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探究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篇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篇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篇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体悟本文写景形神兼备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同学们,荷与月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常见的两种意象,朱自清把这两种意象结合起来,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独特的风景,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赏析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与月色之景。

(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景)二、美读(4分钟)问题:文章的题目是《荷塘月色》,那么全文集中描写荷塘与月色的是哪两段?明确:第四第五段请两位同学来配乐朗诵第四段第五段。

三、赏景(8分钟)1、问题:荷塘和月色的描写,整体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宁静的、优美的、朦胧的、柔美的2、问题:这两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色。

3、问题: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写景的句子,把你的赏析跟大家分享一下。

明确:在点评学生的赏析中,指出景物的特点,用了哪些手法等。

赏析不到位的,及时点拨。

举例如下:(1)荷叶写荷叶用了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一种轻盈的、旋转的动态的美感。

(2)荷花在写荷花是用了拟人和博喻。

用袅娜、羞涩来形容荷花,让我们联想到它像是美丽的女子那样轻盈和娇羞的神态。

就像我们学过的一句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在写荷花时用了比喻,把荷叶比作明珠突出其明亮、比作是星星,突出其多,比作出浴的美人,表现其纯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3)荷香在写荷香时用了通感,抓住了歌声特点,若有若无、断断续续的特点。

这也正是了香味的特点,只有在特别宁静的时候才能闻得到。

(4)流水在写流水时用的是拟人手法。

“脉脉”一词,好像饱含深情,实际上是写池水对荷塘的滋养与养护之情。

(5)月光月光本无形,但是把它比作流水,就有了流动的特点,泻下来,把月光从高处照满荷塘的景色写得很传神。

(6)月光借助叶子和花来写月光。

叶子和花在月光下像是梦,突出了月光的朦胧和柔和。

四、得法(10分钟)(一)以“荷叶”赏析为例,通过三个赏析的示例分析和升格后的优秀示例的分析,总结赏析景物的要领。

《荷塘月色》教案3

《荷塘月色》教案3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

(2)了解文章的背景,把握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并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散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语言的美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

2. 教学难点:(1)把握作者朱自清的散文风格和写作技巧。

(2)深入理解文章中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2)激发学生对荷塘月色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荷塘月色》,理解文章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了解生僻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2)解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3)赏析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和修辞手法。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荷塘月色》,体会语言的美妙。

(2)让学生默写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巩固学习成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

2. 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感悟文章。

3. 收集其他朱自清的作品,进行阅读欣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荷塘月色》的熟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文章修辞手法和语言美的欣赏能力。

精选《荷塘月色》教案4篇

精选《荷塘月色》教案4篇

精选《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初步体验将沙和水有利结合,使玩沙活动更富情趣,培养幼儿分工合作,以大带小的团体协作精神,感受接近大自然所带来的乐趣。

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1、将“小鸭、小鱼、乌龟、螃蟹、青蛙等”塑料玩具散放于沙池的各个地方,一次性台布六条、水桶四个、废品制作的洒水壶若干个;2、各种塑料玩具(小鸭、小鱼、乌龟、螃蟹、青蛙等);3、活动前收集(小草、落叶、枝条若干);大场地沙池一块。

(一)活动前的“热身运动”1、教师将幼儿带到沙池边,观看沙池。

引导幼儿谈话:“哇!今天我们的沙池里来了好多的小客人,他们是谁呀?”幼儿答:“小鸭、小鱼、乌龟、螃蟹、青蛙。

”师:“我们下去和他们一起玩好吗?”(调起幼儿的积极性后)教师请幼儿做好进入沙池的准备。

(脱鞋袜、卷袖口与裤口)2、进入沙池,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学学沙池里的小动物:我学小鸭摇摇摆、我学小鱼游呀游、我学青蛙跳跳跳、我学螃蟹横着走、我学乌龟爬呀爬,爬呀爬,爬呀爬,爬到妈妈身边来(请小朋友爬到老师身边集中)。

(二)教师讲解活动玩法和要求玩法:先请幼儿在沙池里挖一个大坑作池塘,接着将挖好后将一次性台布铺在池塘底部(防止水很快渗入沙里);再把“池塘”灌满水,然后将各种玩具放进“池塘”,最后在完成的作品加上一些装饰。

(三)引题让幼儿产生兴趣1、师:“今天小动物们和你们玩得可开心啦!可是它们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们知道他们是住在哪里的吗?请小朋友们动动脑筋想一想?”(幼儿开始自由讨论)。

2、小结:哦,原来它们的家在水里,那我们今天就在沙池里,给它们安一个家吧!来进行“挖池塘”好吗?(四)幼儿活动,教师指导1、两位老师协商以大带小原则,分别将中班小班幼儿分成六组。

2、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的情况,指导他们进行分工合作活动,中小班幼儿一起合作挖沙坑;中班幼儿进行铺池塘、运水灌水;小班幼儿进行找、送小动物进池塘等。

3、活动时,提醒幼儿不要将沙弄到眼睛或鼻子等五官部位,要注意他人的安全和卫生,懂得照顾小班幼儿。

《荷塘月色》研究性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研究性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研究性教案(网友来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2)分析并掌握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抒发情感的特点;(3)了解荷花的文化内涵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与赞美,增强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情操;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2. 分析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抒发情感的特点;3. 了解荷花的文化内涵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变化;2. 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审美情趣;3.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荷塘月色》全文、作者简介、荷花图片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课堂记录和课后总结。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花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荷花的美丽;(2)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3)宣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荷塘月色》全文,理解文意;(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难句问题;(3)学生结合课文,了解荷花的文化内涵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变化;(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汇报分析心得;(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欣赏与感悟(1)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荷塘月色》的语言美;(2)学生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荷塘月色的感悟;(3)教师引导学生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

5.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2)教师点评并鼓励学生的表现;(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参考】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参考】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3. 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主题和意境。

2. 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荷塘月色》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与荷塘相关的诗词,如《江南》、《荷花》等。

(2)提问:同学们对荷塘有什么印象?今晚我们将学习一篇与荷塘有关的课文——《荷塘月色》。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并理解其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同学们认为课文中的荷塘月色是怎样的?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总结。

4. 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

(2)让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优美句子,体会作者对荷塘月色的赞美之情。

5. 欣赏与拓展(1)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画出自己心中的荷塘月色。

(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分享创作心得。

6. 总结与反馈(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谈收获,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7. 作业布置(1)正确书写和记忆生字词。

(2)背诵课文。

(3)写一篇以“荷塘月色”为主题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1)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及反思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及反思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荷塘”、“月色”、“静谧”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荷塘月色》的文本。

(2)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准备黑板和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荷塘月色的美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学生自主练习背诵课文,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3. 生词与短语学习:(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引导学生朗读并解释其含义。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生词和短语造句,展示对知识的理解。

4. 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5. 小组合作:(1)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课文中的场景,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五、作业布置:(1)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场景,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请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进行讨论和分享。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存在一些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练习。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篇一《荷塘月色》教学课例【教学思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我多次公开执教这篇课文,我很清楚这篇经典之经典的课文的分量。

以往几次的教学都是把景物描写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手法和技巧,进而学会能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我在课堂上,重点讲解4、5、6三小节,之后也引领学生探讨相关的情景交融的问题,但总觉得学生与文本、教者、作者之间存在隔膜,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作者心理状态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到位。

因而此次教学中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将文本教学与专题教学相结合,针对写景散文的特点,明确《荷塘月色》的学习目标为:(一)体味作者独有的内心情怀,理解感情是散文的灵魂;(二)欣赏荷塘月色的唯美画面,掌握写景的方法和技巧;(三)揣摩朴素典雅的诗味语言,感悟文字拥有的无限魅力。

三个目标计划在两课时内解决,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重点学习前三小节,落实目标(一)的学习,穿插感悟目标(三)中“朴素”的语言风格;第二课时重在落实目标(二),并将目标(三)的学习与目标(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此案例是一课时。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思考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寻求将文本教学与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及能力培养完美结合。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明确学习目标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必修二专题四的标题与前三个专题的标题在分类标准上有所不同?(学生讨论)师:专题一“珍爱生命”,专题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三“历史的回声”,这三个专题均有一个统一的话题,一个明确的中心,每个专题下分设的若干模块则是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专题的内涵,而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则是侧重于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思考分类。

师:在本专题里我们将要“欣赏”的课文有哪些呢?一起来了解一下专题四的文章(引领学生翻阅目录以及课文)。

我们将要欣赏的文体有散文和小说,散文有《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小说有《祝福》《边城》(节选)、《林黛玉进贾府》。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荷塘月色课堂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教学方法:分析、鉴赏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苏轼《水调歌头》──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二、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夜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三、写作背景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初步理解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7、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五、课文解读通过预习,同学们能给课文划分层次吗?能讲出划分的原因吗?全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分析课文:在分析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找出作者写作的线索。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4篇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4篇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篇10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所使用的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2.通过赏析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感受作者当时心境,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语句的分析,学会文中所用修辞的表达效果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复杂的心境,理解当时所处背景。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四、教学手段图片教学法、问答法五、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用PPT课件展示荷塘景色。

请学生用四字词语去概括出来。

“同学们,刚才大家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了荷塘月色的美好画面。

在若干年前,有位作家在观赏了月色的下的荷塘后也描绘了他心中的景色,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

”板书课题。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展示。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明: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三)再次朗读,深入体会1.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去找出文中每种景物所用的修辞,并在小组间讨论这些修辞的表达效果。

讨论结束后,由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将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讲解。

2.结合学生回答,学生分小组一起赏析以下重点句子。

(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荷塘月色》“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教学重点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

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点。

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要作为一个重点来讲。

教学难点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和提问为主,结构板书,学生自己朗读和思考问题。

难点主要有两个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

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幻灯片出示)请学生交流自己课下收集到的有关作家资料。

《荷塘月色》研究性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研究性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研究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2)了解文章的背景,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2)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2)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一些比喻和象征手法;(2)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2)简介文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品词析句(1)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重点词语;(2)分析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5. 感悟升华(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荷塘月色的感悟;(2)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怀,向往美好生活。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2. 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感悟文章;3. 预习下一课《背影》。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文章主题和分析作者情感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培养。

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散文的美。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和音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荷塘环境中,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2. 问题引导: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荷塘月色》教学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景色描写,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与赞美。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与背诵。

2. 课文生字词的掌握。

3. 分析课文主题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意境。

2. 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景色描写。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作者朱自清的生平介绍。

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欣赏。

(2)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析课文主题,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

(2)探讨课文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4.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课文中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6.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作文。

7. 板书设计荷塘月色静谧(abstract)美丽(beautiful)作者情感:喜爱、赞美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等方面。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等。

2. 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背诵和写作能力。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探究《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与实践

探究《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与实践

探究《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与实践教案设计与实践一、教学背景本文教案主要是针对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1.了解《荷塘月色》的主要情节和含义;2.能够使用正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感受;3.培养学生的联想、感知和想象能力。

三、教学内容1.《荷塘月色》的简介;2.重点情节分析;3.文学形式的分析。

四、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1)教师放一幅荷塘月色的图片,让学生自由论述作品的美妙之处。

(2)教师提问:你们都知道月亮有影子吗?如果月光照在水面上,水中的影子是怎样的?2.讲授环节(1)简介部分教师简述《荷塘月色》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述荷塘中的月光和青蛙,表达了人类的爱情生活。

(2)情节分析部分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芙蓉出水、荷叶封舟”这段文字所传达的情感信息;讲述主人公与柳如是之间的一段爱情故事,并引导学生联想相似的故事和情境;分析文章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让学生了解人物形象和情感描述的方法。

(3)文学形式分析部分教师让学生了解《荷塘月色》这篇作品是一篇散文,有轻巧明快的文体特点,文中词汇富有生动的画面感,表达了人类永恒的情感。

3.操练环节(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意象和形象,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和事情来联想和描述自己的情感。

(2)教师让学生仿写《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写一篇以夜晚为主题的散文。

4.课堂总结教师让学生回顾今天的课堂知识,概括教学重点,并且鼓励学生发表对今天课堂的总结和感受。

五、教学方法本次教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分析、引导、操练和总结等。

六、教学评价学生可以通过写作和朗诵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评价,并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时间掌控和教学效果的评估。

同时,需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反馈,以及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荷塘月色》教案完美版

《荷塘月色》教案完美版

《荷塘月色》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描绘荷塘月色的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3)学会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矛盾和困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分析并欣赏作者描绘荷塘月色的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意象。

(2)分析作者运用语言的巧妙之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与感悟(1)分析作者描绘荷塘月色的技巧,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景。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荷塘月色的感悟。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启发学生珍惜美好时光,以平静心态面对生活困扰。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短文。

3.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进行分析欣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合作探讨、分析问题和表达感悟的能力。

4.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和播放相关音乐,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宁静的学习氛围,使其仿佛置身于荷塘月色之中。

《荷塘月色》探究式学案2

《荷塘月色》探究式学案2

《荷塘月色》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领会作者笔下如诗如画的荷塘美景。

2、抓住作者心情变化的线索,体会作者独特而复杂的思想感情,进而明确本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意图。

二、探究导航1.作者描写了清华园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预习,在文中圈点勾画即可)3.文章第一段中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有何表达作用?4.第7、8自然段写荷塘月色中的人,作者引用《采莲赋》和《西洲曲》,再现了江南采莲的风俗及盛况,表达了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故乡的惦念,其目的是什么?请简析。

三、课堂评价练习A级1.下列词语中的读音不全正确的一项是()A.和谐xié袅娜niǎo nuó脉脉mò mò霎时shàB.煤屑xiè弥望mí倩影qiàn 踱步duóC.渺茫miǎo 纤细qiān 敛裾jū模样móD.轻薄(bó)蓊蓊郁郁wěng wěng 点缀zhuì颤动chànB级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丰姿均匀袅娜煤屑B.羞涩渴睡媛女没精打彩C.斑驳稀疏和谐弥望D.渺茫宛然凝碧风致C级对《荷塘月色》一文中联想到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江南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境”中解脱出来。

B.作者生活丰富,这种联想充实了作品的内容,读之倍感妙趣横生。

C.当晚闲来无事,作者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自然而然地回忆了这段读书生涯中的趣事。

D.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家乡的荷塘,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六、课后拓展活动朱自清在荷塘边不平静的心情,是对国事的忧虑,还是人生感伤?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历来说法不一。

有的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作者愁闷的心境;有的认为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据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有的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探究式”教学设计
作者:陈爱娟
来源:《语文建设》2012年第11期
【设计思想】
杜威提出的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怎样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问题展开。

《荷塘月色》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学习散文无非两个宗旨:或理解作者的情感,或把握作者的心绪。

朱自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较为含蓄,但心理走向却甚是明了。

因此,教学本文时,我把重心放到了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心路历程上。

围绕作者涉及三个“点”(其中有一个是虚幻的),设计如下几个问题:1,作者在家里是怎样的心情?去荷塘的路上,他看到了怎样的景物?它们与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关系?2,作者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各有什么层次和特点?它们与作者的心绪有着怎样的关联?3,江南有什么特别之处值得作者向往?
意在让学生通过探究这两组问题,基本能明白作者在三重世界里的不同心理,从而理解他为消解“颇不宁静”而作的努力,可以看出造成他这种心理的,不纯粹是个人因素,还有家庭、社会等原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面对荷塘美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想。

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写出了荷花的艳丽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

”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面对这样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写心中情怀、流露内心情绪的呢?
(二)朱自清先生停留的地点及心理状态
当晚,朱先生一共“停留”过三个地方:原点(出发点和归宿地)——家;逗留点——荷塘;向往地——江南。

1 请你画出朱自清夜游荷塘的活动轨迹(见上)。

2 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理状态?你从哪些关键词语上看出来?
明确:孤独、寂寞、迷茫
句子:①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②荷塘的四面,长着许多树,葱葱郁郁的。

③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④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3 在去荷塘的路上,作者有哪些心理活动?其中以什么心理为主?请你透过关键语句来品悟。

(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


为什么说“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呢?“平常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作者为什么要“超出平常的自己,到另一个世界里”呢?
明确:作者显然对平常的自己不满意,感觉到很压抑,令他烦闷,因此“颇不宁静”,他渴望摆脱这种现状,于是外出散心。

(2)“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人。


为什么作者“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才感觉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呢?为什么只有“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才能“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呢?
明确:透过字面,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白天的生活很不自由的,经常要做一些不愿去想但又必须去想、希望去想但又不能去想的不自由、受束缚之事。

思想上的不自由,令他郁闷。

语中置一“觉”字,文章便增添了无穷意味;少这一字,则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悦,没了哀愁。

(3)“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明确:这一句不用追问,只要通过两个“一定”的语脉承接关系,就能明显感觉到在白天,作者经常做不甘心做的事,说自己不情愿说的话,这些让他烦闷苦恼至极,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难言的苦衷。

此句点明作者此次夜游的目的——为了逃避或摆脱现实中带给他的苦闷。

(4)“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明确:“且”是“暂且”的意思,“受用”即是“享受”。

此句放在这段的结尾,显然具有过渡作用。

同时也提醒读者,接下来的写景是作者急欲摆脱现实的烦恼,而想暂且通过对荷塘的月色的美景欣赏来平复自己烦郁的内心。

(5)总之,以内心烦闷而急欲摆脱的心理为主。

4 荷塘月色景色鉴赏并人物心情解剖
(1)在月下荷塘边,作者看到了一幅月下荷塘的美景,请你鉴赏作者描写到的各景物特征(包括使用的修辞手法)。

明确:
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以比喻手法写出其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具有动态美。

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的样子。

拟人手法赋予静物以生命力和感情。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荷花的这些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转向听觉。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相似,更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作“通感”——即打通各感官,把具有相似感觉的句子放在一起比喻。

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拟人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荷韵(流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把所见与想象想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此处用来写流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2)拾起头来,作者又在静寂中默赏了荷塘内的月色,请你参照上面的提问——赏析法,在课后自己写出鉴赏文字(特别要了解什么是“通感”)。

参考:
A 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缥缈的特点。

B 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

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C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也是通感。

D 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实则写出了作者内心淡淡的忧郁。

(3)讨论:在我们眼里,景色的确很美,但在余光中先生和叶圣陶先生眼里,却认为朱自清先生描写的景致很随意(详见课本第99页),你认为呢?请说出理由。

A 赞成说:境不由心生
明确:从文章的开头,作者就明确告诉读者,他“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不宁静”:历来说法不一,有“夫妻吵架说”,有“父子别扭说”,有“社会动荡说”,或者统而有之,总之是无从确定。

在这样的心态下,作者写荷塘月色的美景,实在是在一种心情烦躁、沉郁的情况下写的,其写作的目的只是试图通过对美景的描写来消解自己内心的烦郁!说到底,这是作者试图调节自我情绪的行为。

“境由心生”,是指什么样的心情才能写出什么样的景,创造出什么样的境。

而作者带着一颗烦乱、“颇不宁静”的心,又如何能创造一个景神合一的美境呢?可是,他又实在急欲摆脱这烦郁,怎么办?没心情创造心情,也要写景!如果像余光中先生说的那样,这些景物的描写是“浮泛”的、“不出色”的,恰恰印证了作者此时写景是一种为赋新词强消愁的依然摆脱不掉的烦郁心理!
B 反对说:境由心生
绘的是真景。

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景物。

这样,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抒的是真情。

作者以准确贴切的语言,抒发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会带来的一直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这个哀愁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和“峭楞楞如鬼一般”里突兀地体现出来,是它们,搅扰了温馨的美景,破坏了喜悦的心情。

即使写树缝里的灯光,作者也尽选消极的词语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缓,语调低沉,读者从字里行间似乎能听到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息声。

小结:在荷塘边,作者暂且得到了心灵上的宁静。

但最终是想排遣烦闷的心情而不得。

5 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与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关系?
明确: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那时那里的人物,开心欢乐,祥和温馨,它正好反衬出作者内心的惆怅郁闷。

因此,江南成为了作者的向往之地。

(三)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