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考点知识巩固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0567528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c6.png)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通用12篇)上学期间,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篇1一、重点词语解释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
这里作"准备")2、吊有忧(慰问)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5、践辞曰(推辞)6、越四封之内(疆界)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8、旅进旅退(俱,共同)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孰为汝多知乎(通"智")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篇2《虎丘记》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蔀(bù)屋:指穷苦人家昏暗的房屋,这里指贫民。
2、栉:木梳。
3、角:较量,竞比。
4、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
5、竹肉:这里指箫管与歌喉。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2327f7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b6.png)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4816aada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3c.png)
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第一节教材文言重点篇目梳理1、《张衡传》南北朝:范晔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衡乃拟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为..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左右。
尝问天下..,讽议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征拜..尚书。
..,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2、《指南录后序》(节选)〔宋〕文天祥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6b38a4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a4.png)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可能会包括以下内容:
1. 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文言文的起源和发展,文言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文言文的古代标准音读音规律等。
2. 文言文的常见句式和语法: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和语法结构,如并列句、偏正结构、倒装句、状语从句等。
3.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以及它们的表达方式和效果。
4. 文言文中的典故和引用:文言文中常见的典故和引用,如《左传》、《史记》等经典文献中的名言警句,了解其背景和含义。
5. 文言文中的常见词汇和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汇和短语,了解其意义和用法,掌握基本的词汇量,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6. 文言文篇章结构和逻辑思维:文言文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包括起承转合、结构严密、逻辑严谨等特点,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思维转换。
7. 名篇阅读和评论:熟练阅读和理解文言文名篇,如《论语》、《孟子》、《史记》等,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8. 文言文的应用写作:能够运用文言文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如写景、描写人物、抒发感情等,增加写作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以上是一些可能出现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具体的考纲和考题还需要以教育部和各省份的具体要求为准。
建议再详细了解教材和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备考。
第 1 页共 1 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2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2篇)](https://img.taocdn.com/s3/m/79d9b341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6f.png)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语法现象:1.积累性的实词:重要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2.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各类句式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信、达、雅“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翻译的程序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对原文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字字落实。
例: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谋,才招致祸患。
意译为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增减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
例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例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例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1、留(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古今同义的词语,专有名词如:帝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国名、朝代名、称谓、器具、度量衡单位、典章制度可照录不翻译。
如果名称不全的要补全。
例:1:阳嘉元年,复造地动仪。
2、邹忌修八尺有余。
3、德佑二年____月____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15f9268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80.png)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文言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欢迎参考阅读!一、通假字1、木室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10、自余为人。
(:同“戮”,刑辱.)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二、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4、顺流而东(东进)5、卧而梦(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7、外与天际(交会)(二)名词作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3、絮青缭白(青山,自水)4、自远而至(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2、穷回溪(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1、舞幽整之潜蛟(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六)意动用法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5、始指异之(以……为异.)三、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4、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7、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8、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9、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10、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11、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1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13、于是饮酒乐甚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之后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15、颓然就醉古义:倒喝,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16、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四、虚词归纳.(一)而1、连词,表转折(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4)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5)惑而不从师(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8)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9)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10)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11)而不知其所穷(12)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13)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修饰(1)吾尝终日而思矣(2)吾尝跂而望矣(3)登高而招(4)顺风而呼(5)则群聚而笑之(6)倚歌而和之(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8)施施而行,漫漫而游(9)攀援而登,箕踞而遨3、连词,表递进(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连词,表并列(1)蟹六跪而二螯.(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侣鱼虾而友麋鹿5、连词,表承接(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2)人非生而知之者(3)吾从而师之(4)择师而教之(5)正襟危坐,而问客曰(6)拔草而坐,倾壶而醉(7)卧而梦(8)觉而起,起而归(9)自远而至6、连词,表因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7、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8、与“己”运用,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二)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1、代词.(1)青,取之于蓝(代靛青)(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6)郯子之徒(代词,这)(7)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9)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10)取之无禁,用之不褐(代词,它们)(11)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12)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13)圣人之所以为圣(指代这件事)2、助词.(1)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2)彼童子之师(的)(3)非蛇蟠之穴,无可寄托者(的)(4)古之学者必有师(的)(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6)月出于东山之上(的)(7)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任席之下(的)(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1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1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4)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5)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8)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9)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高考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总结(六篇)
![高考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总结(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a1d7eb40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5c.png)
高考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总结(六篇)高考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总结 1陈情表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xn),夙(s)遭闵(mǐn)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xng)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mǐn)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sho)多疾病,九岁不行(xng),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b)叔,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tng)。
茕茕(qing)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yng)疾病,常在床蓐(r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di)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ku)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
猥(wěi)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ǔ);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jīn)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hun)达,不矜名节。
今臣__贱俘,至微至陋。
过蒙拔擢(zhu),宠命优渥(w),岂敢盘桓(hun),有所希冀(j)!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gēng)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yu)四,祖母今年九十有(yu)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jīn)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翻译: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
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38575a8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98.png)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整理方法:在学习文言文时,遇到难以理解的字,如果根据上下文解释不通,就要考虑是否为通假字。
通假字的读音一般按照所通字的读音来读。
2. 古今异义
- 感情色彩变化:如“爪牙”,古代指得力的助手,是褒义词,现在指坏人的帮凶,是贬义词。
3. 一词多义
- 以“绝”为例:
二、虚词
1. 之
- 助词:
- 代词:
2. 而
3. 其
- 代词:
- 语气词:
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2. 被动句
3. 宾语前置句
4. 定语后置句
5. 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四、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 识别方法:当名词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并且这个名词的意义不能按照正常的名词意义来理解时,就要考虑是否为名词作动词。
2. 名词作状语
- 类型:
3. 形容词作名词
- 识别方法: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或性质的意义时,往往活用为名词。
4. 形容词作动词
- 识别方法: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或者形容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并且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动作行为时,就要考虑形容词作动词。
5. 使动用法
6. 意动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f96e5ef0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47.png)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被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
著名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号李重福,战国末期楚国人。
我国第一位了不起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Seiches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
他用楚辞形式译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古诗》,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颂。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
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20篇中。
《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主要作品为《孟子》7篇,各篇取结尾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述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为出自于《孟子》。
5.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
《公输》即选自《墨子》。
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为《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具备浓郁的唯美色彩。
代表作《逍遥游》。
7.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著有《韩非子》一书。
《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等均出自此书。
8.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别名太史公。
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就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长达年的历史,全书篇,分成“本纪、世家、本纪、表中、书”五种体裁。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考点巩固(二)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考点巩固(二)](https://img.taocdn.com/s3/m/661f0764e518964bce847c23.png)
(2)之
①鹏之. 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结构助词,的 ②鹏之. 徙于南冥也: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背负青天而莫之. 夭阏者:人称代词,指大鹏 ④之. 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此 ⑤众人匹之. ,不亦悲乎:人称代词,他 ⑥其翼若垂天之. 云:结构助词,的 ⑦及其所之. 既倦:动词,向往、得到 ⑧奚以之. 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并指出其活用类型 《与妻书》 (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书写,名词作动词
(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以……为乐,形 ·
容词的意动用法 (3)汝泣告我:哭,名词作状语
(4)瓜. 分·. 之日可以死:像切瓜一样,名词作状语 (5)卒不忍独善. 其身:使……完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6)汝幸而偶. 我:嫁,名词作动词 (7)当尽. 吾意为幸:使……完全明白,形容词的使动
比喻夫妻分离后重新团聚
(8)卒不忍独. 善. 其. 身. :原意是自己尽可能完善自己的操
守,此处是只顾自己、苟且偷生的意思
《逍遥游(节选)》
(9)抟扶. 摇. 而上者九万里:旋转而上的暴风 (10)野. 马. 也,尘埃也:传说山野中如野马般奔腾的雾气 (11)彼其于世未数. 数. 然. 也:急切追求的样子
作名词
(16)而征. 一国者:使……信任,动词的使动用法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其
①汝其. 勿悲: 助词,凑足音节 ②汝其. 善抚之:助词,凑足音节 ③汝腹中之物,吾疑其. 女也:代词,她(腹中之物) ④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 真有:代词,鬼 ⑤卒不忍独善其. 身:代词,自己 ⑥其. 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代词,你 ⑦有不解处,望请其. 指教:代词,她们(诸母)
高考文言文的语文复习知识
![高考文言文的语文复习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107eaa2d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14.png)
高考文言文的语文复习知识高考文言文的语文复习知识高三复习时间紧,内容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的语文复习知识。
高考文言文的语文复习知识【1】1.要给文言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弄通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
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2.借古代文化常识断句要给文言断句,常常需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
如为下面一段文言断句: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日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用臣计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史记·留侯世家》)这段文言中,涉及古代文化常识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如能借助这些常识来断句,当自得其便了。
3.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互文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4.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文言文多写得紧凑严密,行文中多使用前后相承句。
如《师说》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这里的“师”与“师”就是前后相承的,这之间就可断句。
5.根据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
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有帮助。
如《谋攻》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
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比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
6.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有的'文言文是韵文,韵文有一定的用韵规律。
按照这个规律去断句,常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7.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字,根据这些有标志的词去断句,也能收到好的效果。
8.根据反复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有些反复的句子结构,根据这个特点去断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4b7235e4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2a.png)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一、考查形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
一般考查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概括信息、翻译等。
二、知识讲解(一)五类常考实词1.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例:《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的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蚤”是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高考语文有哪些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
![高考语文有哪些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1e71832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89.png)
高考语文有哪些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高考语文必备文言文知识掌握一、一词多义梳理①事、事故、变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②旧、往昔、过去的、原来的:豫章故郡③故交、老朋友: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故④衰老: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⑤故意、特地:故久立与其客语(《信陵君窃符救赵》)⑥依然、依旧: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③因果连词,所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①完:担中肉尽(《狼》)②全部用出或极力完成: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尽③全、都:宾主尽东南之美《滕王阁序》④所有的:尽人皆知⑤极:尽善尽美属 (以下读shǔ) ①统属、隶属、届寸::时维九月,序属三秋②类、辈: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以下读zhǔ③连接: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撰写: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⑤嘱托,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①走近、靠近、接近:以缚即炉火烧绝之②立即、就: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即③就是:此即风景之尤胜者也④假如:即有如不称。
妾得无随坐乎⑤当、当前:成功在即⑥通“则”,就:且壮士不死即已⑦如同: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①却、可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且②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③姑且、暂且: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④边……边,又……又: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⑤况且、再说: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⑥尚且:臣死且不避(《鸿门宴》)胜中秋尤胜——盛大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山水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数不胜数——尽,能承受错纷错如织——交错它山之石,可以为错——磨刀石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通“措”,处置状雷锟电霍,无得而状——描述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形态予观夫巴陵胜状——景色、景观状河伯留客之久——估计寻而病寻作,余既岂归——不久未果,寻病终——不久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八尺为寻——量词,一寻二、词类活用名作动:襟三江而带五湖——襟:以……为禁,带:以……为带;名词意动用法无得而状——形状,描摹形状缓板而歌——板:敲撞板,歌:唱歌最可觞客——觞:请饮酒面北为平远堂——面:面对着祠韦苏州——祠:筑祠堂吏吴两载——吏:做官名作状: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像雾一样;星:像星辰一样栉比如鳞——像梳子齿密密麻麻檀板丘积——像小山/樽壘云泻——像云彩形容词作动词。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b3b3da9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63.png)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实词1.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词义缩小:如“臭”,古义指气味,今义指难闻的气味。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2. 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的方法形成的新的意义。
3. 通假字同音通假:如“蚤”通“早”。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意为“像兄长一样”。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意为“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虚词1. 而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承接: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转折: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如“吾尝跂而望矣”。
2. 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等。
副词,“多么”。
3. 乎表疑问语气:“吗”“呢”。
表测度语气:“吧”。
表感叹语气:“啊”“呀”。
介词,“于”。
4. 乃于是,就。
才。
竟然。
是,就是。
代词: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指示代词(这、那)。
副词:表推测(大概)、表反问(难道)、表祈使(一定)、表商量(还是)。
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是……还是……)。
6. 且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而且)、表让步(尚且)。
副词:“将要”“暂且”。
7. 若动词:“像”“比得上”。
代词:“你”“你们”“这样”。
连词:“如果”“或者”。
8. 所与“为”组成“为……所……”表被动。
高考文言文重点知识归纳整理
![高考文言文重点知识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b00202f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31.png)
统编版必修上:文言文重点知识归纳整理劝学(节选)〔先秦〕荀子一、重点词语点译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重点语句翻译0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02.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03.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04.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05.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0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07.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08.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09.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0.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三、文言知识汇总(一)通假字01.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02.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03.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
[教材篇目] 考点知识巩固《烛之武退秦师》
《荆轲刺秦王》
《鸿门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烛之武退秦师》
(1)无能为也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
(5)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
(6)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惧怕
(8)卒.起不意通:“猝”,突然
(9)秦王方还.柱走通:“环”,绕
《鸿门宴》
(10)皆为龙虎,成五采.通:“彩”,彩色
(11)距.关,毋内.诸侯通:“拒”,把守
通:“纳”,接纳
(12)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
(1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违背
(1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早早地
(15)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隔阂,嫌怨
(1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座”,座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烛之武退秦师》
(1)且贰.于楚也:有二心,从属二主
(2)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3)何厌.之有:满足
(4)唯君图.之:仔细考虑
《荆轲刺秦王》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对待
(6)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赠送
(7)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并列
(8)唯.大王命之:希望
(9)愿大王少假借
..之,使毕使于前:宽容、原谅
(10)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身子向上起
(1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遭受
《鸿门宴》
(12)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13)卮酒安足辞.:推辞
(1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估计、揣测
(15)旦日飨.士卒:用酒肉招待宾客
(16)鲰生说.我曰:劝说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烛之武退秦师》
(1)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指秦穆公。
今义:妻子。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泛指主人。
《荆轲刺秦王》
(4)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贫穷。
(5)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6)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7)樊於期偏袒
..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偏袒双方中的一方。
《鸿门宴》
(8)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古义:儿女亲家,女方父母为婚,男方父母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10)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解释下列多义词 《烛之武退秦师》
(1)鄙⎩⎪⎨⎪⎧
越国以鄙.远:把……当做边邑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蜀之鄙.
有二僧:边境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轻贱
(2)敝⎩⎪⎨⎪
⎧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摄敝.衣冠:破旧的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劳,困乏 《荆轲刺秦王》
(3)见⎩⎪⎨⎪⎧
见.
陵之耻:被图穷而匕首见.
:通“现”,显露秦王必喜而善见.臣:接见
(4)顾⎩⎪⎨⎪⎧ 顾.
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顾.笑武阳:回头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5)军⎩⎪⎨⎪
⎧
沛公军.霸上:驻扎,驻军为击破沛公军.
:军队沛公已去,间至军.
中:军营
(6)谢⎩⎪⎨⎪⎧
乃令张良留谢.:辞别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请罪,道歉哙拜谢.
,起,立而饮之:感谢使君谢.
罗敷:“宁可共载不?”:告诉,问
(7)意⎩⎪⎨⎪
⎧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然不自意.
能先入关破秦:料想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情 5.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烛之武退秦师》 (1)夜.
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3)越国以鄙.远:名词作动词,把……当做边邑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侵损 (5)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因人之力而敝.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伤害 (7)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向西 《荆轲刺秦王》 (8)樊於期乃前.
曰:名词作动词,上前 (9)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10)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11)乃朝服..:名词作动词,穿上朝服 (12)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13)太子迟.之:意动用法,以……为迟 (14)群臣怪.之:意动用法,以……为奇怪 (15)则秦未可亲.: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 《鸿门宴》 (16)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交好 (17)籍.
吏民,封府库:名词作动词,登记 (1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19)此亡秦之续.耳:动词作名词,后继者 (20)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名词作状语,抄小路 (21)从郦山下,道.
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 (22)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撞破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取独不译②邻之.
厚,君之薄也:助词,取独不译③行李之.
往来:助词,取独不译④子犯请击之.
:代词,秦军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到⑥顷之.
未发:词尾,不译⑦夫晋,何厌之.
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而⎩⎪⎨⎪⎧
①今急而.
求子:表承接②夜缒而.
出:表承接③朝济而
.
夕设版焉:表转折,却④黑质而.
白章:表并列⑤拔剑撞而.
破之:表顺接⑥吾恂恂而.
起:表修饰,译为“地”
7.重点虚词系列练
指出下列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客何为.者:动词,做、干 (2)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 (3)我为.鱼肉:动词,是 (4)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 (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介词,替 (6)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介词,替 (7)吾属今为.
之虏矣:介词,被 (8)何辞为.
: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里 (9)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介词,因为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8.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烛之武退秦师》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2)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 (3)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荆轲刺秦王》
(4)常痛于骨髓:状语后置句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 (6)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 (7)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 《鸿门宴》
(8)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句,“与(之)俱去” (9)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何操”即“操何” (10)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在安”
(11)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为”译为“被” 四、重要语句翻译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烛之武退秦师》
9.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文:越过别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
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解析“鄙”名词活用为动词,“焉”“陪”为关键词。
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
解析“敝”“与”“武”“其”为关键词,前三个并列分句均为否定判断句。
《荆轲刺秦王》
1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译文: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只是)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解析“微”“谒”“亲”为关键词。
1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文: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就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就除掉了。
解析“见”“陵”为关键词。
《鸿门宴》
13.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译文:(项伯)私下会见张良,详细地告诉他项羽将发动进攻的事,想叫张良跟他一同离去。
解析注意状语后置、省略句式。
1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我)派军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的发生。
解析注意“所以”“出入”“非常”三个词的翻译。
五、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烛之武退秦师》) 1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