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合集下载

论语全文及译文

论语全文及译文

论语·学而篇第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子:对男子的尊称,这里特指孔子。

曰(约):说。

时:时常。

习:用于实践,实习。

亦:也是。

乎:吗。

朋:同学为朋,同志为友。

愠(运):怨恨,恼怒。

”【译文】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注释】悌(替):尊敬师长。

鲜(显):很少。

犯上作乱:冒犯尊长,颠覆国家。

【译文】有子说:“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却好犯上的人,少极了;不好犯上,却好作乱的人,绝对没有。

做人首先要从根本上做起,有了根本,就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吧!”【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巧:好。

令:善于。

色:脸色。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 " 吾(务):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醒):检查,反省。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业?交友是否守信?知识是否用于实践?”【原文】子曰:“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 导:治理。

乘(胜):军队基本单位,兵车一辆,兵士100人。

"【译文】孔子说:“治理国家应该事事认真,时时诚信,处处节约,关心群众,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悌(替):尊敬师长。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

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国学经典《论语》全文及译文

国学经典《论语》全文及译文

【导语】《论语》是孔⼦及其弟⼦的语录结集,由孔⼦弟⼦及再传弟⼦编写⽽成,⾄战国前期成书。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及其弟⼦的⾔⾏,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经典《论语》全⽂及译⽂。

欢迎阅读参考! 篇⼀ 1、⼦⽈:“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 【译⽂】孔⼦说:“学了⼜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从远⽅来,不是很令⼈⾼兴的吗?⼈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吗?” 2、⼦⽈:“巧⾔令⾊,鲜矣仁。

” 【译⽂】孔⼦说:“花⾔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是很少有仁德的。

” 3、曾⼦⽈:“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为别⼈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君⼦⾷⽆求饱,居⽆求安,敏于事⽽慎于⾔,就有道⽽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译⽂】孔⼦说:“君⼦吃不追求饱⾜,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谈谨慎,时时改正⾃⼰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 5、⼦⽈:“不患⼈之不⼰知,患不知⼈也。

” 【译⽂】孔⼦说:“不怕没⼈了解⾃⼰,就怕⾃⼰不了解别⼈。

” 6、⼦⽈:“《诗》三百,⼀⾔以蔽之,⽈:‘思⽆邪。

’” 【译⽂】孔⼦说:“《诗经》三百(零五)⾸,⽤⼀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 7、⼦⽈:“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逾矩。

” 【译⽂】孔⼦说:“我⼗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岁,得知天命;六⼗岁,⼀听别⼈⾔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到了七⼗岁,便随⼼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 8、⼦⽈:“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100句

论语100句

论语100句1、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止老知将之至云尔。

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3、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7、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8、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9、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10、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唯何甚。

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11、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12、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13、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15、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16、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9、犁牛之子,驿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20、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2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2、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3、鸟兽不可与同群。

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25、益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6、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27、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28、小不忍则乱大谋。

29、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30、未知生,焉知死。

3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32、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33、小不忍,则乱大谋。

3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36、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

37、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38、敬鬼神而远之。

39、虽蛮貊之邦行矣。

论语20则原文

论语20则原文

论语二十则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精选全文完整版

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导语:《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论语》全文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论语十则全文

论语十则全文

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子路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与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翻译】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肩负重任,路途又很遥远。

以仁为自己的责任,不也是很重的担当吗?直做到死才罢休,不也是路途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译】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看得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全集完整版

论语全集完整版

论语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0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0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04.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05.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06.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07.子曰:有教无类。

08.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0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10.子曰:频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11.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12.子曰: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13.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14.子曰: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15.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16.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17.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8.子曰:善人,教民百年,亦可以即戎矣。

19.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20.哀公问社於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1.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2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季康子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2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26.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2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28.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9.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3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1.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32.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33.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大全100条

论语大全100条

论语大全100条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祭祀祖先,这样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了。

4.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11.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1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5.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方"指"一定的去处、方向,更重要的是指"方法"。

意思是父母身体健康时外出,要让父母知道你的去处是安全的。

如果父母的身体需要照顾,而自己又需要外出就"必须"安排好照顾好父母的"方法",以尽孝道游"必"有"方"。

16.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7.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18.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19.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0.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40篇

论语40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遇事困惑,五十理解什么是天命,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不超过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危险。

”11、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十二则原文及译文

论语十二则原文及译文

论语十二则原文及译文1. 以德行教育子弟原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子弟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顺从兄长,要谨慎而诚实。

对待众人要充满爱心,对待亲善者要更加亲近。

如果还有空闲,就要用来研究文化知识。

2. 友善待人原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君子待人要宽容不比较,小人比较却不宽容。

3. 尊敬师长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师傅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而向他们研究,遇到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进。

4. 守信用原文:言必信,行必果,硕学不辍。

译文:说话要实践,行动要果断,要努力不间断地研究。

5. 谨慎言行原文: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不要担心没有位置,要担心站立的道理。

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要努力使自己被别人认识。

6. 研究不止步原文: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译文:研究之后要不断复,这样不是非常愉快吗?7. 诚实守信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自己不愿意受到的待遇,就不要给别人。

8. 推崇智慧原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知识之于行动者并不如喜欢之于行动者,喜欢之于行动者并不如享受之于行动者。

9. 培养自觉性原文:赐也,尔获。

罔两者而获为败。

译文:给予者给了,你才得到。

两者都没有,就会处于失败状态。

10. 坚持正义原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知识之于行动者并不如喜欢之于行动者,喜欢之于行动者并不如享受之于行动者。

11. 尊重知识原文: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译文:重视忠诚和守信,没有比自己更好的朋友。

12. 守望相助原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和高于自己的人可以分享对话;和低于自己的人不可以分享对话。

论语原文全文完整版

论语原文全文完整版

论语原文全文完整版《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之一,是儒家学派重要著作之一。

它由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及其门徒所撰,讲述了孔子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并将这些思想传承下去。

下面是《论语》的全文。

第一章:学而篇谨遵尊敬,不敢忘怀。

至于饮食,衣服,无不恭敬。

朝以问道,暮以讲义,不厌诲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友谋而不专乎道谋而不诚乎已可矣。

”第二章: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第三章:八佾篇子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第四章:里仁篇子曰:“里仁之余,民免而无耻。

里仁之余,邦必兴。

”第五章:公冶长篇公冶长,问政。

子曰:“树不必修,无过於阴几而已。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之於家,其德乃半。

修之於国,其德乃旅。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无所不备。

”第六章:雍也篇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第七章: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童蒙之时,衣敝而好古,习俗一成而不易,能以侨维,不能以动易,吾不知所以然。

”第八章:泰伯篇泰伯启,与他人交涉不愧。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第九章:里鉴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第十章:先进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第十一章:学到老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十二章:西泠子篇子曰:“志士恒志也,不矜不伐,不悔不求,得道者兼容天下。

”第十三章:公山弗扰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第十四章:雯雯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第十五章:阳货篇阳货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曾有过於孔子者。

”由此,可知孔子之博学多才。

第十六章:德行篇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第十七章:颜渊篇颜渊问在学过何事?子曰:“多闻则其深,着力则其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论语12则原文【附翻译】

论语12则原文【附翻译】

论语12则原文【附翻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是留学为您整理的论语12则原文附翻译,欢迎阅读!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论语中100句精华

论语中100句精华

1、不知礼无以立,不知言无以知人。

译文:人要是不懂得礼数,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人要是不能辨别言语的是非,就无法了解别人。

赏析:人要有礼义廉耻之心,人所有的言行都要合乎礼仪道德,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别人说的每一句话,我们要能从中听到话外之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悦。

译文:宽厚待人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以待人就会得到民众的信任,做事敏捷就会做出成绩,公正无私就会让人心悦诚服。

赏析:要想得到众人的认可和尊重,首先我们要学会如何做人。

做事即是做人,当我们把人做好了,一切事都会顺遂如意。

3、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译文:君子最怕恶名缠身,一旦沾染恶名,所有的坏名声都会指向他。

赏析:为人要谨言慎行,不做玷污名节的事,否则,周围的人都会谴责我们。

4、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做官有余力就要去学习,学习有余力就要去做官。

赏析:做官即是做事,这句话告诫世人,在工作之余应该多读书学习,用书中的知识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5、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译文:大的节操不能逾越道德的界限,小的操行有出入也还是可以的。

赏析:为人处世,我们不能违背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不能触碰法律底线。

而那些微乎其微的缺点,可以忽略不计,毕竟人无完人。

6、君子学以致其道。

译文:君子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明白世间的道理。

赏析: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莫嫌知事少,只欠读书少。

没有个一人天生就明白人生的道理,要想获得知识,提高技能,开阔视野,读书学习是最好的方式。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广泛地学习并坚守志向,恳切发问并思考问题所在,仁德就在里面。

赏析:只有博学才能多才,独学而无友。

涉猎广泛,才会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确立人生的目标。

读书不能死读书,要带着思考去读,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8、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译文: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未来的还可以追赶。

赏析:成事莫说,覆水难收。

论语全集完整版

论语全集完整版

. 论语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0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0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04.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05.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06.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07.子曰:有教无类。

08.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0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10.子曰:频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11.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12.子曰: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13.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14.子曰: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15.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16.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17.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 18.子曰:善人,教民百年,亦可以即戎矣。

19.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20.哀公问社於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1.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2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季康子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2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26.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2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28.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9.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3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1.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32.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33.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精选推荐

《论语》——精选推荐

《论语》《论语》《论语》1 1、道不同,不相为谋。

(卫灵公) 2、君⼦上达,⼩⼈下达。

(宪问) 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佾(yi)》 4、君⼦怀德,⼩⼈怀⼟;君⼦怀刑,⼩⼈怀惠。

《⾥仁》 5、不迁怒,不贰过。

《雍也》 6、⼠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7、⼤德不逾闲(遮拦阻隔之物),⼩德出⼊可也。

(⼦张) 8、君⼦务本,本⽴⽽道⽣。

(学⽽)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 10、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损矣。

(季⽒) 11、后⽣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五⼗⽽⽆闻焉,斯亦不⾜畏也已。

(⼦罕) 12、志⼠仁⼈,⽆求⽣以害仁,有杀⾝以成仁。

(卫灵公) 13、贫⽽⽆谄,富贵⽆骄。

(学⽽) 14、⾮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颜渊》 15、君⼦坦荡荡,⼩⼈常戚戚。

(述⽽) 16、躬⾃厚⽽薄责⼈,则远怨矣。

(卫灵公) 17、质胜⽂则野,⽂胜质则史,是⽂质彬彬,然后君⼦。

(雍也) 18、不患⽆位,患所以⽴。

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仁) 19、志⼠仁⼈,⽆求⽣以害仁,有杀⾝以成仁。

20、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

21、⼠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2、⽗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则以喜,⼀则以惧。

(⾥仁) 23、君⼦耻其⾔⽽过其⾏。

(宪问) 24、唯⼥⼦与⼩⼈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25、三⼈⾏,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述⽽》 26、不知命,⽆以为君⼦君⼦也;不知礼,⽆以⽴也;不知⾔,⽆以知⼈也。

27、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逾矩。

(为政) 28、君⼦周急不继富。

29、君⼦欲讷于⾔⽽敏于⾏。

(⾥仁) 30、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31、⼀箪⾷,⼀瓢饮,在陋巷,⼈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论语》是这样一部书,它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的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这说明(1)《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

(2)《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

《论语》是这样一部书,它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的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这说明(1)《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

(2)《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

这两个字,一个是动词,一个是连词,离开了句子,它们既不是词,也不是词组,不成结构,毫无意义可言。

再如《陈亢问于伯鱼》选自《论语季氏》,此篇开头是“季氏将伐颛臾”,把开头两字截取做篇名,它与本篇内容毫无关系,篇名只是为了称说上的方便,它本身不含有什么意思。

篇下面是章,章是根据内容划分的段落,《学而》有十六章《季氏》篇14章,《陈亢问于伯鱼》就是其中一章,第十三章,所以也叫《陈亢问于伯鱼》章。

《论语》是研究孔子学说的基本材料,我们知道,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影响很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创始人,从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在《论语》一书里,反映孔子观点之处,十分丰富,在古代文学语言形成和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

《论语》多系口语的记录,因此具有口语生动活泼的特点,但它又是经过加工的,语言精炼而典范,往往寥寥数语,表达了丰富内容,没有口语那种信口而出,来不及精心选词、周密地组织句子,因此显得罗嗦,用词欠当,语病较多等缺点。

《论语》一书,两万多字,篇幅不算大,然而我们现在的许多成语,是来自这部书的。

过犹不及温故知新既往不咎尽善尽美巧言令色文质彬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道听途说述而不作举一反三临事以惧任重道远循循善诱色厉内荏欲罢不能后生可畏欲速不达言必信行必果怨天尤人言不及义杀身成仁当仁不让患得患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言以蔽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可忍孰不可忍朽木不可雕也鸣鼓而攻之三思而后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成人之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不是某人在某一时间编成的,一般认为,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定的,延续了一两代人,前后达三、五十年时间。

《论语》尽管出自孔门弟子和再传弟子多人之手,但是将这些分散的言论行事编成一部书,许多人认为是孔子学生曾参的学生。

因为《论语》对曾参称子,子是尊称,《论语》对孔子均称子,还称子的是曾参、有若,这很可能反映了曾参学生称呼习惯和感情,孔子学生很多,《论语》中唯独曾参言行讲得最多,孔门弟子中,曾参最年轻,小孔子46岁,《论语》还记载他死时的情况,既然记录他死前的谈话,那么他可能是曾参学生记录的,这部书是由他的学生整理而定的。

古代汉语词汇字是记录词的形式,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造句单位。

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古今词汇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

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1)旧词不断消亡(2)新词不断产生(3)基本词汇保存下来一、划分古汉语词的结构的标准1.语素、词和字的关系(1)如果一个词由一个语素构成,而这个语素只有一个音节,那么,记录这个音节的汉字,既表示一个语素,也表示一个词。

(2)如果一个词由一个语素构成,而这个语素由两个或几个音节,那么,记录这两个音节或几个音节的两个或几个汉字,只有合在一起才表示一个语素、一个词;如果把这两个或几个汉字拆开来,则每个汉字既不代表原语素,也不代表原词。

(3)如果一个词由两个语素构成,根据古汉语的实际情况,它通常是一个双音词,也就是说,它是由两个单音节语素组成的,那么,记录这两个音节的汉字,分别代表一个语素。

2、划分古汉语词的结构的标准两个标准划分:音节数、语素数(1)以音节数为标准,古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单音词(天、地、人)、双音词(社稷、窈窕、足下)和多音词(华不注)。

(2)以语素为标准,古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只含一个语素的单纯词:刀、口、参差包含两个语素的合成词:天下、寡人、爪牙两个标准结合,总结为:单音词只能由一个语素构成,必定是单纯词;双音词可以由一个语素构成,也可以由两个语素构成;前者为单纯双音词,后者二、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1、单音词占多数单音词是指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在书面语中,也就是一个字,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绝多数情况下,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这在先秦汉语中尤为明显。

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左传》这一段22个字,就是22个词,全都是单音词。

为合成双音词。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这段话103个字,除“行李”“乏困”之外,99个单音词。

可见,古汉语在大多数情下,字和词往往是一致的。

2、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发展方式据统计,现代汉语中,复音词约占全部词汇85%,这个比例正是古汉语中单音词的比例,说明了古汉语中单音词有一个向复音词逐渐发展的过程。

其间当然有一个从文言到古白话再到现代汉语的发展过程。

这一发展,不单纯是音节增加的问题,而是标志着汉语构词方法的质变。

(1)布帛寻常,庸人不释。

《韩非子·五蠹》(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发展成为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主要有以下三种主要情况:(1)增加同义或相关的语素构成的双音词民——人民友——朋友路——道路本——根本恐——恐惧陵——丘陵弃——丢弃(2)增加辅助成分——词头/词尾(这是以上古汉语单音词为词根,加上一个词头或词尾构成的双音词。

)爷——阿爷师——老师虎——老虎兔——兔子燕——子石——石头唐刘禹锡《乌衣巷》(3)换了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素目——眼睛师——军队昼——白天邦——国家津——渡口股——大腿兵——武器亡——消失单音词发展成为双音词,大大减少了语言中的同音词以及一词多义的现象,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更加有效地增强和发挥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

三、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1、单音词单音词和复音词是相对的概念,单音词就是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在书面上用一个汉字来记录的词如:宫、夕、治、犯等。

(1)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2)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3)志不强智不达,言不信行不果。

《墨子》上古汉语多单音词,单音词有三个特点:〈1〉多义性古汉语词汇中,单音词最显著的特点是多义性。

单音词的含义常常随文而异,只有分析在句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加以确定。

兵:(1)擐甲执兵。

《左传》(2)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战国策》(3)夫兵,犹火也。

《左传》军队武器战争〈2〉灵活性古代汉语单音词义的确定,带有很大的灵活性,应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分析判断,寻求合理的解释。

为:(1)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担任(2)有为神龙之言者许行。

研究(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是〈3〉能产除了极少数单音词,绝大多数的单音词都具有一定的构词能力。

书:书信书札书缄家书微:微小微薄细微轻微略微稍微微妙精微卑微衰微微弱微博微信2、复音词复音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词,在书面上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来记录。

这里的复音词,主要指双音词。

古汉语的双音词可分为两类:一是只含一个语素的单纯词,一是由两个语素按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合成词。

<1>单纯词双音单纯词是由两个字组成的,但这两个字只代表两个音节,且两个音节不能拆开解释,只有合起来才有意义。

双音单纯词包括:联绵词,即两个字联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同表一意的双音单纯词。

又称“联绵字”。

它是“合二字为一词,两声求一义。

”从构成联绵词的两个音节之间在语音上的联系,可分为四类:(1)双声联绵词,即两个音节声母相同的联绵词。

参差恍惚匍匐缤纷犹豫仿唐棣邂逅倜傥崎岖(2)叠韵联绵词:即两个音节韵相同的联绵词。

窈窕婆娑灿烂彷徨徘徊荒唐逍遥峥嵘(3)双声叠韵联绵词:即两个音节声母相同,又韵相同的联绵词。

辗转缱绻优游(4)非双声叠韵联绵词:即两个音节既无双声关系,又无叠韵关系。

滂沱浩荡翱翔颠沛佛荏苒判断一个词是否双声叠韵,要注意两点:第一,判断两个音节是否叠韵,要看韵腹和韵尾是否相同;第二,要以古代语音为标准,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有很多古代是双声、叠韵的词,现代已不是。

“萧瑟”古音是双声,同在心母“峥嵘”古音属叠韵,同在庚韵特点一:不可分割,即两个字不能拆开解释,只有一个语素。

特点二:写法比较自由,这是因为在用文字记录仅仅表示声音的音节时,由于时代地域和习惯的不同,常常写成为多种不同的形式。

[2]叠音词重叠两个相同音节而成的双音词,前人称为“重言”或“叠字”等,现在一般把它叫做叠音词。

叠音词在古汉语中数量相当多。

常用来摹仿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描写事物的形貌状态。

(1)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诗经》(2)坎坎伐檀兮。

《诗经》(3)信誓旦旦。

《诗经》4)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阿房宫赋》(5)灼灼其华。

《诗经(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7)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阿房宫赋》(1)(2)拟声, (3)(4)达情(5)(6)(7)摹状重言词与词的重叠,在形式上相同,在表意上有别。

二者不属同一范畴,性质迥异。

重言词是音节的重叠,它的意义与记录它的单字无关,不能据单个字来推测重言词的意义。

重言词不同于词的重叠式,重言词无附加的语法意义,而词的重叠式有附加的语法意义。

(8)采采卷耳。

(9)弦弦掩抑声声思(10)行行重行行。

<2>合成词含有两个以上语素的词,叫做合成词。

汉语从以单音节词为主,向以双音节为主转化,主要是这一类词的增加。

古汉语双音合成词,从两个语素的语法关系来看,一般可分为联合式、偏正式、动补式、动宾式、主谓式等。

偏正式如:百姓天子国君锦衣诸侯动补式如:激怒匡正平定扰乱动宾式如:将军革命祭酒执事主谓式如:威振民主瓦解狐疑蚕食冬至附加式如:率尔沃若宛然焕乎阿爷有夏第一初二联合式合成词根据两个语素在词中的意义、作用可分为同义、变义、偏义三种类型。

同义合成词: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也是该合成词的意义。

恭敬土地朋友人民(1)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