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变化与区域差异研究
甘肃省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甘肃省兰州市兰化高三年级地理期末测试(答案在最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甘肃省地貌复杂多样,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传统产业的依赖较大。
2015年后甘肃省经济增长速度低至我国平均增速以下,同时受产能过剩、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该省县域人口流失压力持续增大。
下图分别示意2000~2010年、2010~2020年甘肃省县域人口变化空间分布格局。
完成下面小题。
1.2000~2010年河西走廊地区人口出现负增长的县域较多,最可能是因为这些县域()A.洪涝灾害多发B.产业基础薄弱C.地理位置偏远D.户籍制度严格2.2010~2020年甘肃省县域人口变化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发展差距变大B.人口自然增长率低C.资源环境承载力小D.自然资源趋于枯竭3.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并应对人口流失状况,目前甘肃省县域城市应()①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②加大对矿山和森林的开采③鼓励低龄老年人再就业④促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一艘货轮满载货物于2023年7月1日从上海前往意大利,图中虚线表示其航行路线,序号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航行线路的不同航段。
下图为部分航线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行驶在亚丁湾、红海时的航行速度约为30km/h,该货轮顺利通过亚丁湾和红海两段海域需要的时间至少是()A.1天B.5天C.9天D.11天5.轮船在图示范围航行时,某船员在正午时发现船舶桅杆影子与船舷(船舶两侧连接船底和甲板的侧壁部分)垂直,则轮船所在位置和前进方向是()A.①—西南B.②—西北C.③—正西D.④—正北6.该货轮行驶的过程中,下列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①海域捕鱼繁忙B.进入②海域时,轮船吃水深度变大C.轮船行驶至③海域时,顺风顺水D.④海域阴雨连绵2021年9月,长江以南地区出现高温异常事件,多个省份高温异常值大于3℃。
经济发展方式区域差异与生态经济模式选择——基于甘肃省14市(州)数据实证研究

禀赋差异较大 , 采 取统 一 的经 济发 展方 式 路径 的办法 不够 合 究上 , 方竹正 ( 2 0 0 9 ) 马 建堂 ( 2 0 1 0 ) 认为 内需不 足 、 经济 理、 缺乏针对性 , 而且对 区域经 济健 康持续 发展 的促 进作 用有 增长过度依赖 投资拉动 、 城 乡居 民收入差 距拉 大 、 单 位产 值能 限。因此 , 就甘肃各市 ( 州) 而言 , 选择合适的经济发展方式 , 对 耗水平较 高 、 资源供给 紧张 、 环境 承载 力脆 弱是 中国 当前 经济 于发挥各地 区自然资源 禀赋优 势 、 发挥 各地 区 的区位 优势 , 促 发展过程 中存 在的主要问题 。( 3 )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的动力 进 甘肃社会经济 的可持续 发展 将具 有重要 的理 论意 义 和现实 研究 问题 上 , 刘庆宝 、 未 良莉 ( 2 0 0 7 ) 认 为消费是经 济增长 的
的经 济发展是“ 高投入 、 高 消耗 、 高排 放” 的发展 模式 。这 种粗 究 。( 1 ) 在 经济发展方 式 内涵研 究方 面 , 黄 泰岩 ( 2 0 0 7 ) 、 杨
生态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论文标题:生态xx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论文作者xx/张宏业论文关键词,论文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论文单位济南,点击次数37,论文页数19~26页2007年2007月论文网承载力最初被引进区域系统是在生态学中的应用,其含义是在某种环境条件下,某种生物个体可存活的最大数量的潜力[1],在实践中的最初应用领域是畜牧业。
随着人地矛盾不断加剧,承载力概念发展并应用到自然——社会系统中,提出了土地资源承载力概念,即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20年代70年代以后,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人口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也应运而生。
1986年,Catton定义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后来国外很多学者把它引申为生态承载力并定义为“在一定区域内,在不损害该区域环境的情况下,所能承载的人类最大负荷量”。
20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和Wackernagel提出“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的概念,使承载力的研究从生态系统中的单一要素转向整个生态系统[2,3]。
与此同时国外对于生态承载力的研究,也逐渐从静态转向动态,从定性转为定量,从单一要素转向多要素乃至整个生态系统,对于生态承载力的概念也日趋完善。
我国在总结吸收国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承载力进行了研究。
任美锷先生是我国最早注意到承载力研究重要性的学者。
在40年代末任美锷先生通过对四川省农作物生产力分布的地理研究,首先计算了以农业生产力为基础的土地承载力。
1986年中科院综考会等多家科研单位联合开展的“中国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是我国迄今为止进行得最全面的土地承载力方面的研究[4]。
随着研究的深入,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承载力研究大多不再局限于某一种资源,而是更强调综合性,如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地理环境人口承载潜力、生存空间的人口承载力、区域承载力等。
甘肃省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开发现状与前景

地下热流体以对流方式沿断裂或裂隙为通道流 出地表形成温泉 。按地质构造部位分为北 、中 、南 3 条带 。
111 北带 分布在河西走廊北侧的北山 —金塔南山 —龙首
山等地 ,地质构造分别为北山华里西造山带南缘和 敦煌 —阿拉善地块 ,已知有北山南带赋存在海西期 花岗 岩 中 的 大 奇 山 温 泉 ( 图 中 温 泉 编 号 55/ 水 温 3215 ℃) ,金塔南山变质岩边缘的天生泉温泉 ( 54/ 1915 ℃) 和 龙 首 山 北 缘 断 裂 的 红 寺 湖 温 泉 ( 53/ 1915 ℃) 。
(2) 中祁连陆块 基底为元古界变质岩 ,是甘青两省温泉分布的 主要地带[3 ] ,我省境内由 11 处温泉组成 ,见表 1 。
祁连山西段肃北硫磺山温泉 (38) ,处在高山区 , 交通极不方便 ,人迹罕至 ,虽无开发价值 ,但从所处 地质条件与著名的羊八井 、腾冲等高温地热田有类 比之处 ,即附近均有赋存于第四系内的硫磺矿 ,这是 近代深源硫化氢活动的产物 ,大地电磁测深也发现 壳内高导层 ,另在不远的旱峡有新生代碱性玄武岩 喷出[4 ] ,因此认为 ,这是拟议中的近代火山岩浆型 温泉 ,因目前资料较少 ,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
112 中带 分布在横跨甘青两省的祁连山加里东造山带 ,
又可分为两个带 。 (1) 北祁连构造带 由肃南夹道沟 (37/ 17 ℃) 、肃南皇城 (36/ 29 ℃) 、
武威药王泉 (35/ 28 ℃) 3 个温泉组成 。肃南夹道沟 (17 ℃) 地热异常泉呈泉群从奥陶系灰岩断裂破碎带 溢出 。后两者温泉热储含水体为花岗岩断裂破碎 带。
序 号 温泉名称
33 碌曲郎木寺 32 迭部旺藏 31 迭部卡告 30 舟曲龙达
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引言:甘肃省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省份,地处西北地区,处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位置。
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甘肃省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
本文将分析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一、甘肃省现状分析1.经济发展:甘肃省经济以农业基础较为丰富,同时也在发展工业和服务业。
近年来,甘肃省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甘肃省需要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提高产业链水平,提升加工贸易价值。
2.区域发展不平衡:甘肃省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制约全省整体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这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同时,城乡发展差距也较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为解决这一问题,甘肃省需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继续推进东西部协作发展,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3.资源环境矛盾:甘肃省地处西北,资源相对丰富,但资源的开发利用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另一方面,甘肃省还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甘肃省未来趋势展望1.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推进,甘肃省将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通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甘肃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未来,甘肃省将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的游客。
同时,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培育新兴产业:甘肃省将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推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
通过引进外资、推动创新创业,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甘肃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资源、环境和生态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是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因子(如植物、动物等)和非生物因子(如光、水分、大气、土壤等),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在分析甘肃省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河流及水资源、森林、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把影响甘肃省生态环境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认为干旱、洪涝、水土流失等与人类活动共同促使甘肃省生态环境的变化.从土地沙漠化、地下水下降、草原和绿洲退化、内陆湖泊萎缩、水质恶化、水土流失、森林退化和土壤盐碱化等方面分析了甘肃省生态环境变化的地理分布.一、甘肃生态环境现状1.1 地形地貌甘肃地处青藏、黄土、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位居长江、黄河上游,其地理位置和山地、高原复杂地形条件决定着其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地形的主要特点是地势高,高差大,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区域差异明显.河西走廊绿洲、沙漠、戈壁相间;陇中、陇东黄土广泛分布,沟壑纵横;陇南山大河深,峰锐坡陡,地形复杂.1.2 气候条件甘肃省深居大陆腹地,东部受季风影响,西部受西风气流控制,气候条件复杂.省内有亚热带季风区、暖温带及温带季风区、暖温带及温带干旱区,还有高寒山地垂直气候带.陇南山地南部季风影响最明显,为亚热带湿润气候;陇南山地北部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季风影响自东向西减弱,属暖温带、温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西北部基本不受季风影响而为西风气流控制区,属干旱气候;西南部包括祁连山地在内,仅东段受季风影响,其余受西风气流影响;甘南高原季风影响较强,再加上海拔较高,为高寒湿润气候.1.3 河流及水资源河流分外流区河流和内流区河流.外流区河流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河流,内流区河流为内陆河流域的河流.全省共三个流域9个水系,年径流量大于1亿m3的河流有78条.黄河流域分黄河、洮河、湟河、渭河、泾河五个水系;长江流域各河除汉江水系入庙河外都属嘉陵江水系;内陆河流域分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个水系.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01.8mm,自产水资源量309.5亿m3(其中含河谷潜水不重复量10.51亿m3),入境水量304亿m3,水资源总量613.5亿m3.自产水资源量中黄河138.5亿m3,长江106亿m3,内陆河65亿m3.水资源总量中黄河为390.5亿m3,长江为143亿m3,内陆河80亿m3.甘肃省冰川分布在祁连山区,包括阿尔金山东段、疏勒南山、土尔根达板、走廊南山、党河南山、大雪山及冷龙岭等山脉,共有冰川2444座,冰川面积1657.21km2,储水量801.31亿m3.甘肃省内湖泊较少,最大湖泊为苏干湖,面积105km2;小苏干湖面积12.65km2;文县羊汤河上游天池,面积0.68km2;洮河支流周可河上游尕海,面积4.5km2;冶木河常爷池,面积0.41km2.1.4 森林甘肃省植被类型从东南向西北分为: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荒漠草原带,荒漠带和高原草甸草原带.其特点,一是森林资源贫乏,覆盖率仅4.1%,包括灌木林地也只有6.9%;二是森林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陇南、甘南和祁连山北坡,其中白龙江、洮河、小陇山和康县4个林区占全省林地面积的70.4%;三是次生林占总林面积60%以上,反映了人类对原始森林的深刻影响;四是草原覆盖率低.全省可利用草场面积仅为13.712万km2.1.5土壤河西地区一般为紧砾土和沙壤土;陇东和陇西黄土高原多为中壤土;甘南高原多为壤土;陇南山地多为轻粘土1.6生物资源:野生植物有4000多种,其中药材951种,居全国第二位,已经营450种,主要有当归、大黄、党参、甘草、贝母、大麻、杜仲、灵芝、冬虫夏草等。
甘肃资源分布及利用情况

内部资料甘肃省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分析本研究报告由东润环能市场研究中心撰写,该报告对甘肃省风、太阳能及生物质资源分布情况进行阐述,并对该省风、光、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及政策支持情况做了分析。
目录第一章甘肃省资源分布情况 (2)1.1风资源分布情况 (2)1.2光资源分布情况 (2)1.3生物质资源分布情况 (4)第二章甘肃省资源开发情况 (4)2.1风力发电建设情况 (4)2.2光伏发电建设情况 (7)2.3生物质能建设情况 (7)第三章各集团在甘肃省投资建设情况 (8)3.1各集团投资风电情况分析 (8)3.2各集团投资太阳能情况分析 (9)附录甘肃省十二五节能规划(节选) (9)第一章甘肃省资源分布情况1.1风资源分布情况甘肃风能资源丰富,风能资源总储量为2.37亿千瓦,占全国总储量的7.3%,技术可开发量2700万千瓦,占全国的10.6%。
可利用区面积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0.6%。
甘肃省风能资源总储量为2.37亿kW,占全国总储量的7.3%。
其中,风能资源丰富区和季节可利用区的面积为l7.66万km ,占全省总面积的39%,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和1.2光资源分布情况太阳能资源通常用年太阳总辐射量表示,甘肃省各地太阳总辐射值在4700~6350MJ/m2(图表2),其地理分布有自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规律。
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区年太阳总辐射>6000MJ/m2,这里降水稀少,空气干燥,晴天多,非常有利于太阳能的利用;另外民勤武威一带也是太阳总辐射高的地区。
甘肃南部地区则是年总辐射量的低值区,在4700~5200MJ/m2,这是由于该地区降水和云量多造成的;甘南州西南部略高于周围地区。
(1)太阳能资源丰富区。
包括河西走廊的酒泉、张掖、嘉峪关全部。
本区年太阳总辐射量>6100MJ/m2,年日照时数2900~3319h,日照百分率>64%,每年太阳日照时数>6h的天数在290d以上,太阳能资源稳定。
甘肃省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研究

甘肃省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研究甘肃省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研究一、引言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兼具农业、畜牧业和能源资源的省份。
然而,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限制,甘肃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和粮食系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
为了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可持续利用,需要进行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粮食系统的耦合协调研究。
二、甘肃省的资源状况1. 水资源:甘肃省位于中国西部山区,水资源相对匮乏。
年降水量分布不均,东部地区较为丰富,而西部地区则非常干旱。
河流水量较小,水资源利用率较低。
因此,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对于保证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2. 土地资源:甘肃省地势复杂,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山地、草地和沙漠等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对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起到不同的作用。
因此,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是甘肃省面临的重要课题。
3. 能源资源:甘肃省拥有丰富的煤炭和新能源资源。
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对甘肃省的能源供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甘肃省还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新能源资源,以提高能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
4. 粮食系统:甘肃省是中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农业发展对甘肃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限制,粮食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如何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确保粮食供应安全,成为甘肃省农业政策的关键问题。
三、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粮食系统的耦合关系分析1. 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耦合关系: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在甘肃省的自然条件下,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能力的关键。
因此,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之间必须进行合理的耦合协调,以实现最优的农业生产效益。
2. 水资源与能源资源的耦合关系:能源是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甘肃省地势复杂、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减少能源资源的使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成为水资源与能源资源之间的重要耦合问题。
甘肃省相对水资源承载力区域差异分析

n sec g nw r a l e fm 20 o 0r cm ae i hl cut epoi er pcvl I wscnl e a G nu adi ahr i eeclu t o 03t 2c ,o prdwt w o on yadt rv c e efe .t a oc ddt t as t eo cadr 7 h e rn h n s i y u h
( oeeo i c neadC e ir,i su N r a U i rt,i su 7 10 ,h a Cl g f f Si c n hm sy Ta hi om nv syTa hi 40 1C i ) l Le e t n l ei n n
Ab ta t T e rlt e p p lt n c r ig c p ct fw tri. l c s r l v c n m c e yn a a i w tr  ̄ol e fG n u P o ic sr c : h eai o u a o a r n a a i o a  ̄ l e ,ea e e o o  ̄ri g c p ct o ae L C so a s rvn e v i y y e Lo r S i t i yf r r
w sr hmoehge ha i Irn lvl hl heG a . mc r ih rtn t c ̄e te e w i s et DPw si ulo dc n io Ho e e,a igit co n w tr s f e e ,h op ain a nflla o dt n. w vr t n noa cu t ae ee%iny tep u t i k u i l o n P h t n uPoic o ar a dGD ta Gas rvnec udcrywa a ig e ta i urn ee .o terlt ec r i a ai o tep p lt na dG P cmp rd l sfrh h r n t cretlv1F r eai ar n c p c f h o uai n D o ae h s h v yg y t o
甘肃省考研地理学常见人口地理现象分析

甘肃省考研地理学常见人口地理现象分析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甘肃省的人口地理现象呈现出一系列的特点和问题。
本文将对甘肃省考研地理学常见的人口地理现象进行分析,以期加深对该地区人口发展的理解。
一、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现象甘肃省是一个地域广阔、地形复杂的省份,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现象。
大致可分为东部丘陵山地区、中部盆地和河谷区、西北高山和沙漠区三个地形类型。
东部丘陵山区地势较低,人口分布较为集中,以兰州市、天水市等为代表;中部盆地和河谷区由于地理条件良好,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密度较高;而西北高山和沙漠区地势高峻,气候恶劣,人口分布非常稀疏。
二、农村人口外流现象甘肃省农村人口外流现象比较严重,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
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到城市或者沿海地区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这种农村人口外流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一定的人口压力。
三、少数民族人口聚集现象甘肃省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包括回族、蒙古族、藏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甘肃省西部的地区,如甘南藏族自治州、定西市等。
少数民族人口的聚集现象带动了当地的文化传承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甘肃省的多元化特点。
四、少子化与老龄化现象甘肃省面临着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双重挑战。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不足等原因,许多年轻人选择晚婚、晚育或者不育,导致甘肃省的生育率持续下降。
同时,由于医疗水平提高和生活水平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
这种少子化和老龄化现象对甘肃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
五、城乡人口差距的拉大在甘肃省,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人口差距。
城市人口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好,而乡村人口的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这种城乡人口差距不仅加剧了农村人口外流问题,也加大了城市管理和服务的难度。
中国城市承载力区域差异研究

2 C i s oi y o Ub nSu i , e ig 10 3 ) . hn e c t fr ra t e B in , 8 5 e S e ds j 0
【 要 】快 速 城 镇 化 背 景 下 ,城 市发 展 与 资 源环 境 中的 矛盾 日益 突 出 。本 文 选 取 京 津 冀 、 长 三 角 、珠 三 角 、 中原 、成 渝 城 市 群 中土 摘
地 、 水 资 源 、 交通 和 环 境 要 素 承 载 力 指 标 ,建 立 城 市综 合 承 载 力评 价 指 标 体 系。 通 过 综 合 评 价 与 比 较 分 析 .得 出 水 资 源 承 栽 力城 市群 的 发展 影 响 最 大 , 南 方城 市群 承 栽 力 高于 北 方 城 市群 , 承载 力在 不 同 规模 城 市 中呈 倒 U 分 布 等 承 载 力 区域 差 异 ,并 且 诊 断 出 五 大城 市群 发 展 中 的短 板 针 对上 述 问 题 ,作 者 从 优 化 承 栽 力结 构 、稳 步提 高城 镇 化 进 程 、合 理 引 导 资 源 需 求 、 实施 空 间管 治 四
长给 人 类 带 来 的 警 示 与 惩 罚 。 城 市 超 负 荷 运 行 及 其 危 机 的 发
质 生 活 水 平 条 件 下 ,该 家 或 地 区能 持 续 供 养 的 人 口数 量 。 ”『
此 后 , 町 持续 发 展 的 理 念 逐 步 引 入 到 承 载 力 的 慨 念 中 概 括 而
言 ,承 载 力 是 一 个 与 资 源 禀 赋 、技 术 下段 、社 会 选 择 和 价 值 观 念 等 密切 相 关 的 、具 有 相 对 极 限 内涵 的伦 理 特 征 慨 念 ,它 本 质 L是 不 固定 的 、非 静 态 的 和 非 单 一 关 系 1 4 ] 。 本 文 的 城 市 承 载 力包 括 要 素 系 统 承 载 力 和 城 市 综 合 承 载 力 I 5 1 。其 巾要 素 承 载 力具 有 “ 值 ” 的 含 义 , 即 如果 超 越 该 阈 阂
甘肃省主要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2011 第 20 卷 第 4 期
甘肃地质 GANSU GEOLOGY
文 章 编 号 :1004-4116(2011)04-0060-0005
2011 Vol.20 No.4
甘肃省主要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及环境 保护对策研究
周斌
(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甘肃 兰州,730050)
摘 要:甘肃省是一个生态地质环境十分脆弱的省份。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地质环境问题突出; 森林及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功能弱,环境自净能力差;环境污染现象严重。并且随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的消耗,生态 环境呈恶化之势,已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本文重点分析生态地质环境现状,为合理开发利 用国土资源、制定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收 稿 日 期 :2011-06-25 作 者 简 介:周 斌 (1975~),男 ,工 程 师 ,甘 肃 省 山 丹 县 人,水 文 地 质 与 工 程 地 质 专 业 ,一 直 从 事 水 工 环 方 面 的 地 质 调 查 、勘 查 与 研 究 工 作 。 ① 甘肃省地质调查院。 甘肃省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综合调查与评价报告,2003。
(2)人为因素
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加速水土流失的
2.2 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根源。
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

Vol. 24 No. 9 Sep. 2010
文章编号 : 1003 - 7578 ( 2010) 09 - 027 - 06
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 及其影响因素分析3
———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
郭晓东 1, 3 ,牛叔文 2 ,吴文恒 4 ,马利邦 2
(1.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 兰州 730000; 2.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兰州 730070;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4.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西安 100872)
0. 80 0. 24 0. 29 0. 24
1. 3 乡村聚落系统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
分形 ( Fractal)体指的是自然界存在
的具有自相似性 、维数是分数的一类结
构破碎的形体 。此概念由美国数学家 B. M andebrot于 1967年提出以后 ,吸引了众 多学科的关注 。乡村聚落的大小及其等
2 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2. 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和发展演变的基础 。秦安县地处陇中黄土丘陵区 ,自然因素对乡村聚
落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形条件的限制 、水源条件的制约和农业生产条件的影响等方面 : 1 )在地 形条件上 ,葫芦河流域为黄土丘陵沟壑区 ,破碎的地表和复杂的地形 ,对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具有强烈的 影响 ,导致乡村聚落不但空间分布分散 ,而且规模也较小 ; 2)在水源条件上 ,陇中黄土丘陵区水资源缺乏 , 因而聚落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水源指向性 ,在地表河流与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区域 ,聚落空间分布相对密 集 ; 3)在气候条件上 ,秦安县属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气候温和 ,日照充足 ,虽然降水 较少 (年平均降水量约 500mm ) ,但雨热同期 ,有利于农业生产 ; 4)在土壤条件上 ,秦安县域黑垆土分布广 泛 ,土壤肥力较高 ,农业适宜性较强 ,因而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乡村聚落的空间扩散提供了可能 。 2. 2 人文社会因素
兰州市区域地质环境

兰州市区域地质环境2.1 大地构造兰州位于祁连褶皱系中祁连加里东褶皱带的东部雾宿山隆起带皋兰山隆起带内,区内新构造运动活动时间长、范围广、升降幅度较大,表现形式多样,继承性强。
第三纪以来包括褶皱、隆凹、断陷和断裂等的活动构造相对活跃,差异性快体升隆运动与间歇性上升更趋明显。
继燕山晚期在本区东北部形成一组北北西向的褶皱后,中部北北西向寺儿沟断裂转变为挤压型,北西西向金城关断裂和宋家沟断裂转变为引张型为主,形成了地堑型兰州断陷盆地,断陷最深处达2400m。
区内新构造运动主要类型有北西西、北北西和北东向线型构造。
本区的活动断裂主要有金城关正断层、沙金坪正断层、刘家堡正断层、东岗镇断裂、梁家湾正断层和宋家沟冲断层等20条。
2.2 地层岩性根据区域地层的划分方法,兰州市区出露的地层属祁连地层区,分属于拉脊山地层分区和中祁连地层分区。
兰州市区出露的地层在较小的范围内涉及了多个地层分区和地层小区,老地层出露零散,地层发育不全。
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有:前寒武系地层,中—上奥陶统与上三叠统地层,侏罗系地层、下白垩统地层、第三系、第四系和侵入岩体等。
其中,第四系黄土,下白垩统和第三系红层分布最为广泛。
前白垩系地层岩性较完整,质底较坚硬。
一、前寒武系皋兰群:主要分布于兰州十里店和桑园子一带,沿黄河北岸及其支沟内出露。
地层主要为一套海相泥、砂质沉积地层。
由于经受了多期区域变质和岩浆活动及构造复合作用,致使岩石变质程度较深、岩体相对破碎,岩性主要为片岩,次为片麻岩、变粒岩和石英岩等。
二、中—上奥陶统雾宿山群:主要分布于西固城南的雾宿山区,岩性种类包括基性火山岩、碎屑岩和硅质岩。
岩石普遍遭受的变质程度较低,呈北西西向展布,向南南西向陡倾斜,与中生界呈断层或不整合接触。
三、上三叠统延长群:分布于窑沟至大干沟一带,延长群地层呈近东西向展布,向北倾斜,与四周的中—上奥陶统、中—下侏罗统及下白垩统均为断层接触。
该套地层为山麓相红色碎屑岩建造,总厚度大于400m。
我国生态压力与承载力重心动态演变分析

Tab I e— o nca ifr n e ft c o c l .1 nt rpr vi i ld fe e c s o he e olgia
pr s u ea a ct n Chia. 1 80 ~ 2 05 e s r nd c pa iy i n 9 0
8339.7 39_8.02 221】 6 .04
1 9 9 5 2 0 O 0 2 5 00
31 . 9 1 】 5 O7 4 1 . 0 28 O 4 9 7 O 7. 9 2 6 3 . 6 4l . 5 1 5 5 7 j 2 . 6 32 4 2 j 3 .9 4 6 7 9 2 7 . 8 6 7 2 3 6 1 2 1 O 9 O 76 7 1 7 . 7 2 0 .9 0 8 . 6 3 . 3 14 8 . 7 6
动 态角 度考察 生态 压 力 与 承载 力 重 心 分布 的空 间
耦 合态 势. 间重叠 性 用 两 重 心 问 的距 离表 示 , 空 距
离 越近则 重 叠 性越 高 , 算 公式 如式 ( )所 示. 计 2 其
中 , 数 d表 示 由地 球 表 面 坐 标 转 化 为 平 面距 离 的 常 系 数 , , ( Y )表 示 生 态 压 力 重 心 坐 标 , , ) (
文 章 编 号 :1 0 1 0 2 1 ) 10 50 0 0 1 9 ( 0 1 0 1 4 3
我 国生 态 压 力 与承 载 力重 心 动 态 演 变 分析
杨 振 ,梁 小 翠
( 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 学院 , 汉 407 ) 华 武 3 0 9
甘肃省水土保持率远期阈值与阶段目标值确定

甘肃省水土保持率远期阈值与阶段目标值确定作者:靳峰马涛秦伟胡彦婷牟极戈文艳来源:《人民黄河》2022年第04期摘要:为落实水利部工作部署、确定未来30 a甘肃省水土保持综合目标并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学布局和提质增效提供宏观依据,在全面分析甘肃省水土流失防治进程与现状特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土保持的要求,以2020年为基准,通过空间分析和综合研判,复核确定了甘肃省水土保持率远期阈值和分阶段目标值。
研究表明:1999—2020年,甘肃省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各行业协同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使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由26.14万km2减少到18.39万km2,年均减幅为0.37万km2,其中风力侵蚀、水力侵蚀面积年均减幅分别为0.11万、0.26万km2,中度及以上高强度侵蚀向轻度侵蚀转变,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与土壤侵蚀强度双下降,反映出水力侵蚀防治成效显著、风力侵蚀因受多因素影响而防治难度较大。
甘肃省水土保持率现状(2020年)值为59.83%,综合考虑水土流失自然规律与经济社会需求,经对不需治理、不可完全治理、可以完全治理的水土流失进行时空综合研判,确定的2050年水土保持率远期阈值为66.38%;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因地制宜、自然修复、速率可行、进程合理、减量降级、提质增效的原则,确定的2025年、2030年、2035年水土保持率阶段目标值分别为61.34%,64.14%和65.14%。
关键词:水土保持率;远期阈值;阶段目标值;水土流失;水力侵蚀;风力侵蚀;甘肃省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2.04.022引用格式:靳峰,马涛,秦伟,等.甘肃省水土保持率远期阈值与阶段目标值确定[J].人民黄河,2022,44(4):112-116.Determination of Long-Term Threshold and Phase-Target Valu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ate in Gansu ProvinceJIN Feng1,MA Tao2,QIN Wei3,HU Yanting4,MOU Ji5,GE Wenyan6(1.Gansu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Lanzhou 730000,China;2.Gansu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Lanzhou 730020,China;3.Research Center 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Beijing 100048,China;4.College of Forestry,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5.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enter of Gansu Water Resources Department,Lanzhou 730000,China;6.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 712100,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work distribution of the Minsitry of Water Resources,evaluate the comprehensive go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Gansu Province over the next 30 years,provide a macro basis for the scientific layou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quality improvement and efficiency increase,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and current soil erosion control characteristics in Gansu Province,the requirements of social economy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ere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ed. By taking 2020 as the benchmark,through spatial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and judgment,the long-term threshold and phased target value of 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ate in Gansu Province had been reviewed and determines. This study depicts that from 1999 to 2020,Gansu Province relies on the key 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ojects,coordinates with various industries to carry ou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and vigorously promotes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soil erosion. Moreover,the soil erosion area in the province has been reduced from 261 400 km2 to 183 900 km2,with an average annual reduction of 3 700 km2. Of which,the average annual reduction of wind erosion and water erosionarea is 1 100 km2and 2 600 km2,respectively. Moderate and above high-intensity erosion are changed to mild erosion,realizing the double decline of soil erosion area and soil erosion intensity,reflecting that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water erosion is effective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wind erosion is difficult due to multiple factors. The transition from moderate and above high-intensity erosion to mild erosion has realized the double decline of soil erosion area and soil erosion intensity,which reflects the remarkable effect of water eros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while wind erosion is more difficult to prevent and control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multiple factors. The current valu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ate in 2020 is 59.83 % in Gansu Province. Regarding the natural law of soil erosion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needs,the long-term threshold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ate in 2050 is determined to be 66.38%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nd judgment of spatial-temporal of soil erosion that need not be controlled,cannot be completely controlled and can be completely controll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quickness first and slowness first,easy first and difficult second,adapting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natural restoration,feasible speed,reasonable process,reduction and degradation,and improvement of quality and efficiency,the determined target valu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ates for2025,2030,and 2035 are 61.34%,64.14% and 65.14% respectively.Key words: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ate;phase-target value;soil erosion;water erosion;wind erosion;long-term threshold;Gansu Province为明确新时期全国及不同地区的水土保持任务与目标,水利部于2019年10月提出水土保持率的概念,用于表征区域水土保持综合状况、回答水土流失防治到什么程度才算“行”与“好”的问题[1]。
兰州市区域地质环境

兰州市区域地质环境2.1 大地构造兰州位于祁连褶皱系中祁连加里东褶皱带的东部雾宿山隆起带皋兰山隆起带内,区内新构造运动活动时间长、范围广、升降幅度较大,表现形式多样,继承性强。
第三纪以来包括褶皱、隆凹、断陷和断裂等的活动构造相对活跃,差异性快体升隆运动与间歇性上升更趋明显。
继燕山晚期在本区东北部形成一组北北西向的褶皱后,中部北北西向寺儿沟断裂转变为挤压型,北西西向金城关断裂和宋家沟断裂转变为引张型为主,形成了地堑型兰州断陷盆地,断陷最深处达2400m。
区内新构造运动主要类型有北西西、北北西和北东向线型构造。
本区的活动断裂主要有金城关正断层、沙金坪正断层、刘家堡正断层、东岗镇断裂、梁家湾正断层和宋家沟冲断层等20条。
2.2 地层岩性根据区域地层的划分方法,兰州市区出露的地层属祁连地层区,分属于拉脊山地层分区和中祁连地层分区。
兰州市区出露的地层在较小的范围内涉及了多个地层分区和地层小区,老地层出露零散,地层发育不全。
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有:前寒武系地层,中—上奥陶统与上三叠统地层,侏罗系地层、下白垩统地层、第三系、第四系和侵入岩体等。
其中,第四系黄土,下白垩统和第三系红层分布最为广泛。
前白垩系地层岩性较完整,质底较坚硬。
一、前寒武系皋兰群:主要分布于兰州十里店和桑园子一带,沿黄河北岸及其支沟内出露。
地层主要为一套海相泥、砂质沉积地层。
由于经受了多期区域变质和岩浆活动及构造复合作用,致使岩石变质程度较深、岩体相对破碎,岩性主要为片岩,次为片麻岩、变粒岩和石英岩等。
二、中—上奥陶统雾宿山群:主要分布于西固城南的雾宿山区,岩性种类包括基性火山岩、碎屑岩和硅质岩。
岩石普遍遭受的变质程度较低,呈北西西向展布,向南南西向陡倾斜,与中生界呈断层或不整合接触。
三、上三叠统延长群:分布于窑沟至大干沟一带,延长群地层呈近东西向展布,向北倾斜,与四周的中—上奥陶统、中—下侏罗统及下白垩统均为断层接触。
该套地层为山麓相红色碎屑岩建造,总厚度大于400m。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案

一、工作背景(一)基本概念据《江苏省市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要点(试行)》,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可以科学预期的时期内,区域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所能够持续支撑该区域2020年、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及远景规划所确定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最大人口规模,以及可持续增长的最大经济规模,由此可能允许的最低的耕地保有规模、最适的生态用地规模和最大的建设用地规模。
具有资源环境承载的基础性、承载容量有限性、承载空间可调控性、动态变化性、区域关联性特点。
(二)评价目的与原则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健康水平”的关键表征指标。
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深刻揭示影响各设区市资源环境承载的短板与影响要素,科学反映各设区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水平,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潜力和方向,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
主要原则有客观真实、限制性、可操作性、可应用性、“红线”原则。
1二、评价内容(一)资源环境现状分析其一,全面查清资源环境现状。
对影响承载力的资源环境要素(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社会经济发展作全面调查,查清资源与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阶段和功能定位。
其二,分析资源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利用历史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分析资源禀赋对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程度的影响。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或约束因素识别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资源要素或环境容量保障能力、粮食或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范等方面,识别国土保护与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土地利用的资源环境影响或约束因素。
重点关注采煤塌陷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三)资源环境关键因素情景分析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保持现有速度”、“基础情景”、“快速增长”三种情形,资源环境基础条件设置“改善”、“基础情景”、“减弱”三种情形。
黄河流域甘肃段NDVI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黄河流域甘肃段NDVI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陈怡洁;陈瑜
【期刊名称】《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年(卷),期】2024(47)3
【摘要】研究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对生态监测及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NDVI和气候数据,使用线性趋势分析、Hurst指数、相关分析及残差分析对2000—2018年黄河流域甘肃段NDVI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研究其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研究结果表明:1)NDVI自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19a NDVI 在时空上整体呈增加且弱持续性趋势,速率为0.08/10 a,增加区域占96.82%,弱持续性区域占90.2%;2)NDVI在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变化,NDVI与气候整体以正相关为主,与降水的相关性强于气温,且人类活动影响以促进作用为主。
【总页数】4页(P89-92)
【作者】陈怡洁;陈瑜
【作者单位】三和数码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08
【相关文献】
1.1982—2015年黄河流域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2.黄河流域NDVI/土地利用对蒸散发时空变化的影响
3.1999-2018年黄河流域NDVI时空变
化及驱动力分析4.黄河流域甘肃段地表干湿时空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5.2000-2019年黄河流域陕西段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7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Vol.25No.7 2011年7月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July.2011文章编号:1003-7578(2011)07-001-05甘肃省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变化与区域差异研究*李丽娟,张勃(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730070)提要: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方法,分析了甘肃省及各地区2001-2008年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
结果表明:甘肃省的承载状态自2003年以后处于富余状态,自然资源成为甘肃省主要承载资源;甘肃省超载最严重的是临夏,其次是陇南,然后依次是天水、甘南、定西、武威。
省会兰州、嘉峪关、金昌、白银、酒泉的承载力都属于富余状态,张掖、平凉和庆阳除了极个别年份超载,大多数的承载力也都属于富余状态。
关键词: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综合承载力;甘肃省中图分类号:X37文献标识码:A1甘肃省区域概况甘肃省位于我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
介于北纬32ʎ11' 42ʎ57'、东经92ʎ13' 108ʎ46'之间,大部分位于我国地势二级阶梯上。
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的交汇地带,分属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内流河流域,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
海拔在550-5808m之间。
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km,南北宽530km,面积约45.4万余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7%。
境内以东、南部温湿多雨,中、北、西部干旱少雨;河流分属于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以及部分内陆水系。
甘肃是个多山的省份,最主要的山脉首推祁连山、乌鞘岭、六盘山,其次诸如阿尔金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西倾山、子午岭山等,多数山脉属西北-东南走向。
省内的森林资源多集中在这些山区,大多数河流也都从这些山脉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
人口2628万(1949年968万人),有汉族、回族、藏族、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土族、撒拉族、满族等民族。
甘肃省设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武威市、张掖市、平凉市、酒泉市、庆阳市、定西市、陇南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
2相对资源承载力及研究方法2.1相对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期间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水平下,该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
在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中,多数学者认为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基本承载力。
该类研究以土地资源-食物生产-人均消费-可承载人口为主线[2,3]。
可持续发展是由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广义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定区域内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对区域内已有自然资源存量的依赖性将越来越低[4],而对经济的依赖性在增加。
因此应将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共同列为人口的承载资源[5]。
*收稿日期:2010-5-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961038);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项目编号:GYHY200806021-07);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项目编号:KZCX2-YW-Q10-4);生态经济学省级重点学科(5001-021)资助。
作者简介:李丽娟(1974-),女,河南焦作人,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环境与资源开发研究。
E-mail:lilijuan888@126.com相对资源承载力是选择一个或数个参照区作为对比标准,根据参照区人均资源拥有量或消费量、研究区域的资源存量,计算出研究区域各类资源相对的承载能力[6]。
该方法已经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7]和人口分布与资源关系的研究中得到国内学者的认可并被广泛应用[8-10]。
在特定的时段内,影响区域内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因子是有限的。
根据甘肃省的具体情况,以及数据的易得性和横向、纵向的易比性,选择耕地面积和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代表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在分析方法上,与传统承载力研究中注重食物(或粮食)绝对量计算不同的是,相对资源承载力以比研究区更大的一个或数个参照区作为对比标准,选取全国作为参照区计算甘肃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以甘肃省参照区进行各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对比分析。
计算公式如下:(1)相对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承载力:C rl =I l ˑQ l式中:I l =Q p0/Q l0,C rl 为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I l 为土地资源承载指数;Q l 为研究区耕地面积;Q p0为参照区人口数量;Q l0为参照区耕地面积。
(2)相对经济资源(GDP )承载力:C re =I e ˑQ e式中:I e =Q p0/Q e0,C re 为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I e 为经济资源承载指数;Q e 为研究区国内生产总值;Q p0为参照区人口数量;Q e0为参照区国内生产总值。
(3)综合承载力:C s =w 1C rl +w 2C re式中:w 1、w 2分别为相对自然资源和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权重,且w 1+w 2=1。
在得出综合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上,通过与实际资源承载人口的比较,能够获取不同时间阶段该地区相对于参照区域的承载状态,包括三种类型:1)超载状态:实际资源承载人口(P )大于综合资源承载力(C s ),亦即:P -C s >0;2)富余状态:实际资源承载人口(P )小于综合资源承载力(C s ),亦即:P -C s <0;3)临界状态:实际资源承载人口(P )等于综合资源承载力(C s ),亦即:P -C s =0。
通过多名专家咨询及实地调研,又考虑到甘肃省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因此在进行综合承载力计算时,确定w 1=0.6,w 2=0.4进行计算分析。
研究所用数据主要来自:2002-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2002-2009年《甘肃年鉴》。
3甘肃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3.1甘肃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全国对比)以全国为参照区,以2001-2008年为研究时段,通过全国承载指数(表1)可以计算出甘肃省对应年份的相对资源承载力。
从(表2)结果可以看出:基于耕地资源与基于经济的差异比较大,单从相对土地资源分析来看,甘肃省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在3419-3785万之间,而从相对经济来看,其只能承载1239-1413万之间。
综合计算,甘肃省综合资源超载10-25万之间;从图1可以看出,2001-2008年甘肃省承载力超载大体呈逐年减少趋势,且从2003年开始,甘肃省的承载状态属于富于状态。
表1全国2001-2008年人口、土地、经济基本数据及其承载指数Tab.1The basic data of population ,cultivated land ,economy and carrying capacity indexesof China between 2001 2008年份人口数量(万人)耕地面积(万hm 2)GDP (亿元)土地资源承载指数(人/hm 2)经济资源承载指数(人/万元)200112762712761.58109655.210.0001.164200212845312592.96120332.710.2001.067200312922712339.22135822.810.4730.951200412998812244.43159878.310.6160.813200513075612206.67183217.410.7120.714200613144812180.00211923.510.7920.620200713212912173.52257305.610.8540.514200813280212171.59300670.010.9110.441从图1可以看出,2001-2008年甘肃省承载力超载大体呈逐年减少趋势,且从2003年开始,甘肃省的承载状态属于富余状态。
从图2可以看出,2001-2008年甘肃省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综合承载力都呈逐年增加趋势,这也是甘肃省承载状态属于富余状态的原因。
3.2甘肃省内各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与甘肃省对比)以甘肃省为参照区,取2001-2008年甘肃省各地区的耕地面积、国内生产总值及甘肃省人口数据进行计算,得出结果(表3、4和5)。
从表3中可以看出: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在200万以上的城市是:白银、天水、平凉、庆阳、定西和陇南,期中以定西的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最高。
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在100-200万的城市是:兰州、武威、·2·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25卷张掖和临夏。
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在100万以下的城市是:嘉峪关、金昌、酒泉和甘南,期中以嘉峪关的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最低。
图1甘肃省综合相对资源承载力超载柱状图Fig.1The overloading of synthetic carrying capacityof resources in Gansu Province图22001-2008年甘肃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变化Fig.2Changes of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in Gansu Province from 2001to 2008表2甘肃省2001-2008年相对资源承载力(以全国为参照区)Tab.2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in Gansu Provincefrom 2001to 2008(compared with the whole country )年份人口数量(万人)耕地面积(万hm 2)GDP (亿元)C r1C re C s 承载力超载(万人)20012575.24341.881072.513419.151248.292550.8024.4320022592.58340.861161.433476.921239.812582.0810.5020032603.34339.891304.603559.591241.252632.25-28.9120042618.78340.391558.933613.61267.482675.15-56.3720052594.36342.101933.983664.571380.222750.83-156.4720062606.25344.142276.73713.951412.152793.23-186.9820072617.16344.902702.403743.471387.712801.17-184.0120082628.12346.843176.113784.261402.852831.69-203.57表3甘肃省2001-2008年各地区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以甘肃省为参照区)Tab.3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Gansu Province from 2001to 2008(compared with Gansu )年份兰州嘉峪关金昌白银天水武威张掖平凉酒泉庆阳定西陇南临夏州甘南州2001161.972.1134.95224.40288.19194.41161.87293.1683.08331.43387.85217.91107.8750.842002161.702.1334.76226.51290.70194.64162.23293.6785.26334.66391.63220.04108.9251.342003162.532.1437.07228.25292.59195.24167.35283.6385.56336.94393.77221.51109.6851.702004162.722.1539.62229.96293.89196.03168.18287.8985.78337.97395.21222.96110.2551.852005160.242.1243.00227.13289.69193.3894.87165.93389.57219.39279.45335.65108.6751.112006159.722.1243.70226.90289.23193.88166.39282.41103.60336.10389.12218.87108.5350.972007159.502.1244.24227.42290.32193.95167.70282.74108.74336.46389.58219.30108.8151.142008159.052.1246.98227.25289.46192.62169.51282.34117.00336.67388.65218.61108.6650.77从表4中可以看出:省会兰州的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总在800万以上而独占鳌头,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在200-800万的城市是:白银、天水和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