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说茶论道
茶道文化讲座
茶道文化讲座茶文化是一种“综合”文化,涉及到建筑、音乐、舞蹈、绘画、戏曲、服饰、饮食、医药等诸多文化领域。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文化讲座范文,一起来看看。
茶道文化讲座范文1从前,旅行于我的意义在于缱绻的风景,异国的面孔,一次一次相遇又分别的故事剧情。
曾经以为,只要一直马不停蹄的行走在路上,就能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冲动和鲜活。
而后来,慢慢变得力不从心。
厌烦了每次短暂的相逢和人走茶凉的悲情。
有那么一段时间,再未曾出行过,兴趣缺缺,又无法对别人言语。
日本的好友却在此时推荐给我了一直被忽视生活艺术——茶道。
茶道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中国,而对于国人而言无非是烧水泡茶的简单动作,却被邻邦日本当作艺术文化传承了下来。
日本茶道将品茶这一悠闲事变成了一门艺术,它的意义不单单在于品茶,而在于通过茶会,学习茶道礼仪文化,还与配茶的点心,茶室的布置,庭院的园艺,饮茶的器具,待客的诚心相辅相成。
日本茶道正式创立者千利休提出的“和敬清寂”。
这四个字,就是茶道的根本。
“布置花朵如生长于田野般,放置木炭以便将水热好,夏凉,冬暖,未雨绸缪,以最深的体贴待客。
”初学时,并不能领会茶道的精髓所在,常常连着几小时几天跪坐在四叠半的榻榻米上,跪坐到麻木再至习惯。
反复的烧水泡茶、烧水泡茶,在其中锻炼耐心,沉淀心神。
日本茶道的精神,恰恰蕴含在这些看起来繁琐的准备过程之中。
哪怕最简单的动作,也要饱含最深沉的心意和感情。
日本人对于自然的崇拜和顺从已入至臻,对于感天地灵气而自然孕育的茶树,请以珍而重之的心情去对待。
进入茶室前,要先在充满着日式园艺的庭院中漫步几许。
走过碎石板路,触目所及,没有花团锦簇,只有素美的松柏草木,露水驻在原地,落叶无须扫去。
心神逐渐沉淀下来,平心静气,散去心中凡尘杂念,使身心融入自然,象征身心回归本我的净心之路。
这也是日本文化所一直倡导的天人合一境界。
在茶室门外的一个水缸里用一长柄的水瓢盛水,洗手,漱口,也将体外的凡尘洗净。
饮茶,品茶,论道 --- 茶人(郑阳春)
饮茶,品茶,论道--- 茶人(郑阳春)饮茶,品茶,论道~~~我们在生活中谈起喝茶,好象大家都觉得有自己的见解。
中国茶文化是最深渊的文化,早在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我们的祖先陆羽《茶经。
六之饮》中已经把喝茶分为三种涵义了:一为吃茶,吃茶是鲜叶作菜食用,二为喝茶,喝茶是以鲜叶作菜汤,三为饮茶,饮茶是制茶作为饮料,在唐朝茶叶已经是日常生活必需品了,从用茶的演变史来看,一般是先吃茶,其次是喝茶,然后是饮茶。
三事的用法各不相同,各有目的,各有作用。
当今,我们所说的茶有其意义:喝茶,为了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起到解渴,解乏,帮助消化等作用,一般对茶叶的要求不高。
品茶,在生活中是一种高雅的享受,三两知己一道共享美事,品味茶叶给人带来的快乐。
评茶,茶叶的品质好坏,茶叶的香味口感都比较注重。
鉴定茶叶的一种方法,可以说是比茶。
随着饮茶不断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茶叶作为传统的饮品,我们赋予了它更多的内涵。
饮茶的意义也我们大体可以分为三层:饮茶,对茶叶的要求不高,根据个人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茶叶,最基本的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比如解渴,提神解乏,帮助消化等,我们对茶叶的没有什么太多的要求,一般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选择自己消费,随着茶叶的商业化和规模化,茶叶的质量最为重要,是不是有农药残余的,或者是发霉变质的,都是需要自己的判断和了解。
品茶,对于品茶来说是从审美观来平衡,茶叶的色,香,味,形之美,优雅清静的环境及品茶人的知识面和修养。
品茶能使人得到一种高清的兴致,能使人达到一种美的境界。
论道,是饮茶的最高境界了,从准备好茶到品茶,领悟升华而谈道德,追求与万物的和谐之美,悟道天地人合一之境界~~~~茶人:郑阳春之见解。
以茶论道(人生)
以茶论道一、一杯茶,喝入口中,先得其苦,再得其甘。
人生亦如此,先苦才会后甜。
二、茶道(一)茶,一曰道茶道,犹如人生之道。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总是把品尝佳茗,和品味人生相提并论,以茶道来省悟人生之道。
品茶,就是品你的人生。
(二)茶有二悟1、一杯茶,喝入口中,先得其苦,再得其甘。
人生亦如此,先苦才会后甜。
2、喝一杯茶,拿起,放下。
拿起是为了生存,放下是为了生活。
当拿起一杯明知苦涩无比的茶,你是否能喝下?放下茶杯,你能否要放下对苦涩的回忆,风轻云淡?(三)茶有三友1、饮茶以客少为贵。
2、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
(四)茶有四气“气”指茶人饮茶后驻留在五脏六腑及口吻舌之间的气息,这种气息以平和、持久、甘香为机致,不但能益人体真气,而且能长养其浩然正气,故君子无故不撤茶器,用养气育得也。
1、一曰生气:饮茶后有股清新生动的茶器充盈於茶人胸腹之间,这既是大自然的生气,也是生命体的生气,更是茶人心胸中孕育的生气。
唯有生气,天地得以清,生命得以动,心情得以宁静,生气之时意大矣。
2、二曰灵气:茶气不仅要生动,更要鲜活,有流动的感觉,称之为灵气。
3、三曰正气:茶气不偏不倚,平和中庸,稻之为正气。
孟子日;吾善吾浩然之气,所养者,正气也。
4、四曰意气:茶气不僅要平和,更要有一种慷概激昂的意气在,这不僅是对茶的要求,更是对茶人的要求。
生气,一般饮茶者可得;灵气,对茶觉悟者可得;正气,修身养得者可得;唯有意气,非胸次坦然、思兼济天下不可得。
(五)茶有五性1、清:形神俱清。
2、洁:品质高洁。
3、和:温和脾胃,润择五脏。
4、长:长养精神,益气生津。
5、兴:提神醒脑,养生益智。
(六)茶有六味1、轻:入口轻扬,过舌即空;2、甘:后味回甘;3、滑:口感滑爽;4、嫩:无粗老之感;5、软:无生硬之感;6、厚:无淡薄之软。
对六味的要求:入口轻,触舌软,过喉嫩,口角滑,流舌厚,后味甘。
(七)茶有七情1、喜:使人心情愉悦。
2、爱:茶德仁,使人生仁爱之情。
中华文化茶道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中华文化茶道的一些感悟。
茶,作为我国的国饮,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茶道,不仅是泡茶技艺的展示,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
下面,我将从茶的历史、茶道精神、茶艺表演三个方面,为大家展开一番讲述。
一、茶的历史茶,源于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茶的药用价值早在神农时代就已经被发现。
到了汉代,茶开始传入民间,逐渐成为一种日常饮品。
唐代,茶道兴盛,茶文化达到了巅峰。
当时,茶道被视为修身养性的方式,文人墨客纷纷以茶会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宋代,茶道更加普及,茶具、茶艺、茶诗、茶画等文化现象层出不穷。
明清时期,茶道逐渐走向衰落,但茶文化依然深入人心。
二、茶道精神茶道精神是中华茶文化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 尊重自然:茶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在泡茶过程中尊重茶叶的自然属性,以达到茶汤的纯净和口感。
2. 仁爱和谐:茶道讲究人际关系的和谐,泡茶、品茶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关爱、理解的过程。
3. 简约自然:茶道追求简约、自然的美,反对奢华、繁琐,倡导以最简单的方式泡出最美味的茶。
4. 恕道宽容:茶道提倡宽容、谦逊的心态,对待他人要有容人之量,对待自己要有自省之心。
5. 崇尚道德:茶道强调道德修养,要求泡茶者、品茶者都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茶艺表演茶艺表演是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泡茶、品茶的过程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
以下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茶艺表演:1. 茶艺表演的基本流程:备器、择水、候汤、烫盏、投茶、润茶、注水、奉茶、品茶、敬茶。
2. 绿茶茶艺表演:绿茶泡制过程中,注重茶叶的鲜嫩和汤色的清澈。
表演时,可展示绿茶的色、香、味、形,体现其清新、淡雅之美。
3. 红茶茶艺表演:红茶泡制过程中,注重茶叶的醇厚和汤色的红艳。
表演时,可展示红茶的汤色、香气、滋味,体现其浓郁、醇和之美。
4. 乌龙茶茶艺表演:乌龙茶泡制过程中,注重茶叶的香气和汤色的金黄。
品茶论道(五)
品茶论道(五)闽粤之茶礼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
然而,在闽南粤东侨乡,茶在生活中却有重要地位,当地有句食谣“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
茶在当地生活和交际场所无所不在,并有一套由风俗习惯而形成的茶礼:客来敬茶当地人热情好客,不论您走进富裕之家或贫困门户,茶对于来客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
“请喝茶”、“喝两杯再说”成为当地人的口头禅。
客来敬茶,显示了当地人淳朴、谦和的品德。
斟七分茶斟工夫茶要均匀,故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茶艺。
斟茶时,茶壶伸到杯中,称之“高冲低斟”。
说是这样泡出来的茶,不仅汤色好,而且没有泡沫,味道甘醇。
同时,斟到七分满就行,有句食谣“七分茶八分酒”,如斟过满会被认为欺客或烫伤茶客的手。
摆三杯茶家家户户至少有一套工夫茶具。
茶盘只摆三只茶杯。
有俗语“茶三酒四游玩二”,是说茶以三人为宜,三只茶杯象征“品”。
茶客多也只摆三不摆四。
说“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
叩指谢茶操工夫茶者一般不能饮头泡茶,头泡茶当让予长辈或来客。
操茶者要伸手示意:“请喝茶”!茶客端茶时,中指要托住茶杯底,杯底不能擦触茶盘边沿。
主人续茶时,茶客习惯用手指叩桌致谢。
以礼品茶按当地的茶谣,品茶要遵循“看色闻香徐啜味,审韵别种品次第。
”叫做“眼鼻口并用;色香味同辨。
”主人奉茶时一般以客人左边用左手端茶奉上,而客人则用右手伸掌姿势进行对答礼仪。
结婚拜茶当地人男婚女嫁的礼仪中,不论是祭祖、竭见长辈等都要“敬茶”。
新婚第二天,夫妇要双手共捧工夫茶依次向亲族长辈行跪拜献茶礼。
即使在异地不能前来参加婚礼的长辈,也要遥寄上茶叶。
拜年赠茶每逢新年岁首,亲友间拜年的礼品,定要四种,谓之“四色”,其中必不可少茶叶。
再则,逢年过节人们待客、去油腻用茶量比日常要多,茶叶理所当然成为首选礼品。
茶道与空白俭约之美世上之美,因人而异,因观念而异。
太极茶道流派艺术追求“和、俭、敬、美”,其中“空白和俭约之美”是一种独特追求。
我们安排茶席,有茶壶、茶则、茶叶、茶碗之类,有些必不可少,自然不可或缺。
品茶论道——精选推荐
品茶论道我对茶并不太了解,⽽且喝茶的时候不多,⽣活中的许多时候,我的饮品是咖啡。
但我知道我国作为茶叶的原产地,茶叶产量堪称世界之最。
中华民族有“客来敬茶”,以茶会友的传统与礼俗。
茶,作为⼤⾃然的产物,深得⾃然的秉性。
中国茶道⽂化底蕴厚重,⼀把旧壶,⼀杯茶汤,掂在⼿⾥,随意率性。
有⼼⼈品出禅、道、儒,静夜中品茗,⼀⽚禅⼼如⽉光洗浴的海棠,肝胆皆冰雪。
茶道思想融合了儒、道、佛诸家的精华⽽成,其中儒家思想是主体。
佛教强调“禅茶⼀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儒家刚讲平常⼼是道。
“平常⼼”是指把“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等等按世俗常规办的事的主管能动彻底忘记,⽽应保持⼀个毫⽆造作,不浮不躁,不卑不亢,不贪不嗔的虚静之⼼。
品茶论道,品茶⾃然要在饮茶中细品。
饮茶是⼀种艺术。
《红楼梦》中的槛外⼈妙⽟的品茶⾼论:“喝茶⼀杯为品,⼆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饮骡”了。
看过⼏遍《红楼梦》后,也晓得了“⼩⼝品饮,⼀苦⼆⽢三回味,其妙趣在于意会⽽不可⾔传”的意境幽深。
在饮茶的意境中,我还知道和尚饮茶是讲究禅,道⼠饮茶是讲究道,学者饮茶是讲究⽂化,商⼈喝茶是⼀种交易,不同的品味能道出⼈⽣的不同追求。
茶事静⼼⾼雅,饮茶需⼼平⽓静。
饮茶讲究的是⼼态的平和与淡定。
想⼀想,⼈⽣何曾不应该如此呢?品味了⼀杯茶,其实就是品味了禅,品味了⼈⽣。
品味清茶可以⼀杯⼀杯;品味黄昏可以⼀天⼀天;品味故事可以⼀段⼀段;品味⾃⼰却要⼀⽣⼀世! 喝茶能静⼼、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思想。
茶道精神是茶⽂化的核⼼,是茶⽂化的灵魂。
品茶论道,是⼀种修⾏,⼀个修⾝养性的过程。
茶有茶道,天有天道,地有地道,⼈有⼈道。
品茶论道,何为道?道,是⾃然运⾏之规律。
《周易.系辞》:“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道焉”。
道是依据⾃然规律来体现的,⽽这种规律⼜是与⽣俱来的。
道是内⼼的境界如禅,道之性本⾃然。
说茶这篇文言文的意思
说茶这篇文言文的意思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茶,又名茶叶,是中国民族传统饮品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自古以来,茶被视为一种仪式、一种礼节、一种文化,广泛流传于中国人民中。
说茶一道,不仅是一种品茗的习俗,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修行。
说茶者,当以心怀敬畏之心,尊重茶叶,尊重制茶艺术,尊重茶道文化,方能体会到说茶之乐,发现其中蕴含的无穷魅力。
在古代中国,茶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口感和营养,更在于其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精神食粮,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古人常说:“茶为中国之饮,酒为中国之食。
”这句话深刻诠释了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说茶即推茶,以茶为话题,围坐而谈,以茶促谈,以茶交心,以茶寄情。
茶不仅给人们带来味觉上的愉悦,更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说茶》一文,作者在其中抒发了对茶的独特情感,赞美了茶的清香和雅致。
文章从茶叶的采摘、制作到品饮的过程,展现了茶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文中描述了茶叶在制作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强调了品茗时的细致品味和心灵感悟。
作者以诗意的文字描绘了茶的美妙之处,表达了对茶的深深眷恋和倾心追寻。
说茶文言文的意思,除了阐述了茶的制作过程和品饮技巧,更体现了作者对茶的独特理解和审美情感。
在这篇文章中,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情感寄托,一种灵魂寄托。
作者通过对茶叶的细致描写和品茗时的心灵感悟,向读者展示了茶的魅力和韵味,传达了对茶的尊敬和热爱。
说茶一篇,言及茶叶的品质和气味,勾勒出茶的美丽形象和高雅品格。
茶作为中国传统饮品之一,承载着千年文化的沉淀和智慧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骄傲。
说茶之文,言简意赅,表达了作者对茶的深深喜爱和珍视,透露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情感,一种思想,一种精神。
说茶这篇文言文所表达的意思,不仅在于对茶的赞美和魅力的描绘,更在于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的探讨。
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种精神的净化和灵魂的滋养。
品茶论道
品茶论道:中国茶文化有男人说:泡茶就如泡女人都是一个泡,都是工夫都是文化;品茶和品女人都是一个品,都是妙趣都是享受。
而我要说的是,现在时代不同了,凭什么“泡”这个行为动作只属于男人?泡茶与泡男人都是一个泡,都是工夫都是艺术;品茶和品男人都是一个品,都是妙趣都是享受!好茶需要好水,上好的泡茶之水是天水,如雨水、雪水,露水。
没读过《红楼梦》不知道妙玉用隔年雨水和多年梅花上的雪水泡茶之韵的,也应见识过《还珠格格》里的紫薇和《京华烟云》里姚木兰用荷叶上的露珠泡茶之风雅,只是现在大气污染严重,我等好茶之士也只得退而求其次,奉江河山泉之水为上品了。
女人若水,男人若茶,这茶样的男人自然得由女人来泡了。
好水泡好茶,好女人泡好男人。
倘若一个徐志摩那等花茶样浪漫而多情的男人,遇上了一个只知铜板的市井妇人,不是火星撞地球,也得哀叹“世风日下”了。
泡茶的首要步骤是温杯洗茶,这招叫若琛出浴春风拂面。
泡男人的首要之举就是要温文尔雅,适当调动对方的温度与热情,方能让你尽情的泡和欣赏。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又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各族人民有着各种不同的饮茶习俗,真可谓“历史久远茶故乡,绚丽多姿茶文化。
”擂茶。
顾名思义,就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进擂钵里擂碎冲沸水而成擂茶。
不过,擂茶有几种,如福建西北部民间的擂茶是用茶叶和适量的乏麻置于特制的陶罐中,用茶木棍研成细末后加滚开水而成;广东的揭阳、普宁等地聚居的客家人所喝的客家擂茶,是把茶叶放进牙钵(为吃擂茶而特制的瓷器)擂成粉未后,加上捣碎的熟花主、芝麻后加上一点盐和香菜,用滚烫的开水冲泡而成而成;湖南的桃花源一带有喝秦人擂茶的特殊习俗。
是把茶叶、生姜、生米放到碾钵里擂碎,然后冲上沸水饮用。
若能再放点乏麻、细盐进去则滋味更为清香可口。
喝秦人擂茅一要趁热,二要慢咽,只有这样才会有“九曲回肠,心旷神怡”之感。
龙虎斗茶。
云南西北部深山老林里的兄弟民族,喜欢用开水把茶叶在瓦罐里熬的浓浓的,而后把茶水冲放到事先装有酒的杯子里与酒调和,有时还加上一个辣子,当地人称它为“龙虎斗茶”。
茶道教案:寻找中国茶叶的起源
茶道教案:寻找中国茶叶的起源一杯清香的茶水,可以带给人们身心的舒适和愉悦,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茶叶的起源和发展,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
在本次茶道教案中,我们将一起走进茶叶的起源地,探寻这段历史,更深刻地了解这一中国文化瑰宝。
第一章茶叶起源的传说茶叶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传说和版本,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神农尝百草”和“达摩面壁”的故事。
神农尝百草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神话人物,他曾在尝试各种植物后,将茶树上的叶子当成药物使用。
而达摩面壁则是传说中的一位禅宗祖师,他为了修行,在山洞中静坐9年,并以茶叶为主要食物。
这些传说围绕着茶叶的起源而展开,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内涵,是中国茶文化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章茶叶起源的历史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茶叶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
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59年,西汉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时,就曾经带回来一些茶叶种子和树叶。
自此,茶叶在中国逐渐流行开来,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传统。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中国的茶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品味,不同的地区也因应当地的气候、土地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而发展出不同的茶叶品种和制作方法。
茶叶成为了连接人们心灵与文化的纽带,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青睐。
第三章茶叶的文化内涵茶叶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一大亮点,它既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活、情感和精神诉求的追求。
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对人性的深度挖掘。
茶道中的点茶、品茶、赏花等仪式,以及茶席的设计和装饰,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风范。
同时,茶叶的文化内涵也深深地吸引着外国人的眼球和心灵。
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士,都被中国茶文化所吸引,并且希望通过品茗、学习和了解,更深刻地欣赏和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
结语走进中国茶叶的起源地,探寻这段历史,更深刻地了解这一中国文化瑰宝,不仅可以促进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了解,也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沟通。
品茶论道悟人生
品茶论道悟人生文/刚小可快节奏的现代人越来越对茶钟爱有加。
从饮茶上升到品茶,讲究茶艺,茶道和茶缘. 提起茶,吴觉农先生认为: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周作人先生的理解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茶道也就是通过品茶来用心去悟,通过品茶使人在轻松愉悦中体会更高的精神感受。
所以,就茶道而言,讲究的是怎么品,品出的味道是什么。
茶道,她属于任何人,大可茶雅俗共赏,不在乎地位、信仰和文化。
古代贵族讲“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夸示富贵,附庸风雅。
文人学士讲“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
佛家讲“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间性成佛。
道家讲“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
平凡人讲“茶之味”,意在涤烦解渴,享受人生。
曾在一次聚会上偶遇一位茶文化专家,提起茶道,神采飞扬:“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道由心悟”,必须用心灵去悟茶道。
中国茶道的精神莫过于四字:静、净、境、径。
静为本。
茶须静品,心境和缓,宁静安逸,修身养性,“静”为品茶前提。
静山之美,静水之美,静夜之美,在静中才能真正感悟流之韵,体会动之美。
净为先。
泡茶要洁净之水,干净器具,品茶要有洁净环境,更需人有洁净心灵,达到内外融合化一。
清茶不完全表示茶之淡,也明示人际的浓淡适中,保持良好情谊。
境为美。
境为情境、心境。
,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心田的每个角落时,心灵便显得空明,精神得到净化。
径为归。
归是什么?归真,归理。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追求情之真,追求性之真,追求道之真。
高山流水中,一杯清茶在手,让我们伴着丝丝茶香,品茶论道悟人生。
品茶论道的意思
品茶论道的意思
“品茶论道”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指的是在品尝茶叶的同时,探讨人生哲理、诗词文化等内容。
这种活动既能品尝茶叶的香气和口感,又能增加人际交往,促进文化传承。
通过品茶论道,人们可以把自己的感悟、思考、诗词传递给他人,同时也可以接受他人的启示和建议,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品位。
在
现代社会,品茶论道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时尚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它既有利于人们放松心情和提高生活品质,又有助于增进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因此,品茶论道已成为现代文化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讲说茶论道
第一讲说茶论道一、漫说茶开门七件事,茶列其一。
茶是人们开门七件事的第七件事,也是现代人们交往必不可少的载体,中国人喝茶的历史和中华文化、文明一样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华的饮食文化的饮除了喝酒之外就是喝茶,茶可称之为大俗大雅,老百姓将她作为解渴的饮料。
文人雅士将她作为登得大雅之堂与骚人墨客诗词唱和的题材。
不光儒、释、道里有茶的内容,诗、词、歌、赋里有茶内容,就是我们居家过日子也离不开粮油酱醋茶,粗茶淡饭。
人们交往,往往是烟、酒、茶,朋友之间互相送礼也往往送烟、酒、茶。
这仿佛是现代人的敲门砖,但是我们许多人对茶不甚了解,对茶形成了许多误区。
作为茶的故乡,又称国饮,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华茶文化。
茶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婚丧礼嫁都离不开茶,古时男女订婚的聘礼就称为“茶礼”。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没有哪一种饮料能够与茶相比。
饮茶是一种习惯,一种爱好,一种交流方式,一种健康的生活理念,一种乡土的民俗,也是中华文明文化的一部分。
也是世界上第一健康饮品。
国人采茶制茶饮茶的历史非常悠久。
有史料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茶就成为贡品。
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茶不仅早已走出帝王将相的深宫大院,成为普通百姓生活的‚开门七件事‛,也滋生了博大景深的茶文化。
喝茶者众,然真正会识茶、会饮茶、会品茶者又能有几人?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
但是有部分学者认为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树,而中国没有。
但他们不知中国在公元前2 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而且还有‚茶树王‛。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学专著,自战国时代写起,成书于西汉年间。
这部书以传说的形式,搜集自远古以来,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说,远在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炎帝,亲口尝过百草,以便从中发现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内多次中毒。
品茶论道话人生
品茶论道话人生作者:廖冬梅杨舒霞来源:《荣誉杂志》2016年第06期超越领域相识天下顏瑞麟先生是一位堪舆学家,位於九龙尖沙咀东部麼地道上有他开办的一家“麒麟水晶玄学会”,除了陈列着各类水晶,还有一处专门用作招待客人的“茶室”,他便在这里以茶待客、以茶会友。
中国是礼仪之邦,茶是送礼佳品,“以茶待客”更是中国各地普遍的习俗,有客来,延入堂屋,先尽宾主之礼,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对客人极大的尊重。
慕名而来向他请教风水命理、掌纹面相、结婚择日、八字改名的客人,顏瑞麟先生都会拿出自己珍藏的好茶,一边与其分享茶,一边為其排忧解惑。
茶是中国人最喜爱的饮料,亦為外国人所乐意接受。
来顏瑞麟先生的“麒麟水晶玄学会”的外国人尤喜中国茶。
中国茶品种眾多,每一位来此处的客人,他都会先问上一句:“饮甚麼茶?”通常他们较喜欢綠茶、青茶、旧茶,旧茶尤以云南普洱和安徽六安茶為最。
普洱入口醇滑,生津止渴,是茶中极品,他们能夠识得好东西,每每饮过之後,都会讚一句“好茶”。
顏瑞麟先生极重礼仪,亦极懂礼仪。
数位客人依席而坐,他会按照顺时针的顺序依次為客户斟茶,若席间有长者,则不惜打破顺时针顺序,以长者為先,以示以长者為尊,以长者為重。
而自己的茶杯总是最後添上。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藉着茶道宝贵的丰富知识,顏瑞麟先生将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传扬,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溫馨感。
呷一小口茶,任清清浅浅的茶汤色在舌尖荡漾开来,充溢齿喉。
那溫暖的茶水就像顏瑞麟先生的内心,足以接纳所有来他之处的客人。
茶屹立世界作无私的奉献是世人的良朋知己中国是茶的故乡,悠悠五千载,自“神农氏嚐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到武王伐纣时,以茶為贡品;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到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為“人家不可一日无”,乃人间独有的一味。
顏瑞麟先生的外公、父亲、母亲都是好茶之人,常带着他去茶楼饮茶,自小他就习惯了饮茶,当成生活上的一种喜好。
从二十多岁起,他开始买茶、收藏茶。
品茶论道活动的意义
品茶论道活动的意义摘要:一、引言:品茶论道活动的背景和意义二、品茶论道活动的核心价值:文化交流与心灵修养三、活动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审美情趣、道德观念、人生哲学四、品茶论道活动在社会层面的意义:传承文化、促进和谐、提升国民素质五、结论:积极参与品茶论道活动,充实精神生活,提升个人品质正文:一、引言在我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品茶论道活动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交流方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品茶论道活动也因此重回大众视野。
本文将从文化交流、个人成长和社会意义三个方面,探讨品茶论道活动的价值。
二、品茶论道活动的核心价值:文化交流与心灵修养品茶论道活动,顾名思义,是以茶为载体,进行心灵交流的一种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不仅可以品味到茶的美妙滋味,更能领略到茶道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茶,作为我国传统的饮品,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品茶,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礼仪之邦的美誉,也能体会到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
而在论道环节,参与者可以就各种话题展开讨论,从而实现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
三、活动对个人成长的作用1.审美情趣:品茶论道活动让参与者学会欣赏茶的美,进一步提升审美情趣。
2.道德观念:茶道讲究和谐、尊重、自律,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
3.人生哲学:品茶论道活动让参与者体会到生活的意境,从而思考人生哲学,助力个人成长。
四、品茶论道活动在社会层面的意义1.传承文化:品茶论道活动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我国茶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2.促进和谐:活动在人与人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
3.提升国民素质:品茶论道活动让参与者修身养性,从而提升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
五、结论总之,品茶论道活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实用价值。
我们应当积极参与这类活动,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提升个人品质。
关于“我与中国茶文化”的演讲提纲
关于“我与中国茶文化”的演讲提纲主题:我与中国茶文化
演讲提纲:
一、引言
-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传统,阐述对茶文化的热爱和感受
二、我与中国茶的相遇
-讲述个人在什么情况下开始接触中国茶,对茶的第一印象
三、中国茶的种类和特点
-介绍中国茶的主要种类,如绿茶、红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等,并概述每种茶的特点和功效
四、品茶的艺术
-说明品茶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茶道和品茶的基本步骤
五、茶与身心健康
-提及中国茶对人们身体和心理的益处,如清热解暑、提神醒脑、美容养颜等
六、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强调茶文化的传统传承的重要性,以及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和发展
七、我个人对茶文化的理解
-分享个人对茶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对生活品味的影响,对内心平静的帮助等
八、展望未来
-表达对中国茶文化未来发展的期待,以及自己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传播茶文化的决心
九、总结
-简要总结演讲内容,强调中国茶文化的魅力和重要性
在本次演讲中,我将分享我个人与中国茶文化的故事,介绍茶的种类和特点,展示茶艺的魅力,以及茶对身心健康的好处。
同时,我还将强调茶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及自己对茶文化的理解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通过这次演讲,我希望能够引起听众对中国茶文化的关注和兴趣,同时也希望能够传播茶文化的美好和价值。
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茶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茶文化的世界,感受茶的魅力,品味生活的美好。
茶为“饮中第九”实为第一的阐述
王的权威 , 是宗教信仰 中最崇拜 , 也是最神秘的数字 。 在此序
数中 , 第 九” “ 实质就是第一。 1 .以易经√ 卦学说阐述
易经八 卦是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脉 。 周易 》 《 成书于周朝。 《 》 易 包括 《 》 传 》 部分 。 《 》 经 和《 两 传 是后人对 《 》 经 的解 释。《 》 6 经 由 4卦和 34爻组成 。 8 卦是悬卦之意。 八卦 , 有八
仅是 一位诗人 , 而且是位 “ 精行俭德 ”的茶 人 , “ 像 茶圣 ”陆
羽以及过着漂泊生活的诗人杜甫一样有 着忧 国忧 民的情怀 。
他在 《 茶赋 》 中有 “ 舒铁 如金 之鼎 , 越泥 似玉之瓯”诗句 , 其
后一句指越窑温润 、 似冰类玉的青 瓷瓯 。 由此及彼 , 顾况真是 位 了不起的文化茶人 , 精于茶道善鉴 陶瓷 , 并纯用朴素 自然 的语言进行 白描 , 诗句式又 有变化 , 读来 轻快 自然 、 清新朴 素, 诗的风格和内容呈现 出一种高度的和谐美 。
新 茶 已上 焙 , 架忧 生醭 。 旧
旋旋 续 新 烟 , 儿 劈 寒 木 。 呼
山。7 1 ( 7 年 大历 六年 ) 任永嘉监盐官 , , 曾著有 《 仙游记 》 。 诗歌 主张与诗风都与元结相 似 ,对 白居 易有一定影响 。有 《 华阳集 》 传世 。 青少年诵读古诗 文经典名作 , 有利于全面提高 自身的素
物有诗酬 唱。约于 7 5年 ( 9 贞元 十年 ) 离饶州 , 晚年定居 茅
留下了一 首绝美 的诗 《 枫桥夜泊 》, 按此 诗的意境 来窥探他
的心路历程 , 即身心和思想还没 有贴近穷苦的老百姓 , 其茶
诗好象还没有 留下 ……而顾况不光 写出了上首茶诗 ,还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说茶论道一、漫说茶开门七件事,茶列其一。
茶是人们开门七件事的第七件事,也是现代人们交往必不可少的载体,中国人喝茶的历史和中华文化、文明一样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华的饮食文化的饮除了喝酒之外就是喝茶,茶可称之为大俗大雅,老百姓将她作为解渴的饮料。
文人雅士将她作为登得大雅之堂与骚人墨客诗词唱和的题材。
不光儒、释、道里有茶的内容,诗、词、歌、赋里有茶内容,就是我们居家过日子也离不开粮油酱醋茶,粗茶淡饭。
人们交往,往往是烟、酒、茶,朋友之间互相送礼也往往送烟、酒、茶。
这仿佛是现代人的敲门砖,但是我们许多人对茶不甚了解,对茶形成了许多误区。
作为茶的故乡,又称国饮,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华茶文化。
茶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婚丧礼嫁都离不开茶,古时男女订婚的聘礼就称为“茶礼”。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没有哪一种饮料能够与茶相比。
饮茶是一种习惯,一种爱好,一种交流方式,一种健康的生活理念,一种乡土的民俗,也是中华文明文化的一部分。
也是世界上第一健康饮品。
国人采茶制茶饮茶的历史非常悠久。
有史料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茶就成为贡品。
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茶不仅早已走出帝王将相的深宫大院,成为普通百姓生活的‚开门七件事‛,也滋生了博大景深的茶文化。
喝茶者众,然真正会识茶、会饮茶、会品茶者又能有几人?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
但是有部分学者认为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树,而中国没有。
但他们不知中国在公元前2 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而且还有‚茶树王‛。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学专著,自战国时代写起,成书于西汉年间。
这部书以传说的形式,搜集自远古以来,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说,远在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炎帝,亲口尝过百草,以便从中发现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内多次中毒。
但由于服用茶叶而得救。
这虽然是传说,带有明显的夸张成份,但也可从中得知,人类利用茶叶,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
据考察,‚茶‛字最早出现在《百声大师碑》和《怀晖碑》中,时间大约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后,在此之前,‚茶‛是用多义字‚荼‛表示的。
‚茶‛字的基本意义是‚苦菜‛,上古时期人们对茶还缺乏认识,仅仅根据它的味道,把它归于苦菜一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人们认识到它与一般苦菜的区别及其特殊功能时,单独表示它的新字也就产生了。
茶叶作为一种饮料,从唐朝开始,流传到我国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了茶这种植物,最先利用了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如我国史籍所载,在未知饮茶前,‚古人夏则饮水,冬则饮汤‛,恒以温汤生水解渴。
以茶为饮则改变了人们喝生水的陋习,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
至于茶在欧美一带,被认为‚无疑是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欧洲若无茶与咖啡之传入,饮酒必定更加无度‛,‚茶给人类的好处无法估计‛,‚我确信茶是人类的救主之一‛,‚是伟大的慰藉品‛等等。
世界各国饮茶及茶的生产和贸易,除朝鲜、日本以及中亚、西亚一带是唐朝前后就从中国传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纪以后,特别是近200年以来才传入发展起来的。
喝茶要有品,有道。
有人说,茶品、茶道有“五要”:茶、水、器、景、人,自然是茶要好、水要净、器要精、景要美、人要为知己。
明代冯可宾的《宜茶》,进一步将茶事列了“十三要素”:曰“无事”,超凡脱俗,悠闲自得;曰“佳客”,人逢知己,推心臵腹;曰“幽坐”,环境幽雅,心平静气;曰“吟诗”,品茶吟诗,以诗助兴;曰“挥翰”,茶墨结缘,茶助豪情;曰“徜徉”,美景胜地,闲庭信步;曰“睡起”,休憩之后,静心润口;曰“宿醒”,酒足饭饱,以茶醒神;曰“清供”,糕点佐茶,相得益彰;曰“精舍”,居室雅致,平添情趣;曰“会心”,深知茶事,心有灵犀;曰“鉴赏”,精于茶道,善于欣赏;曰“文僮”,茶童知茶,得心应手。
无论是“五要”,还是“十三要素”,品茶最要紧的就是一个字“放”。
也就是要放下一切,偷得浮生半日闲,身心如羽,心驰八荒。
有位古代高僧有诗,专咏这品茗的最高境界:“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做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
”二、茶叶的起源及传播我国是茶的发祥地,也是世界上最早采制和饮用茶的国家。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在周武王伐纣时就有茶的记载,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但是我国有专题研究茶的文章是在唐朝,被人们尊奉为“茶神”的陆羽所撰《茶经》问世,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一部茶书专著,共三卷十章。
它全面的阐述了茶的生产、加工、饮用的过程,同时还把制茶、烹茶、酌茶这一系列饮茶活动给予了规范,使它艺术化、科学化、规范化,从而使茶活动升华为“茶文化”。
使之传播到全世界。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
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
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
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中国茶叶发展历史纵观中国茶叶史,中国茶叶经历了药用,食用,作酒及饮料几个阶段: 以下让我们来切身体验一下茶叶历史的变迁。
茶叶的传说:传说是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上山采药,那天我们的医药祖先边采边尝,不知不觉中已尝了近72种中草药。
草药中的毒性令他觉得口干舌燥,浑身非常的不舒服,于是便坐在树下休息,正在这时,几片树叶飘落在他面前,凭着往常的习惯,他又捡起树叶放入口中尝试,可是令他惊奇的是,过了一会儿神农开始觉得身体舒畅起来,口也不渴了,浑身好像一下子轻松了下来,而口中的树叶还留给他了一口的清香。
... ...根据记载,茶叶在中国最早是作为药物使用的。
在我国,传说茶是‚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茶最初是作为药用,后来发展成为饮料。
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中记述了以上故事‚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支‛。
茶 -中草药和蔬菜-茶叶的发现? 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
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我国就有关于在西南地区发现野生大茶树的记载。
1961年在云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1500米)发现一棵高32.12米,树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这棵树单株存在,树龄约1700年。
起初人们将大的茶叶放在水中煮,茶汤用作药用,嫩叶则作为蔬菜食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慢慢得成为一种珍贵的食品,只为皇家御用。
茶-酒的替代品_-茶文化的萌芽?茶的珍贵,自然而然,茶成为一种奢侈的饮品,有钱人士仅用它来宴请上宾。
逐渐的,茶慢慢发展成为了酒的替代品。
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一些以茶养廉示俭的事例。
茶-饮料_-茶文化的形成/兴盛 ? 唐朝是封建文化的顶峰,也是茶文化形成的主要时期。
茶的引用从皇宫显贵,王公爵士直至僧侣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全国上下几乎所有人都饮茶。
茶的饮用越来越普遍,文人雅士嗜茶众多,开始将茶与诗词歌赋结合起来。
如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嗜茶,每天吃早茶(‚起尝一瓯茗‚《官舍》),午睡起一碗茶(‚起来两瓯茗‚《食后》),晚茶(‚晚送一瓯茶‛《管闲事》)。
许多著名的诗词歌赋出现于那个时代。
世界著名的第一本完整的茶书《茶经》也出于同期。
同时,作茶的技术也随之而日益进步,人们饮茶的方式从原先的熬煮茶汤变成了只将沸水冲入干制的茶叶以得茶汤。
茶成为了人们间交流的纽带,友谊的桥梁。
人们喜欢聚在一起,泡壶好茶,吟诗作乐,享受好时光。
今天,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茶叶的健康价值。
茶,成为了和谐与温馨的象征。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体字为“荼”,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在文中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人说茶起源于唐代。
但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的简化,而且在汉代就已经有人用茶字了。
陆羽只是把先人饮茶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茶的历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
1、神农说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ynh洱吧下载 - 视频教程点播下载网2、西周说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说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
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舍中有客。
提壶行酤。
汲水作哺。
涤杯整案。
园中拔蒜。
斫苏切脯。
筑肉臛芋。
脍鱼炰鳌。
烹茶尽具。
哺已盖藏。
舍后有树。
当裁作船。
上至江州。
下到煎主。
为府椽求用钱。
推纺恶败。
傻索绵亭。
买席往来都洛。
当为妇女求脂泽。
贩于小市。
归都担枲。
转出旁蹉。
牵牛贩鹅。
武阳买茶。
杨氏池中担荷。
往来市聚。
慎护奸偷。
“烹荼进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
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已有饮茶习俗。
“茶”字及饮茶习惯的由来“荼”、“茶”二字之转变《九经》无茶字,或疑古时无茶,不知《九经》亦无灯字,古用烛以为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