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功能学变化及糖皮质激素受体亚单位表达

合集下载

ILC2参与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ILC2参与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ILC2参与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蒋芹【摘要】Ⅱ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 2)是ILC家族中最近发现的一个新成员.抗原暴露后,ILC 2被上皮细胞来源的细胞因子、脂质递质和肿瘤坏死因子家族成员TL 1 A激活,促进气道结构细胞和免疫细胞反应.ILC 2是固有免疫应答的关键部分,且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有关.文章就ILC 2参与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Type 2 innate lymphoid cell (ILC2) is a new member of the innate lymphoid cell family discovered recently. After being exposed to antigens, ILC2 was activated by epithelial cell-derived cytokines, lipid mediators and TNF family member TL1A to promote structural and immune cell responses in the airways. These cells are critical components of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sthma.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gress on the roles of type 2 innate lymphoid cell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sthma.【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年(卷),期】2017(035)002【总页数】5页(P148-152)【关键词】Ⅱ型固有淋巴样细胞;哮喘;发病机制【作者】蒋芹【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 200233【正文语种】中文固有淋巴样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ILC)是一类新型的非B 细胞、非T 细胞家族,与适应性免疫细胞平行的一类细胞,在组织重塑、修复及固有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白介素-12与支气管哮喘

白介素-12与支气管哮喘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2年第22卷第6期白介素.12与支气管哮喘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北京100029)陈欣综述林江涛审校摘要白介素一12(ILr一12)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特异性促进细胞免疫功能的细胞因子,它通过调节T辅助细胞亚群(Th)的分化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和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就IL-12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关■词支气管哮喘;白介紊一121989年,Kohayashi等【1J从人类淋巴细胞中发现并提纯了一种能够刺激NK细胞增生的细胞因子,命名为NK细胞刺激因子(NKsF)。

1990年,Stern等u21纯化得到一种新的细胞因子,取名细胞毒性淋巴成熟因子(cytotoxiclyr0.phoeytematurationfactor.CLMF)。

通过研究基因结构发现,NKSF和CLMF是同一种细胞因子。

现在统称为白介素一12(IL-12)t3J。

1IL-12的产生途径和基本结构IL-12是由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DC)EA及表皮内的朗罕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APC),经过2个不同的刺激途径产生“』。

第一个途径是由各种细菌、真菌、原虫、病毒或者它们的产物直接作用于APC,诱导出IL-12,称作非T细胞依赖性途径。

另一个途径是通过APC和活化的T细胞相互作用而诱导产生IL-12,称T细胞依赖性途径。

IL.12的相对分子质量(Mr)为75ku,由二硫键将Mr分为40ku和35ku的两个亚基(p40和p35)连接成异源二聚体糖蛋白,也称p70。

人类IL-12的p40和p35的编码基因分别定位在染色体组的5q31--33和3q12~13[5.6]。

细胞必须同时表达这两个基因才能产生有活性的IL-12。

ILl2有3种受体(IL-12R):低亲和力受体、中亲和力受体和高亲和力受体。

活化的CD4+、CD8+T细胞和CD56+的NK细胞表面均表达IL-12R,但在B细胞上不表达IL-12R。

白介素-1参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机制

白介素-1参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机制
(NEP)的活性及表达,但IFN.7则相反。IL^1B的 作用,部分是通过cAMP依赖的通路。氨基肽酶 (APN)在IFN.7刺激后24小时增加,fLl8没有这 作用:地塞米松强烈抑制NEP和ANP的表达及活 性,不受细胞因子的影响【9J。在许多细胞类型中, IL广l还能引起前列腺素酶的合成,前列腺素水平的 增高能介导IL—l的许多作用如刺激急性期反应蛋 白产生、引起肌肉的分解代谢、血管扩张、发烧等。 2 IL-l与哮喘 2.1 IL.1和粘附分子IL广5肺泡巨噬细胞是肺的 主要防御细胞,通过释放多种具有调控和趋化作用 的细胞因子参与了免疫炎症反应,加重气道炎症和 气管的高反应。巨噬细胞衍生的细胞因子如IL.1、 肿瘤坏死因子(TNF-a)、干扰素(IFN一7)的作用下, 上调活化内皮细胞牯附分子的表达,如细胞问粘附 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一1(VCAM- 1),促使各种炎性细胞,如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各 种淋巴细胞从气道微血管进入牯膜Ll…。PAF也有 这样作用。在平滑肌细胞,经鼻病毒(RV)预处理. 在6-24小时内IL-IBmRNA及蛋白持续增加与表 达,使用ICAM单克隆抗体.1这种作用就被抑

质形成细胞、鼠的Tm细胞、上皮细胞、胸腺细胞作
的mRNA表达,作为前炎症细胞因子调节气道炎
为自分泌的生长鼬子,lL—la前体在胞浆内经过适 症.提供了新的机制和新的研究方向”一。也有报道
当的磷酸化后,被细胞膜上或细胞外的蛋白酶裂解 在哮喘的支气管上皮细胞,趿入二丙酸倍氯米松
万方数据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2年第22卷第6期
蛋白。先合成相对分子质量30~33 000的ILl前
度相关的增加,地塞米松使ilL.1ra I型的mRNA浓
体,I r—la前体主要存在细胞内和细胞膜上,分离的 度升高。这表明糖皮质激素可以促进炎症细胞因子

糖皮质激素抵抗性支气管哮喘诊治进展

糖皮质激素抵抗性支气管哮喘诊治进展

1968年Schwartz等’3 o首次对一组以高剂量全身激素治 疗仍不能得到临床控制哮喘患者进行报道,认为患者对B: 受体激动剂治疗有效但是对静脉给予氢化泼尼松治疗后痰 中嗜酸粒细胞仍维持在较高水平;Carmichael等‘41认为患者 每天至少接受20 mg口服激素连续7 d且FEV,较基础改善 <15%可称为激素抵抗;Corrigan等”o认为在接受连续2周 口服激素(40 mg/d,连续1周;20 mg/d,连续1周)治疗效果 不佳者可称为SRA;Kamada等∞o认为这部分患者每天至少
40
mg泼尼松连续1周治疗后,患者晨间使用支气管舒张剂
之前FEV,较基础值改善<15%;Barnes等。71认为SRA定义 应该是:给予患者泼尼松龙40 mg连续14 d,FEV,仍<75% 预计值或者较基础值改善<15%。 虽然上述的每种定义都有其优点,但目前对于SRA仍 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因为真正对激素治疗无反应的患者 极少,因此我们所提的激素抵抗是相对的,也就是激素不敏 感或者敏感性下降。ERS和ATS认为应该将这部分患者划 分为“治疗抵抗性哮喘(therapy—resistant asthma)”或者“难治 性哮喘(refractory asthma)”,重症哮喘研究计划(SARP)则将 其归为“重症哮喘(severe asthma)”t8 J。 二、SRA发生的危险因素
・297
白去乙酰化酶2(HDAC2)活性下降和激素抵抗之间存在显 著相关。HDAC2低表达水平和活性下降已在慢阻肺患者激 素治疗不敏感中得到证实。2“。 四、SRA治疗 1.非药物干预:如前所述,对于激素敏感性的影响因素 中包括吸烟、肥胖、精神心理因素、呼吸道感染、变应原暴露、 维生素D,缺乏等,而这些危险因素可以通过非药物治疗就 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在激素敏感性的恢复和改善中起着一定 作用。而且这些因素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例如体质指数与血清维生素D,之间具有一定的负相关,因 此通过一些非药物干预措施例如戒烟酒、脱离变应原、缓解 精神心理压力、减轻体重、补充维生素D,等不仅仅能够提高 患者的健康状态而且还能对激素的反应性产生有益的效应, 同时能够改善慢性气道炎症如哮喘和慢阻肺等疾病。 2.激素“增敏剂”:虽然针对激素抵抗发生的分子机制 显然是攻克激素抵抗重要策略,但是激素“增敏剂”箜!!鲞筮!翅堡!i!』!!!!望垦!!P堡旦曼垒P巫!!!!!:∑!!:翌:堕!:兰

支气管哮喘及过敏性鼻炎患者总IgE与吸入变应原sIgE检测结果分析

支气管哮喘及过敏性鼻炎患者总IgE与吸入变应原sIgE检测结果分析

支气管哮喘及过敏性鼻炎患者总IgE与吸入变应原sIgE检测结果分析张雅文1,2 孙培莉2▲1.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江苏扬州 225001;2.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江苏南京 210029[摘要]目的分析在支气管哮喘及过敏性鼻炎患者中总IgE(tIgE)及过敏原检测的指导价值。

方法从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就诊且行tIgE、吸入性变应原sIgE(IsIgE)检测的患者中筛选出不伴有变应性鼻炎的哮喘患者69例设为A组;伴有变应性鼻炎的哮喘患者40例设为A+AR组;不伴有哮喘的变应性鼻炎患者34例设为AR组;同时选出排除气道变应性疾病的患者33例作为对照组(C组)。

A组患者IsIgE检测阳性的有30例记为AA组,检测阴性者39例记为NAA组,对各组患者tIgE、IsIgE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AA组、AR组、A+AR组均以屋尘螨、粉尘螨sIgE阳性率最高;在屋尘、尘螨、宠物、花粉、霉菌及蟑螂6类变应原中,AA组患者单一种类变应原阳性患者占60.00%,A+AR组患者2类变应原阳性的患者占61.76%;AR组患者中患者1类或2类变应原阳性的患者各占40.00%,AA组、AR组、A+AR组患者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种类的构成比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AR组、A+AR组、C组的tIgE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53.780,P<0.05)。

以tIgE诊断吸入性变应原敏感做ROC曲线,AUC为0.785(95%CI:0.710~0.860,P<0.05)。

结论 尘螨是支气管哮喘及变应性鼻炎患者最常见的吸入性变应原,在支气管哮喘及变应性鼻炎患者在吸入性变应原sIgE检测前应行总IgE检测,对有变应性鼻炎的患者可能对两类以上吸入性变应原敏感。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总IgE;吸入性变应原特异性IgE[中图分类号] R76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1)02-0191-04Analysis on the detection results of total IgE and inhaled allergen specific IgE in patients with bronchial asthma and allergic rhinitis ZHANG Yawen1,2 SUN Peili21.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 Jiangsu, Yangzhou225001, China; 2.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Jiangsu, Nanjing 210029,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guiding values of detections of total IgE (tIgE) and allergen in patients with bronchial asthma and allergic rhinitis. Methods Asthmatic patients without allergic rhinitis admitted to 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 and detected with tIgE and inhaled specific IgE (IsIgE) from December 2016 to June 2018 were selected and recorded as the group A (n = 69). Asthmatic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were recorded as the group A+AR (n = 40). Allergic rhinitis patients without asthma were recorded as the group AR (n = 34). At the same time, patients without airway allergic diseases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group C, n = 33). Patients detected with IsIgE positive in the group A were recorded as the group AA (n = 30), patients detected with negative result were recorded as the group NAA (n = 39), and the detection results of tIgE and IsIgE in each group of patien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s of sIgE in house dust mite and dust mite were the highest in the group AA, the group AR and the groupA+AR. Among the 6 types of allergens, namely, house dust mite, dust mite, pet, pollen, mold and cockroach, 60.00% of patients in the group AA were positive for single allergen, and 61.76% of patients were positive for type 2 allergens in the group A + AR. In the group AR, a number of 40.00% patients were positive for both type 1 or type 2 allergens,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onstituent ratio of inhaled allergens among the group AA, the group AR and the group A + AR (P<0.05).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IgE among the group A, the group AR, the group A+AR and the group C (F=53.780, P<0.05). The sensitivity of tIgE in diagnosing inhaled allergens was used as ROC curve, and the AUC was0.785 (95% CI: 0.710-0.860, P<0.05). Conclusion Dust mites are the most common inhaled allergens in patientswith bronchial asthma and allergic rhinitis. In patients with bronchial asthma and allergic rhinitis, tIgE should be ▲通讯作者detected before sIgE detection.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may be sensitive to more than two types of inhaled allergens. [Key words] Bronchial asthma; Allergic rhinitis; Total IgE; Inhaled allergen specific IgE过敏性疾病是指机体接触过敏原发生异常免疫反应引起的一类疾病。

2023靶向哮喘气道上皮研究进展全文

2023靶向哮喘气道上皮研究进展全文

2023靶向哮喘气道上皮研究进展(全文)摘要哮喘是一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异质性疾病,气道上皮损伤是哮喘患者常见的气道病理改变。

气道上皮的物理屏障功能和免疫调节功能共同应对病毒、过敏原及大气污染物的刺激和损伤后修复,并在哮喘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及气道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针对气道上皮的靶向疗法已经显示出临床治疗价值,有可能成为哮喘,尤其是重度哮喘新的干预靶点。

本文将重点探讨气道上皮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靶向哮喘气道上皮的治疗策略。

关键词:哮喘;病理学,临床;上皮;综述文献(主题)气道上皮作为支气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交界,是抵御外界病毒、细菌、环境过敏原及大气污染物等刺激性因素的第一道防线。

气道上皮在启动宿主防御和调控免疫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已经成为哮喘研究前沿的方向。

有研究证实,气道上皮与气道炎症、氧化应激、气道高反应性及气道重塑、抗病毒能力、激素抵抗等密切相关。

近年来,针对气道上皮源性细胞因子,如胸腺间质淋巴生成素(TS1P)和白细胞介素Q1)-33的靶向疗法已经显示出临床治疗价值,气道上皮已经成为哮喘新的治疗干预靶点,值得临床关注。

笔者重点探讨气道上皮在哮喘发病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并进一步分析现有干预靶点的前景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哮喘患者气道上皮损伤特点正常情况下,气道上皮可通过其机械物理屏障、纤毛清除和免疫调控功能维持气道黏膜完整性及稳定性。

临床及哮喘小鼠模型研究显示,不同表型哮喘均出现气道上皮损伤,主要表现为气道上皮屏障破坏、纤毛细胞脱落、痰中可见气道上皮细胞聚集体(creo1a小体)、对变应原的通透性增加,以及细胞间黏附连接破坏。

与之对应,1eino等通过气液界面培养气道上皮细胞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哮喘患者气道上皮细胞通透性和对环境伤害的敏感性增加。

除此之外,在确诊哮喘或哮喘发病前伴有气道功能异常的儿童患者中,同样可观察到气道上皮结构病理性改变,提示气道上皮损伤可能在哮喘发病的不同阶段均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医药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任宇哲;李竹英【摘要】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中医药治疗哮喘具有明确的疗效.查阅了近10年来有关中医药防治支气管哮喘作用机理方面的文献,从中医药对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重塑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四个方面,综述了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Bronchial asthma is one of the common respiratory diseases, for which TCM treatment has definite curative effect. This study reviewed the action mechanism of TCM in the treatment of bronchial asthm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irway inflammation,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airway remodeling, and immune function, by referring to the relative literature of the past 10 years, aiming to provide basis for its further research.【期刊名称】《中医药信息》【年(卷),期】2018(035)002【总页数】3页(P128-130)【关键词】支气管哮喘;中医药;作用机制;综述【作者】任宇哲;李竹英【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1]。

白介素-12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机制

白介素-12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机制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2年第22卷第6期·289·白介素.12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机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北京100044)徐钰综述高占成审枝摘要白介素(1L)一12可促进T|n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上调了一干扰索的表达.在调节Tm仉D细胞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复习文献,概述了1l--12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探讨它在临床治疗中的运用前景。

关键词白介素一12;支气管哮喘;基因治疗自从1986年白介素(IL)。

12被正式鉴定以来。

因为它在免疫调节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而倍受重视。

由于它可以增强Th淋巴细胞免疫反应,近来对利用JL,12治疗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以T细胞、嗜酸粒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在气管壁局部浸润为病理特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本文通过复习文献,对IL—12在哮喘发病机制中作用以及利用IL,12对哮喘进行治疗等方面进行讨论。

1ILl2概述1.1lL_12的生物学特性ILl2是一种N.糖酰蓦化异二聚体,主要是由吞噬细胞和成熟的树突细胞产生,也可以由B细胞和嗜酸粒细胞产生,其等电点(PI)为45~5.5。

相对分子质量为70ku,由35ku(p35)和40ku(p40)两条肽链组成.∞5链与IL-6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CSF)具有同源性…,而040链与IL.6受体(IL.6R)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较为相似L2J,所以从结构上来说。

IL.12p70异二聚体可以视为一种融源性的细胞因子,即细胞因子和其受体复合物。

IL-12的两条链的编码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

其中35ku亚基的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3p12-3p13.2,40ku亚基的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5q31~33区。

大多数细胞在受到适当刺激后.均可以表达p35链。

而p40链则主要由抗原呈递细胞(APc)表达。

Th17和IL-17在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Th17和IL-17在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第47卷第5期2021年9月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Medicine Edition)Vol.47No.5Sep.2021DOI:10.13481/j.1671‑587X.20210535Th17和IL-17在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Progress research in effects of Th17and IL-17in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neutrophilic asthma陈晖,周晶,王胜昱(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陕西西安710077)[摘要]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对于哮喘常规治疗方案反应不佳,已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

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主要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17(IL-17)来发挥其生物学作用,可诱导气道中性粒细胞性炎症、杯状细胞增生、黏液高分泌、肌纤维母细胞分化和气道平滑肌增生肥大,在该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现总结分析Th17/IL-17在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气道炎症、激素抵抗和气道重塑中的作用机制,以进一步认识Th17/IL-17在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阐述以其为靶点治疗中性粒细胞性哮喘的可行性及最新进展,以便系统深入地探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不足,为中性粒细胞性哮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方向,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辅助性T淋巴细胞17;白细胞介素17;哮喘;免疫;中性粒细胞[中图分类号]R562.25[文献标志码]A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最初的报道是来自于支气管黏膜活检,但通常被定义为痰液中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的患者[1]。

近年来随着研究者对该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现在部分重症哮喘患者中即可见中性粒细胞起主导作用,并且气道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2]。

虽然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占哮喘比例并不高,但其对哮喘常规治疗方案反应差,尤其是对激素治疗不敏感,因此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并对哮喘防治工作构成了巨大的医疗负担。

哮喘患儿血清中IL1IL2IL6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哮喘患儿血清中IL1IL2IL6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哮喘患儿血清中IL1IL2IL6的动态变化及意义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多种炎症细胞、细胞因子和介质的调节。

其中,细胞因子IL-1、IL-2和IL-6在哮喘的发病和进展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哮喘患儿血清中IL-1、IL-2和IL-6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IL-1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主要由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

研究发现,在哮喘患儿中,血清IL-1的水平显著升高。

IL-1能够促进炎性细胞的趋化和活化,增强炎症反应,导致气道黏液过度分泌和支气管痉挛。

此外,IL-1还能够通过调节其他细胞因子的产生,如IL-4和IL-13,进一步加剧哮喘的炎症反应。

因此,IL-1在哮喘的发病和病情进展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促炎作用。

IL-2是一种T细胞特异性细胞因子,主要由CD4+辅助T细胞产生。

研究发现,在哮喘患儿中,血清IL-2的水平显著升高。

IL-2能够促进T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其对气道炎症的反应。

此外,IL-2还能够激活B 细胞产生IgE抗体,进一步增加哮喘发作风险。

因此,IL-2在哮喘的发病和进展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促炎作用。

IL-6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主要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

研究发现,在哮喘患儿中,血清IL-6的水平显著升高。

IL-6能够促进炎性细胞的趋化和活化,并且参与调节气道平滑肌收缩。

此外,IL-6还能够影响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功能,进一步增加哮喘的炎症反应。

因此,IL-6在哮喘的发病和病情进展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促炎作用。

哮喘患儿血清中IL-1、IL-2和IL-6的动态变化反映了疾病的炎症状态和进展情况。

随着哮喘的发病和病情进展,这些细胞因子的水平会显著升高。

这些升高的细胞因子可能参与调节气道炎症反应、促进炎症细胞的趋化和活化、增加支气管痉挛的发生以及增加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的产生。

因此,监测血清中IL-1、IL-2和IL-6的水平对于评估哮喘的病情和预测疾病的进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CaN信号转导机制及其与疾病相关性研究现状-病理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CaN信号转导机制及其与疾病相关性研究现状-病理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CaN信号转导机制及其与疾病相关性研究现状-病理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概述1.1CaN发现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urinCaN)也称依赖钙调蛋白的磷酸酯酶、神经贮钙蛋白、蛋白磷酸酶2B(PP2B),首次由张槐耀教授、王学荆教授在猪脑中提纯成功,后由Klee将其命名为Calcinurin,汉译为钙调神经磷酸酶,是目前所发现的唯一受Ca2+和钙调素(CaM)调节的丝/苏氨酸蛋白磷酸酶。

1.2CaN分布、编码基因及组成CaN在真核生物中具有高度保守性,广泛存在于各组织脏器中,动物脑内含量最高,提示CaN可能是参与多种细胞功能调节的多功能信号酶,与疾病的发生有关。

CaN是由一个催化亚单位(CnA)和一个调节亚单位(CnB)组成的异源二聚体。

其中CNA和CNA分别位于4号、10号(10q21y7q22)染色体上,CaNB位于2号(p16yp15)染色体上,其复杂的同工酶形式是通过选择性剪接产生的。

A亚基(CNA)是全酶的活性中心,分子量61kD,包括5个不同结构域,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催化区、CnB结合区、CaM结合区及自动抑制区,后者与钙调素结合域缺失后会导致CaN持续激活,而当CaM结合域向后弯曲,形成螺旋状封闭酶的底物结合区域起到了抑制磷酸酶活性的作用。

1.3CaN调节机制及酶学特性Ca2+是CaN的上游信号分子,具体过程如下:结合2个Ca2+的CaM可以与CaN形成复合物,但无活力,只有再结合上1-2个Ca2+后才有活性,这样Ca2+浓度持续升高才是激活CaN过程的限速步骤,而不是CaM与CaN的结合,持续激活的CaN又可负反馈调节细胞内游离Ca2+浓度。

CaN内还含有一个双核的金属中心,分别是Zn2+和Fe3+,Wang等发现,Zn2+和Fe3+位点的氧化损伤引起酶的失活,除此之外,CaN还可以被Mn2+、Ni2+等活化。

白介素-17在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白介素-17在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肺泡灌洗液、支气管粘膜及诱导痰的研究已证实了
中性粒细胞还能够产生IL-9,后者在哮喘发病
这一点,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明了。体内研究发现,中
机制中也有重要作用。在新近分离的人外周血
性粒细胞在气道内的募集被某种T细胞所调控,但 P^ⅢV(多型核中性粒细胞)及哮喘患者BALF中提
其具体机制及其中有何种介质参与目前仍不清楚。
显示了60%~70%的同源性,哺乳动物的ILl7都 有一个高度保守的位点,提示了种内交叉反应的可
成纤维细胞都有很强的趋化作用。LTB。受体
(BLT)近来被克隆后发现与人化学趋化性受体样受
体1完全相同。L肥。还激化核因子一rd3(NK.rd3),
能性。在体外激活状态下,CD4+T细胞可以释放 儿.17。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滑膜组织和滑膜液体 外研究表明,IL广17主要由1h和1h细胞释放bJ。
大量的L1甑,并能够分泌它的前体白三烯(LT)A4。 当中性粒细胞与气道结构细胞粘附时L-1h可以转
周血CI)4+T细胞产生,为同源二聚体蛋白,包括23 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15 23ku。鼠与人lL.17
化成L1B或LTC4,后者是一种很强的支气管收缩 剂。L1R对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单核细胞和
国外医学呼啦系统井册2002年第22卷第6期
·283‘·
白介素.17在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北京100730) 邵亚娟综述高佥明林耀广审校
摘要支气管哮喘的加重与气道内中性粒细胞的大量浸润有密切关系,晚近研究表明,淋巴细胞相关因子
白介素一17(1L17)在T细胞的激活及中性粒细胞在气道募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应进行临床研究以评价ILl7的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重点内容(全文)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重点内容(全文)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重点内容(全文)支气管哮喘(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近年来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临床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实施有效的管理,对于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一、哮喘的定义哮喘是由多种细胞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同时伴有气道高反应性和可变的气流受限,随着病程延长可导致气道结构改变,即气道重塑。

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型。

二、流行病学(一)哮喘的患病率(二)哮喘的控制现状三、诊断(一)诊断标准1. 典型哮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1)反复发作性喘息、气促,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夜间及晨间多发,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2)发作时及部分未控制的慢性持续性哮喘,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2. 可变气流受限的客观检查:(1)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增加>12%,且FEV1绝对值增加>200ml);或抗炎治疗4周后与基线值比较FEV1增加>12%,且FEV1绝对值增加>200ml (除外呼吸道感染)。

(2)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3)呼气流量峰值(PEF)平均每日昼夜变异率(至少连续7d 每日PEF昼夜变异率之和/总天数7)>10%,或PEF周变异率{(2周内最高PEF值-最低PEF值)[(/2周内最高PEF 值+最低PEF)×1/2]×100%}>20%。

符合上述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并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促、胸闷及咳嗽,可以诊断为哮喘。

(二)不典型哮喘的诊断1.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2. 胸闷变异性哮喘(CTVA):3. 隐匿性哮喘:(三)分期根据临床表现,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控制期。

哮喘病理学

哮喘病理学

多年来,通过大量的纤支镜肺支气管组织活检或对哮喘病人的尸体解剖及病理学检查,有关正常人气道的组织结构和哮喘病人的气道组织的异常病理学结构已有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广泛开展,有关支气管哮喘病人气道组织的超微结构也有了较大的进展。

第一节气道炎症是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病理学改变支气管哮喘的早期病理改变主要是支气管粘膜的肿胀、充血、分泌物增多、气道内炎性细胞浸润、气道平滑肌痉挛等一些可逆性的病理改变,在病情缓解后往往可以恢复正常。

但当病情反复发作可以导致支气管的慢性病理改变,包括柱状上皮细胞纤毛破坏、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粘膜上皮层杯状细胞增多、支气管粘膜层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粘液腺增生、基底膜增厚以至整个支气管管壁增厚。

由于气道通气障碍可导致管腔内气压增加,使肺泡长期高度膨胀,弹性消失而引起慢阻肺,导致不可逆性的病理改变,这是支气管哮喘的基本病理改变。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气道慢性变应性炎症性在支气管哮喘的病理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变应原、病毒、细菌、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等诱发的气道炎症是支气管哮喘主要病理学基础。

经典的支气管哮喘病理生理学认为,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和肥大是引起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病理学改变,但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认为无论在发病机制方面,还是在影响气道通气方面,气道炎症比平滑肌痉挛可能更为重要。

实际上大、中支气管软骨环的环状支撑力可大大限制气道平滑肌的痉挛效应,但在细小支气管,气道平滑肌的痉挛仍然可以诱发较为明显的支气管狭窄效应。

有关气道炎症造成气道通气障碍的因素有多种,包括气道粘膜充血、水肿、渗出增多及粘液栓形成等,这些气道炎症的病理改变是造成哮喘病人气道通气障碍的主要原因。

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这样一种观点,即在变应原诱发的速发相哮喘反应中,引起哮喘病人气道阻塞的主要原因是气道平滑肌痉挛;而在变应原诱发的迟发相哮喘反应中,气道粘膜主要以炎症改变为主,是气道炎症所导致的粘膜炎性水肿、充血、渗出物增加甚至粘液栓形成引起了气道的阻塞性改变。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hs-CRP和外周血EOS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hs-CRP和外周血EOS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全科 医学临床与教 育 2 0 1 4年 1 月 第l 2卷第 1 期 C l i n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o f G e n e r  ̄P r a c t i c e J a n . 2 0 1 4 .V o 1 . 1 2 . N o . 1

经验交流 ・
哮 喘组 患 儿 于 哮 喘 急 性 发 作 和 病
2 结 果
情 缓解 时 分别 采 集静 脉血 5 m l ,对 照组 健 康儿 童 于 体检 时 采集 静脉 血5 ml 。血清 h s — C R P 水平 检 测采 用
两组儿童血清h s — C R P 和外周 血E O S 水 平 的 比 较见 表 2 。
1 资 料与 方法
为健康对照组 。两组儿童的性别构成 、 年龄 、 身高 、 体重等 因素 比较见表 1 ,差异 均无统计 学 意义 ( P
均 >0 . 0 5 )
1 . 1 一般资料
收集 2 0 1 1 年1 月 至2 0 1 3 年3 月 期 间
表1 两组儿童 的一般情况
1 . 3 标本检测
支气 管哮喘患儿血清h s — CR P  ̄ I : I g b 周 血E OS 的变化及 临床 意义
祝 建 忠病 ,特 征 性 表 现 为 气 道 高 反 应 性 和 气 流 可 逆 性 阻 塞 ,其病 理 生理 改 变 的基 础是 气 道的慢性免 疫炎症
炎症细胞的局部浸润和炎症介质对气道 的损伤 , 其
中嗜 酸 性 粒 细 胞 ( e o s i n o p h i l , E O S ) 是 其 中最 关 键 的 炎症 效应 细胞 之 一 。本次研 究 主要 通过 检测 不 同 状 态 下 的支 气 管 哮 喘 患 儿 的血 清 h s — C R P 和外 周 血 E O S 水平 , 探讨 其 临床 意义 。报 道如 下 。

黄芪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理作用研究述评

黄芪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理作用研究述评

ʌ述评ɔ黄芪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理作用研究述评❋朱学懿1,魏㊀颖1,2,董竞成1,2ә(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㊀200040;2.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上海㊀200040)㊀㊀摘要:近年来黄芪治疗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 ,简称哮喘)的相关研究尤为突出㊂从中医学角度而言,黄芪入肺脾经,具有扶正祛邪㊁补肺益气㊁补虚固表等功效,其能够与哮证的病因病机㊁临床症状相对应,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㊂而从现代药理角度来说,黄芪不仅被观察到能改善使用激素类药物后产生药物依赖性等不良反应,多项研究亦提示其在哮喘治疗中发挥减轻炎症㊁改善气道重塑㊁调控免疫状态㊁抗氧化等广泛的药理活性,不仅如此,采用黄芪联合西药治疗方法还能够协同提高哮喘的临床疗效㊂因此,本文着重从黄芪治疗哮喘药理作用的研究切入,结合与之对应的相关中医理论基础做简要述评,以期为黄芪在防治哮喘的临床应用及黄芪相关新药的开发提供更全面的理论依据㊂㊀㊀关键词:黄芪;支气管哮喘;哮病;药理作用;研究进展㊀㊀中图分类号:R256.12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3250(2021)01-0182-0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704154,81774074)-基于AMPK 调节线粒体功能探讨补肾益气方干预哮喘气道重塑的机制研究;上海市科委项目(17401930300,184****1300)-沈自尹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究作者简介:朱学懿(1996-),女,上海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干预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机理研究㊂ә通讯作者:董竞成(1959-),男,上海人,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内科疾病㊁炎症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Tel :86-21-52888301,E-mail :jcdong2004@ ㊂㊀㊀哮喘是临床常见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常引起气道的高反应状态及可逆性的气流受阻,以喘息㊁气促㊁胸闷㊁咳嗽等为主要症状[1]㊂现代医学多采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㊁长效β2受体激动剂㊁短效β2受体激动剂㊁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及长效选择性肾上腺素2受体激动药,如福莫特罗等药物[2]的五级长期阶梯式治疗方案[3]治疗哮喘,其短期控制效果虽可,却存在着药物依赖性或复发等较多不良情况发生的可能㊂临床研究发现,黄芪在哮喘的治疗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且疗效明显㊂同时从中医角度而言,黄芪能够补肺益气,缓解哮病时存在的气虚情况㊂故本文针对近年来黄芪治疗哮喘药理作用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性的梳理总结㊂1㊀现代医学对哮喘的认识哮喘的发病机制目前多被认为与环境㊁遗传和免疫等因素有关,既往研究[4-5]多侧重于哮喘发病与淋巴细胞亚群㊁嗜酸性粒细胞㊁巨噬细胞㊁肥大细胞等炎症细胞及白介素等细胞因子参与的先天与适应性免疫密切相关㊂1.1㊀Th1/Th2失衡学说Th1/Th2失衡学说被认为是哮喘发病的机制之一㊂当机体接触变应原后,2型辅助性T 细胞(Th2cells )㊁固有淋巴样2型细胞(ILC2s )及其分泌的Th2型细胞因子如IL-4㊁IL-5㊁IL-13等表达明显增加[6],所产生的炎症趋化因子作用刺激B 细胞,促进IgE ;不仅如此,Th1与其分泌的抗炎因子IFN-γ水平降低,引起气道炎症反应㊁黏液分泌过多和气道的高反应状态㊂孙德彬等[7]研究证实,哮喘患者外周血Th2细胞大量增生活化,Th1细胞生长受到抑制,Th1/Th2失衡造成大量致炎因子的产生,引起或加重病情㊂1.2㊀Th17/Treg 失衡学说哮喘的发生与CD4+CD25+Foxp3+调节性T 细胞(Treg 细胞)/辅助性T 细胞17(Th17细胞)失衡有关[8]㊂研究[9]发现,哮喘时Th17细胞及其相关IL-17细胞因子升高,诱导炎性细胞浸润,介导炎症级联反应,同时能促进Th2介导的炎症反应㊂Treg 细胞与其分泌的IL-10具有明显的抑炎作用,既能抑制一系列致炎因子的产生,起过激状态时免疫耐受与抑制的效果,又能促进自身Treg 细胞的增殖㊂龙兴云等[10]研究发现,IL-10的升高与改善炎症细胞浸润病变与气管平滑肌增殖有关㊂2㊀中医学对哮病的认识中医范畴称哮喘为哮病㊁哮证,其属本虚标实之证,因宿痰伏肺㊁痰气交阻而引起肺失宣降㊁肺气上逆,进而导致发作性痰鸣气喘㊂患者因先天禀赋不足易感外邪,引动伏痰㊂发时痰随气升,气阴痰阻,两者互相搏结,壅滞气道,进而引起肺失宣降,导致痰鸣如吼㊁气息喘促,甚至张口抬肩[11]㊂‘灵枢㊃本神“提出: 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的观点㊂‘诸病源候论“称哮病相关症状为 呷嗽 ,在‘气病诸候㊃上气喉中如水鸡鸣候“云: 肺病令人上气,兼胸膈痰满,气行壅滞,喘息不调,致咽喉有声如水鸡之鸣也㊂ 至元㊃朱丹溪首创 哮喘 病名,其在‘丹溪心法“中提出哮病 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的治疗原则㊂‘临证指南医案㊃哮“中提出: 久发中虚,又必补益中气 ,可见补气虚的中药对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㊂王强[12]等研究也证实,明清时期中医药治疗哮病的用药除化痰止咳平喘药针对症状外,其中补虚药尤其是补气药占比最高㊂3㊀黄芪治疗哮喘的中医理论基础黄芪古称黄耆,其性温㊁味微甘,归肺㊁脾经,为补气药,主补气虚㊂哮喘之病证在标为肺㊁在本为肾,病及肺脾肾三脏,治应补益肺脾肾,故巧用黄芪能达补肺益气之效㊂唐㊃甄权‘药性论“最早提出黄芪治虚喘㊂哮病主要因宿痰伏肺,加之外感风寒或风热,或劳倦过度,或饮食不节,或情志不调而诱发产生㊂肺主皮毛受累,主气司呼吸失调,卫外不固,正如‘症因脉治㊃哮病“ 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 所言㊂黄芪能够补虚固表,起助卫气㊁固肌表㊁补中焦之功,奏上工治未病之效[13]㊂哮病夙根为痰,因其壅滞气道,阻遏肺气,又被外邪引动,致使肺失宣肃㊂‘本草求真“言: 黄耆,入肺补气㊂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 ,故黄芪补肺益气,能够强化肺主通调水道及主治节作用,敷布全身水液,推动气的运行,从而促进痰的排出,更是在全身气机的调节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消肿利水之效对于化痰也有一定的促进㊂‘证治汇补㊃痰证“即言: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品 ,而黄芪入肺脾两经,其对气的推动及脾运化作用的强化,能对哮病的宿痰起到相应改善作用㊂哮病乃本虚标实之证,实属慢性疾病,患者常因先天不足㊁后天失养而身体羸弱[14],且后期哮病久病不愈,病程迁延,导致虚证更甚[15]㊂黄芪擅补益之效,能扶正祛邪㊁补肺益气,对于哮病尤其是其缓解期意义深远,提升自身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㊂后期出现下肢浮肿㊁全身困重等水湿之证时,黄芪也有显著的利尿消肿之效[16]㊂‘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升陷汤对于 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 起到降逆平喘的效果,也说明其中组分黄芪对于哮病治疗的有效性[17]㊂4㊀黄芪治疗哮喘的药理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不仅能增强体液免疫水平,还能提升细胞免疫水平㊂单体黄芪主要包括黄芪黄酮类㊁黄芪皂苷类㊁黄芪多糖类㊁氨基酸类㊁微量元素(硒㊁锰㊁铁㊁锌㊁铜)和生物碱类等[18],其中与治疗哮喘息息相关的组分有黄芪总黄酮㊁黄芪总皂苷㊁黄芪多糖类等,均在抗炎活性㊁免疫调节作用及改善气道结构重塑㊁抗氧化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㊂黄芪对于哮喘的治疗作用具有特异性,能重塑机体致炎/抑炎平衡调控机制,与现代医学干预手段相比,减少了药物依赖性等不良情况,使哮喘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得以改善㊂研究表明,黄芪的各项药理作用均发挥了其改善肺功能的疗效,体现了中医层面黄芪补肺益气,使肺主纳气,从而主宣发肃降,使肺主通调水道,从而水湿津液得以敷布全身,使肺主治节,全身气机得以顺畅㊂同时黄芪入脾经兼有补脾之效,能够补益中焦,运化体内水湿,使其排出体外㊂黄芪能够发挥其抗炎及抗纤维化作用,通过控制炎性细胞的聚集及炎性介质的释放,抑制嗜酸性粒细胞㊁肥大细胞等增殖浸润状态,减轻气道的炎症级联反应,改善气道高反应性和肺功能情况㊂这一系列的药理作用与黄芪补虚固表㊁提升卫气,从而促发防御能力息息相关㊂同时,黄芪能下调气道黏附分子的表达,减轻上皮细胞的胶原沉积,减少气道黏液阻塞,从而使肺功能恢复㊂Lu Y等[19]试验表明,黄芪多糖通过抑制CXCL5㊁IL-8㊁IL-13及IL-17水平,显著降低嗜酸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主导的气道炎症,还通过降低黏蛋白(MUC5AC和MUC5B)水平减少过多的黏液分泌,抑制杯状细胞分化㊂该过程亦可能与内质网应激的减轻有关㊂其黏液的抑制在中医看来是黄芪发挥补肺益气的功效及入脾经的特性,抑制痰的生成,同时对于伏痰起到气的推动和脾的运化水湿作用㊂此外,黄芪的免疫调节能力与抗氧化活性同样有助于肺功能的提升,能缓解患者的呼吸状态,提高其预后状态㊂这与黄芪助正气提升㊁抵御外邪,使卫气敷布全身㊁外合皮毛㊁起温暖及保卫作用有关㊂全守东等[20]研究表明,比起单用孟鲁司特钠的咳嗽变异性哮喘小儿,联合以黄芪颗粒治疗患儿疗效明显提升,所测得的FVC㊁FEV1㊁PEF等肺功能指标显著优化,生活质量大幅提升㊂4.1㊀减轻炎症反应对哮喘患者运用黄芪治疗,能够改善其气道炎症细胞的脱颗粒㊁聚集浸润等情况,降低气道的应激状态,减少气道黏液分泌,降低气道的高反应性㊂黄芪扶正祛邪,提升正气,卫外能力增强,能够阻遏外邪起到屏障和调节体温的作用㊂同时肺主通调水道及治节,黄芪对于全身气机能起到顺通作用㊂Yang XF等[21]试验发现,黄芪甲苷既能缓解哮喘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活跃的白细胞㊁中性粒细胞㊁淋巴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水平,又能降低哮喘时增加的IL-4㊁IL-5㊁IL-13等Th2细胞相关的致炎因子㊂Jin HL等[22]试验进一步证实,黄芪提取物能缓解哮喘大鼠气道高反应,既可降低Th2细胞因子,又可显著增加CD4+CD25+Foxp3+ Treg细胞㊂组织学显示,肺部组织内的炎症被有效降低,并抑制炎症向肺内浸润,包括炎症细胞浸润的减少㊁黏液分泌和胶原沉积的减轻㊂Huang XF 等[23]试验总结得出,黄芪甲苷能维持Th1/Th2之间的致炎/抑炎平衡状态,阻遏哮喘的发生进展㊂在此基础上,Jin H等[24]试验提出黄芪甲苷通过mTORC1信号通路改善哮喘小鼠的气道炎症,能够显著抑制气道高反应性,降低BALF中IL-4㊁IL-5㊁IL-17水平,升高IFN-γ水平㊂该环节可能还与黄芪增加CD4+CD25+Foxp3+Treg细胞及对于T-bet/ GATA-3的调节能力有关[25]㊂Yang ZC等[26]试验提出,黄芪提取物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轻哮喘,其降低致炎因子水平,从而改善哮喘的炎症级联反应,缓解病情㊂在临床层面,Wang W等[27]研究显示,黄芪注射液通过增加IL-10及Treg细胞,降低TGF-β来缓解哮喘患儿的炎症情况㊂邱镞文等[28]研究也表明,黄芪多糖注射液能有效降低哮喘患者BALF或痰液所含炎症细胞水平,达到显著的抗炎效果,恢复肺功能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㊂4.2㊀抑制气道重塑黄芪不仅能增强气道内皮细胞的吞噬能力,控制杯状细胞增生,还能缓解黏液腺肥大,减少胶原沉积,抑制气道壁(网状基底膜㊁平滑肌层和上皮层)厚度的增加㊂黄芪补虚补气兼补肺,气的推动影响体内水湿津液的生成㊁输布㊁排泄,肺主通调水道及主治节功能恢复,从而使体内水湿津液输布㊁全身气机及呼吸处于平衡状态㊂TGF-β1是影响气道重塑的重要细胞因子,而细胞内蛋白Smads的表达能够反映TGF-β1信号的传递及其mRNA的表达㊂Qu ZH等[29]研究发现,黄芪提取物(芒柄花素和毛蕊花素)通过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能改善哮喘的气道重塑状态㊂Yang ZC等[30]研究进一步证明,黄芪提取物能抑制TGF-β1介导的支气管上皮细胞向平滑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化,减轻气道平滑肌的增生㊂李培培等[31]研究表明,在临床上使用黄芪多糖注射液治疗后,患者小支气管平滑肌厚度㊁网状基底膜厚度均变小,其细胞外基质的沉积有所改善,进而阻止病情向气道重塑状态进展㊂4.3㊀调节免疫状态黄芪能调节哮喘患者的细胞免疫,纠正Th1/ Th2的失衡状态,使Th2细胞功能降低,Th1细胞功能增强,以调节细胞免疫处于平衡状态,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状态㊂黄芪补脾益肺㊁扶助正气㊁补虚固表,卫气升则肌表固,卫外能力从而提升,同时肺主气司呼吸,使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恢复㊂张莉等[32]试验发现,在均接受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静脉滴注的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控制显著,更能有效地提高疗效㊂其中与Th2密切相关的CD4+㊁CD8+及CD4+/CD8+均明显低于常规组,IgE水平亦低㊂Chen SM等[33]研究显示,黄芪提取物能纠正哮喘小鼠Th1/Th2类细胞表达的偏移,使Th1/Th2处于平衡状态,改善其免疫异常,从而缓解哮喘时的损伤情况,其作用可能与激活PPARγ活性有关㊂黄芪的免疫调节能力在Th17/ Treg方面亦能体现,Wang W等[34]试验表明加用黄芪治疗能使哮喘患儿升高抑炎的Treg细胞,降低致炎的Th17细胞,调节Th17/Treg处于平衡状态,从而维持机体免疫内环境的稳态,减少哮喘的发作㊂此外,其主要成分黄芪甲苷还被观测到不仅能提升IL-10和Treg水平,还能使TGF-β水平降低,抑制炎症及气道重塑,对改善哮喘起关键作用㊂不仅如此,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相关指标的紊乱亦能导致哮喘的发生,黄芪在此方面也具有相应的调节作用㊂Zhao FD等[35]研究表明,黄芪能够增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功能,纠正NEI网络相关指标的紊乱,进一步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㊁皮质醇(CORT)的分泌,抑制免疫性炎症,控制哮喘的发生㊂4.4㊀抗氧化黄芪有效成分黄芪甲苷具有抗氧化活性,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极强,能抑制气道内的氧化应激反应,从而改善小鼠的哮喘状态㊂这可能与补肺益气后机体卫气的增加,对于机体自身的防御能力提高有所关联㊂有关研究[36]显示,嗜酸性粒细胞作为引起哮喘的重要因素,除能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之外,还能释放过氧化酶㊂而黄芪甲苷被证明,不仅能降低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还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㊂李爽等[37]研究进一步证实,黄芪甲苷通过降低脂质过氧化物MDA,既能减少氧化性损伤,又能升高抗氧化酶SOD㊁GSH-Px,激活体内抗氧化系统,以调节体内氧化系统与抗氧化系统间的平衡,减轻氧化应激引起的肺部损伤㊂5㊀黄芪联合西药治疗协同增效黄芪在治疗哮喘时具有一定疗效,结合以西医常规疗法能协同增效,既能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又可减少哮喘的发作次数,降低复发率㊂陈书文等[38]研究显示,相较于单用舒利迭(沙美特罗替卡松粉)等西药常规治疗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的患者,临床疗效更为显著,治疗后肺功能水平恢复得更好㊂梅玉霞等研究[39]证实,黄芪注射液联合布地奈德治疗能显著提升哮喘患者FEV1%㊁FEV1/FVC指标,且降低IL-4㊁IL-6㊁IL-8㊁IL-17㊁TNF-α等致炎因子水平,既能改善患者肺功能又可控制炎性指标,与单用西药组比较,疗效显著增加㊂6㊀结语目前在临床应用上,治疗哮喘仍以现代医学对症治疗方法为主,以中医的治疗手段为辅㊂我国中医药的优势地位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瑰宝的强大能量,仍是我们要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㊂在黄芪治疗支气管哮喘药理作用的研究上,大多文献集中在动物及临床患者的疗效角度,未在具体通路与作用机制上进行深入探究㊂未来研究方向可以着重探讨黄芪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具体作用机制,从动物㊁细胞和分子等多层面,利用转基因动物㊁基因过/低表达细胞等深入研究黄芪抗哮喘的作用机制,发现黄芪抗哮喘的相关作用靶点,以期能在哮喘治疗和新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㊂参考文献:[1]㊀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8,17(10):751-762.[2]㊀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update2018.[2018-04-15].https:ʊ/2018-gina-report-global-strategy-for-asthma-management-and-prevention/.[3]㊀华雯,黄华琼,沈华浩.‘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年版)“解读[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45(5):446-451. [4]㊀MITCHELL PD,O'BYRNE PM.BIOLOGICS AND THE LUNG:TSLP and other epithelial cell-derived cytokines in asthma[J].Pharmacol Ther,2017,169:104-112.[5]㊀BART N LAMBRECHT,HAMIDA HAMMAD,JOHN V FAHY.The Cytokines of Asthma[J].Immunity,2019,50(4):975-991.[6]㊀ROMEO MJ,AGRAWAL R,POMES A,et al.A molecularperspective on TH2-promoting cytokine receptors in patients withallergic disease[J].Allergy Clin Immuno-l,2014,133(4):952-960.[7]㊀孙德彬,熊雪芳,周家峰,等.哮喘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和Th1/Th2的变化及其与哮喘病情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16):6-9.[8]㊀高阳,杨帆.哮喘患者外周血Th1㊁Th2与Th17细胞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7,29(1):76-79. [9]㊀陈雪,尚莉丽.免疫相关因子在哮喘发病中的研究概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3):64-68.[10]㊀龙兴云,张平,刘艳丰,等.氧化苦参碱对哮喘大鼠肺组织IL-10表达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16):3036-3039.[11]㊀晁恩祥.关于哮喘中医的传统认识与现代认知 再谈哮病若干问题之我见[C]//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成立大会暨第十五次全国中医肺系病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北京:2011:93-99.[12]㊀王强,杨继,翟国超.明清时期中医药治疗哮病用药文献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13(12):1648-1652. [13]㊀李兆荣,刘华平,吴涛.史锁芳教授运用大剂量黄芪临床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12):2265-2267.[14]㊀孙丽平.王烈国医大师全程防控小儿哮喘病的临床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9,11(4):277-279.[15]㊀张欣,郑心.从营卫气血理论探讨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药治疗[J].湖北中医杂志,2016,38(9):53-54.[16]㊀顾志荣,葛斌,许爱霞,等.基于本草考证的黄芪功效主治及用药禁忌挖掘[J].中成药,2018,40(11):2524-2530. [17]㊀曹莉,杨世雷.黄芪双向性功用探讨[J].中医研究,2018,31(1):11-13.[18]㊀孙立花.中草药黄芪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J].饮食保健,2019,6(14):60-61.[19]㊀LU Y,XING QQ,XU JY,et al.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modulates ER stress response in an OVA-LPS induced murinemodel of severe asthm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Macromolecules,2016,93(Pt A):995-1006.[20]㊀全守东.黄芪颗粒联合孟鲁司特钠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2):151-153.[21]㊀YANG XF,WANG FD.The effect of astragaloside IV on JAK2-STAT6signalling pathway in mouse model of ovalbumin-induced asthma[J].J Anim Physiol Anim Nutr,2019,103(5):1578-1584.[22]㊀JIN HL,LUO QL,ZHENG YJ,et al.CD4(+)CD25(+)Foxp3(+)T cells contribute to the antiasthmatic effects of Astragalusmembranaceus extract in a rat model of asthma[J].IntImmunopharmacol,2013,15(1):42-49.[23]㊀HUANG XF,TANG L,WANG F,et al.Astragaloside IVattenuates allergic inflammation by regulation Th1/Th2cytokineand enhancement CD4(+)CD25(+)Foxp3T cells in ovalbumin-induced asthma[J].Immunobiology,2014,219(7):565-571.[24]㊀JIN H,WANG L,LI B,et al.Astragaloside IV Ameliorates AirwayInflammation in an Established Murine Model of Asthma byInhibiting the mTORC1Signaling Pathway[J].Evid Based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7,2017:4037086.[25]㊀QIU YY,ZHU JX,BIAN T,et al.Protective Effects ofAstragaloside IV against Ovalbumin-Induced Lung InflammationAre Regulated/Mediated by T-bet/GATA-3[J].Pharmacology,2014,94(1-2):51-59.[26]㊀YANG ZC,QU ZH,YI MJ,et al.Astragalus extractattenuatesallergic airway inflammation and inhibits nuclear factorκBexpression in asthmatic mice[J].Am J Med Sci,2013,346(5):390-395.[27]㊀WANG W,JING W,LIU QB.Astragalus Oral Solution AmelioratesAllergic Asthma in Children by Regulating Relative Contents ofCD4(+)CD25(high)CD127(low)Treg Cells[J].Front Pediatr,2018,6(11):1-11.[28]㊀邱镞文,高伟,吴炬,等.黄芪多糖注射液对哮喘患者支气管灌洗液或痰液炎症细胞计数和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36(6):746-749.[29]㊀QU ZH,YANG ZC,CHEN L,et al.Inhibition airway remodelingan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Smad signaling pathway byastragalus extract in asthmatic mice[J].Int J Mol Med,2012,29(4):564-568.[30]㊀YANG ZC,YI MJ,RAN N,et al.Astragalus extract inhibits TGF-beta1-induced EMT of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 and airwayremodeling in asthmatic mice[J].Int J Clin Exp Med,2016,9(2):1281-1289.[31]㊀李培培,曾军,冯晓丽,等.黄芪多糖注射液对哮喘患者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26(1):130-132. [32]㊀张莉.黄芪注射液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呼吸状态及免疫调节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6,20(9):1750-1753.[33]㊀CHEN SM,TSAI YS,LEE SW,et al.Astragalus membranaceusmodulates Th1/2immune balance and activates PPARγin a murine-asthma model[J].Biochem Cell Biol,2014,92(5):397-405. [34]㊀WANG W,LIU QB,JING W.Astragalus membranaceus improvestherapeutic efficacy of asthmatic children by regulating thebalance of Treg/Th17cells[J].Chin J Nat Med,2019,17(4):252-263.[35]㊀ZHAO FD,DONG JC,XIE JY.Effects of Chinese herbs forreplenishing shen and strengthening qi on some indexes of neuro-endocrino-immune network in asthmatic rats[J].Zhongguo ZhongXi Yi Jie He Za Zhi,2007,27(8):715-719.[36]㊀ANTUS B.Oxidative Stress Markers in Sputum[J].Oxid Med CellLongev,2016,2016:1-12.[37]㊀李爽,徐丽.黄芪甲苷对哮喘模型小鼠呼吸道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7,39(11):1007-1010.[38]㊀陈书文.黄芪注射液联合西药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重塑及肺功能状态的影响研究[J].陕西中医,2017,38(5):647-649.[39]㊀梅玉霞,付伟,沈毅韵,等.黄芪注射液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8,18(12):2329-2333.收稿日期:2020-06-21。

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在炎症反应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在炎症反应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在炎症反应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申秦颢,肖逸雯,胡瑜,程蓓,罗应伟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昆明650106摘要:组蛋白甲基转移酶(HMTs)介导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在多种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用于治疗癌症、病毒感染等疾病。

HMTs被认为是调节炎症反应的靶分子群之一,分为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MTs)和蛋白质赖氨酸甲基转移酶(PKMTs)。

PRMTs主要包括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PRMT1)、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5(PRMT5)、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2(PRMT2)/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6(PRMT6),PKMTs主要包括SUV39H1、SETDB1、SET8、ZEST同源增强子2(EZH2)等,上述HMTs可通过调节相关信号通路活化、Tregs细胞分化等途径参与骨关节炎、肺炎、子宫内膜炎、结肠炎、脑脊髓炎、血管炎、神经炎性疾病、牙髓炎、腹膜炎和肝炎等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为多种炎症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

关键词: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甲基化修饰;炎症反应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1.11.026中图分类号:R39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21)11-0099-05翻译后修饰是指蛋白质在合成之后发生的共价修饰,是蛋白质动态反应以及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同时也是细胞信号调控的重要靶点。

组蛋白甲基化修饰是翻译后修饰的一种,由组蛋白甲基转移酶(HMTs)所介导。

HMTs分为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MTs)和蛋白质赖氨酸甲基转移酶(PK⁃MTs),具有位点特异性,并在多种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炎症是人体消除有害刺激的基本防御反应,但长期慢性炎症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包括癌症、动脉粥样硬化、关节炎和牙周炎等。

近年来HMTs与炎症反应之间的相关性得到了人们的重视,然而其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对HMTs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为深入研究HMTs在炎症反应中的生物学作用提供依据。

肝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TERT_mRNA_及血清Ang-2_和ICAM-1_水平临床意义探讨

肝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TERT_mRNA_及血清Ang-2_和ICAM-1_水平临床意义探讨

∗基金项目:上海市医药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编号:201901151)作者单位:202150上海市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消化内科(赖华梅,杨玉健);教学办公室(王俊)第一作者:赖华梅,女,40岁,医学硕士,主治医师㊂E-mail: lhm198304@通讯作者:王俊,E-mail:wj20171130@ ㊃肝衰竭㊃肝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TERT mRNA及血清Ang-2和ICAM-1水平临床意义探讨∗赖华梅,王俊,杨玉健㊀㊀ʌ摘要ɔ㊀目的㊀初步探讨肝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人瑞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及血清血管生成素-2 (Ang-2)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㊂方法㊀2019年1月~2021年5月我院诊治的74例肝衰竭患者ʌ亚急性肝衰竭(SALF)13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39例和慢性肝衰竭(CLF)22例ɔ和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分离并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hTERT mRNA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ng-2和ICAM-1水平㊂结果㊀肝衰竭组PBMC hTERT mRNA㊁血清Ang-2和ICAM-1水平分别为(0.9ʃ0.3)㊁(1344.6ʃ55.3)ng/L和(540.2ʃ22.4)ng/ml,显著高于健康人组ʌ分别为(0.4ʃ0.1)㊁(1062.5ʃ36.2)ng/L和(167.3ʃ15.6)ng/ml,P<0.05ɔ;SALF患者PBMC hTERT mR-NA㊁血清Ang-2和ICAM-1水平分别为(1.5ʃ0.6)㊁(1507.8ʃ38.2)ng/L和(647.3ʃ26.2)ng/ml,显著高于ACLF患者ʌ分别为(1.2ʃ0.4)㊁(1398.6ʃ35.8)ng/L和(582.7ʃ24.1)ng/ml,P<0.05ɔ或CLF患者ʌ分别为(0.7ʃ0.2)㊁(1280.5ʃ46.3) ng/L和(468.9ʃ20.3)ng/m,P<0.05ɔ;经过1~3m治疗,SALF组死亡3例,ACLF组死亡5例,CLF组死亡4例㊂结论㊀肝衰竭患者PBMCs hTERT mRNA及血清Ang-2和ICAM-1水平显著升高,它们可能为判断肝损伤程度提供客观依据,值得进一步研究㊂㊀㊀ʌ关键词ɔ㊀肝衰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人瑞粒酶逆转录酶;血管生成素-2;细胞间黏附分子-1㊀㊀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3.06.021㊀㊀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hTERT mRNA and serum Ang-2and ICAM-1levels in 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㊀Lai Huamei,Wang Jun,Yang Yujian.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Chongm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Medical College of Health,Shanghai200000,China㊀㊀ʌAbstractɔ㊀Objective㊀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mRNA and serum angiopoietin-2(Ang-2)and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levels in 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LF).Methods㊀74patients with LF,including subacute liver failure (SALF)in13cases,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in39cases and chronic liver failure(CLF)in22cases,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between January2019and May2021,and30healthy individuals who had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PBMC hTERT mRNA was assayed by PCR,and serum Ang -2and ICAM-1levels were detected by ELISA.Results㊀The PBMC hTERT mRNA,serum Ang-2and ICAM-1levels in patients with LF were(0.9ʃ0.3),(1344.6ʃ55.3)ng/L and(540.2ʃ22.4)ng/ml,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0.4ʃ0.1), (1062.5ʃ36.2)ng/L and(167.3ʃ15.6)ng/ml,respectively,P<0.05]in the healthy control;the PBMC hTERT mRNA,serum Ang-2and ICAM-1levels in patients with SALF were(1.5ʃ0.6),(1507.8ʃ38.2)ng/L and(647.3ʃ26.2)ng/ml,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1.2ʃ0.4),(1398.6ʃ35.8)ng/L and(582.7ʃ24.1)ng/ml,respectively,P<0.05]in patients with ACLF or[(0.7ʃ0.2),(1280.5ʃ46.3)ng/L and(468.9ʃ20.3)ng/m,respectively,P<0.05]in patients with CLF;at the end of one to three month treatment,three patients with SALF,five patients with ACLF and four patients with CLF died in our series.Conclusion㊀The PBMC hTERT mRNA as well as serum Ang-2and ICAM-1levels in patients with LF increase,which might be helpful in judging the severity of the entity and warrants further clinical investigation.㊀㊀ʌKey wordsɔ㊀Liver failure;Human telomerase reversetranscriptase mRNA;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Angiopoietin-2;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㊀㊀肝衰竭是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㊁解毒㊁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障碍,出现以黄疸㊁肝性脑病和凝血功能障碍等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1],其病死率高达60%~80%㊂临床上,往往出现全身各种并发症,如感染㊁消化道出血和肝性脑病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㊂因此,早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㊂端粒酶是一种RNA依赖性DNA聚合酶,能合成端粒末端重复序列,在维持细胞增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㊂端粒酶包含功能性人端粒酶RNA(human telomerase RNA,hTR)和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催化亚单位,后者是端粒酶发挥作用的活性成分㊂细胞hTERT mRNA水平与端粒酶活性密切相关[3]㊂有报道显示,肝衰竭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和细胞黏附分子水平有显著变化[4,5],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作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一员,通过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粘附和信息传递,在肝损伤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6]㊂血管生成素-2(angiogenin-2,Ang-2)可调节内皮细胞的生理功能,有利于血管生成[7]㊂本研究检测了肝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hTERT mRNA 水平及血清Ang-2和ICAM-1水平变化,以期为临床判断病情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㊂1㊀资料与方法1.1病例来源㊀2019年1月~2021年5月我院诊治的肝衰竭患者74例,男性45例,女性29例;年龄为30~75岁,平均年龄为52.7ʃ6.3岁㊂诊断符合‘肝衰竭诊治指南“[8]的标准,其中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SALF)13例,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39例和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CLF)22例;乙型肝炎37例,丙型肝炎12例,酒精性肝硬化17例,药物性肝损伤8例;早期23例,中期35例,晚期16例㊂排除标准:(1)存在血液系统疾病;(2)合并恶性肿瘤;(3)伴有精神疾病㊂另选择同期于我院体检的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为30~75岁,平均年龄为51.8ʃ6.5岁㊂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㊁通过㊂1.2治疗方法㊀给予血制品㊁利尿和抗生素治疗㊂给予异甘草酸镁(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942)15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给予腺苷蛋氨酸(重庆药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667)1000mg 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㊂持续治疗4~8w㊂1.3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hTERT mRNA检测㊀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3mL,肝素抗凝,4ħ2000 r/m离心15min,-80ħ保存待测㊂提取细胞RNA,将沉淀的RNA干燥,溶解RNA,测定260~280吸光值,计算RNA含量,并用其合成cDNA;引物构建:端粒酶hTERT引物从LternetGenBank中调出hTERT mRNA全基因系列,应用软件设计引物,上游引物为5ᶄ-TATGcC GTG GTC CAG AAGG-3ᶄ,下游引物为5ᶄ-GCG TGGCTG AGG TGA GGTCT-3ᶄ㊂扩增长度为328bp,内参照上游引物为5ᶄ-GAT TGC CTC AGG ACATTT CTG-3ᶄ,下游引物为5ᶄ-GCG TGG GTG AG TGAGGT CT-3ᶄ㊂扩增片段长度为690bp;cDNA合成:使用RT-PCR试剂盒逆转录合成cDNA,每个反应体系中加入总RNA1μL,加入2ˑbuffer5μL,Mg-SO42μL,dNTPs0.5μL,逆转酶(AMV)0.5μL,oligod -T150.5μL,RNase-inhibitor0.25μL,dd.H2O 0.25μL㊂将上述反应物放入PCR仪65ħ1min, 30ħ5min,30ħ~65ħ15~30min匀速升温,65ħ30min,98ħ5min,5ħ5min,将合成好的cDNA存于-20ħ备用;内参照定量PCR:在PCR反应体积中吸取cDNA1μL,加入dd.H2O9.5μL,10ˑbuffer 1.25μL,dNTP1μL,Taq酶0.1μL,hTERT-R 0.1μL,hTERT-f0.1μL㊂放入PCR仪内扩增,反应条件为93ħ预变性3min,94ħ45s,57.6ħ1min, 72ħ1min,共35个循环;PCR产物鉴定:取10ˑbuffer1h,将TERT mRNA的PCR产物在20g/L的琼脂糖凝胶中电泳,在紫外凝胶扫描仪观察拍照,并存入1D Kadak成像分析系统,计算出端粒酶hTERT mRNA水平㊂1.4血清Ang-2和ICAM-1水平及血生化指标检测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ng-2和ICAM-1水平(上海哈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生化指标和血氨水平(深圳市希莱恒医用电子有限公司)㊂1.5统计学分析㊀应用SPSS Statistics21.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对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ʃ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㊂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㊀结果2.1两组PBMCshTERT mRNA及血清Ang-2和ICAM-1水平比较㊀肝衰竭组PBMCs hTERT mRNA 及血清Ang-2和ICAM-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组(P<0.05,表1)㊂表1㊀两组PBMC hTERT mRNA及血清Ang-2和ICAM-1水平(xʃs)比较例数hTERTmRNAAng-2(ng/L)ICAM-1(ng/ml)肝衰竭740.9ʃ0.3①1344.6ʃ55.3①540.2ʃ22.4①健康人300.4ʃ0.11062.5ʃ36.2167.3ʃ15.6㊀㊀与健康人组比,①P<0.052.2不同类型肝衰竭患者PBMC hTERT mRNA及血清Ang-2和ICAM-1水平比较㊀SALF组PBMCs hTERT mRNA及血清Ang-2和ICAM-1水平显著高于ACLF组或CLF组,而ACLF组PBMCs hTERT mRNA及血清Ang-2和ICAM-1水平显著高于CLF 组(P<0.05,表2)㊂表2㊀不同类型肝衰竭患者PBMC hTERT mRNA 及血清Ang-2和ICAM-1水平(xʃs)比较例数hTERTmRNAAng-2(ng/L)ICAM-1(ng/ml) SALF13 1.5ʃ0.6①1507.8ʃ38.2①647.3ʃ26.2①ACLF39 1.2ʃ0.4②1398.6ʃ35.8②582.7ʃ24.1②CLF220.7ʃ0.21280.5ʃ46.3468.9ʃ20.3㊀㊀与其他两组比,①P<0.05;与CLF组比,②P<0.05 2.3不同类型肝衰竭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㊀经过1~3m治疗,SALF组死亡3例,ACLF组死亡5例,CLF组死亡4例;各组肝功能指标变化见表3㊂表3㊀不同类型肝衰竭患者肝功能指标(xʃs)比较例数TBIL(μmol/L)INR ALB(g/L)血氨(μmol/L) SALF治疗前13447.26ʃ56.7 2.1ʃ0.330.1ʃ4.8376.5ʃ42.1治疗后1032.7ʃ4.5 1.3ʃ0.535.8ʃ6.260.8ʃ10.1 ACLF治疗前39339.8ʃ54.6 2.2ʃ0.530.2ʃ4.9341.2ʃ36.7治疗后3423.7ʃ5.8 1.2ʃ0.332.6ʃ5.444.5ʃ25.8 CLF治疗前22350.9ʃ47.2 2.2ʃ0.727.7ʃ4.6303.5ʃ30.4治疗后1825.4ʃ2.6 1.2ʃ0.130.5ʃ5.153.2ʃ7.43㊀讨论肝脏具有合成㊁解毒㊁代谢㊁排泄和生物转化等重要功能,对人体的健康运行至关重要㊂但由于酒精㊁药物㊁病毒感染等因素导致肝脏损伤,进而导致肝脏多发性功能障碍或失代偿㊂肝功能衰竭的发展是危险和迅速的,且伴随高并发症和高病死率㊂因此,早诊断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9,10]㊂激活的端粒酶可以以端粒的3末端为引物,合成端粒末端的重复序列,维持端粒的长度,使细胞获得增殖能力㊂人类端粒酶由功能性RNA成分(hTR)和hTERT组成[11]㊂hTERT是一个单拷贝基因,将hTERT基因转染端粒酶阴性的正常细胞可激活端粒酶活性,且在胚胎发育早期体细胞具有端粒酶活性[12,13]㊂报道显示,外周血hTERT mRNA可反映肝细胞增生状态[14]㊂Ang-2作为一种强大的促炎症因子,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能破坏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参与血管的形成和重建,增加血管的通透性[15],被认为是内皮功能障碍的标志之一㊂Ang-2通过激活NAPDH氧化酶刺激氧化应激,加重急性炎症反应㊂另一方面,Ang-2还可通过激活内源和外源物质诱导多种组织和细胞凋亡,并具有促炎症㊁促氧化应激和凋亡等重要的功能㊂ICAM-1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可引起白细胞粘附,增加血管阻力,损伤组织细胞,引起肝微循环障碍,进而影响肝细胞的营养和供氧,损害肝功能,引起休克和急性肝衰竭[16]㊂本研究结果显示,肝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TERT mRNA水平及血清Ang-2和ICAM-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提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TERT mRNA水平及血清Ang-2和ICAM-1水平参与了肝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㊂同时本研究发现,SALF患者PBMCs hTERT mRNA及血清Ang-2和ICAM-1水平显著高于ACLF患者或CLF患者, ACLF患者PBMCs hTERT mRNA及血清Ang-2和ICAM-1水平显著高于CLF患者,提示在不同类型肝衰竭患者它们的变化可能不同㊂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TERT mRNA水平及血清Ang-2和ICAM-1水平越高,肝衰竭病情可能更重㊂根据肝衰竭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不同,‘肝衰竭诊治指南“将其分为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㊁SALF㊁ACLF和CLF㊂在我国,SALF㊁ACLF和CLF较为常见,而在诊断肝衰竭的指标中,TBIL㊁INR㊁ALB㊁血氨等实验室指标为常规检查项目,能够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肝损伤程度,与肝衰竭患者预后相关㊂本研究三组肝衰竭患者诊断明确,都达到了诊断标准㊂经过综合治疗,大部分患者获得治愈或病情控制,少部分患者死亡㊂肝衰竭时肝细胞被破坏,肝功能受到损伤,从而导致代谢障碍,故TBIL㊁INR㊁ALB㊁血氨水平升高㊂CLF是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肝功能进行性减退,肝纤维化严重,肝细胞功能丧失,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故血清ALB水平较低[17]㊂经过治疗,三组大部分患者TBIL㊁INR㊁血氨水平均降低,ALB水平升高,说明综合治疗有效㊂异甘草酸镁是甘草酸的手性异构体,可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肝功能,并可稳定肝细胞膜,而腺苷蛋氨酸可通过诱导肝细胞有丝分裂,促进肝细胞再生,并可抑制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保护线粒体,从而保护肝细胞,两种药物联合具有协同作用,可改善肝功能[18]㊂综上所述,肝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TERT mRNA水平及血清Ang-2和ICAM-1水平显著升高,临床可结合以上指标的变化早期对肝衰竭患者病情进行判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㊂本研究属于单中心观察,例数尚少,病因分散,病情分期不一,可能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的偏倚,这些都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论证㊂ʌ参考文献ɔ[1]Keila R,Srivaths P R,Leyat T,et al.Regional citrate anticoagu-lation for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Plos One,2017,12(8):e0182134. [2]Wen Y,Peng S F,Fu L,et al.Serum levels of miRNA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virus-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2018,17(2):126-132.[3]Martinez-Sanchiz C,Garcia-Olmo DC,Picazo-Martínez MG,etal.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value of the detection of hTERT mRNA in renal tumors.Urol Oncolo,2019,37(10):749-757.[4]王开霞,郑超,张景豪,等.清热解毒凉血方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小鼠模型的效果及机制.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35(12): 2765-2771.[5]Tian YQ,Zhou N,Jiang YF,et al.Curative efficacy of granulocyte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in combination with entecavir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virus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t early stage and its influences on levels of AngⅡ,TNF-α,and IL-10.China Medi Herald,2018,15(17):139-142.[6]张昌惠.结肠癌患者体内MMP-9㊁ICAM-1㊁Ang-2和VEGF表达与侵袭转移的相关性研究.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8,25(9):1356-1359.[7]Lan J,Wang L,Wang S,et al.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ANG-2,Gal-3and BNP levels and cardiac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Acta Medica Mediterranea,2020,36(3):1599-1603.[8]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22(2):164-171.[9]Xue R,Duan Z,Liu H,et al.A novel dynamic model for predic-ting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virus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Oncotarget,2017,8(65):108970-108980.[10]Sole C,Sola E.Are we ready to evaluate adrenal function inpatients with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an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20,18(5):1040-1042.[11]Fu X,Shen C,Wang H,et al.Joint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hTERT mRNA in both peripheral blood and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of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Bmc Cancer,2017,17(1):479.[12]Li M,Sun LS,Feng CM,et al.Diagnostic value of detec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mRNA and four tumor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Cancer Res Clin, 2019,31(4):245-249.[13]Garcia-Olmo DC,Contreras JD,Picazo-Mana G,et al.Potential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erioperative levels of mRNA in plasma from patients with cancer of the larynx or hypopharynx.Head Neck, 2017,39(4):647-655.[14]Louise S,Walter S,Volker S,et al.Telomerase activity,TERTexpression,hTERT promoter alterations,and alternative lengthening of the telomeres(ALT)in meningiomas-a systematic review.Neurosurg Rev,2020,43(3):903-910.[15]汤娜娜,王晓燕,张石玉,等.血管生成素2在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9,24(2):171-173.[16]陈曦,胡冬,吴丹,等.慢性乙肝患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P-selectin㊁ICAM-1与病情变化的相关性研究.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8,24(24):2153-2157.[17]Antipass A,Austin A,Awad S,et al.Evaluation of liver functiontests and risk score assessment to screen patients for significant liver disease prior to bariatric and metabolic surgery.Obes Surg,2020, 30(7):2840-2843.[18]Yao J,Li S,Zhou L,et al.Therapeutic effect of double plasma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 and sequential half-dose plasma ex-change in patients with 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J Clin Apher,2019,34(4):392-398.(收稿:2022-10-24)(本文编辑:刘波)。

肺炎支原体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制及糖皮质激素的治疗作用

肺炎支原体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制及糖皮质激素的治疗作用

肺炎支原体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制及糖皮质激素的治疗作用蔡金龙;曲书强【摘要】Mycoplasma pneumonia (MP) is one of common pathogens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children. In recent years, the incidence of MP pneumonia (MPP) shows a trend of increasing. The report of severe refractory MPP was more and more. Glucocorticoids has anti-inlfammatory, anti-allergic and restraining immune respons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is the most effective anti-inlfammatory drug currently. In this paper, pathogenesis of the 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by MP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glucocorticoid were reviewed.%肺炎支原体是引起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

近年来肺炎支原体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呈增加的趋势,并且重症、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报道也越来越多。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及抑制免疫反应等药理作用,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炎药物。

文章就肺炎支原体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制及糖皮质激素的治疗作用进行综述。

【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3页(P597-599)【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糖皮质激素【作者】蔡金龙;曲书强【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正文语种】中文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 MP)是引起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气管高反应 DNA结合区 第一秒用力呼气量 糖皮质激素受体 GC反应单元 糖皮质激素受体0t 亚单位 糖皮质激素受体B 亚单位 免疫原区 白细胞介素 激素结合区 核因子.KB 辅助性T淋巴细胞 激素抵抗型哮喘 激素敏感型哮喘 活化蛋白一1 糖皮质激素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 干扰素 地塞米松
米松(dexamethasone,DXM)等不同T预因素刺激,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和免疫细
胞化学的方法检测受试者血浆、培养上清蒗中IL.6水平和PBMCs中糖皮质激素
受体a哮喘患者外周血浆中1L-6水平明显增
高(P<0.01);哮喘患者PBMCs在无炎性刺檄,TNF.o、IL.2、IFN-q单一细胞因
核因子.K B
免疫球蛋白E 生物素卵白素复合物

安徽戮科大举硕士论文
DAB DC E FVC N
3,3’一diarninobenzidined Dendfitic cell Eosinophil Forced vital capacity Neutrophil
二氨基联苯胺 树状突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用力肺滔量 中性粒细胞
本人完全了解安徽医科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 留学位论文玎向陵家t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j-版和纸质版,有权 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魂:论文进入学控图书馆被查嘲,确 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 }【: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厉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沦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技墩得的研究 成果。掘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泉。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 献均已存论文n]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棒日期:一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响,姒及这种影响与糖皮质激素受体哑单位表达之间的关系。
安徽医利大学硕士论文
方法
本研究按照中华医学会2002年《全国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和既定的
排除标准,收集治疗前分级为中、重度持续的哮喘病人,按性别、年龄匹配【F常
对照者,采集受试者外周静脉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PBMCs,于5%C02,37℃
体外培养24、48小叫,在一定细胞浓度F,分别给予TNF.Ⅱ、IL.2、IFN—q、地塞
安徽医科大学硕士论文
英文缩略词表
BHR DBD FEVl GR GRE GR旺
GR 0
ID IL LBD NF.KB Th SR SS AP一1 GC
PBMC
TNF IFN
DXM
NF.KB
IgE
ABC
Bronchial hyperresponsiveness DNA binding domain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lucocorticoid response elements Glucocorticoid receptor-a subunit Glucocorticoid receptob B subunit Iimmunogenic domain Interleukin Ligand binding domain Nuclear factor-K B
学位沦文作者躲杠取瓤
r11期:舯1.6.f
导 隧艮

举,乞& 轧 西
IlIJU
安徽医科大学碰十论文
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功能学变化与糖 皮质激素受体亚单位表达
摘要
背景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多种炎性细胞和细胞组分其同参与的 气道慢性炎症.淋巴细胞厦其细胞因子在其中发挥重要作,I{j。树状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摄取抗原信息后,在细胞因子协助下呈递抗原,诱导ThO细胞(Helper T lymphocyte)分化,导致Th2细胞反麻性增高,同时伴有Tlll细胞反应性降低, 增高的Th2细胞因子作用于免疫球蛋白E(hnmunoglobulin E, TgE)、嗜酸性粒 细胞(Eosinophil,E)、肥大细胞等环节,诱使气道高反应和哮喘发作。细胞因子 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十分复杂,涉及过敏源种类、哮喘病程时相、细胞凶子问相互 作用、细胞因子表达量和比例的变化等诸多问题,相关研究结果也存在一些抵触 与矛盾。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效果肯定,目|ji『已知激素发挥抗炎作用除r通过结 合糖皮质激素受体(Olucncorticoid receptor,CaR),作用于DNA靶序列上糖皮质 激素受体反应单元(Glueocorticoid response elements,GRE)调节炎性介质转录外, 还存在GR与其他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交互作用来抑制炎性因子表达这 一机制。现已证实,糖皮质激素受体有两种亚单位形式:GRa和GR口。目自i认为 GRa是介导激素生理作用的主要形式,而GR p是ORa发挥生理作用的内源性拈 抗因子,可能在激素抵抗型哮喘(Steroid—resistant asthma,SR)发病巾起重要作用。
Helper T lymphocyte Steroid.resistant asthma
Steroid—sensRive asthma Active protein一1 Glucoconicoids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Tumo necrosis factor Interferon Dexamethasone Nuclear factor-K B Immunoglobulin E Bvidin.biotin·complex
强的
探讨肿瘤坏死耀子m(Tumor necrosis factor-ct,TNF-a)、自介素-2
(interlet出in-2,IL-2)、于扰索一8(Interferon-a,IFN一8)及典之间相互作用对哮喘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alear cells,PBMCs)功能学的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