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必修四(精品课件)6.1人的人是从何而来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必修四 6-1人的认识是从何而来 课件 共23张 精品

高中政治必修四 6-1人的认识是从何而来 课件 共23张 精品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 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 都要服务于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 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表现:①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人的实践活动是 历史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 、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并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探究练习一
思考: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所以说实 践是一种主观性活动。
B、客观事物自身也 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 确地反映了它
C、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或者说实践处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 点上。人们把认识和实践的结果对 照,相符合,认识就正确。反之,认 识就是错误的。
问:科学理论能否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问题四:
小马需要认识河深浅的目的是 什么?
结论是: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活动。
本框总结:

1、实践的含义

客观物质性

实 2、实践的特点
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探究材料:
我国的探月计划由绕月、着陆、采样返回 三步接力完成。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探测 器在四川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嫦 娥三号”携带“玉兔号”月球车首次实现了月 球软着落和月面巡视勘察,并开展了月表形貌 与地质构造调查等科学探测,获得了重要数据 。“嫦娥三号”圆满完成了探月的第二步---着 陆的任务。

高中政治必修4精品课件11: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中政治必修4精品课件11: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自然界
改造自然的实践
识 从
客观世界

人类社会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思考: 镜头一:走进军事 (1)《孙子兵法》是怎样产生的? ●军事上的需要 ●在具体的军事活动中产生的 (2)《孙子兵法》的产生过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结论: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结论: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活动。
本课要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1)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 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2)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 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基础
实践
认识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
曼陀罗花
茄科草本植物,中 医称它的花冠为洋 金花、风茄花,有 麻醉的效用。
华佗和麻沸散 东汉末年,战争频繁,受伤有病的人很多。当时没有麻醉药, 手术时病伤员要忍受极大的痛苦。名医华佗因一次饮酒过量 发现:酒有麻醉作用。他就叫病人手术前先喝酒以减轻痛苦。 可有的手术时间长,刀口大,流血多,光用酒来麻醉还是不 能解决问题。 后来华佗听说吃了臭麻子花(又名洋金花)会人事不醒。他找 来尝了尝(,1)顿华时佗觉为得什头么晕要目研眩究,麻满醉嘴药发?麻:好大的毒性呀!经 过不同配(方2)炮华制佗,对麻麻醉醉药药试的制认成识功是。怎他么又来把的麻?醉药和热酒配 制,麻醉(效3)果从更中好体。现因了此什,么华哲佗学给道它理起?个名字--叫麻沸散。

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从 哪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共34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共34张PPT)

问题1:建设港珠澳大桥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这
些因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实践的主体—— 人 实践的对象—— 自然界 实践的手段—— 工具、设备
客观性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 的制约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三要素:
主体:人(区别于动物)
性质:物质性活动(具
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 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反映 了客观事物。从而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 真金不怕火炼
历史性: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 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3、实践的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变革社会的实践
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在当代,主要表现在社会各方面的改革
自然科学实验(如太空育种实验等)
科学实验
社会科学实验(如试点等)
方法论: (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 指导作用。
小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强调了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强调了人的一切知识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强调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浅入深”。侧重于强调实践是随着 社会条件的变化发展不断向前发展的,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

高中政治必修四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ppt

高中政治必修四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ppt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客观物质性 (2)主观能动性 (3)社会性历史性
(1) (2) (3)
探究活动1(P42)
杜威
实践和动物的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 与动物本能有本质的区别
费尔巴哈 辩证唯物主义
黑格尔 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生理需要 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
-
“想一想” 袁隆平的成 就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成 就吗?
(1)科学家的实践是在一定社 会关系中进行的;
(2)科学家也是一定社会关系 中的人,他们离不开与社会 各方面的联系;
(3)他们的实践活动要受社会 条件的制约。
-
1、什么是实践?
(1)含义: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实践的两层含义:
(3)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BCD )
A.实践的目的 B.实践的主体 C.实践的对象
-
D.实践的手段
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 实的实践如。果你你要要知知道道梨砒子霜的是滋否味有,毒你,就你得就变得革亲梨 子,口亲尝口一吃尝一。吃这”种。说—法—是毛否泽正东确?
材《料本二草:纲李目时》珍记载吞:服“草砒本,植大物毒曼也。陀”罗这,说直到精
说明: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结论(二):实践是- 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用了20年的时间, 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只黄鼠狼,发现 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做了实验:第一天,在 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 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 狼吃了老鼠。只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 别的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 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 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害虫。通过长期 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 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 益处。

高中政治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认识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资料
链接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 世界的目的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 归宿。
B、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 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
工人做工
战士打仗
司鱼 医生治病
营 业 员 售 货 演员表演
科学工作者搞实验
一、实践及其特点 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1)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2)实践是主观能动性的活动
(3)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看图分析: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客观
说一说: 上图表示什么意思?虚线处填入什么恰当的词。
(2)实践是主观能动性的活动
一、实践及其特点
(3)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什么是社会性、 历史性?
一、实践及其特点
1961年人类首次升入太 空(前苏联)
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美国) 2004年勇气号登陆火星 (美国)
实践是历史性的活动
⑶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一、实践及其特点
一些科学家通过科学实验取得重大发现, 以至用他个人的名字来命名科学定理、定律。 他们的科学实验工作是否具有社会性?为什 么?
④ 工人做工、战士打仗、教师讲课√
⑤学生教室里听课 教师备课× ⑥《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⑦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
一、实践及其特点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三种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形式)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科学实验

高中政治必修4精品课件2: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中政治必修4精品课件2: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时代
愚公移山为什么不用炸药
2004年勇气号登陆 火星(美国)
(3)实践的基本形式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
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形式
B、变革社会的实践
C、科学实验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因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残废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 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 血问题,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不能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个人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取
认识的产生问题(源) 知识的传播问题(流)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名言评析: 近山知鸟音,近水识鱼性。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 人们实践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推动 新探索和研究
② 实践的发展
提供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展
③ 实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共35张PPT)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共35张PPT)

创造新的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实践离不开意识的指导,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 全家使用榔头、簸箕等工具,经数代人的努力 终将二山移走。
愚公移山是有一定历史性的活动
有人认为,愚公的精神令人钦佩,但他太愚了,因为愚公 采用锹挖、肩挑的方式移山,一年才往返一次,而不用炸药 炸,不用车运。
第六课 探索真理的历程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习目标
0 1 什么是实践 02 实践的三大特点 0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不下水,怎么能学会游泳
思考 你赞同谁的观点?体现了什么哲理?
实践
小马要到河对面去,松鼠过来说,
可千万别过河,河水太深了,进
去就会淹死,牛却说没事儿,河
水很浅,还没有没腰呢。这匹小
自身检验
用实践 来检验
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
主观认识 客观事物
本身无法证明 自身不能回答
认识对象和主观认识 都不能充当检验标准
认识
指导
改造
获得
实践 客观世界
实践结果
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 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 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工具和其他设备
对象
改造 自然界或 人类社会
都是客观的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 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
思考: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愚公移山有什么特点? 愚公移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B、(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中 创造新的

高中政治必修四精品课件: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中政治必修四精品课件: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合作探究一:
实践活动有哪几个要素构成?它们 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实践对象
实践主体
实践手段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的特点
探究二: 人类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何区别? 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2、实践的特点 探究三:人类的实践是单个 人的孤立活动吗?图片的变 化说明了什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理论提升
原理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 的发展。 方法论:坚持实践的观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1.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行活动 √ 2.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 3.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 4.教师讲课 √ 5.《2014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 6.学生在教室里听课 × 7.小行星撞击地球 ×
WHY?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
达标检测 1.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 D )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③没有调 查就没有发言权 ④百闻不如一见 ⑤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 意是 ( B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亚里士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高中政治必修4精品课件9: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中政治必修4精品课件9: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3、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主体 实践的对象 实践的手段
愚公及其家人 太行、王屋二山 各种挖山工具
实践的基本要素
实践的过程 实践的结果
各种物质相互作用 受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支配
客观的物质的
(2)实践具有能动性
太行、王屋挡 住门前的路
愚公及其家人决 定挖山
太行、王屋终 被搬走
放开二胎生育 政策改变老龄 化的人口结构
A、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 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回答。
B、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 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要成为检验认识正确性的标 准,须具备什么特点?
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相符合 不相符合
正确的认识 错误的认识
实践
主观认识
客观结果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 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探究活动四 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 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上述事例表明什么哲学道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产生新问题和
推动着人们去
新要求
探索研究
实践
提供日益完备 的认识工具
延伸了人类的 认识器官
促进人类认 识的发展
改造着客观世 界和主观世界
锻炼和提高了 人的认识能力
探究活动三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根据实践的含义,判断下列哪些活动属于实践?
(1)蜜蜂酿蜜
(2)鹦鹉学舌
(3)学生学习理论 (4)老师向学生讲课的过程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 (共26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 (共26张PPT)
3结合课程改革的一些新想法
1 2
立德树人 创立情境
教学中增设环节,体会实践中的勇气与不易
通过活动体验,感受历史长河中关于真理追求的孜孜不倦
例如:
设置问题
知难行易,知易行难,“知”与“行”孰难?
有哪些如今只道是平常,却得来不易的“认识”?
有哪些如今只道是平常,却得来不易的 “认识”?
将习得的知识作为工具,进行自我检验 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具体——抽象——再具体——再抽象
下列内容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动物界最高超的纺织工织布鸟正在编制精美的鸟巢 2.为满足换乘需求,对地铁5号线站台进行了加宽改造
属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属于生产实践活动 属于变革社会实践活动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
一直在寻找“一例贯穿”
从金银花到山银花
从千金方到本草纲目
各种食品添加剂的研究拓展 ……
从标题入手,回归哲学命题本身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初步定位
1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排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前移
2模糊“例”的地位,凸显哲学本身的思辨性,用哲学思维
来引领教学设计
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再认识
目录
1教学设计的萌芽
2教学设计的成型
3结合课程改革的一些新想法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材知识结构
人 的 认 识 从 何 而 来

实践的含义 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特点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17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17张PPT)
8、在人生之中的某天,某个时刻,如果还是会想起,那就只不过是一道模糊的风景,是不能追忆的苦痛。向前看,向后看,在那一望无际的忆海之中,又怎么能够有一个参照物,找到
人们认识宇宙规律的目的何在?
1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公式:实践——认识——实践 行— —知— —行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学以致用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 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15
综合提高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 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 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 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 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 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 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 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 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 输血的大门。
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 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 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
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 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 醉作用。
问:这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6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人 的 认 识 从 何 而 来
1
•稻草捆秧父抱子 •竹篮装笋母怀儿
2
实践的含义
主体 对象
范畴

改造客观世界
物质性活动
(使观念变成现实) (基本实践: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
两层基本含义: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 活动

人教高中政治必修四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共20张PPT)

人教高中政治必修四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共20张PPT)
沁水中学 路晓霞
人的认识从实践中来
目标诱导
1、什么是实践? 2、实践有哪些形式? 3、实践有哪些特点?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有哪些表现?
主体
对象
直接现实性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1、蜜蜂筑巢
2、工人造房子
3、争论克隆人


4、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5、克隆羊“多利”问世

目标诱导
实践是认识 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结
人 的 认 识 从 何 而 来
含义
特点 形式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 践
当堂训练 (抢答题)
目的
检验标准
动力
来源 目的 动力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多个关于农村工作 动力 的一号文件,这多个一号文件适应了中国农 来源 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记载了中国农民的伟大 标准 创造,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成为 目的 农村改革前进的灯塔,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 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1、这一实践活动有哪些 要素?这些要素有何特点? 老师能随心所欲就做成面 皮吗? 2、老师做面皮和动物觅食 有什么区别? 3、老师是一个人独立 完成这项活动的吗? 4、现在做面皮和以前 会有什么不同?
客观物质性
能动性 社会性 历史性
目标诱导
1、什么是实践? 2、实践有哪些形式? 3、实践有哪些特点?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有哪些表现?
结合材料,谈谈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 台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客观事物
归纳总结
实 践 是 认 识 的 基 础
实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共28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共28张PPT)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 2、明确实践的三个特点 3、掌握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工人做工
牧民放牧
渔民捕鱼
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科学工作者搞实验
教师讲课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
×
注意 3点:
实践 认识 的主 体
实践的 对象
1.自然界没有风风雨雨,大地就不会春华秋实。2.瀑布跨过险峻陡壁时,才显得格外雄伟壮观。3.诽谤,同时造了无数的罪业,这是嫉妒;自己欢喜4.在茫茫沙漠,唯有前时进的脚步才是希望的象征。5.只会幻想而不行动的 人,永远也体会不到收获果实时的喜悦。6.我们只要每天睁开眼睛,看到自己还活着,就该庆幸自己多么的幸运7.赞叹,同时积累了同样的功德利益,这是随喜。怎么做,完全在于自己。8.盲目的上进,就像在死胡同里打转。 你浪费的人生,原本可以有更多的精彩。9.其他烦心的事,想开点,看开点,再苦再难的日子,熬着熬着也就挨过来了。10.这个世界到处充满着不公平,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接受,还要试着做一些反抗。11.懦弱的人只会裹 足不前,莽撞的人只能引为烧身,只有真正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12.精神健康的人,总是努力地工作及爱人,只要能做到这两件事,其它的事就没有什么困难。13.命,是失败者的借口;运,是成功者的谦词。带着青春的印 记,我们这代人,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流淌,渐渐老去。晚安!14.努力不是为了做给谁看,无论什么结果都能问心无愧;努力是因为你可以不接受命运的框定,靠自己来场漂亮的反击。15.美国人口普查局的“世界人口时钟” 显示,全世界每秒钟有1.8人死亡,一小时就是6,360人,一天就有152,640人死亡。16.当你觉得老天对你不公的时候,别急着红眼,别急着抱怨,因为这样只会削弱你的意志,消磨你的斗志,最后让你变得平庸,一事无成。 17.昨天,再值得留恋,也不会为你的留恋停留;明天,再艰辛,也不会因为你的脆弱而怜悯;优雅之人心如止水,波谰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一个优雅从容的人,只有先稳下来,静下心,学会宽容,仁爱,温和。 18.无论你正经历着什么,过得是否开心,世界不会因为你的疲惫,而停下它的脚步。那些你不能释怀的人与事,总有一天会在你念念不忘之中遗忘。无论黑夜多么漫长不堪,黎明始终会如期而至。睡一觉,愿美梦治愈你的 难过。晚安!19.凡事顺其自然,凡事不可强求。人生,错过太多,我们都在重复,所以,我们不必为自己错过的悲哀,而应该为自己拥有的而喜悦。错过了漂亮,你还拥有健康;错过了健康,你还拥有智慧;错过了智慧,你还 拥有善良;错过了财富,你还拥有安逸;错过了安逸,你还拥有自由20.人生,总有乌云密布的低沉的时刻,但也会有蓦然抬头,拨云见日的一天。而最重要的是在低潮时要忍耐得住,不要放弃对光明的追求,永远不要以为走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共20张PPT)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共20张PPT)
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毛泽东
毛泽东的这段话说明什么问题?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思考: 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这两句话说明什么问题?
获得认识 的途径
直接 经验
间接 经验
通过自身亲身经 历(实践)获得
所获认识来源于 他人的实践活动
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 验和间接经验两个,但是获得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 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资产阶级为 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 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尤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产生
提出
推动
①实践
新问题
新要求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思考: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 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这里的“行”是指什么?
实践
汉语中还有哪些词与实践的意思相关或相近? 行、行动、行为、进行、活动、生活、践行等
一、实践
1.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注意: 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是一种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 现实存在。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一种认识是否正确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回答
B.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C.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人们把认识和实践的结果 比较和对照,相符合,认识就正确;不符合,认识就错误。
实践
能够把主观和 客观联系起来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25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25张PPT)
②客观事物自身也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③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 才能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 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探究七:最可爱的人
林鸣:中国交建总工程师,自 2010年12月起,担任港珠 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 总工程师,率领数千建设大 军奔赴珠江口伶仃洋,开始 了攀登世界工程技术高峰的 创新之路。
1957年生,东南大学(原 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78 级港口水工建筑专业学生。
孟凡超是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 的总设计师。2004年初,孟凡超开 始主持港珠澳大桥的可行性研究, 于2009年12月完成港珠澳大桥主 体工程的初步设计。2011年2月至 2012年10月,孟凡超又主持完成 了港珠澳大桥深水区桥梁工程施工 图设计。
探究二:
港珠澳大桥可有效打通湾区内 部交通网络,促进人流、物流、资 金流、技术流等创新要素的高效流 动和配置,推动大湾区成为国际高 水平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有人说,往返港珠澳三地 之间坐船,开车本来也不过 就3,4个小时,并且还可以 坐飞机。现在花了1300亿 修了一座桥,真的值得吗?
体现出了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能动性
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 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探究三: 1983年,香港富商胡应湘提出兴建连接香港与珠海的伶 仃洋大桥。 1998年,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伶仃洋跨海大桥工程项目。 1999年至2002年期间,伶仃洋大桥工程项目搁置。 2003年,伶仃洋大桥项目被港珠澳大桥项目取代。 2009年,中国国务院批准建设港珠澳大桥。

高中政治必修4精品课件14: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中政治必修4精品课件14: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
第 22 页
注意: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
认 直接经验 识
通过实践获得

通过学习知识或

间接经验 —— 从别人那里获得
通过实践获得
如何理解:
1、“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可以获取间接经验) 说明每个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参加实践。 2、“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 (可以获取直接经验) 对客观事物的真正认识,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才算理解深刻。
第 23 页
实践是 认识唯 一来源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 第 24 页
前进。说明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产生新问题和新要求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 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践
推动着人们 去探索研究
延伸了人类 的认识器官
改造着人的主观世界
锻炼和提高了
唯物主义 辩证法
第 12 页
(相对于动物的自发性、无意识的消极适应的本能活动)
第 13 页
《愚公移山》的故事有人听后认为,愚公的精神是令人钦佩的, 但他毕竟还是太愚,因为真移山要的是锹挖、肩挑,一年才往 返一次,而不使用炸药炸,用车运。对此,你如何看待?
(3)实践有社会历史性
第 14 页
社会性:
第 21 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为了学游泳,就得下水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区分认识的来源,途径? 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参加实践,这就是直接经验; 二是就是读书学习,这就是间接经验。 人类认识的来源则是实践,而且也是唯一来源。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27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27页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1
0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6




游氛,Fra bibliotek天高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 课件

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 课件
1.意识活动具有
目的性、计划性、
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意 识
人能够能动地
认识世界
2.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3.人的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

具有指导作用(反作用)
用 人能够能动地
改造世界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
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用多数人的 观点检验 用客观事物
自身检验
一个认 识是否 正确?
用实践 来检验
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
镜头四:走进自然
我们一般认为蜜蜂发出的嗡嗡声 是由于其翅膀震动导致的。湖北省 12 岁 的小学生聂利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 板上,或者剪去蜜蜂翅膀,仍能听到蜜 蜂的叫声,该项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
2、中国的航天战略 还只走到第二步, 没有完成第三步, 这说明实践具有什 么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主体、对象、手段)
社会历史性
(客实观践规活律动的受制客约观)事物和(实有践意是识有的目)的、((受处一于定一历定史社条会件关制系约中))
•1、所有高尚教育的课程表里都不能没有各种形式的跳舞:用脚跳舞,用思想跳舞,用言语跳舞,不用说,还需用笔跳舞。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3、教育始于母亲膝下,孩童耳听一言一语,均影响其性格的形成。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

高中政治必修4优质课件5: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中政治必修4优质课件5: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要获取直接经验
2、“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说明每个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参加 实践。 可以获取间接经验
推动各种学说不断更新的原因是什么?
有人提出
后来又有人 提出...
最新观点
工业污染说 问题未解
汽车尾气说 新问题
关注自然净化限度 研究
认识工具 认识能力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
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1.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表明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我国古代大发明家鲁班,在一次攀登山崖时,抓住一撮丝茅
草,被草叶的细齿划破了手,他从这里受到启示,发明了锯子。
这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毛泽东同志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
的学习。”这句话告诉我们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 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说明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第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观的桥梁,处
于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正确的∣认识────────主观与客观相成符功


认识 ─────────→ 实践…结果


∣ 错误的↓ 认识
──────
失败 主观与客↑观不相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梳理
人 含义 的 认 实践及 特点 识 其特点 从 何 基本形式 而 来
来源 动力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检验 标准
目的、归宿
原理总结: 原理总结: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原理:
(1)正确的认识、 正确的认识、 科学的理论对实践 科学的理论对实践 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2)错误的认识、 错误的认识、 不科学的理论则会 不科学的理论则会 把实践引向歧途。 把实践引向歧途。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决定(基础)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决定(基础)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 识 从 哪 里 来 ?
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一切真知都来源 于实践, 于实践,实践是 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来源。 个人知识可以通 过学习获取 直接经验
认识获得的途径有两条 认识获得的途径有两条 获得
间接经验 认识的来源 唯一的 ----实践 来源是 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 ----实践
实践
反作用(双重作用) 反作用(双重作用)
认识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
与否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方法论要求: 方法论要求:
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重视认识的反作用, 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 作用。
●军事上的需要 军事上的需要 在具体的军事活动 军事活动中产生的 ●在具体的军事活动中产生的
2、《孙子兵法》的产生过程说明 、 孙子兵法》 了什么哲学道理? 了什么哲学道理?
结论: 结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课堂演练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 不知地之厚也。 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 观的桥梁 ③实践出真知 ④实践的观点是辩 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A、 ① ② B、 ② ③ C、 ① ③ D、 ① ③ ④
寓言故事
哲学家问船夫: 你懂数学吗?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 船夫说。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 哲学家说, 你懂哲学吗? 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 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船夫问: 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不会,不会!” 船夫说: 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客观物质性
(主体、对象、手段) 主体、对象、手段)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有目的、 实践是有目的、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 实践活动受客观事物和 有意识的) (实践活动受客观事物和 有意识的)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 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 (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 客观规律的制约) 客观规律的制约)
名言评析: 名言评析: 是骡子是马,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理无价宝,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路遥知马力,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镜头四: 镜头四:走进社会 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 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 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 上了太空, 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科研活 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 人们实践 推动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新探索和研究
提供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展 ② 实践的发展 ③ 实践 锻炼 提高 人的认识能力
名 言 评 析
吃一堑, 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 书到用时方恨少
用权威人士 观点检验
用多数人的 观点检验
用客观事物 自身检验 用实践 来检验
思考: 思考:人们获得对宇宙规律的认识的目的何 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在?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结论: 结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指导实践活动。 指导实践活动。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指导实践活动。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指导实践活动。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 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甲:“不会游泳怎么下水?” 不会游泳怎么下水? 不下水怎么掌握游泳技能? 乙:“不下水怎么掌握游泳技能?” 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探究三: 探究三:
实践和认识有何关系? 实践和认识有何关系?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思考: 思考:
镜头一: 镜头一:走进军事
1、《孙子兵法》是怎样产生的? 、 孙子兵法》是怎样产生的?
这则事例给了我们认识论的什么哲学启示? 这则事例给了我们认识论的什么哲学启示?
结论: 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一种认识是否是 真理不能由这一认 识本身回答 B、客观事物自身 也不能回答认识是 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为什么? 为什么?
C、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 梁。人们把认识和实践的结果 对照,相符合,认识就正确。 对照,相符合,认识就正确。
C课堂Biblioteka 练2、“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 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 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 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 造了无线电波发报、 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 军情。 这说明( 军情。”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名言评析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学以致用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 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①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适应实践的需要 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 ②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名言评析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二组: 第二组
“天宫一号”的成 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 功发射标志着中国 迈入中国航天“ 迈入中国航天“三 步走” 步走”战略的第二 步第二阶段, 步第二阶段,发射 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与燕 子筑巢有何本质不 同?这说明实践具 这说明实践具 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特点?
第三组: 第三组
1、“天宫一号”的 、 天宫一号” 成功发射是全体科 研人员共同努力的 结果, 结果,这说明事件 具有什么特点? 具有什么特点? 2、中国的航天战略 、 还只走到第二步, 还只走到第二步, 没有完成第三步, 没有完成第三步, 这说明实践具有什 么特点? 么特点
实践的重要性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
热点播放——“天宫一号”成功发 天宫一号” 热点播放 天宫一号 射
“嫦娥二号”三维图像 嫦娥二号” 嫦娥二号
中国载人航天工 程新闻发言人宣布— 程新闻发言人宣布 — 2011年9月29日在 2011年 29日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 功发射载人航天器“ 功发射载人航天器“ 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按照计 在未来的两年神 划,在未来的两年神 舟八号、神舟九号、 舟八号、神舟九号、 神舟十号飞船将依次 神舟十号飞船将依次 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 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 并建立中国首个空 ,并建立中国首个空 间实验室。 间实验室。
启 示:
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镜头二: 镜头二:走进科学
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 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 但近年来随着天文技术的发展, 但近年来随着天文技术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 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 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 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 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 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 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 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 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 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 着社会的发展, 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 大的提高。 大的提高。 思考: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思考: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哲学 结论: 结论 道理? 道理?
实践 注意3 注意3点:的主 体
实践 的对 象 人 自 类 然 社 界 会
是直接现 实性活动 非纯主观 思维活动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 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 学生开辩论会、 3、老师讲课 教育实践 4、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生产实践 5、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究一: 探究一:
1、发射“天宫一号” 是一种什么活动? 发射“天宫一号” 是一种什么活动? 2、“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意味着人 天宫一号” 类对太空的认识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类对太空的认识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人类目前获得的对太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类目前获得的对太空的认识从何而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