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一事一议_制度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难题解读

合集下载

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村级公益事业中,“一事一议”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它能够提高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推动村级公益事业的发展。

在实际的建设中,“一事一议”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村民参与度不高、决策不民主等。

本文将对“一事一议”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参与度不高在村级公益事业中,“一事一议”制度的初衷是要让村民更多地参与到村级事务中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事实上,很多村民并没有积极参与到“一事一议”的讨论和决策中。

他们对村级公益事业缺乏兴趣,甚至对此漠不关心,导致“一事一议”制度的执行效果不佳。

2. 决策不民主在一些村庄中,“一事一议”制度的执行往往缺乏民主性,一些村民代表会在没有充分听取村民意见的情况下就做出决策,导致一些决策并不是民意所向。

这样的情况既影响了村民的参与积极性,也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 财务管理混乱在“一事一议”制度下,村级公益事业的资金使用和管理问题也备受关注。

一些村级公益事业在进行投资和使用资金时缺乏规范和监督,导致财务管理混乱,有的资金被挪用,有的资金被浪费,严重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发展。

4. 项目执行缺乏效率在一些村庄里,一些“一事一议”制度下制定出来的项目由于缺乏有效的执行环节,导致项目执行效率低下,项目效果不佳。

这些问题影响了村级公益事业的发展和村民的利益。

二、对策建议要提高村民参与度,首先要提升村民的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一事一议”制度的重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

要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村民的公益事业意识和参与意识。

可以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制作宣传资料等方式,让更多的村民了解“一事一议”制度,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一事一议”制度下的决策应该更加民主化,具体做法可以是建立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在重大事项上进行公开投票或民主协商,使决策更加科学和合理。

“一事一议”制度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难题解读

“一事一议”制度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难题解读
受益 、 民主决策 、 限控制 、 向使 用 、 上 定 财务公 开 的原则 , 过 通
物 品的供 给职 能 , 通 过 征税 的方 式 来 筹集 资 金 。而 在农 并
村 , 是用 “ 事一议 ” 就 一 的公共 选择 制 度来 提供公 共 产 品 , 在 此过程 中 , 涉及到 复杂 的集体决策 , 核心难题 : 是农村居 其 一 民的偏好 如何真实显 示 ; 是如何进 行个人 偏好 加权形 成集 二 体 选择 。 3 农村 公共产 品偏好显 示及偏好加权 偏 好是 指个 体对 2个 或 2个 以上选择 对 象之 间关 系 的
理项 目和村 民认为 需要 兴 办 的集体 生 产生 活等 其 他公 益 事 业项 目” 。可见 ,一 事一议 ” “ 制度 是在 解 决一 级公 共 产 品 供给 时 , 了反 映农 民对公共 产品 的真实需 求而采 取 的主要 为 表达方式 之一 。从理论 上说 , 一事一议 ” “ 是一种 通过政 治程 序来提供公共 产品 和服 务的制度安 排 , 是构 建农村 基层 社 区 公共财政框架 的制度创新 , 构成 了公共选择 制度 的雏形 。
p b i o d sa c mp e r c s fc le tv h ie u lcg o swa o lx p o e so olciec oc .Th r r wo man p o lmsi t . w t h w r e p ee e c so rlrs— ee wee t i r be n i:1 Ho o s o tu r frn e fr a ei u d ns;2. w oc nd c e s n r frn e ih o fr c l cie c oc et Ho t o u tp ro a p ee e c sweg tt om ol tv h ie.I — e t neprtt n o u l o d h oywa are u . l e n d ph itr eai fp bi g o ste r sc rido t o c I e sa d meh dso h s o lmswee p o oe r m h y tm e e . d a n to fte eprbe r r p s d fo te s se lv 1

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事一议”制

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事一议”制

植 树 造 林 、 建 和 维 护 村 级 道 路 等 集 体 公 益 事 业 时 , 需 要 修 所 的资金和劳务要通过村民大会或者村 民代表大会 集体讨论 、 研 究 , 行 专 事 专 议 的 办 法筹 集 部 分 资 金 。 当前 ,一 事 一 议 ” 实 “ 制 度 已成 为 农 村 社 区公 共 产 品供 给 的 重 要 运 行 机 制 。
No. 21, 01 2 0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o enB s e aeId s y dr ui s Tr n ut ns d r
21 0 0年第 2 期 l
从博弈论 的角度看农村 公 共 产 品供 给 “ 一事 一 议 ” 制
王 鹏 远 朱 颖 妮 。
( . 南 师 范 学 院 历 史 系 , 西 渭 南 7 4 0 ;. 1渭 陕 1 0 0 2 西安 理 工 大 学 恩 政 课 部 , 西 西安 7 04 ) 陕 1 0 8
文 章 编 号 :6 23 9 (0 0 2—0 7O 1 7— 18 2 1 ) 1 9一 1 0
20 0 0年 农 村 实 施 税 费 体 制 改 革 , 消 了 乡 统 筹 费 、 村 2 1 基 层 政 府 特 征 取 农 . 教 育 集 资 等 专 门 面 向 农 民 征 收 的 行 政 事 业 性 收 费 和 政 府 性 ( ) 照 经 济 学 “ 性 经 济 人 ” 基 本 假 设 , 何 政 府 行 1按 理 的 任 而 基 金 集 资 , 消 了统 一 规 定 的 劳 动 积 累 工 和 义 务 工 , 革 村 为 主 体 在 其 行 动 过 程 中 都 会 追 求 自身 效 用 最 大 化 , 基 层 取 改 制 监 自利 性 明显 。 提 留征 收 使 用 办 法 为 “ 事 一 议 ” 它 是 农 村 税 费 改 革 的 配 套 政 府 由 于层 级 低 , 度 约 束 弱 , 督 成 本 高 , 一 , () 基 层 政 府 与农 民 长 期 博 弈 过 程 中 , 镇 政 府 依 靠 2在 乡 措 施 。所 谓 “ 事 一 议 ”是 指 在 农 村 兴 办 农 田水 利 基 本 建 设 、 一 ,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张宏韩树永来源:《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从公共产品本质特征入手,着重阐明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治理制度建设农村公共产品则是指农村地区农业、农村和农民生产与生活所需要的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的产品或服务,如义务教育、道路、科技服务等等。

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和解决。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1、供给严重不足(1)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目前全国有261个乡镇、5.4万个村不通公路;在全国104.3万公里的砂石土路面中,农村公路就有92.3万公里,占88.5%。

很多地方农村公路睛通雨阻,路况差,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基本生存条件无法保障。

同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弱。

过度砍伐和不合理的开采建设导致水土流失,引发了许多泥石流、洪涝灾害、农田被毁等问题。

(2)公共卫生事业停滞不前。

目前农村人均卫生事业费12元,仅为城市人均卫生事业费的27.6%。

这种状况使得农村基本医疗条件严重落后,机构凋零,设备陈旧,卫技人员短缺而且素质偏差,服务水平低下,乡、村两级卫生保健网几乎处于瓦解状态,公共卫生和各项预防保健工作难以落实。

特别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群体,过高的医疗费用,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经济承受力,不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已成为突出的问题。

(3)农村义务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虽然近几年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来,中央和省市加大了投入,但仍然只占很小比重。

尽管在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试行“一费制”,使当地农民的教育负担有所减轻,但目前基础教育费用较高,农民仍然难以承受。

此外,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令人担忧不少中小学的骨干教师或离开教学岗位,或流向城市,教育质量下降。

浅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对策[论文摘要]近年来,虽然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断增加,但与城市公共产品供给和农民实际需要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势必会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文章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对策。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处于严重的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状态,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因素。

因此,通过分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及其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对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从而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公共产品的内涵及特征公共产品是用来满足社会公众的共同需要,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的总称。

农村公共产品是用来满足农业、农村和农民生产、生活共同需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或服务的总称。

比如农村的基础设施、医疗卫生、义务教育、环境保护都属于农村公共产品。

相对于城市公共产品,农村公共产品除了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之外,还具有需求量大和供给困难的特征:1.从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量看。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众多且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农村地域广阔、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再加上有些公共产品是城市所没有的,如动物疫病防治、水利灌溉等等。

这就决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公共产品,特别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建设,具有很大的需求量。

2.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难看。

某些在城市中可以由私人提供的产品,如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等等,在农村则需要政府以公共产品的形式来提供。

而政府作为主要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在有限财力约束的条件下,很难有效地满足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二、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一)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比较落后,还是弱质产业,农业的发展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

“一事一议”下村级公益事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一事一议”下村级公益事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一事一议”下村级公益事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摘要:税费改革后,“一事一议”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其本身存在的制度设计缺陷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困难,使得其在实践中陷入困境。

若要走出困局,需从合理界定权责关系、制定村级议事规则、加强资金管理以及加大奖补力度等方面进行完善。

关键词: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农村经济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106-02一、“一事一议”制的缺陷(一)“一事一议”制存在制度设计缺陷当前农村开展公益事业的主要形式为“一事一议”制,其在农村公益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制度设计方面不够完善。

一方面,它违背公共财政基本理论,缺乏说服力。

公共财政的本质特征是“公共性”,政府本应该公平公正地向城市和农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而“一事一议”制的实行似乎明确了农村公益事业主要由农民自行负责,很明显,这与我国强调的公平公正统筹城乡发展是相悖的。

另一方面,“一事一议”制对公共产品及准公共产品的界定不明确。

虽然国家有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责任,但范围可商榷。

要在避免农民付出过多与对国家期待过多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有些纯公共物品可以也应该由政府全额提供,而某些准公共产品可以采取“一事一议”制等方式进行。

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像防护林建设、村内外道路、文化体育设施等本应由国家提供的社会公共产品也是由村民自行提供,显然不尽合理。

(二)“一事一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首先,议事难。

农民居住分散,集中起来开会非常不易,再加上大量农民外出务工,人口流动频繁,给集中开会增加了障碍,并且,由于务工人员难以参加本村的议事,又无权参与务工所在地的议事,导致部分群众基本权益无法保障。

其次,事难议,村民意见很难统一。

据了解,在家庭中有权力做主的青壮年大多外出谋生,留守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她们很难有自己的主见,甚至有了想法也不敢表态,导致“一事一议”制在讨论中冷场或是无法达成议事决议。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及对策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及对策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及对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相对城市地区明显不足。

在农村地区,教育、医疗、交通、文化娱乐等公共产品供给水平较低,很多地方甚至无法满足基本需求。

2. 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地区的财政收入相对城市较低,政府的财政投入也很难满足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

由于农村地区利益相关方众多,政府投入资源所面临的困难也更多。

3. 供给结构不合理目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以基础设施为主,对于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类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这从根本上影响了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由于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对于农村居民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的人口外流,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2.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导致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而一些地区则有着较好的设施条件。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出现一些地区的资源空心化现象。

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城市有差距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明显不及城市地区,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待遇欠佳,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也比较严重。

三、对策措施1.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要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首先要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

可以通过优化财政体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保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基本需求。

2. 完善供给结构在加大财政投入的也要优化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加大对于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投入。

要为农村地区居民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3. 引入市场机制在政府财政投入的也可以引入市场机制来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

后税费时代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的“一事一议”制度

后税费时代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的“一事一议”制度
a咂N i —h a U Te—xag Jm u ,X i in 。WA NG i J a
(- i n t 啪哟, a, lG ̄n sa4 O 7 / a 晒 br , ̄ Cal rl ', , l gh 10 9,Of a) f n
Ab ta t At it i p 0 n w a - l c sr c : s c 函 d d e xi  ̄  ̄ h  ̄ a yi e o r sd 0l m ,r e u l rd c u pyd kawi ep i t u d p bi po u t p l Oa L l b ad a的 ∞ t .P e c s l 。 r.
维普资讯
第1 6卷 第 2期
V_ . 6 No. 0 1 1 2
重庆 工 商大 学学报 ( 西部 论坛 )
JC o igT cn lB s esUnv ( s F xn h r n eh o ui s i.Wet  ̄ r ) d n


导言
那么“ 一事一议” 制度产生的动因是什么呢?通行的说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相对于农民的“ 私人产品” 而言, 用于 法是, 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必然诱发供给体
满足农村公共需要, 具有不可分割性、 非竞争性、 非排他性的 制的创新。“ 一事一议” 制度正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创
行 的“ 事一 议” 一 制度 对缓 解我 国农村 公 共 产品有 效供给 不足 不 可或缺 。通过 公共 产 品供 给制 度诱 致性 变迁 的模 型分 析 , 笔者 认 为, 是 由于税 费改革后 农村公 共 产 品供 求错 位 比较 明 显, 使 其供 给 制度 发 生 诱 致 性 正 致 变迁 , 限 于客观 形 势。 一事 一议 ” 又 “ 就是 这 一变迁 的产物 。 关键 词 : 农村 公共 产品 ;诱致 性 变迁 ;一 事一议

农村公共品供给:困境、原因与出路

农村公共品供给:困境、原因与出路

( 一)农村公共品供给总量不足 ,结构失衡
式从农 业获取 剩余 高达 6 0 -80 o O 一0 O亿 元 ,这使本 来就 弱的
农村公 共产品供 给总量不 足集 中体 现在以下 几个方 面 : 农业造血功能进一步 下降。二是 中央和地方财 权和 事权划分 l 、农业基础设施供给短缺 。笔 者近年来在农村 调研 时发现 : 极不合理 ,财权更多地集 中在中央和省级政府手 中 ,而事权 公共产 品 ,比如民 现在农村 的农 田水利 基础设施 大多是 在上世纪 5 —7 o 0年代 却进一步下移 ,本来属于 中央政府提供I 修建的 ,年 久失修 ,严重 老化 ,抵 御 自然 灾害的能 力较弱 ; 兵训练 、计划生育等也 由基 层政 府和农 民承担 。三是 由于我 自上而下 ”的供给机 制存在 农村交通 、通讯 条件有 了很大的改善 ,但仍有很 多农 村地区 们的干部任命和考核制度 以及 “ 缺陷 ,诱使基层政府部 门的决策者片面追 求 “ 政绩 ”和短期 的道 路是 土路 ,交通不便 ,远远满足不 了农 民生产 和生活的 向 需要 。2 、农 业科技投入不足 ,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人员极其 经济利益 ,导致有 限的公共 资源 被用来搞各种名 目}政 绩工 短缺 ,农 业科 技成果的转化率明显偏低 。目前 ,我 国的农业 程和形象工程 ,而没有 更多地用于农 民急需的 农村公共产 品 科研和技术推广投 资占农 业总产值的 比例接近 Q %,而发达 建设上 ,进而导致 我国农村 公共产 品的供给 不仅总量短 缺 , l
农村公共 品是指具有非竞争 』 生和非排他性 、用 于满足 农 少数 贫困地 区不惜 耗 巨资修建利 用率极 低的高档 楼堂馆所 、 村公共需要 的产 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 的发展 ,农村公 共品 文化广场 、歌舞 厅、农贸市场等 ,这既浪费 了大量公共资源 , 供给 面临的矛盾和 问题不断涌现 ,严重影响 了农业经济 的发 也使 当地财政背上 沉重的包袱 ,严重影 响当地经济社会长远

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事一议”制

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事一议”制

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事一议”制“一事一议”制度成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运行机制,是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的结果;但在实践中“农户选择不提供,基层政府也选择不提供”成为唯一的纳什均衡。

借鉴马萨模型原理,并结合相关利益群体分析法,从政策外界环境及政策的相关利益群体对农村“一事一议”制度进行分析。

标签:“一事一议”;博弈论;公共产品供给2000年农村实施税费体制改革,取消了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了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为“一事一议”,它是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措施。

所谓“一事一议”,是指在农村兴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修建和维护村级道路等集体公益事业时,所需要的资金和劳务要通过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讨论、研究,实行专事专议的办法筹集部分资金。

当前,“一事一议”制度已成为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运行机制。

1 “一事一议”实施情况从议事的程序来看,由村中精英和能人等少数人掌握着政策的流程和人员代表。

所议的事情大都是由两委会商量,确定议题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代表都是由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

从政策的执行情况来看,执行情况亦很不理想。

段应碧和宋宏远的课题组2调查的237个村中有65个村子没有开展“一事一议”,占调查村总数的27.4%。

在已开展“一事一议”的村子里,所议事项主要为村级道路和灌溉设施。

在开展“一事一议”的172个村子中,议事总数362件,平均每村议事2.1件。

村级“一事一议”筹资方式多种多样,但农民仍是筹资的主体。

在议成的273件事情中,有26件事由村集体出资;有6件事由私人老板全部捐款;全部依靠村民集资的有155件。

另外,2005年杨天赋到枣阳市农村调研,发现“一事一议”大多流于形式,有名无实。

调查的不同类型的16个行政村中,没有一个村利用该制度兴修农村水利的成功案例。

从总体来看,采取“一事一议”制度进行筹资筹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内供给不足,拓宽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渠道,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公共产品特性和目前农村与农民实际情况以及制度自身的缺陷,“一事一议”制度执行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新时期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探析

新时期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探析

新时期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探析摘要: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是阻碍新时期农村发展的问题之一。

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了建立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供给主体、建立农民需求表达机制、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政府主导多元化供给主体需求表达机制我国现阶段出现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问题。

为解决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

1农村公共产品的定义最早对公共产品进行定义的是美国经济学院保罗·萨缪尔森[1],他认为公共产品是指这样一类产品:“每个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在农村范围内为农村居民共同消费、为农村生产和生活消费、为农村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具有非排他性和公益性的各类物质或服务产品。

2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文献综述公共产品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扮演者非常关键的角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农村建设是新农村公共产品的建设。

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供给主体单一、责任不清、供给总量不足、供需结构失衡等(李彦明,2006;布茂勇、魏庆山,2005。

)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叶兴庆认为应该首先建立公共产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链接机制,实现农民公共产品需求的有效表达,实现需求和供给的平衡(叶兴庆,1997);李秉龙和李彬认为,政府应该引入多元化的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李秉龙,2003;李彬,2004)。

虽然关于农村公共产品的研究成果显著,但是,由于客观存在的制度、财政、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3我国现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现状及原因分析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比较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通过已有的文献研究和实证调查,可以发现我国现有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其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单一;其二,我国现有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有失公平;其三,农村公共产品的财政投入缺乏激励;其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

农村“一事一议”政策解读

农村“一事一议”政策解读

优秀文档,精彩无限!附件农村“一事一议”政策解读1.什么是一事一议?答:一事一议是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简称,是指为兴办村民直接受益的集体生产生活等公益事业,按照规定的民主程序确定的村民出资出劳的行为。

是村级组织在农村税费改革后,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及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劳务用工,由受益村民共同商议,并筹资筹劳进行建设的一种制度。

这里所说的“事”,就是指农民迫切需要的、直接受益的、愿意共同筹资筹劳来办的事;“议”,就是由农民来商议,让农民自己主张、自己决策。

2.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对象是什么?答:筹资的对象为本村户籍在册人口或者所议事项受益人口。

筹劳的对象为本村户籍在册人口或者所议事项受益人口中的劳动力(指男性18-55周岁、女性18-50周岁)3.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原则是什么?答:筹资筹劳应遵循村民自愿、群众急需、直接受益、量力而行、合理限额、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原则。

4.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限额标准如何界定?答: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实行上限控制。

一年内每人筹资不得超过上一年度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

确有需要,也可以几年累计一次筹资(最长不超过3 年,且需经省级减负部门审批)。

优质文档,精彩无限!一年内每个劳动力筹劳不得超过3 个工作日。

对于由部分自然村或村民小组进行筹资筹劳的资金和劳务,计入年度村内筹资筹劳总额,不得超过上限控制标准。

以资代劳工价标准按财政部规定每个工作日20元。

筹资筹劳所涉及的户籍人口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当地县级统计部门公布的全县(区)统计数据为准。

5.哪些人员可以不承担筹资或筹劳任务?哪些情形可以减免筹资或筹劳任务?答:国家规定可以不承担筹资或筹劳任务的人员有:(1)五保户、现役军人不承担筹资筹劳任务;(2)退出现役的伤残军人、在校就读的学生、孕妇或者分娩未满一年的妇女不承担筹劳任务。

国家规定可以减免筹资或筹劳任务的情形有:(1)家庭确有困难,不能承担或者不能完全承担筹资任务的农户可以申请减免筹资;(2)因病、伤残或者其他原因不能承担或者不能完全承担劳务的村民可以申请减免筹劳。

农村村级公共产品“一事一议”难题与破解

农村村级公共产品“一事一议”难题与破解
期 ]20 0 0 0 8— 5— 5
[ 基金项 目]20 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 文社科重 点研 究基地—— 四川循 环经济研 究 中心资助课 题《 07 四川丘 陵地 区 业面 农
担、 维护农 民利 益 的 同时 , 保证 农 村 村 级公 共 产 品 的 资金
而取消“ 两工” 后村 内兴办集体 和公益事业 , 要通过村 民 大会或者村 民代表大会集体讨论、 研究 , 采取“ 一事一议 ”
办法筹 集部 分 资金 , 地方 政 府 应 对 村 内实行 “ 事一 议 ” 一
6 8万农 村 住 户 的抽 样 调 查 显示 ,0 5年 “ 事 一议 ” . 20 一 筹
共 产 品“ 事一议 ” 一 的制度 安排 作 为我 国农 村 税 费 改革 后 广 大农 村地 区村级 公共 产 品的提供 形式 便 出现 了。
村级公共产品消费过程中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
发展的 需要 。因此 , 正确认 识“ 一事一议” 制度安排的 内在 运行机 制 , 解其运 作 中存在 的难题 , 化 对社会 主 义新农村
建设具有理论和现 实意义。 。 [ 文章编号] 0 8 8 8 ( 08 0 0 8 17 4— 4 7 2 0 ) 8— 0 9一o 4
[ 关键词 ]一 事一议 ; 村级公共产 品; 效用函数
[ 摘
要 ]农村村 级公 共产品“ 事一议” 一 是农村税 费改革的配套性制度 安排 , 目的是在 不增加 农民 负担 的前 其
提下 , 保证 农村税 费改革后农村村级公共产品 的正常、 有效供给 。但农村村级公 共产品“ 事一议” 一 制度 的 实施 结果
却 出现 了“ 事难议 , 议难决 , 决难 行” 三难 ” 的“ 状况 , 级公 共产品供 给水平难 以满足农 业生产、 民生活和 农村社会 村 农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分析与解决方案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分析与解决方案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分析与解决方案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对农民群众的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和不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分析供给不足的原因1.资源配置不均导致供给不足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相对较为落后,资源的分配不均衡成为制约公共服务供给的关键问题。

优质资源更多地集中在城市地区,而农村地区则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专业人才支持。

2.融资渠道有限制约供给融资渠道的限制也是导致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重要原因。

相较于城市地区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农村地区的融资渠道相对狭窄,使得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的筹资难度加大。

3.决策机制不完善阻碍供给农村地区的决策机制相对滞后,农村公共服务的决策难度较大。

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安排往往无法与农民实际需求相匹配。

二、解决供给不足的方案1.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投入应得到进一步加大。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在农村地区建设更多的基础设施,提高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2.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建立农村公共服务的多元化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建设与运营。

例如,可以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专门用于农村公共服务的贷款,并鼓励农村地区开展社会资本合作建设。

3.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决策机制改革农村公共服务的决策机制,充分考虑农民的意见和需求。

可以建立村级民主议事机制,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让农民参与决策,并确保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更好地满足实际需求。

4.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人才培养,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引入专业人才,带动农村地区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5.加强政策支持与监管加强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和监管机构。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及对策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及对策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及对策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成为了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匮乏、农民收入水平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如何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已成为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存在问题及改善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包括道路、桥梁、水利设施、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存在设施老化、质量不达标、覆盖面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生产和生活。

2.公共服务匮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中,公共服务匮乏是另一个突出的问题。

如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资源严重不均衡,在各项公共服务机构普遍匮乏、服务水平不高、服务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3.农民收入水平低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导致农民收入水平低,生活条件较为艰苦。

在农村地区,因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导致农民缺少公共服务支持,影响了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二、存在问题1.政策体系不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部分是由于政策体系不完善所致。

现行政策体系中,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

2.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投入不足也是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匮乏等问题。

3.服务水平不高三、改善对策1.加大政府投入为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问题,首先需要加大政府投入。

加大政府投入是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的基础。

通过适当的政府投入,可以促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服务资源,提高服务水平,从而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

2.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其次需要建立健全政策体系。

政策体系的完善对于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从而推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的改善。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在促进农村公共品发展中的作用及优势分析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在促进农村公共品发展中的作用及优势分析

减 弱 。 为保 障公 共 品 的 供 给 , 央 提 出通 过 “ 事 一 议 , 资 筹 中 一 筹
劳 ” 解 决 农 村 公 共 品 短 缺 的 问 题 , 而 , 一 制度 安 排 在 具 体 来 然 这 实 施 的过 程 中 存 在 许 多 弊 端 , 果 不 尽 如 人 意 。 林 万 龙 (0 2 效 20 )
私 人 或 非 政 府 组 织 自发 来 提 供 。农 村 税 费 改革 后 , 步 取 消 了 逐 “ 提 五 统 ” “ 工 ” 乡村 两 级 为 农 村 提 供 公 共 品 的 能 力 急 剧 三 和 两 .
府 也 意 识 到 了农 村 公 共 品供 给 所 面 临 的 困境 , 采 取 积 极 的 措 正
为 应 该 对 其 加 以完 善 。 杨 卫 东 、 永 莲 (0 5 认 为 尽 管 我 国 大 王 20 )
部分地 区依靠 “ 一事一议 ” 的方式来提供 公共 品存 在不少 问题 ,
但 更 应 该 对 其 加 以完 善 而 并 非 简 单 的 废 止 。 陈 定 洋 、王 泽 强 (0 8 基 于 博 弈 论 对 “ 事 一 议 ” 度 运 行 进 行 理 论 推 导 , 调 20 ) 一 制 强
表 现 就 是 公 共 产 品 供 给 的 不 平 衡 。加 强 对 农 村 地 区 公 共 品 的 供
给 可 以 有 效 带 动 农 业 和农 村 经 济 的 发 展 ,提 高 农 民 的 生 活 质
量 . 根 本上使“ 从 三农 ” 问题 得 到 有 效 解 决 。 由于 公 共 品是 具 有 非 排 他 性 和 非竞 争 性 的 特 殊 商 品 , 得 公 共 品 的供 给 无 法 依 靠 使
[ 关键词 】 农村公共 品; 一事一议 , “ 财政奖补” 制度 ; 势分析 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事一议”制度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难题解读朱刚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 “一事一议”制度作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存在着众多的制度难题。

公共产品提供是一个复杂的集体选择过程,其中,最主要有2个难题:一是农村居民的偏好如何真实显示;二是如何进行个人偏好加权形成集体选择。

公共产品理论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提出了从制度层面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一事一议;农村公共产品;偏好显示;偏好加权中图分类号 F30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8)35-15705-03I nterpret a ti on of the Supply Problem s of Rura l Publi c Goods under “One Project One D iscussion ”System ZHU Gang (College of Public Management,Nanjing Nor mal University,Nanjing,J iangsu 210097)Abstract A s the supp ly system of rural public goods,the “one p r oject one discussi on ”system had s ome system p r oblem s .The supp ly of public goods was a comp lex p rocess of collective choice .There were t w o main p r oblem s in it: 1.How to show true p references of rural resi 2dents; 2.How to conduct pers onal p references weight to f or m collective choice .In 2dep th interp retation of public goods theory was carried out .I deas and methods of these p r oblem s were p roposed from the system level .Key words “One p r oject one discussi on ”system;Rural public goods;Preference show;Preference weight基金项目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基金项目(04ZZ A001)。

作者简介 朱刚(1984-),男,江苏常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职能与第三部门。

收稿日期 20082092221 “一事一议”制度“一事一议”是指在农村税费改革或取消后,为兴办村民直接受益的集体生产生活等公益事业,遵循量力而行、群众受益、民主决策、上限控制、定向使用、财务公开的原则,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集体讨论,筹集项目所需资金和劳务的一种农村公共产品提供方式[1]。

关于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适用范围中央有明确的规定,即“村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道路修建、植树造林、农业综合开发有关的土地治理项目和村民认为需要兴办的集体生产生活等其他公益事业项目”[2]。

可见,“一事一议”制度是在解决一级公共产品供给时,为了反映农民对公共产品的真实需求而采取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从理论上说,“一事一议”是一种通过政治程序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制度安排,是构建农村基层社区公共财政框架的制度创新,构成了公共选择制度的雏形。

2 农村公共产品的特殊性与集体选择过程农村公共产品是指相对于农民的“私人产品”而言,用于满足农村的公共需要,具有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产品。

也就是说,公共产品常出现下列情况:承担了成本,但是不能完全享有收益(基于过高的排他成本或者根本不具有排他的可能性);或者享有了收益,但是没有承担成本(搭便车行为)。

成本与收益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使得决策者———公共产品的消费者农民得不到直截了当的反馈。

这产生了2种可能,一是成员意识不到自己的利益所在;二是基于收益和成本的比例在农村群体成员之间的不对称分布,个体偏好会有所不同。

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公共产品的另一个特殊性在于缺乏一种表达需求和定价机制。

竞争性的私人物品通过市场交换所获得的收入提供了公众对于该项物品需求的信息。

但是,在惩罚威胁下得到的税收却不表达对于一项公共物品的偏好。

因此,集体消费单位(由该辖区内所有潜在的公共物品受益者组成,通常情况下辖区政府是此集体消费单位的当然代理者)需要建立替代性的价格机制,来表达其对公共物品的需求[3]。

公共物品的上述2个特性使得要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要么几乎是不可能,要么会供给不足。

通常的解决办法是政府承担起公共物品的供给职能,并通过征税的方式来筹集资金。

而在农村,就是用“一事一议”的公共选择制度来提供公共产品,在此过程中,涉及到复杂的集体决策,其核心难题:一是农村居民的偏好如何真实显示;二是如何进行个人偏好加权形成集体选择。

3 农村公共产品偏好显示及偏好加权偏好是指个体对2个或2个以上选择对象之间关系的一种主观感觉。

社会公众在私人产品面前会真实地显示其偏好,但在公共产品面前不一定真实地显示其偏好[4]。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没有一种理想的机制能够将所有的个人偏好综合为一种社会选择,由于公共产品需求的决定大多以投票的方式,通过多层委托———代理来进行,因而必然存在偏好显示与偏好加权这2个基本问题。

3.1 偏好显示问题 现实生活中,人们显示公共产品偏好最基本的途径,也是使用最多的手段就是投票。

从经济学角度看,正是受投票净预期收益的驱使才促使人们采取这样的行为。

但对于投票者来说,还存在另一个问题:什么情况下投赞成票?什么情况下投反对票?这取决于他从公共产品方案中获得的预期收益与为此承担的税收份额之比较。

如果边际收益不少于税收份额,他就会投赞成票。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公共产品供给方案的态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投票者的收入水平和税收制度是2个重要的因素。

农村一般农民收入水平不高,较城镇居民,农民更不愿意放弃私人产品的消费来换取更多的公共产品,即农民较城镇居民其边际替代率会小一些。

而随着2006年农业税和乡镇统筹费取消后,农民每年缴纳的费用不得超过15元,并且实行现收现支方式,每项公共事务由农民采取投票方式决定支出预算。

在“一事一议”制度安排下,为了促使农民真实地显示其偏好,可以借鉴公共选择理论提出的2种方案:征税投票和投否决票。

3.1.1 征税投票。

这是美国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08,36(35):15705-15707责任编辑 罗芸 责任校对 李洪戈登・塔洛克设计的。

其基本思路是要求每个人对公共产品方案投票时必须显示其偏好强度,并通过对投票人征收某种税收促使其真实地显示偏好,然后宣布偏好强度最大的方案获胜。

设X、Y、Z3人对方案A和B表决,如果A方案获胜能给X和Z带来30和20元的预期收益,而B方案获胜能给Y 带来40元的预期收益。

为保证偏好显示的真实性,需要征税。

就X而言,他参与投票则会使A获胜,否则会使B获胜,说明X是否参与投票结果大不一样,这时,X就要纳税。

税额等于B获胜时Y的预期总收益与Z的预期总收益之差,即20元(40元-20元)。

同理,Z也要纳税,税额为10元(40元-30元),Y则不必纳税,因为无论Y是否参与投票,结果都是A获胜。

这种规则的设计使每个人面临压力和激励去显示自己的真实偏好,如果X申报的收益少于20元,则B获胜;如果X申报的收益大于20元,则A获胜。

显然,没有鼓励少报或多报,否则,就要冒失败或纳税的风险。

征税投票方案参见表1。

表1 征税投票方案Table1 Program of t ax vote元投票人Voter 方案Sche meA B税收TaxX3020Y400Z2010总额T otal5040303.1.2 投否决票。

这是由美国另一位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丹尼斯・缪勒设计的。

其基本思路是每个投票者都提出一个方案,加上维持现状的方案共(n+1)个,投票顺序随即决定,但实行一票否决制,且每人只能投1次否决票否决其中的方案,最后留下的便是获胜的方案。

设X、Y、Z3人决定一块土地的用途,现已提出A、B、C3个方案,其内容分别为建广场、做草坪、建停车场,维持现状的方案为M,其内容为闲置。

假定4个方案给X、Y、Z3人带来的预期收益分别是A(20、20、100),B(30、50、30),C(50、40、40),M(0、0、0)。

每人都否决预期收益最小的方案,结果X、Y否决了A,Z否决了B,剩下方案C获胜。

这种规则会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偏好,同时又有权否决对自己最不利的方案,因此每个人都抱这样的动机:不要提出被其他成员强烈反对的方案,相反还要积极考虑其他成员的利益。

投否决票方案参见表2。

表2 投否决票方案Table2 Program of veto vote元投票人VoterA B C MX2030500Y2050400Z10030400总额T otal1401101300 以上2种方案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如何真实显示偏好问题,对“一事一议”制度下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偏好显示具有较好的理论及实践指导意义。

3.2 偏好加权问题 假定农民能真实地显示对公共产品的个人偏好,那么如何把个人偏好加权成一个集体的偏好?在现代民主社会,偏好加权仍然是通过投票得以完成的。

为此,人们提出了许多投票规则,包括全体一致规则、最优多数规则、相对多数规则、简单多数规则和数点选举法等。

这些规则在特定条件下都有其可取之处。

3.2.1 全体一致规则。

某一公共产品方案交全体当事人投票,只有当所有参与者一致同意后方可实施。

这一规则照顾到每个人的利益,又不使任何人受损并至少使一人受益,从而实现帕累托最优。

现实生活中,农村公共产品决策中的“一事一议”制度设计,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全体一致规则”的投票。

3.2.2 最优多数规则。

投票中表决一个方案通常有2种成本,一个是决策成本,包括投票所需时间、交通成本以及修改、解释方案所需的成本;另一个是预期外在成本,即一个方案强制实施后给他人带来的损失。

若一个方案必须在决策成本和预期外在成本之和最小时才能通过,那便是最优多数规则。

3.2.3 相对多数规则。

在这一规则中,每个投票者据其偏好的顺序对方案进行排列。

假定有N项方案,则对最佳选择投第1顺序,而对最差选择投第N顺序,最后将所有投票者的顺序数相加,得到最低顺序数的议题即为获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