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比理论的建立及现实意义
浅谈汉英语言修辞对比
浅谈汉英语言修辞对比摘要:汉语和英语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两门语言,对它们所做的对比研究无疑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文章主要对这两门语言的区别进行了分析,并重点论述了修辞格的应用,以期能为翻译教学和实践提供有用的见解。
标签:修辞手法意象性汉英语言差异修辞与翻译教学语言学界普遍认同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
意合和形合是语言组织法,所谓形合,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所谓意合,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
前者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接应,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
比较语言学主要指对同一语系不同语言或语种的语言进行比较研究的一种语言科学。
实践证明它对语言研究和语言翻译教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8世纪末叶,由于对印度的梵文和欧洲的希腊及拉丁语的比较研究而盛行的比较语言学,为确定印欧诸语的亲属关系奠定了基础。
外语教学中的语法、翻译法就是根据印欧诸种语言中虽有差异,却有相同、相似或者相通之处而建立起来的。
分属两种不同语系的汉语和英语(汉语属汉藏语系,英语属印欧语系)无疑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却有很多的类似之处。
通过对这两种语言的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对比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对有关语言现象的深入理解和探讨,而且有助于翻译教学实践,提高我们对有关语言现象的认识和两种语言对译的能力。
一、英语修辞格的意象性英语修辞手法丰富多彩,探讨其意象性可使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把握语篇的整体意义,领会作者措辞和布局谋篇的技巧。
有意识地细心揣摩英语各种修辞格的特点并且经常加以实践能使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变得更加地道。
修辞手段在英语语言运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幽雅的文学语言,还是通俗的日常用语,人们在应用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借助修辞手段,以期达到最佳表达效果。
修辞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具有魅力和说服力。
为了使我们在运用语言,尤其在写作中丰富地、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在学习英语时有必要体会和把握好文章中修辞手段的运用。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述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述本文对我国百余年来的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进行了概述。
阐述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性质和范围,回顾了我国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讨论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宗旨和目的,论述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标签: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性质范围宗旨目标理论方法一、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性质和范围语言的对比研究又称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或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
”[1](P4)对比分析不同于比较语言学,“比较语言学是历时性研究,它要追溯语言之间的谱系关系;对比分析是共时性研究,它要揭示语言之间的一致性和分歧性——尤其是分歧性。
但是为了说明问题,对比分析有时也不能不谈词源和语言的某些历史演变”[2]。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作为对比语言学的一个方面,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的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将其研究结果应用于其他相关领域。
在揭示其异同及其产生原因时,也会涉及到两种语言的历史演变。
根据索绪尔对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的区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也可分为两大类:微观的研究和宏观的研究。
微观的研究包括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内部因素,如语音、词汇、句子、段落、语篇和语法等的对比研究;宏观的研究是从社会文化心理等外部因素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的对比研究。
二、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国内的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可追溯到1898年出版的《马氏文通》。
该著作虽然被后来的许多学者贬斥为“模仿”之作,但作为第一部在对英汉语言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写成的中国语法著作,拉开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序幕。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一任会长刘重德把中国的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分为三个时期。
[3]第一时期从1898年到1949年。
这一时期,马建忠、黎锦熙、吕叔湘、王力、高名凯等语言学家都曾对英汉语言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汉语有别于英语的特点。
论研究“中外语言对比”的重要性
论研究“中外语言对比”的重要性发表时间:2018-04-25T09:57:29.72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下作者:王芳[导读] 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语言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桥梁,由此语言便成为了人类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因素王芳(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590)摘要: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语言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桥梁,由此语言便成为了人类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因素。
而背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不同决定了语言之间的差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英语学习逐渐融入了我们的生活,随之而来的对英汉两种语言对比研究也越来越多。
而对于翻译学习的过程而言,了解中外语言的差异更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就中外语言对比的探究对英语翻译的作用这一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中外语言对比;翻译;重要性本文由汉英语言对比对翻译学习的作用展开,首先第一部分以汉英思维的差异浅谈了一下汉英语言的不同,从而这些差异也给翻译过程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让我们不得不重视中外语言对比的研究。
其次,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了中外语言对比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
一、汉英语言的思维差别除了在《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中最后章节中学习到的英汉思维文化差异之外,王乐平编著的《英语思维是这样炼成的》,也提到了英语思维这一关键词。
英语思维并不是我们平时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很高深的难以企及的目标,他只涉及了一个看事物的角度问题,我们所说的英语思维的培养其实是指我们在用英语组织语言的时候要适时的转换看问题的角度。
其中总结汉英思维最主要的四点区别是:汉语很直观而英语透过现象描述本质的东西;汉语主观性强,英语则偏客观性;句子的表述顺序上,汉语倾向于从整体出发表述问题,而英语则倾向于从局部出发;英语句子结构严谨,汉语则相对比较松散。
如果我们不能了解英汉语言思维差别,就无法写出一篇优秀的英文文章,如果只是按照惯有的汉语思维来说,我们在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的翻译过程中就没办法很好的组织语言,特别是文章的结构性就会变得混乱,会出现一个中国人看着别扭,外国人又看不懂的翻译。
中西翻译理论的差异性比较及其启示_外语翻译
中西翻译理论的差异性比较及其启示_外语翻译外语翻译[论文摘要]本文从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差异性比较入手,从其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具体表现、差异性比较的意义、中国的对策和中国传统译论的继承和发扬等五个方面进行差异性比较研究,明晰中西翻译理论的各自侧重和不同,借鉴西方翻译理论的优点,有利于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的翻译事业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光辉灿烂历史。
一般认为,有历史记载的中国翻译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的佛经翻译。
而且自此之后,产生了四大翻译高潮时期,并产生了许多杰出的翻译家。
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大城翻译了《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
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至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期间,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六次高潮。
随着时间的发展,特别是到了近现代,西方的翻译论理和流派日益科学化和系统化,处于领先的地位。
一、中西译论差异的原因探究中西翻译的历史同样悠久,并都有着丰硕的成果,但是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的翻译理论比较起来显得相对滞后。
本文对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的翻译理论比较起来相对滞后的原因做出分析:第一、历史原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翻译事业发展的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
与此同时,中国从二战结束后到改革开放前期这一段时间里,翻译事业乃至各项事业发展的大环境是封闭的,是停滞不前的,这与同时期突飞猛进的西方翻译是远不能相比的,差距由此拉开。
其次,中国的思维方式也是造成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相对滞后的原因。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习惯重综合,西方人的传统思维习惯重分析。
表现在翻译理论上面,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大都是经验式的总结,其中很大程度上是主观感受。
而西方的翻译理论大多都是成理论体系的,体现了较强的科学主义精神。
在当今重视科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比自然显得相对滞后。
英汉语言句法特征对比及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2019年精选文档
英汉语言句法特征对比及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一、引言对比分析理论的最基本观点强调外语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克服母语与所学语言这两种系统之间的干扰和差异。
对比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观察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从而为外语教学和教材编写提供有意义的指导。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以对比分析为基本方法,通过深入比较、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及其表现方法上的区别性特征,对解决长期以来一直困扰中国初级阶段英语教学中遇到的汉语式英语(Chinglish)表达方式问题,提出新的思路。
二、英汉两种语言句子的概念对比严格说来,英语中的sentence和汉语中的“句子”是有很大差异的两个概念,它们并非完全对等。
关于句子的定义,语法学家们历来多有讨论,而且分歧很大。
我们这里用来和汉语进行对比的是简单句(或单句)和复合句(或复句)。
一般来说,一个英语的简单句就是一个主谓结构,而复合句就是由连词连接起来的单句串。
汉语中的句子概念则更为复杂一些,但是综合诸家讨论,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汉语的句子有两个构成要素:一是一个前后有停顿的语言片断。
这种停顿口头上表现为较长语气停顿,书面上表现为以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为结束。
二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
有可能是一个字,也有可能是一个字串。
三、英汉句法理念对比语法是一种语言组词造句的规则。
不同语言的语法规则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主要是由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的特点决定的。
“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汉语只有一个,这就是字,而印欧语有两个,这就是词(word)和句(sentence)。
” (徐通锵,2001)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所以英语的语法分为“词法”和“句法”两大部分。
这种语法体系又称“双轨制语法”。
其中一轨是以主谓结构为框架的句法,一轨是和句子结构成分有对应关系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此类划分。
这两条轨相互支撑、密切依存。
这种“双轨制”特征是英语语法核心理念。
句法和词法搭成这个龙骨框架支撑着英语语法体系的全面展开,任何纷繁复杂的语法现象均可找到自己的归属、坐标。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词法对比技术介绍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具有跨语言、跨文 化、跨学科的特点,旨在促进语言学 习和教学、翻译研究、跨文化交际等 领域的发展。
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的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旨在探究英语和汉 语的内在规律和特点,理解两者之间 的异同,为语言学习、教学、翻译和 跨文化交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意义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有助于提高人们对 语言的认知和理解,促进跨语言学习 和教学的发展,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 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加深对语言与文 化关系的认识。
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英汉词法进行自动分类、聚类和预测,进一步揭示英汉词法的内在联系和演化规律。
拓展应用领域促进跨语言交流与合作
将英汉词法对比研究成果应用于翻译、语言教学、跨文化交流等领域,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理解 和沟通。
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与启示
01
丰富和发展语言学理 论
通过英汉词法对比研究,不断丰富和 发展语言学理论,完善语言学体系, 推动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英汉构词法对比
英语构词法
英语主要通过合成、派生、转化等方式构词,如“blackboard”由“black”和 “board”合成,“unhappy”由“happy”加上否定前缀“un-”派生。
汉语构词法
汉语主要通过音节组合、语素组合等方式构词,如“桌子”、“椅子”等,也有些是通 过比喻、借代等方式形成的成语,如“掩耳盗铃”、“画蛇添足”等。
未来研究方向
01
深入挖掘英汉词法的共性与差异
通过对比研究,进一步揭示英汉词法的共同规律和各自独特的特点,为
跨语言交流和翻译提供理论支持。
02
拓展对比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不仅局限于常见词汇的对比,还应扩大到习语、短语、句子等更广泛的
英汉对比研究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最新教育文档
英汉对比研究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比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此篇文字正是讲明了英语和汉语对应学习的基础与重要,并且从各个方面阐述了英语和汉语对应学习在我们的英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人们了解世界观察世界有很多的方法,而互相比较是这许多方法之中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对于我们来说,比较也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
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许余龙,1992)。
英语与我们母语汉语的比较对比是以这种理论为最基本的根基,对英汉做互相比较的分析,找出他们之间存在的共同相通之处和区别,在长久以来的英文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日益意识到了英汉对比对我们英文教学的重要性!一、英汉对比研究的理论基础其实,所有语言的相通之处就是英语和汉语对比学习的根基与先决条件,没有相通之处就没有比较的必要。
人们的生理和生存空间的共同性首先决定了人们大脑思维也具有相通性。
所有的语言和人们大脑思维间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相通之处,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就是通过大脑思维后的声音体现。
因此,人们的所有语言存在的一切规律都必然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人类语言的共性大体可分为形式共性和功能共性两大类。
前者如语序、否定形式等,后者如达意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等。
再就是,根据所有语言学习时得出的互相迁移的理论而言,在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具有的底蕴对将要获取的新知识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学习语言知识时,迁移的理论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两种,当我们学习的汉语的许多特征跟要学的外语比较接近或一样时,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正迁移”,对这些外语的学习会产生比较好的影响;适得其反,假如我们的汉语的特征与要学习的外语不同而且反差比较大的话,那就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不利于我们学习的“负迁移”现象,极大的妨碍我们对语言的学习。
二、英汉对比研究的必要性国内外学者前辈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语言对比方法的重要性和英汉对比研究的意义。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和构想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和构想英汉对比研究是一种探究英语和汉语之间异同的研究方法,对于语言学、翻译学、跨文化交际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英汉对比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构想。
通过了解英汉语言的异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为翻译、国际交流、语言教育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与此同时,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英汉对比研究通过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的异同,为翻译学、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介绍英汉对比研究的主要发展历程、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构想。
英汉对比研究的起源和背景英汉对比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英语和汉语之间的翻译。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汉对比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涉及到语言学、翻译学、跨文化交际等多个领域。
英汉对比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平行语料库研究、对比分析、翻译研究等。
其中,平行语料库研究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对大量英汉平行语料库进行分析,探究两种语言的异同。
对比分析则通过对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结构、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对比,揭示两种语言的本质特征。
翻译研究则从翻译实践和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的翻译过程和结果。
英汉对比研究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语言学领域,英汉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特征和演化过程。
在翻译学领域,英汉对比研究可以为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重要的支持和指导,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跨文化交际领域,英汉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两种文化及其语言表达方式的异同,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英汉对比研究仍面临许多挑战,例如语言差异巨大、语料库资源有限等。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研究者们需要加大力度搜集整理英汉平行语料库资源,同时采用先进的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分析。
中英翻译中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
中英翻译中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当今国际交流变得越来越紧密,我们不仅需要掌握语言技巧,而且需要了解文化差异。
在进行翻译时,译者要考虑到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和地理位置等因素。
在中英翻译中,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英翻译基于语言学的理论具有实践意义。
翻译的中心研究是语言的转变及其相关问题。
翻译的过程是使用语言,中文与英文是不同的语言,它们有着各自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
我们对中文及相关背景知识是十分了解的,但是在学习英文时则会遇到很多问题。
中西文化差异会影响翻译,不同的国家之间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
对于翻译技巧的掌握,不仅需要知道单词的意思,还需要了解社会背景和文化历史习俗,这些对于中英翻译语言的对比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在字典《辞海》中,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文字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翻译理论家趋向于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处理翻译语言。
翻译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变化,更多的是文化传递。
人们在进行交流时需要使用语言,每一种语言又是独特文化的载体。
在字典《现代汉语字典》中,对文化有三种解释:第一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文明,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第二是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第三是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中国人和西方人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中国人更重视物质文化财富,而西方人更加重视精神文化财富。
语言是文化的象征,不同国家间文化是不同的,在进行翻译时,国籍、历史、社会机制和生活方式都会影响翻译。
翻译可能为文化所影响和限制,一些学者认为翻译是文化交际的内容,它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化,还是语言符号所反应的文化。
翻译不仅仅只是简单地翻译单词的意思,更需要我们了解语言知识。
在中文和英文中有很多关于宗教信仰的俗语联盟。
中文中有些关于佛教的俗语,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
在西方国家很多人崇尚基督教,所以就会有很多关于基督教的俗语,如下地狱、上帝保佑你和自助者天助等。
英汉语言对比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英汉语言对比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摘要】英汉语言对比在英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比英汉语言结构和词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语法和词汇用法。
英汉文化差异也会影响英语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意识到并加以应对。
在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中,英汉语言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技能,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更具体地说明其实际应用。
英汉语言对比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性,为了更好地发展英语教学,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该领域并总结经验教训。
通过研究英汉语言对比,可以更好地指导英语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英汉语言对比, 英语教学, 结构比较, 词汇对比, 文化差异, 听力, 口语, 阅读, 写作, 案例分析, 重要性, 发展方向, 总结1. 引言1.1 英汉语言对比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是什么英汉语言对比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通过对比英汉语言的语法结构、词汇差异和文化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英语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对比,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避免直译和语言转换的误区;英汉语言对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体验。
最重要的是,英汉语言对比能够帮助教师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英语教学的质量提升。
深入研究英汉语言对比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使他们在英语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大的进步。
1.2 为什么要研究英汉语言对比短语计数、段落编号或其他形式的格式。
在英语教学中,研究英汉语言对比是非常重要的。
中文和英文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两种语言,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
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英汉语言之间存在许多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法,研究英汉语言对比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
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也是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之一,研究英汉语言对比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英语。
中英思维方式对比应用于中英翻译教学中的意义-最新教育文档
中英思维方式对比应用于中英翻译教学中的意义掌握英语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东西方文化由于地理条件、宗教以及风俗等差异,在语言、情感的表达方面有很大区别,这就要求翻译工作必须要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进行。
大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可促进学生英语翻译素养的提高。
一、中英思维方式对比应用于中英翻译教学中的作用1促进学生翻译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受到中庸思想的影响,表达观点、情感的时候常常采用委婉而含蓄的方式,先用一定的言语进行铺垫、渗透或者采用含沙射影的方式。
?一点和西方人相反,他们更倾向于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因此,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了解中西方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点,从而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完成中英互译,提高翻译质量。
2推动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中英翻译教学的目的并不只是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通过了解西方语言的表达方式,进而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接受西方先进的思想,在思维上形成多维框架,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中英思维方式对比应用于中英翻译教学中应用的措施中英文翻译教学,授课教师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了解学生的个性,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案,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动力。
1借助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西方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经过长时间日积月累,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很难改变。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则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不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形成。
通常,在进行中英翻译教学时,教师应该采用多媒体等高新技术,通过播放短片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置身影片的情景当中,切实感受西方文化的精华,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当中,实现学习目标,并提升实践能力。
[JP+2]比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播放经典影片《美丽心灵》等影片,让学生在领悟内涵的基础上,感受西方文化,了解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接人待物的方式等,进而和本国接人待物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养成中英思维对比习惯。
论英汉对比研究的理论意义
论英汉对比研究的理论意义作者:尹筠杉来源:《神州》2012年第34期摘要:我国的英汉对比研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经过几代人的辛勤付出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和发展。
英汉对比研究对当代语言学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英汉对比的理论意义、英汉对比研究的宗旨和目标进行详细的论述,并总结出英汉对比研究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应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英汉对比研究意义宗旨目标我国英汉比较研究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可以追溯到《马氏文通》时期,但直到七十年代中后期才进入到了快速发展时期。
英汉对比研究学在深度和广度上所取得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是众多学者在英汉对比领域多年勤奋耕耘的结果。
近年来,我国在英汉对比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那么我们要进行英汉对比研究的意义何在?英汉对比研究还存在哪些不足?本文将从英汉对比研究的理论意义层面上来回答这一系列问题。
一、英汉对比研究的理论意义人类有史以来比较就存在于意识当中,这是其认识社会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
中国语言大师赵元任先生曾经说过:“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分析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
” 其实语言比较研究与探索人类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各民族的人都在用各种不同的途径担负着创造语言的任务,而进行语言之间的比较研究就是为了探索这些不同途径;如果忽略了语言和民族精神形成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所进行的比较语言研究便没有任何意义而言了。
所谓的英汉对比语言学,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普通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英汉对比研究主要是能够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对比,更详尽的了解和认识两种语言的不同结构,从而更彻底的了解两种语言的不同本质。
首先,《马氏文通》是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之作,同时它也是最早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汉语语法的一部著作,虽然一时间很多人对这种照搬西方学说的方式提出了质疑,但英汉对比研究确实对建立汉语语法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英汉对比研究对当代语言学研究有积极的影响和重要意义,通过对英汉对比的研究,我们能够明确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然后去验证、补充和修正当代语言学中的某些现行理论和方法,从而构建新出更全面合理的理论模型,为当代语言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英汉语音对比研究_英语语音教学的实践意义
英汉语音对比研究_英语语音教学的实践意义1.引言英汉语音对比研究是指对英语和汉语的语音系统进行比较和分析的学科领域。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英语作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国际语言之一,在人们的日常沟通和职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因此,学习者需要掌握英语准确地发音,以便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本文旨在探讨英汉语音对比研究对英语语音教学的实践意义。
2.英汉语音对比研究对英语语音教学的意义2.1提高学生的发音准确性英汉语音对比研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语音差异。
通过比较英语和汉语中的音素、音节和音变规律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可以获得对英语语音系统的更深入的理解。
这有助于他们正确地发出英语中的特定音素,并避免因母语干扰而产生的错误发音。
例如,英语中的/θ/音在汉语中并不存在,通过对比研究,学生可以了解到如何正确地发出这个音。
2.2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口音和语调除了音素之外,英汉语音对比研究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口音和语调。
英语和汉语的语调系统有着明显的区别,英语更加重视句子的重音和语音节奏。
通过研究英汉语音对比,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正确地使用英语的重音和语调,使其口语表达更加自然流畅。
2.3解决学生常见的发音问题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会遇到一些常见的发音问题,例如辅音的合流、元音的发音位置和舌位等。
英汉语音对比研究可以帮助学生识别和纠正这些问题。
通过对比英语和汉语中相似的音素的发音特点,学生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发音习惯,从而提高发音的准确性。
3.将英汉语音对比研究应用于英语语音教学的实践在英语语音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英汉语音对比研究的成果进行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发音能力。
3.1设置对比活动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对比活动,比如播放包含较难发音的英语词汇的音频,让学生尝试发音;然后,教师可以播放包含相似发音的汉语音频,帮助学生通过对比来纠正发音错误。
3.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学习,让他们通过比较英汉语音之间的差异来提高发音准确性。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综述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综述摘要:对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进行了综合性论述,其中包括研究的性质、范围与方法,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及研究的宗旨与目的。
从近百年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中,归纳了十个重要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对比分析综述一、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性质、范围与方法1.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性质英汉语比较研究属于语言学之下的比较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2. 英汉语比较研究的范围英汉语比较研究的范围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语言本体或纯语言研究, 也指英汉语本身的层次结构研究,不涉及其他外在因素[1];钱冠连称之为“语言实体”的研究[2];萧立明称之为“语言符号系统”的研究。
萧立明将语言符号系统总结性地划为十大层次:(1)区别性特征;(2)音位;(3)音节;(4)词素;(5)词;(6)词组;(7)从句;(8)句子;(9)句群;(10)语篇[3]。
第二类为语言综合研究, 即结合社会、文化、心理、国情等外在因素研究语言[4], 钱冠连称之为语言实体附着因素的研究[5]。
从目前所研究的趋势来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的学者们对语言本体和语言综合研究都很重视, 尤其是对语言综合研究。
事实上,语言综合研究不仅更加符合语言本身的意义和存在,也可以促使人们加深对语言的认识—这种认识包括对语言的发展规律、语言发展规律的生成机制、语言个性与共性的并存、语言发展未来趋势等方面的了解。
3.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方法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方法, 首先应该注意三个结合即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相结合个性(差异性、异质性)与共性(普遍性、同一性)相结合。
但是, 以汉语为主体还是以英语为主体的方法论问题,目前暂时还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多数还是以英语为主体, 以英语语言或语法理论为参照系统作英汉语比较研究。
当然,也还是有强调应以汉语为主体的[6]。
关于主体性问题, 笔者认为在排除意识形态干扰的基础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从语言材料来看, 应当是双向研究, 因为涉及到英、汉两种语言。
英汉对比分析在初中英语教学的作用
英汉对比分析在初中英语教学的作用作者:蔡娟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4年第3期广西隆安县第二中学(532703)蔡娟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不仅能为学生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还奠定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因此,如何打好英语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初中阶段就尤为重要。
初中阶段既然作为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学生还保留着英语学习的新鲜感,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学生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初中英语教学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愿去学、去做、去用,在教学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做到结合自己的母语知识,并对比两种语言的差异再进行学习,能让学生产生更清楚更深刻的认识,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增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一、对比教学的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语言学认为,学习是一个机械模仿的过程,语言学习就是学会一系列的语言使用习惯,外语习得就是一个母语习惯向外语习惯迁移的过程。
然而,旧习惯会干扰新习惯的培养,旧的母语习惯也会干扰外语的学习过程。
“当母语和外语结构相同时,会出现‘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或‘促进’(facilitation)”,学生容易掌握;当母语和外语结构不同时,学生试图借助于母语来表达思想,就会产生‘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即已习得的母语习惯会对学习其他语言形式产生‘干扰’(interference)。
”(邓俊民,1999)因此,外语教学中应当要注意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同时也要克服“负迁移”,最终在这一基础上帮助学生养成新的外语学习习惯。
这个把两种或更多语言进行对比,并揭示其各自本质特征的英汉对比分析理论正是在以上所述的这种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语言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研究表明,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有51%来自于母语的干扰。
英汉比较的起源、原则及意义
英汉比较的起源、原则及意义作者:刘芹董彦屏付廷勇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3期内容摘要:英汉比较属于比较语言学范畴。
汉英比较研究始于马建中、严复。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汉比较研究发展迅速,涌现出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
英汉比较主要包括现代汉语和现代英语的句子、词语、功能和二者关系的宏观和微观比较。
英汉对比在大学英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和古代汉语翻译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汉语英语对比研究大学英语对外汉语教学英汉对比属于“比较语言学”范畴,是对英汉语言的共时分析和比较研究。
这种比较研究在语言学中被称为“比较分析”,它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比较语言学是不同的具有特定意义的语言之间的对比,这项研究应从语言的事实和语法的结构出发,把语法研究当作中心。
一.英汉对比的起源比较语言学理论起源于德国,是德国语言学家洪堡在19世纪上半叶提出的。
他说:“无数民族,作为人类,肩负着以各种方式创造语言的任务,而比较语言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详细探究这些不同的方式。
”19世纪是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世纪。
但历史比较研究方法的问题在于只把古代语言作为研究对象而忽视现存的口语,同时,它对语法和语言系统也很少关注。
所以,索绪尔出版了《普通语言学》一书,系统地提出了语言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划分原则,并提出了共时比较研究的方法。
比较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在20世纪,它源自于欧洲和美国。
在欧洲是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帕森的对比语言学。
他认为一个新的比较语法不必限于相同的起源,不同起源的语言也可以比较。
在美国,比较语言学是起源于语言学家Whorf, B. L.,在他1941年的文章《语言和逻辑》中,他首次提出了“比较语言学”的名字。
同时他分析和解释了比较语言学的价值和特点,这标志着比较语言学在美国的建立。
比较研究出现在中国是在19世纪末。
马建忠和严复是这门研究的鼻祖,之后王力、吕叔湘等人都做了很多中西方的对比研究,并发现了英汉二者的很多异同。
英汉对比分析法与翻译教学
英汉对比分析法与翻译教学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翻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同时,翻译教学迅速发展,许多新的翻译教学理论和方法已经出现,其中之一就是英汉对比分析法(CCA,Contrastive-Comparative Analysis)。
英汉对比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结构主义和结构比较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比较英语和汉语的结构,发现两种语言之间的语法差异,从而为学习汉语和英语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这一理论的认识是,当对两种语言的语法进行彻底的对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和英语的不同之处,并运用这些结构上的特征,更有效地学习汉语和英语。
英汉对比分析法不仅有助于理解语言结构,而且有助于更有效地翻译文本。
因此,英汉对比分析法也有助于翻译教学。
近年来,英汉对比分析法已经被广泛用于翻译教学中,而在翻译教学中,这一理论是有益的。
首先,英汉对比分析法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语言的隐式结构特征,这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原文的定义,进而更好地翻译原文。
其次,英汉对比分析法还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语言结构的表达差异,从而达到更准确的翻译效果,也能够提高学习者翻译能力。
另外,英汉对比分析法还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技术,培养学习者的翻译素养和理解能力,有助于他们在翻译实践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简而言之,英汉对比分析法对于翻译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语言结构,更加准确地翻译文本,并培养他们的翻译素养和理解能力。
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入英汉对比分析法,并将此法应用于实践中,以帮助学习者更有把握地掌握翻译技术,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总之,英汉对比分析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在翻译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
如果加以恰当的运用,它将有助于学习者更准确、更有效地学习汉语和英语,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翻译作用。
随着翻译技术和理论的不断发展,英汉对比分析法将继续发挥它重要的作用,推动翻译教学的发展,为翻译实践的持续进步提供更有力的帮助。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对比式教学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最新资料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对比式教学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目前中国高校基本上采用中国教师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授课,相对于英文专业有外教授课的实际状况,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对比教学还远未落到实处。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树立两种文化对比式教学的意识。
在英文阅读过程中,许多学生对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词汇、情境、观念上等众多不同于中国文化的知识点感到茫然困惑。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以中西文化对比式讲解为突破口,帮助学生提升英语阅读能力和水平。
1中西文化对比式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如何将文化教学纳入语言教学已不是个新鲜话题,英语教育人员日益关注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本人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在实际英语教学中遇到过很多由于文化差异造成学生阅读障碍的情况,那么大学英语教师就一定要将中西文化对比式教学应用到实处,我们应该看到差异无处不在。
(1)采用对比式教学可有效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自身要建立中西文化对比式教学模式的意识。
不能拘泥于书本,要博览群书,多方搜集资料,尽可能提高自身对英语本土文化的了解与理解。
只有自身专业技能水平提升了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
如果教师本身忽略中西文化对比的导入,就可能造成学生对文章中出现的疑点不理解而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最终放英语学习。
因此,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从点滴积累文化差异的素材,在课堂中将文化差异对比知识以文化小版块的形式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采用对比式教学可有效帮助学生提升理解英文篇章的能力。
采用中西文化对比式教学可大幅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会发现文化对比式教学比单纯词汇语法教学更有效用。
文化对比式教学还会加深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记忆程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不断的积累,最终能在阅读水平方面达到突飞猛进的提高,这将大幅增强学生的学习英语阅读的自信心,实现良性循环。
(3)采用对比式教学可增强师生间互动式教学。
英汉对比研究评价
英汉对比研究评价
英汉对比研究是一种比较英语和汉语的研究方法,它旨在探索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英汉对比研究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并且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英汉对比研究的评价是非常正面的。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从而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这两种语言。
其次,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结构,从而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基本原理。
此外,英汉对比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
总之,英汉对比研究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并且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它的结果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有用的参考,从而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这两种语言。
因此,英汉对比研究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对比理论的建立及现实意义作者:张婷来源:《新课程·教师》2014年第10期摘要:首先介绍了语言中的对比与比较,然后对英汉对比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最后讨论了英汉对比研究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英汉;对比理论;现实意义一、在语言中的比较和对比对比与比较二词是语言实践与研究中的常见字眼,并且这两个词极易被混淆。
然而比较与对比作为学科在本质上便有区别。
通常对比语言学也被称为对比分析和比较语言学,其是语言学中有着本质区别又有着相互联系的两个分支。
两种或是两种以上语言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对比与比较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揭示是这两门学科的联系所在。
然而,二者的根本性区别在于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的不同。
比较语言学是属于共时语言学的范畴,两种或是两种以上语言常为静态、作共时是其主要进行考查与分析的内容,对其各个层次指出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例如,指出词汇、语法、语音等异同,结合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对这些不同之处的根源进行解释。
在研究对象、目的研究重心以及研究方法方面,比较语言学以及对比语言学均存在巨大差异。
对比与比较作为研究方法密不可分。
所谓“辨别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的异同”则为比较。
在认识与研究事物时,人们是无法离开比较的,另外,比较分析更是解释各类语言现象不可或缺的基础所在。
只有利用比较法,才能够充分看出语文表现法的特殊之处和共同之处。
要进行对比就必须进行比较,这是因为要想表现出一种事物的特点,就必须要跟其他的事物进行比较才能够显现出来。
由此看来,虽然在本质上比较语言学与对比语言学有着较大差异,然而在对比中,比较是其基本方法。
因此,作为研究方法的比较与对比,一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在对比研究语言时,这两个术语的使用频率都非常高,经常会混合使用。
二、英汉语言对比理论和方法我国就英汉语言对比这一话题进行着不断的研究与探索,同时国外的先进理论也为这一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我国自九十年代以来的英汉对比研究不断呈现了理论和方法多元化的局面。
目前我国英汉语言对比理论主要有结构主义理论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等。
1.结构主义理论语言学结构主义理论语言学认为各个语言元素以某种组合方式进行组合便构成了语言结构。
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具有分层次的形式结构。
在语法层面上,语言是由单词、词组、介词短语、句子等组成的;从语音层次上来说,语言又是由音节、语音词、语音段、语音句构成的。
英汉语言对比以结构主义理论语言学作为理论指导,主要是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某一对应语言结构层面上将这种结构形式的应用情况进行对比研究。
2.转换生成理论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是欧美语言学理论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它认为:(1)语言是创造的,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我们获得语言并不是要去学会特定的句子,而是学会分析规律,利用组句规则去理解和创造句子,句数是无限的;(2)语法是生成的,即语法是人类固有、天生所具备的一种特定状态,这种普遍语法的实质就是一种大脑具有的与语言知识相关的特定状态,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具备学习人类任何一种语言的基本技能与特征;(3)每一个句子都有两个结构层次:一是深层结构,即句子的句法关系及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二是表层结构,表层结构则表示用于交际中的句子的形式,决定句子的语音等。
而句子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可转换成句子的表层结构,从而被人们理解与传递。
3.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语言学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认为语言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受环境与文化的影响,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语言学比较注重语言的语言环境和交际能力,是一种动态研究方法。
我们知道相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与文化背景下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可能截然不同。
如下面这个例子,一位美国学生向帮他解决问题的中国教授表示谢意,中国教师礼貌客气地说道:“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在汉语文化环境下,这位教授十分谦虚礼貌,然而在英语环境下,学生会认为教授只是出于工作需要才给这位学生提供帮助,教授并没有十分热情、乐意地为学生提供帮助,由此看来,语言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深受环境与文化的影响。
现阶段就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方法也非常多,有宏观与微观的、归纳与演绎的、历时和共时的、定性与定量的、静态与动态的。
目前最为广泛的运用要数定量分析法了,总而言之,在对语言进行对比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宏观与微观、历时和共时、共性和个性三方面的结合。
三、英汉语言对比的现实意义英汉语言的对比通常分为理论和应用的对比,理论的对比可以分为具体理论对比和一般理论的对比,所谓一般理论对比就是利用语言学中的方法理论和方法问题进行对比,而具体的理论对比则是通过一般对比语言学的方法针对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对比。
理论对比的目的就是对对比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合理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并且对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间的异同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描述,从而确定语言之间的对应的意思或者概念。
应用对比也可以分为具体应用对比和一般应用对比,一般应用对比主要是研究对比语言学应用的方法问题和一般理论。
而具体应用对比的目的是为某一个具体的应用目的所进行的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对比,然后将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实际情况中。
概括起来,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主要具有如下的现实意义:1.促进英汉两种语言的教学英汉对比最重要的问题是需要找出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处,帮助中国的学生更加了解英语学习中的难、易点,提高学习的效率。
早在1947年,吕叔湘就在《中国人学英语》的序言中说过:“对于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最有用的帮助就是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英语和汉语的差别,针对每一个具体问题时,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与英语作比较,例如词义、词形、句子结构、语法范畴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让中国的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两种语言的真实含义,由于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两种语系,汉语属于一种孤立语,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语言,而英语是带有一定的曲折形式的音义型形态语言,两种语言的表现方式完全不同,如果学生能够了解到这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就能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同样,掌握了这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就能够有效地避免因为语言的不同所带来的不便之处,从而掌握一套好的学习方法。
”目前,我国英语的学习仍然缺乏实际有效的经验,尤其是官方教学,更是偏向于理论化,学习效率较低,关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也远远不够,只有加强不同语种之间的对比研究才能够有效地掌握一套外语学习方法。
2.促进翻译理论的建设与实践和机器翻译的应用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英汉互译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经验。
翻译是将两种不同的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相互传递的文化交流,作为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翻译在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暴露出了硬译、乱译等问题,不仅如此,还出现了西方一边倒的现象,汉式英语,英式汉语屡见不鲜,各种公共场合随处可见,新的翻译理论的产生和翻译学的建立都需要建立在对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同样,机器翻译问题也比较普遍。
随着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机器翻译技术也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然而,语言的沟通具有相当的灵活性,而作为一种设定的程序,机器翻译不可能完全满足这种需求,例如,人名翻译,周铜柱,如果是机器翻译则会翻译成Round copper pillars,而真正的英译名字则是 Tongchu Zhou。
对于这类情况,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技术可以解决,因此还需要英汉对比研究工作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促进英汉双语词典的编纂工作英汉双语词典在英汉、汉英教学和翻译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深,各类新词语新句法越来越多,因此英汉词典的编纂工作也越来越频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目前,我国词典的品种和数量众多,这些词典良莠不齐,也不乏上乘之作,但是同样也存在很多低劣之作,词典的质量与编纂人员的知识结构,文字功底息息相关,但是也需要有英汉语言对比的功底,如果要把每一条词语所对应的含义,音标等等标注清楚,编纂人员就必须要充分熟悉英汉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本质特征和异同之处。
双语词典的翻译首先就是要找对应的词语,而实际情况中完全符合的对应词语并不多,大多时候都是相对符合的词语,这与英汉两种语言的起源,语言结构以及文化背景等有关,英语和汉语在词性和词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如何找出它们的对应词,对应的程度等都取决于民族文化,这些工作都需要建立在英汉对比研究的成果之上,因此,要保证英汉双语词典的编纂质量就必须要加强英汉语言的对比研究。
4.促进现代汉语的研究早在1977年,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吕叔湘就说过,要认识到汉语的特点,就必须要和其他非汉语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我国从清朝末年开始就掀起了对比研究之风,出现了一批例如林语堂,赵元任,王力等语言大师,改变了传统的以训诂来研究汉语的方式,并且揭示了很多在汉语中长期被人忽视的现象,建立了汉语的语法和词类理论。
但是,自从关于语言研究的《马氏文通》问世之后,汉语界引进不断、争论不休。
吕叔湘也曾经批评这些研究的理论都是来自于外国,并没有自己的理论,虽说有争论,但是并不是说引进和争论不符合语言对比研究的要求,相反,引进则是为了借鉴和吸收别人的成果,而争论则是对一些不明的问题各抒己见,促进真理的形成,不管是引进还是争论,英汉语言的对比研究必须要实现立足点的转移,找出英语和汉语的文化差异,得出具体的理论和方法。
我国的英汉对比研究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英汉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建设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英汉微观层次系统的量化对比研究还不足,应用对比研究还缺少深度和广度,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还需要加强汉语的学习和研究,深入了解汉语的特点,找到汉语和英语的异同之处,重视理论体系的建立,用科学严谨的态度促进我国英汉语言对比的发展。
参考文献:[1]张维友.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1).[2]王菊泉,郑立信.英汉语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萧立明.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