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帮”系列之购买者的行为非理性但是有规律——拆《《怪诞行为学》
读书笔记:《怪诞行为学》

读书笔记:《怪诞行为学》第一篇:读书笔记:《怪诞行为学》序言、引言1.2.3.4.5.我的辩论对手总是耐心的企图说服我采取和他相同的思维方式。
承认错误是改正错误的第一步。
从理论上说,理论与实践没有不同,但是到了实践中二者却有天壤之别。
人类的非理性——我们与完美之间的差距。
生活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力量同时向我们施加影响,这种复杂性使我们难以弄清楚到底其中何种力量、如何形成我们的行为。
6.懂得了那些生活中的原理,对人类本性有了新认识之后,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怎样改变我们自己的行为。
第一章相对论的真相:为什么我们喜欢比较和攀比?1.人们很少做不加比较的选择。
2.动脑筋既麻烦又讨厌。
3.尽管人们一般不会点菜单上标价最贵的菜,但他们很可能点排第二位的。
在销售中可以应用“第二位效应”,把最想卖出的商品夹在两种高价和低价商品之间。
4.记住那个诡异的“印刷版加电子版套餐”例子。
5.我们总是靠观察周围的事物以确定彼此的关系。
6.我们不但喜欢拿事物与事物比较,还喜欢把容易比较的事物集中作比较。
就是在A与B之间难以做选择时,我们会引入-A或-B的概念。
7.在完美的A、B同时存在时,引入-A(或-B)会引导人们选择完美的A(或B),而不是B(或A)。
8..工资的多少与幸福程度的关联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紧密,而在于比身旁的人工资高。
——最幸福的人并不在个人收入最高的国家里。
........——而我们在满足基本生活要求之外还一个劲儿的争取高工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攀比和嫉妒,要比身边的人工资高而感到幸福而已。
9.1)来到A 店买笔,标价25 $,这个时候得知15分钟路程之外的B店促销价18$,你会在哪买?2)来到A店买衣服,标价455$,这个时候得知15分钟路程之外的B店促销价448$,你会在哪买?——同是节省7$,你会为哪个而去跑15分钟?10.选择的时候,懂得那些“第二位效应”、“诱饵效应”等,适时的扩大或缩小自己的比较圈子第二章供求关系的失衡:为什么珍珠无价?1.要让人们渴望做一件事情,只需使做这件事情的机会(貌似)难以获得即可。
丹艾瑞利《怪诞行为学-可预期的非理性》摘记解析

47,在候诊室等候的一个小时内,他就看到4个医药公司的销售代表旁若无人的自由出入医生的办公室(看来医药代表不仅是在中国被痛恨,在美国也是同样的)。
19,好像在中国的文化里,金钱是很多东西的终结者,诸如道义,社会关系,好运,品格……金钱便代表了市场规成反比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要想两者均不失去,途径还是有的,要么少赚点,更多的分享,多感恩一些。
20,人在实质上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化身博士》—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
40,“御手触摸”能治愈百病。&&英王查理二世(1630-1685年)在位期间曾为大约100000人实行触摸治疗。
41,他们每天给我喂7000卡路里的食物和30个鸡蛋来增进我的康复(美国人常识都没了,每天30个鸡蛋—不成怪兽的全都是怪人了)。
42,2004年,美国全国抢劫案的总涉案金额为52500万美元,平均每起案件数额为1300美元,就是平均每起抢劫案中,罪犯到手的钱还是比较少的。对比抓获罪犯和监禁过程中所动用的警力,以及司法,惩戒等投入——还不算这些犯罪所引发的报纸和电视报道费用,罪犯实际所抢并不多(把抢劫看作一桩生意的话,抢劫者好像利润并不高。相反的他们所引发而动用的社会资源却着实不少)。
51,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莫里盖尔曼曾经说过的:“你想,如果粒子能思考,物理学家盖多么难当”
52,让一个人来掏钱支付全部餐费,参加聚餐的其他人依次轮流做东。这样做的理由是:我们付款时——无论多少——会感受到某种程度的心理痛苦,社会科学家称之为“付款痛苦”。
53,从金钱角度来看礼品的效能很低,但它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润滑剂。&&这种金钱上的浪费,后来却证明了有不可估量的实际价值。
《怪诞行为学1、2》各章节简单总结

《怪诞行为学1、2》各章节简单总结由yaoeryi 发表2011年2月17日| 标签: 行为经济学一、相对论解决:选择自己的生活圈子,自己给自己定目标,每天进步一点点,不要人心不足蛇吞象。
二、供求关系失衡解决:作任何一次消费时,我们都必须要反思,反思我们是否受到第一次锚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很深远的)。
三、免费解决:只能尽量抵受住诱惑进行理性的成本—收益分析四、社会规范的成本解决:我们仔细回忆一下过去的几十年里市场规范怎样接管了我们的生活—它强调高工资、高收入、高消费—-我们就会认识到让社会规范部分回归可能并不是什么坏事。
五、性兴奋的影响:解决:当情绪来时,不要以为自己能控制住,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停下来想想,冲动消费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六、拖沓的恶习与自我控制解决:延迟满足和利用工具,如在信用卡中加入“自我控制”功能七、所有权的个性解决:用“非拥有心态”来看待每一桩交易八、多种选择的困境解决:果断地把一些站关掉九、预期效应解决:预期引起的偏见在所难免,我们只能引入不带偏见的第三方十、价格的魔力解决:通过理性的比较和实验找出价格背后的秘密十一、人性的弱点解决:在道德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只能求助于制度和严谨的管理十二、企业的特权解决:把所有的东西标上现金的提醒十三、啤酒与免费午餐(总结)工作方面:1、为什么巨额资金带不来高业绩解决方法:第一种方法:每次发放雇员资金少一些,但发放次数多一些。
第二种方法:按照某一段时间的平均值,而不是仅公按上一年度的水平确定资金。
2、工作的意义:从乐高游戏中,我们可以学到些什么?解决方法:给工作赋予意义,让员工更有成就感,最重要的可能不是加重工作的意义,而是要注意不要破坏工作的过程和环节。
3、宜家效应:为什么我们会高估自己的劳动成果?解决方法:使员工有事可做,并且做事是有音义的,有成果的,劳动的享受是体验休闲时光的最好方法。
4、自我偏见:为什么“我”的点子比“你”的要好?解决方法:这种非理性是无法避免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好的一面是它经常能够激励我们,不好的一面可能是我们可以利用其来误导人们。
《怪诞行为学》读书笔记

《怪诞行为学》读书笔记《怪诞行为学》读书笔记第一章:相对论的真相,富人嫉妒更富的人人们很少做不加对比的选择。
我们的心里并没有一个“内部价值计量器”,告诉我们某种物品真正的价值几何。
相反,我们关注的是这种物品与其他物品的相对优劣,以此来估算其价值。
我们不但喜欢拿事物和事物作比较,还喜欢吧容易比较的事物集中做比较——避免把不容易比较的事物作比较。
人心不足蛇吞象,唯一的加爵办法是打破相对论怪圈。
第二章:供求关系的谬误,为什么珍珠无价?一旦参与者愿意出价购买某物,他们此后购买同类产品也会参照他们第一次的出价意愿。
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过去我们遇到的任意的锚在形成初次决定之后仍会长久存在,伴随我们左右。
自我羊群效应我们在过去的某一时间做出了任意的决定,并且以后把我们的生活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最初的决定是明智的。
现实生活中,锚来自厂家的建议零售价格、广告价格、促销、产品推介等因素。
市场价格本身反过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市场的供求关系不是基于偏好而是基于记忆。
第三章:零成本的成本,为什么免费的东西让我们花更多的钱免费的最大的最大问题在于,它引诱你在它和另一件商品之间挣扎——并引导我们作出不明智的决定。
多数交易都有有力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但免费是我们忘记了不利的一面。
免费给我们造成一种情绪冲动,让我们以为免费物品大大高于他的真实价值。
人类本能地恐惧损失,免费的真正有活力是和这中惧怕心理联系在一起的。
零造成的价格效应非常特别,这是其他数字无法与之相比的。
消费者面对免费这一诱惑的反应就像恶汉来到了自助餐柜台。
免费同样适用于时间领域。
第四章:社会规范的成本,为什么我们白干活高兴,干活赚钱反而不高兴我们同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其中一个世界由社会规范主导,另一个由市场规范俩制定法则。
社会规范包括人们之间相互的有好请求。
你能帮我办一下沙发吗?你能帮我换一下轮胎吗?社会规范包藏在我们的社会本性和共同需要里。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优秀8篇)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优秀8篇)《怪诞行为学》读后感篇一人们在选择消费品的时候,通常被认为往往是根据商品的价值属性和价格等因素作出决策。
大体上而言,偏好是比较稳定的。
但是,也许因为偶然的机会,偶然尝试了其中一种商品,就在内心中形成了一种锚,由此导致自我“羊群效应”式的偏好转变,也就是书中所提到的所谓“供求关系”的失灵。
至于零价格物品搭售使得人们的消费增加就是显而易见了。
商家们往往利用顾客们喜欢占便宜的心理,在销售一些商品的时候附带赠送一些小礼品,使得顾客们不受自我控制地买了许多原本不需要的商品。
所谓的“折价”销售原理基本也是一致。
在社会中往往是市场规范和社会规范并存。
人们在对待不同的事情时必须搞清楚应该运用哪种规范来解决问题。
有些事件只能运用市场规范来运行,而有些问题却只能运用社会规范,如果强行运用市场规范来解决,需要支付数倍的价格,而的时候则是支付多高的价格也解决不了实质问题,例如教育以及一些慈善活动。
我们再把视线由普通的经济现象扩展到各种社会现象之中,我们同样能够发现许多非理性行为。
平常品性很好的人,由于突然受到刺激,也有可能突然失控,还有可能造成比较大的危害。
前不久发生的北科大学生抢劫也属于该类情况。
人们由于情绪上的冲动有时也会造成一些异想不到的后果(往往是平常自己觉得不道德的)。
并不是每一个案件都是蓄谋的。
弗洛伊德曾经这样评价过人性,人格大体上都是分裂的,在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一个阴暗的本我,自我,一旦这个阴暗的自我被激发出来,往往会形成很严重的后果。
而应对这类事件的发生,只能未雨绸缪。
艾瑞里虽然在书中侧重于考察非理性行为(诸如此类非理性行为的介绍还有许多),不过在每章的最后还是在探讨如何解决非理性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目的还是在于使读者能够理解如何让自己的行为理性化。
当然,非理性行为的诱因有时也难以被透彻地观察出来,这使得人们的行为理性化更加困难。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之中就曾经写道:理性何等高贵,才能何等伟大。
《怪诞行为学》读书心得.doc

读书笔记作者简介:韩志英新东方国内外考试部管理培训生前几天看了一本《怪诞行为学》,书本中的很多理论和道理解决了一直困扰我的问题。
比方说书中讲到的为啥我们有时候下决心去减肥,但是一看到有好吃的甜点送过来就忍不住了呢?为什么有时候去购物,计划的只买一件衣服,但是去了之后发现买回来很多原本不需要的东西?为什么花50美元的阿司匹林比5美分买的阿司匹林见效更快?等等这些问题,可能之前我们没有思考过原因,不过这本书告诉了我们why.书中提到了黑珍珠的例子,先开始不为人知,后来和那些珍贵的红宝石,绿宝石相衬下显得熠熠生辉,一下提升了黑珍珠的价值。
还有让当红的明星佩戴黑珍珠,就会提升出黑珍珠的价值,这也是一种明星效应,这也就是很多营销广告,先期打入市场时要和当时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产品挂高,从而制造噱头,吸引消费者。
这个时代每天都会有很多新产品产生,不怕人们去评论,只怕人们都不知道有这个东西的存在。
所以进入市场的第一步就是要吸引消费者。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定律就是要让客户渴望做一件事,只需要让做这件事的机会变得难以获得即可。
当我们想进入学校办一场讲座的时候,如果不需要花费成本就可以直接听课,那么去的人会很少。
而如果采取微信抢票的方式,或者是花费一定的成本去才能获得票,就会有很多人宁愿花费1个多小时排队得到这张票。
这就是运用了这个理论,让得到票的机会变得难以获得,就会让你渴望做这件事。
对于我们而言,办讲座就是想吸引更多的学生去看,只有让学生觉得这个票是不容易获得的,他们才会珍惜这个机会。
另外一个理论讲的是价格魔力,为什么同样的阿司匹林我们会认为50美分的比5美分的效果更好?说明了我们心里的预期结果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影响,信念和预期不但会影响人们对于视觉、味觉和其他感官现象的认识,还会让人们发现预期能够改变他们的主观甚至客观体验,从而对他们有所影响,有时这种影响非常巨大。
在医药方面,我们发现一分钱,一分货,你付多少钱,就有多大疗效,价格能够改变体验。
怪诞行为学2 读书笔记(第二册)非理性的积极力量

怪诞行为学II第一章为什么巨额奖金带不来高业绩?对于体力劳动,奖金越高,鼓励作用越大;对于脑力劳动,奖金越高,鼓励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后反而下降(因为人们“厌恶损失”,害怕失败,造成压力,精力分散,紧张)1.对着很多人讲述过去的事,对痛苦会起放大作用2.效能降低:“一旦一个病人预料到自己马上要出汗,这种先期出现的焦虑就足以导致他出汗更多。
”换句话说,这个病人害怕出汗,于是拼命阻止出汗成为了他强烈的社会动因,这恰恰反而导致他出汗更多。
3.每次给员工的奖金少一些,但发放次数多一些第二章工作的意义:从乐高游戏中,我们可以学到些什么?工作有意义(即得到某种认可或奖励),人们才会更努力,更有成就感1.成年人之间,“你从事什么职业”已经成为初次见面的问候语,也就是说,我们的职业已经成为每个人识别标记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想很好地完成,即使有困难。
我们喜欢的是不是这种挑战的感觉?或者希望别人对我们的努力成果给予高度评价?或者幻想我们的工作某一天会影响很多人,它会在更宽广的环境里具有价值?3.如何把愉悦转化成工作的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于自己劳动意义的认识4.劳动异化:把工作分解成较小的部分,可以创造局部效率高;每个人都可以对他从事的一小部分工作越来越熟练。
但是我们通常意识不到劳动分工同时也要求人类付出代价,因为劳动者无法看到完整的产品成果,就无法对劳动产生认同或领略到劳动的意义。
雇员也可能失去顾全大局的责任心、目标感和成就感第三章宜家效应:为什么我们会高估自己的劳动成果?对于投入了自己适当的劳动而且成功的产品,人们会对其产生依恋,高估其价值,并认为别人也是这么想的。
最佳分配比例:70%半成品,30%自己加工。
1.一方面,我们希望事情是自己做的而感到自豪,另一方面又想尽量减少过多的劳动,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呢?70/30黄金分割原理2.为了纪念实验灵感的起源,我们决定把劳动引起对价值的高估,称做“宜家效应”。
《怪诞行为学》:六个影响决定的非理性要点

《怪诞行为学》:六个影响决定的非理性要点有时候,你感觉一切都很顺利,而最终却失败了——心爱的女孩离你而去;生意宣告失败;完美的提议被拒绝。
每一步都做得对,却没得到预期结果,这让人很沮丧。
事实上,即使力所能及做到完美,仍有一些事情会让你犯错,这些可能就是影响决定的隐藏因素。
头痛时,50美分的阿斯匹林相比5美分的阿斯匹林药效立竿见影,为什么呢?丹·艾瑞里在《怪诞行为学》一书中见解深刻地阐述了影响决定的技巧,帮你揭晓谜底。
书写于2008年,它会颠覆你对如何做决定的认知,不仅揭示了日常生活中的非理性,以及如何利用非理性影响他人,获取更理想的结果。
而以下六个非理性要点,会让你耳目一新。
选择方式影响我们的决定我们相信都能左右自己的决定,事实上并不能。
我们常受制于选择的相对性和不对称性。
如计划蜜月旅行,必须从巴黎(免费早餐)、罗马(免费早餐)和罗马(不包含早餐)中挑选,一般最有可能选择罗马(免费早餐)。
虽有三个选项,巴黎只是一个诱饵,因为它不能直接与其他两个选项对比。
将其排除后,我们会在剩下的两个中选最好的那个。
在现实商业中,为顾客提供三个选项很有必要。
通过创建两个容易比较的选项和第三个诱饵选项,就能间接影响顾客决定。
当顾客开始考虑“哪个选项更好?”,而不是“我要选择他们吗?”,事实上就成功了一般。
价格是相对的我们购买商品基于三个因素:价格、质量和可用性。
通过相对锚定,这些因素很容易受到影响。
通过关联价格和初次价格,有两种不同的锚定方式。
当某物或某人被认为是高价时,与其相关的物或人就会产生关联价值。
书中,艾瑞里谈到了塔西提的黑珍珠——第一次投放市场彻底失败。
而当温斯顿同意萨尔瓦多把黑珍珠放在第五大道的店铺橱窗展示并标上高价,结果如何?原本不知为何物的黑珍珠,被捧成了稀世珍宝。
初始价格锚定,可以用买笔记本电脑来解释。
如果你买的第一个笔记本是5000元,那么以后你对所有笔记本的判断,都会和这个价格挂钩。
《怪诞行为学系列(套装共6册)》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我”...
5 第五章 报复
的本能 为什 么我们要寻求 公平...
01
第六章 适应的法 则 为什 么我们能 适应一 些...
02
第七章 好不好? 适应、伴 侣和美丽 市场
03
第八章 市场的失 灵 一个 有关在线 约会的 案...
04
第九章 感情的偏 好 为什 么我们选 择帮助 某...
05
第十章 短期情绪 的长期效 应 为什 么我们 常...
|第一部分| 以匪 夷所思的方式彻 底颠覆职...
|第二部分| 以出 人意料的方式挑 战生活中...
致谢
第一章 金钱 的诱惑 为什
1
么巨额奖金带
不来...
第二章 工作 2
的意义 我们 可以从乐高游 戏中...
3 第三章 宜家
效应 为什么 我们会高估自 己的...
4
第四章 不在 这里发现的偏
见 为什么
金钱所在
15 免费的建 2
议
3
16 自控力
4 17 现在是我
们反抗它们的 时候了
5 18 停下来,
想一想
怪诞行为学6:非凡的决定
01
第1章 两 个不同的 世界
02
第2章 生 活情境
03
第3章 给 予的礼物
04
第4章 践 行想法
06
第6章 去 向市场再 回来
05
第5章 工 作意愿与 市场动机
第7章 感受完整 第8章 大事要事
06
第十一章 非理性的 教训 为 什么一切 决策都...
怪诞行为学3:非理性的你
01
献言
02
引言
03
义务的升 级
04
《怪诞行为学》介绍

这车我开了5年, 怎么也要卖$5000
这么旧的车, $2000都有点贵
实验发现:人们对拥有的东西都会产生依恋,出售时总 是标出过高的价格。
行为学结论:所有权依恋症
• 人们总是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迷恋不能自 拔; • 人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 么,而不是会得到什么; • 人们经常假定别人看待交易的角度也和 自己一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作者简介
丹·艾瑞里(Dan Ariely)经济学家,来自世界著名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年轻教授。他是目前行为经济学 和电子商务领域中十分活跃的国际知名学者。
18岁时的一场爆 炸意外,使得丹·艾 瑞里全身70%的皮肤 被灼伤,住在烧伤病 房达三年之久。身穿 治疗用黑色弹性紧身 衣、头戴面罩的他, 自嘲为“蜘蛛侠”。 但恰恰是在这段漫长、 无聊,而又痛苦不堪 的岁月里,那套奇异 的“蜘蛛侠”服装拉 开了他与外界的距离, 使他可以以局外人的 眼光重新看待身边的 世界,从此有了探索 人类行为与经济关系 的兴趣。
三.评价
• 这将是未来几年最有影响力、也最常被人们讨论的一本书。 ——丹尼尔·麦克法登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 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而且还让我们更加明智。 ——乔治·阿克罗夫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 这本书读来让人发笑,但会让你更有智慧。 ——丹尼尔·卡尼曼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 本书告诉我们,人们为什么总会犯愚蠢的错误,甚至是灾难性的 错误。“人是理性的吗?”本书给出了一个言之凿凿的回答:不 是!通过本书,你可以了解人们为什么总是做出太多匪夷所思的 选择。 ——肯尼斯·阿鲁 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四.实验
13个有趣的实验
晓书童解说《怪诞行为学》2 文案

《怪诞行为学》2 文案1. 引言作为一位晓书童,我对怪诞行为学这一主题一直颇感兴趣。
怪诞行为学是一门探讨人类行为中不寻常、不合常规的领域,而在《怪诞行为学》这本书的第二部分中,作者更是深入探讨了这一主题,并提出了许多有趣的观点和案例。
在本文中,我将根据作者的观点和理论,对怪诞行为学进行深度探讨,并共享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2. 怪诞行为学的定义和范畴在《怪诞行为学》中,作者对怪诞行为学进行了全面的定义,指出了它所涉及的范畴和研究对象。
怪诞行为学并不局限于特定领域,而是涵盖了人类行为中的各种不寻常现象,例如异常的社会交往模式、奇怪的心理表现以及离奇的行为偏好等。
这些不寻常的现象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都具有重要意义。
3. 怪诞行为学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怪诞行为学的概念,让我们通过一些案例来进一步探讨。
作者提到了一个关于社交媒体上的怪诞行为的案例,即某些用户会刻意创造不真实的“完美生活”形象,这种行为在怪诞行为学的框架下是如何解释的?又有些人对特定物品或行为表现出异常的依赖和迷恋,这种行为又如何在怪诞行为学的视角下进行分析和理解呢?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怪诞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4. 怪诞行为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怪诞行为学并不仅仅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它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
比如在心理学领域,对于异常行为的研究和干预就需要借助怪诞行为学的理论来深入分析和解决。
再比如在社会学领域,通过对怪诞行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社会的变革和演变。
怪诞行为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价值。
5. 怪诞行为学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晓书童,我对怪诞行为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理解。
在我看来,怪诞行为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还可以激发我们对于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对怪诞行为的探讨,我们可以窥见人类内心深处的复杂和多样性,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运营】《怪诞行为学》读书笔记

我们在性兴奋的时候往往会和平常不一样,没错吧?价格究竟是怎么制定的,买家先出价有利还是后出价有利?为什么赠品总是会让我们花更多的钱?为什么我们白干活高兴,干活赚钱反而不高兴?这些我们用理性的经济学的成本—收益都没有办法解释,但是行为经济学却可以。
作为产品经理的学习者,我深刻的感受到探索用户心理的重要性,下面我将用最简洁的语言,最形象的例子来讲述书中的事实。
不知道大家对不对这样的剧情感到熟悉?1.国产剧经典套路,闺蜜故意丑化自己来帮助正在相亲的达到更好的效果;2.在有三个可以选择的商品时,一般情况下中间价格的销量最好(家里卖东西,这点我深有体会,emmm其实一般不会指望最贵的能卖出去多少,就是希望在最贵的那个映衬下第二贵的可以卖出去多一点);3.更有甚者,在电视剧《一起同过窗》中,面试的时候,面试者的朋友先去刷新面试官的三观,然后再让真正面试再去的时候就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这些人都很聪明,他们利用了一种叫做“相对论”的东西,事实就是我们用相对的方法看待我们的决定,就近与其他选择做比较。
也就是说在A、A-(比A差一点)、B中,选择A的概率会大很多。
既然用户喜欢比较,那么我们就要给用户这样的机会,我们逛淘宝是在比较,逛小红书是在比较,这都很好的契合了用户的心理。
大家可能对高中政治还有印象,他告诉我们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格,但是事实是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可以很容易的被操控,消费者实际上不能很好的把控自己的偏好以及愿意付出的价格,关注的往往是过去价格和我们想与过去价格保持一致的渴望。
过去的价格可以用“锚定效应”来解释,与过去价格保持一致的渴望可以用“羊群效应”来解释。
锚定效应:锚是什么?锚不是商品本身的价格标签,它是在我们深思熟虑之后,想用某一特定的价格购买某一产品和服务,这个时候就可以称之为锚。
锚定效应是指,第一个锚不仅影响我们当时买不买,而且对我们后期对于此类物品的购买都有很大的影响。
那么我们是如何将最初的决定转化为长期习惯的呢?这就可以引出羊群效应了。
《怪诞行为学》的读后感(通用10篇)

《怪诞行为学》的读后感(通用10篇)《怪诞行为学》的读后感篇1一、读此书的初衷我能去阅读《怪诞行为学》这本书完全是出自偶然。
最近在研读一些关于理财方面的书籍,昨天下午完成工作任务的时候,我随便拿同事的手机捣鼓了一下,发现他手机里面有一些关于理财方面的书籍,首页大约有六七本电子书,我看了看,感觉我对于每本书都挺有兴趣的,于是我打算按顺序下来,有时间的话,就将没看过的书都看一遍,第二本书刚好是我没看过的,这本书就是《怪诞行为学》。
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浏览的下这本书,它的引言就将我深深的吸引住了,引言里所阐述的一些问题让我感觉到很亲切而又很陌生。
亲切的是,里面所说的问题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景;陌生的是,我不清楚这些日常生活中现象里面存在着哪些问题。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阐释日常行为里面所携带的某些问题。
于是,好奇而又渴望知道的心理,让我用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将这本电子书给啃完了,不能说完全消化,但是对于我们所经常面临的种种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
二、本书的大致内容本书分为十三个章节来讲述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引言部分解释分析了为什么作者会去探索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未曾察觉到的一些非理性行为,他之所以会去发现并且研究这些问题,是因为在他18岁的时候,由于镁光灯的爆炸,使他大面积烧伤,之后的三年他被迫住在医院里,浑身上下全是绷带,由于这样特殊的情况,让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让他感觉好像与世隔绝一样,也就是在这时,他像旁观者一样,开始观察曾经构成自己日常活动的各种行为,并且开始反思各种不同行为的目的,这些行为包括他本身的也包括他周围的人。
本书的每个章节的开头都是由几个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组成的,作者为了验证论述的准确性,都对各个论述加上了实验的验证,继而再解释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或者是告诫我们如何在生活中避免发生这件事情的发生。
三、读完书之后的收获读完这本书,我收获颇多,现在就将这些收获归纳为十个小点,与大家进行分享。
怪诞行为学(套装共5册)的读后感

怪诞行为学(套装共5册)的读后感
《怪诞行为学》是一套包含五本书的系列文集,其主要探讨的是人类的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因素。
在这五本书中,作者将谈到一些令人惊奇的实验和案例,以展示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在第一本书《怪诞行为学的生动教材》中,作者谈到了一项实验,该实验要求志愿者躺在黑暗的房间里,然后给予他们一种虚假的运动感觉。
该实验表明,人们的感知和心理状态可以通过外部刺激影响。
在第二本书《怪诞行为学的建筑和形态》中,作者探讨了建筑和城市规划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通过研究故意设计和非意识设计的建筑和公共空间,作者表明环境可以直接影响人类行为和心理。
第三本书《怪诞行为学的组织体系》涉及到人类在组织框架内的行为。
作者探究了领导力和群体动态对组织中的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通过实际案例,作者强调了个人和社会因素在组织中的重要性。
第四本书《怪诞行为学的全球视角》讨论了全球化背景下人类行为的改变。
作者介绍了来自不同文化和国家的案例,表明全球化的趋势对人类行为和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最后一本书《怪诞行为学的神秘领域》则探讨了一些超自然现象和神秘体验的背后。
作者研究了迷信、鬼魂和心理疾病等现象,以揭示人类对未解之谜的恐惧和好奇心。
总之,这五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深入的知识库,揭示了我们从心理学上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这些书不仅对个人发展和领导力有帮助,还可以加深我们对世界各种文化和社会动态的理解。
我强烈推荐《怪诞行为学》给对人类行为和心理学有兴趣的读者。
《怪诞行为学2:非理性的积极力量》读书笔记

《怪诞行为学2:非理性的积极力量》读书笔记导言在行为经济学中,我们并不把人都假定为感觉灵敏、善于计算的机器。
相反,我们观察人们实际上怎样去做,这些观察得出的结论常常是人们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理性。
大自然赋予了人类一种灵敏的机能:在摄入足够热量与感觉吃饱之间有约20分钟的时间间隔。
行为经济学的真正目标就是:努力了解我们到底如何运作,更充分地观察我们的偏见,这些偏见如何影响我们,然后才有希望帮助人们更好地做决策。
对社会科学家来说,实验就好比显微镜和镁光灯,可以把那些影响我们生活的复杂多样的各种力量放大、照亮。
实验可以把人类行为,分解成一个一个的镜头,把每种力量单独提取出来,放大开来,做更加详尽和细致的观察,让我们明确无误地检测我们行为的原动力,更深入地理解我们自身偏见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和细微差别。
第一部分以匪夷所思的方式彻底颠覆职场中的既定逻辑第一章金钱的诱惑为什么巨额奖金带不来高业绩?我们通常很容易推断激励强弱与表现能力之间存在关联。
要取得成功,人们受到的激励越强,工作的热情就越高,而人们越努力就越容易接近最终目标,这种推论似乎很有道理。
归根结底,这就是金融机构向证券公司高级主管发放天价工资和奖金背后的一部分理由——支付巨额奖金就会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取得非凡业绩。
深色实线代表亚尔克斯和多德森的实验结果:激励较低时,加强刺激可以提高表现值。
而当激励基数提高时,进一步加大激励就会事与愿违,降低表现值——在图中表现为心理学家所说的“倒U形关系”。
较低奖金(相当于一天工资)那一组的成绩与中等奖金(相当于两周工资)那一组的成绩不相上下。
我们的结论是:即使是较低水平的奖金也足以调动相当多的游戏参与者,可能已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激励作用。
有机会获得最高奖金的人,结果表现最差,与较低或中等奖金的那两组相比,最高奖金一组的参与者的成绩达到“良好”或“优”的水平的人数还不到前两组的1/3。
实验结果肯定会使面对高额奖金的人感到紧张,他们面临着令人难以喘息的压力,其实和亚尔克斯和多德森实验中的白鼠没有多大区别。
《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笔记

《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读书随笔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书籍简介 (3)1.2 研究背景与动机 (4)二、行为经济学概述 (5)2.1 行为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6)2.2 行为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7)三、怪诞行为学的基本概念 (9)3.1 怪诞行为 (10)3.2 非理性行为 (11)3.3 可预测性 (12)四、经典案例分析 (13)4.1 美元拍卖实验 (15)4.2 阿莫斯.特沃斯基与丹尼尔.卡尼曼的研究 (16)4.3 其他经典实验 (17)五、怪诞行为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8)5.1 购物决策 (19)5.2 工作场景 (21)5.3 社交行为 (22)六、对企业与管理的影响 (24)6.1 企业文化与怪诞行为 (25)6.2 员工激励与怪诞行为 (27)6.3 企业决策与怪诞行为 (28)七、政策与法规建议 (29)7.1 提高公众对怪诞行为学的认识 (30)7.2 改善企业和组织的管理策略 (31)7.3 政府政策与怪诞行为 (33)八、未来研究方向 (35)8.1 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36)8.2 怪诞行为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37)8.3 对政策与法规的进一步探讨 (38)九、结语 (39)9.1 读书感悟 (40)9.2 对未来的展望 (42)一、内容简述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我们时常被各种非理性现象所困扰。
从超市的抢购潮到股市的泡沫,从人们的过度热情到冷漠的集体行为,这些看似离奇却又普遍存在的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可预测的非理性。
《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一书为我们揭示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和行为经济学机制。
作者丹艾瑞里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实验和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在面对复杂决策时所表现出的非理性行为。
这些行为并非由简单的逻辑错误或心理障碍所导致,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艾瑞里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观点,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我们在做决策时往往受到各种认知偏差的影响,如锚定效应、代表性启发式等。
心理学书籍:《怪诞行为学2:非理性的积极力量》

心理学书籍:《怪诞行为学2:非理性的积极力量》《怪诞行为学2:非理性的积极力量》是一本经典的学书籍,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内容简介:巨额奖金可以带来高业绩吗?“主人翁意识”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奏效吗?专业化分工真的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吗?速溶咖啡为什么没有煮制咖啡味道好?我们为什么会有报复的欲望和行动?为什么幸福感会很快被生活的平庸侵蚀掉?为什么现代社会择偶的成功率远低于媒妁之言的年代?作者一一剖析了我们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种种“非理性”行为发生的原因——从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到我们的择偶和婚姻生活,再到情绪的效应和幸福的标准——赋予我们看待工作和生活的全新视角。
更重要的是,作者认为,非理性未必是坏事,非理性也可以作出完美决策。
坦然接受自己非理性的本能,彻底颠覆工作和生活中徒劳的逻辑,重新作出适合自己的完美决策,工作上的成就感和生活中的幸福感唾手可得。
《怪诞行为学2:非理性的积极力量》适用于:对经济学有兴趣的大众读者,想学习经济学却不懂传统经济理论的人,学生、职场人士,喜欢猎奇的读者。
作者简介:作者:(美国)丹?艾瑞里译者:赵德亮丹艾瑞里,杜克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获得心理学博士及商学博士学位。
他的文章曾发表在许多重要的学术期刊以及大众媒体上,包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科学人》杂志和《科学》期刊等。
著作有《怪诞行为学》和《怪诞行为学2》。
媒体推荐:丹·艾瑞里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也是一位出色的社会科学家。
本书系统展示了他所进行的一个又一个生动的行为经济学实验,以及他的敏锐洞见。
借由他的个人经历和实验研究,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人类并非想象的那样理性。
——乔治·阿克尔洛夫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柠檬理论”的提出者事实上,人类并不像计算机那样长于逻辑,这不是“漏洞”,而是本能。
在这本充满了洞见性、幽默感和启迪性的书中,艾瑞里向我们展示了短期的情绪波动会长期影响我们的行为决策,但我们常常视而不见。
「怪诞行为学1:可预测的非理性」读书笔记赏析

「怪诞行为学1:可预测的非理性」读书笔记赏析我们为什么会浪费丰盛晚宴中的精致食物,却对一张优惠餐券念念不忘?在做生活中的各种决策时,我们总是以为自己正在做出明智的、理性的选择。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本书中,丹·艾瑞里带我们进入了行为经济学领域,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颠覆了人们曾经普遍认同的我们的行为是完全理性的假设。
无论是咖啡、减肥,买一辆车还是谈恋爱,我们的决策行为中总是带有各种非理性。
找出存在于不同领域行为和决策背后的各种力量,针对影响我们个人、企业,以及公共生活的普遍问题,找出解决方法,这正是行为经济学所要做的。
非理性是人类的本能,是主宰人类行为和决策的隐性力量。
然而,这些非理性的行为既不是随机的,也不是毫无意义的。
它们是有系统的、可预测的。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可预测的非理性「怪诞行为学1:可预测的非理性」读书笔记赏析单是行为经济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例子,就让我觉得这本书好像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人心底那个不可预测的“超我”与“自我”的对话。
前半部分我看得比较久,每个小标题下面都有对应的实验论证(少数实验需要沉浸其中费神思考而大多简单有趣),我个人认为前半部分(第九章之前)比较有趣,越到后面,我就觉得有点点枯燥但还可以接受,所以还是坚持看完,估计那种期待更好内容的预期推动我向前看,感想有五:a. 怪诞行为学,看起来似乎很怪诞,实际都蕴含道理,可能只是平时我们较少重新深入思考我们在某些时刻产生的非理性行为。
像“幼鹅效应”与“任意的一致”和我们平常认真考虑买下一台定价为3000$的57英寸液晶高分辨率电视机之后,这个价位成为我们之后买液晶电视机或者与别人讨论这一类电视机的价位大致接近的意思一样。
首次深思熟虑下形成的对某一产品的出价意愿(锚)也是和我们对其他有关产品的出价意愿大概一致的。
b. 平常我们很经常基于别人的行为举止来判断事物好坏以此决定我们是否效仿(看到很多人在一家奶茶店排了很长的队,我们就会意识到这家店应该还不错)的“羊群效应”其实并没有“自我羊群效应”那么让人脑袋被点醒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拆书目标】书名:怪诞行为学译者: 赵德亮 / 夏蓓洁作者: [美] 丹·艾瑞里页数: 252定价: 39.00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出版年: 2008-10【拆书简介】《怪诞行为学》的英文原文是"Predictably Irrational: 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直译出来是“可预期的非理性:形成我们决策的背后力量”。
这样翻译更能确切地反映出这本书的内容,因为我们的非理性一次又一次以相同的形式发生——换句话说,人们总在同样的情况下变得愚蠢,于是,就可以被人利用:稍微在征订单上调整几句话,就能大大增加销量?怎样让从来没听说过面包机的人买面包机?星巴克是怎样利用“羊群效应”赚钱的?为什么当当网“免费快递”可以让消费者花更多的钱?为什么我们想做的事情却总是做不到?……看了以上这些问题,你能想到拆解这本书的知识成为你的能力,可能对你会有哪些帮助吗?特别提醒:来参加拆书帮并不一定要求你先通读过这本书。
虽然一本真正的好书会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但拆书帮强调的是学以致用,因为真正从阅读中得到的价值,是把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改变自己的行为。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求全,先求精。
拆书方法论的核心就是读拆书家精选出的图书片段,激发出你自己的案例,从而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你的做法会有不同。
这相当于你参加了一次在这个主题上最实战的培训课程,由世界级的大师(图书作者)亲自讲课,而且根据最新成人学习理论进行了模拟演练,从而能改变你的行为,真正为你创造价值。
每天花10分钟来拆书帮跟贴,强过你自己拿一小时去读书!本文即编选自第一营销网论坛拆书帮活动的帖子。
【片段一拆解指要】认识了这种思维的本质,想想看,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类似的情况。
某个客户终于打定了主意,揣了70万来到奔驰车行,准备下单买一辆C级车。
销售看他意愿很高,而且也有钱,就对他强烈推荐90万左右的E级车。
客户看过E,觉着确实比C好,很高兴,就问还有更好的吗。
销售当然想多赚一点,于是就把客户领到了110万的S级车面前,客户详细了解了S的各种优越性能,发现这辆车实在比C强多了……你猜到结果了吗——客户最后什么都没买,连打算好的C都没买。
对他来说,S是一个很好的选项,但是超出了他的能力。
他本来就不可能选择S,但是看过S之后,也影响了他对C的判断,于是干脆放弃了。
S选项可以叫做“幸福选项”——因为幸福总是可望不可及,但对比之后就对其他不满意。
无论是“诱饵选项”还是“幸福选项”,以零选率的表现居然可以极大影响整体结果,这都是人类非理性行为的体现。
那么,如何利用这一模式呢?1.当年李敖竞选“总统”,雷声大雨点小,最终得票率仅为0.13%,虽说他自己认为最初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可是,有办法能再多得一些选票吗?有,那就是找一个“诱饵选项”,也号称竞选,这个人要在很多方面和李敖很像,但是资历和能力明显比李敖低一截。
这样,犹豫不决的那部分选票,在眼花缭乱之际,会发现这个诱饵选项很容易排除,对比之下李敖好多了……2.如果你想追班花,但是又觉着自己太胖,那么,你可以掏100块钱,让隔壁班里的超级大胖子写一个月情书给班花……3.如果有某位员工想要离职,比如联系好了要进入某家咨询公司,你认为这条路不适合他,或者你就是不舍得他走,但是就你对他性格的了解,这时候劝阻或挽留都是没用的,怎么办?也许可以试试“幸福选项”——你对他说,想去咨询公司啊,挺好啊,不过,你为什么不尝试一下,直接进McKinsey或者 Boston 呢?Roland Berge也可以投简历试试啊!你想想,如果现在进入这些顶尖的咨询公司,那你今后的路会是怎样……4.如果班花要离你而去,转投一位多金帅哥,那么,死马当活马医,你可以请朋友中最阔最帅的那个家伙,也来掺活一把,结局会有变化也未可知……5.如果小孩子一定要买某个玩具,但是你不想买给他,你可以——6.如果你特别想进入某家公司,而你知道你和另外一位候选人的情况各有千秋,你可以——你还可以拆解出哪些案例,把这个知识应用起来?【大侠韩霞253 拆解片段一】如果我特别想进入某家公司,而我知道我和另外一位候选人B的情况各有千秋,我可以找一位朋友C也来参与竞争,这位朋友有和我类似的专长或经验,但是整体比我要弱不少,这样,在面试官看来,我和B虽然各有千秋,但和C比我则明显胜出。
在C这个诱饵选项的影响下,我胜出的机会就大多了。
【点评】非常贴切的拆解!【大侠秦尚武拆解片段一】挺有意思的。
为了主推一款产品,故意策划一款明显不划算的产品来衬托,这就是诱饵,妙。
【点评】这叫归纳,不叫拆解,你这是换了自己的语言把原意重述了一遍。
如果是读书考试,你肯定能通过,但理解了,并不意味着你能用上。
而拆书帮强调的是,你要能把这个知识用于自己的生活或工作中,所以一定要举出你理解之后可以运用的例子。
再试试?【大侠何承云拆解片段一】诱饵选项用在写申请促销中也很不错呀,在给上级提交促销申请的时候,多拿几种方案,让领导给予批准。
如按下面的写法:销售任务突破80万,申请促销费用支持比例控制在8%; ? ? 销售任务突破100万,申请促销费用支持比例控制在8%; ? ??销售任务突破150万,申请促销费用支持比例控制15%。
估计领导最容易同意的是100万。
【点评】没错!可以在各个领域来用。
大侠sun就指出在大项目投标的时候,请朋友以不同的公司名义去报价,能产生“诱饵选项”的效果,这和你的拆解异曲同工。
把这些领域不同、现象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实例贯穿起来,就可以让我们更加有意识地去运用。
比如,仅仅自己一家的报价,在不同方案之中,也可以用上这个原理。
再比如,承诺因为个人关系而送给客户的额外服务——这样方案就变成了两个:原方案;原方案+额外服务。
而价格是一样的,如此“原方案”就变成了诱饵选项,增加了客户选择“原方案+额外服务”的机会。
【大侠 zhangwei73 拆解片段一】几个月前,看着同事新买的iphone,我也想买一台智能手机。
网上扒拉了几个月,把每款手机都看了,问题就来了:有的样式不好看、有的系统不好用、有的价格太高。
总之没有一款最合适的,到现在还没买。
看了赵老师的拆解,想来都是因为苹果手机这个“幸福选项”在起作用。
【点评】贴切的拆解!如此就理解了“诱饵选项”还是“幸福选项”的异同:相同点是,二者都不会真的被人选择,但是以零选率的表现可以极大地影响整体结果。
区别是,“诱饵选项”是为了推进人选择与它相仿但更实惠的选项,“幸福选项”则让人迟疑犹豫,难以做出选择,从而不行动。
(片段二、三从略,可到论坛查阅)【片段四拆解指要】这个例子说明了社会人心中两个起作用的规范:市场规范和社会规范。
很多问题出在把市场规范引入到社会规范的领域,比如你不能因为岳母烧的饭好吃而付她钱,也不能跟新认识的女孩说我请你看了电影吃了饭花了300块了,我们上床吧。
但实验也发现,市场规范很容易挤跑社会规范,反之则不然。
按以上实验来说,作者进一步研究发现,只要跟被试者提一下“钱”这个字,第三组人就不那么努力了——他们本来是按社会规范(帮忙)来做事,一想到钱,社会规范就被市场规范(交易)挤跑了。
那么,有什么办法利用好社会规范呢?1.付小钱,不如直接请帮忙。
无论是对邻居还是对员工还是对客户对经销商……都是如此。
2. 罚小钱,不如让其内疚。
尤其是遇到他觉着付了罚金就心安理得的情况。
3. 请帮忙,可以送小礼物。
虽然礼物是钱买的,但礼物是社会规范的范畴。
4. 送礼物,一般不要提这个礼物值多少钱。
一提钱,社会规范就被市场规范挤跑了。
但我认为这种情况有两种例外:一种是礼物真的极为贵重的时候,这时候你希望引入市场规范;另一种情况是对已经很亲密的人,不那么容易把感情变成交易。
你还能想到什么应用?拆解出哪些案例?【大侠闫菲拆解片段四】如果公司方面想从社会规范的优势上得到好处,它们必须做出更大的努力来培育这些规范。
医疗福利,特别是综合医疗保险,是公司方面表达它们社会交换意愿的最好方式之一。
但是很多公司正在做的是什么呢?它们一边在要求提高保险计划的免赔率,一边又在缩小享受福利的范围。
简言之,它们在破坏雇员与公司之间的社会契约而代之以市场规范。
由于公司方面首先掀起了台面,迫使雇员们从社会规范滑向市场规范,那么当雇员有了更好的机会跳槽时,我们能责备他们吗?毫不奇怪,“对公司忠诚”这句话对于雇员和公司的关系来说,已经成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口号了。
【点评】欧美企业,尤其是美国企业,从来不会提“对公司忠诚”,他们认为不存在这样的事情,我之所以不跳槽,是因为在这里我得到的利益最大化。
换句话说,这是比较纯粹的市场规范。
而从前的中国国企,主要是通过社会规范来约束员工,员工在一家工厂干到老,管吃管住管养老还管儿女接班,但这种约束不太成功。
那么社会规范有没有比较成功的呢?有,那就是日本企业。
从二战前一直到上世纪80?90年代,日本企业几乎都是终身制。
近十几年比从前弱一些了,但日本企业(包括在中国的日资企业)的员工流动率依然是偏低的。
这些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那就是在企业推行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都可以成功,但要小心翼翼不要搞混。
【大侠 sun 拆解片段四】记得有这样的事情:一家公司,创业时就几个人,大家齐心协力、艰苦奋斗,没制度约束,但效率很高,发展迅猛。
慢慢人多了,会有一些不合规的人、事出现,于是加强管理,制度很严格、奖罚也很分明,但每项制度出台,都使一些人感慨“人心不古、往昔不再”,尤其是诸如迟到罚款类的制度,更使他们不再顾忌迟到。
大家再也感觉不到创业时的融洽,也没了那时的效率。
看了赵老师的拆解,想来是企业把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搞混了。
【片段五拆解指要】真正牛逼的领导者,应该是在外面度假两个月,完全不开手机、不收邮件,回来之后一切运行正常。
你可能听过这样的神话,前几年流行的培训课程中常讲这个,通常会举出某几个著名的企业领袖的例子。
培训师讲完故事,会说一个词,叫“目标管理法”(target management)。
不管这个词在管理学上的原意如何,事实上在企业、团队中运用这个方法的人,多数以失败告终。
因为大家对这个方法的理解是:我告诉你目标,告诉你多长时间完成,然后你给我去想办法。
我尊重你的自由了,我充分授权了,这多好啊。
这个错误的本质在于,对人性的估计过高了。
人的天性是倾向于拖延的。
不用太多的理论和例子,我们问问自己就知道——如果3个月后需要完成一篇报告,绝大多数人会在最后一周才开始动笔。
那么怎么办呢,就不授权了吗?就事无巨细都亲历亲为了吗?就放弃目标管理直奔“保姆式管理”了吗?这个实验的启示是,有更有效的管理方法,那就是管过程:把目标分解为几个部分,在每个部分进行要求,及时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