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文言文知识汇总
小学六年级必学文言文(词语篇+实词用法+一词多义)
文言文重点词语篇文言虚词的定义:(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虚词的作用: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文言文虚词用法———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大铁椎传》)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文言文虚词用法———而一、连词. 而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六年级文言文二则笔记
六年级文言文二则笔记
1.词汇和短语:记录一些重要的词汇和短语,如“皆”、“尝”、“之”、“于”等,以及它们的含义和用法。
2.句子结构:注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被动句等,以及文言文的语法规则。
3.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大意,记录一些重要的细节,如人物、事件、时间等。
4.文学技巧:注意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如寓言、讽刺等。
5.文化背景: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如古代礼仪、制度等。
示例:
《守株待兔》
1.词汇和短语:
皆:都尝:曾经
之:代词,代指前文提到的事物于:在
得:得到释:放下
冀:希望复:又
耕:耕种触:碰到
折:折断而:表示承接关系
走:逃跑
2.句子结构: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文章内容:讲述了一个农夫偶然得到一只兔子,从此放下农活,守在树下等待更多的兔子出现。
最终,他一无所获,被宋国人嘲笑。
4.文学技巧:这篇文章运用了寓言的形式,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同时,文章中的“皆”、“尝”、“之”、“于”等词汇也体现了文言文的独特语言风格。
小学六年级上册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小学六年级上册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小学六年级上册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知识】一、引言在小学六年级上学期,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这一门古代文字的学科。
本文将介绍小学六年级上册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包括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的特点、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以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与技巧。
二、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表达形式,它以古代的语法和词汇为基础,充满了古代文化的痕迹。
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更正式、庄重,使用了较多的文辞修饰和典故,需要通过学习才能理解和运用。
三、文言文的特点1. 词汇:文言文使用了大量古代的词汇,这些词汇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我们学习和熟悉。
2. 语法: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具有许多特殊的句式和结构,需要我们进行学习和掌握。
3. 修饰:文言文更加注重文辞修饰,通过修辞手法和典故的使用,增添了文章的艺术性与庄重感。
四、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学习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1. 传统文化传承: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2. 语言表达能力: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我们对词汇和语法的理解与运用。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能够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加深对古代文化、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五、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与技巧1. 阅读背诵:选择优秀的文言文作品,通过反复阅读和默写,熟悉文言文的词汇和语法。
2. 注重理解:学习文言文时,要注重理解词义和句意,可以借助词典和辅助材料进行解读。
3. 多注重语法:文言文的语法较为复杂,学习时要多关注句式和结构,分析句子成分和语序。
4. 多积累古文词汇:学习文言文时,要多积累古文中常用的词汇,通过词牌和古文课文记忆。
5. 练习翻译:通过翻译文言文段落,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
六、总结小学六年级上册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并且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推荐6篇)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推荐6篇)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第1篇文言文语文知识点例词例句古义今义1居居十日过了居住2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3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5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6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8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9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_10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11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12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13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14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15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17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18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19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20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21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22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2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24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25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六年级文言文大全必背
六年级文言文大全必背
六年级文言文必背篇目如下:
1.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3.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4.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5.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见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杜处士笑而然之。
以上是六年级部分必背文言文篇目,建议查询教辅或课本获取完整的必背篇目。
六年级古文阅读知识点
六年级古文阅读知识点古文阅读是中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古文可以扩展词汇量,培养语感和修养,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六年级学生在古文阅读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一、古文基础知识1. 古文的特点:古文语言古朴,句式复杂,富有意象性和修辞性。
2. 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排比、反问等。
3. 常见的古文体裁:诗、词、赋、文言小说等。
二、掌握古文阅读技巧1. 背景了解:了解古文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有助于理解作者的用意。
2. 词句理解:通过词语的独特含义和句子的整体结构,理解文章的意思。
3. 上下文推理:通过前后文的逻辑关系,推断古文中一些含义不明确的地方。
4. 情景描写分析:分析古文中描写情景的手法和目的,理解作者的意图。
5. 准确把握文意:在阅读古文时,要注重细节的理解,避免主观臆断,力求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常见古文阅读题型1. 词语理解题:理解生僻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一些古代人物、事件和文化现象的相关词汇。
2. 句子翻译题:通过翻译句子,准确表达句子的意思。
3. 文意选择题:根据古文的内容,选择正确的答案。
4. 词语归类题:根据关键词,将古文中的词语进行分类。
5. 推理判断题:通过古文中的细节和上下文推理,判断相关问题的答案。
四、扩展阅读和拓展知识1. 读其他经典名著:通过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培养文字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学习文言文诗词:阅读古人的诗词作品,欣赏其中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3. 关注历史文化: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知识,对古文理解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以上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六年级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古文阅读的考查,在理解古文的基础上,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古文阅读不仅是学习语文的重要一环,也是了解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古文阅读过程中能够勤加练习,加强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整理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整理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整理《文言文两则》1、背诵课文,默写。
2、知识点:《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学弈》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注释(1)字、词:弈:下棋。
通国:全国。
诲:教导。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鸿鹄:天鹅。
援:引,拉。
俱:一起。
弗:不。
矣:了。
为:因为。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辩斗:辩论,争论。
以:认为。
去:离。
日中:正午。
及:到。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
意思是天气很热。
汤:热水。
决:判断。
孰:谁。
汝:你。
文中几个“之”的意思(2)句子: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孰为汝多知乎?(译)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3)译文:学弈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引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学生不如前一个学得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治理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进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重要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重要知识点六年级语文文言文重要知识点古诗文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虽然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在基本的语言特点及习惯方面是一致的,但毕竟年代久远,出现了很多变化,产生了一些不一致的地方。
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就要抓住其与现代汉语不同之点,作为重要知识点来扎实掌握。
一、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称为“本字”。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慧”便是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个人认为是古人的错别字。
二、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还有一些字原本是古今异义,但不一定都是:“臭”在古文中原指“香”,但“朱门酒肉臭”此诗句中还是臭的意思。
再如“指示”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古义:指出,给人看。
例如:壁有瑕、请指示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
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
六年级下册语文必备之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常见文言虚词+文翻译)
通假字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高兴。
0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0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
0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0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人买履》)“坐”通“座”,座位。
06、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通“伙”,伙伴。
07、才美不外见。
(《马说》)“见”通“现”,出现。
08、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0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乌有。
(《山市》)“乌”通“无”,没有。
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6、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7、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
(《出师表》)8、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9、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
(《出师表》)10、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孟子>二章》)11、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12、汤古义:热水。
小学六年级必学文言文(名词篇+实词用法+多义词)
小学六年级必学文言文(名词篇+实词用法+多义词)本文档旨在帮助小学六年级学生研究和理解文言文中的名词用法,实词用法以及多义词的意义。
名词篇1. 主谓名词- 概念: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作主体的名词。
- 例子: `吾学文言编撰也。
`(我研究文言编撰。
)2. 宾语名词- 概念:作为动词宾语的名词。
- 例子: `余谓无文以言礼。
`(我认为没有文学就无法表达礼仪。
)3. 定语名词- 概念:修饰名词的名词。
- 例子:`世间无是非者,然心所生焉。
`(世间没有是非之事,只有人心所生出来的。
)4. 状语名词- 概念: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的名词。
- 例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之中,死于安逸之中。
)实词用法1. 动词- 概念:表示人或物的动作、状态、发生变化。
- 例子:`患之必远也,奉诸己以智也。
`(是因为害怕才远离,以己之智慧来救自己。
)2. 形容词- 概念:表示人或物特征、性质、状态的词。
- 例子: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实事求是。
`(在人间最珍贵的是实事求是。
)3. 副词- 概念: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的词。
- 例子: `我心向阳,笑口常开。
`(我心境积极向上,笑脸常开。
)多义词1. 心- 意义1:心灵、内心。
- 例子:`养心莫善于寡欲。
`(养心最好的方法是减少欲望。
)- 意义2:意志、思想。
- 例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取诸身,心之所系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从个人做起,从心开始。
)2. 生- 意义1:诞生、出生。
- 例子:`夫人生,亦以此为本。
`(为人生,也是从此开始。
)- 意义2:产生、形成。
- 例子: `德可以化身,孝可以生事。
`(德行可以造就成功,孝顺可以引发各种事务。
)3. 学- 意义1:研究、修养。
- 例子: `学如不及,则疑而议;学如不能,则悔而止。
`(研究如果没有达到目标,就会产生疑问和讨论;研究如果没有达到能力,就会产生后悔并停止。
)- 意义2:研究、探索。
- 例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未知而学,可以为友矣。
六年级小古文必背
六年级小古文必背
原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 字词解释。
- 鼓:弹奏。
- 志在太山:心中想到高山。
志,心志。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 善哉:好啊。
- 巍巍:高大的样子。
- 少选:一会儿,不久。
-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 破琴绝弦:把琴摔破,把弦扯断。
- 不复:不再。
- 主题思想。
这篇文章讲述了伯牙与锺子期之间深厚的知音情谊。
伯牙善于弹琴,子期善于听琴,子期能准确领会伯牙琴音中的意境,当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于是不再弹琴。
反映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 字词解释。
- 处士:本指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后来也指未做官的士人。
- 所宝:所珍藏的(书画)。
宝,珍藏。
- 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 曝:晒。
- 拊掌:拍手。
- 搐:抽缩。
- 股:大腿。
- 掉:摆动。
- 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画牛的错误之处,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同时也说明实践出真知,即使是名家的作品也可能存在错误,要敢于质疑权威。
小学六年级必学文言文(词语篇+实词用法+一词多义)
小学六年级必学文言文(词语篇+实词用法+一词多义)文言文中的虚词是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主要用于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象声词六类。
其中,代词和助词是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虚词。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两种。
人称代词包括“他”、“她”、“他们”等,指示代词则指代事物,可以译作“它”、“它们”或直接使用事物名称。
例如,《论语》中的“公与人乘,战于长勺”和“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分别使用了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
助词主要用于表示语言结构和语气。
其中,结构助词常用的是“的”,例如《扁鹊见蔡桓公》中的“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而语气助词则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如《愚公移山》中的“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和“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连词“而”有两种用法。
一种是表示并列关系,可以译作“又”、“而且”、“也”等,例如《捕蛇者说》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另一种是表示承接关系,可以译作“然后”、“就”,例如《陈涉世家》中的“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在翻译时可以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等。
例如,《论语》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为“虽然别人不了解我,但我并不生气,这不是君子所应有的态度吗?”又如《爱莲说》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意为“我特别喜欢荷花,因为它能在泥泞中生长而不被污染,清澈的水中洗净而不失其本真……虽然可以远观,但不能随意摘取。
”还有《马说》中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意为“好马虽然很多,但是能发现好马的___并不多。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可以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例如,《冯婉贞》中的“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意为“他不仅勇敢,而且多才多艺,被推举为长官。
”又如《醉翁亭记》中的“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意为“他虽然酒量不大,但年纪却最大,因此自称为‘醉翁’。
六年级必备古代文言文原文及解释
六年级必备古代文言文原文及解释1. 《白日依山尽》(李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释:李白的这首诗描述了白天的景色,通过自然景象来表达人们的奋斗和追求。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描绘了太阳落山的美景,意味着一天的结束;“黄河入海流”描绘了黄河奔流入海的壮丽景象,意味着事物自然而然地向前发展。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人们的追求与挑战,在实现一个目标之后,应进一步提升自己追求更大的成功。
2.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释:这首诗描绘了登上鹳雀楼的壮丽景色以及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描绘了太阳落山的美景;“黄河入海流”描绘了黄河奔流入海的景象。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人们应当不断追求进步,踏上更高的境界,寄托了对追求进步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希冀。
3. 《长恨歌》(白居易)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解释:这首诗描绘了美好的自然景色以及对春天的赞美。
诗中的“青青园中葵”描述了园中的葵花青翠欲滴;“朝露待日晞”描绘了清晨的草地上洒满的露水;“阳春布德泽”则表达了春天给大地带来的恩赐和喜悦;“万物生光辉”描绘了万物在春天中焕发出的光彩夺目的景象。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赞美。
4. 《滕王阁序》(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解释:这篇序言描述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以及诗人对滕王的赞美和思索。
诗中的“豫章故郡”描绘了以豫章故郡为背景的滕王阁;“洪都新府”则形容滕王阁的宏伟与庄严。
而“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则比喻滕王阁的高耸,类似于伸展翅膀的飞鸟。
整篇序言通过描绘滕王阁的辉煌和威严,表达了诗人对滕王的敬仰之情。
5. 《木兰辞·拟古决绝词柬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解释:这首词描绘了人生的变化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迁。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知识点汇总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知识点一、我会写组词哉:zāi(美哉、善哉、呜呼哀哉)巍:wēi(巍峨、巍然、巍巍)弦:xián(琴弦、弦乐器、扣人心弦)轴:zhóu(线轴、轴心、中轴线)锦:jǐn(锦缎、锦绣、锦鸡)曝:pù(曝露、曝晒、一曝十寒)矣:yǐ(悔之晚矣、由来久矣)二、多音字斗:dòu(争斗)dǒu(斗胆)曝:pù(曝晒)bào(曝光)角:jiǎo(角落) jué(角色)三、课文翻译伯牙鼓琴[注释]①鼓:弹。
②志:心志,情志。
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一说指东岳泰山。
④善哉:好啊。
⑤巍巍:高大样子。
⑥若:像。
⑦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
⑧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⑨破琴:把琴摔破。
⑩复:再,又。
[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在一旁欣赏。
当(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锺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真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过了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真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
”锺子期去世后,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书戴嵩画牛[注释]①处士: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
②所宝:所珍藏的宝贝。
③戴嵩:唐代画家。
④《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
⑤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⑥拊掌:拍手。
⑦搐:抽缩。
⑧股:大腿。
⑨乃:却。
⑩掉:摆动,摇。
⑪谬:错误。
两牛相斗时,多是“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
⑫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译文]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宝贝有数百件。
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他)尤其珍爱,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晾晒,有一个牧童看见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幅画画的是斗牛啊。
牛相斗,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之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摇着尾巴在斗,错了。
六年级古文必考知识点
六年级古文必考知识点
六年级的学生们在学习古文时,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这不仅
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古文,也是考试中常见的考查内容。
以下是一
些六年级古文必考的知识点:
1. 古文的基本知识:了解古文的起源、发展以及不同朝代的文学特点,比如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汉代的赋,唐代的诗,宋代的
词等。
2. 古文的文体:掌握古文的几种主要文体,如赋、骈文、散文、诗歌等,并能够区分它们的特点。
3. 古文的修辞手法:学习古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例如对仗、排比、
设问、反问等,并能够识别和运用。
4. 古文的句式结构:熟悉古文中的句式结构,如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等,以及它们在古文中的运用。
5. 古文的虚词用法:掌握古文中常见的虚词,如“之”、“乎”、“者”、“也”等,并了解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
6. 古文的实词解释:学习古文中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并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它们的含义。
7. 古文的翻译技巧:掌握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基本技巧,包括直译、意译等,并能够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
8. 古文的鉴赏能力:培养对古文的鉴赏能力,能够欣赏古文的韵律美、
意境美以及语言美。
9. 古文的文化背景:了解古文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这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意图。
10. 古文的作者及其作品:熟悉一些著名古文作者及其代表作品,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登高》等,并能够对这些作品进行简单的分析。
通过以上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六年级的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文,同时也能够应对考试中的各种题目。
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在古文学习中获得乐趣,增长知识。
小学六年级语文重要知识总结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重要知识总结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一、引言在小学六年级语文学习中,学生接触到了一些文言文,学习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对于语文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总结小学六年级语文重要知识,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言文。
二、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汉语语言文字的古体,具有以下特点:1. 词汇丰富多样:文言文中出现了许多古汉语词汇,需要我们通过学习和了解来理解其意义。
2. 语法结构复杂:文言文采用了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如倒装、状语前置等,需要我们通过分析和推理来理解句子的意义。
3. 字词用法独特:文言文中的字词用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我们积累并熟练运用。
三、常见文言文表达方式1. 典故引用:文言文经常引用典故来表达作者的观点,我们需要了解典故的背景和故事,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 比喻修辞:文言文常使用比喻修辞来形容事物或表达感情,我们需要通过对比和类比来理解比喻所指的事物。
3. 排比句法:文言文中常使用排比句法来增强修辞效果,我们要注意分析每个并列成分的含义,以便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四、文言文阅读与解读技巧1. 了解背景知识:阅读文言文时,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和文学背景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作者的用意。
2. 注意词语搭配:文言文中的词语搭配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我们要注意词语间的搭配关系,以便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3. 注意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复杂,我们要注意分析句子的成分,理清句子的主干和修饰成分,以便准确理解句意。
4. 善于运用字典: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可以善用字典查找不认识的字词的解释和用法,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五、例子分析为了更好地说明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下面以《孟子.梁惠王上》为例进行分析: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孟子曰:“有九年之蓄。
”王曰:“若是,季子之言是也。
吾闻之曰:‘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六年级古文知识点
六年级古文知识点古文知识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古文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下面,本文将介绍六年级学生应掌握的古文知识点。
一、古文基础知识1. 古文的定义和特点:古文是指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具有严谨、精炼、典雅的特点。
学习古文需要了解其特点和语言风格,如借代、省略、多义等修辞手法。
2. 古文的基本结构:古文包含了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开头可以是直接切入主题,也可以采用铺垫的方式引入主题,主体是文章的中心内容,结尾可以总结文章或得出结论。
3. 古文的语言运用:古文具有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对仗等。
学生需要学会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使文辞华丽、富有表现力。
二、古文文言词汇1. 常用的古文词汇:学生需要掌握常见的古文词汇,如“公”、“侪”、“斯”等,在阅读古文过程中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这些生词。
2. 古文熟语和典故:熟练掌握古文熟语和典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古文。
如“黄粱一梦”、“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等。
三、常见的古文体裁1. 古诗:六年级学生应该熟悉并能够理解常见的古诗,如《登鹳雀楼》、《元日》等。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诗句的意境、用词和修辞手法来领会古诗的美。
2. 古文散文:六年级学生还应了解一些古文散文作品,如《骊山诗序》、《岳阳楼记》等。
学生需要通过读懂这些散文的内容,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古文阅读技巧1. 善于运用字词猜测:在阅读古文时,学生可以通过上下文的线索来猜测生词的意思,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注意文句间的逻辑关系:古文中的每个句子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学生需要仔细分析文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作者的主旨思想。
3. 多读多练:学生需要多读一些经典的古文作品,通过不断的阅读和模仿,提高自己的古文写作能力。
五、古文欣赏与创作1. 古文欣赏: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古文的优美句子和意境,提高审美能力。
语文重要知识归纳小学六年级的文言文鉴赏与解读
语文重要知识归纳小学六年级的文言文鉴赏与解读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者来说,了解文言文的知识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在小学六年级,学生开始接触和学习一些简单的文言文篇章,如《古诗十九首》等。
本文将从鉴赏和解读两个方面,对小学六年级的文言文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一、文言文的鉴赏1. 熟悉历史背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是了解背后的历史环境和人物背景。
例如,在学习《古诗十九首》时,要了解这些古诗的作者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2. 把握基本词汇:文言文表达方式独特,有许多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汇。
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词汇,并能够理解其意思。
比如,"吾"代表"我","尔"代表"你"。
3. 研究句法结构:文言文的句法结构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
学生需要学习并理解文言文常用的句型和修辞手法,如"以"字句、"反问句"、"排比句"等。
这样能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文言文的魅力。
4. 分析诗句意境:在鉴赏文言文时,要深入理解诗句的意境和内涵。
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抓住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感情。
二、文言文的解读1. 学习古文篇章: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文篇章,如《论语》、《孟子》等,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通过阅读和解读这些篇章,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2. 掌握语法知识: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需要学习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知识。
例如,掌握文言词的声调和变调规律、了解古代文字的演变规律等。
3. 理解修辞手法:文言文中丰富的修辞手法给文章增添了很多韵味。
学生需要学会分析古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设问等,并理解其运用的效果。
4. 解读作者意图: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文言文作品,了解古人的思想和观点,进而推测作者的意图和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通假字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高兴。
0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0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
0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0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人买履》)“坐”通“座”,座位。
06、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通“伙”,伙伴。
07、才美不外见。
(《马说》)“见”通“现”,出现。
08、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0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乌有。
(《山市》)“乌”通“无”,没有。
古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
(《出师表》)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
(《出师表》)11、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孟子>二章》)12、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13、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
(《两小儿辩日》)14、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15、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91个实词一词多义1、把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②把酒临风a动词:端,持b动词:端起、端着2、白①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往来无白丁a动词:使露出白色b形容词:白色c白丁:指没有学问的人3、悲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②余悲之a动词:悲伤b动词:同情4、备①众妙毕备②前人之述备矣③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a动词:具备b形容词:详尽、完备、周全c动词:准备d动词:防备5、比①其两膝相比者②比肩继踵而在③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a动词:靠,挨着b动词:比较,比起c动词:等到6、鄙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②肉食者鄙③先帝不以臣卑鄙a名词:边远地区b形容词:鄙陋、庸俗、浅陋c形容词:粗俗、知识浅陋7、毕①此印者才毕②众妙毕备③吾与汝毕力平险a副词:全部、都b动词:完成、完8、兵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轻兵锐卒③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⑤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⑥田忌欲引兵之赵⑦世传其兵法a名词:士兵b名词:兵器c名词:军队d名词:军事9、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而临之a动词:驱使,鞭打b名词:马鞭10、病①病入膏肓②寡人反取病焉③未果,寻病终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a动词:生病b名词:疾病c形容词:困苦不堪d名词:耻辱11、薄①薄如钱唇②薄暮冥冥a动词:迫近b形容词:与“厚”相对12、称①先帝称之曰能②不以千里称也a动词:著称b动词:称赞13、重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a副词:音chóng,重新、再次b形容词:音zhòng,重新,再次(严格地说不是一词多义)14、处①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②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a名词:处所、地方b动词:存在、置身15、辞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②齐之习辞者也a动词:告别、离开b言辞、交际场合应酬的言语16、赐①楚王赐晏子酒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a动词:赏赐b动词:给予,上给下谓赐17、从①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②小惠未遍,民弗从也③可以一战。
战者请从a动词:听从b动词:跟随18、当①当世无双②当春乃发生③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⑤今臣使楚,不当此门入⑥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a介词:可译作“在”、“正当”、“到”等b介词:对着,面对c副词:一定,必定d动词:应当e动词:音dàng,两者相抵,对、当19、道①是非君子之道②傧者更道从大门入a名词:作为、行为b通“导”,引导20、得①卖炭得钱何所营?②卒得五千金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⑤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⑥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a.动词:得到b.动词:适合,中意c.动词:能够21、点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沙场秋点兵a.动词:征。
b.检阅。
22、毒①若毒之乎②呼嘘毒疠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a动词:怨恨b名词:毒物,有毒的c名词:危害、毒害23、度①春风不度玉门关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③孙子度其行a动词:度过、越过b动词:音dúo,估计24、法①世传其兵法②则以法刑断其两足a名词:法律、制度、法令、刑法b名词:谋略、策略25、方①方七百里,高万仞②今方来,吾欲辱之a名词:方圆b副词:正(好)、正要26、复①复前行,欲穷其林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③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④更若役,复若赋a副词:再、又b动词:恢复27、赋①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②岁赋其二③更若役,复若赋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a动词:抒发b动词:征收、敛取c名词:赋税28、负①至于负者歌于途②负其异与众也a动词:背、以背载物b动词:依仗29、更①三更半夜②子能更鸣③傧者更道从大门入④更若役,复若赋⑤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a动词:改变,更换b名词:夜里计时单位c副词:音gèng,更加30、顾①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a动词:回头看b动词:拜访,探望c副词:难道,反而31、故①鸠曰:“何故?”②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③故直使楚矣④公问其故⑤故自号曰醉翁⑥故为之说⑥彼竭我盈,故克之⑦故逐之⑧西出阳关无故人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a名词:缘故,原因b形容词:老、旧c连词:所以,因此32、观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予观夫巴陵胜状③东临碣石,以观沧海④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⑤今以蒋氏观之,犹信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a动词:看b名词:景观,景色c动词:考察33、归①归亦捧心而颦其里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③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④微斯人,吾谁与归a动词:回,返回b动词:归依34、规①圆规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a名词:原形b动词:计划35、国①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③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a名词:都城、京城b名词:诸侯国36、果①魏果去邯郸②未果,寻病终a副词:果然、果真b动词:实现c名词:果实37、号①故自号曰醉翁②阴风怒号③齐号为怯a动词:取别号b动词:呼啸c动词:称38、和①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②越明年,政通人和③若春和景明④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a动词:伴着b形容词:安乐、和睦c形容词:和暖d动词:音huò,拌和,混合39、会①会宾客大宴②迁客骚人多会于此a动词:回合、聚会b动词:适逢,正赶上40、火①持就火炀之②火烧令坚③再火令药熔a名词:火b用作状语:译为“用火”c用作动词时:译为“用火烤”41、及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②鞭长莫及③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a动词:到、至b动词:接触到c动词:比得上d连词:和42、疾①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②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③讳疾忌医④风疾知劲草a名词:病b动词:通“嫉”,妒忌c形容词:快速43、骑①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②翩翩两骑来是谁a名词:骑兵b名词:骑着马的人c动词:跨44、间①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a名词:两个事物的当中b动词:音jiàn,夹杂45、见①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②见楚王,王曰:“……”③曹刿请见孙膑以刑徒阴见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④风吹草低见牛羊a动词:拜见、谒见b动词:通“现”,显露c动词:看见46、将①子将安之②晏子将使楚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④公将鼓之⑤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威王欲将孙膑⑧齐使田忌将而往⑨于是乃以田忌为将a名词:将领、将军b动词:率领c动词:使……做将领d动词:持、扶e副词:将要、快要、打算47、进①于是忌进孙子于齐王②是进亦忧,退亦忧a动词:推荐b动词:到朝廷做官48、景①至若春和景明②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a名词:景物、景致b名词:日光49、就①瞬息可就②持就火炀之a动词:靠近b动词:完成50、居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②面山而居③居辎车中,坐为计谋a动词:居住b动词:处,在某一地位或地方51、具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②具答之③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a动词:齐备、准备好b副词:通“俱”,全、都52、绝①以为妙②群响毕绝③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a动词:完全没有b动词:断绝c形容词:陡峭的、无路走的d形容词:独特、独一无二53、君①问君能有几多愁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死后名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a代词:妻子对丈夫的尊称b代词:古代对主人、对上司的尊称c代词:彼此相称,或自指d代词:古代各级据有土地的统治者的通称,后指君主制国家元首54、空①长烟一空,皓月千里②莫等闲,白了少年头a副词:白白地b动词:消失,消散,没有了55、乐①此乐何极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a形容词:快乐b作动词用c使用用法,“感到……快乐”、“以……为快乐”56、疠①呼嘘毒疠②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a名词:瘟疫、疫气b名词:恶疮57、临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②渐近临之③把酒临风a动词:面对、面临b介词:靠近、从高处往下看58、虏①壮志饥餐胡虏肉②虏太子申以归a动词:俘获b名词:俘虏59、旅商旅不行,樯倾楫摧a动词:外出(的)、在外作客(的)b作名词用:指外出旅行的人60、履①直堕其履圯下②父曰:“履我!”③因长跪履之④良业为取履⑤下取履a名词:鞋子b动词:替……穿鞋61、妙①众妙毕绝②以为妙绝a形容词:奇妙b名词:妙处62、名①不能名其一处也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③命之者谁?太守自谓也④此“双龙”之名所由起a名词:名字、名称b动词:说出c动词:命名d名词:名声63、命①其命使各有所主②太医以王命聚之a名词:命令、指示b名词:命运c动词:派遣64、能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先帝称之曰能a形容词:能干,有才能b动词:能够65、年①年且九十②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a名词:十二个月为一年b名词:年纪、岁数66、平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②吾与汝毕力平险a动词:铲平、削平b形容词:平坦67、行①必能使行阵和睦②行者休于树③性行淑均a动词:行走b名词:行列c名词:品德68、期①盈缩之期,不但在天②与老人期,后,何也③暮见火举而俱发a动词:约会、约定b期限69、轻①素悍勇而轻齐②尔安敢轻吾射③轻兵锐卒④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a形容词:重量小、轻便b动词:轻视c名词:轻装的部队70、穷①四时之景不同,而其乐无穷也②复前行,欲穷其林③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④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a动词:到尽头b形容词:完、尽、穷尽c形容词:困厄、处境艰难d形容词:贫困71、去①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②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③去死肌,益三虫④父以足受,笑而去⑤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⑥挈妻子而去之走⑦魏果去邯郸⑧攧不可去a动词:离开b动词:距,距离c动词:表示动作趋向d动词:除掉、去掉72、却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②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a动词:退,退回b动词:完成73、攘①攘除奸凶,兴复汉室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a动词:偷、窃b动词:排斥、排除74、日①而乡邻之生日蹙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a名词:每天b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75、乳①儿含乳啼②妇抚儿乳a动词:喂奶b名词:乳房76、辱①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②今方来,吾欲辱之a动词:侮辱b名词:耻辱77、色①富者有惭色②满面尘灰烟火色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a名词:脸色b名词:色彩,色泽78、善①为善的受贫穷更短命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③陈康肃公尧咨善射④京中有善口技者⑤田忌善而客待之a动词:善于、擅长b动词:赏识c名词:善事、善言79、身①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②身上衣裳口中食a名词:身体b名词:自己c动词:宛曲地说“死”80、请①曹刿请见②战则请从a动词:请让,请允许b动词:请求81、然①则弛然而卧②若听茶声然③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④满座寂然⑤康肃忿然曰a连词:但是,可是b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或“地”,……的样子c代词:这样d动词:认为……对、认为……正确、对,正确82、甚①孰之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闻崖上有声甚厉③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④言之,貌若甚戚者a形容词:厉害b副词:很、极83、胜①高处不胜寒②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a动词:胜过、超过b动词:禁受得住,能承受c形容词:优美的d形容词:胜利84、生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而乡邻之生日蹙③赢得生前身后名④可怜白发生a名词:生活b动词:活、活着、生存c动词:生长d使动用法:让……活下去、使……活下去85、师①十年春,齐师伐我②读此则为君王师矣a名词:师傅b名词:军队c动词:学习、效法86、实①名存实亡②其实味不同③此皆良实,志虑忠纯a名词:果实b形容词:诚实c副词:实际87、时①谨食之,时而献焉②学而时习之③春花秋月何时了a名词:时间b副词:经常,按一定时间c副词:按时、到时候88、食①此率兽而食人也②身上衣裳口中食③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④谨食之,时而献焉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a名词:食物b动词:吃c动词:通“饲”,喂养89、使①晏子使楚②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③齐无人耶?使子为使④使齐军明日为十万灶⑤齐命使各有所主⑥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a动词:派、派遣b动词:出使c名词:使者d动词:让、使(表使令)e动词:命令90、始①始作俑者,其无后乎?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a副词:才,刚b副词:最初91、市①东市买骏马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③一人去为市④昨日入城市⑤若所市于人者a名词:集市、市场b动词:交易、做买卖c动词:买d动词:卖常常见文言虚词【之的用法】1、“之”作代词,指学过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