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__省略_权力与权利之间_教育政治学导论_刘铁芳
初中语文教育中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初中语文教育中意识形态教育的特点
渗透性
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意识形态教育不是通过直接的灌输和说教,而是通过语文知识的传授、 文学作品的阅读、写作训练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隐蔽性
与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意识形态教育往往隐藏在语言文字、文学 作品等载体中,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和体会。
教育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和问题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中语文教育中 如何有效地进行意识形态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
研究问题
初中语文教育中意识形态教育的 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 改进和完善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意 识形态教育?
研究方法和范围
强化文本解读的意识形态导向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文本所传递的积极、健康的意识形 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堂活动与意识形态教育
设计具有意识形态教育意义的课堂活动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具有意识形态教育意义的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主题辩论等,让学 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意识形态教育。
在作文评改中,注重对学生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进行引导和纠正,鼓励学生写出积极向上、充满正 能量的文章,传播正确的意识形态。
05
初中语文教育中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
评价与改进建议
效果评价的方法和指标
01
02
03
问卷调查法
通过设计问卷,收集学生 对意识形态教育的认知、 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数据 ,进行分析和评价。
03
初中语文教材中意识形态教育的体现
与分析
教材中的思想政治元素
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高等教育学复习题1.1高等教育:是指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教养性、学术性、专业性教育。
这一概念具有历史性、比较性和延展性。
1.2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引导观念更新、服务政策咨询、推动实践发展。
2.1中世纪大学的局限与意义局限性:浓厚的宗教性质;组织纪律上的松散性;教学上的繁琐性。
贡献:1)中世纪大学是历史上最早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独立形态高教机构,为西方近代高教的发展开辟了源头,提供了框架;2)孕育了近现代高教的基本理念与思想要素,确立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传统,培育了近现代大学的独立品格;3)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形式等方面积累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经验,为近现代高教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1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洪堡思想:①秉持“完人”教育目的观;②强调纯粹科学的教育,反对实用目的的职业性教育两条最基本的原则:①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②学术自由的原则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大学要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办学不受任何权利干扰;二是学者要有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三是教学过程要有教育自由。
2.2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含义与要求含义;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客观上存在着内联系。
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和发展教育与科技的最佳选择。
要求:①高校要从指导思想、确定方向、选择课题、组织实施等方面,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
②要立足教学搞科研,在所教课程中确定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
③要搞好科研促教学。
高校的科研要服务于教学,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1高等教育理念的构成要素⑴教育理念:自由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⑵学术理念:学术自由、学术中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⑶机构理念: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生自治、校长职业化、管理专业化3.2高等教育理念的主要流派高等教育理念主要有三大流派: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
其中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两大流派产生最早,也最具代表性。
⑴理性主义主张人及个性的自由发展是教育的最高原则。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内涵、问题与走向

一、教育基本理论的涵义 二、教育理论的性质和种类归属 三、当前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误区 四、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走向
一、教育基本理论的涵义 (一)理论的概念
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系列概念、判 断、推理表达出来的关于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知 识体系,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
二、教育理论的性质和种类归属
2、二分法 、 代表人物:维尔曼和涂尔干 。 1)科学教育理论 2)实践教育理论
二、教育理论的性质和种类归属
3、三分法 、 代表人物:布雷岑卡 。 1)教育科学 2)教育哲学理 3)实践教育学二、教育理论的 Nhomakorabea质和种类归属
4、陈桂生的四分法 、 1)教育科学理论 2)教育技术理论 3)教育价值理论 4)教育规范理论
二、教育理论的性质和种类归属
(三)教育理论具有经验性和规范性的双重向度 教育理论是以复数形式存在的,教育理论具有经验性和规范性 的双重向度。 1、教育理论种类归属的方法 教育理论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意义,也可以同时有生理学和人文 科学的意义。 1)教育理论是综合的理论而不是分析理论。 2)教育理论是后验的而非先验的。 3)教育理论是包含着价值的人文科学理论的内容的。 4)教育理论是关于人类现象的理论。
三、当前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误区
(二)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依然存在,两者多处于一种对立状态 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依然存在,
从研究者主观方面分析,主要是有的研究者没有走出书斋,深 入到教育实际中发现间题、研究问题,而是热衷于闭门造车,从理论 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停留在抽象思辨的层次上。没有实践的理论 由于缺乏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故不受广大实际工作者所欢迎。 从研究客观方面分析,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缺乏科学的层次分化。
东师《教师专业发展》20春在线作业1答案317

东师《教师专业发展》20春在线作业1答案317(单选题)1: 1983年,多元智能理论提出者是A:XXXB:XXXC:XXXD:XXX正确答案: A(单选题)2:终身教育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是A:合作研究B:自主研究C:主动研究D:被动研究正确答案: B(单选题)3:“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这是()关于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经典论述。
A:XXXB:XXXC:XXXD:XXX正确答案: C(单选题)4:教师职业的知识基础具有双重新特征,即教师既需要具备学科知识,还需要具备A:课堂知识B:实践知识C:管理知识D:教诲根蒂根基知识正确答案: D(单选题)5:教师职业倦怠感大多出现在.A:入职阶段B:生涯挫折阶段C:更新生涯阶段D:退出生涯阶段正确答案: B(单选题)6:XXX认为,在三个方面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存在差距:一是专业知识;二是解决问题的效率;三是A:教师的年龄B:教师的教龄C:教师的学历D:洞悉力正确答案: D(单选题)7:新课程复杂多变的讲授环境特别强调教师要具有对讲授起实质性作用的A:教诲实际知识B:学科教学知识C:教学常识D:教学实践智慧正确答案: D(单选题)8:XXX说:“大多半教师或多或少地感触他们的工作是一个无底洞。
比起律师或医生来,教师感触自己的工作要更多地耗损心力……因为他们的工作似乎永远不会了结,永远看不到尽头。
”这句申明了教师角色具有()的特征。
A:创造性B:个体性C:人格化D:模糊性正确答案: D(单选题)9:不论教师职业倦怠的后果如何,终究的捐躯者是A:教师本人B:黉舍C:教师的学生D:学校正确答案: C(单选题)10:下列哪种本领学生一旦被培养起来,就会成为教师发展的催化因素A:生活自理本领B:自主研究本领和批判思维本领C:语言本领D:综合概括能力正确答案: B(多选题)11:新概念的“教”应该具有的明显特征是A:讲授的方针不再是让学生掌握固定不变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研究本领和创新精神B:承认教师是“教”的主体,但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取代学生在研究中的主体地位C: “教”的过程是一种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D: “教”是建立在“乐学”基础上的“乐教”正确答案: A,B,C,D(多选题)12:相对于其他职业道德来说,教师职业道德所具有的独特性体现在A:从内容上看,教师职业道德比一般职业道德更具全面性、先进性B:从影响空间看,教师职业道德比一般职业道德更具广泛性C:从影响深度和时间上看,教师职业品德比一般职业品德更具深远性D:从道德行为的结果看,教师职业道德不产生直接的功利效益正确答案: A,B,C,D(多选题)13: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A:以教师发展阶段论透视教师职业倦怠,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以支援与协助B: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建立良性支援机制C:建立社会撑持网络,对教师职业持公道期望D: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并通过心理疗法缓解压力正确答案: A,B,C,D(多选题)14: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包括哪些方面.A:专业理念B:专业知识C:专业能力D:专业态度和专业动机正确答案: A,B,C,D(多选题)15: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有.A:长期的情绪上的倦怠感B:人格的解体C:较低的成就感D:自我满足感正确答案: A,B,C(多选题)16:倡导教师成为研究者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有A:教师的教诲讲授研究有益于教诲实际与教诲实践的衔接B: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也是教育科学繁荣的需要C:教师的教诲研究有益于教师的嵌入式研究的发生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D:教师的教诲研究能够增强教师职业的代价感、庄严感正确答案: A,B,C,D(多选题)17:适应新课程讲授的需要,教师方面需重点发展的专业本领是A:创新本领B:终身研究能C:教诲研究能D:交往与合作能力正确答案: A,B,C,D(多选题)18: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特征表现在. A:应用性B:群众性C:实践性D:行动研究正确答案: A,B,C,D(多选题)19:教师职业倦怠危害的主要体现在A:对教师个体的影响B:对教师讲授的影响C:对社会的影响D:对校长的影响正确答案: A,B,C(多选题)20:教师的课程整合应该如何进行A:教师应该注重学科教学目标上的整合B:教师要注重学科讲授内容上的整合C:教师要实现教学方法上的整合D:教师要注重教学态度的整合正确答案: A,B,C(判别题)21:教师评价制度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没有多大影响。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中的“学科本位”意识

2021·01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中的“学科本位”意识□叶方兴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是建立在以学科为基本单元的基础之上展开的跨学科性质的对话和知识引入,必须要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具备“学科本位”意识。
这种学科“本位”意识体现在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场出发,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逻辑,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目标,即“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问题为本”“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的学科逻辑为本”“以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为本”。
在坚守学科本位的基础上开展学科交叉研究,以学科交叉研究“反哺”学科建设,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的重要思路。
在此过程中,“学科本位”与“学科对话”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两种不可或缺的意识,两者相互交融、相互支撑,并共同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关键词:学科交叉;“学科本位”;学科建设;专业化;学科逻辑作者简介:叶方兴,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
(上海200241)基金项目:本文系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精品教材资助计划“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项目、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般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视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DOI :10.19865/ki.xxdj.2021.01.002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21)01-0009-05近些年来,学科交叉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热点话题,被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学界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形成了一批理论成果,也催生了一系列的交叉学科,如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
可以说,学科交叉研究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领域颇为难得的“学术景观”。
在系统梳理与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所取得的经验、心得的同时,也有必要认真省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独有的解释原则与方法论。
特别是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研究日渐显示出可以成为“撬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的“杠杆”的作用时候,如何把握学科交叉研究中的根本原则与关键问题显得至关重要,它关乎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根本立场和未来走向。
最新陕师大教育硕士教育科研方法期末考试题

教育研究方法第一章一、教育科学研究的涵义所谓教育科学研究,是指研究人员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遵循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以教育现象、教育存在为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寻求有效教育教学方式和途径为目的的科学探究活动。
1.操作性研究操作性研究并不产生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新认识,一般对教育理论的发展完善没有直接的贡献。
操作性研究可以创造新的教育科学事实,它以为实践提供活动程序、方法、措施等操作性知识为主要特征。
2.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是对教育现象的比较感性的认识,它可以发现新的教育科学事实。
描述性研究常常回答的是“是什么,怎么样”一类的问题。
3.解释性研究解释性研究是在描述性研究基础上所进行的更高层次的研究。
它以探明教育现象发生的原因为主旨。
解释性研究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
1.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也称为理论研究)是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形成新的科学认识,以发展、丰富或修正、完善教育理论为主旨的教育科学探究活动。
2.应用研究应用研究是指以为着改善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而寻求教育对策、制定教育方案、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等为主旨的教育研究活动。
1.定量研究定量研究是指对教育教学现象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获取量化资料,并用统计方法加以分析,以检验某种理论假设的准确性或对某种教育现象进行数量描述的一类研究2.定性研究定性研究(也称为质的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式,对教育教学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的一类研究活动。
1.思辨性研究所谓思辨性研究主要是指依靠研究者的“哲学沉思”而寻求教育问题答案的研究。
它不需要从研究对象那里获取系统的经验事实。
经验性研究经验性研究是指研究者运用自己的感官或研究工具,从研究对象那里获取系统的经验事实,并对经验事实分析、概括的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一、确定研究课题二、文献回顾三、研究设计四、资料收集(研究的实施)五、分析资料六、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报告。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_刘精明

第29卷第6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Vol129,No.6 2008年12月T SINGHU A JOURNAL OF EDUCATION Dec.2008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刘精明1张丽2(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084;2.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2)摘要: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历程,重点就学科定位、学科自觉意识、学科知识体系及主要学术研究进行了一定的梳理。
目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建立,其分支领域、分支学科的研究得到较快发展,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注重实际问题的/规范性研究0、教育与社会分层的研究以及解释性教育社会学研究)))都取得了较大成就,而具有独特学科性格、学科知识构型的系统性理论研究应是本学科未来发展的首要内容。
关键词: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30年回顾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19(2008)06-0001-09教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知识源流久远而古老,学科知识体系的形成关联着教育学、社会学两个学科之间的交融与碰撞。
赫尔巴特教育体系确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个人的完善和发展成为主流的教育哲学观点。
到19世纪末,一些教育思想家逐渐意识到必须将教育目标置于与社会的关系之中予以考察。
随着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产生,这一观点进入了教育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互动发展视野。
1883年美国社会学家沃德在5动态社会学6一书中正式提出/教育社会学0概念,并系统讨论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标志着教育社会学的正式产生。
此后该学科经历了传统或古典教育社会学(Ed2 ucational Sociology)、新教育社会学(Sociology of Education)两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在古典教育社会学时期,人们着重于讨论教育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侧重于对实际教育问题的解决;新教育社会学则转向以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教育,在内容上侧重于选择社会学的研究主题,方法上重视学理性假设的实证研究与验证,理论范式和学术风格也多秉持社会学研究的理路。
_民国视野_的问题与方法意识_民_省略_史与中国现代文学_学术研讨会综述_王永祥

[民国文学史研究]
“民国视野” 的问题与方法意识
—— “民国社会历史与中国现代文学” 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永祥
近年来学界提出 “民国文学” “民国文学史” “民 国史视角” “民国文学机制” 等概念来阐释和研究中 国现代文学, 我们可以将此系列概念称之为 “民国视
(1) 野” , 学界提出以 “民国视野” 来审视中国现代文学,
以及为了彰显本土文化创造的主体性而提出的 “民国
(6) 机制” , 其背后所包含的方法论的转变, 就在于破除
“中/西” “古/今” “新/旧” “进步/落后” “启蒙/愚昧” 等二 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这些基于进化论模式的研究方 法, 在一种线性发展的历史观中, 使得现代文学作为 一个研究对象始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民国视 而在 野” 恰恰突显的是各种促进和制约文学的历史综合力 量, 因此相对线性历史观强调时间性的研究方法,民 “ 国视野” 强调各种历史要素的空间性作用, 即李怡提 出的 “民国机制” 中所确立的 “阐述框架” 的方法论意 义, 这种框架包括 “作为知识分子的一种生存空间的 社会保障, 作为现代知识分子文化传播渠道的基本保 障以及作为精神创造、 精神对话的基本文化氛围” 等
(7) 内容 。在空间化的研究思路, 将社会历史的各种要
素以空间并置的多元化合力来解释文学生产, 这种并 置性的历史合力不仅包括当时历史现场的力量, 也要 将后设性的历史叙述和建构一并纳入研究视野进行 拆解和重建。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民国视野” “ 并非是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重写文学史” 思路的延续, 而是 现代文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重建。重建意味着对一 种新的可能性的探索,是对研究者主体性力量的肯 定, 是与各种现有文学史范式的对话和补充, 而非重 写式的意识形态性的规训。 正是在以上问题与方法意识的促动下, 2012年 12月1日—2日, 由北京师范大学民国文化与文学研 究中心 (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西川论坛组委会 共同举办了 “民国社会历史与中国现代文学” 学术研
数学教学论课后练习答案北京大学出版(主编刘影,程晓亮)课后习题答案

1、数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中学数学教学论是为实现中学数学教学目标,研究中学数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活动及其规律性的一门学科。
它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为什么教(学)数学(教学目的),教(学)什么样的数学(课程内容),怎样学数学(学生),怎样教数学(教师),以及如何评价教与学的效果。
为了解决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中学数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应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中学数学课程目标的研究2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研究3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实证研究4中学数学教学的研究5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研究。
2、数学教学论学科特点有哪些?1.数学教学论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独立科学。
2.数学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
3.数学教学论是一门真在完善的科学.3、学习数学教学论有什么意义?1.数学教学论有助于缩短师范生转为教师的周期 2.学习数学教学论能提高师范生的数学教育理论水平3. 学习数学教学论能使师范生掌握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4. 学习数学教学论有利于师范生形成数学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5. 学习数学教学论对普及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有特殊意义4、研究数学教学论的方法有哪些?1.历史研究法2.问卷调查法3.实验研究法4.个案研究法5、简述“新数学”运动与国外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答:“新数学”运动的指导思想是;增加现代数学内容,如集合、逻辑、群、环、域、向量和矩阵。
等等;强调公里方法,提倡布尔巴的结构主义,SMGS数学教材中有一个30条公里组成的系统;废弃欧几里得集合;小件基本运算。
用计算器代替基本技能;提倡发现数学方法,要求学生像数学家发现定理那样去学习数学。
6、如何看待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答: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理念随着国家的发展,科学的几部而不断完善;从注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交,到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从注重知识的掌握,到注重能力的形成,素质和观念的发展。
理念的发展意味着人们认识上的飞跃。
7、简述《标准一》和《标准二》的基本理念?答:《标准一》的基本理念:突出体现基础性。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 50234001 学分:1 总学时:18说明【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教学目的】系统介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情况,帮助刚入学的新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课程体系设置,进而帮助他们初步确立专业认知和大学四年的努力方向。
【教学任务】1.诠释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2.讲解课程体系设置原则,分析专业核心课程及其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方向课的设置理念以及对将来发展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帮助学生明确并树立四年大学生活的努力方向。
【教学内容】1.将培养目标分解并逐点进行剖析,帮助学生将其铭记在心;2.阐释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3.对学分制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明确学分的分配情况;4.讲解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5.讲解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每门核心课程的大致内容、背后所关涉的学科门类,以及将其设置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原因;6.结合学科门类的划分以及社会的需求情况,讲解专业方向课程,解释专业方向设置的理念;7.大致讲解一下当前的社会就业形势以及本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就业趋向,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努力方向。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1.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解读相结合的原则。
2.立足专业学习与着眼未来就业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先修课程要求】无【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哈尔滨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纲内容第一章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解读【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讲清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教学要求: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内容提要】1.解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素养”。
2.解读“具备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
3.解读“能在中等学校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及在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新编教育社会学 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导论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8
第二类观点:“相互关系说”
➢ 其一:“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 英国社会学家米切尔认为“教育社会学通常是研究教 育同社会其他大型制度(经济、政治、宗教和亲属) 之间的功能关系。”
1905年废科举
4.学校组织、学校文化
学校科层制中的难题、权威与功能 班级系统内部的社会学问题
5.社区与家庭教育中的社会学问题
家庭中的角色关系与儿童社会化问题
6.社会阶层、家庭环境与学业成就:定量研究
解读:发现事实,给合理化解释。
24
(四)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局限性
1.功能局限性
表现为其鲜明的合作性和依赖性。 比如,它只能协助而不能代替各种具体的学科;它必须 依靠科学的证据进行研究而不能独立地解决教育问题。
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导论
1
名人之言
“人们应摆脱长期以来对教育的错误认识, 误认为教育能使人具有适应某种职业的能 力从而获得一份好的工作,教育能给个人 带来更好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
——(美国永恒主义教育家赫钦斯在谈到 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时如是说)
2
名人之言
“人心非器,知识亦非教育。教育是学校所 传授的知识已被遗忘后尚且余留的精华, 注入观念、方法和思考习惯等。这些都是 教育留给个人而光芒四射的结晶。”
11
(二)当前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 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 教育社会学理论基础 ➢ 社会化与教育 ➢ 社会结构与教育 ➢ 社会问题与教育 ➢ 社区与学校 ➢ 社会变迁与教育等等。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实践基础,经过20多年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一学科面临着拓展学科领域、丰富学科内涵、增强学科特色、提高学科水平的建设任务。
思考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通过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变化和发展的线索,准确把握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建设上的基本背景和根本要求。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现有的6个二级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颇显特别。
一方面,还在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前,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有了20多年学科建设的历史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另一方面,论及思想政治教育,如其学科地位及属性、学科业务范围和基本研究内容、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等最为一般的问题,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考察现有为数众多的学科点,翻检已有的诸多著述,却多少会给人留下不甚了了的印象。
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将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调整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分别设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
在同时颁布的可以看作是学科建设标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简介》(以下简称《学科简介》)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这样一段同样可谓与众不同的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实践基础,经过20多年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本学科面临着拓展学科领域、丰富学科内涵、增强学科特色、提高学科水平的建设任务。
”一个学科的“领域”、“内涵”、“特色”、“水平”,无疑都是该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而这些问题无一例外地与一个学科的根本和前提直接相关,因为对一个学科的“领域”、“内涵”、“特色”、“水平”加以说明,实际上就是从不同的方面对该学科是什么这样一个最基础问题的解答。
学前教育研究的使命与担当——关于学前教育学科建设之反思

国学前 教育 学科建 设会 起 到积极 作用 ; 《 对高 师学 前 教 育 专业 教 材 出版 现 状 的些 许 思 考 》 一 文 , I 4 3 题 与对 策 的思 考 ,并 未 直 面学 前 教 育 学 科 建 设 问 正如题 目所示 ,主要 是对学 前教 育专 业 教材 出版 问 势 。无论 是 自然科 学 还是社 会科 学 的发展 都是 在 不
的实验 研 究》 [ 3 3实际 上是 一篇 学前 教 育专 业 的学 前 教育学 科建设 滞后 难辞其 咎 。 位论 文 ,文 中并没 有讨 论学 科建设 问题 ,之所 以被
检 索 出来 .是 因为 在 “ 编者 按 ” 中提 及该栏 目对我
二 、学 科 视 野 尚需 拓 宽
跨 学 科 性 与 开放 性 是 当代 科 学 发 展 的重 要 趋
前 教 育研 究会 学 术委 员会 扩 大会 议 ”纪 要》 ㈣ 则
势 ,并 为重 新认 识 和理解 教育 问题 提供 了新 的学 科
是一篇 会议 综述 。真 正论及 学 前教 育理 论建设 问题 平 台。跨学 科性 已使 教育 学科 内部 不 同分支 学科 之
的 .可能是 北京 师 范大学 的刘 焱教 授 。她指 出我 国 间 以及教育 学科 与其 他学 科之 间 ,在相 互交 叉 、相 学前 教育 基础理 论研 究 主要存 在 以下 两个方 面 的 问 互综 合 的过程 中不 断产 生新 的知识 、观 点 和 理论 。
从1 9 0 3 年第 一所 官办 幼教 机构 —— 湖北 幼稚 园
的建立算起 .我国学前社会教育也不过百余年的历 先驱以他们高度的责任感和科学精神 ,为中国学前
理论 建 构 。 [ 1 ]而指 导 实践 的所谓 理 论 ,也 往往 只 史 。虽然 陶行 知 、张雪 门 、陈鹤琴 、张宗麟 等幼 教
教育哲学_教育科学_与_教育技术_概念辨析

2002年6月第24卷第2期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Hig her Education Study Edition)Jun.2002V ol.24N o.2教育哲学 、 教育科学 与 教育技术 概念辨析杨旭东(北京广播学院高教研究所,北京100000)摘要:教育的现状和教育研究的现状令人担忧:教育哲学工作者用一些早已没有生命力的所谓哲学概念 指导 教育实践而不是以哲学的气质介入 教育 ,使教育哲学走失了方向;教育学家所探讨的教育本质和现实教育的其它出路不容易由教育工作者付诸实施。
同时,代际和同辈之间的教育中科学因素少之又少,因而用 教育科学 来指称当前的教育研究,实在是一种尊称;人们对教育自身的改变缺少一种技术的眼光,没有将教育的积累看成是一门技术的发展历程,甚至将教育的工具和环境误以为是 教育技术 ,使真正的教育技术的改善处于 遗忘 和 误以为 的历史境遇。
由此看来,将真正的哲学、科学和技术的眼光、思想方法引进教育生活中是教育研究工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哲学;教育科学;教育技术中图分类号:G40-02;G40-03;G40-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03X(2002)02-0018-05一、 教育哲学 走失了方向做出这一判断基于这样一些事实:从被称作 教育哲学 的主流读本以及在这些读本的框架、命题、概念下写作的论文看,这些写作很难名副其实地被称作 教育哲学 。
主流教育哲学的写作处于普遍的失语状态。
哲学是哲学工作者对所思的反思,从对 意识之物 的还原( 面向事情本身 )看,哲学应该是可信的;从对思想和思想态度、方法的关联的解释看,哲学探究思想的奥秘,应该是可爱的、有趣的。
然而被冠以 教育哲学 的主流读本却没有上述的味道。
主流教育哲学可分解为:(1)教育学与哲学之间的学科交叉;(2)教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其名称看应该以马克思作品及其与之有思想亲缘关系的作品的内在逻辑、思想方法乃至表述风格来判断)之间的学科交叉;(3)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教育学中的应用,而不仅仅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4)教育学是指当下的教育学框架。
15教育综合333真题 (1)

2015年各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2015年首师大学科教学333名词解释:1.教育2.价值性教育目的3.智育4.班级组织4.隐性知识5.操作定义简答题:1.实验教育学基本观点2.学生评价功能3.创造性思维特点4.质性研究中的情境分析论述题:1.试论校本课程的开发2.奥苏贝尔讲授教学的特点和性质3.问卷形成中测验题目的设计原则4.教育的个体享用和谋生功能2015年东北师范教育综合【333】真题2015 教育综合333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1.狭义教育2.隐性课程3.榜样示范法4.教学评价简答1.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意义2.教师劳动的特点论述题从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谈教育的社会功能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1.朱子读书法2.京师同文馆论述谈孔子的德育思想对当今社会德育的启示。
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1.骑士教育2.《教育诗》论述比较杜威和赫尔巴特在课程理论方面的异同教育心理学1.发现学习2.自我效能感论述对于一个在学习上自暴自弃、无能为力的学生,教师应该怎么做?15年南师大333真题回忆版一、选择1、中国古代四书2、现代教育家是谁(有卢梭,斐斯泰洛奇,洛克,杜威)3、忘了啥题目,就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教师不直接说出答案,而是通过引导学生来得出答案,问是什么教学方法(没有苏格拉底法)5、用图表来展示成果,问是用什么评价方法(选项:档案袋评价、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还有一个忘了)6、中国确定六三三制的学制是哪一个剩下四个忘了二、名词解释1、学制2、课程标准3、书院4、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三、判断1、教学就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活动2、教育从属于社会,不具有独立性3、品德教育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致以行四、简答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2、当代学制改革趋势3、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优缺点4、建构主义理论五、论述1、教学过程的性质2、材料:中学生化妆,老师找学生谈话,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1)问什么德育方法(2)含义及实施要求2015年南师大333真题回忆一(10分)10个选择比较简单具体就不写了考了四书、学制名称、现代教之父等二(20分)名词解释1 学制 2 课程标准 3 书院 4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三(30分)判断并说明理由1教育独立性2教育是一个传授知道的过程3德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四(50分)简答 1 当代学制改革的趋势2 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优缺点比较 3 了4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5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教师观的基本观点五(40分)论述1教学过程的性质2材料题是关于德育方法的让回答材料中老师采用了什么德育方法含义及实施要求我答的是说服教育法湖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2015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分斋教学2.生活教育3.美德即知识4.教育即经验的改造5.品德6.功能固着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在现代,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一样,社会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社会教育迅速发展有哪些原因?2.简述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读肖川教授《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

读肖川教授《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劳凯声序我们已经看惯了那类板起脸来说教的文章。
然而,在当前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教育能否建起一道无形的篱笆,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这并不是简单地通过说教就可以实现的。
因此,关心人的成长应该是教育的一种情怀。
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的传授和灌输。
俄国人洛扎诺夫曾经说过:理想的东西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个性,因为这是人及其创造中最可珍贵的东西、最美好的东西。
哪里的个性没有得到保存,受到压抑或被忽视,哪里的教育就不能完全实施。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日常生活化的,不拘泥于规则和机械性式的死板运作的体制,而应当促进不用语言、不用教诲而凭本身的气息和意义起到教育作用的日常生活而自发地出现在学校里。
我们的教育似乎更多关注的是儿童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才与神童、许多专家与学者,在他们身上却难寻真情的流露、个性的释放。
我们的社会中有太多的循规蹈矩之人,他们学富五车,却缺少开拓创新的精神,缺少必要的公民素质、仁爱精神,甚至缺少基本的仁义之心,同胞相妒、手足相残。
因此,教育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
张文质序在肖川的追问中,始终怀有一种正当的力量,个人是最珍贵的。
“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相信教育的正义与高尚,也就是相信人类精神锋利的光芒。
我们可以嗅出这里的乌托邦气息,看到一颗没有被黑夜与习俗所摧毁的童心在跳动。
在肖川美好文字的背后,是人性的多姿多彩,是无数蓦然回首之后的动情时刻,心灵因关怀而多情。
里尔克甚至说:“歌咏就是存在”,体验生活的美妙意味是一个需要修炼与学习的过程,更需要心灵对世界深刻、持久的凝视。
肖川自序当代西方思想家柏林有言:“思想家不是时代进步的动力,也不是时代进步的征兆,他们是时代进步的代言人。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肖川读书笔记在肖川美好文字的背后,是人性的多姿多彩,是无数蓦然回首之后的动情时刻,“心灵因为细腻而伟大”(摩罗语),心灵因关怀而多情。
里尔克甚至说:“歌咏就是存在”,体验生活的美妙意味是一个需要修炼与学习的过程,更需要心灵对世界深刻、持久的凝视。
肖川自序:当代西方思想家柏林有言:“思想家不是时代进步的动力,也不是时代进步的征兆,他们是时代进步的代言人。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思想在学习和相互交流中生成,在思考中得到提升,在写作中得以梳理。
文字的奇迹也可能变为生活的奇迹——我们的认识、阐释、命名和书写能够将人性的尊严以及优美的光辉赋予我们的生活。
更何况我们的时代需要思想,我们的教育需要思想。
让我们能自由地、充分地交流——以美好的心情和语言,以美好的理想与文体。
1.(P5~11)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学者们认识到,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唯科学注意”,其偏狭与威海就在于:它局限了人们的理论视野,窄化了人们的思想空间和问题(领)域;黯淡了教育的理想之光,浅化了教育活动的人文内涵;有着把人“物化”和兽化、把教育活动程式化和模式化的嫌疑。
值得高兴的是,彰显和倡扬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提升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在教育学学术领域中的地位,旗帜鲜明地标志研究者的立场与所持有的价值观,凸现对人生意义的眷注,着眼于对社会批判、文化批判意义上的价值澄清等问题的探讨,日渐成为学者们的共识和研究旨趣。
几个世纪以来,科学一直是人们驱除蒙昧和野蛮、迈向自由与解放、创造各种人间奇迹的有力武器,因而科学也就成了现代人的骄傲;科学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伴随它的应用,它的世界观基础也在世界上广泛传播,成为近代主流意识形态,这就给人类生存带来最严重的危机:由于功利主义对待人类事务采取急功近利、浅薄短视的态度,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全面破坏,而功利主义标榜的不择手段攫取权利和财富的意识形态,更使人类精神价值全面荒芜。
科学在反抗神学和迷信的霸权、带领人们走出愚昧山谷的过程中,却建立了自身的霸权,即“科学”的霸权。
从问题教学到问题意识培养_公共政策分析_课堂教学方法改革_汪维佳

2016年8月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Aug.2016第37卷第4期Journal of Nancha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ol.37No.4收稿日期:2016-05-19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2013年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编号:kg2013119。
作者简介:汪维佳(1979—),女,浙江杭州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
从问题教学到问题意识培养———“公共政策分析”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汪维佳(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浙江杭州310000)摘要: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是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本土化程度不高、实践应用性强、价值导向重要等特点,应当根据其特点适用改良后的问题教学法,即增加问题意识培养的导向性。
本次课堂教学改革便是以该教学法为指导,以“问题”组织课堂活动,建设学生主体的民主课堂,贯彻“从问题到问题”的准则,构建完善的“问题链”,拓展学生思考能力的深度和广度,按目标分阶段地推进革新措施。
下一步改革将以此次改革为基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问题意识;终身学习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102(2016)04-0052-06From Problem-based Teaching to Problem Awareness Cultivation———“Public Policy Analysis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ReformWANG Wei-jia(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angzhou 310000,China )Abstract :Public Policy Analysis is a core program in related majors with the features like relatively low degree of locali-zation ,strong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important value guidance ,etc.It is supposed to adopt the modified problem-based teaching metho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eatures of the course ,namely ,strengthening the guidance of problem awareness cultivation.This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takes the problem-based teaching method as the guidance ,organizes class-room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problems ”,and builds a democratic classroom focusing on the students ,thus to implement the guideline of “from problems to problems ”,to establish a complete “problem chain ”,to expand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and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measures in stages and with goals.The next step will be based on this reform ,and aims at improving students ’overall qualities and cultivating their lifelong learning abilities.Key Words :problem-based teaching method ;problem awareness ;lifelong learning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公共政策分析逐渐进入我国各大高校公共管理、行政管理、政治学等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的必修部分,目前大多数相关专业将之规定为核心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等教育学》考点

高等教育学第一章客观题1. 在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这一概念具有历史性、比较性和延展性。
2. 196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郎格朗,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
3. 20 世纪 60 年代,第一所开放大学在英国出现。
4. 高等教育是指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各种教养性、学术性、专业性教育。
主观题1. 高等教育学意义作用?引导观念更新(我国 30 多年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可以看到高等教育学研究所产生的理论、成果对高等教育实践的观念引导作用。
)服务政策咨询(我国高等教育学经过 30 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其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高等教育学研究在为政府的决策提供服务方面做出了许多积极努力。
)推动实践发展(30 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成长是以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为背景的,改革与发展主题的转换不断给研究提出新的课题。
而高等教育学研究的许多成果也确实对高等教育实践的改进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第二章%%%%%%%%%%%%%%%%%%%%%%%%%%%%%%%%%%%%%%%%%%%%%%%%%%%%%%%%%%%%%%%%%%%%% 客观题1. 西方古国的一些博物馆、图书馆,也是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场所。
2. 中国古代教育源远流长,其中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西周时期就已萌芽。
3. 大学旨在培养统治人才,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4.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官学衰败、私学繁荣的局面。
在这些私学中,有一部分已经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性质,最著名的当属齐国的稷下学宫。
5.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号称宋代四大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
6.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点:(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
7.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教学: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早期有四大学科,文、法、医、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蔡春博士的著作《在权力与权利之间:教育政治学导论》是最近一些年来比较重要的、自成体系的教育政治学研究新成果。
教育政治学研究一直是我国教育研究中相对薄弱的领域,但这一状况在最近一些年有了较大的改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政治哲学研究的复兴。
自20世纪70年代罗尔斯的《正义论》问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学术论争(如诺齐克、米勒等),揭橥了政治哲学在20世纪的复兴,于是,公正、平等、民主、自由、权利等政治学基本范畴得到了更深刻、更系统的阐释,政治哲学成了最显要的研究领域,这一哲学研究的倾向明显地影响了教育学研究,政治学的这些主要范畴在教育研究中也得到广泛的研究,尤其是教育公正、教育权利、政府与学校的关系等。
第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者(如福柯、德勒兹等)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洞察力透析了“权力”这一政治学的基本范畴与现象,揭露了现代化生活的监狱之城的本质,从而成功地使人们对权力的理解、对政治的理解从传统政治学拓展到了日常生活。
在教育研究中,批判研究范式的兴盛与此直接
相关,批判意识日益强烈的研究者对学校教育中的规训、
惩罚、宰制等种种权力现象进行了强烈的谴责与揭露。
第三,社会现实的吁求。
目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主与法治化进程的加速等是教育政治学研究兴起的直接原因。
其实,前面提到的政治哲学的复兴也是社会发展在面对一系列基本现实问题时的系统、深刻的理论思考的结果,如公平与效率、法治与自由等。
这即是说,社会发展提出了现实问题,哲学必须对这些问题作出理论上的有效解释与回答(当然,另一方面,哲学也能提出超越历史现实的趋势性问题并作出解释)。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水平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对公正的感觉与需要已经超越了人们对效率(发展)的需要,因此,人们更关注受教育过程中的公正,如受教育机会、教育资源配置、区域教育均衡等问题的出现,正是人们关注点的转移,即从“有没有学上”到“上什么样的学”的表现。
另一方面,随着国家民主与法治化进程的推进,公民意识、权利意识、自主意识、监督意识等日益成熟,于是教育中的自由选择权、教育内容与意识形态等问题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第四,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呼应。
教育政治学研究的发展,实际上也得益于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的汇流,伦理学与教育伦理学、社会学与教育社会学等研究中的许多论题实际上与教育政治学研究的许多论题重合,如正义、自由、秩序等。
因此,我比较欣赏蔡春博士在后记中所思考的,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这实际上不仅是一个政治哲学的问题,也不仅是一个社会学问题或一个伦理学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哲学问题,它首先表现为“社会如何可能”,进而追问“良序社会又如何可能”。
因此,在作者这里,这一汇流不仅意味着跨学科研究的取向,更意味着作者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而且触及到的是人类社会研究中的最根本的问题。
第五,教育研究中的政策化取向。
近年来大学和研究机构在研究中最突出的一个取向是期望能通过自己的研究去影响国家的教育政策,从而提升研究机构、团体在政府中的影响力。
同时,几种类别的规划课题基本上也都是为解决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现实问题提供政策建议与咨询。
教育政策研究的显性化也有效地推动了教育政治学的发展。
在教育政治学蓬勃兴盛、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的大背景下,蔡春博士以独特的视角、完整的分析框架、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
———评《在权力与权利之间:教育政治学导论》刘铁芳
有机的学科融合、强烈的现实关怀完成了一部重要的、有特色的著作,对于教育现实问题的解决、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等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启示。
总而言之,蔡春博士的著作《在权力与权利之间:教育政治学导论》有这样几个鲜明的特色:
第一,明确的方法论意识。
我深深地认同劳凯声先生对这本著作所作出的关于作者方法论自觉方面的评论:基于放置意识而将教育放置于社会与历史脉络中加以考察;基于韦伯理念型思维方式与连续统一体原则而确立了教育的权力性格—权利性格谱系与分析框架;基于具体辩证法而确立的教育实践的偏移原则。
在我看来,更加重要的是,在这三个方法论原则的基础上,作者还向前迈进了一步,著作从结构到主题都较好地显现了著作标题所标示的“在……之间”的思维方式。
这一思维方式是对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思维方式的有效纠偏与超越。
当然,对非此即彼思维方式的超越是20世纪最重要的成就,杜威、怀特海等就曾为此付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在……之间”这一简洁的表达式向我们展示了最为理性与理论化的思维方式。
第二,清晰的教育学分析框架。
藉“在……之间”的思维方式,作者成功地构建了教育的权力—权利谱系,并描绘出了“在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分析框架。
著作的三大模块,首先分析了教育的权力性格,然后分析了教育的权利性格,进而,通过分析权力—权利谱系的内在关系,指明了在教育的这两种性格之间的价值选择,即总体上的教育的权利偏向。
也正是基于这一思维方式与教育政治学的分析框架,作者在面对教育中的权力现象饱受批判、揭露,教育中的权力事实面临前所未有的否定式批判的时候,能保持冷静的、理性的立场,作者明确地提出,想要抽掉教育中的权力之维,这是不可能的!《被压迫者教育学》的作者、批判教育学的杰出代表弗莱雷最后形成的关于教育与政治的认识是:教育就是政治,政治就是教育!权力与权利都内在地嵌入了教育,这是由教育实践的基本结构决定的。
教育就是在权力与权利之间的教育,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反感权力,也不能无限地张扬权利,对于权力与权利而言,我们需要的是冷静地分析它们、正确地运用它们、妥善地安置它们,而分析、运用、安置权力与权利依然需要“在……之间”的思维方式才能实现。
第三,强烈的现实关怀与问题意识。
尽管作者将书名贯以“教育政治学导论”,但这并不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教育政治学教科书。
与国内仅有的几本教育政治学相比较,可以说,前面几部教育政治学的重点在于学科建设,即在于对教育政治学这个学科,或这个研究领域进行系统的探讨与规划。
很显然,作者的意图并不是从学科意识、学科发展与建设出发,而是从教育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出发。
当然,问题可以包括原理问题与现实问题。
很显然,作者最初设想的出发点问题应该是原理问题,是一个认识问题,这一点从著作的导言中就可以看出,因为作者强调的是“教育的自知之明”。
但由于作者所触及到的这一原理问题太根本,所以自然而然就会牵涉出很多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与成果。
更有益的是,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必然对教育实践中的许多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如教育中的自由与纪律、考试、秩序维护等。
同时,作者还建设性地提出了教育实践应该把握的三个基本原则,即教育的人道原则、民主原则与公共原则,对时代背景中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四,教育学与政治学的有机融合。
这一特色与前一特色相关,也许正是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得著作没有表现出政治学的术语与框架平移套用的情况,而是立足于“政治论的教育学”的研究立场,紧扣“权力—权利”(明)、“秩序—自由”(暗)这对基本范畴,揭示教育政治问题的内在结构,融政治学立场于教育问题情景之中。
在建构教育政治学的基本分析架构的同时,内在地拓展了教育政治学的问题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学与政治学的知识契合。
总体上说,通过这本著作,作者本人的教育政治学研究框架已经搭建起来了,此框架是否科学合理尚有待思想与实践的检验。
另外,著作所确立的分析框架可以说涉及了教育政治学的许多重要议题,但有些地方只是点到为止,尚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因此,如何使此框架所涉及的研究内容得到具体的深化并能有效地影响教育政策,推进我国教育实践的改革与发展,这是研究者必须立即着手的工作,当然,这也是教育政治学研究者的应然路径。
最近看到作者在《教育研究》第10期上发表的论文《分配正义与教育公正》应该是作者继续前行的标志,希望作者在经过一些年的延续研究之后,能够完成作者所谓的“重写”意义上的“修改”。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