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综合题解答思维模式
巧用思维建模,化解地理综合题难题——以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第37题为例
![巧用思维建模,化解地理综合题难题——以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第37题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8aa21c80912a216157929c1.png)
2019年第12期解题技巧巧用思维建模,化解地理综合题难题——以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第37题为例●谭明鄂翁成福/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445000)摘要:思维建模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认知方法,学生通过掌握思维建模的基本方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用已知解决未知,并建立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模型。
文章以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第37题为例,从思维建模内涵与意义、运用思维建模化解综合题难题的方法和教学启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利用思维建模进行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升解题能力,有效应对地理综合题难题。
关键词:思维建模;高考;地理综合题目前,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不少教师更多倾向于地理知识传授和解题技能的积累,忽略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既不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
思维建模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和认知方法,是培育中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
一、思维建模的内涵与意义思维建模是借助于一些特定的工具(如思维导图)和方法将自己内在思维过程构建为模型,进行可视化表征的认知方法。
乔纳森(美)教授在《用于概念转变的思维工具:技术支持的思维建模》中,对思维建模进行明确阐释:“通过思维建模工具帮助学习者具化内部的认知概念模型,促使学习者在建模的过程中积极调整与修改自我的概念模型结构,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认知呈现,帮助学习者丰富和拓展内部认知概念模型的意义。
”地理思维建模是基于构建主义理论,使用建构工具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进行深加工,建立个人的知识内化过程的模型。
在进行中学地理综合题的分析与解答教学时,通过对情境材料的分析、演绎、归纳等思维活动构建思维模型;然后根据设问将构建的地理模型拆解为基本模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消除学生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同时也可将基本模型进行系列重新组合,提升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高考地理的综合思维特点及解题方法(附典题及答案)
![高考地理的综合思维特点及解题方法(附典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78ec94bb4cf7ec4afed099.png)
高考地理的综合思维特点及解题方法(附典题及答案)地理的综合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综合思维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域综合。
当前高考的题中也非常重视关于地理综合思维的考查。
1.地理的综合思维全面性:综合思维应做到全面考虑各个要素,不遗漏重要信息,这是进行思维活动的基础。
系统性:由于各个要素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综合思维应考虑到所有要素的整体性和各个要素的差异性,这就需要对各个要素的属性及其关系有较深刻的理解。
动态性:地理事物的发展和演变和其各个要素的变化息息相关。
综合思维要求不仅能阐述静态的要素属性,更能捕捉动态的要素变化。
动静结合方能全面综合。
2.地理综合思维的解题方法(1)地理的要素综合例1:(2019·全国卷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答案】1.A 2.D 3.C【解析】1.读材料可知,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说明积雪融化增多,故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A正确,B错误;降水增多会使越年积雪面积增大,C错误;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洼地上有浅水出露地表,洼地积水增多,降水减少不合题意,D错误。
故选A。
2.由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地表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D正确;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洪水暴涨、退耕还湿和地面沉降引起,ABC错误。
高考地理:七类综合题题型与万能答题模式
![高考地理:七类综合题题型与万能答题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d3a65f2a50e2524de4187eac.png)
高考地理:七类综合题题型与万能答题模式题型一特征描述类设问形式: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
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简述……特征”,“从……等方面归纳……主要特征”等.思维建模要准确描述地理事物特征必须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建立解答该类试题的答题模式,并用规范而专业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
具体答题思路是:首先要对题目涉及区域进行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明确区域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图文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特征分析;在描述时要注意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并且做到简洁、准确地描述.模板典例1。
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河流、湖泊)、植被(自然带)2。
地形特征:①主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②地势——海拔高低、地势起伏状况、地形倾斜方向、区域极值(地势最高、低值);③主要地形区及其分布。
3.地表环境特征:①气候(湿、热、冷、干) ②植被状况③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④河流发育程度4. 气候特征:①气温(气温高低、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②降水(总量、季节或年际变化)③降水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5. 河流水文特征:①年径流量;②汛期;③含沙量;④结冰期(凌汛);⑤流速。
6.河流水系特征:①流向与长度②流域面积③支流多少及形态④河网形态、密度⑤河道深浅、弯曲、宽窄⑥落差或峡谷分布7.农业生产特征:①农业地域类型②农作物种类及分布③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④生产水平(机械化水平、生产经营方式、专门化水平商品率)8.工业生产特征: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
9.地理位置:①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③半球位置④相对位置。
10.等值线特征:①等值线数值高低②延伸方向③弯曲趋势④疏密变化11.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①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②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应用体验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与思考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50a6578a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4f.png)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与思考引言:高中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如何更好地突显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呢?本文将通过对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与思考,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设计。
一、关注核心素养的地理知识点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应该重点突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对地理的整体认知和理解。
例如,可以选取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地理知识点,通过研究地球的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的成因等问题,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二、注重综合运用的地理能力除了注重地理知识的学习,高考地理试题还应注重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这也是核心素养的一部分。
通过设计综合性问题,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整合与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通过给出一幅地图,要求学生根据地图上的信息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关系和规律,并据此回答问题,这样的题目既考察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又考察了学生的分析思维和组织能力。
三、培养地理素养的实践操作地理学科的学习离不开实践操作。
高考地理试题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例如,考查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观察与分析能力,设计一道实地调查的试题,要求学生对某一地理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并据此回答问题。
这样的试题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应用过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强调地理素养的跨学科思维地理学科本身就是一个兼容性很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高考地理试题可以通过设计跨学科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例如,可以结合历史学科,通过分析某一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既考察了学生对地理与历史的综合运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学科交叉的能力。
结语:高考地理试题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注重地理知识的核心素养、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操作的强调和跨学科思维的引导,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高中地理综合题解题思维及能力培养
![高中地理综合题解题思维及能力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c0d46b00c281e53a5802ffa6.png)
彳嗲敁立鉍//2017.4高中坨理餘含题解题思维及能力培养◊安徽省阜南县实验中学程国际研究近几年全国各地髙考试卷不难发现,地理综合题占的分值较髙。
地理 综合题以文字、图表为背景,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创设新问题情境,多角 度、多层次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有效信息、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的地理能力,这已成为地理学科的显著特色。
髙考地理综合题一直是分值大、得分率较低的考题,综合题的解题能力培养成为贯穿整个髙中地理学习的重要 任务。
下面结合教学实际,对同学们在解答髙中地理综合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和如何提髙这方面的解题能力做一介绍。
1. 高中地理课程的要求地理学科具备以下特点:①综合性,地理学科涉及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
因此,同学们在分析地理问题时,需要全面考虑。
②地域性,地理环境特征存在 一定的地域差异。
学习髙中地理,要求学生思维上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 这种情况下,所学的地理知识才是全面的,才能使用综合的观点解决问题,从而 对地理现象进行深刻理解。
例如,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有些同学存在思维逻辑 性较差的问题、容易受到思维定式的束缚问题等。
因此,同学们在学习或者复 习过程中,要用全面和综合的观点看问题,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角 度进行分析。
2. 高中地理综合题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同学们在解答髙中地理综合题的过程中存 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教材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2)空间定位能力欠缺;(3)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差;(4)知识迁移的能力差,无法调动和运用知识;•養习指导•(5)描述、阐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差。
很多同学在学习地理时都采用死记 硬背的方式进行记忆。
虽然地理理论知识记下来了,但是没有深刻理解它们,只能回答一些简单的直白的问题。
这样容易导致在考试的时候不能自主迁移 相关知识,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不能自主调动知识进行创新性解决。
3.提高地理综合题解题能力的方法(1) 熟练掌握地理基础知识能力与知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高中地理的综合题的解题技巧
![高中地理的综合题的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b71a004e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d7.png)
高中地理的综合题的解题技巧高中地理的综合题的解题技巧11、设问形成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
高考题中比较类试题的设问方式主要有:比较图中×和×的差异(不同或异同),分析×和×的共同特点(问题),说明图示×和×的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等。
2、答题模板比较类设问一般有两类:(1)名词比较类。
其基本思维模式是:首先搞清名词的含义,包括的主要内容,然后针对内容进行分析、对比。
例如,比较两个海域的海水性质,首先要明确海水性质包括海水温度和海水盐度,海水温度大体上从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而海水盐度大体上从副热带海区向低纬海区和高纬海区递减;然后根据两个海域分布的纬度进行比较即可(如果是同纬度的海域,要考虑寒暖流对海水温度和海水盐度的影响)。
(2)区域特征比较类。
其基本思维模式是:先对区域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根据要求对分析内容选择性地列举比较。
这类试题重在分析,次在比较。
所以,区域的综合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区域的综合分析主要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进行。
3、要正确解答比较类试题同学们应掌握如下秘诀:四步审题、三项联系、二定要点及格式。
(1)四步审题是关键。
第一步审比较对象,审准对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答题时张冠李戴。
第二步审比较要求,即审准题意要求找相同点还是不同点,还是异同点都找,或者要求通过比较进一步找原因。
第三步审比较考点,如比较A、B两地的气候类型及特征的异同点,其比较的考点是气候类型及特征,此步骤可避免跑题。
第四步审比较角度,审准题目从什么角度、几个角度去比较,此步骤可避免漏掉答题的要点。
(2)三项联系是答题依据。
首先,联系题中图表和材料,它们是解决比较类问题最直接的依据。
其次,联系所学教材知识点,即能迅速地理解题目设置的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所学知识建立准确的联系,并从中提取出需要的知识点。
答题模板01 地理位置特征评价类-中(会)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及解答指导
![答题模板01 地理位置特征评价类-中(会)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及解答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a360575e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24.png)
备战2023中考地理常见答题模板及对点训练答题模板1 地理位置特征评价类【综合题分析方法和技巧】(1)仔细阅读图文材料,准确获取答题所需要的信息。
(2)细审题干,明确“问什么”,即要明确要描述什么,即描述的方向;同时在描述时应将地理问题和地理原理相对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3)回答问题时,应全面,注意回答的角度和层次是否完整。
(4)回答问题时,力争做到答案的专业向,关键词不能丢而且要准确,尽量使用地理术语。
【命题角度】1.地理位置特征的描述2.地理位置特征的影响(优势和劣势)【模块构建】1.地理位置特征的描述在相对位置描述上,还有与接壤的国家、省区等,隔海相望的国家等,位于某地(山脉、河流、城市等)的方位等,经济位置,交通位置等。
2.地理位置特征的影响(1)海陆位置→降水差异、农业类型、海洋运输、对外交往(2)经度位置→经度广,时间差异大,东西距离最长(3)纬度位置→所处温度带及纬度地区→热量差异→多种或单一农业经营所跨纬度广→气候差异大【经典例题】【例一】(2022·陕西·中考真题)以下是《日本》一课的教学片段,请将相关内容补充完整。
初识日本(2)根据日本位置示意图,学生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25°N-45°N,属于五带中的________带。
●海陆位置:日本是________洋西北部的岛国。
●相对位置:与中国等隔海相望。
【思维流程】读取图中经纬度范围,海陆位置→综合分析由图可知,日本大部分位于25°N-45°N,属于五带当中的北温带。
日本东临太平洋,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
【尝试解答】北温带太平洋【例二】(2022·湖北襄阳·中考真题)【地球家园同关注】读半球海陆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8)看图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_________。
(答一方面)【思维流程】读取图中经纬度范围,海陆位置→综合分析【套用模板】答题要点要点获取依据及生成纬度位置我国领土南北跨度大,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海陆位置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东部,东临世界最大的太平洋→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尝试解答】纬度跨度大,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海陆兼备等【例三】(2022·湖北·随州市教学研究室中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答题技巧十大问答
![地理答题技巧十大问答](https://img.taocdn.com/s3/m/b77c450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f7.png)
地理答题技巧十大问答特约特级教师学而思培优文综女神红飞老师针对性的回答了同学们提出关于地理学习的问题。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看看吧!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技巧总结一、前提:熟悉区域地理,掌握双基和主干知识。
二、基础:明确高考地理常见简答题的答题思路。
三、关键:熟悉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的答题模式◇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答案的组织模式之归纳:1) 原因(自然、人为) 2) 条件(有利、不利) 3) 影响(正面、负面) 4) 区位(自然、社会、经济)5) 效益(经济、社会、环境) 6) 措施(生物、工程、技术)7) 重大工程意义(两端、中间)或(政治、经济、民族、国防) 8) 要素(总量、结构) 9) 评价( 积极、消积)◇近几年考题常见的地理特征描述答案组织模式之归纳:1) 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生物、矿产或其它资源)2) 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相邻位置)3) 水系特征(支流、流程、流域、流向)4) 水文特征(流量、水位变化、流速、含沙量、结冰期)5) 降水特征(降水总量、雨季长短、季节变化)6) 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组合)7) 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主要地形区、海拔状况)8) 农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种植历史经验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9) 工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方面概括)10)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分布规律(主要从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规律)和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两方面概括) ◇分布规律问题:从总体上看是把握"点""线""面"是哪种分布趋势?1) "点"状分布一般有"沿某个方向区域较稀或较密";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
考前必看 地理综合题审题、解题、答题注意点
![考前必看 地理综合题审题、解题、答题注意点](https://img.taocdn.com/s3/m/d9728252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1b.png)
考前必看| 地理综合题审题、解题、答题注意点01审题审题是应试第一关。
“审”就是阅读、琢磨、推敲。
审题的目的是理解题意、明确问题。
实质就是领会或揣摸命题人的意图。
其能力要求是获取有效信息。
审题要领:圈点关键词语、重视隐性信息、确定问题指向。
(一)审考点审清题目是叙述性问答题,还是分析性问答题;是简答题,还是论述题。
注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之间的区别,避免出现错答。
简述——简单扼要叙述,须把握要点。
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
写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
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等。
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
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
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
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
对比(比较)——列表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间的差别、不同事物间的联系。
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
(二)审关键词开放性试题中的关键词通常有三处:一是条件词,二是中心词,三是某些关键的修饰词。
(三)审时间审题时应注意正确理解材料的时代背景。
(四)审空间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区域性。
历年高考试题中,有关区域定位的内容所占的比例都比较大。
只有准确确定其空间位置才能有效地回答有关问题。
(五)审图名、图例现在的高考试题基本上形成了“无图不成题”的命题模式。
读图分析时,首先要读图名,图名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要内容。
这样有利于我们把握考题的知识范围,在有限的范围内思考问题,能够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六)审坐标数值解读坐标图不能忽视图上的定量信息。
如对比柱状图,不能只看柱的高度,还要看清纵坐标的单位数值。
(七)审图中隐含条件(八)审题目内容与复习内容联系试题中的求答内容无论以何种面目和形式出现,都必然是考试大纲的显性反映或隐性折射。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主观题答题模板思维综合之旅游与生态篇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主观题答题模板思维综合之旅游与生态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0202328bd63186bdebbcbb.png)
主观题思路汇编--旅游
1.选择观赏位置:①距离;②角度常见景观欣赏位置和角度把握
③动态:对于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可乘船(筏)沿水路观赏两岸风景。
常见景观欣赏角度、动态把握
2.把握观赏时机
主观题思路汇编--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我国各地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如下
①东北:森林减少、黑土冲刷(或水土流失)、湿地退化。
②西北(含内蒙古):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
③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
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⑤南方山区:水土流失。
⑥西南:地质灾害多。
⑦青藏高原:土地荒漠化、湿地减少,湖泊萎缩、草场退化、物种减少。
⑧宁夏、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土壤盐碱化和荒漠化。
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
(1)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2)发展清洁生产的意义。
答题模板02 气候特征及影响类-备战2023年中(会)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及解答指导
![答题模板02 气候特征及影响类-备战2023年中(会)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及解答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2d00e136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2a.png)
备战2023中考地理常见答题模板及对点训练答题模板2 气候特征及影响类【综合题分析方法和技巧】(1)仔细阅读图文材料,准确获取答题所需要的信息。
(2)细审题干,明确“问什么”,即要明确要描述什么,即描述的方向;同时在描述时应将地理问题和地理原理相对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3)回答问题时,应全面,注意回答的角度和层次是否完整。
(4)回答问题时,力争做到答案的专业向,关键词不能丢而且要准确,尽量使用地理术语。
【命题角度】角度一气候特征的描述根据气候资料图表和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气温特征和降水特征(1)气温特征:从气温年较差和气温高低及出现的时间分析描述(2)降水特征:从降水量季节分配是否均匀,降水量多少上分析描述角度二气候特征的原因分析根据气候资料图表和气候类型分布图,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三方面影响因素上分析。
角度三气候特征的分析比较根据气候资料图表和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比较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
角度四气候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气候资料图表和气候类型分布图得出的气候特征,分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类型、建筑屋顶等。
【模块构建】以北半球为例1.气候特征的描述从气温曲线总结气温特点,气温特征:时间+特征一般气温特征表达方式:冬季寒冷,夏季高温,全年(终年)高温,终年寒冷(严寒),全年温和等。
2.降水特征的描述从降水量柱状图总结降水特点,降水特征:时间+特征一般降水特征表达方式:冬季多雨,夏季多雨,夏季少雨(干燥),冬季少雨(干燥),全年少雨(干燥),全年多雨,全年湿润等气候特征描述词总结:全年高温多雨,全年炎热干燥,全年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冬季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干燥。
另外:降水少的地区,光照充足3.气候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气温高,降水多——多种农业经营。
屋顶多为斜顶。
房屋通风好。
河流航运价值较大。
(2)气温高(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热量较多,昼夜温差大,瓜果甜,棉花种植。
专题04 综合思维-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课件)-2023年中考地理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
![专题04 综合思维-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课件)-2023年中考地理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https://img.taocdn.com/s3/m/49a66cff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02.png)
11-13小题。
11.由图可知,我国地势特点是( )
A.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
B.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C.东南高西北低,呈阶梯状分布
D.中部高四周低,呈阶梯状分布
12.下列现象中,与我国地势特点有关的是( )
①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流②南方地区河流的径流量比较大③许多大河水能资源丰富④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
D.雅鲁藏布江是我国第二大河
题型2 地形与河流的相互影响
3 变式演练
读“我国沿北纬32°线地形剖面图”,完成下面7-8小题。
7.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 )
A.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复杂多样
B.第一级阶梯的平均海拔最高
C.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河流
D.极高山都分布于第二级阶梯
8.受我国地势的影响( )
题型2 地形与河流的相互影响
2 提分秘籍
②中游落差减小,河流流速减慢;③下游地势低平,河道变宽,以淤积为主;流速缓慢, 水量稳定,航运、灌溉价值高。2、河流影响地形:(1)流水侵蚀:河流上游,流水侵 蚀强烈,多形成峡谷,如横断山脉。(2)流水堆积:河流下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 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如长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等。
题型2 地形与河流的相互影响
3 变式演练
读下图,完成下面1-4小题。
1.图表示的是哪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知识结构( )
A.亚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2.该地区在各大洲中( )
A.跨经纬度最广
B.人口最多,面积最大
C.人种最繁杂
D.国家与地区数最多
3.受地形地势的影响,该地河流的流向大多( )
2023年中考地理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
用“先拆分,再综合”的方法解答高考地理综合题
![用“先拆分,再综合”的方法解答高考地理综合题](https://img.taocdn.com/s3/m/f3a24207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e0.png)
用“先拆分,再综合”的方法解答高考地理综合题近三年的高考地理综合题呈现出切口较小、情景新颖、设问灵活和答案多元的特点。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能将核心素养理念真正的渗透到高三教学中无疑是考生参加高考成败的关键。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袁孝亭老师认为“综合分析通俗地讲是先将地理综合体这一复杂系统拆分,然后对拆分的组分分别加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将各组分得到的认识结果综合起来”。
袁孝亭老师对综合分析的解释为我们解答高考地理综合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思路,即“先拆分,再综合”的解题路径。
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一方法,我们以2019年全国卷2第36题第2小问为例进行说明。
试题原文: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本土汽车生产主要由美日几家大型汽车品牌公司控制,整车和零部件工厂主要布局在墨尔本、阿德莱德和吉朗等地(位置见图5)。
1974年澳大利亚汽车生产以47.5万辆的产量居世界第10位。
1988年澳大利亚政府开始实施取消进口汽车配额限制并大幅降低关税的政策,使世界各地的汽车大量涌入,原本多样化的本土汽车市场进一步细分,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汽车生产成本也居高不下,2016年仅以16.1万辆的产量排在世界第32位。
2017年10月20日,最后一条汽车生产线在阿德莱德关闭,宣告本土汽车制造成为历史。
(1)说明澳大利亚汽车生产存续期间,整车和零部件工厂布局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有利条件。
(8分)(2)分析澳大利亚汽车市场对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的原因。
(8分)(3)简述澳大利亚汽车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4分)(4)指出汽车生产的退出对当地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4分)具体解题步骤:第一步,拆解提干,提炼关键词组关键词是指对解答本试题起决定性作用的词语,一般来说题干中包含的地理概念(或地理名词)往往可以作为“关键词”来看待。
例如本题“分析澳大利亚汽车市场对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的原因。
高中地理综合题解题思维及能力培养
![高中地理综合题解题思维及能力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8ae66ae8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1a.png)
高中地理综合题解题思维及能力培养高中地理综合题是地理学科中重要的应用题型,考察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
解答高中地理综合题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还需要培养解题思维和能力。
本文将从高中地理综合题解题思维及能力培养方面进行探讨。
一、培养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解答高中地理综合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
地理学科内容繁多,包括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多个领域。
学生需要掌握各个领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相关数据。
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学生才能在解答综合题时做到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学生在学习地理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联系和延伸。
地理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对于自然地理知识点,学生不仅要了解其地理现象和规律,还要了解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地理知识体系,为解答综合题提供有力的知识支持。
二、培养解题思维和能力在掌握了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之后,学生还需要培养解题思维和能力。
解答高中地理综合题需要学生具备概念分析、数据整合和图表解读等能力。
学生需要具备概念分析的能力。
在解答高中地理综合题时,往往需要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进行分析和梳理,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在解答有关地球环境变化影响的问题时,学生需要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角度去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影响因素。
学生需要具备数据整合的能力。
解答高中地理综合题往往需要学生从海量的地理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进行整合和分析。
学生需要具备辨别数据的能力,从中提取出关键信息,进行归纳和整合,为解答问题提供有力的依据。
学生需要具备图表解读的能力。
地理学科涉及大量的地图、图表和统计资料。
解答高中地理综合题时,学生需要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地图和图表中的信息,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推理,为解答问题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培养实际综合应用能力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实地考察和实验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实际的地理活动,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实际综合应用能力。
高中地理综合题做题方法56讲
![高中地理综合题做题方法56讲](https://img.taocdn.com/s3/m/59d7dee3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53.png)
如何提高高中地理综合能力
高中地理综合题是高考地理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
提高高中地理综合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学习地理基础知识。
地理基础知识是提高地理综合能力的前提,包括地球概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需要系统地学习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特点等。
2.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是提高地理综合能力的核心,包括空间思维、时间思维、系统思维和比较思维等方面。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地图、观察实物、分析案例等方式,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实践应用。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注重实践应用,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可以通过参加地理考察、进行社会调查等方式,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4. 做题巩固提高。
做题是提高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做题来巩固所学的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学生可以适量做些高中地理综合题,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答题能力。
5. 跨学科学习。
地理学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例如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交叉,学生可以通过跨学科学习,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地理综合能力。
用“分解思维”和“动态思维”突破高中地理综合题
![用“分解思维”和“动态思维”突破高中地理综合题](https://img.taocdn.com/s3/m/1f964abd69dc5022aaea007c.png)
海拔往高处 凸的,气压较高 ,海拔往低处凹的,气压较 低。故而可将图示的等压面等高线图,转化为等高面上 的等压线图 ,图l 3 所示。
高线重合的条数 ,d R表等高距 。其实这个公式的应用 很广泛 ,可以运用到所有等值线重叠的数值差计算中, 甚至在不重叠处的数值差计算中也可运用。 【 解题经过 】 该 区域的 最小值 出现 在 图示东 南 角 ,最 大值 出 现在东北角 ,之 间有 1 2 条等高线 ,其落差范围 :( 1 2 —
产 聚 落
图1 1 A. 5 0米 B. 5 5米 C. 6 O米 D. 6 5米
【 方法介绍 】
等压面 ,该面的所有气压都是5 0 0 百帕 ,但海拔高度各
不相同。在学习热力环流的等压面时 ,有这样的结论 :
在学习等高线时 ,我们都知道陡崖落差 ( △h )的
计算公式 ,( n 一 1 ) d < △h < ( n + 1 ) d ,其 中n 代表陡崖处等
地理学科 中,地球 的运动 、大气 的运动 、洋流的
运动、地壳的运动和物质循环 、生物圈的能量流动和物 质循环是 自然地理学研 究的重点问题 ;影 响农业 、工
分析 :题 目中的 “ 转变”体现 了动态变化 ,如果 答成 : 科技水平高 ,经济发达 ,运输量大 ,肯定不能得 分。答案应该体现动态变化 :如科技进步 ,经济发展 , 运输量增 大。此外 ,题 目还隐含了古代和现代 、现代各 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对比 ( 如为什么是铁路而不是公
1 ) 5 < △h < ( 1 2 + 1 ) 5 , ̄5 5 < Ah < 6 5 ,答案选c 。 4 . 图形转换法
【 例8 】图 1 2是 “ 某地 区 2 0 1 0 年1 月 8日某 时
基于综合思维的地理事物认知及问题解决策略——以河流地貌为例
![基于综合思维的地理事物认知及问题解决策略——以河流地貌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77fe20f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1.png)
2021·04针对学生地理高考复习中出现的选择题正确率低、综合题答而无分的现象,文章以河流地貌为例,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视角,例谈综合思维在地理事物的认知中的应用。
据此提出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从而提高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策略:以“信息转化建构分析,按时间顺序动态分析,区域比较分析”等方法,例谈综合思维在高考备考中的应用,论证了通过综合思维训练提高地理高考复习效率的具体方法。
摘要关键词综合思维;区域比较;动态分析;建构思维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和地理综合体的空间分异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及区域特征的学科,研究过程要耦合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1]地理学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就是区域性和综合性。
地理学的综合性通过要素多样性来体现。
[2]不同要素在空间上有差异,在时间上有演变。
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由于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3]一、利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理事物以综合思维分析地理问题,就是对“地理综合体”(认识对象)进行“拆分”(分解)。
综合是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时可将地理事物按地域拆分,划分为不同层次尺度、不同类型的地域单位;按要素拆分为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等;按过程拆分为自然地理过程、人文地理过程、人地相互作用等。
[4]综合思维表现为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三个维度。
[5]下面结合河流地貌进行解释说明。
(一)要素综合从要素综合角度,可将河曲的形成建构为地质作用(力)和物质组成(受力对象)两方面。
地质作用方面,可以将其细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外力方面,从河流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角度,关注河流的流量、流速、含沙量等影响河流冲淤活动的一级要素指标。
以及河流的补给类型、流域范围、河流比降、流经区的植被覆盖等二级要素指标。
在河流流动过程中,还要考虑惯性离心力和地转偏向力对河岸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题设问类型
特征类、成因类、条件类、意义类、措施类
一、特征类问题
1、地理环境特征:
(1)地理位置特征:绝对位置(地区经纬)相对位置(海陆邻国邻省战略交通)(2)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资源,灾害,生态)
(3)人文地理环境特征(人口、经济、交通、聚落、文化)
主要内容:人口、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贸、环境问题等
农业生产特征: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分布,农业结构,生产水平(商品率,机械化,生产经营方式,集约化,专业化)
工业生产特征: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和结构,技术水平
2、地形地势特征:
(1)地形类型(五大地形类型,冲积扇,梯田):根据区域位置,等高线,地形剖面图判断(2)地形区(某一地形的区域分布)如东北平原、刚果盆地
(3)地形特征的描述:类型,分布,坡度,地形区名称平坦还是崎岖
(4)地势特征描述:地势高低,地势起伏大小,高低变化趋势,哪里高哪里低。
3、河流特征
①水文特征:
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冰情(有无结冰期、冰期长短、凌汛),水速,水能,补给。
②水系特征:
流程、流向、水系归属、形状,河道(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流域面积(面积、水系排列形式)
③开发利用:
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是开发水能资源;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开发内河航运。
4、候特征的描述
①气候类型(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②气候特征:气温特征(年均温高低,变化);降水特征(总量多少,变化);光照特征;热量,风,水热组合
③主要气象灾害
5、分布特征:分布特征(均匀,不均),位置,方位,密度(疏密,多少)
二:成因类问题
1、成因类思维模式
(1)自然原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自然灾害等)
(2)人为原因(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
问题中心关键词自然和人文两条主线层层递进,依次筛选组织专业术语答题
附:重要地理事象的成因
三:条件类综合题
1、思维模式
(1)理清区位条件分析的要点,形成思维模式
①地理位置要素——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②自然区位要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植被
③经济区位要素——资源(能源)、市场(腹地)、交通、劳动力、科技、地租等
④社会区位要素——开发历史、工农业基础、国家政策、政治(民族)、国防(2)注意从有利区位和不利区位两个方面分析
2、区位的分析和评价(综合区位的原则)
分析的九大要素:
1.位
2.资
3.农
4.历
5.劳
6.交
7.技
8.市
9.政
分析或评价的两大方面:有利不利
3、工业的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的原则)
火力发电厂位于郊区;接近铁路,便于运入煤炭;位于盛行风向的下风向
自来水厂处在河流上游,水源清洁
印染厂处在河流下游,污水不会影响市区的水源
服装厂位于居民区,便于职工上班和就近销售产品
4、工业转移的区位因素分析
①转移原因:
本地:随着加工产业不断集中,产生了许多问题:A.人口稠密、交通拥挤;B.土地紧张、地租提高,生产成本增加;C.自然资源日趋短缺;D.环境污染加重。
周边地区:A.劳动力更为廉价;B.自然资源丰富;C.土地地租低,生产成本低。
②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缩小了地区差别,共同发展,使区域内部的发展趋向平衡。
5、某区域某工业部门区位分析
四:意义类(影响,作用,评价)
1、思维模式
经济意义:产业结构(工业,农业,交通,),收入,发展,脱贫,资源,
社会意义:就业,安定,民族,政治,国防,生活
生态意义:环保,离弃物,利用,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
影响: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要素的影响注意:有利,不利
五:措施类
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1、思维模式
生物措施(上游地区保护植被)、工程措施(建设卫星城市;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实施产业转移;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下游地区整治河道;发展航运;大力发展水电)、技术措施(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管理措施(扶持周边地区发展;引导人口外迁。
加强对全流域水资源的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合理开采地下水;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合理布局产业)
注意: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
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
六:环境类
Ps. 工业的区位条件(条件类问答题)原料、市场、交通、工业基础
工业集聚的原因(成因类问答题)工业集聚的好处:运费、基础设施、信息和技术(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