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知识落实篇 专题四 遗传、变异和进化 第3讲 变异、育种和变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4遗传变异和进化第3讲变异育种和进化课件高三全册生物课件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4遗传变异和进化第3讲变异育种和进化课件高三全册生物课件

考点透视
考点3 生物的进化
1.理清生物进化脉络 种群
进化单位

突变和基因重组 代
基因库

导致 地理隔离
物 进
基因库差别
自然选择
化 理
导致

基因频率改变
进化实质
自然选择学说
基因、物种、生态 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2.明确隔离、物种形成与进化的关系
(1)两种标志
(2)两种隔离
(3)物种形成 的三个环节
答案 B 解析 由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1a1可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1∶a1=1∶1,A2a2可产生的配 子及其比例为A2∶a2=1∶1,二者的杂交后代植株X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A1A2∶A1a2∶A2a1∶a1a2=1∶1∶1∶1,由于A1、A2控制红色素合成的效果相同,并具有累加效 应,所以植株X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粉红色∶白色=1∶2∶1,即植株X有三种表现型,其中 粉红色个体占1/2,植株Y是植株X经过染色体加倍而产生的,体细胞中含有14对同源染色体, 因此植株Y产生配子过程中可形成14个四分体,A项错误;由于甲、乙两种植株间的染色体互不 同源,所以植株X的体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 因而不可育,B项正确;图中①处可采用低温或用秋水仙素处理植株X的幼苗的方法获得可育植 株Y,C项错误;用①处所用处理方式处理植株Z的幼苗可导致体细胞染色体加倍,其基因型为 A1A1a1a1,性成熟后产生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1A1∶A1a1∶a1a1=1∶4∶1,自交子代中只 开白花的植株占1/6×1/6=1/36,D项错误。
技巧归纳
(1)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 ①替换:除非终位置前不影响,影响插入后的序列,以3个或3的倍数个碱基为单位的增添 影响较小。 ③缺失:缺失位置前不影响,影响缺失后的序列,以3个或3的倍数个碱基为单位的缺失 影响较小。 (2)可遗传变异对基因种类和基因数量的影响 ①基因突变——改变基因的种类(基因结构改变,成为新基因),不改变基因的数量。 ②基因重组——不改变基因的种类和数量,但改变基因间的组合方式,即改变基因型。 ③染色体变异——改变基因的数量或排列顺序。

高考生物 二轮复习 专题四 遗传、变异和进化 4.1 遗传、变异和进化

高考生物 二轮复习 专题四 遗传、变异和进化 4.1 遗传、变异和进化
答案: A
5.如果用 15N、32P、35S 共同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大肠杆菌,在产生的 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中,能够找到的标记元素为( )
A.在外壳中找到 15N 和 35S B.在 DNA 中找到 15N 和 32P C.在外壳中找到 15N D.在 DNA 中找到 15N、32P 和 35S
解析: 在 DNA 分子的复制过程中,DNA 分子需要先经过解旋,即 DNA 双链解开,加入该物质后 DNA 分子双链不能解开,故细胞中 DNA 的复制会发生 障碍,A 正确。DNA 分子转录产生 RNA 的过程中,DNA 分子也需要在 RNA 聚 合酶作用下先将双链解开,再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进行转录,加入该物质后 DNA 分子双链不能解开,故细胞中的 RNA 转录会发生障碍,B 正确。因 DNA 复 制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故该物质阻断的是分裂间期 DNA 分子的复制过程,从 而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C 错误。癌细胞的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其分裂 过程中可发生 DNA 复制和转录,加入该物质会阻碍这两个过程,从而抑制癌细 胞的增殖,D 正确。
专题四 遗传、变异和进化
第 1 讲 遗传的物质基础
考纲要求 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 2.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Ⅱ) 3.基因的概念(Ⅱ) 4.DNA 分子的复制(Ⅱ) 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Ⅱ) 6.基因与性状的关系(Ⅱ)
网络自主构建
提示: ①DNA 是遗传物质 ②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③多样性 ④遗传效应 ⑤线粒体、叶绿体 ⑥蛋白质的结构 ⑦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 期 ⑧DNA 聚合酶 ⑨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⑩细胞核 ⑪4 种核糖核苷
答案: B
题组二 同位素标记在实验中的应用 4.(2015·天水二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主 要过程如下 ①标记噬菌体→②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③搅拌、离心→④检测放射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完整的实验过程需要利用分别含有 35S 和 32P 及既不含 35S 也不含 32P 的细菌 B.②中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都偏高 C.③的作用是加速细菌的解体,促进噬菌体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 D.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进行该实验,④的结果是只能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4 遗传、变异与进化3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4 遗传、变异与进化3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4 遗传、变异与进化3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核心考点整合考点整合一:生物变异的类型、特点及判断1.生物变异的类型2.三种可遗传变异的比较项目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适用范围生物种类所有生物自然状态下能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真核生物生殖方式无性生殖、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类型自然突变、诱发突变交叉互换、自由组合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原因DNA复制(有丝分裂间期、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间期)过程出现差错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或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内外因素影响使染色体结构出现异常,或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分开出现异常实质产生新的基因(改变基因的质,不改变基因的量)产生新的基因型(不改变基因的质,一般也不改变基因的量,但转基因技术会改变基因的量)基因数目或基因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不改变基因的质)关系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基因重组提供原始材料。

三种可遗传变异都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3.染色体组和基因组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

其特点:(1)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2)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当然也就不含有等位基因。

(3)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该物种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4)二倍体生物的生殖细胞中所含有的一组染色体可看成一个染色体组。

(5)不同种的生物,每个染色体组所包括的染色体数目、形态和大小是不同的。

基因组:一般的定义是二倍体生物的单倍体细胞中的全套染色体为一个基因组,或是二倍体生物的单倍体细胞中的全部基因为一个基因组。

对二倍体生物而言,基因组计划则为测定单倍体细胞中全部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有性染色体的生物其基因组包括一个染色体组的常染色体加上两条性染色体。

没有性染色体的生物其基因组与染色体组相同。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四 遗传、变异和进化 第3讲 变异、育种和进化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四 遗传、变异和进化 第3讲 变异、育种和进化

(2)染色体结构变异与基因突变 ①~④的变异类型分别是:缺__失__、__重__复__、__倒__位__、__基__因__突__变__。
(3)易位与交叉互换
项目
染色体易位
交叉互换
图解
发生 发生于_非__同__源__染__色__体__ 发生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
范围
之间
单体之间
变异 类型
属于_染__色__体__结__构_ 变异
(2)若以图二所示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
状。应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 _非__姐__妹__染__色__单__体__之__间__交__叉__互__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三中该细胞一定发生了_染__色__体__畸__变__、__基__因__突__变_____,一 定没有发生_基__因__重__组__(_基__因__自__由__组__合__)____。
1.四组概念辨析
(1)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项目
染色体畸变
镜检结果
显微镜下____能______(填 “能”或“不能”)观察到
基因突变
显微镜下___不__能_____ (填“能”或“不能”) 观察到
是否能产生 新基因
___不__产__生___
产生
变异的实质 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改变
碱基对的_替__换__、__增__添_和 缺失
图一为某基因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示意图,①② ③为该基因三种变异类型。图二为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 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 有红色显性基因 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 b。图三 为在某基因型为 AA 的二倍体水稻根尖中发现的一个细胞(图 中Ⅰ、Ⅱ表示该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其他染色体均正常)。请 回答以下问题: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四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教学案含解析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四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教学案含解析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专题一遗传的分子基础【最新考纲】 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

2.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Ⅱ)。

3.基因的概念(Ⅱ)。

4.DNA分子的复制(Ⅱ)。

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Ⅱ)。

6.基因与性状的关系(Ⅱ)。

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得出的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3.含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因为病毒营专性寄生生活,所以应先培养细菌,再用细菌培养噬菌体。

4.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5.DNA复制需要的基本条件有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

6.基因的本质描述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7.DNA复制的场所并非只在细胞核,真核生物中,除细胞核外还有线粒体、叶绿体;而原核生物中,DNA分子复制的场所有拟核、细胞质。

8.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条途径: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思考答案思考一:不是,差速离心需在同一过程中多次改变转速,以分离多种不同物质(或细胞器)。

思考二:不是,HIV。

思考三:不携带,遗传信息是指能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或RNA酶的碱基序列)的信息,tRNA 只是搬运氨基酸的工具。

思考四:细胞生物和DNA病毒考点1 探索遗传物质历程的经典实验一|线|考|情【样题1】(2019·江苏高考)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 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的C.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D.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解析蛋白质和DNA都含有N,所以不能用15N代替32P标记DNA,A项错误;噬菌体外壳蛋白是由噬菌体体内控制噬菌体外壳蛋白合成的相关基因编码的,B项错误;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会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噬菌体DNA,C 项正确;该实验证明了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项错误。

高考生物 二轮复习 专题4 遗传、变异和进化 2 遗传的基本定律和伴性遗传

高考生物 二轮复习 专题4 遗传、变异和进化 2 遗传的基本定律和伴性遗传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4)Ⅰ.若两品系的基因组成如图甲所示,则品系1黑体的基因型为dd,品系2黑体 的基因型为d1d1。用品系1和品系2为亲本进行杂交,F1基因型为dd1,表现型为黑体。
Ⅱ.若两品系的基因组成如图乙所示,则品系1黑体的基因型为ddEE,品系2黑体 的基因型为DDee。用品系1和品系2为亲本进行杂交,F1基因型为DdEe,F1个体相 互交配,F2的表现型为灰体(9D_E_)∶黑体(3ddE_+3D_ee+1ddee)=9∶7。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等相关知识。(1)由表格可知, 雌性和雄性果蝇中都有长翅和残翅且比例均为3∶1,所以该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 上,长翅是显性性状。而两组实验中,刚毛和截毛在雌雄中的表现型不一样,与性别 有关,刚毛为显性性状,可知该基因不位于常染色体上,可能在X染色体或X和Y染 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Ⅲ.若两品系的基因组成如图丙所示,则品系1黑体的基因型为ddEE,品系2黑体 的基因型为DDee。用品系1和品系2为亲本进行杂交,F1基因型为DdEe,因d和E连 锁,D和e连锁,所以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2种:dE、De,它们之间的数量比 为1∶1,F1个体相互交配,F2的表现型为灰体(2EeDd)∶黑体(1ddEE+1DDee)=1∶1。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答案:(1)常 X X 和 Y(注:两空可颠倒)
(2)AAXBYB、aaXbXb(注:顺序可颠倒)
1 3
(3)0
1 2
(4)Ⅰ.品系 1 和品系 2(或:两个品系) 黑体
Ⅱ.灰体∶黑体=9∶7
Ⅲ.灰体∶黑体=1∶1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2023新教材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四 生命系统的遗传、变异、进化 第1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

2023新教材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四 生命系统的遗传、变异、进化 第1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专题四生命系统的遗传、变异、进化第1讲遗传的分子基础聚焦新课标:3.1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

基础自查明晰考位纵引横连————建网络提醒:特设长句作答题,训练文字表达能力答案填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⑱⑲⑳边角扫描————全面清提醒: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话1.有荚膜的肺炎链球菌可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有利于细菌在宿主体内生活并繁殖。

(必修2 P43“相关信息”)()2.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必修2 P45正文)( )3.单个脱氧核苷酸在DNA酶的作用下连接合成新的子链。

(必修2 P55正文)( ) 4.DNA分子复制时解旋酶与DNA聚合酶不能同时发挥作用。

(必修2 P55正文)( ) 5.DNA分子复制与染色体复制是分别独立进行的。

(必修2 P56“概念检测”)( ) 6.反密码子的读取方向为由氨基酸连接端开始读(由长臂端向短臂端读取)。

(必修2 P67图4-6)( )7.tRNA和rRNA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但是这两种RNA本身不会翻译为蛋白质。

(必修2 P66“相关信息”)()8.终止密码子一定不编码氨基酸。

(必修2 P67表4-1注解)( )9.表观遗传现象由于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改变,因此生物体的性状也不会发生改变。

(必修2 P74正文)( )10.吸烟会导致精子中DNA的甲基化水平升高,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

(必修2 P74“与社会的联系”)()考点梳理整合突破整合考点8 “追根求源”的遗传物质及其本质与功能考点整合固考基一、遗传物质探索的经典实验分析1.需掌握的两个实验2.必须明确的三个问题(1)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其蛋白质变性失活;而DNA在加热过程中,双螺旋解开,氢键断裂,但缓慢冷却时,其结构可恢复。

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实质是S型细菌的DNA 片段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这种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

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四 遗传、变异和进化 4_2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课件

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四 遗传、变异和进化 4_2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课件
答案: A
2.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观察到的现象是: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得 F1,F1 自交得 F2, 其表现型之比接近 3∶1
B.提出的问题是:F2 中为什么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 C.演绎推理的过程是: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得 F1,F1 与隐性 亲本测交,对其后代进行统计分析,表现型之比接近 1∶1 D.得出的结论是:配子形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 的配子中 答案: C
(2)基因型的确定技巧 ①隐性突破法:若子代出现__隐__性___性状,则基因型一定为 aa,其中一个 a 来自父本,另一个 a 来自母本。 ②后代分离比推断法 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__3_∶__1__,则亲本基因型为 Aa 和 Aa,即: Aa×Aa→3A_∶1aa。 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 ∶隐性= __1_∶__1__,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 Aa×aa→1Aa∶1aa。 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亲本至少有一方是_显__性__性__状___,即:AA×Aa 或 AA×AA 或 AA×aa。
3.辨析杂合子自交后代中四种数量关系(n 为等位基因对数,在完全显性条件 下)
①配子种类数:_2_n_; ②基因型种类:_3_n_; ③表现型种类:_2_n_; ④纯合子Fra bibliotek类:_2_n_。
4.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完全连锁),如下图
图 1 产生两种配子_A__B_、__a_b_,图 2 产生两种配子_A_b_、__a_B__。 图 1 个体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__3_∶__1___,图 2 个体自交,后代性状分离 比为__1_∶__2_∶__1__。
题组二 考查分离定律及其应用 3.(2015·湖北荆州部分县市统考)下列有关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叙述,错误的 是( ) A.在一个种群中,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可有 6 种不同的交配类型 B.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F2 的性状分离比为 3∶1 C.若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显性)小麦,最合理的方法是自交 D.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四 生命系统的遗传、变异、进化 第3讲 生物变异与进化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四 生命系统的遗传、变异、进化 第3讲 生物变异与进化
A.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B.基因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C.DNA片段的缺失导致变异 D.该变异导致终止密码子后移
答案:C
类型2 全国卷真题体验寻共性 4.[2020·全国卷Ⅱ,4]关于高等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叙述,错误 的是( ) A.二倍体植物的配子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 C.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D.每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不同
状分离的植株
长句专练 强素养 1.深挖教材类 (1)(必修2 P84“与社会的联系”)现在我们家庭养殖的色彩斑斓、形 态各异的金鱼,你知道是怎样形成的吗?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及人工选择产生的
(2)(必修2 P85“拓展应用”)镰状细胞贫血主要流行于非洲的疟疾高 发地区。具有一个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的个体(即杂合子)在氧含量 正常的情况下,并不表现出镰状细胞贫血的症状,因为该个体能同时 合成正常和异常的血红蛋白,并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这些地区 具有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较其他地区的高,为 什么?
让该隐性突变个体分别与各种单体杂交,若某种单体的子代中出现隐性突变类 型,则该基因在相应的染色体上
出现该性状即可。
类研真题 明考向 类型1 等级考真题体验寻趋势 1.[2022·浙江6月]猫叫综合征的病因是人类第五号染色体短臂上的 部分片段丢失。这种变异属于( ) A.倒位 B.缺失 C.重复 D.易位
答案:B 解析:染色体片段丢失属于染色体畸变中的缺失。
2.[2022·湖南卷]大鼠控制黑眼/红眼的基因和控制黑毛/白化的基因
经60Co γ射线照射产生的含B基因染色体破片的精子参与受精,受精卵进行第一 次卵裂后该破片在其中一个子细胞中丢失
若用实验检验上述推测,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梳理遗传变异和进化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梳理遗传变异和进化

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结论性语句背诵篇。

早上背一背,很有必要1.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成熟生殖细胞进行的细胞分裂,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2. 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离心时进入上清液中的是重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如末感染的噬菌体,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感染后释放出来的噬菌体;沉淀物中则是被噬菌体感染的细菌。

4 •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活的R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死亡小鼠体内既有活的R型细菌,又有活的S型细菌。

原因是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体内的转化因子促使活的R型细菌转变成活的S型细菌。

这种转化属于基因重组。

5.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6. 在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对某种特定的DNA分子来说,它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却是特定的,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7. 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DNA上也有基因存在)。

9. 密码子是指信使RNA 上的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信使RNA上密码子有64 种,其中,决定氨基酸的有61种,3种是终止密码子。

10. 生物个体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是: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生物个体的表现型不仅要受到内在基因的控制,也要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变异、育种和进化

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变异、育种和进化

真题回顾
1.(2021·广东卷)孔雀鱼雄鱼的鱼身具有艳丽的斑点,斑点数量 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关于种 群中雄鱼的平均斑点数量,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
A.缺少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增多 B.引入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 C.天敌存在与否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 D.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
①可遗传的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 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②基因突变的原因 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等诱发突变。 DNA复制偶尔发生错误等原因自发产生。
③细胞的癌变 癌细胞的特点:无限增殖(适宜条件)、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
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
癌变的原因 外因:致癌因子。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3)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 单倍体: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不管含几个染色体组,
都叫单倍体。 二倍体或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含几个染色体
组就叫几倍体。
(4)人类遗传病
类型
概念
举例
单基因 遗传病
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 制的遗传病
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白化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红 绿色盲等
变式训练二
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都是传统的
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
()
A.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过程中通常都涉及基因重组原理
B.采用上述技术的目的是获得具有所需性状的品种
C.上述技术中,仅多倍体育种会育出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
离的个体
D.与传统育种比较,转基因的优势是能使物种出现新基因
致癌因子:物理、化学、病毒致癌因子。 原癌基因:调节细胞周期,其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的生 长和增殖所必需的。 抑癌基因:其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生长和增殖。 ④基因突变特点:a.普遍性;b.随机性;c.不定向性;d.低频性;e.多 害少利性。 ⑤注意区分易位与交叉互换。 易位:两条非同源染色体间移接。 交叉互换:两条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四遗传变异与进化第三讲生物的变异与进化新人教版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四遗传变异与进化第三讲生物的变异与进化新人教版

考点一
核心整合 题组集训
(2)基因突变≠DNA 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 有些病毒(如 SARS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RNA 中碱基的增添、 缺失、改变引起病毒性状变异,广义上也称基因突变。 (3)生殖细胞的突变率一般比体细胞的突变率高,这是因为生殖细 胞在形成时对外界环境变化更加敏感。 (4)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但却不一定引起生物性 状的改变。
考点一 核心整合 题组集训
5.变异类型的实验探究方法归纳 (1)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的判断: ①自交或杂交获得子代,子代自交或子代之间杂交,用这种方法 确定变异的原因。如果子代自交或杂交的后代出现 变异性状 , 则变异性状是由 遗传物质 变化引起的,反之,变异性状的出现 仅是由 环境 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②将变异个体和正常个体培养在 相同的环境 条件下,两者没有 出现明显差异,则原来的变异性状是由环境引起的。
(3)显性突变与隐性突变的判定: ①理论基础:受到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影响,AA 个体如果突 变成 Aa 个体,则突变性状在当代不会表现出来,只有 Aa 个体自 交后代才会有 aa 变异个体出现,因此这种变异个体一旦出现即是 纯合子。相反,如果 aa 个体突变成 Aa 个体,则当代就会表现出 突变性状。
考点一 核心整合 题组集训
(2)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生物性状改变原因: ①基因突变后形成的密码子与原密码子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 ②基因突变若为隐性突变,如 AA→Aa,不会导致当代个体性状的 改变。 2.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判别 (1)如果是有丝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不同,则为基因突变 的结果。 (2)如果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不同,可能是基因突 变或交叉互换。
考点一

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

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

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第7讲遗传的分子基础[考纲热度]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5年5考)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Ⅱ(5年5考)3.基因的概念Ⅱ(5年1考)分子的复制Ⅱ(5年3考)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Ⅱ(5年19考)6.基因与性状的关系Ⅱ(5年0考)[诊断知识盲点]1.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尸体中提取到的细菌是R型和S型细菌。

(√)2.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的实验没有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4.豌豆细胞内既有DNA,也有RNA,但只有DNA是豌豆的遗传物质。

(√)5.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分别用32P和35S标记不同的噬菌体。

(√) 6.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上清液中放射性很高,沉淀物中放射性很低。

(√)7.每个DNA分子中碱基数=磷酸数=脱氧核糖数。

(√)8.DNA分子一条链上相邻的两个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间接相连。

(√)9.含有G、C碱基对比较多的DNA分子对热比较稳定。

(√)10.DNA分子复制n次,不含亲代链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n-2个。

(√) 11.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

(√)12.DNA解旋后每一条链都可以当作转录的模板。

(×)13.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4种,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也有64种。

(×)14.原核生物中转录和翻译能同时进行,真核生物细胞核中转录和翻译不能同时进行。

(√)15.一种tRNA只能运输一种氨基酸。

(√)16.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17.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18.一个性状可以由多个基因控制。

(√)19.真核细胞通过转录合成RNA,原核细胞和某些病毒通过逆转录合成DNA。

(×)20.细胞核中DNA的复制、转录消耗能量,因此,细胞核能合成AT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讲变异、育种和进化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Ⅱ)。

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Ⅱ)。

3.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Ⅰ)。

4.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Ⅱ)。

5.转基因食品的安全(Ⅰ)。

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

7.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

1.(2015·新课标卷Ⅱ)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A.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B.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C.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造成的D.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解析:本题通过染色体变异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较小。

人类猫叫综合征是人的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A正确,B、C、D错误。

2.(2015·安徽卷)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

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

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C)A.75% B.50% C.42% D.21%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在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情况下合并为一个种群,可以认为原先两个种群的大小相同,得知两个种群合并后的种群的A基因频率为70%,a基因频率为30%,根据哈迪定律可知下一代中的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所以C正确。

3.(2014·上海卷)图中显示了染色体及其部分基因,对①和②过程最恰当的表述分别是(C)A.交换、缺失 B.倒位、缺失C.倒位、易位 D.交换、易位解析:①过程中F与m位置相反,表示是染色体的倒位,②过程只有F,没有m,但多出了一段原来没有过的染色体片段,表示是染色体的易位,C正确。

4.(2014·海南卷)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

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B)A.3∶3∶1 B.4∶4∶1C.1∶2∶0 D.1∶2∶1解析:若该种群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即1/3AA、2/3Aa)可以随机交配,用配子法则下一代5.(2015·新课标卷Ⅰ)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

回答下列问题:(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__。

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____________,A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 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____________。

解析:(1)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0.5︰0.5=1︰1。

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A+a)×(A+a)→1AA︰2Aa︰1aa,则A的基因频率为0.5。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说明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不能存活,即基因A纯合致死。

第一代Aa︰aa=2︰1,产生的配子比例为A︰a=2︰1,自由交配,若后代都能存活,其基因型为AA︰Aa︰aa=1︰4︰4,Aa和aa 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为1︰1。

答案:(1)1︰1 1︰2︰1 0.5(2)A基因纯合致死1︰11.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D)A.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都必然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B.高等动物体内的非等位基因都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基因突变都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遗传给后代D.多倍体植物的特点是种子和果实大,结实率低解析:基因突变如果是隐性突变,则不会对生物性状产生影响,A错误。

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时,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则不会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C错误。

多倍体植物特点种子和果实大,结实率低,D正确。

2.下图中,甲、乙表示水稻两个品种,A、a和B、b表示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①~⑧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A.①→②过程简便,但培育周期长B.②和⑦的变异都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C.③过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D.⑤与⑧过程的育种原理不相同解析:①→②过程表示杂交育种,该育种方法简便,但培育周期长,A正确;②的变异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⑦的变异发生在有丝分裂末期,染色体移向细胞的同一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B错误;③过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C正确;⑤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⑧是基因工程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所以两个过程的育种原理不相同,D正确。

3.肥胖与遗传密切相关,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1)某肥胖基因发现于一突变系肥胖小鼠,人们对该基因进行了相关研究:①为确定其遗传方式,进行了杂交实验,根据实验结果与结论完成以下内容。

实验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鼠;杂交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子一代表现型均正常;结论: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小鼠肥胖是由于正常基因的编码链(模板链的互补链)部分序列“CTC CGA”中的一个C被T替换,突变为决定终止密码(U从或UGA或UAG)的序列,导致该激素不能正常合成,突变后的序列是______________,这种突变 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使基因的转录终止。

③在人类肥胖症研究中发现,许多人能正常分泌该类激素却仍患肥胖症,其原因是靶细胞缺乏相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目前认为,人的体重主要受多基因遗传的控制。

假如一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Bb(A、B基因使体重增加的作用相同且具累加效应,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从遗传角度分析,其子女体重超过父母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体重低于父母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

(3)有学者认为,利于脂肪积累的基因由于适应早期人类食物缺乏而得以保留并遗传到现代,表明____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析:(1)①题中要确定基因位置(在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和显、隐性关系。

根据子一代性状可直接确定显隐性关系。

若要根据子一代性状来判断基因位置,可采用正、反交的方法。

若是伴性遗传,以纯合肥胖小鼠为父本,纯合正常为母本,子一代都为正常,以纯合肥胖小鼠为母本,纯合正常为父本,子一代雌鼠正常,雄鼠都肥胖;若是常染色体遗传,正、反交结果相同;②题中告知“模板链的互补链”上“一个C被T替换”,产生终止密码,因而突变后的序列为CTCTGA(TGA) ,这种突变只能使基因的翻译终止,但不会使基因转录终止;③激素作用需要受体,当受体缺乏时,也能引起肥胖症。

(2)由于A、B基因具有累加效应,且独立遗传,双亲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有3或4个显性基因则体重超过父母,概率为5/16,低于父母的基因型有1个或0个显性基因,为aaBb、Aabb、aabb。

(3)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1)①纯合肥胖小鼠和纯合正常正反交②CTCTGA(TGA) 不能③受体(2)5/16 aaBb、Aabb、aabb (3)自然选择4.下图是某一年生自花传粉植物(2n=10)的某些基因在亲本染色体上的排列情况。

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该植物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________个染色体。

用图示两种基因型的亲本杂交,进行人工授粉之前,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和________。

(2)该植物控制红色花色的基因分别是B、F、G,控制白色花色的基因分别是b、f、g;各显性基因的表现效果相同,且显性基因越多,红颜色越深(如深红、红、浅红……等表现型),隐性类型为白色。

让如图所示亲本进行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则F2花色的表现型有________种,其中白色花色的概率是________。

(3)若E基因存在纯合致死现象,则让F1自交得到的F2中杂合子Ee所占比例为________。

(4)该植物叶片无香味(D)对有香味(d)为显性,如图所示亲本进行杂交,在F1中偶尔发现某一植株叶片具有香味性状。

可能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n为每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2n=10,n=5,杂交前对母本去雄蕊,并套袋,授粉后要套袋,防止自花受粉;(2)F1的基因型为BbFfGg,F2含显性基因的个数依次为6、5、4、3、2、1、0,由于显性基因的效应相同,且基因个数越多,颜色越深,共有7种表现型,F2中基因型为bbffgg,表现型为白色的概率为1/64;(3)F1的基因型及比为1/2Ee、1/2ee,F2的基因型及比为1/2(1/4EE、2/4Ee、1/4ee)、1/2ee,合并后为1/8EE、2/8Ee、5/8ee,EE致死,Ee所占的比例为2/7;(4)亲本DD基因突变产生了d配子,亲本DD染色体缺失,产生了不含D的配子,与亲本dd产生的配子d结合后分别产生了dd、d的子代。

答案:(1)5 对母本去雄套袋(2)7 1/64 (3)2/7(4)某一雌配子形成时,D基因突变为d基因由于染色体缺失,形成的某一雌配子不含D基因5.家蚕有斑纹(A)对无斑纹(a)为显性,A和a所在的常染色体偶见缺失现象,即为A0、a0(如图),染色体缺失的卵细胞不可育,而精子和受精卵可育。

家蚕正常体壁(B)对体壁透明(b)为显性,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请回答:(1)以上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定律,A0、a0的染色体在变异类型上属于______________。

(2)正常情况下,雌蚕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W染色体的数量是________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