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活方式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研究生考试答卷封面

考试科目:________________考试得分:________________

院别: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

考试日期:年月日

本文主要是通过逐步递进的形式,分别剖析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及绿色生活方式各自的深层意义,并且讨论了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绿色生活方式的联系以及重要性,还结合本专业课题讨论水污染控制对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绿色生活方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水污染控制

摘要 (Ⅰ)

1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定义 (1)

2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及方法 (1)

2.1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 (1)

2.2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法 (1)

3环境友好型社会与绿色生活方式的关系 (2)

3.1 绿色生活方式的定义 (2)

3.2 绿色生活方式的几个方面 (2)

3.3 通过绿色的生活方式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3)

4本专业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系 (3)

5结论 (4)

6参考文献 (5)

1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定义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百度百科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定义,为了更加深入详细的了解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我决定将其拆分为4个词汇:环境、友好、社会、建设。

环境友好是社会建设的定语,建设是目标,一切的形势政策都是为了最终能够促进社会的建设,促进社会向前发展。再细分,友好是环境的定语,即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追求高指标的GDP,我们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资源为代价来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高消费,我们要追求的是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因此是友好的环境;

社会是建设的定语,建设是社会的目标,社会是什么?社会是由许多个体汇集而成的有组织有规则或纪律的相互合作的生存关系的群体。因此建设不是一个人在努力而是整个国家的人都在出工出力,建设是整个社会人做出努力的目标或者说是追求,人人做出贡献是为了什么,为的就是能够使自己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国家越来越富强,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富强就是建设的意义所在,因此是社会的建设。

2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及方法

2.1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

在人类发展的绝大部分时段里,人口增长的速度是极为缓慢的。然而在最近两个世纪里,人口由10亿增加到了60亿。2015年中国已达到了13.6亿。人口向自然界索取的速度超过了自然生物生长的速度,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和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自然界生物的补给、再生和增殖正在超负荷运转,长此下去,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1]。

2.2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法

2.2.1协调好人口与自然的关系

加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必须认真协调好人口与自然的关系。人口寓于自然之中,是自然中的主体。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人口是开发自然的重要力量和动力。人口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及其分布等都对自然产生重要影响。

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已经超负荷运载,因此除要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质量外,还要进一步强化对大自然的关爱意识,坚持预防为主,认真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对潜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和减缓措施。当灾难来临时,能够在

第一时间采取最为有效的措施。

2.2.2处理好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自然资源绝对总量大、人均相对量小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也是我国人口与资源关系的本质特征。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人们过去那种漫无节制的开发与消费行为的反思和纠正,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自身及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的深切关护[2]。

中国要在21世纪头20年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拥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资源基础来保障。为此,国家对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应适时地进行调整,坚持内外结合和效率优先的原则,鼓励和扶持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绿色产品经济,建设工业生态系统,节约使用水、土地、能源和各种原材料,最大限度地满足人口再生产对资源的需求,保障国家中长期可持续发展。

2.2.3处理好人口与科技的关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当今国际激烈竞争的格局中,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因此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形成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3]。

通过理论和科技创新,大力进行科学研究,发展资源产业,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建立跨行业、跨大科技单位的协调和协作新机制,不断降低物耗,集约利用资源,建立低消耗高产出的科学的物资生产体系,实现人口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友好型社会与绿色生活方式的关系

3.1 绿色生活方式的定义

绿色生活方式指以通过倡导居民使用绿色产品,倡导民众参与绿色志愿服务,引导民众树立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人们在充分享受绿色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履行好应尽的可持续发展责任的方法,实现广大人民按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方式生活。3.2 绿色生活方式的几个方面

3.2.1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

我国的粮食浪费特别是餐桌上浪费之大非常惊人,中国人在餐桌上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 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对比,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因此,对每个公民来讲,应该要尽到厉行节

约,防止浪费,保护环境的义务[4]。

3.2.2 减少纸张和一次性塑料袋的消耗

节约纸张,回收废纸可以大大降低原材料的消耗。塑料结构稳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降解,在自然环境中长期不分离。废塑料垃圾如不加以回收,将在环境中变成污染物永久存在并不断累积,会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因此,减少纸张和一次性塑料袋的消耗既是对当代人自己的保护又是对后代子孙的保护。

3.2.3 少开车多步行、骑行或乘坐公工交通工具

汽车对环境的影响包括汽车排放的尾气污染空气、汽车制造过程中的污染、汽车噪声和汽车制造过程中的污染等,已经成为影响环境的主要方面。因此,我们平时的日常出行中,多步行、骑行或乘坐公交,少开车。这样做除了既能降低能源消耗,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也有好处。

3.3 通过绿色的生活方式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类基于人地关系调整而创新的社会发展观和文化价值取向。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传统工业文明转向以环境友好为特征的生态文明[5]。

环境问题是人与自然矛盾冲突的结果,是工业化发展道路和以此为基础建立的不恰当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技术模式与制度的产物,所以环境问题是文化观念问题[6]。因此我们提倡绿色生活方式,通过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观念,大家都参与到环保行动中,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更好的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4本专业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00多个城市目前大约有一半的城市缺水。2007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达556.8亿吨,而城市污水处理率只达到49.1%,并且全国2万多家化工企业中,位于长江沿岸的有近万家、黄河沿岸的近3800家[7]。环境隐患无处不在,一旦诱因出现随时有可能引发大范围水污染事件。

作为材化部化学工程系的研究生,我的研究方向是水污染控制,所以我的专业与本次的选题紧密相关。从本专业出发对水污染治理基本的对策是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强重点流域监护与治理,加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保护水环境,加大水源地保护,防止对水源地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