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合成基因

合集下载

青霉素的研究发展

青霉素的研究发展

青霉素的研究发展一、青霉素的发展1、青霉素的发现青霉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毒性很小又能有效杀菌的抗生素,从其发现到量产经历了14年。

1928年,英国人亚历山大·弗莱明意外地发现了一种能够“溶解”葡萄球菌的霉菌,他把这种霉菌命名为青霉素。

1939年,他将历时10年培养的菌种提供给牛津大学澳大利亚病理学家弗洛里和英国生物化学家钱恩。

1940年,他们完成了制备青霉素结晶体和动物实验。

辉瑞公司第一个盯上青霉素的人叫约翰·史密斯,他1906年加入辉瑞实验室,一直致力于把辉瑞从化学品提供商转型为主要的以研究为基础的制药企业。

1914年,他曾经一度离开辉瑞,加入施贵宝公司负责研发,1919年回到辉瑞。

1930年后,他了解到弗莱明对青霉素的早期研究之后,对其疗效做了进一步的调查。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史密斯接受了美国政府下达的艰巨任务:大规模量产青霉素,以供战时之需。

辉瑞采用其特有的深罐发酵技术完成了任务(由约翰·麦基具体领导),并同时成为世界上首个生产青霉素的公司。

1945年,辉瑞生产的青霉素已经占到全球产量的一半(我国从1953年开始生产青霉素,从当时看,也是紧跟世界的脚步了,到2001年,我国生产的青霉素也超过了全球产量一半,可是辉瑞已经准备关闭其抗生素工厂了),无数在战时负伤感染的人得到拯救。

2.1、青霉素的发展自1940年青霉素投入使用以来,该类抗生素以其疗效确切、对人体细胞毒性小且价格低廉而广泛应用,临床首选于G+球菌所致的感染。

目前,青霉素类抗生素已从抗阳性窄谱品种发展到广谱的品种,按其抗菌作用可分为:①主要抗G+菌的窄谱青霉素,如天然青霉素G、青霉素V,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甲氧西林、氯唑西林、氟氯西林。

②主要作用于G-菌的窄谱青霉素,如美西林、替莫西林。

③抗一般G-杆菌的普青霉素,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仓氨西林。

④抗绿脓杆菌的广谱青霉素,如羧苄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阿洛西林、阿扑西林等。

人教版生物选修3(课后习题)1.3 基因工程的应用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生物选修3(课后习题)1.3 基因工程的应用 Word版含答案

1.3基因工程的应用基础巩固1转基因动物是指( )A.提供基因的动物B.基因组成中转入了外源基因的动物C.能产生白蛋白的动物D.能表达基因遗传信息的动物2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能固氮的水稻新品种,其在环境保护上的重要意义是( )A.减少氮肥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B.减少氮肥生产量,节约能源C.避免因施用氮肥过多引起的环境污染D.改良土壤的群落结构、海华水”,化引起淡水“赤洋,污染环境。

利用现象”“潮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能固氮的水稻新品种,可减少氮肥施用量,避免水体富营养化,保护环境。

3下列哪项不是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主要应用?( )A.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B.生产某些天然药物C.改良农作物的品质D.作器官移植的供体项为动物基因工程技术的重要应用。

4基因治疗是指( )A.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B.对有基因缺陷的细胞进行修复,从而使其恢复正常,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C.运用人工诱变的方法,使有基因缺陷的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后恢复正常D.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把有缺陷的基因切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疗,其基本方法都是把相应的正常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相关细胞中,从而使病人恢复正常。

5科学家运用转基因技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转到大白菜细胞中,培育出抗虫效果很好的优质大白菜,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保护了环境。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抗虫基因中含有终止密码子B.抗虫基因能在大白菜细胞中正常表达C.转基因技术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连接酶和载体D.限制酶识别的序列一定是GAATTC于终止密码子存在,子mRN不同的限制酶识别的序A,上。

载体不是酶。

限制酶有多种列大都不相同。

6以下关于抗病转基因植物成功表达抗病毒基因后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以抵抗所有病毒B.对病毒的抗性具有局限性或特异性C.可以抵抗害虫D.可以稳定遗传,不会变异,毒并不是所有病,也不可以抗虫。

抗病毒基因也会发生变异。

毒7下列不属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取药物的是( )A.从大肠杆菌体内获取白细胞介素B.从酵母菌体内获得干扰素C.利用青霉菌获取青霉素D.从大肠杆菌体内获得胰岛素等如大肠杆菌、酵母菌(胞)中并使,该基因得到高效表达以产生药物,然后通过培养微生物来获得药物的一种技术。

青霉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及其调节机制研究

青霉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及其调节机制研究

青霉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及其调节机制研究青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对许多细菌都具有杀菌作用,是临床常用的抗生素之一。

青霉素的合成过程是复杂的,需要多种酶催化反应,其中关键的酶包括青霉素酰化酶、六氢青霉素去酰化酶、青霉素环化酶等。

本文将就这些关键酶及其调节机制进行探讨。

1. 青霉素酰化酶青霉素酰化酶是青霉素的合成过程中最重要的酶之一,也是青霉素选择性毒性的重要原因。

青霉素酰化酶的作用是将丙酮酸与L-α-氨基己酸缩合成6-氨基青霉素酸,然后将丙酮酸分解成H2O和丙酮,再将6-氨基青霉素酸酰化为青霉素酸。

青霉素酰化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青霉素酰化酶基因表达和调控,该基因的表达受多种因素调控,如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

已有研究表明,醛糖酸代谢中的相应基因对青霉素酰化酶的表达具有调节作用。

2. 六氢青霉素去酰化酶六氢青霉素去酰化酶是青霉素合成途径中的另一关键酶。

其作用是将6-氨基青霉素酸还原成6-氢基青霉素酸,然后将一部分6-氢基青霉素酸氧化成6-羟基青霉素酸,最后将剩余的6-氢基青霉素酸还原为6-氢基青霉素。

六氢青霉素去酰化酶的催化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多种辅酶的参与。

该酶活性的调节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温度、pH值、金属离子、化学试剂等。

已有研究表明,多种代谢产物和信号分子可以对六氢青霉素去酰化酶的活性产生影响,如醋酸、己糖酮等。

3. 青霉素环化酶青霉素环化酶是青霉素合成途径中的另一重要酶。

其作用是将6-羟基青霉素酸环化成青霉素,进而形成半合成青霉素等抗生素。

青霉素环化酶的催化过程也比较复杂,需要多种辅酶的参与。

该酶活性的调节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金属离子、化学试剂、激素等。

已有研究表明,一些代谢产物、抗生素和信号分子可以对青霉素环化酶的活性产生影响,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巴豆酸等。

总之,青霉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对青霉素的产生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这些酶的催化反应需要多种因素的参与和调节,其中包括基因表达、温度、pH值、营养物质、金属离子、化学试剂、代谢产物、抗生素等。

青霉素菌株的培育原理

青霉素菌株的培育原理

青霉素菌株的培育原理青霉素是一种由霉菌产生的抗生素,广泛用于临床医学中的抗感染治疗。

青霉素的生产首先需要培养出高产量的青霉素菌株。

本文将介绍青霉素菌株的培育原理,包括菌株的选育、培养基的选择和优化,以及培养条件的控制等方面。

青霉素菌株的选育是培养高产量青霉素的关键步骤。

选育青霉素菌株主要是通过从自然环境中筛选或基因改造的方法得到的。

自然环境中有很多能产生青霉素的霉菌,如盘尼西林蓝霉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 和秋霉(Penicillium notatum) 等。

这些菌株可以通过传代培养或继代培养得到高产青霉素的菌株。

培养基的选择和优化是培育青霉素菌株的重要步骤。

培养基是提供菌株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基础。

对于青霉素菌株的培养,需要使用一种含有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的培养基。

常用的培养基有复合碳氮盐培养基(complex carbon-nitrogen-salt medium) 和液态发酵培养基(liquid fermentation medium) 等。

在培养基中添加适当的激素和辅酶等物质,可以促进菌株的生长和产生青霉素的能力。

培养条件的控制也是培养青霉素菌株的关键因素。

青霉素的生产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氧气浓度等环境条件。

一般来说,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0-28摄氏度,但不同的菌株可能有不同的最适温度。

pH值通常在5-7之间,过高或过低的pH 值都会影响青霉素的产量。

此外,适宜的氧气浓度也是促进青霉素产量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青霉素的产量在高氧气浓度下会较低,而在较低的氧气浓度下会较高。

除了上述因素外,培养青霉素菌株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培养容器和培养方式的选择也会影响青霉素的产量。

常用的培养容器有培养瓶、发酵罐等,而培养方式包括液态发酵和固态发酵等。

其次,菌株的接种量、培养时间和采样方式等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最后,外界环境的卫生和操作的注意事项也会对菌株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

青霉素菌种选育的新方法

青霉素菌种选育的新方法

青霉素菌种选育的新方法
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但由于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传统的青霉素菌种选育方法已经难以满足临床需求。

因此,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探索新的青霉素菌种选育方法,以提高青霉素的疗效和治愈率。

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为青霉素菌种选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科学家们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准地修改细菌的基因组,使其具有更强的抗药性和更高的产药能力。

例如,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青霉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进行改造,使其产生更多的青霉素,或者使其对抗药物的能力更强。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为青霉素菌种选育带来了新的思路。

科学家们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大量的细菌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找到与青霉素合成相关的基因,从而筛选出具有更高产药能力的菌株。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青霉素的产量,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除此之外,生物学家们还在探索其他的青霉素菌种选育方法。

例如,利用微生物共生的方式,将青霉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转移到其他微生物中,从而产生更多的青霉素。

此外,还有一些生物学家正在研
究利用植物和动物的共生菌株,来产生更高效的青霉素。

总之,青霉素菌种选育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科学家们正在不断
探索新的方法和技术,以提高青霉素的疗效和治愈率。

基因编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微生物共生等方法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相信在不
久的将来,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的青霉素菌种选育的新方法的出现。

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培育原理

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培育原理

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培育原理青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

为了提高青霉素的产量,需要培育出高产菌株。

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培育原理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基因筛选,优化培养条件,代谢工程和遗传改造。

1. 基因筛选基因筛选是通过筛选出具有青霉素高产潜力的微生物菌株。

常用的筛选策略包括:•亲和筛选法:利用青霉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将微生物菌株培养于含有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观察哪些菌株能够生长并形成抑制圈的菌落。

•抗性筛选法:将一种或多种对青霉素抗性基因导入到微生物菌株中,并在含有青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观察哪些菌株能够生长。

•高通量筛选法:利用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的高通量技术,对大量的微生物菌株进行筛选,鉴定并克隆与青霉素合成相关的基因。

基因筛选的目标是选出具有高青霉素合成潜力的菌株,为后续的培养条件优化和代谢工程提供基础。

2. 优化培养条件优化培养条件是提高青霉素产量的关键步骤。

常见的优化方法包括:•培养基优化:通过优化培养基的配方,如碳源、氮源、矿盐和pH值等,来提高细胞生长和代谢活性。

•培养条件调控:控制培养温度、pH、氧气供应和搅拌速度等条件,以提高细胞生长速度和代谢产物的积累。

•添加辅助物质:如添加青霉素前体、诱导剂、辅助酶等,以促进青霉素的合成。

•产量监测和调控:通过检测菌体内青霉素产量的变化,了解其合成规律,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控。

培养条件的优化旨在为高青霉素产量的菌株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青霉素的合成。

3. 代谢工程代谢工程是通过改造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增强青霉素合成的能力。

主要包括:•基因表达调控:通过调控青霉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使其在合成途径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代谢途径优化:通过改造青霉素生物合成的关键酶或代谢途径,提高酶的催化能力和底物利用效率。

•异源基因导入:导入其他微生物中的相关基因,增加青霉素合成途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代谢工程的目标是改造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增强青霉素的合成能力,提高其产量。

青霉素的研究进展

青霉素的研究进展

本科课程论文学院 **学院专业制药工程课程药学史与方法论年级2012级学号 ***** 姓名*** 指导教师 ***教授成绩青霉素的研发进摘要:青霉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在与细菌作斗争和保护人类健康中起重要作用。

青霉素的出现,使人类终于有了对抗细菌感染的特效药,在二战时期欧洲战场上无数伤员因伤口感染化脓而死亡,当时的抗菌良药磺胺也无济于事,此时青霉素发挥了它的作用,挽救了成千上万伤员的生命。

青霉素的发现,引发了医学界寻找抗菌素新药的高潮,人类进入了合成新药的时代。

本文主要对青霉素的发现、发展、结构和分类, 以及青霉素的作用机制、生产方法和使用现状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青霉素;青霉素的结构、分类;抗菌作用机制;生产方法一、青霉素的开发历程1928年9月,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在英国伦敦圣玛丽医院的一间实验室里发现,青霉菌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而且就连其培养汤也有较好的杀菌能力。

于是他推论,真正的杀菌物质一定是青霉菌生长过程的代谢物,并将青霉菌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1]。

并于1929年在《不列颠实验病理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霉菌培养的杀菌作用》的研究论文,介绍了青霉素的杀菌作用等性质,由当时提取的青霉素杂质较多,性质不稳定,疗效不太显著,人们没有给青霉素以足够的重视。

1939年钱恩、弗洛里等人在检索文献时,意外地发现了弗莱明10年前发表的关于青霉素的文章。

他们立刻把所有工作转到对青霉素的专门研究上来。

到了年底,钱恩终于成功地分离出像玉米淀粉似的黄色青霉素粉末,并把它提纯为药剂。

实验结果表面,黄色粉剂稀释三千万倍仍然有效且其抗菌作用比磺胺类药物还强9倍,比弗莱明当初提纯的青霉素粉末的有效率还高一千倍,而且没有明显的毒性。

1940弗莱明动身赶到牛津会见钱恩和弗洛里,并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培养了多年的青霉素产生菌送给了弗洛里,利用这些产生菌,钱恩等人培养出效力更大的青霉素菌株。

弗洛里等人四处奔波,希望英国的药厂能投产这一大有前途的新药,遗憾的是多数药厂都借口战时困难而置之不理。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素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素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素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决抗生素耐药性的挑战,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素的方法。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介绍基因工程应用在改良微生物抗生素生产中的研究进展。

一、基因工程在改良微生物产生抗生素的基础上的应用科学家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改良微生物产生抗生素。

首先,他们通过分析微生物合成抗生素的关键酶的基因组成,识别出参与抗生素合成的关键基因。

然后,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系统),将目标基因进行靶向修饰、添加或删除,从而使微生物产生抗生素的效率或种类得到改善。

例如,科学家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成功改造了链霉菌合成青霉素的基因,使其产生出更高效的青霉素。

通过修改青霉素合成途径中关键的基因表达,提高了青霉素的产量。

这种基因工程方法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抗生素的生产效率,还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为抗生素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基础。

二、基因工程在创造新型抗生素中的应用除了改良现有抗生素的生产,基因工程技术还被应用于创造新型抗生素的研究。

科学家们通过基因重组和反向遗传工程等手段,将从其他微生物或自然环境中发现的抗生素合成途径与目标微生物的基因组进行融合,以创造出新的抗生素。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名为"Streptomyces avermitilis"的微生物,它产生的抗生素称为阿黴素。

然而,阿黴素对某些寄生虫具有很好的效果,而对人类则有毒。

为了开发出更安全有效的抗寄生虫药物,科学家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了阿黴素的合成途径,通过添加或删除特定的基因,创造出新型的抗寄生虫药物。

这为研发更具选择性和高效性的抗生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综上所述,基因工程技术在改良微生物产品抗生素产生的基础上,以及创造新型抗生素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相信基因工程技术将为抗生素研发和生产带来更多突破和进展,为解决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生产青霉素的利用原理

生产青霉素的利用原理

生产青霉素的利用原理青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和养殖业。

它能有效地杀死多种细菌,使其无法生存和繁殖,从而对抗感染疾病。

青霉素的生产利用了青霉属真菌(Penicillium)的特殊代谢能力,通过在适当的发酵条件下生产和提取青霉素。

青霉素的利用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青霉属真菌的培养和筛选:青霉属真菌尤其是青霉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是生产青霉素的主要菌种,需要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培养基通常包含碳源、氮源、微量元素和适宜的pH。

通过培养基的优化,可以提高青霉素的产量和质量。

2. 青霉素的生物合成:青霉素的生物合成过程是一系列复杂的酶催化反应。

首先,真菌通过特殊的酶合成青霉素的骨架结构,即β-内酰胺环。

随后,通过非酶催化的氧化和还原反应,在骨架结构上引入各种功能基团,最终形成成熟的青霉素分子。

由于青霉属菌种的遗传多样性,不同的菌株在青霉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可能存在差异。

3. 青霉素的产量调控:青霉素的产量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发酵过程等。

一般来说,生产青霉素的青霉属真菌会在培养基中营养不足时产生青霉素。

因此,通过调节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可以增加青霉素的产量。

同时,通过对菌株的基因工程改造,也可以提高青霉素的产量和稳定性。

4. 青霉素的提取和纯化:在青霉属真菌发酵过程结束后,需要对发酵液进行提取和纯化,以获取纯净的青霉素产品。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萃取、溶剂萃取和离子交换等。

提取后,还需要通过过滤、浓缩、结晶和干燥等工艺步骤进行纯化。

纯净的青霉素产品可以作为药物或饲料添加剂使用。

总之,生产青霉素的利用原理是通过培养和筛选青霉属真菌,利用其特殊的生物合成能力合成青霉素,然后对发酵液进行提取和纯化,最终得到纯净的青霉素产品。

青霉素的生产过程需要严格控制培养条件和工艺参数,以及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

青霉素的产业化生产对于保障人类和动物健康有着重要意义,也为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持。

青霉素【29页】

青霉素【29页】

预防措施
1.询问过敏史; 2.皮试 3.注射后观察30 min; 4.准备抢救药品及器材。
青霉素的缺点
对酸性水溶液不稳定,只能注射给药,不能口服。 对碱性水溶液不稳定(成盐反应须十分小心进
行),须做成粉针剂[3]。 抗菌谱较窄,对革兰阴性菌的疗效差。 在使用过程中,细菌易产生耐药性。 有严重的过敏性反应(休克)。
特点 为窄谱抗生素 对大多数β-内酰胺酶稳定,作用于产酶肠杆菌有较
强活性。 主要用于敏感革兰阴性菌所致的尿路、软组织和呼
吸道感染。
细菌耐药情况
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情况日趋严重, 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成为减少耐药的重要手段。
研究表明,临床应用中频率最高的三种抗生素依次为头孢 菌素类、喹诺酮类和青霉素。分离菌中出现比例最高的为 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孢杆菌,耐药性最 高的为青霉素类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要根据抗菌药物 的临床应用情况和细菌的耐药性做到合理用药,降低滥用 危害。[7]
药理特性
抗菌谱和青霉素相仿,但抗菌作用较差,其对 青霉素酶稳定,因产酶而对青霉素耐药的葡萄 球菌对本类药物敏感,但甲氧西林耐药的葡萄 球菌对本类药物耐药。
适应症
主要用于除甲氧西林以外的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 菌感染,如败血症、脑膜炎、呼吸道感染、软组 织感染等 也可用于溶血性链球菌或肺炎链球菌与耐青霉素 葡萄球菌的混合感染。
药性,临床上只有少数几种抗生素有效(如万古霉素)。
[5]
3.广谱青霉素类 氨苄西林 (ampicillin) 匹氨西林(pivampicillin) 阿莫西林 (amoxycillin)
特点: 耐酸,可口服 不耐酶,对耐药金葡菌感染无效 对G-杆菌有效,可用于伤寒、副伤寒、百日

通过扩增青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提高产黄青霉在固态和液态发酵中的青霉素产量_百替生物

通过扩增青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提高产黄青霉在固态和液态发酵中的青霉素产量_百替生物

通过扩增青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提高产黄青霉在固态和液态发酵中的青霉素产量(张蕊)摘要:产黄青霉各个菌株中青霉素产量的高低受到一种含有全部青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粘性质粒的影响。

该质粒文库构建于一个新开发出的粘性质粒载体——IztapaCos中,IztapaCos质粒载体适合将较大的DNA片段复制并直接转化进入真菌细胞,并以对腐草霉素(phleomycin)的抗性作为选择标记。

实验中分别在液态发酵(SmF)和固态发酵(SSF)中对基因扩增应用于青霉素产量的影响进行了评估。

由青霉素低产株Wis54-1255的转化菌株在固态和液态发酵中的青霉素产量分别提高了67.3%和28.3%,由高产株P2-32的转化菌株产量则分别提高了92.9%和158.4%。

其中P2-32菌株原本已含有大约14个青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拷贝,这说明了扩增基因含量的策略在高拷贝数的菌株中同样有效。

文中将对以上两种菌株在两种发酵条件下的不同表现以及此法在青霉素工业化生产中的推广进行讨论。

关键词:青霉素基因簇扩增青霉素产量提高液态及固态发酵前言人们曾对产生青霉素的真菌——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采取过多种不同的菌株优化方案,包括随机突变和基因工程。

当三个青霉素合成的结构基因(pcbAB, pcbC和penDE)被鉴定(Dı´ez et al.1990;Smith et al.1990)出来后,这些基因的过表达就成为了被应用的方法之一。

对构巢曲霉(Aspergillus nidulans)的研究指出基因acvA(pcbAB)是控制青霉素产量的关键基因,而基因ipnA(pcbC)和aat(penDE)则不然。

当基因acvA过表达时,青霉素的产量增加了30倍(Kennedy&Turner1996)。

然而,用相同的可诱导启动子诱导过表达基因ipnA和aat时,尽管相关酶的活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如异青霉素N合成酶活性提高40倍而异青霉素N乙酰基转移酶提高8倍(Ferna´ndez-Can˜o´n&Pen˜alva1995),但对青霉素产量只有微弱的影响(产量提高了25%)。

一株无痕删除桔青霉素合成基因的红曲霉工业菌株[发明专利]

一株无痕删除桔青霉素合成基因的红曲霉工业菌株[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株无痕删除桔青霉素合成基因的红曲霉工业菌株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李绮雯,容艳筠,肖伟俊,高书山,高健信,李英明
申请号:CN202010432455.6
申请日:20200520
公开号:CN111549075A
公开日:
20200818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株不产桔青霉素的红曲霉工业菌株。

通过CRISPR/Cas9介导的无痕敲除技术对红曲霉基因组上的桔青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完全删除,该方法不会在基因组中引入任何外源基因,由此获得的新菌株MP‑20完全丧失生产桔青霉素的能力。

新菌株MP‑20的连续十次发酵结果显示产物中完全检测不到桔青霉素,且色素产量提高了2.33%。

申请人:广东科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529156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无限极大道23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商专永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青霉素G酰化酶的研究进展

青霉素G酰化酶的研究进展
利用青霉素G酰化酶转化废弃物为生物燃料,提高能源 利用效率。
05
青霉素G酰化酶的未来研究方向
新酶源的发掘与筛选
发掘新酶源
通过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进化生 物学等手段,发掘具有潜在青霉素G 酰化酶活性的新酶源。
筛选高活性突变体
利用定向进化、高通量筛选等技术, 从大量突变体中筛选出具有高活性或 特殊功能的突变体。
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植物病害防治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青霉素G酰化酶基因导入植物中, 提高植物对病原菌的抗性,防治植物病害。
农药残留降解
利用青霉素G酰化酶降解农药残留,降低农产品中的农 药含量,保障食品安全。
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生物塑料生产
通过青霉素G酰化酶催化合成生物塑料,实现生物降解 ,减少环境污染。
生物能源开发
基因突变与进化
基因突变
通过诱变剂或基因编辑技术,对青霉素G酰 化酶基因进行突变,以产生具有新特性的突 变体。
基因进化
通过定向进化或高通量筛选,从大量突变体 中筛选出性能优良的突变体,实现青霉素G
酰化酶的进化。
基因调控与转录后修饰
要点一
基因调控
研究青霉素G酰化酶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包括转录水平、 转录后水平和翻译水平的调控。
青霉素G酰化酶的研究进 展
• 青霉素G酰化酶简介 • 青霉素G酰化酶的活性研究 • 青霉素G酰化酶的基因工程研究 • 青霉素G酰化酶的应用研究 • 青霉素G酰化酶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青霉素G酰化酶简介
定义与特性
定义
青霉素G酰化酶是一种能够催化青霉 素G的酰化反应的酶,属于水解酶类。
特性
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能够特异性的 催化青霉素G的水解,生成6-APA (6-氨基青霉烷酸)。

青霉素的提取方法

青霉素的提取方法

青霉素的提取方法
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它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对治疗感染性疾病起到了重要作用。

青霉素的提取方法主要包
括发酵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三种方法。

首先,发酵法是目前青霉素提取的主要方法之一。

在发酵法中,首先需要培养青霉菌,然后将培养基中的青霉菌进行发酵,使其产
生青霉素。

接着通过分离、提纯等步骤,最终得到纯净的青霉素。

发酵法提取青霉素的优点是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但是生产周期长,产量不稳定。

其次,化学法是另一种常用的青霉素提取方法。

化学法主要是
利用化学合成的方法来制备青霉素,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将原
料转化为青霉素。

化学法的优点是反应条件易控制,产量较高,但
是操作复杂,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

最后,生物法是一种新型的青霉素提取方法。

生物法是利用转
基因技术,将青霉菌的基因进行改造,使其产生更多的青霉素。


物法的优点是产量高,纯度好,但是技术难度大,操作复杂。

综上所述,青霉素的提取方法包括发酵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提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青霉素的提取方法会越来越先进,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青霉素生产酶结构的分子模拟研究

青霉素生产酶结构的分子模拟研究

青霉素生产酶结构的分子模拟研究青霉素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治疗多种感染病。

而青霉素生产酶是合成青霉素的关键酶,研究其结构和功能对于提高青霉素的生产效率以及开发新型青霉素类似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分子模拟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分子结构研究方法,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青霉素生产酶的结构和运动,深入了解其功能和性质。

下文将围绕青霉素生产酶的结构、运动和催化机理,介绍分子模拟在这方面的应用。

一、青霉素生产酶的结构青霉素生产酶属于β-内酰胺酶家族,是具有β-内酰胺环的酶,是许多细菌所分泌的水解酶。

在分子水平上,青霉素生产酶主要由两个亚基组成,每个亚基都包含多个独立的功能区域。

其中,关键的催化中心位于亚基之间。

采用分子模拟技术可以大大扩展我们对青霉素生产酶结构的理解。

基于青霉素生产酶的基因序列,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对青霉素生产酶进行三维结构预测,从而确定其整体构象。

此外,分子模拟还可以根据青霉素生产酶的X射线晶体学数据,模拟其在溶液中的结构和运动,以深入了解其真实的构象。

二、青霉素生产酶的运动青霉素生产酶的运动与其生物活性密切相关,分子模拟技术可以有效地揭示其内在的运动规律。

前期的研究表明,青霉素生产酶由于与底物的结合,会产生“卡死”现象,导致其活性降低。

而分子模拟技术可以模拟青霉素生产酶的内部运动和在溶液中的动态,可以更好地解释这一问题,并为开发新型抗生素提供方向。

除了揭示青霉素生产酶的问题,分子模拟技术还可以模拟其催化过程,以深入了解青霉素生产酶的酶学机理。

通过研究青霉素生产酶催化的详细过程,可以为改进其基础功能以及增加其能够范围打下基础。

三、青霉素生产酶的催化机理对于青霉素生产酶的催化机理研究,分子模拟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青霉素生产酶通常通过碱性催化促进羧基水解来释放青霉素。

此外,青霉素生产酶还需要通过辅助蛋白质的协同作用,来提高其催化效率。

由于精细的实验操作非常困难,分子模拟技术可以通过模拟青霉素生产酶催化青霉素的过程,深入了解其催化机理。

青霉素类抗生素耐药性的分子机制

青霉素类抗生素耐药性的分子机制

青霉素类抗生素耐药性的分子机制近年来,随着抗生素使用的不断普及和延长,很多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抵抗力也在不断加强。

青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因为其具有治疗多种疾病的特殊效果而备受欢迎。

然而,青霉素耐药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对治疗妨碍极大。

为深入理解青霉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本文将从分子机制方面进行解析。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来源与结构青霉素是由放线菌属(Streptomyces)特别是鹅肝菌(Penicillium)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产生的一类多环“内酰胺”抗生素。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结构特点是配合离子,可以通过酰化反应与核糖体处的靶标分子结合,发挥抗菌作用。

它是一种保守的β内酰胺环,由于该结构存在于大多数青霉素中,因此也被称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二、青霉素类抗生素耐药性的来源目前,青霉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主要表现在菌体对抗菌素的吸收、水解或外排上。

其主要来源是自然选择和人为干预因素,也包括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的基因传递和微生物群落共生的影响。

当它被使用时,会杀死敌对菌株,但是总会残留一些抗药菌株。

这些菌株在继续繁殖时,简单地改变自身的分子结构,提高了它们对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抵抗力。

此外,人类的过量使用抗生素也是导致抗生素耐药性快速蔓延的关键。

抗生素药物在进入人体后,往往过度繁殖,不仅仅会杀死对抗药剂具有抵抗力的菌体,也会杀死那些无害的菌体。

这会导致身体内菌群失去平衡,从而使相对有减弱的菌株成为主流。

最终,当人们需要使用抗生素时,由于这些菌株已经进化到了与青霉素类抗生素抵抗的程度,所以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使用要比预期效果差。

三、青霉素类抗生素耐药性的分子机制青霉素的抗菌机理是与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有关。

其目标分子主要有两个,一是“青霉素结合蛋白”(PBP),另一个是“转肽酶”(transpeptidase)。

当一个细菌处于青霉素的作用下时,它的细胞壁合成相应激活的青霉素结合蛋白会结合到青霉素,从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作用机制

青霉素作用机制

青霉素作用机制
青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常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

它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来杀灭细菌。

青霉素能够抑制细菌合成细胞壁的过程,进而导致细菌死亡。

细菌的细胞壁是其外层结构,具有保护细菌内部结构、维持细菌形态和防御外来物质的作用。

细菌细胞壁主要由多糖链组成,其中一种重要的成分是称为“肽聚糖”的物质。

青霉素可以通过与细菌细胞内的酶结合来抑制肽聚糖的合成。

具体来说,青霉素会与一种叫做“果胶酶转位酶(PBP)”的酶
结合,并抑制其功能。

PBP是细菌细胞壁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它负责将合成好的肽聚糖链连接在一起,形成细菌细胞壁的整体结构。

当青霉素与PBP结合后,它会阻止肽聚糖链的连接,从而破
坏了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这一破坏过程会导致细菌壁的脆弱性增加,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损害。

最终,细菌细胞壁的破坏会导致静脉渗透以及细胞内外物质的易渗透性增加,最终引起细菌的死亡。

青霉素作用机制的这种破坏细菌细胞壁的作用,使其可以有效地对抗多种细菌感染,尤其是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很高的抗菌活性。

然而,青霉素对抗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效果则较弱,因为这些细菌具有较复杂的外膜结构,使得青霉素难以穿透进入细菌内部。

需要注意的是,细菌的抗药性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些细菌可以产生酶,能够降解青霉素分子,从而减少其抗菌活性。

此外,细菌的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PBP的结构改变,使得青霉
素失去对细菌的作用。

总结来说,青霉素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产生抗菌活性。

这一作用机制使得青霉素成为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

青霉素实验 考试重点

青霉素实验 考试重点

青霉素:青霉素有一个四氢噻唑环和内酰胺环。

R代表侧链,不同类型的青霉素含有不同类型的侧链。

包括青霉素X、青霉素G、青霉素V、青霉素二氢F、青霉素F 青霉素合成的调节方式:青霉素的母核部分是以半胱氨酸和缬氨酸为前体合成的,侧链是由α-氨基己二酸构成。

前体物质经过下面四步反应最后合成青霉素①前体及三肽的合成。

缬氨酸:两分子丙酮酸在乙酰乳酸合成酶催化下,转变成乙酰乳酸,再经异构、还原和转氨等反应,形成L-缬氨酸。

半胱氨酸:TCA中柠檬酸在异柠檬酸裂解酶催化下产生乙醛酸,再经过还原氨基化,巯基化反应最后生成L-半胱氨酸。

α-氨基已二酸:是由α-酮戊二酸与乙酰CoA的二碳单位缩合生成高柠檬酸,再经过脱羧、氨基化反应,最后生成L-α-氨基己二酸。

三肽的合成:L-α-氨基己二酸首先与半胱氨酸缩合形成二肽,然后L-缬氨酸的氨基与半胱氨酸的羧基缩合形成三肽。

②β-内酰胺环的形成。

在环化酶(cyclase,即异青霉素N合成酶)催化下,三肽中的酰胺N原子与S原子相邻的C原子连接进行环化,形成β-内酰胺环。

具体过程目前尚未完全了解。

③噻唑环的形成。

噻唑环的形成过程也还不甚清楚④青霉素G、6-APA的形成。

三肽化合物闭环以后,形成异青霉素N,它是合成各种青霉素的前体。

其中的侧链是α-氨基己二酸。

它可以被酰基转移酶催化转换成其他侧链。

在发酵液中加入苯乙酸,与α-氨基己二酸进行交换后,带上苯乙酸侧链就是青霉素G。

异青霉素N被青霉素酰化酶催化使侧链裂解生成6-APA。

它是合成各种半合成青霉素的主要原料。

1.碳分解代谢产物的影响:青霉素的生物合成受碳分解代谢产物阻遏,如ACV合成酶,IPN合成酶,酰基转移酶就被阻遏。

葡萄糖可以刺激菌体生长,使作为Lys和青霉素合成中间体的α-氨基己二酸转向合成Lys,抑制青霉素的合成。

葡萄糖降低青霉素生物合成的速率和得率还由于葡萄糖与6-APA之间形成复合物,从而减少了可用于合成青霉素的中间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含有青霉素合成基因的DNA片段转入其它宿 主,宿主获得合成青霉素的能力

根据大量的实验结论,目前认为青霉素合成基 因的调控靠一些全局调控因子完成
已发现的全局调控因子

LaeA
Velvet复合物 PcRFX1


基因工程育种
育种历史

Fleming:2U/ml 产黄青霉NRRL1951:100U/ml


进展


1,3-diaminopropane和spermidine可以促进青 霉素合成基因的表达。其机制是促进laeA基因 的表达,由其合成的laeA介导激活青霉素合成 基因
penT通过促进苯乙酸和苯氧乙酸这两种前体物 质的跨膜运输来提高青霉素的产量


大肠杆菌青霉素结合蛋白PBP5:结合青霉素后 打开β-内酰胺环,令其丧失功能
4.将该阅读框构建入载体并转换大肠杆菌。实验 发现,含有该阅读框的大肠杆菌的培养液表现 出IPNS活性。对含有该阅读框的大肠杆菌培养 液进行SDS-PAGE,发现了与IPNS迁移率相同 的蛋白质

SDS-PAGE结果

该阅读框编码的蛋白质为IPNS。用此方法获得 pcbC 随后,pcbAB、penDE相继被克隆

先看看S. M. Samson, R. Belagaje, D. T. Blankenship, J. L. Chapman, D. Perry, P. L. Skatrud, R. M. Van Frank, E. P. Abraham, J. E. Baldwin, S. W. Queener等人的实验
把这种融合酶至于体外反应器,可不可以直接以α-氨 基己二酸、半胱氨酸和缬氨酸为原料合成青霉素呢? 这样的理论转化率可以达到100%

青霉素合成基因
回顾历史

1928年,弗莱明发现点青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 菌生长的现象。 1940年弗洛里、钱恩完成青 霉素结晶

美国制药企业于1942年开始对青霉素进行大批量生产。到了 1943年,制药公司已经发现了批量生产青霉素的方法。当时英 国和美国正在和纳粹德国交战。这种新的药物对控制伤口感染非 常有效。到1944年,药物的供应已经足够治疗第二次世界大战
设想

IPNS和AT的基因相邻,因此将这两种酶制成融合酶具 有空间上的优势。如果制成这种融合酶,那会不会使 效价更高呢?

如果让pcbAB倒位,然后通过点突变让三个基因位于同 一个转录单元,并转录出只含一个ORF的mRNA,那么 该mRNA的翻译产物是不是ACVS、IPNS和AT的融合酶 呢?这种融合酶会不会使青霉素得率更高呢?
经典实验:pcbC的克隆
1.对IPNS进行N端测序
2.根据测序结果设计探针(下划线)
测序结果
3.构建顶头孢霉菌(Cephalosp。对阳性克隆测序。

在获得的序列中发现了一个编码分子量38416 的多肽的开放阅读框。该多肽的分子量与SDSPAGE测得的IPNS分子量接近(40000)


传统的育种随机性大。人们期待理性设计。这 必须求助于青霉素合成的基因

1991年,首次开始青霉素的基因工程育种

目前青霉素发酵的效价可达到85000U/ml
基因工程育种策略
1.增加基因拷贝数
(1)通过增加产黄青霉Wis 54-1255的pcbC和penDE的 拷贝数,该菌株青霉素产量提高40% (2)扩增整个青霉素合成基因簇,可使产率提高176% (3)扩增3个pcbAB、1个pcbC、2个penDE可是产率与 摇瓶相比提高299%
期间所有参战的盟军士兵

多罗西· 霍奇金通过x射线衍射,提出青霉素分 子结构
背景介绍
1.青霉素产生菌种
点青霉(Penicillum
nototum)
产黄青霉(Penicillum
chrysogenum) nidulans)
构巢曲霉(Aspergillus ……
2.青霉素合成途径
3.研究表明,IPNS为关键酶
青霉素合成基因

在产黄青霉和构巢曲霉中,青霉素的合成由三 个基因控制。它们分别是pcbAB、pcbC和 pcbDE。这三个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青霉素合成基因的结构
基因表达的产物

pcbAB:ACV合成酶
pcbC:IPN合成酶 penDE:IPN酰基转移酶(AT)


基因的克隆------以顶头孢霉菌pcbC为例

基因表达的调控

青霉素合成基因的表达受碳源、氮源、pH等因 素的调控
影响基因表达的调控的因素

碳源:研究发现,葡萄糖对青霉素的发酵有抑制 作用。故工业上采用补料添加葡萄糖等方式解 除抑制
氮源:高浓度铵离子对产黄青霉(P. chrysogenum) 发酵青霉素有抑制作用 pH:当pH为8.1时,构巢曲霉(A. nidulans) 产青霉素效价高


对葡萄糖效应的解释

代谢角度:抑制LLD-ACV的合成
化学角度:青霉素和葡萄糖发生反应? 基因角度:pcbAB、pcbC、penD的转录受葡萄 糖的阻遏


对pH和氮源影响青霉素代谢的解释

pH通过转录调控因子PACC的介导调控青霉素 合成

铵离子直接影响青霉素合成基因的表达
调控机理
一些实验结论: 含有青霉素合成基因的DNA区段未见合成调控 因子的区域
2.增强酶的表达量
用乙醇脱氢酶的启动子取代ACVS的天然启动子可以使其 表达量增加
青霉素合成的基因小结

pcbAB、pcbC、penDE分别编码青霉素合成三 部曲对应的三个酶。其中pcbC编码的IPSN为关 键酶。
青霉素合成基因受全局调控因子调控。如LaeA、 Velvet复合物、 PcRFX1 增加基因拷贝数和酶的表达实现基因工程育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