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实践的演进历程研究【精品发布】
[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财政政策历史回顾]财政政策
![[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财政政策历史回顾]财政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4e72fe30d15abe23492f4ddf.png)
[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财政政策历史回顾]财政政策一、1978-1992 年行政色彩浓厚的财政政策从1978 年到20 世纪90 年代初期,我国在正式文件中没有明确提出财政政策的概念,实践中运用了一些财政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这一阶段的财政政策调整都带有鲜明的计划色彩,在各类措施中行政手段和财政直接支付占多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为了使国民经济尽快摆脱因文革所形成的长期停滞的不利局面,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由于经验匮乏,导致财政赤字严重、社会总需求与总消费的结构不合理、物价快速上涨,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的首次经济过热现象。
针对经济过热的现象,1979-1982 年实行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主要运用的是行政直接控制的手段进行调控,包括减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减少基建的规模。
引导国家预算外资金合理运用等。
但由于调整的力度过大,国民经济出现下滑,1982-1987年再次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增加有效供给,一方面是扩大财政支出,另一方面是发行国债筹集收入以满足支出需要。
然而,1984年以后,我国国民经济又出现过热的势头,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矛盾不断显现,差额不断扩大,于是1988 年,党中央提出了紧缩性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方面,采取了大规模压缩固定资产投资、紧缩中央财政支出等措施。
这一系列的紧缩性政策带来了整个社会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下降,市场开始出现疲软。
直至1991-1992 年增加投资、扩大支出、发行国债的积极财政政策得以实施。
在积极财政政策刺激下,我国经济短期内迅速复苏。
二、1993-1997 年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20 世纪90 年代初期的积极财政政策虽然刺激了我国经济复苏,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是又一次的经济过热,集中表现为:高投资,1992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44.4%,1993 年甚至高达61.8%;高财政支出,1993-1994 年的财政支出指数分别高达124.1%、124.8%;1994-1995 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高达124.1%、117.1%。
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和经验

1、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和影响是我国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直接导因。
2、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导致的国内有效需求不 足是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深层原因。
面对当时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式,党中
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筹集
更多的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扩
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英明决策。
4、更加注重深化财税改革,切实增强财 政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把深化改革与促进发展结合起来,不断深
化财政体制、税收制度、预算制度和财政管理
制度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
制机制,建立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
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进一步规范专项转移支
财政调整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促进调整国民
收入的分配格局,引导消费的财政政策要加以
完善,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3、更加注重和保障民生,切实推动经济 社会协调发展。
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进一步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财力配置,集中财力
办大事,把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改善民生和发
展社会事业。
4、工具多。将预算、税收、贴息、减费、增 支、投资、国债、转移支付等若干财政政策工 具组合起来一起使用。
相比十年前,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
最大亮点就是改善民生,解决老百姓的
后顾之忧,从根本上增加居民收入、提
高居民的消费能力,把扩张性政策从短
期之举转为长期之策。
(四)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效果
1、宏观经济急速下滑的趋势已得到抑制 2、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演变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演变过程第一阶段是从1979年到1992年。
这一阶段的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呈现出有效供给不足的特征,资金需求一直有较大缺口,因此财政货币政策配合更多着眼于影响总供给,并且以“松”为主的扩张性政策搭配出现更多。
具体来看,从1979年到1980年,主要表现为两大政策“双松”配合;1981年是财政政策紧,而货币政策松;1982年到1984年,表现为两大政策“双松”配合;1985年则是两大政策“双紧”配合;1986年到1988年,仍表现为两大政策的“双松”配合;1989年到1991年,是两大政策的“双紧”配合;1992年到1993年上半年,再次出现“双松”配合。
该阶段的财政货币政策配合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政策协调的外部环境尚不完善,表现为政策作用的微观主体多是国有企业,并且通常运用行政性手段来完成政策实施。
二是在长期短缺经济环境影响下,政府还缺乏市场经济调控机制应用的经验,表现在两大政策协调方面,一直以直接调控为主,很少用财政和金融中间变量来间接影响经济主体,而且“同松同紧”情况居多,没有更多的多元化政策搭配,这也造成了政策协调的效果不佳,“一放就乱,一抓就死”成为常态。
第二阶段是从1993年到1996年。
该阶段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开始迅速提高,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微观经济主体的活跃程度也在提高。
但与此同时,在有效供给不足的背景下,经济过热也导致了通货膨胀的风险积累。
从1993年下半年到1996年,财政货币政策一直采取“双紧”配合,政策协调目标就是通过紧缩性政策,来控制赤字、减少发债、压缩政府开支、控制货币总投放量等。
与此同时,两大政策配合也逐渐获得制度改革方面的基础,其中1994年的税制和分税制改革逐渐奠定了公共财政的基础,而1995年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也使得货币政策制定进一步得以独立。
应该说这期间两大政策的协调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包括调控手段多样化配合、调控技巧改善、驾驭宏观经济能力有所提高,这对于实现经济“软着陆”起到了较大作用。
我国财政改革和政策实践研究

e c o n o m i c c r i s i s S O a s t o s t a b i l i z e t h e e c o n o my ,a d j u s t e d he t s t r u c t u r e o f e c o n o m y S O a s t o c h a n g e t h e p a t t e r n f o e c o n o mi c g r o w t h ,a n d
s o l v e d t h e l i v e l i h o o d i s s u e s S O a s t o p o mo r t e s o c i a l h a r mo n y f r o m k n o wi n g a b o u t t h e c o n c e p t i o n o f t h e i f s c l a p o l i c y t o s t a r t i n g u p i t s p r a c i t c e, a n d o t u s i n g p r o i f c i e n l t y i t . T h e i f s c l a p o l i c y h a s e mp h a s i z e d s u p p l y ma na g e me n t i n he t p oc r e s s .S e c o n d l y, t h e i f s c a l p o l i c y
h a s d i s p l a y e d d o u b l e f e a t u r e s f o p u b l i c i f n nc a e a n d s y s t e m r e f o m. r L 丑 s n y ,w e s h o u l d s u mm a r i z e mo e r t h e e x p e i r e n c e s f r o m t h r e e w a y s
我国财政改革和政策实践研究

我国财政改革和政策实践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财政体系也在不断改革中。
这些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提高财政体系的效率与灵活性,并且推动经济稳定增长。
本文将就我国财政改革和政策实践进行探讨和研究,希望为下一步的财政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历程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
当时我国经济仍然是计划经济,财政体制也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
但是这种计划经济模式的不足逐渐浮现,因此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政府推出了一系列财政改革措施。
1994年,我国推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法》,明确了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分权,建立了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体制,明确了地方财政自治原则。
这项改革使得我国财政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同时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2000年,为了加强对国防与国家安全的投入,我国又实施了军费改革,重新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责任,加快了国防现代化的步伐。
2003年,我国推出了《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这项改革主要的目标是加强财税体制的完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013年,我国政府推出了关于建立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意见。
这项改革意见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分类管理和保障机制,完善中央与地方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机制。
二、我国财政改革的成效与不足1. 成效我国财政改革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
首先是财政体制逐渐趋于科学和合理。
当财政体制完善之后,政府的投资项目将会更加务实和高效,从而进一步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其次是地方财政自治原则得到继承和完善。
这主要是在税收政策方面得到了体现。
地方政府依据地方的经济特点,可以自行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税收政策,这种自治原则能够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与成果,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2. 不足我国财政改革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财税体制改革在部分地区的实施过程中不够完善,地方的财政自主权不够充分,这可能会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
中国财政政策的演变

效果:实现GDP较上年增长13.5%
时间:1988年 背景:从1984年后期开始,国民经济过热的 迹象又逐步显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 额不断扩大,投资消费高速增长,价格总水 平大幅攀升。为满足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的要求和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国 家不断扩大财政赤字,而为弥补赤字,银行 超量发行货币,又加剧了物价指数上升。 类型:实行紧缩财政政策 工具: ① 缩小财政开支,减少政府购买(大力压 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② 调整税收政策(进行税利分流试点和税 制改革) 效果: 紧缩的财政政策减少政府财政支出, 社会流动的货币数量减少,减少政府购买, 在乘数的影响下,国民收入成倍下降。本年 实际GDP增长11.3%。
时间:1993年 背景:1993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继 续攀升,投资增长过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 的“瓶颈”制约进一步加剧,市场物价水平迅 速上升,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类型: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 工具: ① 改革财政体制,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 关系 ② 税收工具(实行税利分流,规范政府与企业 的分配关系,进行大规模的税制改革。 )
1600000 1400000 1200000 1000000 800000 600000 400000 200000 0
第四阶段经济发展情况
NI
GDP
单位:亿元
时间 NI GDP
2003 年 1365 76.3 1374 22.0
2004 年 1614 15.4 1618 40.2
2005 年 1859 98.9 1873 18.9
9123.6 9098.9
17188.4 15180.4
27208.2 27194.5
时间:1979年 背景: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及引发 的财政赤字严重、投资需求和消 费需求双膨胀、物价持续上涨、 外贸逆差增加等问题
中国财政制度的演变和改革

中国财政制度的演变和改革财政制度是指国家收入和支出的组织和运作方式。
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财政制度也在不断演变和改革。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梳理中国财政制度的演变和改革历程,并探讨现有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未来改革的方向。
1. 传统财政制度的特点中国传统的财政制度主要是基于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和官僚制度建立起来的。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主要是依靠土地税收来维持活动的,而种地的农民则是从事生产和缴纳赋税的主体。
在财政预算方面,各级官员都有权利批准预算,而且有着相当大的自主权,这就导致了在财政预算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滥用权力问题。
2. 新中国成立后的财政制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财政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国家实行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权的体制,形成了财政分级管理的制度。
此外,政府还实行了统一的财政预算制度,确定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国有企业的预算。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国家采取了民主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并进行了土地收归国家的政策,通过这些改革措施,国家财政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3. 财政制度改革的新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家财政制度也相继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了现代财政制度,建立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收支平衡制度,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权体制,构建了财政预算制度,建立了财政制度的两条主线:管理预算和管理资金;二是建立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加强企业破产管理和法律制度改革,并公开控制财政;三是完善税收体系,加大税收征收的力度,实行营改增、个税法修订等措施,以缩小财政收支之间的差距和防范财政风险,降低社会不公,实现税收的公正和有效;四是推进地方债券市场化,促进区域税收共享和财政投融资机制改革。
4. 现有财政制度的问题和改革方向虽然中国的财政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财政制度的不断完善还存在一些问题。
我国财政政策发展过程

我国财政政策发展过程财政政策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
那么,我国财政政策发展过程有哪些?店铺为您分享。
我国财政政策发展过程财政政策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制约,国家不可能大规模组织社会经济生活。
奴隶主和地主阶级的财政政策主要为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政治职能服务在资本积累阶段和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统治者一般都推行掠夺性财政政策,以加速资本积累的过程。
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实行简政轻税、预算平衡的财政政策,以利于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激化,政府的经济职能逐渐增强,财政政策不仅为实现国家政治职能服务,而且成为政府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工具。
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产生,财政政策成为调节经济、挽救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常常在经济萧条时期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社会总需求,加快经济复苏;在经济高涨时期,则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以减少社会总需求,延缓经济危机的来临。
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国家集中了全体人民的意志,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能自觉地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制定财政政策。
一方面促进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一方面组织和协调社会经济生活,为巩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服务。
财政政策的手段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国家为实现财政政策目标所采取的经济、法律、行政措施的总和。
经济措施主要指财政杠杆;法律措施是通过立法来规范各种财政分配关系和财政收支行为,对违法活动予以法律制裁;行政措施指运用政府机关的行政权力予以干预。
财政政策手段的选择是由财政政策的性质及其目标所决定的。
财政政策的阶级性质和具体目标不同,所采取的手段也不同。
中国财政政策的手段中国财政政策的基本手段有:①国家预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演变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演变过程第一阶段是从1979年到1992年。
这一阶段的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呈现出有效供给不足的特征,资金需求一直有较大缺口,因此财政货币政策配合更多着眼于影响总供给,并且以“松”为主的扩张性政策搭配出现更多。
具体来看,从1979年到1980年,主要表现为两大政策“双松”配合;1981年是财政政策紧,而货币政策松;1982年到1984年,表现为两大政策“双松”配合;1985年则是两大政策“双紧”配合;1986年到1988年,仍表现为两大政策的“双松”配合;1989年到1991年,是两大政策的“双紧”配合;1992年到1993年上半年,再次出现“双松”配合。
该阶段的财政货币政策配合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政策协调的外部环境尚不完善,表现为政策作用的微观主体多是国有企业,并且通常运用行政性手段来完成政策实施。
二是在长期短缺经济环境影响下,政府还缺乏市场经济调控机制应用的经验,表现在两大政策协调方面,一直以直接调控为主,很少用财政和金融中间变量来间接影响经济主体,而且“同松同紧”情况居多,没有更多的多元化政策搭配,这也造成了政策协调的效果不佳,“一放就乱,一抓就死”成为常态。
第二阶段是从1993年到1996年。
该阶段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开始迅速提高,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微观经济主体的活跃程度也在提高。
但与此同时,在有效供给不足的背景下,经济过热也导致了通货膨胀的风险积累。
从1993年下半年到1996年,财政货币政策一直采取“双紧”配合,政策协调目标就是通过紧缩性政策,来控制赤字、减少发债、压缩政府开支、控制货币总投放量等。
与此同时,两大政策配合也逐渐获得制度改革方面的基础,其中1994年的税制和分税制改革逐渐奠定了公共财政的基础,而1995年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也使得货币政策制定进一步得以独立。
应该说这期间两大政策的协调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包括调控手段多样化配合、调控技巧改善、驾驭宏观经济能力有所提高,这对于实现经济“软着陆”起到了较大作用。
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

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摘要】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财政收支变化、主要措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也存在财政政策的不足之处,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未来应着重优化政策措施,推动经济发展。
对于全球经济,我国的财政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需与国际接轨,共同应对全球经济挑战。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经验与教训将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引言、背景、目的、意义、正文、宏观调控、财政收入、支出、变化、主要措施、影响、不足、改进方向、结论、总体成效、未来发展方向、建议、全球经济、启示1. 引言1.1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可以说是在经济发展和国际环境变化的双重压力下进行调整和优化的过程。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转型升级,财政政策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逐渐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财政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变化也对我国的财政政策提出了巨大挑战。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给我国的外部环境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必须通过财政政策来应对这些挑战。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可以说是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之间寻求平衡和发展的过程。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政府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政策,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2 目的和意义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有效引导经济发展,保障国民生活,促进社会稳定。
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调节经济运行的总量和结构,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目的包括促进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我国财政政策的意义不仅在于实现国内经济稳定增长,还在于应对全球经济形势变化,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近年来的财政政策及实践

近年来的财政政策及实践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税收、补贴、赤字、国债、收入分配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是政府进行反经济周期调节、熨平经济波动的重要工具,也是财政有效履行配置资源、公平分配和调控经济等职能的主要手段。
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来,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宏观调控的特定任务,我国先后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具有扩张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和趋于中性的稳健财政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2008年以来,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央对宏观调控导向作了两次重大调整。
年中,适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防经济过热、防明显通胀,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9月份,明确提出宏观调控的重点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根据中央宏观调控导向,年度中各级财政部门在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更为积极的财税政策措施。
10月份后进一步明确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减免税收,提高出口退税率,增加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和重点支出,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A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全面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扎实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实现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做出了积极贡献。
大幅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加强各项重点建设。
通过统筹使用公共财政预算拨款、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中央政府公共投资支出达到9243亿元,比2008年预算增加5038亿元。
重点用于农村民生工程、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保障性住房、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企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
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扩大内需协调机制,加强对中央投资的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改进资金分配机制,确保资金按规定用途有效使用。
近四十年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内容演变

近四十年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内容演变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年均保持超过9.0%的高速增长。
2016年,GDP总量超过70万亿元,同期美国的GDP总量为18.562万亿美元,约为美国GDP总量的60.0%左右【2】,继续位居世界第二位。
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进一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
同时,我国的制造业产值、外汇储备等多年来一直位居世界前列。
近四十年来取得的这些辉煌成就与我国根据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运行实情,主动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进行调控高度相关。
一、1978~1992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从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在正式文件中没有明确提出财政政策的概念(P42),也没有具体提出货币政策的概念,然而实践中却在积极探索,并运用一些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①(一)1978~1981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为了使国民经济尽快摆脱因文革所形成的长期停滞的不利局面,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1978年,财政仍处于盈余状态,盈余额为10.2亿元。
然而,到了1979年,财政就处于赤字状态了,赤字额为135.4亿元,财政支出指数比财政收入指数高出13个百分点。
与1978年相比,1979年M0供给增长26.3%;与1979年相比,1980年M0供给增长29.3%.银行信贷余额也呈上涨态势,增长率由1979年的10.2%迅速提高至1980年的19.0%.现在看来,1979~1980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力度并不是很大,但在当时经济总量不是很大、国民收入水平较低且人们思想还不够解放的情况下,扩大财政支出与货币信贷规模发展经济却是了不得的事情。
积极政策的成效十分显着,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但是,由于经验匮乏,也导致物价快速上涨,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的首次经济过热现象。
针对经济过热的现象,1981年我国实行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增长率为-7.4%,促使1979~1980年连续两年的财政赤字转为财政盈余。
财政政策的实践与理论分析

财政政策的实践与理论分析一、财政政策的概念和作用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种形式,指的是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支、运用财政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行为和措施。
财政政策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增长、就业、稳定物价、改善社会福利及调节收入分配等目标。
在宏观经济中,财政政策是一种通过财政手段调节经济的政策,它的实施与实践较为复杂,需要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
二、财政政策的实践财政政策的实践是一种有迹可循的历程,它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政治经济背景下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有着不同的效果。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财政政策实践如下:1. 季诺政策(1933年)季诺政策是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33年实施的一项政策。
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的最严重时期,大规模失业和恶性通货膨胀使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罗斯福政府采取了以税收和支出为核心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加速经济重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大萧条。
2. 巨额债务政策(1980年代)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面临高通胀、高失业和不断增长的国家债务等问题。
随后,里根政府实施了一种以大规模借款为核心的巨额债务政策。
这一政策旨在通过降低税收、增加军事开支和大规模借债来刺激经济发展。
然而,由于其债务规模过大,导致美国财政赤字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
3. 普遍福利政策(2008年)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美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
当时美国总统奥巴马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支持经济恢复和刺激就业的措施。
其中包括对金融系统的广泛整顿、增加对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加大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劳动力培训机会等。
这些措施不仅成功推动了经济增长,同时也改善了社会福利。
三、财政政策理论分析财政政策是一种复杂的调节经济的手段,其结构和体系较为庞杂。
有许多学者对财政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了一系列经济理论,为财政政策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1. 关键性金融政策理论关键性金融政策理论是对财政政策中财政收支的调节及其对时局变化的持续作用的理论探讨。
财政政策与金融体系的动态演变

财政政策与金融体系的動态演变财政政策和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财政政策和金融体系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变革与创新。
本文将对财政政策与金融体系的动态演变进行分析。
一、财政政策的动态演变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节财政收支与运用财政手段,来调节经济运行的总量和结构的一种政策。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近40年中,我国的财政政策也经历了很多的变革。
1、财政部门的职能转变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财政部门主要职责是财政收支的管理和财政预算的编制。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财政部门的职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今的财政部门不仅承担了财政收支的管理和财政预算的编制,还承担了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就业、调整社会收入分配等多项职责。
2、财税体制的改革财税体制的改革是我国财政政策中最重要的变革之一。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财政权利也主要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
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财税体制改革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
在1994年,我国开始推行地方税制改革,逐步地将财政职能下放给地方政府。
此外,2000年的个税改革和2004年的企业所得税法修订,也是财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
3、宏观调控的变革宏观调控是财政政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宏观调控也在不断地变革创新。
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我国在1984年开始实行全面平稳的货币政策,逐渐地发展出以调节利率和存贷款比例为核心的货币政策框架。
此外,在2003年的环保税法出台之后,我国也开始逐步推出了环境保护等新的宏观调控政策。
二、金融体系的动态演变金融体系是指一个国家金融机构和市场所组成的体系。
它是实现货币和资本市场发展及经济良性循环的基础。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金融体系也经历了很多的变化。
1、金融机构的改革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信用社等。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金融机构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不断涌现。
我国财政体制60年:演进、运行与优化

我国财政体制60年:演进、运行与优化六十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财政也开始运转。
此后几十年的发展,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型,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对我国财政体制六十年的演进、运行与优化进行梳理与总结。
1.演进1.1.计划经济时期建国初期,中国曾经采取过计划经济的体制,国家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财政制度。
工业、农业和其他生产部门的收入都隶属于国家财政。
国家通过计划、指导和调配等手段控制经济生产,实现了国家对财政的大范围调控,但也存在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等问题。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推进了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财政领域建设了新的体制机制。
实行了分税制,建立了由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构成的财政收入体系。
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是税收和转移支付,中央政府则主要依靠税收和财政部门的转移支付。
同时,过去政府垄断的领域也逐渐被市场化取代,国家财政在经济调控中的作用逐步减弱。
2.运行我国财政体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财政收支决定了政府的公共支出能力,财政支出的方向和比例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因此,我国政府的财政运行至关重要。
2.1.收入财政收入是财政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举如下:2.1.1.税收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结构中最大的组成部分来自于税收。
税收主要包括:1.增值税2.企业所得税3.个人所得税4.消费税5.关税6.资源税7.印花税8.城市维护建设税9.教育费附加10.土地增值税2.1.2.非税收入财政收入的其他重要组成部分则是非税收入,主要包括:1.政府性基金收入2.国有资本经营收入3.地方财产收益4.其他转移收入2.2.支出财政支出主要包括教育、医疗、社保、科研、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政府行政活动的开支以及基础设施和投资等。
2.2.1.公共服务政府通过财政渠道提供公共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各种社会需要。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下的财政政策研究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下的财政政策研究近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快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政策支持。
本文将从宏观层面上研究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下的财政政策,并探讨其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财政政策的演变我国财政政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9年,时为清政府颁布的《公债法》。
随着政府领导体制的变革和经济社会的变迁,财政政策也发生了不少变化。
进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政策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为1978年至1993年的重建和扩大财政规模阶段,政府通过财政手段,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第二阶段为1994年至2002年的财政税制改革阶段,政府大力推进税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
第三阶段为2003年至今的财政管理现代化阶段,政府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建立了更严格的预算制度。
二、中国财政政策的主要特点1、大规模的财政支出在保持财政收支平衡的前提下,政府加大了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社会保障、民生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稳健的货币政策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通货膨胀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政府加强了对货币政策的调控,控制了通货膨胀的风险。
3、适度的税收政策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对于税收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包括减少税率,提高免税额度等措施,能够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保障政府财政收入的平稳增长。
三、中国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政府通过不断加大社会保障支出,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这也为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2、推动了民生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随着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政府在民生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也得到了大幅度增加。
这些方面的投资,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3、增强了市场信心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的力度,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控制了风险,保持了市场的稳定,增强了市场信心和投资者的信任,促进了市场健康发展。
财政政策及其中国的实践

产业结构调节政策、分配结构调节 政策、消费结构调节政策、社会经 济结构调节政策。
直接调节(略)
调
节 间 税负结构 盈利能力 机接
理
调 节 结构变动
发展能力 发展动力
3、社会性财政政策
通过调整财政变量,维护社会协调稳定发展的财政政策
调节人们之间的 收入(生活)差距
主要通过个人所 得税、商品课税、 转移支付手段来实 现
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
• 政策实施背景: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 段。一是经济增长接近潜在水平。2003年GDP增 长9.3%,2004年增长9.5%,部分行业瓶颈约束或 资源约束的出现,表明GDP增幅已接近潜在产出 水平。二是物价趋于上升。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 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涨1.2%和—0.1%, 2004年则分别上涨3.9%和2.8%。三是失业率升势 趋缓。2003年全国城镇就业增加859万人,城镇登 记失业率为4.3%;2004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80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下降0.1个 百分点。四是国际收支保持盈余。2003年实现外 贸顺差255亿美元,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4033亿美 元;2004年贸易顺差32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增 加到6099亿美元。
其手段与扩张性财政政策手段相反, 主要是通过增税、降低政府的购买水平和 转移支付水平来抑制过旺的社会总需求增 长,以消除通货膨胀缺口,达到供求平衡。
(二)稳健的财政政策
稳健的财政政策是一种均衡的财政政 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由于预算赤字 或预算盈余可能造成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 缩等不良的经济后果。这种均衡的财政政 策仍有扩张或抑制社会总需求的作用,这 种作用可以通过平衡预算乘数来实现。
--政策手段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历史沿革

1998-2003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至1998年,我国外贸的增 长幅度明显放缓,5月份开始出现负增长,影响我国整个 宏观经济,经济增速放缓,物价水平持续负增长。同时, 国有经济改组导致大量国企工人下岗,造成严重的就业 压力 积极的财政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4)
1978年至2010的财政政策历史沿革(3) 2004-2007
结构性赤字则按照Patrice. Muller,Robert W. R Price在 《Structural budget and fiscal stance》中的定义, 即经济 保持充分就业,实现潜在产出的条件下,剔除了经济运行周期 影响存在的赤字。
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7)
1978-2010年财政政策的实证分析(3)
t-Statistic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 Test critical values: 1% level 5% level 10% level -3.602000 -4.323979 -3.580623 -3.225334
Prob.* 0.0479
-13.46 788
1960
1965 1970 1975 1976 1977 1978
572.29
473.32 662.9 815.61 776.58 874.46 1132.26
643.68
459.97 649.41 820.88 806.2 843.53 1122.09
-71.39
13.35 13.49 -5.27 -29.62 30.93 10.17
军政费用开支庞大; 财政收入增加缓慢,满足不了财政支出的需要 财政收支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不利于财力集中 财政赤字过大,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朝鲜战争引发军费增加 集中财力物力,打击投机资本,平抑物价 编制概算、发行公债、统一税政、统一财经 调整工商关系与税收 为了保证抗美援朝的胜利对财政进行了调整
第三节 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一)

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一)一、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1993—1997年)(一)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1.货币投放过量2.投资和消费需求出现膨胀趋势3.通货膨胀加剧4.金融秩序混乱5.产业结构失调6.财政困难加重7.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二)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1.加强税收征管,清理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强化税收征管,堵住减免税漏洞,确保财政收入较快增长。
一是强调依法治税。
①在继续做好国有经济单位税收征管的同时,加强对非国有经济单位税收和个人收入调节税、所得税的征管工作;②取消地方政府越权减免税和减免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预算调节基金的政策;③暂停审批临时性、困难性的减免税,减免到期的,立即恢复征税;④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不得减免;⑤未经中央政府批准的各类经济开发区,不得享受国家级开发区的税收优惠政策;⑥地方政府不得自行决定对企业承包流转税;⑦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征管,防止外商通过转移利润等方式进行逃税和避税的行为;⑧清理关税和进口工商税的减免;⑨改进出口退税征管办法,出口退税与出口结汇挂钩,严格执行专用税票、进货发票、出口报关单、收汇核销单等制度,不符合规定的一律不得给予退税。
二是整顿税收征管薄弱环节。
①大力清理拖欠税款,确保财政收入应收尽收;②开展全国财税大检查,重点检查偷漏税、越权减免税和“两金”等方面的问题,对检查出来应上缴的财政收入,督促银行及时划解入库,不得占压应缴国库的财政收入。
三是限期完成国库券发行任务。
鼓励居民个人购买国库券,要求原专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做好代销工作,利用养老保险基金和待业保险基金结余购买国库券。
2.实行从紧预算管理,严格控制财政赤字3.严格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抑制消费的过快增长4.清理压缩基本建设项目,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5.加快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制度创新一是根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各级政府财政的支出范围。
二是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了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的收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政策实践的演进历程研究【精品发布】我国财政改革、财政政策实践的演进历程根据现代公共选择理论,政府是一种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的制度安排,而财政则是这种制度安排的金融手段。
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经济背景,不同发展目标,各国政府对其职责的认识和理解不同,财政活动则表现出各自不相同的特征。
对于改革开放30多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学术界通常按照“市场化”程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1年,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阶段;1992-2003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以及以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
据此,并按照财政“公共化”推进程度,考察我国财政改革以及财政政策实践演变历程,我们将其划分成三个阶段:1978-1991年分权化财政体制改革与财政政策概念认识阶段;1992-2003年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建立与财政政策实践启动阶段;2003年-至今市场经济下财政政策运用技术日臻成阶段。
1.分权化财政体制改革与财政政策概念认识阶段(1978-1991年)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切都由计划决定,国有企业收入全部上缴财政,生产全部按计划由财政资金安排。
政府用集中行政命令的方式组织全社会生产活动,财政收支只是执行计划的具体手段,只是计划的财务会计。
在这种背景下,基本不存在一般概念上独立的“财政”活动,当然也就更无从谈起财政政策了。
1978年我国开启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进程,财政改革必然成为了这场改革的“排头兵”,新旧体制转型的“对接口”。
从“让利”入手,1978-1992年期间,我国政府相继进行了“分灶吃饭”、“利润留成”、“利改税”、“税利分流”等一系列“以让利、放权”为核心的分权化财政体制改革,打破中央高度集权、财政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体制格局,引入市场经济运行新机制。
在此期间,我国经历了1978-1990年三轮明显的经济周期:第一轮经济周期是1978-1981年,第二轮经济周期是1982-1986年,第三轮经济周期是1987-1990年(刘树成,2004[7]),相应的政府进行了3次大规模宏观调控。
在这三轮宏观调控中,政府仍主要延用计划经济时期行政命令加计划的方式,如严格控制社会集团购买规模,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对在建项目实行审核排队、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等。
客观讲,这些方式在这一阶段对于稳定经济运行是显著有效的。
一是因为,这三轮经济波动更主要是由于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投资需求过快引起的,在当时政企不分的特定历史背景下,采用行政命令方式直接且见效快。
这一时期财政分权化改革,使地方和企业预算外自有资金猛增,不仅调动了地方政府聚财理财、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使得国有企业的活力和效率得到了从未有过的释放。
同时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手中有钱后,在预算软约束下,从各自的经济利益出发,片面追求高速度,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地方政府投资无度、国有企业盲目扩张的冲动,从而引发严重的经济过热问题。
对此,政府凭借着对国有企业的行政掌控权,采用计划经济时期惯用手法,行政命令式的急刹车,可谓轻车熟路、经验丰富,直接且见效快。
例如1978-1981年第一轮经济周期中,1981年3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基本建设计划管理、控制基本建设规模的若干规定》,该年经济持续走低,并成为第1个经济周期的谷底。
1982-1986年第二轮经济周期中,1986年4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通知》,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若干规定》,经济增速下降,该年成为第2个经济周期的谷底。
1987-1990年第三轮经济周期中,1988年9月发布了《关于清理固定资产投资在建项目、压缩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的通知》,经济开始步入收缩期。
1989年8月,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抓紧抓好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通知》,经济急剧收缩。
1990年5月,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关于1990年继续搞好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工作的报告》经济增速继续走低,并形成第3个经济周期的谷底。
主要经济政策根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20年大事记》整理而得。
二是因为,这一时期,民营经济发展处于从无到有的起步阶段,民营经济只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市场很不成熟,市场运行机制很不健全。
相应的,政府针对市场经济运行的间接宏观调控只是处于初步认识阶段。
控制经济波动只能主要倚重政府行政命令的方式。
此外,不得不提,无论放权,还是让利,事实上都是以财政上的减收、增支为代价的,这使财政收支运行自身陷入了不平衡的困难境地。
中央政府财力严重下降,连年赤字,捉襟见肘,在许多情况下维持“吃饭财政”都成为问题,又何谈调控效力(李茂生,1999[8]),这也是无法倚重经济手段调控经济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正因为如此,这一阶段没有形成真正的财政政策调控实践。
从一般意义的经济学逻辑上看,宏观经济调控是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利益机制影响市场主体行为,调控市场经济运行的干预行动,是一个基于市场经济的概念。
市场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又何谈政府宏观调控的概念。
尽管如此,在此期间,政府还是逐步引进了财政政策的概念和做法,如在1981-1990年整个“六五”、“七五”期间,政府一直控制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增速,见图1,除1983年以外,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增长速度一直明显低于全国基本建设增长速度,其周期性调整始终超前于全国基本建设增速。
由此可以看出,政府通过财政手段抑制投资需求过快增长,稳定经济运行的政策意图还是较为明显的。
同时,在分权化财政体制改革造成中央财政困难日趋严重的情况下,1981-1999年,中央政府还是累计举借内外债1008.8亿元,有保有压、保证重点地全部投入到了农业、能源、交通、原材料生产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建设上去,这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2.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建立与财政政策实践启动阶段(1992-2003年)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意义非凡,明确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因此一般把1992年作为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市场经济阶段的分界线。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前提、创造了制度环境。
自此以后,民营经济由所谓的“边缘经济”迅速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安排就业的主要渠道,成为了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根据有关资料,2003年民营经济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70%,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张秀生、海鸣,2007[9])。
民营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市场机制的健全。
因为民营企业能够对价格信号传达着商业信息作出最敏感、最迅速的反应天性,促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供求关系调节中发挥出基础性作用,引导资源向着最有效率的方面配置。
与民营企业形成对照,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由于约束软化,对市场价格信号乃至国家宏观调控信号缺乏灵敏反应,更可能导致市场经济失灵。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此期间,财政体制进行了两次根本性的改革,即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和1998年开始的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之所以说是根本性改革,是因为这两次改革触及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政府职能转变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了政府控制、国家主导经济运行的传统模式。
如上所述,之前的分权化财政体制改革,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增加了地方财力,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然而,由于这一阶段,总的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不明、目标不清,财政改革也就必然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
财政“放权”、“让利”,能够且真正放出的“权”,主要是中央向地方下放的财政管理权;能够且真正让出的“利”,主要是政府向国有企业转让的利益,打破或改变了的只是中央高度集权的旧格局,却未从根本上打破或改变国家通过国有企业“统收统支”、政府主导经济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正如洪银兴[10]曾指出的:1978年我国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最初设计就是为国有经济找个玩伴———市场,调动国有企业生产积极性。
直到1992年,之前改革走过的路确实是“摸着石头过来的”,是民营经济的高效率让我们看到了市场的作用,也看到了国有企业与生俱来的缺陷,是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倒逼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走上了以“市场化”为目标的改革之路。
1994年,在确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政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根据财权与事权一致、收入与支出一致的原则,财政进行了重新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分税制改革。
这场改革的重点不仅是为了解决由于“放权”“让利”导致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紊乱、中央财政实力严重不足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为建立分级财政提供基础,为地方财政收支的相对独立提供一定依据,为中央财政调控提供财力保障。
1998年趁着实施第一轮积极财政政策之际,我国政府开始了推动财政“公共化”的改革进程。
通过财政支出增量拓展和逐渐退出市场竞争性领域支出结构调整的方式,政府职能从“无所不为”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有所为、有所不为”转变,财政职能目标定位从替代市场向弥补市场失灵转变。
至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求“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了公共财政体制基本框架。
在此期间,我国经历了1991-1999年这轮历时9年的经济周期,以及2000-2009年这轮历时10年的经济周期的前半周期。
政府进行了2次大规模宏观调控:1992-1998年紧缩型宏观调控和1998-2003年扩张型宏观调控。
也正是在这两轮宏观调控中,我国政府首次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调控经济运行,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国经济经历了80年代整个10年的快速增长期,90年代发生了实质性变化,逐渐告别了短缺经济,越来越多的产品,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变得供过于求,出现了大量的产能过剩。
据测算,至1997年下半年,全国600余种主要商品,供不应求的商品仅占1.6%;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66.6%;供过于求的商品占31.8%(臧跃茹,1995[11])。
市场从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这意味着,消费者趋向理智,生产者需要加强供给管理,要从单一扩大规模向集约型调整结构转变,要迎合消费需求的变化调整产品种类、提高质量。
在过热不再是经济运行的常态的新的经济运行环境下,政府宏观调控也同样趋于复杂,从原来对需求和通货膨胀的“单向调控”变为“双向调控”———有时需要抑制需求和通货膨胀,有时需要扩大需求和防止通货紧缩,不仅要防“过热”,还要注意防“过冷”,不仅要控制社会需求总量,还要注意调整产业结构。
1991-1999年这轮宏观调控主要是应对经济过热,1998-2003年这轮宏观调控则是应对经济“偏冷”。
经政府治理整顿,上一轮经济周期在1990年触底,1991年持续了低速增长的态势,但是1992年形势一举反转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期,1993年达到这轮经济周期的峰值,出现了“四热、四高、四紧、一混乱”等严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