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二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二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5)而徵一国(通“耐”,能)(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2.古今异义(1)腹犹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2)众人匹之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4)穷发之北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5)小年不及大年3.一词多义(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2)知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圣人无名(名词,声名)(4)息去以____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4.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2)使动用法。

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2.省略句(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3.疑问句(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4.倒装句(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二)(一)判断句:1、“离骚”者,犹离忧也。

高考语文100个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100个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100个必考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阅读考点1.文言实词常见的文言实词,主要包括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中用同音(或近音)代替的办法写成另一个字;古今异义词是指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汉语是表义文字,文言文一般一字一词,用语精练,多义性强,语境意义地位突出。

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以及兼词等,其中最常用的文言虚词,2003年《考试说明》只限定了18个。

3.文言句式常见文言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联系判断句中的两部分,文言文则不用这种形式来表示判断。

一般地说,它有以下七种形式:①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来帮助判断,形成“……者……也”的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只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形成“……,……也”的格式,如:夫战,勇气也。

③只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不用“也”字,形成“……者,……的格式,如:天下者,高祖天下。

④主语后既没有“者”也没有“也”字来帮助判断,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如:刘备,天下枭雄。

⑤表示否定的判断句是在谓语之前用一否定副词“非”,用来否定整个谓语,如:人非圣贤,孰能无惑?⑥在谓语前用“乃”、“即”、“则”、“必”、“皆”、“悉”等副词来加强肯定语气,表示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用“为”放在主语与谓语之间表示判断,如:在药则未为良时。

(2)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就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有两种关系,一种是谓语动词的主动者,或称施事者;另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或称受事者。

常见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表示方法:①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为行为的主动者,前面的主语具有被动性,“于”相当于“被”,如:而君幸于赵王。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通用12篇)上学期间,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篇1一、重点词语解释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

这里作"准备")2、吊有忧(慰问)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5、践辞曰(推辞)6、越四封之内(疆界)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8、旅进旅退(俱,共同)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孰为汝多知乎(通"智")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篇2《虎丘记》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蔀(bù)屋:指穷苦人家昏暗的房屋,这里指贫民。

2、栉:木梳。

3、角:较量,竞比。

4、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

5、竹肉:这里指箫管与歌喉。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及解析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及解析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及解析随着高三阶段的到来,语文学科成为了学生备考的重点科目之一。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应对高考,以下是对高三语文知识点的总结及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古文篇在古文篇中,主要包括文言文阅读理解、古文作文和古代文学常识三个方面。

1. 文言文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理解是高考中的必考题型之一,需要同学们掌握古文词汇的理解和阅读技巧。

在解题过程中,应注意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注重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思想内容。

2. 古文作文古文作文要求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古文知识,写出符合古人文风和特点的文章。

在写作过程中,应注意字句的选择、句式的运用以及修辞手法的运营,力求达到与古文相似的效果。

3. 古代文学常识古代文学常识主要包括古代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流派的了解。

同学们需要熟悉古代文学作品的名篇和作者,同时了解古代文学的流派特点和代表作品。

二、现代文篇现代文篇主要包括现代文阅读理解、现代修辞手法运用和现代文作文三个方面。

1. 现代文阅读理解现代文阅读理解是高考中的基础题型之一。

同学们需要通过阅读理解短文,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要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同时,注意文章中的逻辑关系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现代修辞手法运用现代修辞手法在现代文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学们需要熟悉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运用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以便在作文中灵活运用,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3. 现代文作文现代文作文要求同学们结合社会现象和个人经历,进行议论或叙述。

写作时,应注意选材符合时代背景,语言表达准确清晰,逻辑性强,同时注意论证的准确性和说理的逻辑性。

三、文学常识篇文学常识篇主要包括文学常识的了解和文学鉴赏的技巧。

1. 文学常识的了解同学们需要了解文学史中各个时期的文学流派、文学作品和作家的背景,熟悉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演变过程。

2. 文学鉴赏的技巧文学鉴赏的技巧包括对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和意境感知。

同学们需要通过对作品的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的分析,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7.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虚词。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4.时则不至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三、实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二)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四、特殊句式。

(一)介宾结构后置。

1.岁征民间。

2.焚拜如前人。

3.掭以草尖。

4.既而得其尸于井。

5.覆之以掌。

6.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省略句。

1.令以责之里正。

2.折藏之,归以示成。

3.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五、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2.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

3.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4.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

5.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

6.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可能会包括以下内容:
1. 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文言文的起源和发展,文言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文言文的古代标准音读音规律等。

2. 文言文的常见句式和语法: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和语法结构,如并列句、偏正结构、倒装句、状语从句等。

3.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以及它们的表达方式和效果。

4. 文言文中的典故和引用:文言文中常见的典故和引用,如《左传》、《史记》等经典文献中的名言警句,了解其背景和含义。

5. 文言文中的常见词汇和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汇和短语,了解其意义和用法,掌握基本的词汇量,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6. 文言文篇章结构和逻辑思维:文言文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包括起承转合、结构严密、逻辑严谨等特点,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思维转换。

7. 名篇阅读和评论:熟练阅读和理解文言文名篇,如《论语》、《孟子》、《史记》等,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8. 文言文的应用写作:能够运用文言文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如写景、描写人物、抒发感情等,增加写作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以上是一些可能出现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具体的考纲和考题还需要以教育部和各省份的具体要求为准。

建议再详细了解教材和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备考。

第 1 页共 1 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2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2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语法现象:1.积累性的实词:重要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2.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各类句式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信、达、雅“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翻译的程序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对原文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字字落实。

例: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谋,才招致祸患。

意译为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增减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

例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例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例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1、留(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古今同义的词语,专有名词如:帝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国名、朝代名、称谓、器具、度量衡单位、典章制度可照录不翻译。

如果名称不全的要补全。

例:1:阳嘉元年,复造地动仪。

2、邹忌修八尺有余。

3、德佑二年____月____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高考文言文常识归纳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由官方所追加的称号叫谥号,非官方所加叫私谥。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就是他死后朋友所谥。

官方所加,如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文言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欢迎参考阅读!一、通假字1、木室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10、自余为人。

(:同“戮”,刑辱.)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二、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4、顺流而东(东进)5、卧而梦(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7、外与天际(交会)(二)名词作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3、絮青缭白(青山,自水)4、自远而至(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2、穷回溪(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1、舞幽整之潜蛟(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六)意动用法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5、始指异之(以……为异.)三、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4、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7、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8、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9、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10、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11、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1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13、于是饮酒乐甚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之后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15、颓然就醉古义:倒喝,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16、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四、虚词归纳.(一)而1、连词,表转折(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4)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5)惑而不从师(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8)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9)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10)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11)而不知其所穷(12)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13)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修饰(1)吾尝终日而思矣(2)吾尝跂而望矣(3)登高而招(4)顺风而呼(5)则群聚而笑之(6)倚歌而和之(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8)施施而行,漫漫而游(9)攀援而登,箕踞而遨3、连词,表递进(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连词,表并列(1)蟹六跪而二螯.(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侣鱼虾而友麋鹿5、连词,表承接(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2)人非生而知之者(3)吾从而师之(4)择师而教之(5)正襟危坐,而问客曰(6)拔草而坐,倾壶而醉(7)卧而梦(8)觉而起,起而归(9)自远而至6、连词,表因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7、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8、与“己”运用,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二)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1、代词.(1)青,取之于蓝(代靛青)(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6)郯子之徒(代词,这)(7)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9)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10)取之无禁,用之不褐(代词,它们)(11)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12)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13)圣人之所以为圣(指代这件事)2、助词.(1)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2)彼童子之师(的)(3)非蛇蟠之穴,无可寄托者(的)(4)古之学者必有师(的)(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6)月出于东山之上(的)(7)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任席之下(的)(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1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1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4)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5)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8)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9)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古文阅读1. 作者与作品:熟记古文名句、名篇、名著的作者和作品,如《论语》、《左传》、《孟子》,以及王阳明、杨时等。

2. 文言文常用词汇:对古文中常见的文言文词汇进行整理和归类,熟练掌握其意义和用法,如“贤”、“愚”、“善”、“恶”等。

3. 句式和修辞手法:熟悉并掌握古文中常见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如倒装句、比喻、排比等。

二、古文选读1. 文言文名篇:熟悉并分析《论语》、《孟子》、《左传》等经典名篇,理解其中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2. 古代文学作品:熟悉并分析《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古代文学作品,理解其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

3. 古代历史文献:熟悉并分析《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代历史文献,了解古代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

三、文言文翻译1. 句子翻译:对文言文句子进行翻译,要求准确把握原文的意思和语境,并用通顺、地道的现代汉语表达。

2. 短文翻译:对文言文短文进行翻译,要求综合运用文言文知识和现代汉语表达能力,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内容和意义。

四、古文写作1. 仿古文写作:根据提供的古文材料,进行仿古文写作,要求模仿古人的文风和思维方式,写出通顺、自然的古文作品。

2. 古代文人作品赏析:分析古代文人的作品,了解他们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理解古代文人的艺术追求和人生态度。

五、文言文修辞性知识1. 文言文常用格调:熟悉并掌握文言文的常见格调,如明理、发扬、陈述、述情等,理解其对文言文表达的作用。

2. 文言文修辞手法:掌握文言修辞手法的用法和效果,如比喻、夸张、对仗、托物等,理解其在修辞中所起的作用和效果。

3. 文言文常见句式:熟练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结构,如并列句、独立主格结构、倒装句等,了解其语法特点和表达方式。

以上是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整理方法:在学习文言文时,遇到难以理解的字,如果根据上下文解释不通,就要考虑是否为通假字。

通假字的读音一般按照所通字的读音来读。

2. 古今异义
- 感情色彩变化:如“爪牙”,古代指得力的助手,是褒义词,现在指坏人的帮凶,是贬义词。

3. 一词多义
- 以“绝”为例:
二、虚词
1. 之
- 助词:
- 代词:
2. 而
3. 其
- 代词:
- 语气词:
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2. 被动句
3. 宾语前置句
4. 定语后置句
5. 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四、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 识别方法:当名词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并且这个名词的意义不能按照正常的名词意义来理解时,就要考虑是否为名词作动词。

2. 名词作状语
- 类型:
3. 形容词作名词
- 识别方法: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或性质的意义时,往往活用为名词。

4. 形容词作动词
- 识别方法: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或者形容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并且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动作行为时,就要考虑形容词作动词。

5. 使动用法
6. 意动用法。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必修一《诗经》两篇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它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大类。

“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

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不同的时代使用的方法有不同,历代也有创新。

《离骚》1、考:指已故的父亲。

2、三后:三个君主或诸侯。

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

“三后”一般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孔雀东南飞》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2、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有时泛指一般的诗经。

3、初阳岁:农历冬末春初,即冬以后,春之前。

4、初七:乞巧节,指农历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

5、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6、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合适,这叫“六合”。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7、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8、黄昏:十二个时辰之一,是戌时。

人定:是亥时。

9、12个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10结发:束发。

古时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

也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高三语文文言文常识知识点

高三语文文言文常识知识点

高三语文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在高三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

掌握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对于高三语文学习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三语文文言文常识知识点。

一、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着明显的差异,它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语法结构复杂:文言文的语法结构通常比较复杂,有时需要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2. 字词用法独特:文言文使用的字词有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见或已经失去原始含义,需要通过学习来理解和运用。

3. 偏重修辞手法:文言文追求辞章瑰丽,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在阅读文言文时,需注意理解和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

二、文言文的常见句式文言文中有一些句式是经常出现的,掌握这些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言文。

1. 省略句式文言文中常使用省略句式,省略动词、主语等成分,需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测省略部分的意义。

2. 假设句式文言文中常使用假设句式,用来表达一种假设、推理或条件关系,如“苟非”、“如何”等。

3. 并列句式文言文中常使用并列句式,通过“而”、“且”等连接词将两个并列的句子或词语连接起来,形成并列结构。

三、文言文的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技巧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言文的含义。

1. 上下求索:阅读文言文时会遇到一些生僻词汇或句子结构,可以通过查阅相关字典或参考资料,结合上下文推测出其含义。

2. 突破重难点:有些文言文文章中会有一些重难点,如句法复杂、词义含混等,可以在理解整篇文章的基础上,重点攻克这些难点,多加思考和练习。

3. 多读多练:通过多读文言文的文章和课文,可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积累更多的文言文常识知识。

四、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联系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汉字文化,还能够提高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 古人语言智慧: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古人智慧,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扩大自己的思维视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一、考查形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

一般考查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概括信息、翻译等。

二、知识讲解(一)五类常考实词1.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例:《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的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蚤”是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语文文言文高考必备知识点

语文文言文高考必备知识点

语文文言文高考必备知识点一、文言文基础知识1.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包括古代诗、词、曲、赋、文等文学体裁。

2.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具有古朴、简练、含蓄、意境丰富等特点,需要通过学习才能理解和运用。

3.文言文的阅读方法:阅读文言文需要掌握古汉字的读音、词义、句法结构等知识,通过注释和翻译理解古文的意思。

4.文言文的鉴赏能力:学习文言文需要培养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包括理解作品的意境、思想情感、表达手法等。

二、文言文的基本句式1.并列句:指以“而、乃、即、是”等连词连接的两个或多个意义相对独立、结构相对简单的句子。

2.独立主格句:以“宾语+谓语”结构独立于主句而存在的句子。

3.“以……为”结构:表示以某种方式或条件作为前提。

4.“不仅……而且”结构:用于列举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事物或情况。

5.“虽……却”结构: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转折关系。

三、文言文的修辞手法1.比喻:通过对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类比,增强表达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2.夸张:夸大表达的程度,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或感情的强烈程度。

3.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增强语气的独特效果。

4.排比:用并列的句子或短语来列举事物,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度。

5.对偶:通过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句型,形成平衡和对比的效果。

四、文言文的常见修辞用语1.借景抒怀: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或思想。

2.借史喻今:通过引用历史典故来说明当前的问题或情况。

3.借代言人:通过虚构的人物或事物来表达作者的观点或立场。

4.借比兴义:通过比喻和类比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或意义。

5.借双关语:通过双关语的使用来达到一种含蓄和巧妙的表达效果。

五、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了解上下文:通过阅读文言文的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义和篇章的结构。

2.注意关键词:关注文言文中的关键词,理解其词义和在句子中的作用。

3.掌握常用词汇:熟悉文言文中常用的词汇和成语,便于理解和翻译古文。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归纳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考察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下面是对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知识点进行的总结归纳:一、文言文基本概念和特点1.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流行于魏晋南北朝至清代。

2. 文言文具有奥妙的语言艺术,形成了独特的修辞格和表达方式。

3. 文言文的特点包括:句子结构严谨、字词的用法古雅、重视修辞手法和推理逻辑等。

二、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1. 抓住文言文的重点句子和关键词,理清思路,掌握全文的大意。

2. 注意文言文的上下文关系,推测词义和句意。

3. 注意把握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4. 注意划分段落和标点符号的运用,理解段落的结构和主题。

三、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1. 比喻、夸张、对偶、排比、对仗、反问、设问等。

2. 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用来描写人物、环境、情感等。

四、文言文的常见句式和句法结构1. 并列句、简单句、复合句、并列复句、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

2. 文言文的句式多样,句法结构复杂,需要积累常见的句式和结构。

五、文言文文化常识和典故1. 文言文中常出现典故和古代文人的文化常识,对于理解文意至关重要。

2. 需要了解一些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背景,帮助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深层意义。

3. 了解典故和文化常识可以拓展阅读视野,增加应考的底蕴。

六、文言文人物形象塑造和人性描写1. 文言文中经常描写人物的品质、性格、命运等,需要理解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描写手法。

2. 注意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分析其人性和命运的因果关系。

七、文言文的主题和议论1. 文言文的主题多样,常涉及人生哲理、道德问题、社会风俗等。

2. 通过理解文言文的主题和议论,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拓展思维。

八、常见的文言文体裁1. 史书、辞书、诗词、散文、议论等。

2. 不同的文言文体裁有不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理解。

高三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五篇】

高三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五篇】

高三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五篇】高中语文需要背诵的知识点有很多,掌握好高中语文的文言文对于大家进行整个高中语文学习非常有帮助。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1、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5、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7、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8、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10、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文言文的概念和特点1. 文言文是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即古代文学作品中使用的语言形式。

2. 文言文主要流传于秦汉时期到清朝中期,包括古文、骈文、散文等多种体裁。

3. 文言文的特点包括:(1)字词简练古朴,缺乏一些现代用语的含义。

(2)句法结构复杂,有时需要借助注释才能理解含义。

(3)重视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4)使用常用典故、历史典故等文化知识,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二、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1. 理解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式结构通常比现代汉语复杂,读者需要仔细分析句子成分,理解主谓宾的关系,把握上下文的逻辑。

2. 掌握常见辞句的含义:文言文中的一些常见辞句和成语在意义上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读者熟悉其特定的含义和使用。

3. 注重修辞手法的理解:文言文中经常使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如借代、夸张、对仗等,读者需要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意义和作用。

4. 把握上下文的关系: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典故和历史背景来表达作者的意思,读者需要在阅读中注意上下文的关系,了解所涉及的典故和历史背景。

5. 注意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文言文有一些特殊的语法规则,如双宾结构、被动结构等,读者需要熟悉这些规则以正确理解文章的含义。

三、文言文的常见题材和体裁1. 唐诗宋词:唐诗宋词是文言文中最重要的诗歌体裁,多以汉字组成,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需要读者熟悉其中的典故和修辞手法。

2. 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是文言文中的经典散文集,包括了各种题材的文章,如议论文、记叙文、描述文等,读者需要熟悉不同题材文章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3. 历史和哲学文献:文言文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和哲学文献,如《资治通鉴》、《尚书》等,读者需要了解其中的历史事件和哲学思想。

4. 骈文:骈文是文言文中一种特殊的体裁,多见于唐代,其特点是句子结构复杂,注重对仗和对偶,读者需要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高考语文知识
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一直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同类型的文言文该怎么阅读呢?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
传记阅读
人物传记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主要选材方向,而其中又以史传文为最多。

史传文的篇章结构大致相同,内容大同小异,不外乎官职变动、政绩功勋、言论才学、品德修养等几个方面。

阅读传记时,首先要分清传主何时,在何地,为何官,在何背景下,做了何事,有何效果,避免混淆不同事的细节。

其次,要分清文中涉及的其他人物跟传主之间的关系,在传主的升迁沉浮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再次,要特别关注传主言论以及他人和作者对他的评价。

议论文阅读
古代议论文见解深刻,结构精巧,论证严谨,事例富有时代气息,尤其是立论思维很有特色,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巧妙融合。

阅读时,要注意其论证的说理性、结构的逻辑性、段落的条理
性、语句的严密性以及虚词的衔接,从而迅速理清文章的脉络,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阅读这类文章,可结合文后的内容分析题来理解全文,在此前提下,重点解读各小题在原文中对应的部分,然后一一解题。

应用文阅读
应用文指的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较为正规的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的实用文体。

古代应用文大致有诏令奏疏、碑墓哀祭、事略传状、题跋书序等专用公文和人际交往的一般文体,其中表达方式有以议论为主的,也有以记叙、描写、抒情为主的。

高考中选用的文体,一般都是课本或读本里见过的。

阅读这类文章,要了解该文体的写作格式、写作对象、主要表达方式以及文章的基本内容,从而很快地进入文章的情境,把握中心事、主要人物和作者意图。

杂记阅读
古代杂记,以记叙为主,综合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

内容广泛,种类繁多,有台阁名胜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和人事杂记等。

杂记具有短而活的特点,读起来生动、有趣。

杂记记的是人、事、物、景,但并不是纯客观地记叙,而是通过主观的感受去发现,去开掘,去表现。

因此,阅读杂记,要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与情感、态度,要善于抓住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关键词、中心句,特别要注意文章的结尾。

同时,要注意杂记的写作技巧,最常见的是借景抒情、托物寓意等。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
题目。

独孤后性妒忌,后宫莫敢进御。

尉迟迥女孙,有美色,先没宫中,上于仁寿宫见而悦之,因得幸。

后伺上听朝,阴杀之,上由是大怒,单骑从苑中出,不由径路,入山谷间二十余里。

高熲、杨素等追及上,扣马苦谏。

上太息曰:“吾贵为天子,不得自由!”高熲曰:“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上意少解,驻马良久,中夜方还宫。

后俟上于阁内,及至,后流涕拜谢,熲、素等和解之,因置酒极欢。

先是后以高熲父之家客,甚见亲礼,至是,闻熲谓己为“一妇人”,遂衔之。

时太子勇失爱于上,潜有废立之志,从容谓熲曰:“有神告晋王妃,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熲长跪曰:“长幼有序,其可废乎!”上默然而止。

独孤后知熲不可夺,阴欲去之。

会上令选东宫卫士以入上台,熲奏称:“若尽取强者,恐东宫宿卫太劣。


上作色曰:“我有时出入,宿卫须得勇毅。

太子毓德东宫,左右何须壮士!此极弊法。

如我意者,恒于交番之日,分向东宫,上下团伍不别,岂非佳事!我熟见前代,公不须仍踵旧风。


熲子表仁,娶太子女,故上以此言防之。

熲夫人卒,独孤后言于上曰:“高仆射老矣,而丧夫人,陛下何能不为之娶!”上以后言告熲。

熲流涕谢曰:“臣今已老退朝唯斋居读佛经而已虽陛下垂哀之深至于纳室非臣所愿。


上乃止。

既而熲爱妾生男,上闻之,极喜,后甚不悦。

上问其故,后曰:“陛下尚复信高熲邪?始,陛下欲为熲娶,熲心存爱妾,面欺陛下。

今其诈已见,安得信之!”上由是疏熲。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意少解少解:稍有缓和
B.遂衔之衔:怀恨
C.潜有废立之志废立:废弃
D.今其诈已见见:看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上于仁寿宫见而悦之
B.先是后以高熲父之家客
吾尝终日而思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其可废乎
D.恒于交番之日
其皆出于此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隋文帝与独孤皇后、高熲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独孤皇后小心眼、爱计较、心计多、擅政谗忠的个性特征。

B.文章表现的隋文帝,畏惧独孤皇后,听从独孤皇后的参政意见,外能治理邦国,内却不能厘清家务,悲哉!
C.从文中看,高熲对国家忠心耿耿,知进退,顾大局,敢直谏,不贪色,有大略,明世务,然最终被隋文帝疏远。

D.因为高熲的儿子高表仁娶了太子杨勇的女儿,所以隋文帝提醒高熲不要在增强皇宫守卫力量这事上替杨勇说话。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臣今已老退朝唯斋居读佛经而已虽陛下垂哀之深至于纳室非臣所愿。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后俟上于阁内,及至,后流涕拜谢,熲、素等和解之,因置酒极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仆射老矣,而丧夫人,陛下何能不为之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