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异同及融合趋势角度分析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创新之路

合集下载

对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与联系的思考

对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与联系的思考

对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与联系的思考对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与联系的思考摘要:传播与沟通方式方法的进步,既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迷离了我们的视线,于是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审视我们赖以进步的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

大众传播是基于传媒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形式,而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大众传播与人际交流,既相区别,又相互联系,取长补短,共同促进着人们的信息交流。

关键词:大众传播人际沟通区别联系相互借鉴自从有了人类文明以来,人们就一直在从事着建构一个社会的工作,而建构一个社会,人们从来没有离开过传播与沟通,也没有离开过对传播与沟通方式方法的改进与突破。

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原始人类,只能靠咿呀含糊的语言与简单的手势相互配合来传递信息,沟通情感与思想,只能靠斫木为旗,画壁为图来传播文明,共同进步。

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岁月中,飞鸽传书、烽火狼烟、策马驿道一度成为传播与沟通的象征性画面。

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电视机与电话、电报的问世,开辟了传播与沟通新的篇章。

而人类自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电脑与INTERNET的出现,更是开始了传播与沟通的一个神话时代,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从此演绎了新的传奇。

传播与沟通方式方法的进步,既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迷离了我们的视线,于是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审视我们赖以进步的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

一、定义辨析传播是人类最古老的活动之一,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就具有的本能活动。

人类为了生存,就需要传播与沟通,传播与沟通渗透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

传播与沟通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者与受传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利用适当的渠道相互传递信息、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预期达到信息共享和相互理解的目的。

而大众传播是基于传媒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形式,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媒介对众多受众定时地、迅速地、不间断地生产、表达和传递信息的活动。

它的有效动作离不开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因特网等传播媒介。

谈话类节目

谈话类节目

从《咏乐汇》中看中国访谈类节目的创新《咏乐汇》是CCTV2于2009年上半年新推出的一档访谈类节目,他的播出使得观众对访谈类节目有了一种全新的感觉,而央视大腕主持李咏的加盟更使的其在中国访谈类节目中创下较高的收视率。

访谈类节目顾名思义就是谈话聊天,而在当今中国访谈类节目泛滥的局面下,《咏乐汇》能独树一帜并能保持良好稳定收视率的原因,在于它的不断创新意识。

首先,它对录制方式的巧妙运用。

传统的访谈类节目大都是主持人与访谈嘉宾相对而坐,面对面的进行谈话采访,其录制场地也不外乎演播室录制和外场地录制这两种,但无论是那种录制方式它的空间都是有限的,怎样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出无限的节目效果,这差不多是中国访谈类节目所共同面临的问题,而《咏乐汇》却做到了,他打破了传统录制方式的枯燥乏味,虽然录制场地依然设在演播室,但这间演播室里却多了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和嘉宾边吃边聊或许是最好不过了。

中国的“吃”文化渊源流长,而将这种传通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和也许是最完美的搭配,《咏乐汇》的别出心裁为它的收视率做了有利保障,为中国的访谈类节目开创了一片新的绿洲。

其次,对嘉宾访谈过程的完美设置。

《咏乐汇》在对嘉宾访谈过程中亦增加了不少创新理念,主持人对嘉宾进行介绍时,背景音乐会突然变得深邃、凝重,给观众带来一种紧张感。

而主持人只是通过预先准备好的卡片做简单的介绍,之后则由一些非专业小品演员对主持人的介绍进行通俗的演绎,使得节目本身变得更加幽默、风趣,纵观《咏乐汇》开播以来,几乎每期都会采用这种模式,这种看似平常的节目设置却更加调动了观众收看的积极性,而对嘉宾不同阶段的经历,用不同的一道菜来诠释,更突出了节目组的创新意识,这或许便是《咏乐汇》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此外,在访谈过程中,节目对VCR的有效利用及与场外观众的即时连线,这样不仅延伸了节目的访谈空间,也更进一步调动了场外观众对节目的参与热情,拉近了嘉宾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例如在访谈王宝强与张国强一期中,场外观众问及张国强“最近身体还好吗?”的时候,不仅是张国强本人,连主持人李咏也被感动了一把;成龙一期中,影迷问及成龙现在是否依然每天练功等。

电视节目中人际传播现状_特点及其问题探析

电视节目中人际传播现状_特点及其问题探析

电视节目中人际传播现状_特点及其问题探析范明献人际传播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频繁、最常见的传播类型。

不同于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体间的亲身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具有直接、双向、互动的特点。

①电视传播,虽然身为大众传播媒介,但作为视听合一、声画并茂的电视媒体,正如同学者所言:“迄今为止,电视是所有大众传播媒介中最便于展现人际交流的媒介”。

②从电视观众个体体验来看,观看电视是受众个体与电视屏幕中的人物(主持人或记者)交流,这是一种拟态的人际交流;具体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主持人与嘉宾、记者与采访对象、主持人与场外观众的交流,却是实实在在的人际传播。

所以,电视传播这种大众传播类型被认为是通过拟人际传播和人际传播的方式来实现的。

随着当下传播科技的发展和运用,在当下电视节目中,包括电视谈话节目、服务类节目尤其是新闻直播、选秀综艺节目直播等电视直播节目中,人际传播这种节目形成方式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形态越来越多。

本文旨在研究电视节目中人际传播方式运用形态,并结合电视节目中人际传播的特点,进一步分析电视节目中人际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电视节目中的人际传播形态1、交流对象电视节目类型不同,人际传播和人际交流的模式也不同。

在常规新闻直播栏目中,人际交流的常规模式是:主持人与记者交流———记者现场报道采访———记者再与主持人交流。

如果节目有嘉宾参与,人际交流的模式一般是:主持人与嘉宾交流———主持人连线现场记者———回到演播室交流状态。

《东方时空》的时空连线节目以及凤凰卫视《华闻大直播》节目中,流行这种典型的人际传播模式。

大型新闻现场直播节目中,人际交流模式是:主持人与演播室嘉宾———主演播室与分演播室间交流———主持人与现场记者交流———现场记者与采访对象或者嘉宾交流。

娱乐性电视节目中,比如电视选秀节目中,存在的交流模式是:主持人与主持人交流———主持人与选手交流———主持人与场内观众交流———选手与场内观众交流———主持人与场外观众交流———场外观众通过短信投票参与节目交流。

试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区别和融合

试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区别和融合
研究生 。

听 (9 8 )男 , 川 遂 林 人 , 门大 学 新 闻传 播 学 院 2 0 传 播 学 专 业 博 士 16 一 , 四 厦 0 8级
1 O 一 3
广 义 的人 际传 播 除去 中义 和 狭义 的人 际传 播 , 剩下 的主要就 是大众 传播 方 式 了 。 本文 所谈 的大 众 传 播 , 指 报 纸 、 播 、 特 广 电视 等 传 播形式 , 随着 传播 技术 的发展 于 近代 出现 的 , 是 它 属 于一种 特殊 的多对 多 ( 或者 是一 对 多) 的不 在场 的 传播 方式 。所谓 特殊 是指 它是 一个 职业 化 的传播 组 织 面对公众 的传 播 。这 个 组 织 既可 以看 作 是一 ( 就 其是一 个组 织而 言 ) 也 可 以看 作 是 多 ( 其 组 织 的 , 就
密性 是这 两种传 播 方式 的主要 区别 。这种 区别 也 构成 两 对 内在 矛盾 推 动 着 两种 传 播 方式 不 断 融
合。
[ 关键 词] 大众传播 ; 际传播 ; 人 区别 ; 融合 [ 图分类 号] G2 中 o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18 8 ( 0 9 0— 1 00 1 0 —1 2 2 0 ) 40 3 —4
第3卷 1
Vo131 .
第 6 期
No .6
广 西 大学 学 报 ( 学 社会 科 学版 ) 哲
J u n l fGu n x i e st ( h ls p y a d S ca ce c ) o r a a g iUnv r i P I o h n o ilS i n e o y o
些 传播 现象 的明 晰认识 。所 以我们 首先要 明确这 人 际 传播是 人类 传播 活动 中最古 老也最 基本 的

人际传播在传媒中的运用

人际传播在传媒中的运用

人际传播在传媒中得运用——新媒体时代的降临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现在由我来代表我们组向大家讲解我们的PPT。

那么,针对老师上节课所讲的“人际传播”的这一章节,我们选取了文中的一个点来进行讲解。

我们的主题就是“人际传播在传媒中的运用”。

那么大家都知道,人际传播自有人类以来就产生了。

那么时代的发展会不给人际传播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那么今天我要讲的就是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人际传播在传媒中的运用。

——PPT1,主题:人际传播在媒体中的运用◆2,目录那么,我们要了解人际传播在传媒中的运用,首先要知道人际传播的方式及其发展概况。

传统的人击传播伴随我们几千年,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际传播的范围、领域有了极大地拓宽。

人际传播开始应用到新媒体上,而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电视访谈节目”的应运而生,而且都取得了成功。

那么,电视访谈节目是如何应用到人际传播呢?人际传播的审美特征在电视访谈节目中又有哪些体现呢?下面,请大家跟随我的思路一起来探索在新媒体背景下,人际传播的大众化和大众传播,也就是传媒的人际化。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际传播3,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例如,现在你们之中有人在说话聊天,这就属于人际传播了)总的来说,人际传播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形式:1),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接传播2),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4,第一种呢,就是传统的人际传播,它以人自身为媒介(人到人)、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表情和动作等为辅助手段的个体间的传播方式,形式基本是面对面的。

◆5,随着时代的变化,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规模的传播,导致内容被非语境化、信息符号被大量复制,表达新传播理念、凸显个体的个性特征的人际传播变得更加精彩。

新媒体强调的是影音文字信息的整合,而互动性是新媒体独特的魅力所在。

新媒体时代的高峰就是互联网的产生。

互联网进入Web 2.0 时代(web1.0时代是人们使用浏览器的时代,而Web 2.0时代就是一个交互的时代,也就是人际间的交流),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人际传播」。

论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与联系

论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与联系

论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与联系
摘要: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它更强调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的交流,是有内向沟通发展而来的。

大众传播是个人或媒介组织通过某种媒介以文字,图像,符号,等形式对大众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过程。

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在大众传播时代,从一个人变成了机构,传播者的地位得到了确认。

关键词:人际沟通大众传播区别与联系对比分析交流结果
一、人际沟通
(一)人际沟通的概念:
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专业知识,85%是靠人际关系与处事能力。

这种人际关系与处事能力就是与人打交道的沟通能力。

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它更强调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是有内向沟通发展而来的。

人际沟通是一种历程,在一段时间之内,是采有目的式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与您的亲人饭后闲聊,或和您的好友千里一线牵的电话。

从《圆桌派》看融媒体环境下谈话类节目的创新

从《圆桌派》看融媒体环境下谈话类节目的创新

谈话类节目作为我国节目类型之一,是以主持人为主导,在特定的情境中,与邀请的嘉宾以人际传播的方式对某一话题展开讨论与交流。

电视谈话类节目起源于电子媒介发端较快的美国Tal k Show。

互联网时代,谈话类节目不断探索出新模式。

由优酷视频出品的《圆桌派》,是一档“谈论+互动”的全新谈话类节目。

节目“不设剧本、即兴聊天、平等视角、智慧分享”,注重道具的使用和录制环境的选取,打造具有高度仪式感的话语互动空间,满足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节目播出后,深受观众喜爱,六季以来《圆桌派》好评高居不下,在豆瓣上的平均评分9.1分。

一、谈话类节目创新发展总体特征(一)真实场域搭建,延伸谈话可能性对于强调人际交流的访谈类节目而言,其独特的形式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很好地沟通与互动的环境。

传统的电视谈话类节目通常在室内演播室录制,谈话场景构建较为固定,而网络谈话类节目则打破了这种模式,对话场景被扩展到了嘉宾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圆桌派》会根据录制地点的不同,在北京选取“自造社”为录制地点,在香港选取“紫苑”和“八分斋”为录制地点,选择在一个类似“茶室”一般的更加生活化的场景中构建,最大程度还原真实的日常交流情景,让嘉宾自然而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深度挖掘嘉宾的人生故事。

(二)多元话题构建,引发多方共鸣起初,我国传统谈话类节目大多为主流媒体制作并播出,所以在话题的选择上以社会性的公共话题为主,像《锵锵三人行》节目中“‘民工荒’提升劳动者工资”等话题。

而网络谈话类节目,它的话题内容构建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更偏向小众边缘性话题。

如《圆桌派》节目中的话题设置类型丰富,甚至还关注到了“PU A”“996”等边缘性话题,引发公众情感共鸣。

(三)多版本多平台传播,满足受众不同需求“融媒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载体变得更加多元,而越来越多的受众基于移动终端的内容观看习惯正深刻地改变着内容本身的生产方式。

”在《圆桌派》,节目会在不同的平台上线不同的版本,在优酷视频中播放正片以及精编版,满足了受众“在场式”观看的需求;在看理想A PP中上线节目音频;每集的核心内容都以短视频的形式在抖音等多平台呈现,极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碎片化、垂直化观看习惯。

大众媒体中的人际传播思考

大众媒体中的人际传播思考

大众媒体中的人际传播思考——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传播学解析余海龙【摘要】:人际传播运用在大众媒体上,改变的不仅是电视节目的语态,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大众媒介的传播观念。

这种观念上的创新被社会所肯定。

作为典型的人际传播集中代表的电视谈话节目,更是为业界与学界广为称赞。

但是,在这一看似简单的传播活动中却包含着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方面,节目的进行,是以主持人在现场面对真实的嘉宾,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信息交流而展开的,这就体现了个人话语的特色,也就是人际传播的特色。

另一方面,作为节目本身,这一人际传播的内容却是要在大众媒体中进行传播的,具体播出的内容,又必须符合大众传播的规律与要求。

在这两方面中,电视谈话类节目如何更好地前进与发展,成为关注的中心。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关键词】:谈话节目大众传播人际传播栏目特色【分类号】:G206【DO I】:CNKI:SUN:SZDX.0.2010-01-020【正文快照】:电视谈话类节目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登上我国电视荧屏。

此类节目因新颖的传播理念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表达形式,受到了观众的热烈好评。

从中央电视台崔永元的《实话实说》开始,各式各类的谈话节目风靡全国,如朱军的《艺术人生》、陈鲁豫的《鲁豫有约》、李静的《超级访问》等,美国艺术理论家沃尔夫.里拉曾经说过:“电视是我们时代的顽童,它现在处在进入成年的门槛上……但谁也不知道它将会成长为怎样一种怪物。

”也许,那时的他确实无法确定电视将给人们带来什么。

但现在,电视被认为是所有大众传播媒介中最便于展现人际传播的媒介。

中国电视业已出现的趋向,开始让它成长为“人类的朋友”。

一、谈话类节目的兴起和传播自从1996年央视的《实话实说》播出,引发了中国电视的谈话浪潮,这就是有些人所说的第四次浪潮。

中国电视界经历五种形态:80年代后期以《正大综艺》为代表的综艺浪潮90年代早中期以《生活空间》为代表的记录浪潮90年代中后期以《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游戏浪潮90年代后期以《实话实说》为代表的谈话浪潮、直播浪潮根据有关统计,中国目前有谈话类节目179个。

从传播学视角,浅析《杨澜访谈录》的现状和发展

从传播学视角,浅析《杨澜访谈录》的现状和发展

从传播学视角,浅析《杨澜访谈录》的现状和发展【摘要】:本文选取《杨澜访谈录》为个案研究对象,并且从传播学这个独特的视角解构这档节目的现状、优点以及未来发展的探索之路。

着重从传播学的5W模式、传播中的符号特色、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以及对未来的探索这四个角度展开。

【关键词】《杨澜访谈录》;电视谈话节目;访谈;大众传播电视谈话节目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它们是听众放松身心和表达自己的“声音”的一个途径。

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说谈话节目是当代大众传媒的社会作用的一个缩影。

电视谈话节目把人们日常生活中私人谈话搬到电视这样的大众媒体上,借助人际传播来实现大众传播(石长顺,2003)。

谈话节目是“谈话”,是人际传播,它具有日常谈话的一切要素;谈话节目是“节目”,是大众传播,又必然和日常谈话有所不同(王群、曹可凡,2002)。

与美国相比,国内谈话节目虽然存在着粗制滥造、模仿克隆的现象,总体上来说它们基本上还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

而在此突出的就是《杨澜访谈录》。

以它为代表的电视谈话节目已经真正地在为人们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供自由的空间。

在这里我们创造了可供老百姓表现个性的空间,我们追求的是谈话过程的真实和生动,不主张给人结论,而是隐藏我们的主观倾向,把判断权还给老百姓。

这既符合电视纪实美学的要求,也是现代传播的理念。

一、《杨澜访谈录》在传播过程中的5W构成,谈其现状(一)、传播者who——主持人、嘉宾主持《杨澜访谈录》的主持人只有一个,就是杨澜本人。

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主持人之一,杨澜在电视面前展现的是是一位智慧干练的成熟女性形象,她与被访者一样具有丰厚的思想内涵。

在栏目中她与嘉宾平等对话,并总能在最恰当的时机提出最恰当的问题,就专业领域与嘉宾进行言语的交锋碰撞以求能够挖掘出嘉宾最真实而深刻的思想。

美国《60分钟》制片人唐•休伊特曾说过:“杨澜很生动,可以从屏幕上跳出来。

在她身上,有一种活生生的个性,那正是造就她今天成就的条件,这就是造就优秀主持人的条件。

中国电视:迎来人际传播的特色时代

中国电视:迎来人际传播的特色时代

分类号:B F6A中国教育报/2000年/11月/28日/第007版/综艺中国电视:迎来人际传播的特色时代于丹中国电视的屏幕变得越来越亲切了,这是九十年代末期一个不争的事实。

尽管观众手中遥控器的调频速度日益加快,但是大家还是从闪来跳去的众多频道中发现了一种新的趋势:荧光屏内呈现出了对于民生、命运前所未有的关怀,电视传播从形式到内容共同营造出了一个富于弹性的人文空间。

中国电视,这个覆盖着十三亿人口的大众传媒,正在迎来一个以人际传播为特色的时代。

所谓人际传播,是指具有鲜明的个人角色意识的传播方式,譬如个人对个人之间的交谈、电话、书信往来,资讯的传递与接收均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而当公众媒介如报纸、广播诞生之后,以单一媒体面对大众进行信息传播成为可能,大众传播方式因而确立并迅速验证了它的优势。

尤其自电视出现至今,人类日益感受到共享资讯的乐趣,同时也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探索中越发挑剔,希望在大众传播的快捷之中更多地融合进人际传播色彩,使媒体更富于人格化特征。

这种心理期待在二十世纪末以群体方式彰显出来,中国电视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恰好迎合了受众的人文口味需求。

首先,在电视新闻领域内,播稿方式变得更加亲和与口语化,新闻“播音员”,这个角色越来越多地带有了“主持人”色彩。

自1999年至2000年之间,随着整点新闻和新闻周刊类节目的增加,许多城市台、省级台开始尝试一种更加柔和的播报方式,“说新闻”、“聊时政”已经不再是凤凰台标下陈鲁豫和吴晓莉的专利。

仅以北京电视台为例,继胡紫薇、范红军犀利、冷峭的《北京特快》之后,1998年末又出现了每晚一档的《晚间新闻报道》,平民视角、百姓话题成为栏目基本生存路线,先后担任主播的张亮、潘全心、陈晨以朴素清新的气质面对受众,单条信息之间采取家长里短式的粘连播报,从一个话题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另一个话题,几乎与日常聊天无异,在信息传递的流畅、平滑程度上取得了空前的效率。

而1999年中面世的北京新闻周刊《第七日》则在人际传播特色上张扬至极,主播元元以超短发、休闲服为形象风格,以伶牙俐齿、妙语连珠为语言风格,以颇具明星风范的个人魅力吸引了一个稳定的收视群落,相当数量的《第七日》观众不仅消费着这个栏目内快节奏的超大信息量,也在消费着元元独特的播报方式。

对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冷思考

对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冷思考

对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冷思考摘要:我国电视谈话节目曾一度是电视媒介中的“常青树”,但由于自身的严重不足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电视谈话节目的处境可谓“内忧外患”。

如何有效地研究出解决方案,实现自我突破成为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重要课题。

在立足本位的同时,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未来该如何发展也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节目种类;节目要素;主持人;对策1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发展概览电视谈话节目已经成为影响我们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一种新权威。

要对电视谈话节目进行定义,就要对“电视、谈话、节目”这三个概念进行必要的界定,使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得到准确定义。

“电视”是这一节目形态的传播媒介,决定着节目信息的传收方式。

“谈话”是这一节目形态的核心。

从传播学角度看,谈话是“最基本最普通的人际传播”。

“节目”作为表现形式,是电视台播出内容的最终组织形式和播出形式。

2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多种多样。

按功能划分,可分为娱乐性电视谈话节目、严肃性电视谈话节目;按拍摄地划分,可分为演播室谈话节目与外景谈话节目;按播出方式划分,分为现场直播型电视谈话节目、录制播出型电视谈话节目;按谈话内容划分,分为新闻性谈话节目、娱乐性谈话节目、普通话题(非新闻、非名人)侃谈节目、专题性谈话节目和拟社会事件谈话节目,等等。

本文按照谈话节目的结构形式,将电视谈话节分为讨论型、个案故事展示型以及意识流型。

3电视谈话节目的要素传播活动一般包含传播者、接收者、传播内容和传播环境等要素。

电视谈话节目的基本要素则包括话题、主持人、现场观众和嘉宾、谈话现场。

话题设置了谈话的内容和范围,主持人掌控了话题方向和进度,现场则决定了谈话气氛的优劣,嘉宾和观众构成了谈话的主体。

4内外夹击的生存现状4.1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存在的主要问题4.1.1节目雷同,克隆成风,主持人素质降低,过于形式化人是社会性动物,在群体中,很容易形成趋同意识,而电视人也不免如此,一种新的节目形式出现在屏幕上以后,大家就蜂拥而上,互相模仿、相互抄袭。

试谈我国电视公益节目的创新模式和传播效应

试谈我国电视公益节目的创新模式和传播效应

试谈我国电视公益节目的创新模式和传播效应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电视公益节目在我国越来越受到
广泛关注,成为一种有效的社会宣传和互动平台。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电视公益节目不断创新,并取得显著的传播效应。

创新模式:
1. 多样化的节目形式:目前的电视公益节目不仅停留在传统的
访谈式节目,还通过电影、特别节目、大型活动等方式进行创新。

例如《中国好声音》、《中国新歌声》等音乐比赛节目也可以为公
益项目提供支持。

2. 强化互动性:电视公益节目除了向观众传达正能量外,还鼓
励观众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例如《爱心救助站》节目就通过观众捐
助方式来实施公益活动。

3. 创新的宣传方式:现在的电视公益节目从传统的电视广告宣
传转向更加富有情感的宣传方式。

例如《爱心传递》节目推出的
“小爱称赞”环节,就让人们通过短视频表达对身边值得称赞的人
的感激之情,引起人们对爱与感动的共鸣。

传播效应:
1. 提高观众公益意识:电视公益节目通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
实际行动号召人们参与公益活动,引发了广大观众的公益意识。

2. 加强互动交流:电视公益节目通过多种渠道让观众参与公益
活动,实现了互动式传播。

3. 促进社会和谐:电视公益节目通过传递正能量,加强社区、
宣传教育、慈善、环保等公益类别的宣传,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和谐。

总之,我国电视公益节目的不断创新和传播效应的提升,对于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公益事业的推广有着积极的影响。

从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融合看电视谈话节目创新

从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融合看电视谈话节目创新

从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融合看电视谈话节目创新摘要:在电视谈话节目同质化现象日益突出的今天,创新成为节目脱颖而出,保持生命力的关键。

本文以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品牌电视谈话节目《鲁豫有约》为例,从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融合的角度分析电视谈话节目的创新之道,拟为国内电视谈话节目的良好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融合;节目创新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251-02电视谈话节目,是指电视节目主持人及谈话参与者围绕一个共同话题,以人际传播的方式展开平等交流,并通过电视媒体展示其交流过程的大众传播活动。

中国的电视谈话节日起步较晚,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谈话类节目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电视节目样式,并接连创下收视率的神话。

然而,随着节目队伍的扩大,形式、定位的雷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节目表面的多样与本质的单一,节目的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

创新,对于谈话节目来讲已迫在眉睫。

作为一种新颖的电视节目类型,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巧妙融合使得谈话节目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受众乐于接受并踊跃参与。

创新之路,理当从这一特色着手。

一、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异同及融合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它们以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为对象,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这些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而人际传播是以个体化信息为主的小范围传播形式,传播内容丰富而复杂,符号系统多样,方法手段灵活,传者和受者的参与程度高,反馈及时。

尽管在传播信息的覆盖面等方面,大众传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人际传播在互动性等方面有自己的长处。

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一种由媒体向大众的“单向传播”,是一种“点对众”的传播。

在“沙漏式”传播模式下,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播,记者、编辑等把关人决定着报道的内容,符合要求的新闻信息才能通过狭窄的“漏口”传播出去。

论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与联系

论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与联系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传播与沟通论文题目:论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与联系学生刘仕源专业园林层次批次学号120101101004学习中心工作单位天津市创世园艺有限公司2010年01 月摘要:在学习传播与沟通的过程中,谈谈自己对沟通过程中人际关系的认识,同时将沟通对人际关系的所带来的影响作重点阐述。

关键词:传播沟通人际关系首先,介绍分别一下大众传播与沟通的定义。

按照我国学者的总结,大众传播被定义为:“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这个定义基本概括了大众传播的含义。

换言之,我们可以把大众传播的含义理解为三点:一是大众传播的接受者是人数众多的,异质的大众;二是信息的传播方式是公开的,在同一时间里传给了为数众多的受众;三是传播者是媒介组织。

而从一般意义上讲,人际沟通就是发送者凭借一定渠道(亦称媒介或通道),将信息发送给既定对象(接受者),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

它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沟通首先是信息的传递;二、信息不仅要被传递到,还要被充分理解;三、有效的沟通并不是沟通双方达成一致的意见,而是准确地理解信息的含义;四、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反馈和理解过程。

下面先看看两者的区别。

从它们的定义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点:一、信息传播的双方不同。

大众传播是通过媒介组织向一般大众群体传播信息,这里的媒介组织是一种公共事业单位、一种信息产业机构、一种社会机构。

而人际沟通方面,则是两个个体之间或者多个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平常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二、信息传播的途径不同。

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比如说,使用通信卫星与光纤进行信息的传播,还有通过网络了解时事新闻等等。

而人际沟通则存在两种方式:一是沟通双方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这就是人们平时的交谈;二是间接的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进行交流沟通。

电视访谈节目:人际传播的大众化研究

电视访谈节目:人际传播的大众化研究
本人郑重声明: 1、坚持以。求实、刨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德的研究 成果.
3、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态一访谈类节目也兴盛起来。人们对电视节目的关注点也随之转变——从“过
problems.the
author
will
make
Some suggestions from three
aspects
to resolve the present problems,to imprication effect,so懿to improve the program’S competition.
emotion together with anchorperson and the person who is
interviewed.Anyway
present,in most interview programs,the conversion doesn’t
of the person
go deep into the inner wodd
不问目的;只访不谈,缺乏交流;只说不听,不够坦诚;只说套话,泛泛而谈等 等。这样的结果带给观众的并不是感动,而是做作和残忍。
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电视节目的生产速度也在加快,也就是所谓的“赶节耳”。 正是因为“赶”,所以节目录制过程中,主持人很难与嘉宾进行“心灵对话”,提
问不能深入嘉宾内心,也就缺乏感染力。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电视访谈节目给 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沟通、交流的渠道,希望可以通过主持入和嘉宾“心

论电视谈话节目的兴起及其传播特点

论电视谈话节目的兴起及其传播特点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电视谈话节目的兴起及其传播特点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20030326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逋日期:2蔓鲁≥aj细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一:一新虢华…趔≯M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电视谈话节目,在英文中叫作“talkshow”,谐音译为“脱口秀”,是电视媒介中一个重要的节目类型。

脱口秀在美国市场享有稳定地位,已成为许多国家电视业者借鉴和模仿的对象,中国脱臼秀也移植于美国。

如今,这种节目形态对社会发展和人的生存状态以及思维模式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鉴于电视谈话节目形态的盛行,人们对它的深厚喜爱和它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影响,本文结合中美典型电视谈话节目,论述了电视谈话节目的兴起及其传播特点。

第一节首先论述它的兴起,源出于美国,经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美国电视节目的主体样式。

中国脱口秀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几乎每个省级电视台都有自已的谈话节目,其中《实话实说》创立了中国谈话节目的典型模式。

其次论述脱口秀兴起并盛行的原因。

从社会的发展,时代文化的相互整合,人们的社会心理需求,传播理念的转变,电视媒介功能的拓展以及谈话节目本身的低成本制作几个不同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证。

第二节论述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特点之一:平民化性质,得出论点:谈话节目呈现出的平民意识倾向和从中体现出的人文关怀精神。

第三节论述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特点之--:以人际传播形式实现大众传播效果。

大众媒体中的人际传播思考_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传播学解析

大众媒体中的人际传播思考_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传播学解析

电视谈话类节目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登上我国电视荧屏。

此类节目因新颖的传播理念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表达形式,受到了观众的热烈好评。

从中央电视台崔永元的《实话实说》开始,各式各类的谈话节目风靡全国,如朱军的《艺术人生》、陈鲁豫的《鲁豫有约》、李静的《超级访问》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在观众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谈话类节目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电视节目样式,同时也成为了理论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被关注的焦点在于,电视谈话类节目的话语样式发生了改变,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宣教,而是开始坐下来倾听,平等地与受众沟通,进而在中国大陆实现了一种崭新的电视节目传播样式。

“由于它(指谈话节目)具有很强的参与性,是典型的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巧妙结合的节目形态,受众乐于接受并踊跃参与。

”[1]263对于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结合的传播理论,众多专家、学者表示肯定的态度。

美国大众传播学者塞弗林等人在《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中表示:“有效的传播节目往往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

”[2]142邵培仁先生在其著作《传播学》中也指出:“大众传播要真正取得效果必须以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作为补充。

”[3]35这种“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巧妙结合的节目形态,确实值得肯定。

但在肯定之后的思考中,这一看似理想的传播活动却包含着一个问题:过于个性化的人际传播语言,大众媒体中的人际传播思考——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传播学解析余 海 龙(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摘 要:人际传播运用在大众媒体上,改变的不仅是电视节目的语态,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大众媒介的传播观念。

这种观念上的创新被社会所肯定。

作为典型的人际传播集中代表的电视谈话节目,更是为业界与学界广为称赞。

但是,在这一看似简单的传播活动中却包含着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方面,节目的进行,是以主持人在现场面对真实的嘉宾,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信息交流而展开的,这就体现了个人话语的特色,也就是人际传播的特色。

浅谈大众传媒时代新旧媒介关系及发展趋势

浅谈大众传媒时代新旧媒介关系及发展趋势

浅谈大众传媒时代新旧媒介关系及发展趋势当今世界随着数字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众多的新媒体不断涌现,各种新的传播载体如博客、播客、手机、DV、网络电视等,给原有的传播模式带来很大的变化和影响。

一场全球范围内的新媒介和传统媒介之间的竞争已经打响,新媒介的各种新的功用对旧媒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传统媒介以自身独具的特点建立起的强大优势,例如可信度高、权威性等是其与新媒介共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新媒介的诞生也给旧媒介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让它的前进步伐得到了加快。

新旧媒介共存时代,两者间的关系及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新旧媒介的融合与互动是大势所趋就我国社会而言,现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这一时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

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转变,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的调整,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

在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媒介市场也面临着“碎片化”,受众被分化成了许许多多受传者群落的“碎片”。

在当今数字化的媒介生态环境下,过去那种由某个单一媒体实行‘全程传播’的模式正在逐渐走向衰弱,一个传播目标的实现过程将共同由不同的媒介完成,而参与其中的任何一个媒介仅仅在其最为擅长的功能点上扮演和履行着自己独特的、难以取代的角色。

相比较而言,新媒体因其更迅捷、互动性强而受青睐,传统媒体则有着更权威、更专业的优势,所以传统媒体不会为新媒体替代而消失,新媒体也绝不会全知全能,独揽天下。

各展所长,取长补短,新旧媒体很好的融合与互动才是大势所趋。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不久前发生的“华南虎事件”中清晰的看到。

从最初陕西官方发布华南虎被周正龙拍到的信息,到众网友对虎照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再到传统媒体纷纷跟进报道、追问真相,然后是国家林业局要求陕西省林业厅委托国家专业鉴定机构对所拍摄的华南虎照片的原始材料进行鉴定,这一系列的进程当中,以网络为终端的新媒体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创新之路
——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异同及融合趋势角度分析
王圣盐
(广播电视新闻学2班 080101235)
摘要:人际传播与大众媒体的结合改变的不仅是电视节目的语态,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大众传媒的传播观念。

并且这种创新正在被社会肯定。

电视谈话节目是众多大众传播方式中最接近人际传播的节目形式,但在这一看似简单的传播过程中却包含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方面,节目的进行依赖于主持人在现场与嘉宾的信息交流,这体现了个人话语的特色,也就是人际传播的特色;但另一方面作为节目本身,这一人际传播的过程是在大众传媒中进行的,内容必须符合其规律和要求。

所以如何将两者完美的结合以来,寻求电视谈话节目的创新之路是我们关注的中心。

关键词:谈话节目;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创新
一、大众传播
概括地讲,大众传播就是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电影、广播、电视等传播工具向相对众多的人传递信息的过程。

具体是指媒体组织采用现代机器设备,通过大批复制并迅速地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的受众的过程。

以下是不同学者对大众传播的认识:
杰诺维茨1968年提出,大众传播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如报刊、广播、电视等等)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
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的内容。

德弗勒认为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份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大众传播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西方认为,1450年德国J.谷
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将人类带进了大众传播的时代。

此后的 400年中,印刷媒介是大众传播的唯一渠道。

20世纪以来,随着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诞生和发展,以及信息的大量化、多样化,大众传播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大众传播推动了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演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有传者、信息、大众传播工具和受众4个要素。

它与其他传播现象的根本区别在于:在传者与大量的受传者之间插入了一种或多种联系两者的传播工具。

因此,大众传播也被称为通过传播工具的传播。

二、人际传播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任何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和他人之间的交往。

在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传递和交换着知识、意见、情感、愿望、观念等信息,从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认知、互相吸引、互相作用的社会关系网络。

我们将此称为“人际传播”。

基于人际传播媒体形式的差异,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把人际传播划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形式。

所谓直接传播,指的是古来已有的传播者和受体之间无需经过传播媒体而面对面的直接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直接传播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类语言、体态语的传递进行的信息交流。

间接传播是指在现代社会里的各种传播媒体出现后,人际传播不再收到距离的限制,可以通过这些传播媒体进行远距离交流。

这就大大拓展了人际传播的范围。

人际传播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

个人独白或自言自语等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发出的语言,不会构成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语言。

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出者,同时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即在影响别人的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影响。

人际传播是CI的传播的主要形式,表现在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企业的外部公众之间的沟通。

人际传播的具体形式很多,如与员工的交谈,与客户的交流或电话联络,企业举办的报告会、恳谈会、洽谈会、联欢会、演讲会、座谈会等等。

应当根据不同的传播目的、对象、内容、情境等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人际传播形式。

三、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在谈话节目中的融合
电视谈话类节目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登上我国电视银幕。

诸如《实话实说》、《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节目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

谈话节目能够梅开一度最重要的一点是其传播理念的新颖和表达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但是,在谈话节目出现的初期,观众更多地被当成了一个宣教的对象,是一个完全被动的接受者。

这样节目形式在时间的考验中被渐渐淘汰。

随着人们对传播认识的逐渐加深。

大众传播在传播信息的过程是否应该采取一种更人性化地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不应该只是单向的。

即使是大众媒体与个人也不能固步自封,而是应该互相交流,达成共识。

这种思维的形成是基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渐渐发生了融合。

两者有共同的渊源,但在具体操作上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而这种差异并不表示两者是完全对立的,恰恰相反两者的互相借鉴能更好发挥大众传媒的力量。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谈话节目也面临创新的必要。

我认为创新的关键在于改变话语样式。

不是高高在上的宣教,而是坐下来倾听,平等地与受众沟通。

增强节目的参与性,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巧妙地结合起来。

美国大众传播学者塞弗林等人在《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中表示:“有效的传播节目往往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

”邵培仁先生在其著作《传播学》中也指出:“大众传播要真正取得效果必须以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作为补充。


但是,在这看似理想的传播活动中却包含着一个问题:过于个性化的人际传播语言,包括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在节目中的个人语言,能够符合大众传媒的传播要求吗?如何将二者融合以达成最佳的传播效果呢?这是各方关注的中心。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传播特点是什么。

谈话节目英文原指美国广播电视中一种以谈话为主的节目形式,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在谈话现场一起谈论各种社会、政治、情感、人生话题,一般不事先背稿,脱口而出,因而被港台翻译家形象地译为“脱口秀”。

谈话节目的基本传播状态是主持人与节目参与者进行讨论、谈话,而节目的内容就是这种谈话的全部过程。

谈话节目给人们一个表达自我意愿的空间,让原本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参与节目其中,成为了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布者。

谈话过程中,人与人具有平等的对话语境,广泛的参与性,人际化口语交谈的节目表述形式。

有学者认为:“谈话节目很大气程度上得益于广播电视节目中热线的介入,其传播特点实际上是把人际传播引入到大众传播中,主持人、嘉宾与参与节目的受众在同一时空中有问有答,你来我往,彼此呼应,平等讨论,亲切交流,在进行了通常意义上的人际传播的同时,也完成了大众传播的过程。

”所以我们说电视谈话类节目实质上就是将人际传播的交流过程,通过大众媒介广为传播的节目类型。

谈话节目本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人际传播基础,那么想要创新,势必得从如何将
这种人际传播发挥到合理的程度,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大众媒介更好地表现出来。

由于人际传播具有即时信息传递与反馈的功能,那么在谈话节目中要时刻应用这项功能所带来的效果。

使节目参与者的观点能够始终处于碰撞、交流、融合、争论之中。

尽最大可能激发观众的参与欲望以及传播者对自身传播行为的改善,以达到最优化的传播效果。

人际传播的根本传播效果是作用于人的情感的,通过情感诉求的达成,从而实现传播目的。

有专家认为:“只有当受众感到传播者在态度上是与自己平等的,才会激起愉快的情绪,传播才能有良好的气氛,对受众的引导才能有效愉快的进行。

”所以一个成功的谈话节目都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谈话氛围,不一定是温馨感人,但必须与所要交流的话题相匹配。

让参与者感受到一种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倾诉。

在兼顾传播信息的同时,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

人际传播关注人的生存状态,重视在传播行为中受众的地位,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受众的指向性更强,传播效果更为具有针对性,传播对象是相对明确的。

所以在具体节目中,可以根据不同传播对象的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传播内容的组织。

但电视谈话节目也不能过分地强调人际效果而忽略了传播规律。

当前有很多媒体为了取悦观众,打着各种强调人际化特点的旗号对受众投其所好来组织其传播内容。

完全忽视了大众传媒应有的传播规律。

从而导致了媚俗现象在各类传媒机构中滋生。

吉妮·格拉汉姆·斯科特在谈到美国“垃圾脱口秀”时说:“一些电视谈话节目走得太远……对抗、羞辱、激化情感,揭露令人难过的隐私……可能制造很好的戏剧效果,但也造成了个人的痛苦和悲剧,并且破坏了良好的趣味。

”似乎不问出眼泪就不是好节目,不把隐私挖得一清二楚就不是朋友。

其实这种做法恰恰违背了人际传播的要求。

也许受众一开始还能被这种强刺激吸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感一旦消失,这种节目就淡出人们的视线了。

所以电视谈话节目归根结底是要表现出一种对人的关爱。

咄咄逼人的谈话不能成为博人眼球的利器,反而是扼杀一个节目的凶手。

与冰冷严肃的事实相比,人们更乐意在交谈中感受情感的暖意。

参考文献:
【1】邵培仁.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徐金钟.平民意识——电视谈话节目的灵魂.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
【3】王群、曹可凡.谈话节目主持概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4】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5】吉妮·格拉汉姆·斯科特.脱口秀——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威力与影响.苗棣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