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韦应物《滁州西涧》教学设计精选
七年级滁州西涧教案

七年级滁州西涧教案七年级《滁州西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韦应物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理解《滁州西涧》的创作背景。
2、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4、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体会诗人“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所表达的无奈与闲适交织的复杂心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意境。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意象、意境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诗歌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去领略那独特的诗情画意。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他的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2、这首诗是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滁州西涧是滁州城外的一处风景胜地,诗人在游览此地时,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精读诗歌,赏析品味1、理解诗歌的大意独怜幽草涧边生:我唯独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
上有黄鹂深树鸣:树丛深处还有黄鹂在婉转啼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变得湍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上。
2、赏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提问:诗人为什么“独怜”幽草?引导学生思考:幽草生长在涧边,无人关注,却依然生机勃勃。
有关小学五年级语文滁州西涧教案模板通用(四篇)

有关小学五年级语文滁州西涧教案模板通用(四篇)有关小学五年级语文滁州西涧教案模板通用一一、班风:团结、勤奋、诚恳、创新二、学生现状分析:本班共有学生35人,学生体质安康,从整体上来说没有什么突出的优势,但后进生较多。
其次,局部学生自制力量差,时常不能掌握自己,上课时爱任凭说话或者做小动作,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许多行为习惯有待进一步培育。
三、思想方面:1、利用班队会、早晚的教育时间带着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标准》,让学生按要求去做,同学间相互监视,由班干部负责检查。
依据学校的部署,严格根据要求去完成对学生的教育,让每位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充分利用升旗活动、重大节日活动,对学生进展思想品德教育。
(1)每周一严格遵守升旗制度,不迟到,不任凭请假,衣着干净,排队时做到快、齐、静,升旗时要行队礼,唱国歌时声音洪亮、整齐,仔细听并思索“国旗下的讲话”,与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要求学生每天佩带红领巾。
(2)遇到节假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活动,教育学生做文明学生。
3、树立良好的班风,加强班集体的分散力和向心力。
4、仔细开展“我为班级添光荣”教育活动。
带着学生仔细学习争创星级班级的细则、星级学生的条件。
让每一位学生明确,结合班级状况仔细落实。
各位同学积极争取,月末绽开总结评比。
四、教学方面:1、重点抓好课堂常规训练,随时指出存在的问题,要持之以恒,不能时紧时松,对学生的进步要准时赐予确定。
在班级里开展让任课教师对本节课的课堂纪律进展当堂评定,周日班队会时进展总结评比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2、留意抓好学生的辅导,通过多种渠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必胜的信念,通过“一帮一”活动,使学生共同进步,以到达差生不差、优生更优,中游变上游的目的。
详细方案:全班绽开小组之间的竞争;同学之间也找好自己的对手进展竞争。
3、参与校本活动,进展学生的特长,上好兴趣课,并赐予学生必要的帮忙。
五、安全纪律方面:1、教育学生团结同学,不打架,不骂人,讲文明,讲礼貌,争做文明的小学生。
七年级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七年级滁州西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大意,背诵并默写《滁州西涧》。
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独怜”“幽草”“深树”等。
学习并体会诗歌中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恬淡闲适的心境,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掌握诗歌中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并能学以致用。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美景图片,如绿草如茵的河畔、潺潺流淌的小溪、茂密的树林等,引导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色,然后提问:“在这美丽的春天里,诗人韦应物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滁州西涧》。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诗人韦应物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请个别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教师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进行讲解,如“独怜”“幽草”“深树”“春潮”“野渡”等。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五)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提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中描绘了幽草、涧边、黄鹂、深树、春潮、野渡、舟横等景物,构成了一幅幽深、宁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画面。
2、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提问:“诗中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诗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幽草”“深树”是静态描写,“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滁州西涧》 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滁州西涧》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把握诗歌的整体意境。
(2)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2、教学难点(1)对“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这两句中动静结合手法的分析。
(2)理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所展现的画面和传达的诗人心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扫除理解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场景。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滁州西涧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滁州西涧的景色。
(2)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们会想到什么?从而引出课题《滁州西涧》。
2、作者简介(1)简单介绍韦应物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强调他的诗歌风格以恬淡、自然为主。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再进行点评。
4、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自主理解诗歌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小组讨论。
(2)教师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如“怜”“幽草”“深树”“春潮”“野渡”等。
(3)逐句翻译诗歌,让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5、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分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这两句诗。
提问:诗人为什么“独怜”幽草?幽草生长的环境是怎样的?黄鹂的叫声给这一画面增添了什么?总结:这两句诗以动衬静,用黄鹂的鸣叫声衬托出涧边幽草的宁静,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滁州西涧 优秀教案

滁州西涧【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 理解古诗内容,写出本诗大意。
3.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学情分析】《滁州西涧》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代表作之一。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自然流露。
【教学重点】1. 有感情地诵读、默写古诗。
2. 理解古诗内容,写出本诗大意。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滁州西涧》就是山水诗中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七言诗中少有的佳作。
诗作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之景,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阐发了人生哲理。
二、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他的诗歌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
风格潇洒自然,淳厚朴实,清远简净中时见秾丽,淘洗锤炼而又生机活泼,在有唐一代诗人中,卓然自成名家。
白居易说他的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苏东坡有一首诗甚至说:“乐天(白居易)长短三千首,却逊韦郎五字诗。
”因此,韦应物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当的地位。
三、写作背景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
步入晚年的诗人厌倦了官场的生活,而追求一种自然简单的生活。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四、品读诗歌1. 师范读诗歌2.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五、诗歌赏析1独怜幽草涧边生1. 独:独自。
《滁州西涧》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滁州西涧》;(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3)了解诗人韦应物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表现手法;(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然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掌握;(2)诗文意境的理解;(3)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歌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韦应物及《滁州西涧》的写作背景;(2)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意境;(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2)分析诗文的韵律、意境和表现手法;(3)引导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书写诗文中的关键字词;(2)选取诗文中的句子进行仿写练习。
5. 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文中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然观。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滁州西涧》;2. 深入了解诗人韦应物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诗文意境的理解能力;3. 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继续介绍韦应物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强调《滁州西涧》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2. 诗文解析: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文化拓展:介绍中国古代文人对滁州西涧的吟咏,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韦应物《滁州西涧》优质教学设计(精选8篇)

韦应物《滁州西涧》优质教学设计韦应物《滁州西涧》优质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韦应物《滁州西涧》优质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韦应物《滁州西涧》优质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分析:《滁州西涧》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代表作之一。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自然流露。
设计理念:1.借助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在充分自读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准确和完整地理解诗词意思,感受诗人思想情感。
2.丰富的想象、联想是鉴赏诗句的重要方法。
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想出诗中画面,读出诗中意境。
3.古诗词讲究“用词精妙”,在教学过程中力图带领学生揣摩、品味诗中的“关键词”,从而体会诗人情怀。
4.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原则,整体把握全诗的语言特色,更深感受诗的语言美。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写出本诗大意。
3.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在中唐皇帝玄宗身边,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卫士,总是骑着御厩里的骏马,走在仪仗队的前列,气概非凡。
他"身为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无法无天,连地方官也惹不起。
奇怪的是,他却在安史之乱后,忽而发愤读书,下决心脱胎换骨。
后来他做过几任县令和刺史,曾经严惩不法军吏,又常感到无力拯救百姓而自愧,写下了"邑有泳流亡愧俸钱"这样的名句,终于在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无可争辩的地位。
世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这位诗人,便是韦应物。
七年级语文下册《滁州西涧韦应物》教案、教学设计

开展小组竞赛,评选出最佳诗歌。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创作,提高写作效率。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所学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如诗歌的韵律、意象、寓意等,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情感教育
强调诗人在《滁州西涧》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1.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热情,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探究课文内涵。
2.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能力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学生在情感体验上的差异,关注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从诗歌中感悟人生哲理,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
4.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诗文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诗歌的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有了更高的探索欲望。然而,对于《滁州西涧韦应物》这样一首具有较高意境和深刻寓意的古诗,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5.以课文为蓝本,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领略古诗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品味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树立爱国主义情怀。
4.理解诗人在困境中坚守信念,培养坚强、乐观的品质。
5.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课堂讨论,培养思维
韦应物《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韦应物《滁州西涧》教学设计韦应物《滁州西涧》教学设计韦应物《滁州西涧》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代表作之一。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自然流露。
教学设计理念:1.借助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在充分自读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准确和完整地理解诗词意思,感受诗人思想情感。
2.丰富的想象、联想是鉴赏诗句的重要方法。
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想出诗中画面,读出诗中意境。
3.古诗词讲究“用词精妙”,在教学过程中力图带领学生揣摩、品味诗中的“关键词”,从而体会诗人情怀。
4.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原则,整体把握全诗的语言特色,更深感受诗的语言美。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写出本诗大意。
3.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在中唐皇帝玄宗身边,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卫士,总是骑着御厩里的骏马,走在仪仗队的前列,气概非凡。
他"身为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无法无天,连地方官也惹不起。
奇怪的是,他却在安史之乱后,忽而发愤读书,下决心脱胎换骨。
后来他做过几任县令和刺史,曾经严惩不法军吏,又常感到无力拯救百姓而自愧,写下了"邑有泳流亡愧俸钱"这样的名句,终于在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无可争辩的地位。
世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这位诗人,便是韦应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滁州西涧》。
二、释题感知大意:1.板书课题,读课题。
从课题里知道了什么?(本诗写的是滁州西边山间涧水的景色)2.据欧阳修《醉翁亭记》所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西涧正在这“林壑尤美”的峰峦之中。
这《滁州西涧》究竟景色如何呢?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一起去看看。
滁州西涧的教案范文

滁州西涧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滁州西涧》。
(2)理解诗中的典故、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韦应物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理解诗人在困境中求索的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滁州西涧》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2. 诗人韦应物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 诗人情感的把握,如何从诗文中体会诗人的心境。
3. 将诗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滁州西涧风景区。
(2)简介诗人韦应物:唐朝诗人,官至江州刺史,擅长写山水田园诗。
(3)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韦应物的诗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滁州西涧》,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典故、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解析诗文:(1)解析典故:韦应物曾任江州刺史,诗中描绘的景色正是他在江州任职期间所见的滁州西涧。
(2)解析意象:春潮带雨、野渡、无人舟自横等。
(3)解析表达技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的景色,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
6. 课堂小结:(1)总结诗文内容,《滁州西涧》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2)强调诗人在困境中求索的精神,启发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韦应物)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韦应物)教学设计滁州西涧(韦应物)教学设计一、诗歌背景介绍《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
这首诗描绘了滁州西涧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及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厚意。
二、诗歌解读与赏析1. 第一句:“独怜幽草涧边生”。
这一句描绘了滁州西涧的景色,用“独怜”强调了诗人对这片幽静草地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2. 第二句:“上有黄鹂深树鸣”。
这句表达了诗人眼前的景象,草地上飘荡着黄鹂的歌声,给人带来柔和而美好的感觉。
3. 第三句:“春潮带雨晚来急”。
这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春潮涌动,雨水带来了新生命,也带来了春天的狂热与迅疾。
4. 第四句:“野渡无人舟自横”。
最后一句表现出了滁州西涧的宁静之美,没有人在这里过渡,只有一艘孤独的船横在水面上。
通过以上几句诗,诗人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滁州西涧美景的追求和喜爱,也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三、课堂教学设计1. 目标:通过学习《滁州西涧》这首诗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及传达情感的方式。
2. 教学内容和重点:教学内容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歌,教学重点为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滁州西涧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该地的好奇,了解学生对乡土情感的体验。
(2)诗歌赏析:学生根据提供的诗歌文本,独立阅读,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后,针对每一句进行解读和赏析,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义。
(3)诗歌鉴赏:播放一段滁州西涧风景的视频,引导学生借助视听感受,并与诗歌进行对照,深入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
(4)学生表达:分组活动,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追求。
(5)合作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并对同学的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论。
(6)反思总结:通过整理学生的学习笔记和课堂体验,引导学生总结诗歌欣赏的要点和技巧。
古诗滁州西涧-教案

古诗滁州西涧-教案第一篇:古诗滁州西涧-教案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品注释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⑵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⑶独怜:唯独喜欢。
⑷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幽,一作“芳”。
⑸生:一作“行”。
⑹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深,《才调集》作“远”。
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⑺春潮:春天的潮汐。
⑻野渡:郊野的渡口。
⑼横:指随意飘浮。
译文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赏析这是山水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
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年),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十五岁起以三卫郎为唐玄宗近侍,出入宫闱,跟随唐玄宗出游。
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同乡认为他是祸行而苦。
安史之乱起,唐玄宗出逃,流落失职,开始立志读书,常“焚香扫地而坐”。
唐代宗广德至唐德宗贞元年间,先后担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
贞元七年退职。
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
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
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
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尝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理解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4、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娴熟地背诵。
教学重点1、品尝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歌教学难点理解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很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今日我们要观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尝他的高雅闲淡!二、师范读《滁州西涧》请同学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观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观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
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给予了"草'独特色调和意味!就独怜(爱)这幽草。
2、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
(鸟鸣、潮急、舟横)急、3、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涌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气勃勃,表现了悠闲得意的情怀。
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悦耳的鸣叫,对它是什么立场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查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由于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季节,往往会涌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
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滁州西涧》教案

《滁州西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滁州西涧》。
(2)理解诗中的生词和句子,了解诗的背景及作者韦应物的生平。
(3)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怀。
(2)领略古代诗人的才华,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词和句子的理解。
2. 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生词、作者简介等。
2. 学生预习诗文,了解诗的背景及作者韦应物。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韦应物及《滁州西涧》的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生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学生分享学习生词和句子的体会,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中的景象。
(2)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滁州西涧》。
注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对诗文的理解能力。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中的自然景色,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的意境。
3. 对比教学:选取其他类似诗作,让学生比较分析,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023年《滁州西涧》教案

2023年《滁州西涧》教案2023年《滁州西涧》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朗读诗歌并能读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
3、能赏析诗歌语句,分析诗歌遣词造句的特点和作用,并能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教学时间:教学0.5课时,学生自读、理解、质疑0.5课时。
教学过程:一、读准字音:( ) ( )滁.州西涧.二、划分朗读节奏并反复诵读(“/”为必断,“|”为可断可不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三、理解下列词语含义,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全诗大意。
独怜.幽草涧边生四、诗句赏析背景介绍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
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从写景的角度来说,)这两句写出了滁州西涧清幽疏旷的环境,营造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氛围。
(从寄寓的角度来说)同时,这两句也写出了诗人恬淡的胸襟。
“深”字既写出了树木的枝繁叶茂,又突出了树林的幽静,与“幽”字相照应,为全诗创设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也流露出诗人恬淡的胸怀。
“独怜幽草涧边生”写静景,体现的是诗人甘于寂寞,安贫守节、不趋炎附势的高尚节操和恬淡胸襟;而“上有黄鹂深树鸣”以声衬静,是对趋炎附势,居高媚上的仕宦世态的否定,也是对诗人恬淡胸襟的衬托。
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言志,同时也为后两句诗写诗人在急剧变化潮流中寻求自由和宁静的理想作铺垫。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从写景的角度来说,)这两句诗写春潮带雨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情景。
前一句静中有声,后一句动中有静,“急”与“横”,动与静映照,清丽如画。
(从寄寓的角度来说)作者在这动与静之中,不动声色地表述了在急剧变化潮流中寻求自由和宁静的心迹。
同时也蕴含了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无所作为的无可奈何的忧伤之情。
韦应物《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韦应物《滁州西涧》教学设计(2)韦应物《滁州西涧》教学设计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来。
C. 感受到“动态的美”。
从“春潮带雨晚来急”感受到的。
比较:换一个字“春潮伴雨晚来急”行不行?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带”:表现了春潮夹带着雨势,滚滚而来,一泻千里。
“伴”则显得缓、闲适得多。
不适合后面的“急”。
)把句子换成“春潮伴雨晚来涌”,行不行呢?是不是更符合前面闲适的情境呢?(春潮的“急”才冲击着“舟自横”,如果“涌”,则感觉的多是不安,诗词的意境大不相同。
)过渡:其实,了解了作者的心境,才能更明白他为什么这样遣字用词。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再读读这首短小的七言绝句,看看能否从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来。
生可能找到“独怜”“自”,各谈理由。
3.了解韦应物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他有一直有着怎样的想法,就能帮助我们理解他此时的心境。
(补充资料: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苦的好官。
在仕途生涯中,他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
中唐时期政治腐败,人民生活贫苦,他有志改良而无能为力,有意退隐而又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任其自然。
)你从诗中哪些地方读出他这样的情感?(“无人”“舟自横”“幽草”)总结: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
这一幅看似没有主人公的山水画,但诗人的灵魂却无处不在,全诗没有一处不寓有作者的寄托。
让我们再好好的诵读一番,做做诗人远隔时空的知音吧!(感情诵读)五、回到整体,感受语言美。
再读这首诗,能不能感悟到诗人语言的妙处?(生自由发言。
如:以声衬静,动静结合,用字精炼,字字关情等等)总结:这一首《滁州西涧》无论是涧边幽草、深树鹂鸣、还是春潮晚雨、荒郊野渡,虽字字作景语,实是字字为情语;虽字字不离眼前之物景,而又字字紧扣诗人之心境。
确实值得我们反复诵读玩味。
请大家起立,我们一起诵读此诗。
(师生同背诵)六、当堂作业:默写此诗。
拓展阅读:韦应物《滁州西涧》诗词赏析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韦应物《滁州西涧》教案

韦应物《滁州西涧》教案韦应物《滁州西涧》教案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4、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歌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着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二、师范读《滁州西涧》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
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2、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
(鸟鸣、潮急、舟横)急、3、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
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
《滁州西涧》课堂设计

滁州西涧课堂设计课堂背景本次课堂设计是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唐诗宋词学习内容。
本次教学将以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为主要教材,通过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感受和思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了解唐代文学时代背景、文学特点和代表作品;•理解和感受《滁州西涧》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提高诗歌欣赏能力和诗意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诗歌学习1.通过朗读、翻译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2.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修辞手法;3.提醒学生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抒发感情的途径。
分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结构、排比和对仗等修辞手法;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吟咏对象的美好形象;3.分析韦应物在对西涧的形容中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诗意表达1.让学生写出对西涧景色的感受和想象;2.让学生运用诗歌的修辞手法,写出自己的诗歌作品;3.让学生通过朗诵来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1.分享唐代诗人韦应物的生平、代表作品等相关知识;2.向学生介绍滁州西涧的地理位置、景色和历史文化背景。
第二步:诗歌学习1.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诗歌;2.教师以《滁州西涧》诗歌的排比、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为例,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表现形式和意境;3.引导学生通过画面的表现方式,直观感受诗歌中所描述的自然风光。
第三步:诗歌分析1.根据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引导其进一步发掘、理解诗歌中的意义;2.教师核实学生理解的正确性,指导学生发现诗歌语言的艺术特点;3.引导学生总结西涧中的意象,对其美学价值进行探讨。
第四步:诗意表达1.学生在小组内逐一分享自己对西涧的感受和想象;2.帮助学生选取本题诗歌的元素,进行适当修改、组织和运用;3.小组分角色进行诗歌的朗读速成和合奏,使学生得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第五步:课堂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情况,总结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次教学提供思路和支持。
教学评估教师将根据学生阶段性的表现,对其进行评估:•课堂执行情况和教学效果的评估;•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测试;•学生创作成果和表达能力的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韦应物《滁州西涧》教学设计精选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分析:
《滁州西涧》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代表作之一。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自然流露。
设计理念:
1.借助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在充分自读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准确和完整地理解诗词意思,感受诗人思想情感。
2.丰富的想象、联想是鉴赏诗句的重要方法。
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想出诗中画面,读出诗中意境。
3.古诗词讲究“用词精妙”,在教学过程中力图带领学生揣摩、品味诗中的“关键词”,从而体会诗人情怀。
4.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原则,整体把握全诗的语言特色,更深感受诗的语言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写出本诗大意。
3.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中唐皇帝玄宗身边,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卫士,总是骑着御厩里的骏马,走在仪仗队的前列,气概非凡。
他"身为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无法无天,连地方官也惹不起。
奇怪的是,他却在安史之乱后,忽而发愤读书,下决心脱胎换骨。
后来他做过几任县令和刺史,曾经严惩不法军吏,又常感到无力拯救百姓而自愧,写下了"邑有泳流亡愧俸钱"这样的名句,终于在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无可争辩的地位。
世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这位诗人,便是韦应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滁州西涧》。
二、释题感知大意
1.板书课题,读课题。
从课题里知道了什么?(本诗写的是滁州西边山间涧水的景色)
2.据欧阳修《醉翁亭记》所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西涧正在这“林壑尤美”的峰峦之中。
这《滁州西涧》究竟景色如何呢?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一起去看看。
三、自读自学,交流修正,理解内容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名读诗,熟读感知。
2.这首诗写了什么?自己试试能不能解释诗句?将没有把握或者不清楚的字词做上记号,一会交流的时候注意听与学。
3.交流修正,写出本诗大意。
(参见《教师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