萧何、张良、韩信居功至伟,被史学家称为‚汉初三杰‛。
刘邦的评价精确而深刻,有一次他在酒席宴问群臣自己为什么能得到天下,而项羽比自己势力大得多却失去天下又是为何?群臣的对答都没有说到点子上。
刘邦笑了笑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然而,就是被刘邦亲自称之为‚人杰‛的三个人,均功劳盖世,日后刘邦对他们的处置方法却却大不相同。
三杰之中,刘邦对韩信从来就没怎么放心过,对萧何也是疑神疑鬼,反而对张良则似乎从来都没疑心过。
究其原因,韩信手握兵权,而且攻齐之后又主动求封为齐王,犯了帝王家大忌,刘邦对他有疑心一点也不奇怪;萧何与刘邦同乡,在关中也是有着自己势力的,且深得民心,刘邦因此对他也一直放心不下;而张良则是跟在刘邦身边的,淡泊名利的为人使刘邦对他相对放心得多,而且张良是外来户,不象萧何的根深蒂固,这也是日后刘邦有不同方式处置‚三杰‛的主要原因。
张良世代为韩国贵族。
秦末乱起,张良也组织了一支百余人的队伍反抗暴秦,在留县遇到刘邦,两人很谈的来,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
这才有了‚约法三章‛灭亡秦朝;鸿门宴有惊无险,被封汉王;火烧栈道,使项羽放松了警惕,为日后的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打下了基础。
后来张良从彭城再投刘邦,受封为‚成信侯‛。
做为实际上的军师,开始与刘邦真正合作,帮助刘邦灭项羽,平定天下。
刘邦封赏功臣时,对张良的封赏是‚自择齐三万户‛,张良谢绝,只要了‚留‛这个地方。
汉初三杰分别是谁
汉初三杰分别是谁
汉初三杰分别是萧何、张良和韩信。
楚汉争霸之中,刘邦最终赢得了胜利,但是刘邦赢得胜利离不开这三个人。
韩信,原本是一个默默无名的小伙子,原本可能只想做苦力讨讨生活,没想到结识了萧何,最后认识了刘邦。
韩信被刘邦封为大将,统帅军队,这也是刘邦做得非常正确的一件事情。
这里开始,韩信锋芒毕露,一开始的小胜利一直到最后的连灭四国,成为决定天下归属的关键性人物,被项羽和刘邦争抢的武将,之后协助刘邦灭掉了项羽,为刘邦一统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萧何,是为刘邦处理后备的一位重要人物,称为“萧相国”。
在刘邦攻克咸阳之后,立即接手了秦国宰相的事物,并把图书和书籍收集起来,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口,全部郡县的户口资料,成为了日后制定计划最为基础的根基。
在之后楚汉争霸中,萧何留守关中,为汉军运输充足的粮草,用以支撑汉军的对楚军的征战,对刘邦战胜项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刘邦建立西汉之后,帮助刘邦排除异己,立下重要功劳。
张良,是像诸葛亮一位的绝世谋士。
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他的智慧,可以说将自己作为谋士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逃,并疏通项羽的叔父项伯,并在后面与项羽的争霸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超高智慧,为刘邦打下天下做出非常重要的贡献,并在最后刘邦建都之后劝诫刘邦建都关中。
最后,张良明哲保身,放弃权力,安然离世。
刘邦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盘点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分别是谁?
盘点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分别是谁?本文导读:指西汉树立时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开国功臣。
刘邦曾问说:“我之所以有今日,得力于三自己: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慰大众,不断供应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全国者也。
”2、宋末三杰南宋尽管覆灭,但输得是这么的悲凉,这么有节烈之气,勇士们面临外族侵略和压榨,拼死反抗,为争夺民族生计、自负、自卫而英勇献身,义无反顾。
所以,他们中的领袖:张世杰、陆秀夫与文天祥,被称为“宋末三杰”。
3、明初三杰即刘基、李善长、徐达三人。
三人都是明代开国功臣。
刘基是元末明初的军事家、道家、政治家、文学家,与章溢、宋濂、叶琛并称为四先生。
在民间传说中与诸葛亮齐名。
李善长先后担任右丞相、左丞相,为百官之首。
徐达是出色的军事家,1368年率军北伐,攻大都,灭元朝。
4、辽东三杰即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
他们都是明末军事统帅,在大明王朝在辽东抗击后金侵略中起到无足轻重的效果,以及出色贡献,被后人尊称为:辽东三杰5、晚清三杰别离指的是清道光年间创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的政治家、战略家曾国藩;歼灭陕甘回乱、攻灭阿古柏政权,克复新疆的军事家、政治家左宗棠;参加洋务运动、活跃倡建近代水兵、树立北洋水师政治家李鸿章6、北洋三杰1899年冬,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袁世凯约请德国驻胶州总督到济南阅操。
德国总督看到袁世凯所练新军确比旧军练习精娴,赞扬掌管练习的王士珍、段祺瑞和冯国璋为"北洋三杰"。
7、黄埔三杰是指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中最为突出的三自己物,他们是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
前两人都是坚决的共产党人,而贺衷寒则有个改变的进程,先是共产党,后又变成共产党的死对头。
汉初三杰
“汉初三杰”,说的是汉朝建立时的: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人。
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
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人物简介韩信(约前231-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
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
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劳,但后来却遭到刘邦的疑忌,最后被安上谋反的罪名而遭处死。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
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
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为汉初城父(今安徽亳州)人。
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
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
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
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
历史趣谈:汉初三杰到底有何过人之处?汉初三杰的丰功伟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汉初三杰到底有何过人之处?汉初三杰的丰功伟
绩
导语:说起汉朝的建立就离不开西汉三杰张良(字子房)、萧何、韩信这三个人的名字。
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
刘
说起汉朝的建立就离不开西汉三杰张良(字子房)、萧何、韩信这三个人的名字。
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
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韩信具有超人的军事指挥才能。
韩信可以说是千古难得的军事帅才了,他能够把弱小的军事力量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以至于最后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彻底击败,一举奠定了建立汉王朝的基础,这是与他超人的军事指挥天赋分不开的。
他曾经在与刘邦的闲谈中认为刘邦只有指挥十万军队的能力,而就他自己指挥军队的能力而言,却没有数量限制,指挥的军队越多越好(这就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成语的来历)。
但韩信作为一位军事统帅勇有余,但智不足,终于在未央宫阴谋中死于吕后之手,真可谓“英雄一世真豪杰,辜负胸中百万兵”!史书里或多或少影射韩信有谋反的倾向,我认为这是天大的千古奇冤。
从韩信的条件来看,他若真想造反,一百次也反成功了,可是他却始终没有反,直至被害死。
萧何具有镇守国家安抚百姓的能力。
西汉三杰里的萧何治理国家的行政才能就不用说了,刘邦说的“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
生活常识分享。
汉初三杰是哪三个
汉初三杰是哪三个西汉萧何、张良、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这三人为汉高帝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这三位功臣的下场却各自不同。
萧何是沛县小吏出身,从他的出身背景来看,似乎家族颇有些财富,能够支撑他学习文化知识。
萧何也很有见识,选择当文吏以避免招灾惹祸。
萧何有识人之明,他年轻时便看出刘邦不同寻常,与其交情很深。
后来刘邦斩蛇起义,率戍卒杀回沛县,萧何等人便推刘邦为主。
刘邦引萧何为丞,管理军中政事。
由于多年从事文吏工作,萧何积累了深厚的政务经验,把诸项事务都打理的井井有条。
刘邦攻入咸阳后,诸将都到秦宫府库抢夺金银财宝,独萧何有先见之明,把档案资料、政府律令全都取走。
国家好比一台巨大的机器,萧何拿走这些资料,相当于拿到机器的操作说明书,这对刘邦建立国家、实施统治的好处是相当巨大的。
后来刘邦常年在外征战,萧何依靠收取的资料,几乎没费什么劲就恢复了关中的统治秩序,每每刘邦损兵折将,或是粮草不济,萧何总能变魔术一样给前方提供最强劲的支撑。
所以尽管刘邦经常被项羽击败,往往都能起死回生。
萧何治国理政的才能无疑是出类拔萃的,同时他的政商也十分高超。
汉三年时(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有段时间频繁派遣使者到大本营慰劳丞相萧何,萧何被弄的受宠若惊。
有个叫鲍生的对萧何说:“大王在外九死一生地打仗,反而来慰劳丞相,这是对你不太放心。
为君之计,不如把你家中子弟能当兵的全都派到前线效力,这样便能打消大王的疑虑。
”萧何一点就透,马上如法照做,果然使刘邦疑心全消。
刘邦对萧何的猜忌,并没有因此而彻底打消。
丞相权力之大,仅次于皇帝,万一变生不测,刘邦的皇位可就坐不稳了。
后来刘邦又用同样的手段敲打了萧何两次,第一次,萧何把家财全都捐出去做军费,以安刘邦之心;第二次,萧何索性舍却良好的政治声誉,在长安强买平民的良田,惹得京师上下怨声载道,总算跌跌撞撞地换取了平安。
刘邦和萧何的政治关系,既是密不可分的搭档,又是彼此都不能放心的潜在敌人,在这种尴尬的状态下生存,也就是萧何才能胜任。
“汉初三杰”的历史功绩和命运归宿,为何各不相同?
“汉初三杰”的历史功绩和命运归宿,为何各不相同?秦末大乱,群雄并起,楚汉相争,天下归汉。
汉高祖刘邦曾总结过自己能得天下的原因,刘邦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在此将张良、萧何、韩信三人相提并论,称誉为‘人杰’,这就是汉初三杰的来历,也是对三人功绩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张良是大谋略家,萧何是大政治家,韩信是大军事家,谋略用智,政治用仁,军事用勇,刘邦兼收并蓄,无敌于天下,终成霸业。
但在国定邦安之后,三人的命运却各不相同:张良功成隐退,萧何苟且保身,韩信悲愤丧命。
这其中究竟牵扯到怎样的个人矛盾和利益争斗,本文将从三者的个人经历和他们与汉高祖刘邦之间的微妙关系中进行分析和试论。
千古帝王师——张良在陕西省汉中留侯祠张良正殿门外第一柱上有一幅对联,基本概括了张良一生对历史的主要贡献:壮士奋挥椎,报韩已落秦皇胆;大王烦籍箸,策汉终函项羽头。
上联写张良在公元前218年谋刺秦始皇,在博浪沙奋力一击,严重挑战了始皇帝的权威,打破了其不可侵犯的神圣光环,为后来陈胜、吴广的大起义鸣了一声长笛。
下联写张良为帝王师,帮助刘邦出谋划策打败了项羽。
宋人真德秀说:“子房为汉谋臣,虽未尝一日居辅相之位,而其功实为‘三杰’之冠,故高帝首称之。
其人品在伊、吕间,而学则有王伯之杂;其才如管仲,而气象高远则过之。
其汉而下,惟诸葛孔明略相伯仲。
” 由此可见,世人对张良的评价甚高。
张良,字子房,出生贵胄,本为姬姓,为韩国同族。
张良祖父姬开地和父亲姬平两代相韩五代国君,历经了韩国由侯到王的转变,史称“五世相韩”,君臣相知,同尊俱辱,使得张良在国破家亡之后仍念念不忘为韩报仇。
公元前230年,韩为秦所破。
当时张良家资颇富,有僮仆三百人,张良“弟死不葬”,将家产全部变卖,所得巨资用于结交豪侠,誓为韩报仇,谋刺秦王。
谋圣张良:唯一善终的汉初三杰
精心整理谋圣张良:唯一善终的汉初三杰谋圣张良:唯一善终的汉初三杰初三杰”,着名的政治家、谋略家,被誉为“谋圣”。
张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指的就是张良。
他的名字因此也成了智慧的代名词,与文圣孔丘、武圣关羽、诗圣杜甫等人一起并列为中国古代的14位圣人。
亡国之恨行刺秦王公元前于是,张良到东方拜见仓海君,共同制定谋杀行动计划。
他弟死不葬、散尽家资,找到一个大力士,为他打制一只重达60公斤的大铁锤,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行踪。
投奔刘邦后,张良辅佐刘邦,出谋划策、屡建奇功:烧栈道瞒项羽、修栈道渡陈仓、屡次麻痹项羽,为刘邦的军事行动遮掩;楚汉战争转折关头,明确提出拉拢英布、联络彭越、倚重韩信、共同抗楚的计谋;通过项伯缓解刘邦和项羽的矛盾,彩。
据记载:一日,张良闲来无事,来到下邳的一座桥上游玩。
经过一位身着粗布衣衫的白发老人时,老人故意把鞋子丢到桥下,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捡上来!”闻听此言,张良很气愤,但见老人年纪较大,就勉强走到桥下把鞋子捡了上来。
老人又得寸进尺地说:“给我穿上!”张良强压怒火,跪在地上为老人穿上了鞋。
穿好鞋后老人笑着离去,但走了一里多地后,老人又返回来对张良说:“你这小子有培养前途!5天后,你还来这里见我。
”5天后天亮后,张良发现老人送的书竟然是他梦寐以求的《太公兵法》,传说此书是西周姜子牙所着。
得到《太公兵法》后,张良手不释卷,果然成为智谋奇才。
鸿门斗智力挽狂澜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率军向咸阳进发,到达灞上(今陕西西安东南)。
公元前206年,项羽封刘邦为汉王,据秦巴郡、蜀郡。
刘邦重赏张良黄金、珍珠。
张良把赏物全部送给项伯,让项伯劝项羽把汉中地区封给刘邦。
刘邦得汉中,从巴蜀去汉中时,张良劝刘邦烧栈道,以示天下,不再回巴蜀,使项羽放心攻打齐王田荣。
公元前202年,刘邦和各路诸侯攻打楚王项羽,在垓下败项羽,统一全国。
功成身退明哲保身重任。
《大汉王朝》之六:汉初三杰
《大汉王朝》之六:汉初三杰栾氏春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项羽死后,刘邦称帝的局势已定,但是在登基之前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韩信,因为韩信不仅有天气第一的军事才能和功劳并且还有大部分的兵权,于是刘邦开始夺韩信的兵权,改封韩信为楚王,另外封彭越做梁王,就这样解决了韩信对自己的威胁。
项羽自杀后,刘邦曾哭祭。
刘邦立即赶回山东定陶。
刘邦回大营,直接到韩信的军营中,先把军队控制了。
夺了军权。
韩信被架空。
这是刘邦灭项羽后的第一件事,这是他心里一等一的大事。
因为韩信太优秀了。
第一,军事才能天下第一;第二,部队实力天下第一;第三,功劳天下第一。
整个刘邦集团中,韩信是首,无可争议。
刘邦着手解决的第一件事正是这个。
它会引起一连串的反应。
韩信怎么想?对他刺激大。
对其他诸侯王呢?会不会影响到下一步呢?刘邦处理的善后,怎么安排项羽之后天下的大事呢?当时中国向哪儿去,这是最大的问题。
夺权在汉五年十二月。
第二个月,下令楚平定了,义帝死了,楚地没人治理了,下令齐王韩信改封楚王。
这是徙封。
另外封彭越为梁王。
两个王安排了。
刘邦首先解决了韩信与彭越的问题。
我们要提出问题讨论,为什么要夺韩信的兵权?为什么要徙封韩信与封彭越?韩信本事太大功劳实力太大,刘邦不放心。
他手下这样的军事奇才让他不安心,所以要夺兵权,他才会有安全感。
部分满足韩信的欲望。
这就是夺权的重要原因。
急着封考虑有:一是还愿,因为灭项前许过愿。
当时许陈郡以东直到海边归韩信,愿许过要还,否则会负约;二是安抚,韩信不是一个孤立的人,是七个诸侯的代表,七个几乎把整个国土一半占了,所以要安抚;三是便于称帝,刘邦这时想称帝了,如果处理不当,皇帝当不成。
这些诸侯联手又会天下大乱。
出于三种考虑,刘邦才这么急着解决问题。
徙封与分封玩得老练,跟谁学的?一是实践。
二是高人。
有高人指点。
刘邦最初不是会分封的人。
刚起兵时,一门想求封。
想做关中王。
实际上经历求封到分封的过程。
这是青涩走向成熟的过程。
小学议论文作文:《细说汉初三杰》读后感3
《细说汉初三杰》读后感
寒假里,我看了不少书,但我觉得值得推荐的只有一本——《细说汉初三杰》。
书中主要描写了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汉初开国功臣的故事。
这三人都是汉代初年杰出的人才。
《史记》中曾经记载:汉高祖刘邦曾这样评价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意思是:“运筹帷幄不如张良,治理国家不如萧何,率军打仗不如韩信。
”
然而,这三人因为性格不同,最终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局。
比如张良,为人处事比较低调,淡泊名利,不贪财,不争官,不居功自傲,尤其是汉代开国以后,他不问朝事,逍遥自得,不卷入朝中的政治之争,因此他最终得以功成身退,安享晚年。
再如萧何,他的性格忠厚,人缘又好,碰到难题时,总有人站出来为他说话,再加上他是文官出身,懂得治理国家的方法,因此他成为了光耀千载的汉初名臣。
而韩信呢,虽然他的军事才能在当时独步天下,但是他为人张扬、功高震主,刘邦对他并不放心,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他。
通过《细说汉初三杰》这本书,使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
汉代初年的历史。
同时,也明白了张良、萧何、韩信三个开国功臣因为性格不同而导致了三种不同的结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初三杰(也称为兴汉三杰)是指汉朝辅佐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建立汉室江山的三位杰出的政治、军事人才和功臣,张良、韩信、萧何。
汉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封张良为留侯。
韩信曾被封为齐王、楚王,后因有人告韩信谋反,被贬为淮阴侯。
汉初三杰有着迥然不同的命运,张良得以功成身退,萧何委曲求全,韩信被告谋反,被吕后骗入长乐宫,斩于钟室。
韩信韩信画像韩信画像韩信(约前231-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
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
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劳,但后来却遭到刘邦的疑忌,最后被安上谋反的罪名而遭处死。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
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
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吴起,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已失传)。
韩信的墓地有三座。
一是,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南焉乡高壁村的高壁岭山的“山西韩信墓”;二是,位于西安市灞桥区新筑镇新农村的“陕西韩信墓”;三是,淮阴的“江苏韩信墓”。
张良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为汉初城父(安徽亳州)人。
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汉初三杰”之一。
张良画像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
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
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
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
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
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张良先祖原为韩国颍川郡贵族其祖三代为韩丞相本姓韩。
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古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
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申徒。
以韩申徒之职率军协助平定关中,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灞上分封时“为汉王请汉中地”。
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
楚汉战争期间,“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
汉朝建立,封留侯。
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
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
传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
[2] 萧何萧何萧何(前252年3.20—前193年7.8),汉族,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
萧何出生于秦泗水郡丰邑县(今江苏丰县)东护城河西岸,现萧何宅遗址尚存。
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
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楚汉战争时,萧何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
萧何慧眼识才,力荐韩信,韩信率汉军渡陈仓,战荥阳,破魏平赵,收燕伐齐,连战连胜,在垓下设十面埋伏,一举将项羽全军歼灭,为刘邦平定了天下。
高帝十一年(前196年)萧何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
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
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
[3]关于韩信从军事统帅的角度来说,韩信可以算得上是千古难得的帅才和将才了。
他能够把弱小的军事力量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以至于最后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彻底击败,让项羽自刎乌江,一举奠定了建立汉王朝的基础,这是与他超人的军事指挥天赋分不开的。
他曾经在与刘邦的闲谈中认为刘邦只有指挥十万军队的能力,而就他自己指挥军队的能力而言,却没有数量限制,指挥的军队越多越好(这就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成语的来历)。
韩信作为一位军事统帅勇有余,是合格的;但作为一位权力中枢的谋臣来讲显然是智不足,是不及格的。
说句难听的话,韩信的权谋技巧只相当于小学生水平。
他身处手握重兵、功高震主的极易招来杀身之祸的境地却毫无自我保护意识,多次受到猜疑诬陷却从不在意、不思改进,终于在未央宫阴谋中死于吕后之手,真可谓“英雄一世真豪杰,辜负胸中百万兵”!他的死,他自己需付一半的责任。
[4]历史评价蒯彻以“略不世出”来赞誉韩信南宋文学家陈亮则说:“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
”明代学者茅坤对韩信的用兵艺术有如下精辟的论断:“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
予故曰: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辞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然哉!”关于萧何三国志11中萧何三国志11中萧何汉初三杰里的萧何却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
若硬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他,只能勉强说他智有余而仁不足。
萧何的治理国家的行政才能我就不用说了,刘邦说的“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这句话就是对他的最确切的评价。
尤其令人拍案称奇的是,他的卓有成效的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随着他的辞世而重蹈人亡政息的惯例,甚至他的继任者曹参对萧何生前制定的各项法规、方针政策一字不改而自己只管吃喝玩乐,竟然也能政绩斐然、国泰民安。
以至于这段脍炙人口的典故成了流传至今的成语“萧规曹随”。
由此可见萧何的治理国家的行政才能是多么卓越!提起萧何,就会想到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了:韩信这位旷世帅才由于被刘邦大材小用地当作仓库管理员使用,被气得不辞而别,后被年老体弱的萧何星夜追回拜为元帅的千古美谈。
但令人极为遗憾的是,在韩信问题上名扬后世的萧何在后来却因为韩信问题而为后人所诟病,那就是萧何明明知道韩信不会谋反,却在个人进退利害(可能包括避嫌)的考虑下与吕后一起设下圈套谋害了韩信。
历史评价这就是令人感慨万千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语的来历。
虽然纵观萧何的一生,这个不仁不义的污点也许可以算作瑕不掩瑜,并不能动摇萧何作为一代名相的历史地位,但污点毕竟是污点,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完人标准相比较,还是有相当距离的。
关于张良在汉初三杰里唯有张良可以算得上仁、智、勇三者皆备的完人了。
张良的智在刘邦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这句话里可以得到最好的诠释,就不赘言了;张良的勇从他敢于和志同道合的力士一起在博浪沙刺杀由大批卫队护卫的暴君秦始皇的大无畏的行动中即可看出,也用不着多说;张良的仁是值得大书一笔的。
历史评价历史学家司马迁对张良赞誉有加:“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连轻易不肯赞誉他人的大文学家苏轼也专门为张良写了一篇著名的《留侯论》,文中对张良的品德感叹道:“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3不同结局编辑历史概况刘邦打天下时,手下文臣武将不计其数,其中萧何、张良、韩信居功至伟,被史学家称为“汉初三杰”。
刘邦的评价精确而深刻,有一次他在酒席宴问群臣自己为什么能得到天下,而项羽比自己势力大得多却失去天下又是为何?群臣的对答都没有说到点子上。
刘邦笑了笑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历史渊源然而,就是被刘邦亲自称之为“人杰”的三个人,均功劳盖世,日后刘邦对他们的处置方法却却大不相同。
三杰之中,刘邦对韩信从来就没怎么放心过,对萧何也是疑神疑鬼,反而对张良则似乎从来都没疑心过。
究其原因,韩信手握兵权,而且攻齐之后又主动求封为齐王,犯了帝王家大忌,刘邦对他有疑心一点也不奇怪;萧何与刘邦同乡,在关中也是有着自己势力的,且深得民心,刘邦因此对他也一直放心不下;而张良则是跟在刘邦身边的,淡泊名利的为人使刘邦对他相对放心得多,而且张良是外来户,不象萧何的根深蒂固,这也是日后刘邦有不同方式处置“三杰”的主要原因。
张良处理张良张良张良世代为韩国贵族。
秦末乱起,张良也组织了一支百余人的队伍反抗暴秦,在留县遇到刘邦,两人很谈的来,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
这才有了“约法三章”灭亡秦朝;鸿门宴有惊无险,被封汉王;火烧栈道,使项羽放松了警惕,为日后的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打下了基础。
后来张良从彭城再投刘邦,受封为“成信侯”。
做为实际上的军师,开始与刘邦真正合作,帮助刘邦灭项羽,平定天下。
刘邦封赏功臣时,对张良的封赏是“自择齐三万户”,张良谢绝,只要了“留”这个地方。
功成名就的张良此时已形同隐居,除了在封赏功臣、建都问题上出了点主意外,就是后来在保护太子上发挥了作用。
在刘邦的三杰中,张子房精通黄老之学,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使得刘邦一直尊重张良。
萧何处理萧何与刘邦同乡,刘邦起兵不久就与曹参一起追随刘邦,对刘邦可谓忠心耿耿,至死不渝。
萧何慧眼识才可以说无人能及。
首先是看准了市井无赖的刘邦,终生追随;其次是看好韩信,强力推荐。
萧何功高位显,想当然地引起为人刻薄的刘邦的猜忌,曾经三次怀疑、试探萧何。
汉三年,刘邦与项羽两军对峙于京县、索亭之间。
刘邦一边在前线打仗,一边担心后方局势,多次派使者慰劳萧何。
有人对萧何说:“如今陛下在征战沙场,餐风吸露,自顾不暇,却多次派人慰问阁下,这不是明摆着有怀疑阁下之心吗?我替阁下拿个主意,不如派您族中能作战的全部奔赴前线,这样大王就会更加信任阁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