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项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正在激励着全国人民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而上下一心,团结奋斗。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作出的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的全局性任务,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与发展方向。
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作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古老的中华民族,节约理念深入人心,节约之风代代相传。
共和国走过的58年光辉历程,无不有力地证明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对社会主义中国迅速崛起的巨大作用。
节约,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深谋远虑,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未雨绸缪之举。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为国家的中长期发展制定了一项宏伟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简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意义和基本措施
简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意义和基本措施前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本文主要从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及其意义和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个方面着手认识这一重大战略政策。
并在最后提出大学生应当在这方面如何表现。
正文: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述(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我国资源相对紧缺,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约束,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目标的实现。
我国资源利用问题非常突出。
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个问题是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从工业能源效应来看,目前我国8个主要耗能工业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以上;我国粮食作物的平均水分生产率约为每立方米水产出1公斤粮食,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 25%;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约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我国节能型居住建筑仅占全国城市居住建筑面积的3.5%,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 3倍。
第二个问题是,近年来我国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增大。
我国单位GDP能耗从2002年开始又出现增长趋势,尤其是电力消费增长快于GDP增长,资源的约束矛盾不断加大。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的前提下,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通过健全机制、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宣传教育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支撑全社会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
在这里,“节约”有两层涵义:一是杜绝浪费,即要求我们在经济运行中减少对资源消耗的浪费;二是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的、甚至更多的财富。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既要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并且能够尽量循环利用,又要保证全社会较高的福利水平。
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实质上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和长远战略方针。
二: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1、是由我国人均资源较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我国虽然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水平的1/3、1/4、1/5、1/10和1/22,是世界上人均资源占有水平较低的资源小国之一,资源相对不足、环境较弱,众多人口对有限资源的压力将愈来愈大。
(2).我国条件复杂,资源种类齐全,但资源质量不高,自然生产力低。
(3).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之间不匹配,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
(4).后备资源供给不足,潜伏着更大的资源危机。
如果不能在方面强化投入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石油、天然气、将严重衰竭。
总之,我国人口持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供水能力紧张,能源紧缺愈加深重,不足,后备资源基础薄弱,资源迅速扩大,各类资源供应长期紧缺,是我国人口与资源、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矛盾的基本格局,资源短缺将长期成为遏制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对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解
对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解近几十年来,全球对环境的保护日益重视。
特别是在地球变暖、气候变化、自然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之际,把绿色理念引入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对“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概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首先要搞清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什么。
总的来说,它指的是一种社会发展模式,其特点是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建设和运行,以及通过科学管理环境资源,减少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冲突。
有鉴于此,一个环境友好型社会首先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从理论上探索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想。
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人类基于良好的环境把握生态发展的规律,以及提出积极的、可持续的和长期的生态社会发展路径。
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探讨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方法,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计划。
第二,实施政策措施,以环境友好推动社会发展。
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要从理论上构想,还需要积极地采取政策措施。
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推动社会各方面努力,使环境友好意识深入人心。
一方面,要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条件,另一方面,要实施节能减排等政策措施,保护环境、减缓气候变化。
第三,采取人们能够接受和支持的措施。
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政策措施不可能仅仅靠政府一方,而必须求助于社会各方面,以学术、文化、思想咨询等方式,把环境友好的理念融入社会、把人们的环境友好意识培养出来,使之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同时还要注重政策制定的可接受性、可持续性和可实施性,以便获得人们的大力支持。
最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长期工程。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它要求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不断科学研究和协调解决环境问题,积极探索一种能满足人们需求与环境保护共存的发展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应发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及社会组织的依托作用,强化规划、组织、管理、协调和执行,切实提高社会绿色文明素质,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专家观点
▪ 冯培恩: ▪ 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0.8吨好纸,可以少砍17
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 还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资源,减少35% 的水污染。 ▪ 各级政府应扮演这样的角色:高度重视再生 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制定各类 废旧资源的收集、运输、处置、回收利用管 理办法和规定,使各类废旧物质得到最大限 度的回收利用或妥善处置,避免环境污染和 危害的发生
▪ 3、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惩制约经 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自下而上和发展。
▪ 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所走的都是粗放 型增长的路子,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 济发展慢,资源的供求矛盾不是很明显。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地经济发展步 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资源稀 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软 肋”。
这种资源的短缺又和资源的严重浪费、低效使用并存。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只有建设节约型社会才是惟一的出路 。
世界银行看中国
▪ 世界银行公布了的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技援 项目的一篇政策建议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的资源 利用效率(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资源消耗)低于国 际水平。
▪ 这篇名为《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点和建议 》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尽管这种“低效”部 分是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造成的(尤其是生产和出 口资源密集型商品),但其资源利用率提高的空间 还很大。另外,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其经济 结构也将发生转变,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将有助于 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更加可持续、对环境更加友好 。
▪ 潘家铮: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惟一出路 ▪ 世界各国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应该
是共同的方向,节约应该是全人类的美德。但对于中国来 说,这一点尤其显得重要和紧迫。
我国是人多而物不博。现在发展水平还很低,人均GDP仅 为发达国家的十几分之一,还需要大力迅猛发展。中国人 口已达13亿,占全球1/5,高峰将达16亿或更多,而主要资源 耕地、水、能源、各种矿产按人均计,都列在世界最后 列。例如人均耕地仅1亩多,为世界平均的1/3,还在不断减 少,要养活自己难度极大。如果有1/10的粮食要进口,就会 压垮世界粮食市场。又如石油,为世界平均的1/10,如果中 国按美国现在的标准消费,每年需50亿吨以上,全世界生 产的石油都给中国用也不够。其他如水和重要的矿产资 源现在都已面临危机,如没有远虑,前景十分危险。另外, 中国的环境也不容许这样消耗下去。
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特征?
•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以环境友好为特征的新的
人类社会发展形态,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具体表 现形式,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也必然是人与 人基本和谐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必须 符合生态规律,向着有利于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 方向发展,并应用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和方法促 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环境友 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绿色政治制度、环境文化价 值观、绿色科技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素, 也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 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 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
保障。 • 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重 要举措。
【课堂小结】
•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之间, 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的动态平衡。建 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 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 ,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 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Fra bibliotek实现可持续 发展。
消费活动规制在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限 度之内,通过生态环境要素的质态变化形 成对生产和消费活动进入有效调控的关键 性反馈机制,特别是通过分析代谢废物流 的产生和排放机理与途径,对生产和消费 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并采取多种措施降 低污染产生量、实现污染无害化,最终降 低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利影 响。
•
• “环境友好”的概念是动态的和分层次的
。在现阶段,“环境友好”首先应该是社 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荷和影响要达到现 有技术经济条件下的最小化;最终这种负 荷和影响要控制在生态系统的资源供给能 力和环境自净容量之内,形成社会经济活 动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培育环境友好型生态伦理观念
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舆论导向 培育文化氛围
培养消费方式
树立绿色意识
24
三、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2.建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 发展模式的具体体现。坚持生态财富与劳 动财富、人文财富并重,大力推动经济发 展绿色转型,促进代际公平和永续发展。 加强绿色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形成以低 消耗、低污染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 会效益都高的绿色产业体系,走经济发展 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道路。
14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省建设环 境友好型社会以来,环境污染程度得到 了一定控制,污染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 ,但是,环境状况改善并不明显,整体环 境状况仍然严峻。只有加快环境友好型 社会建设,才能有效的改善我省整体环 境状况。
15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2.是我省突破能源资源对经济发展制约的需要
5
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特征
全局性: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 关系全局、涉及长远的战略思想
特
复杂性: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
征
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动态性: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 动态性的概念。
6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7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人口众多 资源匮乏
11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2009年湖南省城市空气污染物浓度年均值示意图
mg/m3 0.16 0.14 0.12 0.1 0.08
SO2二级标准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可吸入颗粒物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摘要: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本文从国家相关政策出发,研究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重点探讨了建设两型社会中应着力解决的几方面重点工作。
关键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经济,生态保护我国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将直接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2005年3月举行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及系列相关举措,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发展目标。
201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建设“两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概论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前者包含了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后者则囊括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定评价指标、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策和完善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等。
两型社会含义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
那么这样的“综改区”,也就是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为核心要素的改革试验区。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
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国家经济结构要面临转型,即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
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全国来说显得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中部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
高三政治《专题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教案 新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高三政治专题5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教案新国际金融危机是一个重大挑战,但积极应对、主动转型、有力行动,也可以转化为推动经济构造调整和开展方式转变的有利机遇。
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立,是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节能减排、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
要把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同优化构造、产业晋级结合起来,实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立的工作力度。
教材链接(1)加强生态环境建立,增加生态环境建立的投资,能有效地扩大国内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能优化经济构造,实现产业构造的优化晋级;能促进节能减排,保障和改善民生,进步人民的生活程度和生活质量。
(2)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立足于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
扩大内需的措施很多。
加强生态环境建立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
(3)事物的联络是普遍的、客观的。
加强生态环境建立与扩大内需之间存在着亲密的联络,把加强生态环境建立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坚持了用联络的观点看问题。
(4)内因是事物变化开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加强生态环境建立,坚持扩大内需重视了内因的作用。
(5)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加强生态环境建立坚持了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6)国家具有经济职能和社会公一一共效劳职能。
加强生态环境建立,坚持扩大内需,说明国家积极履行了经济职能和社会公一一共效劳职能,坚持了对人民负责的原那么。
2.全球应怎样一一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时政连线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事关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各国的繁荣开展。
时政连线国际金融危机是一个重大挑战,但积极应对、主动转型、有力行动,也可以转化为推动经济构造调整和开展方式转变的有利机遇。
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立,是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节能减排、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
要把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同优化构造、产业晋级结合起来,实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立的工作力度。
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
如何建设资源节俭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
要把建设资源节俭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地址。
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节俭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认识,明确建设资源节俭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和政策措施。
明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基本截止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为后辈后辈留下蓝天绿地、碧水青山。
现此刻,我国面对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要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令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二、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耗资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限制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惩限制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自下而上和发展。
因此,建设资源节俭型、,转变经济增加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
可是,建设资源节俭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弘大的系统工程和长远艰巨的任务。
必定兼备考虑,分类推行,着眼于建立长效体系,采用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推进。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友好社会,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可连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节俭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坚持生产发展、生活丰饶、生态优异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一致、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令人民在优异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只要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既能激发百姓热情,又能让百姓的确受惠”的梦想就能够实现。
二、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几个方面,的确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耗资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采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花销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友好与可连续发展。
三、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努力推进资源节俭。
重点是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降低资源耗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要建设节约型经济就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一是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建立一批一流的科技研发机构;大力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原始性创新,着力提高国家和企业选择研发主攻方向、配置研发资源的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二是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整合现有的电子与信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软件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企业等科研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合理利用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建设,形成比较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
三是建立科技创新机制。
出台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抓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作。
四是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重点培育一批专业化服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科技评估和风险投资中介、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形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部门有机结合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环境友好型社会概述
环境友好型社会概述一、基本含义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
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
反过来,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着力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目标则是将生产和消费活动规制在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限度之内,通过生态环境要素的质态变化形成对生产和消费活动进入有效调控的关键性反馈机制,特别是通过分析代谢废物流的产生和排放机理与途径,对生产和消费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并采取多种措施降低污染产生量、实现污染无害化,最终降低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利影响。
二、基本特征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以环境友好为特征的新的人类社会发展形态,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也必然是人与人基本和谐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必须符合生态规律,向着有利于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并应用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和方法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论述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论述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重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将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降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污染,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提高健康水平。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健康有很大危害,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减少这种危害,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3. 增强国家竞争力。
环保产业是未来的朝阳产业,积极构建环保产业体系、开展环保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4. 推动经济转型。
环保产业既可以降低环境成本,又能推动经济转型和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5. 增强社会凝聚力。
环保工作是全社会共同责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和共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将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第三,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人口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中的最大
问题,因此,控制人口,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人口的控制是非常成功的,但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使我们在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方面仍然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环境污染严重,等等。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经济、资源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等新问题、新挑战、新要求,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为了实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不断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在发展观念和发展实践上所实现的深刻转变和战略转型。
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
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地球只有一个,资源、环境极其宝贵。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
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报复我们。
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
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资源并重,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机制,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背景材料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重要途径、工作重点和措施。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推进能源资源节约,明年务必取得明显成效。
①要大力推进以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的技术改造,抓好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降低这些行业的资源消耗水平;②在重点行业、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③同时,要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二、角度分析▲(一)从《经济生活》角度思考1、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平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惩等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集约发展之路。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长效机制。
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3、树立科学的消费观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调节着生产。
消费观念是否正确,它关系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的市场的开拓。
这就要求每个消费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思考1、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弱。
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学院:工学院专业:电气信息类年级:2011级姓名:****学号:****●调查背景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所走的都是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发展慢,资源的供求矛盾不是很明显。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地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软肋”。
由于资源消耗大,资源供应短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资源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利……”在“人的依赖关系”的条件下,人类完全依赖于自然界。
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1、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3、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惩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自下而上和发展。
4、国内资源供需矛盾加剧,资源对外依存度升高.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
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关键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的关系。
同时还要坚持生态善美、整体和谐、合理消费、可持续发展和义利统一的环境道德原则。
●调查目的全面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采,体现大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同时了解周围群众对构建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看法极其做法,关注现实生活中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意见以更好地建设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型社会。
●当前面临的严重问题及原因1、城市大街小巷都提倡垃圾分类处理,可大多数人只是见垃圾筒就扔,根本不在乎垃圾的去向。
火车站、汽车站、网吧等娱乐场所,放眼望去,垃圾随处可见,落实垃圾分类归放的又有多少?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家用电器如潮水般涌入家庭,家用电器频繁、长时间的使用,私家车日益增多,耗费大量资源。
3、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现象尤为严重。
城市用水浪费现象随处可见,集约意识极其淡薄。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部分河流已受严重污染,水产品难以存活,重金属严重超标。
4、每逢农民收获季节,农村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一片,刺鼻、呛人,秸秆资源仍被浪费、不合理排放,更造成环境的污染。
●解决策略★从大范围方面进行预防与治理(一)国家社会综合治理1、确立节约资源的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国家要加强在各个领域增长方式和全面节约管理。
政府要健全和完善资源节约的政策法规和监管体系,制定鼓励节约使用资源的相应政策措施,完善法规标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资源综合利用等情况予以重点检查。
2、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环境产业,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通过发展环境产业,加强“三废”综合利用,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延伸产业链,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增加就业岗位,同时担负起分解者的职能,对无法再次循环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3、重视信息工作,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信息交换平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发达的信息系统之上。
在今天市场中介体系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政府应协助建立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资源节约型信息交换平台,及时发布各类循环经济市场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为各企业间实现废弃物、能量等交换提供信息帮助。
4、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科学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和调节机制,形成合理的资源价格体系,用价格杠杆调节资源利用,改变因资源的低成本、非公开化造成的浪费。
(二)工业污染防治1、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坚决淘汰落后且污染严重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大幅减少单位产品的能耗物耗,污染控制贯穿工业生产全过程。
依据环境容量的大小,合理布局工业园区和建设项目选址。
2、严格控制新污染。
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严格环境准入制度。
纳入建设项目“以新带老”范围的污染治理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实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
(三)城市环境保护1、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
建立环保、水利、卫生、供水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和安全预警机制。
卫生部门、供水部门、环保部门要各行其职,确保饮用水源安全。
2、推广普及清洁能源。
充分利用天然气入衡的有利时机,采取行政与经济手段大力推行使用清洁能源,加大对城区燃煤锅炉和大灶的改造力度,减少城区燃煤耗量,推广利用太阳能。
3、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
强化用车管理,加强机动车路检。
加大清洁燃料汽车的推广,支持车用清洁燃料项目的建设。
(四)生态环境保护1、推进生态城市创建工作。
树立创建生态城市的长远目标,积极开展环境友好企业创建活动。
发展生态经济,建立高效、低耗、低污染的生产体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系。
2、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建设。
因地制宜,全盘考虑,科学论证,健全自然保护区网络和管理体系,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管设施建设,在有效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开发旅游资源。
(五)农村环境保护1、清洁家园。
因地制宜开展以村容村貌为重点的乡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绿化村庄,净化环境、美化村容,着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2、清洁水源。
科学划定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地,增强村民保护水源的意识,完善水源设施,防止水源受到污染,保障农村饮用水源安全。
村民集聚区尽量建设集中供水工程,以利于水源地的统一防护。
3、清洁能源。
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太阳能和其他生物质能源,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小水电。
(六)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环境教育和培训,在各级行政学院开设生态环境保护课程,促进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可持续发展观念。
广泛开展公益性环保宣传,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提高公众环境法制观念和环境维权意识。
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促进形成绿色消费方式。
★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1、减少使用空调,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停止室内电器的待机状态,减少看电视的时间等。
2、从细节做起,不乱扔垃圾,分类处理、合理回收并再次利用。
3、随手关水龙头;拒绝使用含磷洗衣粉减少水资源污染与破坏;建议政府提高价格杠杆调节水费,引发全民节水意识。
4、自觉履行环保义务,不用或少用塑料袋,积极使用绿色、环保的购物袋;建议学校、医院等各大食堂使用一次性碗筷和方便袋。
5、科学处理农作物秸秆,加强科技发展与应用,落实秸秆生物气化技术的利用。
●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放眼看世界,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人类的不合理发展所造成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迫在眉睫。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将接手中国可持续发展发的第一棒!充分认识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提高资源节约意识,履行社会义务。
目前大学生对节约知识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大学生自身的基本素养不够,很多环保,节约知识非常缺乏。
二、尽管我们学校绿树成荫,但在对大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方面力度还是不够。
组织大学生环保的活动缺乏。
三、社会媒体对环保的宣传不够透彻。
提高大学生节约环保意识,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大学生的节约意识,学校要大力支持,高度重视,做宣传教育活动。
并增加相关关于环保、节约的选修课程等手段来增加大学生的环保知识。
为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打下坚实基础。
二、大学生应该注意培养和提高自身素养,提高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热情。
多参加一些义务活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三、大学生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高涨的活力和贡献精神,所以要宣传和开展环保志愿者、资源节约讲座等活动,评选节约环保的先进工作者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结束语建设资源型节约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设资源型节约社会会对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世界地位的提高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深感建设资源型节约社会的紧迫感。
总的来说建设资源型节约社会对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的中国、对所有的中国公民来说既是挑战又是发展机遇,我们应该有信心也必须有信心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资源型节约社会。
参考文献:【1】《道德与文明》2006年03期何锁成河北经贸大学【分类号】:B82-058【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4】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