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 “无情”的生命黑板擦

合集下载

埃博拉病毒“无情”的生命黑板擦

埃博拉病毒“无情”的生命黑板擦

难免担心病毒会传播作乱。

毕竟,“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

航空线路连接了世界,病毒也搭乘了便利之机。

当时的美国机场,纷纷升级入境安检级别。

毕竟,面对致死率超过70%的埃博拉病毒,任何些许的疏忽,都可能造成致命的后果。

美国CNN的一名评论员还专门制造了一个词“恐埃症”(Fear-bola),来描摹美国对埃博拉病毒的非理性恐慌。

埃博拉病毒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

早在1976年7月,西非两博拉河,人们便以河流的名字命名这种未知的病毒。

此后数年,尽管西非及世界各地零星出现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人们对它的记忆却十分模糊。

直到最近3年,久违的杀手再度登场,全世界一下便记住了它。

早在22年前,美国作家理查德·普雷斯顿就在《The HotZone》一书里,向人们描述了埃博拉病毒的冷酷无情。

这本书的中文版书名叫《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作为一名医生,尽管我对危重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不陌生,可看到作者在书中的形象描述时,仍难免满身液。

”真是令人惊惧!1995年,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将《血疫》中的内容搬上了银幕。

在达斯汀·霍夫曼、凯文·史派西等一干实力演员的演绎下,电影《极度恐慌》(Outbreak)让人们领略到新型传染病的恐怖骇人。

不过,剧中虚构的Motaba病毒要比埃博拉病毒还要“毒辣”。

导演原本设定的剧情结局是,暴发Motaba病毒的美国小镇在爆炸中毁灭,可鉴于残酷的结局无法让观众满意,不得不改成小镇得救的美式大圆满。

电影里的主角总是神勇英明的。

可事实上,看不见的主角才是54 | Grand Garden of Science多的哺乳动物是蝙蝠。

科学家们已大致判断出,蝙蝠是埃博拉病毒自多种高度传染、致死率高的病毒的摇篮与温床。

更重要的是,蝙蝠作为唯一可以飞翔的哺乳动物,能够轻易地“旅行”,将病毒携带到更远的地方,因其与黑猩猩、猴子等哺乳动物的基因更接近,从而使病毒的传播更为高效。

埃博拉病毒演示PPT

埃博拉病毒演示PPT

1、凡怀疑患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的疑似病例,必须立即与其 它病人隔离开来,执行严格的隔离看护,疑似病例的观察时间, 要求一直持续到最后一次接触后3周。
2、与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要求被严格观 察,偶尔的接触也应该处于警惕中。
3、静脉输液和处理分泌物等高度危险的操作,应该在严格 隔离保护条件下进行。医院工作人员应该按照最高级别生物安 全防护的要求搞好隔离防护。
4、 死于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病的人应立即埋葬或火化,处理
人员要求按照规定的标准防护。
•11
埃博拉是人类迄今未能 征服的致命杀手,是世界医 学界面对的一道难以解读的 “哥德巴赫猜想”。
——美国传染病专家海曼
游戏中幻想的埃博拉患者活死人状态
《极度恐慌》1995 (以非洲真实的埃博拉 病毒传播情况为背景拍 摄的科幻动作惊悚片)
•8
病毒特征
埃博拉病毒是“活死人”现象的原因之一,除了骨头和骨 骼的肌肉外,埃博拉病毒对人体任何其他组织后器官都一视 同仁地加以侵蚀。
病毒
血细胞 复制
血细胞 死亡凝结
感染器官 出现死片
胶原成 浆状物
器官表面 出现孔洞
皮肤下面 出现血斑
所有孔 窍渗血
皮肤肌肉表 面隔膜炸裂
所有内脏化脓腐烂 崩溃的血管流入体腔
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患者可在24小
时内死亡。
•6
主要种类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 :致死率 90%!!! 苏丹埃博拉病毒:致死率53% 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对猴子有很高的致死率,对人类并没有致命性 科特迪瓦埃博拉病毒 :从黑猩猩尸体中发现,人被感染后可治愈
•7
地区分布
埃博拉出血热目前为止主要呈现地方性流行,局限在 中非热带雨林和东南非洲热带大草原,但已从开始的苏丹、 刚果民主共和国扩展到刚果共和国、中非共和国、利比亚、 加蓬、尼日利亚、肯尼亚、科特迪瓦、喀麦隆、津巴布韦、 乌干达、埃塞俄比亚以及南非。非洲以外地区偶有病例报 道,均属于输入性或实验室意外感染,未发现有埃博拉出 血热流行。

埃博拉病毒到底有多可怕

埃博拉病毒到底有多可怕

埃博拉病毒到底有多可怕埃博拉疾病的疫情仍在发展,死亡人数也在增长(截止5日,已经有近900人因为感染此病毒死亡),此次疫情已经是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埃博拉疾病疫情。

虽然埃博拉与我们远隔千里,但我们有必要多了解它的相关事实。

这对我们的投资也会有些帮助。

埃博拉(Ebola)本来是一条非洲河流的名称,位于民主刚果境内(该国以前被称作扎伊尔)。

但最早的埃博拉病毒就是在此被发现,因此,埃博拉病毒也就以河为名。

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目前埃博拉病毒有五个分种,其中四个可以传染到人身上,它们分别是埃博拉病毒(扎伊尔埃博拉病毒),苏丹病毒,本迪布焦病毒,塔伊森林病毒。

另外一种是雷斯顿病毒,不会传染给人。

此次爆发的是埃博拉病毒(扎伊尔埃博拉病毒),这是最容易置人于死地的埃博拉病毒分种,其致死率高达90%。

埃博拉出血热的高致死率是令人们产生恐慌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根据目前的数据看,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死亡率为56%(截止8月1日)。

感染埃博拉病毒后的症状包括发烧,头疼,四肢无力,肌肉酸痛,腹泻,呕吐,食欲不振,甚至出血。

在感染后2-3个周内,症状就会出现。

令一般人产生恐慌的问题还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科学界对埃博拉病毒的起源等仍不能完全确信掌握。

不过目前看,埃博拉疾病主要是通过动物传染给人的,这些动物包括猴子,以及蝙蝠等等。

据说果蝠可以自己不感染,但也能传播这种病毒。

其次,目前对于埃博拉病毒没有任何的特效疫苗,也无特别的治疗方法。

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体液和血液的直接接触传播,感染有这些病毒的动物会通过这些方式感染人类,人类之间也可以以这种方式互相传播。

据称,男性感染者即使治愈,其精液仍可以在未来两个月内传播埃博拉病毒。

但也无需过分恐慌。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脆弱的病毒,不能通过空气传播,所以并不能和感冒一样轻易人传人,传播性可谓较低。

此外,虽然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但是以现有的医学水平,医生有足够的方法去切断传播链条。

另外,虽然如今交通发达,但是以往的传播区域主要在非洲,其他地区从没有出现大规模疫情,这说明只要有较好的监控机制,这种疾病没有可能在非洲以外发展为大规模疫情。

什么是埃博拉病毒

什么是埃博拉病毒

什么是埃博拉病毒?埃博拉(以往称作为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严重且往往致命的疾病,死亡率高达90%,该病会影响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目动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

埃博拉是1976年在两起同时出现的疫情中首次出现的,一起在刚果民主共和国靠近埃博拉河的一个村庄,另一起出现在苏丹一个边远地区。

病毒的起源尚不得而知。

但基于现有证据,人们认为果蝠(狐蝠科)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宿主。

人是如何感染这一病毒的人类通过密切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感染埃博拉病毒,在非洲人们因为处理受感染患病或者死去的热带雨林中的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和豪猪等而导致感染。

很重要的是要减少接触高危动物(即果蝠、猴子或獐),包括拣拾在森林中发现的死亡动物或处理其生肉。

一旦有人与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动物发生接触,就可能在社区造成人际传播。

当人们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与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或其他分泌物(粪便、尿液、唾液和精子)直接接触时可导致感染。

当健康人的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埃博拉病人的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环境或物品(如脏衣服、床单或者用过的针头)时,也可发生感染。

哪些人的感染风险最高?出现疫情时,感染风险较高的人员为:1、医务人员2、与病人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或其他人3、在葬礼过程中直接接触死亡尸体的人员4、在雨林地区接触了森林中死亡动物的人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和体征典型症状和体征包括突起发热、极度乏力、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

随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皮疹、肾脏和肝脏功能受损,某些病例会他同时有内出血和外出血。

临床检验结果包括血液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降低,肝酶升高。

潜伏期2—21天。

病人一旦开始出现症状,就具有传染性。

病人在潜伏期内没有传染性。

埃博拉病毒只有通过实验室检测才可以确定。

预防感染和传播的方法虽然最初的埃博拉病例是通过处理感染动物或其尸体而引起的感染,但继发病例感染往往是由于直接接触病例体液,或不安全的病例管理和丧葬操作造成的。

关于埃博拉病毒的作文200字_作文

关于埃博拉病毒的作文200字_作文

关于埃博拉病毒的作文200字作文开头:
埃博拉,估计现在大多数国人还不熟悉这个名称。

但是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承载了无数的伤痛与血泪..
本文《》由小学生作文大全编辑老师整理发表,欢迎在下面发表你的看法。

埃博拉,估计现在大多数国人还不熟悉这个名称。

但是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承载了无数的伤痛与血泪。

埃博拉,这名字跟孩童时期看过的奥特曼里面的怪兽名字有点相似,可是它并非什么怪兽,而是一种杀伤力很强的病毒,1976年首次发现,2012年后销声匿迹,2014年又重出江湖,变得更加冷酷无情,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夺取人的生命,必杀技是让人几天之内受尽痛楚然后死亡。

埃博拉的背后伴随着的是无数鲜活生命的逝去,虽然人类目前还没有研制出针对性的疫苗以及药剂,但是众志成城,全球一起共抗埃博拉,一起研制出治疗方法。

我相信,在大灾大难面前,不论国籍,不论过去是否有嫌隙,人们只要团结一致,并能战胜一切。

作者:忘忧念欢。

读者点题·埃博拉病毒

读者点题·埃博拉病毒

科迷梦工厂56读者点题西非死神——埃博拉病毒李欣/文·近期以来,非洲又爆发了大规模的埃博拉病毒,造成了数千人感染,近千人死亡,并且有越过非洲向世界蔓延的趋势。

神秘的埃博拉病毒究竟为何如此神出鬼没?又为何如此凶残,人类竟然束手无策?很多读者对此非常关心,本期读者点题就为大家揭开埃博拉的神秘面纱。

?恐怖的埃博拉——死亡率和症状奇特的致病机理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埃博拉(英文名Ebola)是一种非常陌生的病毒,它似乎离我们很遥远,而且,事实上它也是感染人数最少的病毒。

虽然近年来埃博拉受到了科学家们极大的关注,但在人类的瘟疫史上,它只能算是个小角色。

自从40年前被发现,埃博拉的大规模爆发发生了11次,每次最多带走数百条人命,迄今死于埃博拉病毒的总人数也不过数千人而已。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埃博拉病毒至今伤亡人数不过数千,为什么医务人员如此畏惧它,而且科学家们还要花费力气来研究它呢?如果你有此疑惑,这只是因为你还不知道它的症状有多么可怕。

埃博拉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1976年,在非洲的埃博拉河畔,它的第一次亮相就直接屠掉了一个村子,造成了90%的死亡率,这是一个非常夸张的数字,要知道,2003年肆虐中国的非典疫情,它造成的死亡率也只有11%。

高死亡率还不是埃博拉病毒的最可怕之处,患者的惨状更加令人怵目惊心。

人一旦感染埃博拉病毒,最初会出现头痛、无力、呕吐等与感冒相似的症状,但是随后,恐怖的事情在几天内就会发生,人体皮肤里的胶原蛋白开始溶解,皮下组织溶化,皮肤与人体剥离,体内器官糜烂,体表出血,患者全身溃烂而死。

迄今为止,埃博拉是无法医治的,美国疾病管制中心将其生物性危害等级定为最高的四级(艾滋病仅为二级)。

病人一旦感染这种病毒,几乎等于被判了死刑。

医生只能通过输液和提供止痛片的方法缓解病人的痛苦,由于病毒会通过体液、黏膜、皮肤等接触造成传播,所以唯一阻止病毒蔓延的方法就是把已经感染的病人完全隔离开来,这使得照看病人的医护人员本身也处于极大的危险中。

血疫 埃博拉的故事

血疫 埃博拉的故事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埃博拉病毒,曾经是一种令人闻风丧胆的传染病。

它的出现曾经让人们感到恐慌和绝望,成为了一段血疫的故事。

埃博拉病毒最早在1976年被发现,当时在非洲的苏丹和刚果(现刚果民主共和国)爆发了一场疫情。

这种病毒以其极高的致死率和恶劣的传染性而闻名。

患者在感染后很快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随后出现呕吐、腹泻、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最终导致多数患者死亡。

这种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或污染物,因此医护人员和家人是最容易受到感染的群体。

在疫情爆发初期,人们对埃博拉病毒知之甚少,这使得病毒的传播更加难以控制。

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时缺乏足够的防护措施,导致大量医护人员感染,甚至死亡。

而在社区中,由于缺乏对这种病毒的认识,人们的恐慌情绪导致了病毒的快速传播,整个社区陷入了恐慌和绝望之中。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埃博拉病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病毒的基因组结构被逐渐揭开,这为疫苗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疫情爆发后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不断努力,终于在2019年研发出了埃博拉病毒的疫苗,这为控制疫情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除了疫苗的研发,医疗卫生系统的改善也对控制埃博拉病毒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立起完善的防控体系,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防护措施,提高社区居民的防范意识,都是有效控制疫情的重要举措。

此外,国际社会的广泛合作也为控制疫情提供了重要支持,各国纷纷提供援助和支持,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

随着疫苗的普及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逐渐得到了控制。

虽然偶尔还会有疫情的爆发,但整体上已经不再是当年的血疫。

人们对这种致命病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积累了丰富的防控经验,使得类似的疫情得到更加及时和有效的应对。

血疫,是埃博拉病毒曾经给人们带来的恐慌和绝望。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水平的提高,人类终于战胜了这一病毒,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这段血疫的故事,不仅是对病毒的认识和防控经验的总结,更是人类抗击疾病、保卫生命的壮丽史诗。

什么是埃博拉病毒

什么是埃博拉病毒

什么是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那么你对埃博拉病毒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埃博拉病毒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埃博拉病毒的简介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

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

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

埃博拉病毒,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

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

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敏感细胞绿猴肾细胞(Vero)、地鼠肾细胞(BHK)、人胚肺纤维母细胞等均可用培养EBoV。

病毒感染细胞后7h,培养物中可检测到病毒RNA,18h达高峰,48h后可见到细胞病变。

7~8天后细胞变圆、皱缩,染色后可见细胞内病毒包含体。

传播方法各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普遍易感,经肠道、非胃肠道或鼻内途径均可造成感染,感染后2~5天出现高热,6~9天死亡。

发病后1~4天直至死亡,血液都含有病毒。

豚鼠、仓鼠、乳鼠较为敏感,腹腔、静脉、皮内或鼻内途径接种均可引起感染。

成年小鼠和鸡胚不敏感。

人群普遍易感,无论其年龄和性别。

高危人群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感染动物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医务人员、检验人员、在埃博拉流行现场的工作人员等。

专家们在研究中发现,“埃博拉”病毒有一定的耐热性,但在60摄氏度的条件下60分钟将被杀死。

艾博拉病毒

艾博拉病毒

艾博拉病毒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

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

其实相比于埃博拉病毒,艾滋病却是大家比校熟悉的一种病毒啦!可是,埃博拉病毒竟然会比艾滋病还厉害,那他究竟有多恐怖呢?很多科学家都对此表示,它的恐怖是完全超过了人类的想象的。

起初埃博拉病毒刚刚出现的时候,大家都没有对他有过多的认识,只是将它列为疟疾感染。

但最后结果却让很多科学家们非常的害怕。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不仅会出现头痛,带血,腹泻,呼吸困难,咖啡状吐血等症状。

甚至只需要短短的两周时间就可以死亡。

科学家研究表示,埃博拉病毒乃是一种出血热型病毒,并且在显微镜下它是一种线形结构的病毒。

试想一下,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患有艾博拉病毒之后浑身疼痛,七窍流水各个器官都会衰竭,就像是《鹿鼎记》当中的化骨绵掌一样,让人慢慢的衰竭而死,确实是非常恐怖的。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基本是通过性传播和血液传播,但是埃博拉病毒比艾滋病更加恐怖的地方,就是埃博拉病毒是通过体液进行传播的,而在人类体液当中包括了患者的唾液、血液、精液等等都是具有很大的传染性的。

一旦发病,科学家统计死亡率达到了50%到90%左右。

从这种程度上来讲,人只要换了埃博拉病毒,除了死亡并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

可是从感染埃博拉病毒所患的症状来讲,其实死亡才是最大的解脱。

埃博拉病毒介绍

埃博拉病毒介绍

埃博拉病毒介绍埃博拉杀人血淋淋埃博拉是民主刚果北部的一条河流,1976年一场烈性传染病首次肆虐那里,造成沿河55个村庄280人命丧黄泉。

由于这种病病因不明,便称为埃博拉病。

3年后,埃博拉病又在苏丹出现,也造成数百人死亡。

此后,这种不明病因的疾病每隔几年或10余年就要兴风作浪一次,或大打,或小闹,弄得全世界人心惶惶。

比如,1995年埃博拉在民主刚果爆发,夺去245人的生命,2000年又出现在乌干达,导致近百人丧生。

埃博拉的凶险不仅在于其传染途径,而且在于其发病后致死病人的惨状和病人极度痛苦的样子。

埃博拉可以通过任何液体,包括血液、唾液、汗液、精液和任何分泌物传播,经过4—16天的潜伏期后,病毒在患者体内迅速扩散,大量繁殖,侵袭各种器官组织。

病人首先表现高烧、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疼痛,继而出现呕吐、腹泻、内出血,半数病人在发病后第5天出现皮疹,大多数在第5-7天七窍流血而死亡。

最为恐惧的是,由于埃博拉病毒在体内侵蚀和毁坏各种器官,就像绞肉机一样绞碎人体内各种组织器官,使得病人不断把坏死的组织从口中吐出。

当无数病人都这样口吐鲜血和坏死的组织,并产生广泛的内出血、脑部受损而挣扎着死亡时,无异于一场异常残酷激烈的战役结束后,在战场上留下尸横遍野的血腥场面,连空气中都散发着血腥味和浓烈的臭味。

同样,与SARS一样,埃博拉最易受感染的是医护人员。

1995年,埃博拉在民主刚果流行时,第一例被发现的病人就是医院的36岁的化验师金夫姆,因为他的工作是采集血样,因而最易受到感染。

刚开始医生诊断他时还以为他是痢疾,因为他的症状是发烧和腹泻。

但几天后金夫姆的病情就迅速恶化,出现流血、吐血,在发病后第4天金夫姆便死亡。

随后,参与医护金夫姆的5名医护人员也染病,且全部病死。

这种现代社会的烈性传染病震惊了国际社会,世界卫生组织(WHO)因此把埃博拉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第四级病毒”。

埃博拉的庐山真面目如此凶险的疾病,如此猖獗的病毒,那么它的庐山真面目到底是什么?非常遗憾,从1976年发现这种病毒和疾病直到今天,人类还没有完全弄清埃博拉的真相,目前只知道它是一种丝状病毒,其共同的特征是体积微小,没有细胞结构,仅由一个核酸核心和一个蛋白质外壳组成。

血疫 埃博拉的故事

血疫 埃博拉的故事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可导致出血热的病毒,其致死率可高达90%。

这种病毒最早在1976年被发现于非洲的苏丹和刚果地区,随后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爆发,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速度之快、破坏力之大,令人不寒而栗。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种可怕的病毒的故事。

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如血液、呕吐物、粪便等;二是通过接触感染者的物品或环境,如污染的医疗器械、床上用品等。

这种病毒的传播速度之快,使得防控工作异常困难。

在疫情爆发的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医护人员不堪重负,病患无法得到及时的救治,导致疫情迅速蔓延。

埃博拉病毒感染后,患者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随后出现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出血、休克、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这种病毒的致死率极高,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针对埃博拉病毒的威胁,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包括加强疫情监测、提高医疗救治水平、加强公众宣传教育等。

同时,也加大了对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力度,希望能够尽快找到有效的防治手段,遏制疫情的蔓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埃博拉病毒多次爆发,给非洲地区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然而,正是在这些疫情中,人们也积累了丰富的防控经验,提高了对这种病毒的认识,加强了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的威胁。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医护人员是最勇敢的战士。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用自己的汗水和鲜血,守护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他们是这个时代的英雄,是人类文明的守护者。

埃博拉病毒的故事,是一部充满血与泪的史诗。

在这个故事中,有无数的生命在病毒的肆虐下消逝,有无数的人们在疫情中奋起抗争。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它却是一场关乎生死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我们不能退缩,我们必须团结一心,共同抗击疫情,守护人类的生命安全。

埃博拉病毒的故事,是一部关乎人类生存的重要篇章。

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疾病无国界,全人类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

丛林中的梦魇——埃博拉病毒

丛林中的梦魇——埃博拉病毒

丛林中的梦魇——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引发的疫情最初是在1976年非洲中部的扎伊尔[1997年改称“刚果民主共和国”,简称“刚果(金)”]的一个村庄中暴发的。

由于这个村庄附近有一条河名为埃博拉,病毒也因此得名。

从1976年到2014年这漫长的30多年间,埃博拉病毒引发的传染病曾多次出现,基本都是同样的模式,即病毒在某一个村庄突然出现,迅速传播,导致几十到几百人死亡。

埃博拉病毒出现的时候很突然,消失得也很快。

恶魔回到了丛林之中,似乎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然而,真的是什么事都没发生过吗?非洲丛林中的隐秘恶魔在那30多年中,埃博拉病毒似乎对人类影响不大,然而,对于生活在丛林中的灵长类动物来说,就是完全不同的故事了。

科学家发现,从2002年到2003年,刚果(金)就有约5500头大猩猩死于埃博拉病毒。

这并不是唯一一次由于埃博拉病毒导致的灵长类动物大量死亡的事件。

除了大猩猩外,黑猩猩也经常成为埃博拉病毒的受害者。

在很多地区,由于埃博拉病毒在黑猩猩和大猩猩中传播,已经开始威胁到这些物种的存续了。

不过,虽然埃博拉病毒多次在大猩猩和黑猩猩中传播,但它们不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

对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来说,埃博拉病毒更为致命,通常死亡率都在90%以上,所以它们不可能长期携带病毒。

那么,病毒藏身在哪里呢?目前,科学界对这个问题还未完全达成共识。

不过,一些科学家通过研究推测,埃博拉病毒最有可能的自然宿主应该是某些种类的蝙蝠。

研究发现,某些蝙蝠可以被埃博拉病毒感染,但是不会出现症状。

此外,对野外的蝙蝠研究发现,在一些蝙蝠体内可以分离出埃博拉的RNA片段。

这些证据都指向“蝙蝠自然宿主”理论。

不过,由于人一般很少和蝙蝠直接接触,所以通常还需要一个中间宿主完成把病毒传播给人类的“重任”。

在很多次人类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疫情中,这个中间宿主就是丛林中患病的灵长类动物。

非洲农村有一种食用“丛林肉”的传统,“丛林肉”即我们所说的野味。

在很多情况下,黑猩猩和大猩猩会被捕获,成为“丛林肉”的来源。

我身边3位同事全部感染埃博拉病毒死亡

我身边3位同事全部感染埃博拉病毒死亡

个 小 疹 子 ,都 要联 想 是 不 是 那 个 病 毒
感染造成的。
当儿 子听说 之后 ,瞬间泣不 成声 ,哭 着 求妈妈 打开 电脑 ,要 看看爸爸 现在 到底 有没 有生 病 。这泪水 是儿 子第 1 次 因为 担心家人而流的 ,“ 儿子长大了! ” 4 月1 4日,对我 的隔 离观 察终 于结
威胁生命安全 ,比如 ,埃博 拉病毒。
当我看 到这些 天 以来 国内众多媒 体 对西非 埃博拉 病毒疫情 的报 道时 ,思绪 翻滚 ,时时 回想 几个月 前 ,遭 遇埃博 拉
在我 的头脑里 。他们 两个接触 那个 患者 很多 ,不会被 患者传染 了吧 ? 自己不会
也 已经被病毒 感染 ,正等着 出现类 似的
无效死亡 。
第2 1 天。能够安全 来到这一 天 ,自己觉 得是多 么地幸福 。如果没有 医院领导的关 心 ,如果没有同事 、朋友的支持 ,如果没 有家人 的惦 念 ,我 不知道 自己能不 能安 全 、顺利地走过这些 天。北京安贞 医院全 体 院领 导 、市卫生局 、卫计 委 、我 的朋
纳 克里 ,我照 例穿着 白大衣走 进 已经工 作1 年 多的 中几友 好 医院 。先在 门诊接 待 了1 名预 约好 的华人 患者 ,紧 接着就
急 忙赶 到手术室 ,和早 已等在那 里 的黑 人 搭档一起 手术 ……这一 切如往 常一样

坏消息接踵而来。我们科 3 名同事无 人幸免 ,全部为埃博拉病毒 阳性——扎 伊尔型 ,病毒感染死亡率— — 9 0 %。除此
最近的是这个人— —曹广,本文作者 ,

现 在 我 有 理 由 问 自 己 ,这 个 患 者 就
位普外科专家。
是感 染 了埃 博拉病 毒吧 ?与此 同时 ,我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最后一段话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最后一段话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最后一段话
所谓4级高危病原体,就是没有疫苗和治疗方法的致命病毒。

埃博拉病毒能摧毁动物的内脏器官,尸体会在动物死后迅速瓦解。

体会变软,器官变得仿佛果冻,哪怕放进冰箱冷藏也无济于事。

埃博拉这个人命的黑板擦,能对我们做出你不愿多想的恐怖事情。

T这句话结尾的句号能放下一亿个结晶的脊髓灰质炎病毒。

苏丹埃博拉病毒的消失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

它的致死率太高了。

杀人的速度太快,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让患者在死前传染其他人。

医院安静得像是坟墓,似乎已经荒弃。

猎食者的特征之一就是会无声无息地潜行,有时候会埋伏很长时间,而后突然暴击袭击。

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头脑。

事情有可能会完全失控。

核平一个地方的意思是彻底消毒,灭绝这个地方的所有生命。

这种战战兢兢的态度出自本能。

在她的想象中,穿过灰色地带通往4级区域的大门仿佛一次太空行走,但你要进入的不是外太空,而是微观世界,充满企图钻进密封防护服的生命体。

在生物学上,不存在百分之百肯定的事情,一切都那么复杂,一切都千头万绪,每当你以为自己搞懂了什么,剥开一层障翳,却发现地下还有更深一层复杂机构。

大自然和简单没什么关系。

“我们不怎么清楚埃博拉以前做过什么,也不知道它未来可能会做什么”想知道这次行动是否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尝试。

首先准则:防护服内部就像蚕茧,里面是普通世界,你带着它一起走进高危区域。

加入防护服出现缺口,普通世界就会消失,与高危区域合二为一,你
将暴露在病原体之前。

埃博拉病毒究竟有多可怕

埃博拉病毒究竟有多可怕

埃博拉病毒究竟有多可怕组织最新统计,截至8月11日,埃博拉病例已增加到1848例,死亡人数上升至1013人。

埃博拉病毒究竟有多可怕?利比里亚总统埃伦·约翰逊-瑟利夫在2014年8月6日给出了答案,他认为埃博拉疫情蔓延已经威胁到“国家存亡”,因而有必要采取特别措施。

紧急状态当天即时生效,为期90天。

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埃博拉”是扎伊尔(即刚果民主共和国)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

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里,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生灵涂炭,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而得名。

埃博拉病毒是迄今发现的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病死率最高可达90%。

1976年,埃博拉在苏丹流行时,病死率为53.2%;在扎伊尔,高达88.8%。

因为埃博拉的致命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证实有效,埃博拉被列为生物安全第四级病毒,也同时被视为是生物恐怖主义的工具之一。

患者在痛苦中死去目前,埃博拉病毒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绝大部分患者只能在痛苦和绝望的等待中死去。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痛和咽喉痛,稍后会出现呕吐、腹泻和肝肾功能损伤。

这些症状可能很难与疟疾、伤寒症或霍乱区分,因此初期感染者可能被误诊,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

埃博拉感染者只有在后期会出现内部和外部出血症状,外部出血通常在口鼻处。

有些患者在感染埃博拉病毒48小时后便不治身亡,而且他们都“死得很难看”,病毒在体内迅速扩散,大量繁殖,袭击多个器官,使之发生变性、坏死,并慢慢被分解。

患者先是内出血,继而七窍流血不止,并不断将体内器官的坏死组织从口中呕出,最后因广泛内出血、脑部受损等原因而死亡。

无药可治的烈性传染病尽管埃博拉疫情越来越严重,科学家仍然束手无策,他们尚未发现对埃博拉病毒有明确疗效的药物或疫苗。

尽管实验显示,凝固干扰素似乎可以起一些作用,在本来感染埃博拉病毒100%必死的猴群中存活下约33%,但凝固干扰素在人体的效果如何尚未确定。

埃博拉病毒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杀人机器

埃博拉病毒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杀人机器

埃博拉病毒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杀人机器2014-08-03爱合社大约一半的埃博拉病毒感染者会出现出血的症状,这是因为患者身体内已经失去了抗击埃博拉病毒的能力,一些组织开始坏死,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没有有效的“武器”来击退埃博拉病毒据国外媒体报道,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命的病毒,也十分罕见,1976年在埃博拉河地区发现了这种病毒,其可在人类与灵长类动物之间感染,并引发多器官衰竭导致死亡,致死率最高为90%。

通过近40年的科学发现,医学研究人员仍然没有找到能预防埃博拉病毒的方法、没有标准的治疗程序、没有预测其流行的扩散模型、更没有疫苗。

医学专家给出的答案就是让人们不要对埃博拉病毒产生太大的恐惧情绪,如果不幸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就应该卧床休息,隔离感染人群。

1976年爆发的埃博拉病毒出现了两个版本,事实上它们是不同的毒株,其中是苏丹埃博拉病毒,另一种是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后者也被称为埃博拉病毒,前者被称为苏丹病毒。

在苏丹爆发的流行病毒事件中有284人感染,其中151人死亡,死亡率为53%,而在扎伊尔爆发的感染事件中,318人受到感染,死亡280人,致死率为88%。

埃博拉病毒虽然没有特别的治疗的程序,但是有个经验定律可以使用,研究人员发现肥皂可以杀死它们,即便这样我们仍然不可忽视其传染性,一个幸存者的精液可以保持近2个月的传染性。

埃博拉病毒毕竟是引发全球关注的病毒,医学专家的任务就是防止其扩散,事实上我们对埃博拉病毒的防控仍然处于很低级的水平,因为病毒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身体,如果要防控埃博拉病毒,就要穿着可防生化武器的防化服,全身都要与感染物体隔离。

如果埃博拉病毒感染了某个个体,就会分泌出一种糖蛋白,可让你的免疫系统发生混乱而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因此有研究指出埃博拉病毒是自然界中完美的杀手,可与免疫系统“联手”杀死自己。

大约一半的埃博拉病毒感染者会出现出血的症状,这是因为患者身体内已经失去了抗击埃博拉病毒的能力,一些组织开始坏死,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没有有效的“武器”来击退埃博拉病毒。

恐怖的埃博拉病毒

恐怖的埃博拉病毒
43
42
非洲是埃博拉病毒的重灾区
病毒大事年表
1886年
在荷兰工作的德国人麦尔 发现:把患有花叶病的烟草植株 叶片加水研碎,取其汁液注射到 健康烟草的叶脉中,能够引起花 叶病,从而证明这种病是可以传 染的。通过对叶子和土壤的分 析,麦尔指出烟草花叶病是由细 菌引起的。
1860~1869年
法国科学家路易 斯·巴斯德发现有些 细菌会导致疾病。
百科探秘
◎文/李振
2014年,有一种在非洲爆发的病毒夺取了许多人的生命,引起了 全世界的高度关注。这种让人谈之色变的病毒就是埃博拉病毒。它是 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被感染后,很快就会死亡。早期症状和感冒 类似,晚期症状则是出血不止。
显微镜下的埃博拉病毒
为什么叫埃博拉病毒?
1976 年,这 种 病 毒 最早 在 非洲埃博拉河岸村庄居民中肆 虐,因此被称为埃博拉病毒。
1931年
德国工程师恩斯 特·鲁斯卡和马克斯·克 诺 尔 发 明 了电 子显 微 镜,使得研究者首次得 到了病毒形态的照片。
科研工作者正在抓紧研制埃博拉疫苗
1935年
美国病毒学家温德尔·斯坦 利发现烟草花叶病毒大部分是由 蛋白质组成的,并得到病毒晶体。 随后,他将病毒成功地分离成蛋 白质和RNA两部分。温德尔·斯坦 利也因为这些发现获得了1946年 的诺贝尔化学奖。
难以置信:病毒本身是没有生命的化学物质
病毒是 一种非 细胞 生命形态,由一 个核 酸 长链 和蛋白质 外 壳 构成,没 有自己 的 代 谢 机 构,没有自己 的 代 谢系 统 也 没有 酶 系 统。当 病 毒 离 开 宿主 细 胞,它 就 成 了没有任 何生命 活 动、也 不 能 独 立自我 繁 殖 的 没有生命 的 化 学 物 质。一旦 进 入宿主 细 胞 后,它 就 可 以 利 用 细 胞中 的 物 质 和 能 量 产 生 和 它一 样 的 新 一 代 前没有有效药物 治疗,也没有 研 制出有 效 疫 苗 对 其 进 行 防 治。

《血疫》读后感1000字【最新版】

《血疫》读后感1000字【最新版】

注:尊敬的各位读者,本文是笔者读书笔记范文系列文章的一篇,由于时间关系,如有相关问题,望各位雅正。

希望本文能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如果您需要其它类型的读书笔记范文,可以关注笔者知识店铺。

由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部分内容侵权请联系笔者。

《血疫》读后感1000字花了好几天时间才读完《血疫:埃博拉的故事》这本书,倒不是说这本书有多厚,或者有多难读,相反它只有四章,文笔非常口语化,只是它所讲的故事真实到可怕,可怕程度和我小时候看过的恐怖电影镜头一样。

说实话,我不喜欢看恐怖电影,那种看完之后连上厕所都心惊胆战的经历会让我睡觉都不安稳,我并不想自我虐待。

可是这个纪实故事做到了同样的效果,我一连几天夜里失眠,脑海中常常呈现的是一个破旧的宾馆,我站在宾馆的顶楼俯瞰,下面是层层楼梯画成的圈,底层会有一个结着青苔的池塘,时不时吐出绿色的泡泡……埃博拉病毒号称人类的黑板擦,它和马尔堡病毒都属于丝状病毒。

最近席卷全球的冠状病毒已经让人类很恼火。

但是好歹它是个圆球,感染者多半可以被治愈。

丝状病毒就厉害了,它没有固定的形状,远看都是丝线一样,看起来像是美杜莎的头发,或者蛇。

它的致死率可高达90%,会让感染者丧失意识、崩溃流血、瞬间化为肉汤。

目前没有解药没有疫苗,人类束手无策。

它被称为4级生物危害,而艾滋病只是3级。

正如所幸的是,目前埃博拉病毒还只是在非洲爆发过几次,即使在华盛顿雷斯顿猴舍悄悄生发也没有感染给人类,不然华盛顿一旦沦陷,人类文明可能就是过去时了。

我很喜欢所以,人啊,千万不要想着去胜天,大自然一直高于我们,我们要承认这一点。

我们要学会和大自然的其它生灵和谐共生。

不然末世就真的不远了。

感谢大自然吧,虽然不知道蒙娜丽莎的微笑代表着什么,我想我们还活着,就足以说明一切了。

此外,这本书记录了科学家、医生等人是如何和埃博拉病毒斗争的,很多细节都让我热泪盈眶。

比如科学家为了寻找埃博拉病毒的宿主,冒着生命危险去奇塔姆洞,那里各种动物聚集,随时可能呼吸到埃博拉病毒污染过的空气;随时可能被蜘蛛等咬伤;随时可能被山顶的岩石划伤手套,不管哪一种情况都是致命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博拉病毒“无情”的生命黑板擦
作者:薄三郎
来源:《科学大观园》2019年第16期
当人类首次窥见埃博拉病毒的真身,就像是一束照进黑暗洞窟的手电筒光束。

它深藏在雨林之中,沿着神秘路径演化而来,卻集纳了病毒最为凶残的一面。

2014年的西非海岸,埃博拉病毒肆虐。

彼时,我正在美国芝加哥的一所医学院留学。

尽管相距万里,美国民众却被埃博拉病毒闹得人心惶惶。

当时,一名在利比亚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美国医生,被运回国内治疗,尽管最终痊愈重生,民众却难免担心病毒会传播作乱。

毕竟,“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

航空线路连接了世界,病毒也搭乘了便利之机。

当时的美国机场,纷纷升级入境安检级别。

毕竟,面对致死率超过70%的埃博拉病毒,任何些许的疏忽,都可能造成致命的后果。

美国CNN的一名评论员还专门制造了一个词“恐埃症”(Fear-bola),来描摹美国对埃博拉病毒的非理性恐慌。

埃博拉病毒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

早在1976年7月,西非两起同时暴发的疫情使它暴得大名。

其中一例死者是学校教师鲁克拉(Mabalo Lokela),在不明原因发烧、腹泻、呕吐后死亡。

其后几天,曾在同一医院看病的人相继死亡,症状相似。

由于这些病例位于雅布库村附近,村庄周围有一条埃博拉河,人们便以河流的名字命名这种未知的病毒。

此后数年,尽管西非及世界各地零星出现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人们对它的记忆却十分模糊。

直到最近3年,久违的杀手再度登场,全世界一下便记住了它。

早在22年前,美国作家理查德·普雷斯顿就在《The Hot Zone》一书里,向人们描述了埃博拉病毒的冷酷无情。

这本书的中文版书名叫《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作为一名医生,尽管我对危重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不陌生,可看到作者在书中的形象描述时,仍难免满身冷汗。

简单点说,大自然的真实之力,的确比小说还要惊悚。

比如说,作者曾描述了这样一个病例的死亡:“患者体内的一切都不对劲,确实是‘一切’,其中的任何一项都足以致命:血液凝固、大量内出血、肝脏变成糊状物、肠子灌满血液。

”真是令人惊惧!
1995年,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将《血疫》中的内容搬上了银幕。

在达斯汀·霍夫曼、凯文·史派西等一干实力演员的演绎下,电影《极度恐慌》(Outbreak)让人们领略到新型传染病的恐怖骇人。

不过,剧中虚构的Motaba病毒要比埃博拉病毒还要“毒辣”。

导演原本设定的剧情结局是,暴发Motaba病毒的美国小镇在爆炸中毁灭,可鉴于残酷的结局无法让观众满意,不得不改成小镇得救的美式大圆满。

电影里的主角总是神勇英明的。

可事实上,看不见的主角才是最危险的。

当人类首次窥见埃博拉病毒的真身,就像是一束照进黑暗洞窟的手电筒光束。

它深藏在雨林之中,沿着神秘路
径演化而来,却集纳了病毒最为凶残的一面。

它的结构简单极了,只有几种不同的蛋白质分子,排列成一条长辫状的结构。

要知道,典型的病毒大多呈现圆球形,而埃博拉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现出纤丝状,呈现出弯曲或缠绕的状态,就像微缩的蠕虫一般。

这容易使许多生物学家产生错觉,让人很难将其与残暴的杀手相联系。

可实际上,“它们就像是聪明的猎食者。

通过无声无息的潜行,突然暴起袭击。

你会惊讶于大自然的魔力,这种毒辣甚至拥有了美感的境地。

它非常清楚:人类就是肉食”。

读完《血疫:埃博拉的故事》后,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那就是,我们耳闻的多种传染性疾病,其源头为什么都指向非洲?具体点说,为什么这些骇人听闻、嚣张跋扈的病毒,大多来自西非的热带雨林地区?我想问题的答案可能要分两方面。

首先,在热带雨林里,数量最多的哺乳动物是蝙蝠。

科学家们已大致判断出,蝙蝠是埃博拉病毒自然条件下的生存库。

总之,蝙蝠是多种高度传染、致死率高的病毒的摇篮与温床。

更重要的是,蝙蝠作为唯一可以飞翔的哺乳动物,能够轻易地“旅行”,将病毒携带到更远的地方,因其与黑猩猩、猴子等哺乳动物的基因更接近,从而使病毒的传播更为高效。

其次,在西非地区,由于卫生条件、饮食和文化传统等制约,人们常捕猎蝙蝠、黑猩猩等动物作为食物,这就使人类赤裸裸地暴露在埃博拉等病毒的面前。

而且当地的卫生设施不完善,脆弱的卫生系统在埃博拉面前几近崩溃。

当地还流传着大量谣言,认为咖啡加洋葱就能将埃博拉治好,这无疑使防疫工作难上加难。

此外,当全世界的医务工作者涌向西非时,恐惧不安的当地人甚至将石头丢向医务工作者,殴打甚至杀害他们。

我们为什么应该关注埃博拉病毒呢?乍看之下,我们与非洲之间山遥水远。

可实际上,“环球同此凉热”。

中国与非洲多个国家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

大量的游客、经贸及务工人员往来穿梭,这为病毒传播带来可乘之机。

其次,埃博拉病毒被认为是“世纪瘟疫”。

潜伏期短,致死率高,传染性强,任何的疏忽不慎,都可能给我们以致命一击。

理查德·普雷斯顿无疑是一名优秀的调查者,他深入西非腹地探寻埃博拉的源头,又对美国本土20余年前的埃博拉病毒事件仔细调查,在书中善于使用比喻等手法,将埃博拉病毒的冷酷残暴刻画得极为细致。

比如:“病毒是分子大小的鲨鱼,是没有思想的行动。

紧凑、冷酷、理性,只考虑自己,病毒全心全意自我复制:速度有时候非常惊人。

它的首要目标就是复制。


大自然是一个多面手,仿佛诡谲难测的“黑暗森林”。

《逼近的瘟疫》一书中比较道:“利用高倍显微镜去观察微生物世界,就会看到一种疯狂的、拼命推挤的场面,那里的微生物不停地互相推搡,其速度之快、力度之猛,相比之下,连午饭时间东京便道上匆匆的人流也显得十分缓慢了。

可以想象,假如微生物真有胳膊的话,它们必会不停地推搡邻居,在永无休止的争斗中争取一块生存之地。


在病毒的世界里,埃博拉病毒就像是生命的黑板擦,无情地将生命直接擦除。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一书的末尾说:“埃博拉曾在这些房间里兴起,闪现身影,进食,然后回归森林。

它还会回来的。

”——准确点说,它一直没有离开,一直伺机潜伏着。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