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的起源与演化.ppt
合集下载
茶树基本知识PPT课件
• 茶树上同一时期内有老叶和新叶之分,新生的嫩叶是制茶 的原料,栽培茶树的目的是采收其幼嫩的芽叶.一般嫩叶叶 面有光泽,叶色浅绿,叶质较柔软.芽及嫩叶的背面密生茸毛, 随着叶的成熟茸毛逐渐减少.
.
花
• 茶树的花是有性繁殖器官,由花芽发育而成. 因一朵茶花内具备雌蕊和雄蕊,所以是两性 花,它主要靠昆虫授粉,故又是虫媒花.花芽约 于6月中旬开始形成,花芽外形较叶芽粗短, 茶树的盛花期在每年的秋季.花一般为白色, 少数呈淡红色,微有芳香.
.
果实和种子
• 从花芽形成到种子成熟,在中部茶区需一年半左右 的时间,而且在6~12月份,一方面当年的茶花孕蕾 开花,另一方面上年的种子开始成熟,此时在同一株 茶树上两年的花与果实并存,这是茶树的特征之一.
• 茶树的果实这蒴果,外表光滑.果实通常有三宝果` 双室果和单室果等.一般一果一粒的略呈圆形,一果 两粒的近长椭圆形,一果三粒的近三角形,一果四粒 的近方形,一果五粒的近梅花形.
.
茶树的原产地
• 1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茶"字字形`字音和字义 的国家,现今世界各国的"茶"字及"茶叶"译音均起 源于中国.
• 2 中国有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多的茶文物和茶的 典籍,有世界是第一本茶书.
• 3 中国的西南地区,主要是云南`贵州和四川,既是 世界是最早发现野生大茶树最多`最集中的地方.那 些野生大茶树又具有最原始的特征特性.
• 营养芽依其生长部位的不同,分定芽和不定芽两种. 定芽生于枝顶(顶芽)及叶腋处(腋芽),顶芽较腋芽粗 大,活动能力强.不定芽生于枝的节间或根茎处,当 枝干遭受机械损伤时,不定芽能萌发成新枝.
• 由于萌发时间不同,茶芽又可分为冬芽`春芽和夏芽. 冬芽较粗大,在秋冬季形成,次年春季生长发育;春 芽在春季形成,夏季发育生长;夏芽在夏季形成,秋 季发育生长.
.
花
• 茶树的花是有性繁殖器官,由花芽发育而成. 因一朵茶花内具备雌蕊和雄蕊,所以是两性 花,它主要靠昆虫授粉,故又是虫媒花.花芽约 于6月中旬开始形成,花芽外形较叶芽粗短, 茶树的盛花期在每年的秋季.花一般为白色, 少数呈淡红色,微有芳香.
.
果实和种子
• 从花芽形成到种子成熟,在中部茶区需一年半左右 的时间,而且在6~12月份,一方面当年的茶花孕蕾 开花,另一方面上年的种子开始成熟,此时在同一株 茶树上两年的花与果实并存,这是茶树的特征之一.
• 茶树的果实这蒴果,外表光滑.果实通常有三宝果` 双室果和单室果等.一般一果一粒的略呈圆形,一果 两粒的近长椭圆形,一果三粒的近三角形,一果四粒 的近方形,一果五粒的近梅花形.
.
茶树的原产地
• 1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茶"字字形`字音和字义 的国家,现今世界各国的"茶"字及"茶叶"译音均起 源于中国.
• 2 中国有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多的茶文物和茶的 典籍,有世界是第一本茶书.
• 3 中国的西南地区,主要是云南`贵州和四川,既是 世界是最早发现野生大茶树最多`最集中的地方.那 些野生大茶树又具有最原始的特征特性.
• 营养芽依其生长部位的不同,分定芽和不定芽两种. 定芽生于枝顶(顶芽)及叶腋处(腋芽),顶芽较腋芽粗 大,活动能力强.不定芽生于枝的节间或根茎处,当 枝干遭受机械损伤时,不定芽能萌发成新枝.
• 由于萌发时间不同,茶芽又可分为冬芽`春芽和夏芽. 冬芽较粗大,在秋冬季形成,次年春季生长发育;春 芽在春季形成,夏季发育生长;夏芽在夏季形成,秋 季发育生长.
茶叶基础知识ppt课件
植物从种子 萌发开始, 随着时间的 推移,在形 态、生理机 能等方面, 不断地起着 量和质的变 化,直至死 亡,这个过 程称为生物
学年龄。
1、合子
2、种子及插穗
3、幼苗期 4、幼年期
茶树生物学年龄
7、衰老期
5-6、成年期
11
茶树的适生环境
喜温怕寒、喜光怕晒、喜酸怕碱、喜湿怕涝 ——“四喜四怕”
1. 温度:喜温怕寒,N45°到S38°之间均可栽培。 最适温度20- 30℃,最高临界温度为45℃。
• 茶文化启蒙:东汉华佗《食经》 • 茶文化形成:《茶经》,是唐
“苦茶久食,益意思” 。
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把儒、
• 茶文化萌芽:两晋南北朝有识 之士提出“养廉”,孙皓对韦
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 中国茶道精神。
曜 “以茶代酒”。
• 茶文化兴盛:宋代“斗茶”、
元代“玩茶”、明清“撮泡
法” 。
20
二、茶在国内外的传播
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灌木型、小乔 木型、乔木型一应俱全。生产红茶、 绿茶、紧压茶和普洱茶等,是我国 发展大叶种红碎茶的主要基 地之一 。
31
江南茶区
主要产区:是我国发展名优茶的适 宜区域,位于长江以南。
土壤肥沃:基本上是红壤,部分是 黄壤或黄棕壤。
气候宜人: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 年平均气温15-18℃,有伏旱或秋旱。
产的兴盛时期。
16茶叶制作的起源来自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
从蒸青到炒青:
“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
“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
——《晋书》
至干…” 。
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茶疏》
“蒸茶制饼”:“晴,采之。蒸之, 捣之…。”——《茶经》
茶艺1.1茶树起源与传播1-8页
3)茶叶的采摘
采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采摘方法:人工采摘(传统)、机械采摘(现代)。 优劣比较:
传统人工:生产效益低,成本高,适宜制作高档名优茶; 现代机械:生产量大,成本低,质量较人工低,芽叶破碎、混杂和老 梗老叶,匀净度差。适宜制作中档茶和大宗茶。
采摘总体要求:合理采摘 具体要求:按标准采、及时采、分批采、留叶采
嫩叶片上的茸毛(毫)是茶树叶片形态 的又一特征,也是品质优良的标志。
叶片大小
50cm² >特大叶种 28-50cm² 大叶种 (多做普洱茶) 14--28cm² 中叶种 14cm² <小叶种 (主产于浙、皖、赣、苏)
花
茶树大多数在10—11月普遍开花。茶树的花为两性花, 开花较多,大多呈白色,少数也有淡黄或粉红色的。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以中医辩证论治的理论阐述了茶的药理功 效。
茶的利用:2 饮料
茶的养生功能——茶能延年益寿
唐代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序》:“唯玉泉真公,常采而饮
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花,而此名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 枯”。 宋人钱易《南部新书》:“大中三年(公元849年)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三 十岁。宣皇问服何药而至此,僧对说:“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 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因赐茶五 十斤,令居保寿寺,名饮茶所曰茶竂。 日本“茶祖”荣西禅师(1142——1215):南宋乾道四年(1168)来到中国, 在浙江天台山、育王山学习佛教。研读经书之余,关注茶事,回国后,荣西 种植茶树,倡行茶道,撰写了《吃茶养生记》。
第一章 茶叶基础知识(1-8页)
1.1茶树的起源与传播 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叶的国家? 世界上最早利用茶叶的国家?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第六章 中国茶文化
1
第一节 中国茶的历史与名品
一、茶的起源 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主要论据有: (一)、从茶树的自然分布看,目前所发现的
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种,而我国就有15 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 川一带。
2
神农尝百草
《神农本草》中记 述了茶为中草药, 有解毒、清口、除 味、治病、提升的 功效。
15
黄山毛峰
16
六安瓜片
17
乌龙茶
乌龙茶,亦称青茶 、半发酵茶,是中 国几大茶类中,独 具鲜明特色的茶叶 品类。乌龙茶是经 过杀青、萎雕、摇 青、半发酵、烘焙 等工序后制出的品 质优异的茶类。
18
第二节 中国饮茶艺术
一、饮茶方法 (一)古代饮茶方法 1、煮茶法 2、煎茶法 3、点茶法 4、泡茶法 (二)现代饮茶方法 1、绿茶的饮用方法 2、红茶的饮用方法 3、乌龙茶饮用方法 4、花茶饮用方法 (三)茶的冲泡关键与欣赏 1、茶的冲泡 2、茶的欣赏
33
铁观音古典茶艺欣赏
1第一道 “孔雀开屏”,是孔雀向它的同伴展示它美丽的羽毛, 在泡茶之前,让我借“孔雀开屏”这道程序向大家展示我们这些典雅 精美,工艺独特的工夫茶具。茶盘:用来陈设茶具及盛装不喝的余水 。宜兴紫砂壶:也称孟臣壶。茶海:也称茶盅,与茶滤合用起到过滤 茶渣的作用,使茶汤更加清澈亮丽。闻香杯:因其杯身高, 口径小, 用于闻香,有留香持久的作用。品茗杯:用来品茗和观赏茶汤。茶道 一组,内有五件:茶漏:放置壶口,扩大壶嘴,防止茶叶外漏。茶荷34 :量取茶叶。茶夹:夹取品茗杯和闻香杯。茶匙:拔取茶叶。茶针:
6
三、茶的种类与名品
(一)茶的种类:
一是根据制造方法的不同和品质上的差异,分 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 六类。
1
第一节 中国茶的历史与名品
一、茶的起源 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主要论据有: (一)、从茶树的自然分布看,目前所发现的
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种,而我国就有15 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 川一带。
2
神农尝百草
《神农本草》中记 述了茶为中草药, 有解毒、清口、除 味、治病、提升的 功效。
15
黄山毛峰
16
六安瓜片
17
乌龙茶
乌龙茶,亦称青茶 、半发酵茶,是中 国几大茶类中,独 具鲜明特色的茶叶 品类。乌龙茶是经 过杀青、萎雕、摇 青、半发酵、烘焙 等工序后制出的品 质优异的茶类。
18
第二节 中国饮茶艺术
一、饮茶方法 (一)古代饮茶方法 1、煮茶法 2、煎茶法 3、点茶法 4、泡茶法 (二)现代饮茶方法 1、绿茶的饮用方法 2、红茶的饮用方法 3、乌龙茶饮用方法 4、花茶饮用方法 (三)茶的冲泡关键与欣赏 1、茶的冲泡 2、茶的欣赏
33
铁观音古典茶艺欣赏
1第一道 “孔雀开屏”,是孔雀向它的同伴展示它美丽的羽毛, 在泡茶之前,让我借“孔雀开屏”这道程序向大家展示我们这些典雅 精美,工艺独特的工夫茶具。茶盘:用来陈设茶具及盛装不喝的余水 。宜兴紫砂壶:也称孟臣壶。茶海:也称茶盅,与茶滤合用起到过滤 茶渣的作用,使茶汤更加清澈亮丽。闻香杯:因其杯身高, 口径小, 用于闻香,有留香持久的作用。品茗杯:用来品茗和观赏茶汤。茶道 一组,内有五件:茶漏:放置壶口,扩大壶嘴,防止茶叶外漏。茶荷34 :量取茶叶。茶夹:夹取品茗杯和闻香杯。茶匙:拔取茶叶。茶针:
6
三、茶的种类与名品
(一)茶的种类:
一是根据制造方法的不同和品质上的差异,分 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 六类。
第一章 茶文化认知 《茶艺》PPT课件
1. 1
茶的历史
1.1.1 茶树溯源
1)茶 树 原 产 地 之 争
➢ 美国学者瓦尔茨(J.M.Walsh)所著的《茶的ilson)所著的《中国西南部游记》(1892)、俄国学
者勃列雪尼德(E.Brelschncder)所著的《植物科学》(1893)、法国学
1
2
3
4
5
茶文化的表象
是茶艺
研究中国茶文化,首先要研究 中国的茶艺。茶艺是指茶冲泡 的艺术和品饮的艺术,是品茶 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的 活动过程的总称。在实践中, 茶艺不仅仅指技法,还包括整 个饮茶过程中的美学意境和环 境。中国茶艺历来表现为三种 形态:一是潇洒自如的家庭茶 艺;二是营业性的茶艺;三是 表演性的茶艺。
中记载:“成帝崩后,后一日梦中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见帝,帝赐
吾坐,命进茶。’左右奏帝云:‘向者侍帝不谨,不合啜此茶。’”可见,在汉代宫廷中喝
茶已很普遍。野生茶相当难得且产量少,只限于皇室或富家享受,因此在汉代,饮茶是一件
1. 1
茶的历史
1.1.2 茶饮的历史
➢ 5)晋代禅茶一味:“禅茶一味”的精神源于九江庐山。《庐山志》中记载:东汉时庐山梵宫寺院多达 370余座,僧侣云集。僧人们攀危崖、冒飞泉,采摘具有上好品质的庐山野茶,以充饥渴。《庐山小志》
者金奈尔(D.Genine)所著的《植物自然分类》(1893)、苏联学者杰姆
哈捷所著的《论野生茶树的进化因素》(1960),以及日本学者志村乔、桥
本实的研究报告中,都肯定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1. 1
茶的历史
1.1.1 茶树溯源
1)茶 树 原 产 地 之 争
➢ 特别是志村乔和桥本实结合自己多年茶树育种研究工作的经验,对中印茶树的染
茶的起源与发展课件 (一)
茶的起源与发展课件 (一)
茶的起源与发展课件
一、茶的起源
1.茶的传说和历史:据传说,中国神农氏尝百草时发现茶叶,开始种植。
茶树的发源地在中国云南西南部。
2.茶的分类:根据发酵程度可分为绿茶、乌龙茶、红茶、白茶和黄茶。
二、茶的发展历程
1.中国古代茶文化:秦汉时期,茶被应用于宫廷和知识分子的生活中,成为文化、艺术和哲学的一部分。
2.唐宋时期:种植和制作工艺不断改进,茶叶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3.元明清时期:茶文化进一步发展,茶文化逐渐在民间流传,成为日
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20世纪,茶叶的贸易和消费规模不断扩大,
世界各地开始了对中国茶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三、茶的文化内涵
1.茶作为文化载体:茶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礼仪、品位、性格和哲学等,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茶艺和茶禅:茶艺和茶禅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内省的方式,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关注。
3.茶文化和健康:不仅是传承文化,茶也因其保健作用而备受推崇,如降压、抗氧化和提神等。
四、茶文化的国际化
1.中国茶文化的“走出去”: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上不断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2.茶文化的跨文化交流:茶文化的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交流,对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互相了解和称赞大有裨益。
3.茶文化和全球化:茶文化和全球化深度交融,茶业也随之发展,茶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推广。
结语: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而茶叶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象征。
茶文化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文化智慧,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茶的起源与发展课件
茶树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 用价值,因此被广泛种植和传 播。
茶的发现与利用
茶最初被作为草药使用,具有清 热解毒、提神醒脑等功效。
茶的发现可以追溯到古代,传说 中神农氏尝百草,发现了茶。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将茶 叶制成饮料,成为日常生活中不
可或缺的饮品。
茶文化的初步形成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茶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 种精神追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的理念。
唐代以后,茶文化逐渐兴起,茶道、 茶艺、茶诗等文化形式逐渐形成和发 展。
02
茶的发展历程
茶的传播与影响
茶的传播
茶最初起源于中国,随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如日本、印度、斯里兰卡、英国等 。茶的传播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还对各国的文化、经济和社会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商平台的崛起
电商平台为茶叶销售提供了更广阔 的市场,消费者可以更加方便地购 买到各地的优质茶叶。
中国茶产业的现状与挑战
产量与品质并重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 ,既重视茶叶的产量也注重品质 ,不断推进茶叶生产的标准化和
规范化。
品牌建设不足
国内茶叶品牌众多,但知名品牌 较少,品牌影响力不足,导致市
自由基,延缓衰老。
提神醒脑
茶叶中的咖啡因能够刺激中枢 神经系统,提高注意力和警觉 性,有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效 率。
助消化
茶叶中的氨基酸和维生素等成 分有助于促进胃肠道蠕动,改 善消化功能。
降压降脂
茶叶中的多种成分能够降低血 压和血脂水平,有助于预防心
血管疾病。
05
茶的品鉴与文化
茶叶的品鉴方法
01
茶文化的演变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课件
以茶养身,以道养心
第四十三页,共43页。
根系:直根系为主,侧 根很少;扦插苗则以须 根为主。
3 年前后开始开花、结 果(实生苗)。
第二十八页,共43页。
2、管理重点
茶树的定型修剪:幼年 期茶树的可塑性大,培 养粗壮的骨干枝,形成 浓密的分枝树型,为高 产优质打下基础。
加强土壤管理:要求土 壤深厚、疏松,形成较 为深广的根系;增施磷、 钾肥。
极端最低温度:-8℃至16℃冻伤。
年活动积温:至少需要 ≥10℃的3 000℃。
第三十八页,共43页。
(三)水分与茶树生育
喜湿怕涝:年降水量必 须在1000mm以上,生 长期月降水量应大于 100mm。
空气相对湿度:在 80~90%比较适宜。
土壤水分:在50~90%比 较适宜,随含水量提高, 生育量增加。
第二十四页,共43页。
1、茶籽直播
营养特点:出土前,单 纯由子叶供给营养;出 土后,子叶光合作用。
生长特点:地下部生长 优于地上部,主干和主 根分枝少。
管理重点:促进茶籽萌 发(温度、水和空气)。
第二十五页,共43页。
2、短穗扦插
营养特点:生根前,主 要依靠茎、叶贮藏的营 养;生根后,根系吸收 水分、矿质营养。
侧根:主根上发生的根, 螺旋线状排列,呈层状 结构。
吸收根:侧根前端呈乳 白色的根,其表面密生 根毛。
根毛:吸收水分和养料 的部位。
第十页,共43页。
1 一年生根系
2 二年生根系
3 壮年期根系
4 衰老期根系
第十一页,共43页。
(二)茶树的茎
主干:由胚轴生育而成, 指根颈至第一级侧枝的 部位。
管理重点:及时供水; 搭建塑料小棚,保湿; 遮荫,减少叶片蒸腾作 用。
茶说.ppt
LOGO
泡茶用水
感官指标
化学指标
• PH值6.5~8.5 • 总硬度<25度 Water
• 色度不能超过15度 • 浑浊度不能超过5度 • 不得有异味、异色 • 肉眼可见物
一般多用天然水
陆羽曾在《茶经》中 明确指出:“其水, 用山水上,江水中, 井水下。”
古人泡茶用水
• 水要甘而洁 • 活而清鲜 • 储水得法 • 容器要洁净 • 忌晒
LOGO
茶学基本知识
LOGO
茶学基本知识—茶的起源和传播
云南西南部是茶树起源地和演化变异中心 陈兴琰教授还从五个方面说明,云南西南部是茶树起源地和演化变异中心。
据云南地质 史证明,在 第四纪以来 的几次冰河 时期,云南 未受冰川直 接袭击,滇 中以南气候 依然温湿, 许多植物原 种得以幸存。
现代被子植 物的科,据 世界现知的 544个种中, 云南就有 256个科, 其中包括许 多古老的科、 属。
LOGO
茶学基本知识—茶的起源和传播
保山市属茶树原产区域之一。早 在1000多年前,保山的先民就 已认识和利用了茶叶,种茶历史 悠久。据保山、腾冲、昌宁县《 地名志》记载,历史上不少古老 的村寨、河流的命名都直接冠以 “茶”字;境内古茶树资源较丰 富。据1981年以来断断续续地 调查,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在五 县(区)28个乡(镇),40个 村,55处发现基部干径超过30 厘米、树龄达百年以上的古茶树 。
LOGO
六大茶类鉴别—茶叶分类
中国茶叶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方法,按 照不同传统习惯,主要有: 1.根据制造方法和品质上的差异,将茶叶 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 、黄茶和黑茶六大类。 2.现在比较通行的办法是将茶叶分为基本 茶类和再加工茶类。基本茶类有绿茶、红 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类。 再加工茶类则有花茶、紧压茶、萃取茶、 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含茶饮料等。 3.还有的将非茶之茶也列为一类。市场上 非茶之茶很多,均不属于茶叶的范畴,但 它却以保健茶或药用茶的形态出现。例如 罗布麻茶、人参茶、杜仲茶等等。它们也 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保健作用的, 称为保健茶,也叫药茶,它以某些植物茎 叶或花作主料,再与少量的茶叶或其他食 物作调料配制而成,例如绞股蓝茶;另一 类是当零食消闲用的点心茶,例如青豆茶 、锅巴茶等。
茶树演化及类型特征概述(PPT 116页)
• 一种:分A、B两条线(鲁成银,1992 ) 根据茶树酯酶同工酶研究结果
• A、从地势高的云南向地势低的东南方 向扩散
• B、从云南向西北方向扩散
一、茶树资源在国内的传播
为什么普遍认为中国中心说?
• 中国是茶树原产地,中国西南部是茶树 的起源中心
• 1、中国是西南部山茶属植物最多 • 2、中国西南部野生茶树最多 • 3、中国西南部茶树种内变异最多 • 4、中国西南部利用茶最早,茶文化内容
最丰富
4、中国西南部利用茶最早,茶文化内容最 丰富(王褒《僮约》)
•
蜀郡王子泉,以事到煎上寡妇杨惠舍。有一奴名
• ① 分布:包括云南、贵 州、四川、西藏四省区 ,面积约423万亩。
(2) 西南茶区
② 特点: a. 茶树的原产地,种类多,以大叶种为主。 b. 土壤以红壤为主,有机质含量较丰富。没
有黄化现象。 c. 属 亚 热 带 季 风 气 候 , 年 平 均 温 度 在
15~18℃,地形复杂,气候多变。 d. 年降雨量在1000mm以上,分布不匀,夏
2.茶树原产于中国
(2)川滇黔毗邻山区说 认为茶树起源中心是在云 贵高原的大娄山附近以及邻近的湘、桂、鄂巴山 少数民族居住较多的地方,即横断山脉至大娄山 脉的山区是茶树原产地主要区域,其他则为演化 地区。
2.茶树原产于中国
目前学术界以支持茶树原产于川滇黔毗邻山 区的居多,认为云南南部说和茶的起源时间、 大地构造有矛盾,在第三纪时,滇南地区还属 于地槽阶段,是不可能有茶树生长的,而且怎 样向北方川黔各地传播,没有历史记录乃至传 说可作依据;川东鄂西说缺少古地理、古生物 学和考古学方面的考证。
季占40-50%,冬季小于10%。 e. 生育期8~9个月。 f. 生产红、绿茶及边 销茶为主。
• A、从地势高的云南向地势低的东南方 向扩散
• B、从云南向西北方向扩散
一、茶树资源在国内的传播
为什么普遍认为中国中心说?
• 中国是茶树原产地,中国西南部是茶树 的起源中心
• 1、中国是西南部山茶属植物最多 • 2、中国西南部野生茶树最多 • 3、中国西南部茶树种内变异最多 • 4、中国西南部利用茶最早,茶文化内容
最丰富
4、中国西南部利用茶最早,茶文化内容最 丰富(王褒《僮约》)
•
蜀郡王子泉,以事到煎上寡妇杨惠舍。有一奴名
• ① 分布:包括云南、贵 州、四川、西藏四省区 ,面积约423万亩。
(2) 西南茶区
② 特点: a. 茶树的原产地,种类多,以大叶种为主。 b. 土壤以红壤为主,有机质含量较丰富。没
有黄化现象。 c. 属 亚 热 带 季 风 气 候 , 年 平 均 温 度 在
15~18℃,地形复杂,气候多变。 d. 年降雨量在1000mm以上,分布不匀,夏
2.茶树原产于中国
(2)川滇黔毗邻山区说 认为茶树起源中心是在云 贵高原的大娄山附近以及邻近的湘、桂、鄂巴山 少数民族居住较多的地方,即横断山脉至大娄山 脉的山区是茶树原产地主要区域,其他则为演化 地区。
2.茶树原产于中国
目前学术界以支持茶树原产于川滇黔毗邻山 区的居多,认为云南南部说和茶的起源时间、 大地构造有矛盾,在第三纪时,滇南地区还属 于地槽阶段,是不可能有茶树生长的,而且怎 样向北方川黔各地传播,没有历史记录乃至传 说可作依据;川东鄂西说缺少古地理、古生物 学和考古学方面的考证。
季占40-50%,冬季小于10%。 e. 生育期8~9个月。 f. 生产红、绿茶及边 销茶为主。
第一章 茶文化简史1 ppt课件
2020/10/28
21
②煎茶:唐朝煮茶法(煎茶-现今基本不用)
唐代的陆羽在总结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沏茶 之法,加以改进后-“始创的饼茶饮用烹茶法"。这 可以根据陆氏在《茶经》著述中找到依据。
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侯 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 酌茶。
在煎茶前,为了将饼茶碾碎,就得烤茶,即 在高温火上将饼茶先灼成“赤色”,并且经常翻 动,呈“虾蟆背”状时为适度。烤好的茶要趁热 包好,以免香气散失。至饼茶冷却再研成细末。 然后斫开打碎,研成细末,过罗倒入壶中,用水 煎煮。
2020/10/28
34
(三)、地形:茶园地形条件主要有海 拔、坡地、坡向等,随着海拔的升高, 气温和湿度都有明显的变化,在一定 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 气湿度大,漫射光强,这对茶树生育 有利,但也不是愈高愈好,在1000米 以上,会有冻害。一般选择偏南坡为 好。坡度不宜太大,一般要求30度以 下。
5
▪ 为什么说茶树的故乡在中国? 茶树的故乡在中国,主要从一下四个方面论证。
① 陆羽的《茶经》写于公元780年,为世界第一部 茶叶百科全书。
② 世界上各国对茶的称呼来自我国。
③我国的云贵川(最集中、数量最多)野生大茶树。
④茶树近缘植物的地理分布中心在我国西南地区。 山茶科植物的地理分布,全世界山茶科植物有23 个属380种,中国有15属260种。全世界已发现的 茶属植物共80-100种,中国有60种以上。
2020/10/28
22
③点茶:宋代多用,它与煮茶相比只 煮水而不煮茶。将饼茶碾成粉末过→ 另用茶瓶煮水→温茶盏→放茶末→注 少许开水调成糊状→冲水用茶筅xian不断 搅茶汤。
▪ 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看看点茶法的 点茶程序为炙茶、碾罗、烘盏、候汤、击拂、烹试,其关 键在候汤和击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茶树的起源和原产地 茶树原产地的由来
茶树起源于何时?其实,同任何物种的起 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 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 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所以, 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 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了,但茶的起源肯定 还要早得多。
按植物分类学的方法,可以追根溯源,先找到茶 树的亲缘。据研究,茶树所属的被子植物,起源 于中生代的早期;双子叶植物的繁盛时期,都是 在中生代的中期;而山茶科植物化石的出现,又 是在中生代末期白垩纪地层中;在山茶科里,山 茶是比较原始的一个种群,它发生在中生代的末 期至新生代的早期;而茶树在山茶属中又是比较 原始的一个种。所以,据植物学家分析,茶树起 源到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第三章 茶树的起源与演化
3.1茶树的命名
瑞典科学家林奈1753年出版的《植物种志》 中,将茶树的最初学名定命为Thea sinensis L. , 后又订为 Camellia sinensis L.,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 ( Dicotyledones),原始花被亚钢 (Archichlamydeae),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 (Theaceae),山茶属 (Camellia)。
可见,我国早在1700多年前就发现野生大茶 树了。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已有10个省 区198处发现有野生大茶树。
其中云南省树干直径在100厘米以上的就有 十多株。
思茅地区镇源县九甲区和平乡千家寨发现 野生茶树群落数千亩,其中龙潭大茶树高 18.5米,树幅16.4米,最低分枝10.0米,基部 干径143.5厘米; 景东县石门大茶树高25.0米, 基部干径83.4厘米。
茶树原产于中国,一向为世界公认。1824年, 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士(R.Bruce)在印 度阿萨姆沙地耶(Sadiya)地方发现野生茶 树,国外有人此为证,开始对中国是茶树
原产地提出了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
争论,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 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
3.2.2中国是世界茶树的祖国
1950年,我国植物学家钱崇澍根据国际命名 和茶树特性研究,确定茶树学名为:
Camellia sinensis (L.)O.kuntze (瑞典植物 学家林奈和德国植物学家孔采)
我国古代文献中,称颂它为“南方之嘉木” (见唐代陆羽《茶经》)。它一次种,多 年收,是一种叶用常绿木本植物,野生乔 木型茶树高可达15-30米,基部干围达1.5米 以上,寿命可达数百年,以至于上千年之 久。目前,人们通常见到的是栽培茶树, 为了多产芽叶和方便采收,往往用修剪的 方法,抑制茶树纵向生长,而促使其横向 扩展,所以树高多在0.8-1.2米之间。茶树经 济学年龄,一般为50-60年。
如今广为栽培的景谷大白茶、勐库大叶茶、凌云白毛茶、 乐昌白毛茶、海南大叶茶、崇庆批把茶、桐梓大茶树等早 年均是野生茶树。可见,在野生茶和栽培茶之间并无绝对 的界限,野生茶的含义应该是野生型茶树。
早在三国(公元220~280年)《吴普·本草》引《桐君录》 中就有“南方有瓜芦木(大茶树)亦似茗,至苦涩,取为 后茶饮,亦可通夜不眠”之说。
的景迈、芒景有千余年的栽培型万亩古茶园和记
载种茶历史的“功德碑”,被国内外专家称为栽
培型古茶树的博物馆。
我国野生大茶树有4个集中分布区: 一是滇南、滇西南
二是滇、桂、黔毗邻区
三是滇、川、黔毗邻区
四是粤、赣、湘毗邻区,少数散见于福建、台湾和海南省。
主要集结在北纬30°N线以南,其中尤以25°N线附 近居多,并沿着北回归线(北纬23°26′)向两侧扩散,这 与山茶属植物的地理分布规律是一致的,它对研究山茶属 的演变途径有着重要的价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上述4个分布区中的野生大茶树,以云南省的南部和西 南部为最多;其次是四川省的南部和贵州省。
这些地区的茶树多属高大乔木树型,具有较典型的原始形 态特征,且常见与山茶科植物如大头茶(Polyspora atillaris (Roxb)Sweet)、木荷(Schima wallichii Choisy)、柃木 (Eurya acuminatissima Merr)、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 (Wight et Arn.) Sprague)、石笔木(Tutcheria
已发现并经专家论证的思茅地区镇沅县九
甲乡千家寨2700余年野生古茶树,是目前世界上
发现的最古老的野生古茶树王。此外,还有普洱
县困卢山、板山两棵千余年的野生古茶树。分布
在7个县的近8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澜沧县邦崴
村有千余年从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邦崴古茶树。
景东县的花山、景谷县的秧塔、普洱县的困卢山
和清真寺旁都有400多年的栽培型古茶树。澜沧县
spectabilis Dunn)以及山茶属植物瘤叶短蕊茶(C.muricatala Chang, sp.nov.)白毛红山茶(C.albovillosa Hu, sp. nov.)、油茶(C.olifera Abel)、山茶(C.Japonica Linn.)、 厚短蕊茶(C.pachyandra Hu)等混生,形成山茶科植物的
(1)古今中国野生茶 树
在中国丰富多采的茶树品种资源库中,有一类非人工栽培 也很少采制茶叶的大茶树,俗称野生大茶树。
它通常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期的演化和自然选择 而生存下来的一个类群,不同于早先人工栽培后丢荒的 “野茶”。
半野生的茶树,如居住在云南省楚雄、南华等哀牢山上的 彝族同胞都有去林中挖掘野茶苗栽种的习惯。
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称:"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 者,伐而啜之。“
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称:“建茶皆乔木”,宋子安 (1130~1200年)《记东溪茶树》中说:“柑叶茶树高丈 余,径七八寸”。
明代云南《大理府志》载:"点苍山(下关)……,产茶 树高一丈"。又据(广西通志)载;"白毛茶,……树之大 者高二丈,小者七、八尺。嫩叶如银针,老叶尖长,如龙 眼树叶而薄,背有白色茸毛,故名,概属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