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狱变》看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观

合集下载

人性的泯灭至艺术的法悦——谈《地狱变》中的艺术至上主义

人性的泯灭至艺术的法悦——谈《地狱变》中的艺术至上主义
谈《 地狱变》 中的艺术至上主义
董妍娜
( 南科技 大学 ,河南 洛 阳 河

4 10) 703
要 : ) 龙 之 介 于 1 1 创 作 的 小说 《 狱 变》 一 直 以 来都 受 到 评论 界 很 高 的评 价 , 为这 是 将 芥 川 的 艺 术 至上 主 芥 l l 9 8年 地 , 认
《 狱变》 地 中的主人 公是 画师 良秀。作者在 塑造 人物时
始终强调 的是他非人 的性格 。而他的非人性格是通 过 以猴
子为 中心 的动物形象表 现出来 的。小说 中 良秀 的形 象描写
如下 : 模 样 是 一 个矮 小 的 、 得 皮 包骨 头 的 、 气很 坏 的 老 头 瘦 脾
的荒废 , 这些 作品都充满 了腐烂尸体的臭味。 “ 的脾气 , 他 就是 吝啬 、 贪心 、 不顾面子 、 懒得要命 、 唯利
是 图——其 中特别厉 害的 , 是霸道 、 慢 , 本朝第 一画师 傲 把 的招牌挂在 鼻子上。” 在作 品中 , 良秀人性 的一 面被完全否
对 于《 地狱变》 的评价 , 以正宗百鸟 的赞赏 为开端 , 战后 和 田繁二郎等人也评论 道 :《 “ 地狱变》 将他 当时所有艺术 是
日新闻》 9 8 芥川虚岁 2 。1 1 年 7岁 , 他于 1 1 9 6年发表 的《 鼻 子》曾受到过夏 目漱石 的大力赞 赏 ,9 7年 发行两本单行 11 本——《 罗生门》 1 1 (9 7年 5 ) 烟 草与恶魔》 1 1 月 和《 (9 7年 1 1
月 )在文坛上 已经树立 了不可动摇 的地位 。同年 2月 2日 , 与蠓本文结婚 , 在私生活方面也 已踏 出新 的一步 。在 2月 5
至上主义具体化 的一部优 秀 的作 品” ,一直受 到很高 的评 田

从《地狱图》看芥川龙之介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从《地狱图》看芥川龙之介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48神州文化从《地狱图》看芥川龙之介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吕彦霖中山大学摘要:在对《地狱图》与芥川龙之介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本文对《地狱图》所反映出的思想价值观念展开了分析,从而加强对芥川龙之介独特人生观和艺术观的认识,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狱图》;芥川龙之介;人生观;艺术观引言: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芥川龙之介占据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其作品还是在鼎盛时期选择自杀的行为,都成为了日本文坛上众说纷纭的话题,引起了人们对芥川龙之介特殊人生观和艺术观的思考。

而《地狱图》作为芥川龙之介代表作品之一,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和艺术的深刻思考过程,因此还应透过作品加强芥川龙之介人生观和艺术观分析,继而为芥川龙之介作品的欣赏奠定扎实基础。

一、《地狱图》与芥川龙之介《地狱图》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于1918年发表,描述了为封建公侯服务的画师良秀为追求艺术,残酷牺牲自己女儿以完成“地狱屏风图”创作,最后选择自杀的故事。

作者芥川龙之介作为日本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是日本新思潮派文学领军人物,在短短35岁生涯中完成了140多篇作品的创作,给日本现代文学进程带来了深远影响。

作者本身拥有极度复杂内心世界,生活在战乱后的日本,面对日本传统文明与后现代文明火热交锋的局面,所以作品始终在生与死交界命题上。

《地狱图》为作者采用艺术极端手法探讨艺术与人生关系的作品,展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透过作品对作者价值观念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作者思维方式,继而全面的进行艺术作品欣赏。

二、《地狱图》中的人生观和艺术观(一)艺术至上的人生观芥川龙之介在作品创作方面,大多从封建王朝人和事中取材以实现思想情感的寄托,总是希望能够从古人生活中寻求贴合自身心态的事物。

《地狱图》作为作者代表作品,作品中主人公良秀的思想、行为实际都按照作者思想处理,从某种角度来看画师言行能够体现出作者的人生观。

而芥川龙之介一直强调艺术家为创作非凡作品有时不得不把灵魂出卖给魔鬼,这一思想观念也在《地狱图》中良秀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从《地狱变》看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

从《地狱变》看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

从《地狱变》看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摘要:《地狱变》是在《大阪每日新闻》分二十几回连载发表的中篇小说,完成当时,虽然作者发表过对这篇小说并没有多大自信之类的话,但是根据三好行雄的考证,实际上跟《奉教人之死》一样,是芥川龙之介的得意之作。

很多评论围绕艺术的胜利、否定心热论、解说者的作用等方面展开,但是对良秀之死的研究稍显不足。

对芥川来说良秀是近似理想的艺术家。

因为作者在良秀身上寄托着一种类似憧憬的情感,因此良秀的死必定也是经过作者精心安排的。

对这一点,现有的研究并没有与此相符的评价。

本文从为何“良秀非死不可”这一角度出发,分析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良秀的真正死因,若能稍许迫近作者对艺术的理解,笔者不胜荣幸。

关键词:《地狱变》;人物关系;良秀之死;艺术至上主义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留下了很多杰作。

《地狱变》作为芥川龙之介的最高杰作,受到了高度评价。

《地狱变》以《宇治拾遗物语》中的“绘佛师良秀”为原型,叙述了画师良秀为了艺术看着女儿惨死于烈火中而完成自己的画,并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地狱变》中的良秀对于芥川龙之介来说是近乎理想的艺术家,而《地狱变》正是芥川龙之介对艺术信仰的告白。

芥川龙之介用主人公良秀的死表现了自身的艺术观,并通过良秀的死表达了他对艺术之上和艺术的完整性的态度。

本文着重分析《地狱变》中的三种人际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主人公良秀的死探析芥川龙之介对艺术的态度。

一、小说《地狱变》与艺术至上主义日本平安时期,良秀是极富盛名的画师,又是一个有着丑陋的外表和傲慢霸道等诸多坏脾气的人。

其女儿在堀川大公府做小女侍。

有一天良秀奉大公之命绘制屏风“地狱变”,但因画不出在燃烧的槟榔毛车里痛苦挣扎的女人的场景而苦恼时,大公将其女儿捆绑于槟榔毛车里烧死,让良秀看。

良秀看着女儿烧死在槟榔毛车中,最终绘制出了他的最高作品“地狱变”。

完成屏风的第二天,良秀悬梁自尽。

小说《地狱变》的主题正是艺术至上,就如吉田精一所说《地狱变》是接近疯狂的艺术至上主义。

芥川龙之介与艺术至上主义——以《戏作三昧》和《地狱变》为中心

芥川龙之介与艺术至上主义——以《戏作三昧》和《地狱变》为中心
【 图分类 号】164 中 I0 . 【 文献 标识 码】 A 【 文章编 号]6 4 3 5 ( 0 0) 6 0 7 — 4 17- 6 2 2 1 0 - 110 席 勒 ( c ie )和 英 国社 会 学 家 赫 伯 特 ・ 宾 塞 S hl r l 斯 ( ret S e cr 等 主 张 的学 说 ,他们 认 为 “ Hebr p ne ) 艺
思 潮 最 初 南 法 国 哲 学 家 、美 学 家 维 克 多 ・ 辛 库
( it C u i Vc r os o n)提 出 ,之后 流行 于 十 九世 纪 中叶
以后 的 欧洲 ,它 “ 宣扬 艺术与政 治 、道德 无关 ,否 认艺 术 的社 会作 用 ,主张艺 术 至上 ,认 为 艺术除 了 自身 以外 ,没有 别 的 目的 ”I】 1 。有关 艺术 目的 的论 述 , 英 国 作 家 、诗 人 、散 文 家 奥 斯 卡 ・ 尔 德 王 ( sa wi e O cr l )也 在 他 《 言 的 衰 朽 》一 文 中指 d 谎 出 , “ 术 除 了表 现 它 自身之 外 ,不 表 现 任 何 东 艺 两 。它 和思 想一 样 ,有 独 立 的生 命 ,而且 纯粹 按 自 己的路 线 发 展 ” 艺 术 的游 戏 本 能所 表 现 的 即是
《 戏作 三 昧 》与 《 狱 变 》是 芥 川 龙 之 介 探 地
寻 艺术 与 人 生 关 系 的 重 要 作 品 , A发 表 以来 ,不
乏研 究 者 与评 论 家 的褒 贬之 论 ,在 言 及 两 部 小 说
术 的 起 源 是 以游 戏 本 能 的驱 动 这 一 信 条 为 出 发 点 的 ,艺术 是 与实用 本能 乃 至功利 主 义完全 无关 然 主 义时机 高
何 谓 “ 术至 上 主 义” 艺 ?这 是 我们 分 析 这 两 部

浅谈芥川龙之介《地狱变》的悲剧意识

浅谈芥川龙之介《地狱变》的悲剧意识

浅谈芥川龙之介《地狱变》的悲剧意识作者:彭丽瑶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5期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文学的主要代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鬼才”。

他以细腻诙谐的文笔表现了日本大正时期的知识分子对人生不满,却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和绝望。

鲁迅先生评价道:“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所用的主题最多是希望已达之后的不安或正不安时的心情。

”其实这种“心情”实质是指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下的资本主义丑陋现实中的芥川龙之介的悲剧意识。

这种悲剧意识在其短篇小说《地狱变》中得以全面展示。

本文欲借亚里斯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来分析芥川这篇优秀的小说。

《地狱变》的故事的背景是日本的平安朝时代,小说的主人公良秀是崛川大公府上的一名画师,他不仅样貌丑陋,还有着极为古怪的性格,吝啬、贪心、唯利是图、刚愎自用,尤其傲慢和霸道,不但整天以日本朝第一大画师自居,还骄傲地对世上的一切习惯常规嗤之以鼻。

良秀在艺术上有一种怪癖,就是喜欢表现丑中的美。

他十分重视艺术,但却不善于想象,多半只能画亲眼所见之物。

为精进画艺,他曾经在路边若无其事的素描尸体,以便作画。

良秀性格虽然乖张,但对独女疼爱有加。

某天崛川大公撞见追赶猴子的良秀之女,喜爱非常,遂掳入宫中。

良秀三番请求放回女儿,均遭拒绝,反受命绘“地狱变”的屏风。

“地狱变”中有一情景———“槟榔毛车中有一艳美贵妇,黑发散乱,忍受着烈火的煎熬。

她在烟火之中,被熏得流泪蹙眉,半空之中仰望车棚。

”良秀为求画作逼真,请求大公将一宫女至于车中焚之,不料烧死的却是自己的女儿。

良秀最终以精湛的技艺完成了这幅屏风,第二天晚上,失去爱女的良秀选择了悬梁自尽……《地狱变》无疑是一个悲剧小说。

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将悲剧成分分为六个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剧中的行动。

他认为情节是悲剧的灵魂,借巧妙的、复杂曲折的结构所产生的艺术力量把观众吸引住,使他们怜悯英雄人物的遭遇,在怜悯之中得到一种快感。

从《地狱变》看艺术至上主义

从《地狱变》看艺术至上主义

师资队伍建设从《地狱变》看艺术至上主义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张 利摘 要:芥川龙之介(1892~1927)可以说是日本大正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家之一。

二十世纪前半期,他与夏目漱石、 森欧外三人一起被称为日本文坛的三大巨匠。

而他的代表作之一《地狱变》,从大正7年5月1日到22日 一直被连载刊登在《大阪每日报纸》上。

《地狱变》作为芥川历史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受到了日本文坛作 家的追捧。

正宗百鸟曾经说过,“就我说阅读的书籍来说,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芥川的《地狱变》,这无 疑是他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

对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文学史来说,《地狱变》仍是大放异彩的杰作。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艺术至上主义 艺术 道德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5-08-0117《地狱变》中所描述的故事贯穿全文的有两条线索。

明线为主人公画师良秀在为权力者大殿下效命下开始画地狱变的屏风。

而暗线就是大殿下虽然非常喜欢良秀的女儿,但却不能拥有她。

这两条线索最终汇合,良秀为完成自己的艺术追求而牺牲了自己的女儿。

这篇文章很明了地表现了芥川龙之介所推崇的艺术至上主义。

艺术至上主义者就是那种为了追求艺术上的最高境界,为了艺术而没有道德观念,可以做任何事情的人们。

在他们心中,艺术永远是第一位,生活只是第二位。

这种认知已经深深地映入他们的脑海中。

艺术至上主义者所推崇的是为了艺术而活着,而不相信为了活着的艺术。

从社会方面来看,这种艺术至上主义不仅受到很深的来自欧美思潮的影响,而且同时与这个时代的社会特征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经济与社会飞速发展。

而正因为如此,社会思想方面也存在着各种问题。

第一,在取得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后,东洋文化和西洋文化产生了冲突。

第二,欧美的个人主义和世界主义与东洋的家族主义也产生了文化上的撞击;第三,在大变化的过程中,发生很多社会问题,社会主义兴起。

在这样一个各种矛盾共存的时代背景下,芥川龙之介试图开始寻找自我,寻找社会的未来、出路在哪。

论文:地狱图-地狱式的社会人生

论文:地狱图-地狱式的社会人生

地狱图:地狱式的社会人生-----读芥川龙之介《地狱图》杨亚臣摘要: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大部分是取材于东方和西方的历史典故的历史小说.但是他对于历史小说的态度并不是为历史而历史,而是把历史当作舞台,阐述自己对于社会人生的看法。

《地狱图》这篇小说便是以古喻今,具有它深刻的社会意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者的凶狠,毒辣和残暴.本文便通过作品来探讨一下芥川龙之介心中的社会人生。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地狱图以古喻今社会人生一、《地狱图》的成书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素有“鬼才”之称。

在短短十几年间,他创作了一百四十八篇短篇小说,并写下大量的评论、随笔、诗歌、札记和游记等。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大部分是取材于东方和西方的历史典故的历史小说.但是他决不是为历史而历史,而是借历史事实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用芥川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虽用历史典故来写小说,这并不意味着我对历史上的典故和人物抱有向往的情感.”“所谓历史小说不管在何种意义上来说,它总不是以再现历史为目的的”,而是像童话中常有“从前...”,“很久很久以前....”一类话一样,“这是因为童话中常出现一些不可思议的事件,对作者来说,把当前作为舞台来描写总会感到不方便. 不如把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外国或本国作为舞台来描写会更方便一些.”“我取材于历史也出于同样的需要”.由此可见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是以古喻今的, 是有它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是森鸥外式的“超脱历史”的历史小说.鲁迅先生在评芥川龙之介喜欢使用历史典故作为小说题材时,也有过类似的见解:“他的复述古事并不专是好奇,还有他的更深的根据: 他想从含在这些材料里的古人的生活当中,寻出与自己的心情能够贴切的触著或物, 因此那些古代的故事经他改作之后,都注进新的生命去, 便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了.”<<地狱图>> 就是芥川龙之介根据日本古籍<<宇治拾遗物语>>卷三中的<<绘佛师良秀喜观火烧自家记>>和日本古籍<<古今著闻集>>卷十一中 <<弘高的地狱屏风图>>的故事创作出来的历史小说.<<地狱图>>虽然是芥川龙之介的早期作品,但颇得读者的好评. 芥川本人也以这篇小说自负.在一九一九年一月的一次讲话中他说:“我‘开始写小说大多是由于朋友的怂恿’,‘真正产生想从事创作小说的勇气是最近半年来的事’”.这“最近半年来”恰好是芥川龙之介完成<<地狱图>>的前后.可见他对<<地狱图>>是非常满意的. <<地狱图>>在日本的作家中也引起了广泛的良好反应.正宗白鸟在<<评芥川氏的文学>>中就指出过:“就我所读的范围来说,我毫不犹豫地推荐这篇<<地狱图>>为芥川龙之介的最佳杰作”.二、《地狱图》的故事梗概《地狱图》的揭露了一个封建统治阶级者的凶狠,毒辣和残暴.故事是通过这个统治者的侍从来叙述的,主要情节为: 有一个极其专横而又极其残忍的封建统治者---主公老爷,小说中的老爷是一个地位十分尊贵的贵族,他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

芥川龙之介怪谈小说气韵浅析——以《地狱变》为中心

芥川龙之介怪谈小说气韵浅析——以《地狱变》为中心

Feb. ,2021Vol.42 No.l2021年2月 第42卷第1期湘南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芥川龙之介怪谈小说气韵浅析-----以《地狱变》为中心易娟(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 要:由于坎坷艰难的人生经历与融贯中西的阅读积累,芥川龙之介的创作呈现出哀怨玄奥的风格特点,具有 极高的审美趣味与艺术造诣,这一点在其笔下的怪谈小说中得以突出显现。

从芥川龙之介的人生经历与个人气质出发,以小说《地狱变》的具体内容为中心,分析了其笔下怪谈所具备的独特气韵。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怪谈小说;《地狱变》;气韵中图分类号:1313.44 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l672-8173.2021.01.013《南齐书•文学传论》有言:“文章者,盖情性之风 标,神明之律吕也。

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 气韵天成。

”气韵,文之意境韵味,文人情感风格之外显也。

所处环境不同,个人心境有别,笔下所成者,气 韵皆有所异。

作为受中国古典文化影响颇大,兼备西 方哲学思辨与本土人文情怀的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 所作怪谈小说呈现出超脱于日式怪谈的独特气韵,本文试以《地狱变》为中心,略论“芥川氏怪谈”玄与哀 的体现。

一、芥川氏怪谈:多重因素的产物“气韵以气为基础”⑴,所谓“气”,乃“人的生命 状态和生命活动的性格、情感以及气质、风度”⑴。

芥川笔下气韵,亦多由其人生状态所凝汇。

芥川出生8个月后,其母精神失常,及其10岁,母亲撒手人寰。

母亲的发疯与早亡给芥川的人生带来莫大的丧失感,这于其作品中反复呈现的母爱主题与随笔日记中淡 然零落的笔调中可窥一角。

母亲病后,芥川被送至舅父家为养子。

舅父家位于本所区小泉町十五番地,隅 田川流淌于其间,回向院、《忠臣藏》舞台等古建筑坐落于附近,地理环境颇具传统气息;舅父膝下无子,同 住之人皆好风雅重守旧;再加之芥川自幼体质羸弱,易胆怯又颇敏感,如此一来,其“落寞孤独”便渐次显露。

关于艺术至上和人性的研究——以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为中心

关于艺术至上和人性的研究——以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为中心
地狱变是其历史小说中最能体现艺术至上主义的代表作日本文学评论家正宗白鸟在文坛人物评论里对地狱变大加赞赏认为这篇小说是芥川龙之介的最佳杰作

文 艺评 论 ・
大 众 文 艺
关于艺术至上 和人性的研究
以芥川龙之介 的 《 地狱变 》为中心
周 乔 ( 广 东海 洋大 学寸金 学 院外语 系
摘要 :芥 川龙之 介是 大正 时期的代 表短 片小说 家 。 《 地狱 变 》 这 一 点上 , 良秀 是现 世 唯一 能 够 与权 力对 抗 的存 在 。三 好行 雄 曾 悲剧 是 从老 爷想 用 自己 的权 力给 与 良秀 艺术 家 身份 的一 个 惩 是其 最具代 表性的历 史小说之 一,历来受到很 高的评价 。本论文试从 说 “ 老爷 、良秀、 良秀的- k - J L 的典 型人 物性格和其 中潜伏 的各 自的人性 以 罚开 始 的 。老爷 想用 杀 死 良秀 女 儿 的事来 维 护权 力 的荣 耀 , 良秀 及在 作品 中表现 出来的 艺术至上 主义和 人性之 间 的冲 突的视 点 来考 也 想 用牺 牲 女儿 来夺 回艺术 家 的 荣耀 。 ”老 爷 当然 知道 良秀 多 么 察。 爱他 的女 儿 ,他 也 知 道 良秀 的创 作 方 法 是 “ 没 有 见 过 就 画 不 出 关 键 词 :艺 术 至 上 主 义 ;人 性 ; 冲 突 来 ” 。 良秀 的这 种 创 作 方 法 ,必 然 招 致 女 儿 的 悲 剧 。从 深 层 次
芥 川 龙之 介 的 最佳 杰 作 。小 说暗 地 里蕴 藏 的 是作 者 的人 生矛 盾 和 最 终 选 择 。因 此读 者 通过 阅 读这 篇 作 品 ,能够 窥 探 到芥 川对 于 自 这样 的选 择也 许 是他 的唯一 选择 。 芥川 I 对 这 种 艺 术 至 上 是 充 分 认 可 的 。 从 小 说 中 描 写 火 烧 良 己矛盾 人 生 的选择 。 秀女 儿 时老 爷 的表 情还 有 良秀 的前后 变化 的表情 得 知 , 良秀 “ 胜 二 、 对 人物 的分 析 小 说主 要对 老 爷 、 画师 良秀 和 良秀 的女 儿三 人进 行 了人 物 描 利 ” 了,权 力败 给 艺术 。 良秀在 画上 再现 了地狱 的场 景 ,把女 儿 写。 被烧 的场面 如 实展 现 出来 ,给 人 一种 心 灵 的震撼 。文 中给 与这 种 首先 是 对 老爷 的性格 分 析 。老 爷 是拥 有最 高 权力 的权力 者 , 艺术 魅 力很 高 的评 价 。这 种评 价 我认 为 是芥 川对 良秀 的肯 定 ,也 老 爷 的 地位 、权威 、名誉 和 尊敬 并 不 是实 力所 取 得 的 ,是上 天 赋 是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自己对 艺术 追 求 的叙述 。芥川 想像 良秀那 样 追求 即 使牺 牲 予 的 。不仅 人 间 ,连 地狱 也 有权 威 , 是神 一样 的存在 。如 果违 背 掉 自己的一 切 也要 让 艺术 存 活下 去 的理想 生 活 方式 。但 是 良秀 在 他 的意 志和 命 令 ,等 同于挑 战神 的权威 。但 即使 是这 样 的神 ,竟 完成 地 狱变 屏 风 的第 二天 便 悬梁 自尽 了。在 某种 意 义上 , 良秀 的 然 会 让 宠 爱 的孩 子站 在 长 良桥 的桥 柱 上 ,甚 至烧 死妙 龄 少 女 。这 死可 以说是 芥川对 解 决艺 术和 人性 这对 矛盾 的最 后 的答案 吧 ! 最 后是 对这 种 结果 的 思考 。对于 良秀 的 自杀 ,很 多人 把 良秀 些 实际 是老 爷 表面 的 “ 神 ”和 内心 的 “ 恶 ”的鲜 明对 立 ,把 人 性 的矛 盾 表面 化 了 。也 许越 是 表面 看 起 来完 美 的事 物 ,本 质越 不 完 称作 典 型 的艺 术至 上 主义 者 。但 是 ,笔 者不 这 么认 为 。我 认为 这 美 。越 是表 面 看起 来 美 的事 情 ,其 本质 越 丑 陋 。这大 概 就 是芥 川 是他 对 自身 的人 性 失 去 自信 而做 的最 后 的选 择 而 已。 是 因为没 能 I 够处 理 好艺 术和 人 性 的矛 盾 而做 的最 后 的选 择 。女 儿 是 良秀善 良 想 通 过老 爷 这个 人物 传达 给读 者 的 吧 ! 其 次是 对 良秀 的性格 分 析 。 良秀 自诩 为本 朝 第一 画 师 ,他 完 的人 性 的象 征 ,艺 术 的基 础 是发 现美 好 。 随着 女儿 的死 ,就 失去 全 无 视 世俗 的规 则 ,他 可 以把 吉祥 天 女 画成 傀儡 ,可 以把 不动 明 了善 良的人 性 ,艺 术 也就 没有 了创作 的基 础 。 良秀 在 艺术 上 的成 王 画 成 被释 放 的无 赖 。在 他 的 眼 中,神 全 都 是丑 陋 的 ,也许 可 以 功是 建 立在 女 儿 的死和 自己人 性 消 失上 的 ,所 以最 后 良秀 也活 不 说是 良秀看 到 了神 明隐藏 的丑 陋 的真 实 ,或 是看 到 了道 德伦 理 下 下去 才 自杀 ,艺术 和人 性 的矛盾 最 后都 没有 能 圆满解 决 。 作 者 芥 川 曾说 自 己为 了创 作 ,把 灵 魂 卖 给 了恶 魔 , 所 以他 的压 抑 和束 缚 。 良秀 高傲 又 吝啬 又 刻 薄又 不 知羞 耻 ,基 本上 不 具

地狱变哪样——解读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

地狱变哪样——解读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

《 地狱变 》是芥川龙 之介 的经 典名作 ,创作于一九一八年 ,讲述 了一个 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故事:大公要求画师 良秀作地狱 图。良秀 为作画 ,提 出让一位穿着华贵的嫔妃锁在车内被 烧死 ,只有亲眼见到 了这样惨绝人寰的一幕,他才能完成作 品的核 心部分 。大公应允 。之 后 良秀观摩火灾 ,结果发现被锁在车中的竟是 自己的女儿 !良秀起初 徒然失色 ,惊慌悲痛 ,但随着火势的加 大,在 女儿 的惨 叫声 中,良秀 反而显示 出冷静甚至愉悦的表情。火灾之后, 良秀完成 了 《 地狱变》 屏风,而他本人也在第二天悬梁 自尽。 在传统宗教观 念里,地 狱是 行恶之人死后灵魂会去 的地方 。小说 主要 描绘 了两个人 ,一 个是 良秀 ,一个是 崛川大 公。小说 中的描述 里, 良 秀长得极其丑陋 ,内心也并不美好 ,他吝 啬、贪婪 、无耻 、懒 惰 、 自私 ,刚愎 自用 ,无时不 以本朝第 一画师 自吹 自擂 。他 的画 , 恐怖而诡异 ,有人 曾经因为看过他的画而恶心、发疯 ,因为他总是赤 裸裸 的展现丑陋 。那崛J J i ; k : 公又是怎样的角色呢?外 界把他 比喻成秦 始皇 ,遇到百鬼夜行他也不害怕。因为贪 图 良 秀 女儿 的美貌及温柔 , 最后直接导致 了良秀之女的死。整部小说是以一个旁观者 的角度来讲 述故事情节 的。可是从叙述者的 口中,我们接触 到了良秀 的变态、黑 暗面与可怜 ,接触 了崛J I 『 大公的冷血,接触了 良秀之 女的善 良。要知 道 ,小说不仅仅 只是为 了塑造这些人物 ,作者 更多的是想要通过这些 人物来表达 自己的主张,表达 自己的情感 良秀 是不健全 的,尤 其是心理 上的 。其 实他更像 是地狱 中的一 员,有 时候无情到近乎残暴 。为 了作画,虐待徒 弟,还把 自己的女儿 送上了不归路 。没有 爱的艺术,是人心的地狱 。 良 秀 爱他 的女儿吗 ? 爱是 自由的,爱是给人幸福的,可是每有人与 良秀的女儿聊天 ,他就 会找 人把那个人修理一番 。眼睁睁的看着 自己的女儿被烧死还会浮现 出 “ 一种近乎恍惚状态的 由衷喜悦之情 ”。这不 是爱 。他是可怜的 , 良秀 不懂 爱,也不懂艺术 。小说中有一只猴,它也叫 良秀 。当 良秀之 女在火里痛苦 时,猴子舍命相陪 。亲情不如一只猴子 ,其实这 比地狱

没有爱的艺术,是人心的地狱——芥川龙之介《地狱变》主题探讨

没有爱的艺术,是人心的地狱——芥川龙之介《地狱变》主题探讨
这 种 追 求 过 程 中 所 暴 露 的 人性 缺 陷 ;“ 狱 ”是 不 健 康 的 人 性 造 成 的 。 地 关键 词 :芥 川 龙 之 介 ; 地 狱 ; 艺 术 中图 分 类 号 : Il.7 33 4 0 收 稿 日期 : 2 0 一20 0 9l .5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 17 —0 02 1) 1 0 30 6 32 3 (0 00 — 6 .4 0
狱变 》 中 ,在地 狱 中生活 的 画师 良秀 , 自己更像地 狱 中的一员 ;他 形容丑陋 、脾性 古怪 ,“ 看上 去不 过是一
个 瘦得 皮包 骨头 的样 子不 无狡 黠 的小 老头 儿… …至于 为人 更 是猥 琐不 堪 。不知 何 故 ,偌 大年 纪 了 ,嘴 唇却
红得 醒 目, 红得 悚然 , 以使 人觉得 如 同睹怪兽 。 [ 。 足 ”1 3 。
在对 芥川龙 之 介 《 狱变 》 的解 读 中,有 一种 很 地 具代 表性 的观 点 ,许多评 论者 认 为它 是一 篇揭 示现 实 一
是 “ 地狱 ”的作 品,“ 品以血 淋淋 的惨 厉 笔墨揭露 了 作
封建 领主骄 奢淫 逸 的罪恶和 农 奴们遭 受的 悲惨命 运 ,
起 来 ,但 “ 地狱 ”这 样 的 “ 艺术 ”创造 常 常是 “ 艺术
作者简介:王静 (9 4 ) 17 一 ,女,江苏南京人 ,华 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专业博士研 究生。


对于 “ 地狱 ”批 判 现 实说 的质 疑
受 力 ,易于 被现 实逼 仄 ,这样 他 易于 感受 到社会 的负
面 ,易于将 自己感 受 的社 会现 实 与 “ 地狱 ”意象 联系
龙之介营 造 “ 地狱 ”意 象主 要还 是他 的唯美主 义 的美 学追求所 致 ,而不 是他 为 了批判 社会 的现 实 。芥 川龙

浅析芥川龙之介《地狱变》的叙事角度

浅析芥川龙之介《地狱变》的叙事角度

浅析芥川龙之介《地狱变》的叙事角度作者:嵇煜吟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36期摘; ; 要:《地狱变》是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作者在叙事角度的选择上别具匠心:当“我”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叙述时,采用的是内聚焦;当“我”以非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叙述时,就会转为零聚焦叙事。

两种叙事角度互相转换,优势互补,既为叙述背后的真实蒙上了一层白纱,变恶为善,化美为丑,又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 地狱变; ; 叙事角度芥川龙之介作为日本近代文学的代表之一,叙事手法多样,常常会打破传统的线性叙述模式,通过变换叙事角度、结合倒叙与补叙等手段,增强小说的表现力和故事性。

《地狱变》就是一部能够反映芥川这一特点的作品。

小说讲述了地狱变屏风的来历以及良秀、良秀女儿和堀川大公之间的纠葛,借助“我”之口来叙述故事。

当“我”是参与者时,会采用内聚焦叙事,并且因为“我”的身份和特征,使得“我”在叙述时表现出了对实情的一无所知和对善恶美丑的错误判断,同作者的褒贬之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当“我”叙述“我”不在场的事件时,就会采用零聚焦叙事。

两种叙事角度互相补充,造成了巧妙的艺术效果。

一、“我”—“一无所知”的参与者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称,即“我”。

“我”并非主人公,而是作为叙述者,讲述主人公的故事。

此外,我还是部分事件的见证人。

作为参与者的“我”,在叙述我耳闻目睹之事时,采用的是内聚焦叙事,典型情节如叙述良秀女儿差点遭到大公侮辱,以及文本的高潮—烧毁槟榔毛车。

进行内聚焦时,视野限制在“我”的感官感受到的事物中,比如在“我”无意中解救小侍女这一段情节中,“我感到三分惊异,七分生气”、“有一种慌乱而奇特的轻微的声响,吹进我的耳朵”、“我觉得我见到了不该见到的事,心里十分不安”等等。

从“我”的视角来看,我并不知道小侍女遭遇了什么,也不知道那个急急忙忙跑走的人是谁。

而高潮部分,也是从“我”的视角进行感知的,如“从我所站的檐中远远望去,连衣服的颜色也分辨不清了”、“良秀不知说了什么,在我耳里只听到喃喃的声响”。

芥川龙之介《地狱变》的主题探微

芥川龙之介《地狱变》的主题探微

芥川龙之介《地狱变》的主题探微作者:白英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名作《地狱变》的出场人物入手,结合对文章情节的分析,试图深入探讨其角色的设定和作品主题表现的关系。

笔者分析得出《地狱变》的主题不局限于“艺术至上”以及“作家芥川龙之介和艺术至上主义”等历来研究者所提出的观点。

而是更有深层的社会因素,即文章所体现出的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精神。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地狱变》;主题;封建社会[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2芥川龙之介( 1892- 1927)他是日本大正时代小说家。

他全力创作短篇小说,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150篇短篇小说。

他的短篇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

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而仅用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便让读者深深感觉到其丑恶性,因此彰显其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芥川于一九一三年入东京大学英文系学习,一九一五年发表短篇小说《罗生门》,之后连续发表过短篇小说《鼻子》、《芋粥》和《手绢》,逐步奠定了他的稳固的作家地位。

芥川龙之介作为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小说既有浪漫主义的特点,也有现实主义倾向。

他早期的作品主要以历史小说为主,内容大多是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地狱变》就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地狱变》是取材于日本典故的短篇小说。

该小说所取用的典故出自《宇治拾遗物语》的第三卷、《十训抄》的第六卷,以及《古今著文集》的第十一卷。

但其文章的构思以及主题思想完全独立于原典,属于作者的独立创作。

小说语言诡怪绚丽,所描写的场面惊心动魄,气氛神秘悲壮,具有震憾人心的气势和力量。

这其中主要的艺术成便是塑造了具有性格特征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其集中体现于画师良秀、良秀的女儿以及封建统治者堀川老爷形象等人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即作为文章的叙述者同时也是出场人物的堀川大公府中的仆役。

《地狱变》中良秀艺术形象及价值分析

《地狱变》中良秀艺术形象及价值分析

17神州文化《地狱变》中良秀艺术形象及价值分析卓鹏程河南大学文学院摘要:《地狱变》是日本新思潮派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品,讲述了主人公良秀绘制《地狱变》屏风的经过。

画师良秀如同芥川意念的化身,是其笔下理想的艺术家形象,也是艺术至上主义的践行者和牺牲品。

良秀代表的纯粹的艺术追求是芥川龙之介的精神支柱和文学冠冕,但也构成了其命运的困境和悲剧。

关键词:《地狱变》;艺术至上;人性;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核心作家,是20世纪日本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地狱变》是其代表作品,讲述了主人公良秀绘制《地狱变》的经过。

画师良秀是芥川心意的化身,通过对这一形象的剖析,可以透视芥川龙之介的内心世界。

一.《地狱变》中良秀人物形象(一)面目可憎的怪人良秀的登场,即伴随着作者不惜笔墨的揭露和讽刺。

首先是毫无美感的肖像刻画:身材矮小、瘦骨伶仃、嘴唇红得刺眼,令人联想起瘆人的野兽。

他形象丑陋,举止如同猿猴,被谑以“猿秀”的诨号。

良秀更有许多惹人嫌恶的性格缺陷:吝啬、刻薄、不知羞耻……遑论贡高自慢,以当朝第一画师自诩,对世俗法则全然不理。

他将神佛画作无赖、天女画作妓女,运笔用色仿佛歪门邪道,我行我素,处处引人非议。

除去对“丑”、“恶”的挖掘之外,芥川致力于表现笼罩在良秀身上阴森诡谲的“鬼气”。

这位画师的技艺,似乎建立在扭曲人性和变态心理之上——对道旁的尸骸,常人避之不及,良秀却悠悠端坐,将腐烂的肉体摹画得纤毫不爽;他的居室不见阳光,其中存放着缚人的铁链,豢养着毒蛇和猛禽;良秀绘《地狱变》时的恐怖行径,更是令弟子毛骨悚然、以为师傅要害死自己。

(二)有邪癖的艺术家丑恶之外,芥川赋予了这个“怪人”艺术家巨大的深刻性。

有着痴狂艺术追求的他,也有着匪夷所思的创作邪癖。

首先,是他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艺术鉴赏力。

良秀激赏丑恶,热衷于对丑的判断、品评、鉴赏、改造,并称“平庸的画师不会懂得丑恶之物中的美”。

这是良秀美学造诣上不同寻常的“审丑”能力的反映。

从《罗生门》和《地狱变》看芥川文学的悲剧性围绕罪恶与道德的纠葛展开

从《罗生门》和《地狱变》看芥川文学的悲剧性围绕罪恶与道德的纠葛展开

从《罗生门》和《地狱变》看芥川文学的悲剧性围绕罪恶与道德的纠葛展开题目:《罗生门》和《地狱变》中的悲剧性围绕罪恶与道德的纠葛提纲:一、介绍芥川文学的背景1.作者简介2.芥川文学的影响二、罪恶与道德的纠葛1.《罗生门》中的罪恶2.《地狱变》中的罪恶3.罪恶如何引发道德的再思考三、悲剧性的展现1.《罗生门》中的悲剧性2.《地狱变》中的悲剧性3.悲剧性如何反映人性的不可知性四、宿命与选择1.《罗生门》中的宿命2.《地狱变》中的选择3.宿命如何与道德的选择产生冲突五、人性的反思1.《罗生门》中的人性2.《地狱变》中的人性3.如何用文学来反思人性的复杂性六、道德的启示1.《罗生门》中的道德启示2.《地狱变》中的道德启示3.如何在文学中找到道德的真谛七、文学与社会1.文学如何反映社会问题2.如何从文学作品中反思社会问题3.芥川文学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八、文学价值的反思1.文学中的人生哲学2.如何看待文学的感染力3.如何从文学中发现自我九、总结1. 罪恶与道德的纠葛是芥川文学的核心主题,其中悲剧性反映了人性的不可知性,宿命与选择产生了冲突2. 从文学作品中反思社会问题,发现人生哲学,发现自我,这是文学的重要价值3. 芥川文学影响深远,是日本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一、介绍芥川文学的背景该部分主要是介绍芥川龙之介的生平和成就,以及芥川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这将为接下来对《罗生门》和《地狱变》的分析提供背景资料。

二、罪恶与道德的纠葛《罗生门》和《地狱变》都围绕着罪恶与道德的纠葛展开,并且芥川龙之介对这两个主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本部分将分析这两部作品中罪恶和道德的纠葛,以及如何引发道德的再思考。

三、悲剧性的展现悲剧性是芥川文学的特点之一,两个作品中都呈现了深刻的悲剧性,反映了人性的不可知和复杂性。

本部分将分析这两部作品中悲剧性的体现,探究其与人性的关系。

四、宿命与选择宿命与选择是《罗生门》和《地狱变》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罗生门》中宿命的存在导致了主人公的选择,而《地狱变》则展现了一个人因为自己的选择而发生的巨大变化。

没有爱的艺术,是人心的地狱——芥川龙之介《地狱变》主题探讨

没有爱的艺术,是人心的地狱——芥川龙之介《地狱变》主题探讨

没有爱的艺术,是人心的地狱——芥川龙之介《地狱变》主题探讨王静【摘要】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地狱变>,评论界对其丰题的探讨主要存在这样两种倾向:其一,这是一部批判现实丰义作品,以画师良秀一生的不幸遭遇米揭露"地狱"的惨状以影射现实;其二,这是一部唯美主义作品,作者高度礼赞画师为追求艺术的至上境界不惜牺牲人伦,甚至人的牛命,这足艺术家的艺术追求使然.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显然偏离了作者的本意,第二种观点比较接近作者创作的实际情况.芥川龙之介在作品中追求的是观念中的"唯美",而无视这种追求过程中所暴露的人性缺陷;"地狱"是不健康的人性造成的.【期刊名称】《邯郸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0)001【总页数】4页(P63-66)【关键词】芥川龙之介;地狱;艺术【作者】王静【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313.074一、对于“地狱”批判现实说的质疑在对芥川龙之介《地狱变》的解读中,有一种很具代表性的观点,许多评论者认为它是一篇揭示现实是“地狱”的作品,“作品以血淋淋的惨厉笔墨揭露了封建领主骄奢淫逸的罪恶和农奴们遭受的悲惨命运,表现了封建王朝一个画家为艺术而献身的悲剧。

”[1]83“作者讲述这样的故事,塑造这样的人物形象,既是揭露日本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暴虐,又是借古喻今影射比‘地狱还地狱’的社会现实。

”[1]86“小说《地狱变》通过叙述日本一个势力强大的贵族和他豢养的一个画师的矛盾,揭示了奴役者与被奴役者的深刻的支配关系,描绘了追求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家的悲剧。

”[2]109是否《地狱变》正如这些评论者所说,它是一篇揭示社会现实的作品?笔者认为,芥川龙之介创作《地狱变》的动机主要不是为了揭示现实是“地狱”,芥川龙之介营造“地狱”意象主要还是他的唯美主义的美学追求所致,而不是他为了批判社会的现实。

艺术与人生——读《地狱变》有感

艺术与人生——读《地狱变》有感

艺术与人生——读《地狱变》有感几千字的一篇小说,一口气读完,我仿佛从某种东西里解脱出来一样,抬起头,长舒一口气,却忍不住又翻开书本看了一遍。

堀川大公手下的画师良秀,是一个丑陋、古怪、自大的老人,由于他在绘画上的才气,得到了大公的器重。

大公想将良秀的女儿收入房,但被良秀拒绝了。

良秀在艺术上有种怪癖,喜欢以现实的人物为原型来描绘妖魔鬼怪,甚至不惜折磨他人,但他对自己的女儿疼爱有加,这又显示出了他父爱的慈祥。

为了报复良秀,一次,大公命良秀画一幅名为“地狱变”的屏风。

良秀没日没夜地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工作,屏风终于在半年后完成了大部分,只剩下一处仍然没有着落。

这时,良秀说出了缘由并请求大公在牛车里烧死一位衣着华贵的女侍,只有亲眼目睹这样的画面,他才能够完成他的画作。

大公答应了他的请求。

几天后,他请良秀前去观摩火灾,却将良秀的女儿锁在了车中。

良秀起初大惊失色,悲痛至极,但随着火势加大,良秀却露出了冷静甚至愉悦的表情。

而姑娘一直以来照顾的诨名良秀的小猴却在这时不顾一切地冲向牛车,与姑娘一起化成了灰烬。

火灾之后,良秀完成并献上了屏风,而在第二天悬梁自尽。

作者芥川龙之介以艺术极端的手法探讨了艺术与人生之间的关系,他还是用他一贯冷静、客观的视角,幽默嘲谑的风格描绘了这个故事,但他依然巧妙地从细微处昭示了他对良秀心灵悲剧的关注和觉悟,良秀一方面无情地残害其弟子以追求艺术,一方面又发疯般地疼爱着女儿。

可以说,艺术与女儿就是他的生命。

他的性格使他不容于现实,不容于世人,现实的贫困,世人的侮辱,以及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敏锐的心灵,都让他感受到了社会的虚伪、险恶。

他执着于艺术,用艺术来宣泄他绝望、灰暗的人生感受。

他偏爱丑恶的东西爱到了极致,或许在他眼中,人生即地狱,所有的人们也不过是在地狱中挣扎的悲剧灵魂吧。

故事的叙述者是堀川大公的一个老仆人,明明对大公的为人、身世、逸事都了如指掌,却在叙述中自称自己是“庸人”“生来愚钝”,对事件的前因后果也交代得十分含糊,与其说是对主人“忠心至极”的愚忠形象,不如说是芥川故意设下的一个“面具”。

论芥川龙之介《地狱变》的悲剧意识

论芥川龙之介《地狱变》的悲剧意识

论芥川龙之介《地狱变》的悲剧意识
刘桂瑶
【期刊名称】《现代日本经济》
【年(卷),期】1991()5
【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短篇小说巨擘,新恩潮派的中流砥柱。

他以俏皮机敏、精深洗炼、意趣盎然的文笔表现了日本大正时期正直的知识分子不满现实人生,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和绝望情绪。

如鲁迅先生所概括的:“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所用的主题最多是希望已达之后的不安或正不安时的心情”。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希望已达之后的不安或正不安时的心情”,实质是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之下及资本主义丑恶现实之中的芥川龙之介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在他的短篇小说《地狱变》里,通过画师良秀的形象得以全面展示并折射出现实人生的卑鄙和黑暗。

《地狱变》中的画师良秀是个艺术至上主义者,他近于疯狂地投身艺术,为了艺术不惜残害他人生命。

【总页数】3页(P36-38)
【关键词】日本;芥川龙之介;《地狱变》;悲剧意识
【作者】刘桂瑶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13.074
【相关文献】
1.浅谈芥川龙之介《地狱变》的悲剧意识--以亚里斯多德《诗学》理论为中心分析[J], 彭丽瑶
2.地狱变哪样——解读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 [J], 金文超
3.芥川龙之介の“地狱变”に关する一考察——(试论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 [J], 刘艳萍;
4.浅谈芥川龙之介《地狱变》的悲剧意识--以亚里斯多德《诗学》理论为中心分析[J], 彭丽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亚楠(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摘要:作为日本短篇小说大师的芥川龙之介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作,《地狱变》即为其中的一篇。

通过对这篇涉及绘画创作的小说的解读,我们可以窥见芥川的艺术观,主要包括艺术至上、艺术审丑以及艺术功效———“刹那的感动”等。

了解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其他作品。

关键词:《地狱变》;芥川龙之介;艺术至上;艺术审丑;刹那的感动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092(2019)05-0027-04 2019年10月安康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Oct.2019 DOI:10.16858/j.issn.1674-0092.2019.05.006收稿日期:2019-03-04作者简介:孙亚楠,女,安徽阜阳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地狱变》是芥川龙之介最著名的小说作品之一,与其名作《罗生门》一同成为作家创作生涯中最闪耀的两颗明星。

《罗生门》重点表现了作家的“利己主义”思想,而《地狱变》通过叙述一个疯狂的画师,透露了作家关于艺术创作的一些观点。

通过阅读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会发现关于“利己主义”和艺术创作的讨论,一直是其小说中反复讨论的话题。

因此,本文拟借助《地狱变》中关于艺术创作的叙写,来简析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观,以期进一步加深对其小说作品的理解。

《地狱变》讲述了一个专注于“奇异的惊悚之感”[1]333的画师良秀,为完成大公要求的地狱变屏风绘画,亲眼目睹自己的女儿被大火烧死,并借此完成了关于“地狱受难”的描绘,以牺牲女儿留下一幅惊叹世人的名作。

通过画师良秀的创作经历,可以一窥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观,主要包括艺术至上、艺术审丑以及艺术功效———“刹那的感动”等。

一、艺术至上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观点,与唯美主义流派所提倡的观点不尽相同。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法国的高蹈派公开宣传诗歌不应涉及政治,须脱离社会斗争,强调“为艺术而艺术”。

在法、英等国逐渐形成唯美主义的批评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戈狄埃、波德莱尔、裴特、王尔德等,主要活动于十九世纪最后二十年间。

唯美主义倡导的“艺术至上”主要包括:“为艺术而艺术”“生活模仿艺术”以及“艺术独立于道德”等。

“他们忽视艺术的社会教育作用,主张艺术的目的在于丰富艺术的形式美,认为后者是艺术欣赏或审美的唯一对象”。

[2]唯美者永远把艺术作品本身置于最高位置,极力推崇艺术的形式美。

而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观更主要的是结合自己的经验与认知,对其进行了部分的接受和改造。

芥川关注的重心不再是艺术的形式美,而是强调艺术家应该将呈现完美的艺术品看成一生的追求与使命。

在这篇《地狱变》中,画师良秀是一个一心只顾创作完美作品,而毫无人性的可怕怪物。

他将赤裸的弟子用铁链捆绑着,险造毒蛇咬噬;他将柔弱的弟子暴露在巨型猫头鹰的攻击下,冷眼旁观惨象;他用黑暗封闭的居所收养各种恐怖凶残动物,以供其入画;更甚者是,眼看自己最疼爱的独生女儿捆绑于熊熊大火中,他也未能提出反抗……这一切都为了创作出最完美、最令人难忘的作品。

这种“艺术至上”的观点给他的创作带来了不凡的成就,“在当时画坛,无人能出其右”[1]330。

但同时,其过度疯狂的举措,也对同为创作者的芥川有所警示。

对画师的行为既有批判,同时也不免透露出作家为追求完美作品而穷尽其力的艺术态度。

当画师处于27创作瓶颈期时,弟子们发现“这样一个傲慢、偏执的人,怎会为着屏风绘画的进展受阻,就像孩子似的哭哭啼啼呢”[1]345。

可见,创作出完美的艺术品是每一个创作者毕生的理想追求,这也可以看作是芥川龙之介“艺术至上”观的核心。

但是有两点需要关注:第一,重视艺术源于生活。

为创作出完美的作品,必须投入到生活中,单靠“为艺术而艺术”,肯定无法达到最高的境界。

当观者面对良秀的画作《地狱变》时,“自然而然地感觉到,耳际传入了凄惨的呼叫之声”[1]337。

如此出神入化的作品,不是凭空而生的。

芥川龙之介在小说中指出,“为了实现那般描写,就须体验那样的恐怖情景。

否则,即便是良秀这样的画家,也无法生动地描画出地狱之中的那般苦难”[1]337。

所以,良秀之所以能画出如此撼动人心的画作,根本上是源于目睹女儿葬身火海时,所体验到的身处地狱的痛苦与绝望。

第二,摈弃低劣的道德品质。

小说中,作者借僧都之口说:“无论你在艺能方面多么优秀,都不可忘记人之五常。

否则唯有堕入地狱”[1]356。

画师良秀最让人诟病的不单是他猥琐卑贱的相貌,还有他种种令人嫌恶的怪癖,“世间的一切惯习或惯例,他统统嗤之以鼻”[1]333,他将受人尊崇的吉祥天女画成卑微傀儡,将神佛画成无赖。

他对待身边亲近之人更过分,对顺从的弟子们百般折磨,毫无关爱怜惜之心,导致弟子们唯恐避之而不及;对独养女儿虽有着疯狂的怜爱,可看着女儿的身姿被大火吞没却没有阻止。

无论是作为师,还是作为父,他都毫无人情,毫无人性。

所以,即使他的创作如此高超不凡,也不会留名青史,“想必经过数十年风风雨雨之后,碑上也将生出苔藓,人们将无从知晓墓碑的主人”[1]356。

二、艺术审丑艺术是高雅的、美的、值得推崇的,而“丑”即是低下的、俗不可耐的,但是两者在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中却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彰显。

自此,“审丑”一词在艺术鉴赏中引起了更多重视,独领风骚。

良秀的画作抛弃了一般的审美追求,而更侧重于“审丑”。

“论及往昔的名匠之作,则有板户梅花月夜馨,屏风宫卿闻笛声,皆与优美的故事有关。

而说到良秀的画作,则唯有奇异的惊悚之感。

”[1]333可见芥川在《地狱变》中,有意识地对两种审美情趣进行了关注。

另外,把主人公良秀设定为追求“审丑”的画家,说明作者芥川对艺术创作中的“审丑”的重视。

良秀作五趣生死图,作地狱变屏风,都不符合一般的审美需求。

从良秀去嗅“死人的腐烂恶臭”[1]334中,仿佛看到了波德莱尔创作《腐尸》的身影。

小说中,当别人讥笑良秀偏爱丑陋时,他狂妄地奸笑道:“肤浅的画师哪里懂得丑中之美?”[1]334这仿佛说出了所有关注“审丑”的艺术家的心声。

在《地狱变》中,唯一具有美的特质的就是良秀的独养女儿,她是一个好姑娘,“性情温和,体谅父母”[1]334,而且很有善心,主动救助可怜的小猴。

但涉及姑娘的笔墨毕竟只是小部分,小说中更多的是对“丑”的刻画:外表丑陋,残酷无情的画师;表里不一,贪图美色的大公;虐待幼猴,任性狂妄的少爷。

他们交替出现,一同推动着故事朝向悲剧的方向发展,最终酿成年幼的姑娘葬身火海的惨剧。

小说不仅刻画了丑态百出的人物群像,还花费大量笔墨描绘良秀最终完成的“杰作”———地狱变屏风。

“提起地狱变屏风,那恐怖的画面景色顿时历历在目”[1]336,小说第六部分以此开头,贯穿整个第六节,都是在描绘那惨不忍睹、令人窒息的屏风画面:“总之形形色色的人物逆卷于烟火之中,忍受着牛头马面、地狱小鬼的蹂躏。

他们像大风吹散的落叶一样四方奔逃。

一个女人如同神巫,头发缠在钢叉上,手脚蜷缩得像似蜘蛛。

一个看似新官的男人蝙蝠似的倒悬着,手刃穿透了胸前。

有人在忍受铁条的鞭笞。

有人被压在千斤磐石之下。

有人被叼于怪鸟口中。

也有人为毒龙的巨齿噬咬”[1]336。

从这段描述中,可见良秀的画作是以“审丑”为主要创作取向,他不是在描绘令人赏心悦目、洗涤心灵的美物,而是借由过目难忘的众生受难画面,使观者受到心灵的悸动,从而体会到炼狱中的折磨与苦痛。

由此,才能发觉现世生活的美好。

或许,这也是“审丑”艺术的共同认知,即“美和善没有什么关系,非但没有什么关系,美可能不在善里面;相反,美往往蕴含在美的对立面———丑和恶的里面;真正的艺术家要创作出美的作品,必须到恶的里面去提炼美,挖掘美,从而完成艺术家作为美的塑造者的最高使命”[3]。

28“丑”是良秀画作的精髓,也成就了他的绘画生涯。

那如此强调“审丑”的芥川自然少不了在自己的创作中投入“丑”的因子。

这篇《地狱变》中,作者花费大量笔墨细致描述几个弟子受虐的情景,巨型毒蛇与猫头鹰残杀的场面,年幼少女困于大火中备受煎熬的惨状。

无不令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毛骨悚然,心惊胆战,受到心灵的震撼。

这种精神震撼丝毫不逊色于“美”所带来的感官刺激,芥川成功地驾驭了“审丑”艺术,呈现了作品独特的魅力。

另外,在《妖婆》《偷盗》等作品中,作者也不遗余力地释放着“审丑”的魅力,使得小说处处营造着一种恐怖、凶残、可怕的气息。

由此可见,“艺术审丑”的观点在作者的创作实践中是得到了贯彻的。

三、艺术功效———“刹那的感动”艺术至上,同如生命;艺术审丑,丑中有美。

从具有震撼心灵的完美作品中,读者能获得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刹那的感动”。

芥川龙之介在《基督徒之死》中借主人公说:“人生刹那间的感铭,实千金难求,至尊至贵”[1]421,那对于作家来说应该如何表现“刹那的感动”呢?芥川给出的答案就是虚构。

芥川的小说中不乏艺术虚构,表现之一是大量改编自宗教和历史题材的小说。

“这类作品‘不以再现历史为目的’,实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借再叙述,作新阐释,予以现代的解读”[1]6,从而使读者获得一种新奇的解读,发展出新的感悟。

表现之二就是刻意设置“不可能之事(物)”,进而呈现“刹那的感动”。

这份感动,是要传递给读者的,同时也是故事主人公自我体验到的。

在《地狱变》中,众人举目齐看一侍女“身着华丽刺绣的樱花唐衣,柔顺的黑发婀娜下垂”[1]352被困于火中的牛车上,“燃烧的松明摇晃出红色,一时间将狭窄的车厢映照得鲜明透亮。

车上的女侍被铁链捆绑着,惨不忍睹”[1]352。

突然良秀发现,那个可怜的少女竟是自己最疼爱的女儿。

尽管小说中暗示良秀的女儿在大公家当侍女,大公有所垂涎而不得,但对于良秀来说,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画中那个最受地狱烈火煎熬的主角会是自己的女儿。

他要亲眼目睹女儿被活活烧死才能完成画作,这是生命多么不可承受之重。

“所以除非在表象上完全舍去‘人的社会’与‘人生’,就都不能成为美的‘刹那的感动’。

”[4]良秀隐约意识到这番道理,所以他没有去阻止,而是依靠惨象绘制这幅画作。

他舍弃了“人生”(小说结尾写到“最终,他在屏风完成之后的翌日深夜,在自家的房屋里悬梁自尽了”[1]356),可是成就了美的“刹那的感动”。

人们在未见到屏风时不断咒骂良秀“是个混蛋”[1]356,可当看到这幅地狱变屏风时,连“此前还一副苦脸瞪视良秀的僧都,不由地大腿一拍喊道,‘好画!’”[1]356此后也无人再说良秀的坏话了。

在芥川眼里,“刹那的感动”往往需要特殊的事(物),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件———让最爱的女儿烧死在炎热的地狱之中,并且抓住那机会,自己也自杀了。

这种“刹那的感动”就接近于艺术效果的作用,芥川在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一个傻子的一生》中也有所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