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说课稿
苏武传教案7篇

苏武传教案7篇文言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囊萤夜读》。
3.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体会人物美好的学习品质。
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说说你们知道哪些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牛角挂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则古人刻苦学习的动画片。
(视频播放动画片《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篇文言文。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囊萤夜读》。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第一则)1.人物简介:车胤(yìn)(约333年—401年),字武子,湖北公安县人。
东晋大臣。
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2.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正音正字。
3.出示要求学生会认的字,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恭(gōng)勤(qín)焉(yān)4.出示要求学生会写的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囊萤恭勤博贫焉点拨:“囊”,上中下结构;“恭”,部首是“”,不要错写成“水”或“氺”。
“勤”左下是两横、一竖一提,不要写作一横、一竖、一提。
5.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既正确、流利,又有节奏。
(1)朗读提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自己读,同桌互读。
三、讨论,理解文言文大意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再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要求:(1)默读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难懂的词语或句子。
预设:(1)得:买得起。
盛:装。
以夜继日:与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夜以继日”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的时间,日夜不停地学习,该成语出自《庄子·至乐》中的“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苏武传》说课稿

《苏武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班固的《苏武传》(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本课总共安排3个课时完成,现在我说课的是第一课时内容。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苏武传》(手势)选自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第4单元讲读课文。
这是汉代史学家班固的作品,他通过记述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经艰辛而不傉使命的事迹,塑造了他“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气势)对于高二的学生而言,经过了之前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为学习这篇文章奠定了良好基础。
因此,本文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结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文言文,要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内容和思想倾向。
”因此,我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确立如下:1、了解作者生平和作品相关文体知识及本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语法现象,并翻译全文。
3、理清故事发展的情节,初步鉴赏苏武形象根据本文的教学目标及本文的特点,本文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语法现象,翻译全文。
难点:理清故事发展的情节,初步鉴赏苏武形象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点拨法、启发法来推进教学,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理念指导下,本文的教学过程分三步走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5min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一个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不仅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位青少年的责任。
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更需要坚贞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
古往今来我国涌现出了无数的爱国志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武传》,去认识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篇一:《苏武传》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二、导入:“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课件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班彪(史学家,文学家)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
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
《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课件《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苏武传》说课稿

《苏武传》说课稿-中学语文论文《苏武传》说课稿雷盼一.说教材《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4第四单元编选的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文言文,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仍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我把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作为本课教学难点,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教材虽然篇幅较长,个别字词生僻,但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文学性、观赏性较强,课下注释很详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敢于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就能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我打算采用:1.启发式教学,2.学案式教学,为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引导学生采用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我安排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学案式教学,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1.导入:展示年轻的苏武手拿符节准备出使匈奴的照片以及播放《苏武歌》,引导学生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节”字。
“节”既表明了他是持符节出使匈奴的大汉的使者,也是指苏武在面对重大变故,对敌人的种种威逼利诱,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民族气节。
(目的:为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采用图片展示的方式导入新课,能迅速地让同学们找出“节”是贯穿《苏武传》的一条主线,是苏武伟大精神的核心所在。
)2.浏览全文,梳理情节。
《苏武传》是通过哪些内容展示苏武的崇高气节的?请同学们分小组分角色朗读。
总结:两次自杀——刚烈豪壮之节,三次拒降,十九年坚守—忠贞之节。
(目的: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本,直面人物,主动参与。
2024《苏武传》说课稿范文

2024《苏武传》说课稿范文苏武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是一部广为流传的历史传说。
下面我将就这部作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苏武传》是我国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属于古代文学选读部分。
它通过苏武传奇的故事,展现了苏武的坚定品格和崇高精神,是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培养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现有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感受苏武的崇高精神。
②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苏武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苏武的故事情节,把握苏武的崇高精神。
难点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苏武的行为背后所体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说教法学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材的内容,我选择了问题引导法和讨论交流法作为主要的教法。
学法是:研读方法、阅读攻略及多元评价方法。
通过这些教法和学法的结合,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思考中进步。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苏武传的教学材料、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和相关的阅读材料。
借助多媒体技术,我将呈现苏武传中的关键情节和形象描写,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理解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通过呈现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苏武传的认知和兴趣。
环节二、阅读理解以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读完苏武传,然后回答一些与故事情节相关的问题。
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武的行为背后所体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环节三、课文赏析通过分析苏武传中的精彩段落和描写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环节四、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进一步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苏武传》 说课稿

《苏武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武传》。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4 第四单元的一篇人物传记。
这篇传记出自《汉书》,作者班固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详细记述了苏武在匈奴历经磨难而坚守气节的事迹,展现了他的高尚品质和爱国精神。
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独具特色,通过典型的事例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将苏武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同时,文中还涉及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对于学生了解汉代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和阅读经验,但对于较为复杂的文言文篇章,理解起来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此外,学生对于苏武的事迹可能有所耳闻,但对于其精神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苏武的形象。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苏武的爱国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分析苏武的形象,体会其精神品质。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一些复杂的语句和文化背景知识。
探究苏武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味,理解文意。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
讲解法:对于重点的文言知识和难点问题进行讲解。
2、学法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资料,解决文言字词等问题。
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苏武传说课稿

苏武传说课稿苏武传说课稿苏武传说课稿【1】一、说教材《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人物传记,要在读懂本课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人物身上的闪光之处,体会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感情倾向,注意传记作品多样的叙事手法,学习传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苏武传》节选近2000字,对于高一下学期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但是要面对这么长的文言文,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对于人物形象的把握也不能很到位。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准确把握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梳理其脉络。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新课标强调: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因此我把学习独特的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分析多个人物形象,及其所采用的细致入微地描写,体会苏武高尚的民族气节。
四、说教法学法为了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我打算采用:1.启发式教学。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引导学生学习。
2.分角色朗读法。
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苏武的人物形象。
3.表演式教学。
引导学生从表演中体悟苏武的人物形象。
说学法1.自主合作探究法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开展教学。
2.小组合作讨论法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总结学习经验。
五、说教学过程本课围绕一个“节”字入手,先梳理文章,再分析人物。
在说、演、悟中,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我设置以下环节:1.新课导入,从说文解字知节2.初读文本,从文章梳理知节3.品读课文,从人物形象析节4.迁移拓展,从古今故事谈节5.课后作业,从颁奖词中论节1.新课导入,从说文解字知节说文解字,一课一字。
节,繁体字�,形声字,从竹从即,左形右声。
2022年度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五篇

2022年度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五篇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篇一一、导入新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
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教学过程(一)传记写作的要点(幻灯展示:范曾《苏武牧羊图》)幻灯片中对于苏武只有一个解释:前140—前60,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呢?苏武活了80岁。
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少年?有没有写80年?写了19年。
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没有。
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的问题。
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
写苏武,他是一个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
这是一种传记写作的方法。
也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归纳主要故事情节班固虽然是个史学家,但他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的身世,只有一处交代,只在文章开头交代,“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
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变的时候,面对劝降时他是如何表现出的。
因此,整个传记的重心在哪里呢?发生叛乱是个意外之变,在这时,苏武是如何表现的呢?)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板书: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
(三)通过问题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A.讲解“自杀”情节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思考1、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我们先找到文中关于自杀情节的描写。
齐读3、4两节)通过阅读,我们看到,苏武的形象在这两段中是通过两次自杀表现出来的,自杀的情节,在文中是哪几句话?(1)欲自杀(2)引佩刀自刺问一个问题:他在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马上就要自杀,那在他自杀之前,留下了什么话?也就是他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找原文)(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苏武传》说课稿

《苏武传》说课稿一、说教材《苏武传》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人物传记,收录于《汉书·李广苏建传》中。
本文以苏武为中心,通过讲述他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始终坚定信仰、忠诚于国的感人事迹,展示了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人格魅力。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和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传承:本文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篇章,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了解古代历史人物,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2. 道德教育:本文以苏武的忠诚、坚定、正直、勇敢等品质为榜样,为学生树立了一个光辉的道德典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3. 写作技巧:本文运用了丰富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抒情等,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写作的范例。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讲述了汉武帝时期,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期间经历了种种艰辛,始终坚定信仰,忠诚于国,最终得以回归汉朝的故事。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成语、典故等。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3)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评价苏武的人物形象。
(3)学会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武的忠诚、坚定、正直、勇敢等品质,树立道德榜样。
(2)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1. 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苏武人物形象的评价。
(3)写作技巧的学习与应用。
2. 难点:(1)对课文内涵的深入挖掘。
(2)苏武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的理解。
(3)写作技巧的灵活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充分挖掘苏武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说教法在教学《苏武传》的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并将我的教法与他人区分开来,以下为具体教学方法的亮点:1. 启发法:- 我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例如:“苏武为何能在困境中坚持信仰?”“苏武的行为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021-2022年高中语文 4.12《苏武传》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4

2021-2022年高中语文 4.12《苏武传》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4【背景材料】一、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二、相关评论(其冬,丁令盗武牛羊)卫律为丁令王使人盗之,以困武。
冀其终降,以分谤也。
(王必欲降武)时陵为右校王,故因其称。
(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节者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十七)如以后世史法论,图画麒麟阁功臣事,必当属之《霍光传》后矣。
此知班氏犹得《春秋》“微而显”“志而晦”之旨也。
苏武唯此一事,足以伸眉身后,故班氏特以此事系之传后,以慰千载读史者之心。
良史用心之苦,非晋、宋以后史家所知。
李慈铭《汉书札记》)三、参考译文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教学设计苏武传五篇

教学设计苏武传五篇第一篇:教学设计苏武传苏武传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
2、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教学难点:评价传主价值意义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了解班固及《汉书》的有关知识,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进行文言知识检测;用加小标题的形式疏通情节,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评价其积极意义。
3、在学习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于国家、个人于社会的思考认识。
一、导入由“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导入,心灵的抉择决定了生命的坚强与脆弱,高贵与卑贱。
二,品味、鉴赏1、研习三、四自然段问题一:你如何评价苏武的自杀行为?(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国家的荣誉,“见犯乃死,重负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充分体现了苏武以民族尊严为重的气节,表现出他以死殉国的决心。
问题二:面对苏武的自杀行为,周围人各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你如何理解这些反应?“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苏武坚贞的民族气节、高尚的爱国情操惊天动地,真正的英雄能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2、研习第五自然段找两位同学分角色进行朗读问题一:卫律是如何劝降的?你对卫律有什么样的评价?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
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又“举剑拟之”,威胁无效,转以荣华富贵利诱苏武,活脱脱一副卖国求荣叛徒嘴脸。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苏武传》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苏武传》说课稿一、教材解析1. 教材背景《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古文阅读教材。
主要讲述了西汉末年,匈奴势力崛起,边疆频繁发生战乱的时期,苏武被匈奴俘虏的故事。
2. 教材内容《苏武传》以苏武为主人公,通过描述苏武在匈奴人的俘虏生活中所面临的艰辛与痛苦,突出了他坚守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故事结尾,苏武成功逃脱,并最终回到中原,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3. 教材特点《苏武传》是一篇古文阅读材料,它具有以下特点:•语言古朴、凝练,需要学生理解古汉语的意思和表达方式;•内容丰富,反映了中国古代人物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忠诚、坚守信仰的价值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苏武传》的故事背景,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理解古文中的词语、句子的意思,培养对古文的阅读能力;•学会运用一些阅读策略,帮助理解古文的深层含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对古文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思维能力,能够对古文中的价值观念进行思考和分析。
3. 情感目标•启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感受苏武坚守信念的情感力量;•培养学生的坚韧不拔和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三、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主题;•理解古文中一些词语、句子的意思;•学会分析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
2. 教学难点•理解古文中较复杂的句子结构和词义;•理解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能够运用阅读策略,理解古文中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与古文相关的图片、音频等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内容和情感。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互动中互相帮助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
《苏武》说课稿(公开课)

教学设想
教学背景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
分析苏武的“威武不 能屈、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的爱国 义士的光辉形象。
教学设想
教学背景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探究苏武寻死与求生背 后的深层意蕴
教法学法
教学设想
教学背景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对话教学法: 学生与文本对话 生生之间对话 师生之间对话
为什么称苏武为义士
分析形象
探究内涵 总结归纳
3、“生”和“死”的选择: 教师明确:面对“义”,
(2)拓展联系,在“义”面前,有 有人引颈就刃,舍生取义 的人选择了生,有的人选择了死, ;有人发出“活着比死更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想想能举出 难”的沉吟而为义隐忍苟 哪些这方面的例子?
布置作业
存。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 于世界东方五千年而不灭 ,这两种精神都是必不可
总结:当“义”与“利”矛盾时, 苏武不为利动;当“生”与“义” 发生矛盾时,他毫不犹豫地舍生取 义;无论求生还是寻死,都是苏武 捍卫国家尊严、维护民族大义的方 式,苏武真是爱国的义士,出使的 大丈夫。
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用文中一个词 语评价苏武
复述情节 分析形象
探究内涵 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
义士
为什么称 苏武为义士
利与义的选择 生与义的选择 生与死的选择
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为什么称苏武为义士 1、利与义的选择:
复述情节 分析形象
探究内涵 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
明确:当“义”与“利” 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 矛盾时,苏武不为利动, 士,吾亦为之。”孔子又说:“不 不计较个人、乃至家庭的 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 “义”与“利”的面前,苏武是 利益,始终把忠君爱国放 怎样选择的? 在首位。
人教版必修4语文《苏武传》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4语文《苏武传》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概述《苏武传》是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文阅读文章。
通过讲述苏武的故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忠诚、坚贞不渝精神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2. 教材重点本篇文章的重点是通过苏武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忠诚的意义,探讨忠诚精神的力量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3. 教材难点本篇文章的难点在于古文语言的理解和鉴赏,涉及到一些古代文化背景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掌握古文阅读技巧,包括识字、理解语义和把握文意的能力•了解古代文化背景,并能运用到文本阅读和文学鉴赏中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掌握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待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毅力•培养学生对忠诚价值的认识和体验,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忠诚、坚韧不拔精神的认同感和追求•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期许和动力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材•《苏武传》古文文本•相关的古代文化背景材料和解读资料2. 教学环境•教室内准备干净整洁,桌椅摆放整齐•准备一块黑板或白板、粉笔或白板笔•设备好投影仪和计算机,以备展示相关教学资料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导入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对于忠诚的理解和有关忠诚的例子。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苏武传》和忠诚的主题。
2. 预习任务(10分钟)•让学生在课前阅读《苏武传》这篇古文,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分享并总结故事的主题,理解故事背后表达的价值观和思想。
3. 理解故事情节(15分钟)•分组让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小组讨论,并记录下各自小组的理解和解读。
•老师引导全班展开讨论,梳理故事情节的主线和发展。
4. 学习古文语言(20分钟)•分析古文语言的特点和特色,通过示范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古文的词汇和句式。
《苏武传》教案说课讲解

7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
趁这时
今义:姐姐
今义:春秋战
今义:诚
今义:稍微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古义:正当、适逢
今义:丢失、落下。
今义:聚会、集合。
4)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多媒体显示课题苏武传教师解说苏武传与左传中传二整体感知学生参考课下注释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文言基础知识集约稍迁至栘中厩ji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mzh空自苦亡人之地亡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
教学பைடு நூலக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班固及《汉书》。
2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3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第二大组】:
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 的罪名胁迫苏武。而苏武很沉稳地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 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维护了国家的声誉, 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时巍然不动。卫律见威胁无效,转以 荣华富贵利诱苏武。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 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酣畅淋漓!既使 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
【第三大组】:写史一般要力求冷静、客观地反映事实。
班固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则是饱含 深情地以细节描写含蓄表达了对苏武高尚人格的敬佩仰慕 之情。细节如在匈奴把苏武囚禁大窖,并且断绝食物供给 时,苏武“卧嚙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流放北海,廩 食不至时,苏武“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顽强求生。“杖汉 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又如在苏武回国时,是“始 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无限沧桑!这些最具感染力 的细节,充分表现出苏武过人的意志、韧劲和忠诚。
《苏武传》优秀说课稿

《苏武传》优秀说课稿【背景材料】一、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二、相关评论(其冬,丁令盗武牛羊)卫律为丁令王使人盗之,以困武。
冀其终降,以分谤也。
(王必欲降武)时陵为右校王,故因其称。
(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节者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十七)如以后世史法论,图画麒麟阁功臣事,必当属之《霍光传》后矣。
此知班氏犹得《春秋》“微而显”“志而晦”之旨也。
苏武唯此一事,足以伸眉身后,故班氏特以此事系之传后,以慰千载读史者之心。
良史用心之苦,非晋、宋以后史家所知。
李慈铭《汉书札记》)三、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苏武传说课稿

苏武是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在《苏武传》这篇文章里,他的光辉形象被刻画的淋漓尽致。
今天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苏武传说课稿,这篇说课可以迅速让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做到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相信对大家的授课有一定的帮助!苏武传说课稿,一起来看看。
苏武传说课稿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一、说教材(一)知识和能力要求:1.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2.掌握文中的主要文言实词和虚词;3.掌握并会翻译一般的文言句式;4.培养阅读传记文言文的能力;5.学习《汉书》精妙的艺术手法(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苏武牧羊的历史,感受苏武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2.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评价其积极意义;3.在学习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二、说教法过程和方法:1、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2、质疑学习,培养质疑能力3、养成对文言字词句的质疑能力,并初步解决问题4、逐步培养对文章内容的探究质疑能力,形成个性化阅读5、计划用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理念:1.以学生为主体,组成积极的学习活动,转变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的教学模式,2.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质疑能力,3.学生小组合作,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质疑,激发学习的兴趣,4.教师对质疑辅导,课堂上师生互动,让课堂绽放出活力和生命力。
第二课时教学理念:1、这节课是学生小组之间开展交流,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进程中来,实现资源、知识的共享,提高学生的讲解、交流能力,极大地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更突出他们是学习的主动者、主体者,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
由讲师对各小组进行评价,鼓励。
3、结合背景材料,深入理解人物特征(学生展示自己了解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4、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本,直面人物,主动参与,挖掘探究,培养独立的鉴赏能力,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预习目标
1、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搜集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和背景。
2、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将《苏武传》改编为课本剧,分组课堂表演。
指导方针:全员参与,通力合作。
活动方案:
(1)、在科代表的主持下,先从全班同学中推举五名评委,组成专家评审小组,再选举产生评审组长。
由组长负责制订评分细则,现场打分,现场点评,现场评奖,并提前与老师交流。
(2)、其他同学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就相当于一个影视公司,先推举导演,然后由导演负责,抽签决定表演内容,安排演职员表,每组表演时间不超过五分钟,。
课前将名单提供给老师,由老师制作成课件,在表演时配合播放。
在科代表的主持下,先从全班同学中推举五名评委,组成专家评审小组,再选举产生评审组
集体奖项:最佳影片奖
个人奖项: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主角奖、最佳配角奖、最佳人气奖等。
附:
预习资料
1、背景:
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
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
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
《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作者介绍: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3、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
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4、史书形式-----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
<资治通鉴>(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
书
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纪传体:<史记>: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汉书>:本纪列传表志
5、汉匈战争中的汉朝名将
卫青曾带兵杀到匈奴的一个据点“龙城”,又斩获七百匈奴首级而归。
飞将军李广骁勇善战
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入匈奴中也是如入无人之境,曾经封狼居胥,禅姑衍,临瀚海,耀武扬威而还。
张骞肩负使命出使西域,后征战匈奴,被封为名副其实的“博望侯”
苏武出使匈奴,被滞留十九年,不改爱国情操等。
6、卫律其人的情况:《汉书》“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卫律为丁灵王,皆贵用事。
卫律者,父本长水胡人。
律生长汉,善协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荐言律使匈奴。
使还,会延年家收,律惧并诛,亡还降匈奴。
匈奴爱之,常在单于左右。
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
”
7、李陵其人的情况:(?~公元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现在的中国中西部陕西静宁南边)人,是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的著名将军。
长大后,李陵做了皇帝卫队的军官,擅长骑马和射箭,对士兵非常爱护。
李陵投降后的反应:武帝大怒、群臣责备、司马迁等人为他辩解。
匈奴单于得到李陵后,因李家世代为将的声望,以及与之交战时李陵英勇的表现,对他非常佩服。
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陵,并加似重用,封为右校王。
补充:关于气节的名句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禹》)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7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8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郑燮《题画•竹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