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结果质量的保证程序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标题: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引言概述: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程序,可以有效降低误差和提高检测结果的可信度。
本文将介绍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的五个部份,包括样本准备、仪器校准、质控样品、数据分析和结果报告。
一、样本准备:1.1 样本采集:确保样本采集过程符合规范,避免外界因素对样本的污染或者伤害。
1.2 样本标识:对每一个样本进行准确的标识,包括样本编号、采集时间、采集人员等信息,以便后续追踪和分析。
1.3 样本保存: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条件保存样本,确保样本在分析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二、仪器校准:2.1 定期校准:根据仪器的要求和标准,制定定期的校准计划,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2 校准记录:记录每次校准的时间、方法和结果,建立校准记录档案,以备查证和追溯。
2.3 校准标准品:使用合适的校准标准品进行校准,确保仪器的测量结果与标准值一致。
三、质控样品:3.1 建立质控样品库:建立包含正常值和异常值的质控样品库,以验证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2 定期检测质控样品:按照设定的频率和方法,对质控样品进行检测,检查仪器的重复性和一致性。
3.3 分析质控样品数据:对质控样品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数据分析:4.1 数据清洗: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排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确保分析的数据准确和可靠。
4.2 数据校验:进行数据校验,包括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等方面的检查。
4.3 数据分析方法: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得出准确的结果。
五、结果报告:5.1 结果解读: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结果解读,提供科学的解释和建议。
5.2 报告编制:编制详细的结果报告,包括样本信息、检测方法、结果数据、解读和建议等内容。
5.3 结果追踪:建立结果追踪机制,对结果进行追踪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检测结果有效性质量控制程序(2023版)
检测结果有效性质量控制程序检测结果有效性质量控制程序1.引言本程序旨在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通过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措施来衡量和监控检测过程中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各个阶段的控制措施以及相应的操作方法。
2.样品接收和标识2.1 样品接收在接收样品时,应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确保样品和样品标识符相匹配,并进行记录。
2.2 标识为了确保样品与其相关信息的一致性,每个样品都应标有独特的标识符。
标识符应包括样品编号、采样日期和样品类型等信息。
3.样品准备和处理3.1 样品存储在存储样品时,应遵循适当的环境条件和储存要求,以确保样品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3.2 样品预处理对于复杂的样品,可能需要进行预处理步骤,例如稀释、离心、过滤等。
确保预处理步骤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4.测量仪器校准和验证4.1 仪器校准所有测量仪器应在使用前进行校准,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校准应按照相关标准和制度来进行。
4.2 仪器验证定期对测量仪器进行验证,以评估其性能和可靠性。
验证应包括仪器的准确性、精确性和灵敏度等指标。
5.质控样品的使用和监控5.1 质控样品的选择选择适当的质控样品以评估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控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并与待测样品相似。
5.2 质控样品的监控定期监控质控样品,以确保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记录并分析质控样品的检测结果,及时纠正偏差。
6.数据分析和质量评估6.1 数据分析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以确定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和工具来解释数据。
6.2 质量评估根据检测结果和质量控制数据,评估实验过程的质量。
识别并纠正潜在的问题,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7.文件和记录的管理7.1 文件记录对样品接收、样品处理、仪器校准和验证、质控样品监控等每个步骤都应有记录。
确保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7.2 文件存档保存所有相关文件和记录,包括原始数据、分析报告和质量控制结果等。
确保文件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是一种用于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工具。
它可以帮助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提高检测结果的质量。
本文将从六个大点来详细阐述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的内容和作用。
引言概述: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是在检测过程中用于确保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一种关键工具。
它能够帮助检测人员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提高检测结果的质量。
下面将详细介绍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的六个大点。
正文内容:1. 数据采集和预处理1.1 选择合适的数据采集设备:根据检测需求和要求,选择适合的数据采集设备,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2 确保数据采集的一致性:通过标准化的数据采集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减少人为误差的影响。
1.3 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去噪、校正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2. 检测设备和仪器的校准和维护2.1 校准检测设备:定期对检测设备进行校准,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2.2 维护检测设备:定期进行检测设备的维护,包括清洁、更换损坏部件等,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长期稳定性。
2.3 记录校准和维护过程:对校准和维护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时间、人员、操作等信息,以便于追溯和分析。
3. 质量控制样品的使用3.1 选择合适的质量控制样品:根据检测要求和标准,选择合适的质量控制样品,用于验证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2 定期使用质量控制样品:定期使用质量控制样品进行检测,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3 分析和处理质量控制样品的结果:对质量控制样品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包括计算准确率、重复性等指标,以评估检测方法的可靠性。
4. 检测过程的监控和记录4.1 监控检测过程:对检测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包括数据采集、仪器运行、操作规范等,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4.2 记录检测过程:对检测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时间、人员、操作等信息,以便于追溯和分析。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
检验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1目的为控制检验检测工作质量,特制定本程序。
2范围适用于保证检验检测结果质量的各项活动。
3定义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
4职责4.1管理室a.人力资源的控制;b.方法资源的监控;c.制定监控计划。
4.2计量室a.设备、环境资源的控制;b.服务和供给品的控制。
4.3检测室a.检验检测过程的控制;b.标准、规范、方法的确认。
4.4质量监督员a.检验检测过程的监督;b.监控方法的实施。
4.5技术负责人a.评审监控方法的有效性;b.批准监控计划。
5工作流程图(无)6程序要点6.1控制对象6.1.1资源控制a.人力资源;b.物质资源:仪器设备、标准物质、设施和环境等;c.方法资源:用于检验检测的国家、行业标准、规范、规程。
6.1.2过程控制a.检验检测过程:取样——样品制备——检验检测(含现场检验检测)——记录——数据处理——检验检测报告等过程;b.质量管理过程: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检验检测分包、申诉和投诉等。
6.2控制内容6.2.1管理室掌握本中心人员情况,采用适宜的方法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提高人员的质量意识。
a.建立人员培训、考核、技术素质(包括经历)、资格条件等业绩档案;b.编制岗位说明书,做到量才而用;c.制定考核办法,每年至少考核一次,考核结果作为人员岗位调整、评先、晋级的依据;d.对关键岗位人员的任用,实施本中心推荐、人力资源部和纪委审核董事长(总经理)批准,一般检验检测人员做到持证上岗。
6.2.2计量室对设备和环境、服务和供给品加以控制:a.建立仪器设备档案,掌握仪器动态,新购、搬迁、修理后仪器投入使用时,须检定/校准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b.建立合格供货商名册,对各种消耗性材料,辅助工具加以控制,使用前必须经过检测或检查合格;c.检定/校准周期内,对频繁搬动或工作环境恶劣的、稳定性差的仪器,要进行期间核查;d.根据检验检测项目所需的环境条件,配备相应的设施。
检测结果有效性质量控制程序
检测结果有效性质量控制程序检测结果有效性质量控制程序引言在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医学诊断中,准确和可靠的检测结果至关重要。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检测过程中常常出现无效或不准确的结果。
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质量,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控制程序。
目标检测结果有效性质量控制程序的目标在于:1. 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 提高检测过程的效率;3. 最小化无效结果的出现。
步骤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建议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检测结果有效性质量控制:1. 样本采集与处理确保样本采集和处理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参与样本采集和处理的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和流程。
2. 实验设备和仪器的校准与维护定期对实验设备和仪器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校准记录应被详细记录,并与相关部门共享。
3. 质检样品的使用每批实验中都应使用质检样品进行验证。
质检样品应具有已知结果,以便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评估。
4. 内部质量控制在实验过程中,应定期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包括样品复制、平行实验和质控标准品的使用。
通过比较和分析内部质量控制结果,及时发现和纠正实验中的偏差和误差。
5. 外部质量控制参与外部质量控制计划,包括国家或行业相关机构组织的质量评估和比对。
与其他实验室和检测机构的结果进行比对,以确保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6. 数据分析与记录建立完善的数据分析和记录系统,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及时发现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和异常。
7. 定期评估与改进定期评估和改进检测结果有效性质量控制程序。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程序,以提高结果的有效性和质量。
检测结果有效性质量控制程序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措施。
通过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采样处理、设备校准与维护、内外部质量控制、数据分析与记录等步骤,可以提高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质量,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定期评估和改进程序,持续提高质量控制水平,不断优化实验过程,使检测结果更加科学和可靠。
CNAS检测实验室程序文件-检测结果质量保证管理程序
1 目的通过各种质量控制活动(技术核查)加强对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以确保公司检测结果的长期有效性和准确性。
2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检测范围内的所有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活动(或称技术核查)。
3 引用文件CNAS-RL02 能力验证规则记录和档案管理程序纠正/预防措施管理程序结果报告管理程序检测质量抽检作业指导书检测过程管理程序记录目录清单4 职责4.1 质量负责组织编制并审批公司检测项目的验证、比对计划及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对检测质量控制活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评审。
4.2 办公室/异地实验室负责验证、比对计划的编制和验证活动记录的汇总和存档;负责验证、比对单位的联系,负责抽检计划的实施。
4.3 各检测室负责具体实施能力验证、比对和内部检测质量控制和校核活动,参加对验证、比对活动的有效性评审。
4.4 异地实验室负责异地实验室检测结果质量的保证和控制。
5 措施/方法5.1 质量负责组织和策划实验室质量监控计划,其中包含内部质量监控和外部质量监控两个部分,编制《年度质量控制计划表》。
5.1.1 实验室制定内部质量监控计划时应考虑以下因素:a)检测或校准业务量;检测或校准结果的用途;检测或校准方法本身的稳定性与复杂性;b)对技术人员经验的依赖程度;c)参加外部比对(包含能力验证)的频次与结果;d)人员的能力和经验、人员数量及变动情况;e)新采用的方法或变更的方法。
5.1.2 实验室制定外部质量监控计划除应考虑上述5.1.1中的因素外,还应考虑以下因素:a)内部质量控制结果;b)外部比对(包含能力验证)的可获得性,对没有能力验证的领域,实验室应有其他措施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c)CNAS、CMA、客户和管理机构对能力验证的要求。
5.2内部质量控制计划应包括空白分析、重复检测、比对、加标和控制样品的分析,计划中还应包括内部质量控制频率、规定限值和超出规定限值时采取的措施。
质量控制计划应覆盖申请认可或已获认可的所有检测技术和方法。
检测结果有效性质量控制程序
检测结果有效性质量控制程序
检测结果有效性质量控制程序
引言
1. 数据预处理
在进行质量控制之前,必须进行数据预处理以满足分析的要求。
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去除异常值、缺失值处理等操作。
这些
操作可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并帮助提高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2. 质量控制指标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质量控制指标是保证检测结果有效性的关键。
质量
控制指标应该与检测目标密切相关,并具有可衡量性和可操作性。
常用的质量控制指标包括准确性、精确性、重现性、线性度、灵敏度、特异性等。
3. 质量控制的实施
在这一阶段,我们将执行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检验来评估检测结
果的有效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质量控制检验方法:
3.1 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是用于比较多个样本之间差异的统计方法。
通过方差分析可以确定因素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从而评估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3.2 标准曲线方法
标准曲线方法是一种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用于评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线性度。
该方法通过测定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样品来建立标准曲线,然后通过比较待测样品的测量值与标准曲线上相应点的测量值,来评估检测结果的质量。
3.3 再现性评估
再现性评估是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的重要一环。
通过重复测量相同样品的多个独立样本,可以评估检测方法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4. 质量控制结果的解释和记录
在质量控制过程中,我们需要解释和记录质量控制结果,以便随时查阅和分析。
解释质量控制结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标题: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引言概述:在实验室和医疗机构等领域中,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确保患者安全和诊断治疗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质量,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程序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
一、建立标准操作程序1.1 制定详细的实验操作流程:包括样本采集、处理、分析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步骤,确保每个操作都按照标准程序进行。
1.2 确定质量控制样本:选择适当的质控样本,包括高、中、低浓度的样本,用于监测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1.3 建立记录和报告程序:建立详细的记录和报告程序,包括记录每次实验的操作步骤、结果数据、质控样本的分析结果等信息,以备查证。
二、监测仪器性能2.1 定期校准仪器: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和验证,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2 定期维护仪器: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包括清洁、校准、更换耗材等,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
2.3 进行质量控制检测:每次实验前后都要进行质量控制检测,监测仪器的性能是否正常,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三、质控样本分析3.1 定期检测质控样本:定期对质控样本进行分析,监测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3.2 制定质控规范:根据质控样本的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质控规范,及时调整实验操作流程。
3.3 建立异常结果处理程序:当质控样本分析结果异常时,要及时处理并记录异常情况,找出问题所在并进行调整。
四、培训和考核人员4.1 培训实验人员:对实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包括实验操作流程、质控程序、仪器使用等方面的知识。
4.2 定期考核实验人员:定期对实验人员进行考核,检测其操作技能和质控意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3 提供持续教育:定期组织实验人员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培训班等,提供持续教育,更新知识和技能。
五、持续改进和监督5.1 定期评估程序效果:定期评估质控程序的效果,检测其实施情况和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
检测结果有效性质量控制程序简版
检测结果有效性质量控制程序检测结果有效性质量控制程序简介检测结果的有效性质量控制程序是一种用于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工具。
这个程序可以帮助检测实验室或机构评估其检测结果的质量,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改善和维护结果质量。
目标检测结果有效性质量控制程序的主要目标包括:1. 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2. 检测和纠正检测误差;3. 提供准确的样本分析结果;4. 最小化实验室中的变异性。
步骤下面是该质量控制程序的主要步骤:1. 样品准备样品准备是确保所有样品处于相同条件下进行测试的关键步骤。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样品容器和适当的样品处理和保存方法。
确保所有的样品都标记清晰,并按照特定的流程进行记录和存储。
2. 样品测试在这一步骤中,样品将按照特定的测试方法进行评估。
这可能涉及使用各种仪器和设备,根据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操作。
在测试期间,要确保操作人员具备正确的操作训练,并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
3. 环境控制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环境控制是必不可少的。
这包括监控温度、湿度和其他相关因素,以确保测试条件的一致性。
此外,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并及时处理任何异常。
维护一个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也是重要的。
4. 质量控制样本质量控制样本是用于评估测试结果准确性和一致性的样本。
这些样本应与实际样品相似,并且必须在实验室进行测试。
通过测试质量控制样本,可以识别潜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
5. 数据分析和解释对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是保证可靠性的关键一步。
在这一步骤中,数据将被统计和分析,并与参考范围进行比较。
数据分析可能涉及使用统计工具和方法来确定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6. 质量保证措施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确定适当的质量保证措施。
这可能包括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实验室流程和方法的改进,重新培训操作人员,或采取其他措施来提高结果的质量和可靠性。
结论检测结果有效性质量控制程序是一个关键的质量管理工具,用于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一、背景介绍在各行各业的工作中,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质量,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控制程序,以监控和管理检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偏差。
二、目标本质量控制程序的目标是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误差和偏差的发生,提高检测结果的质量和可信度。
三、程序内容1. 样本标识和追踪:为了确保样本的唯一性和追溯性,每个样本都应该被标识和记录。
标识应当包括样本编号、日期、来源等信息,以便后续对样本进行追踪和分析。
2. 样本采集和处理:在进行样本采集和处理时,必须遵循标准操作规程(SOP)。
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并按照规定的步骤和要求进行操作,以确保样本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 仪器校准和维护:所有使用的仪器设备必须经过定期的校准和维护,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校准和维护记录应当详细记录,包括校准日期、校准结果等信息。
4. 质控样品的使用:质控样品是用于评估检测结果准确性的样品。
在每个批次的检测中,必须使用质控样品进行检测,并记录质控结果。
质控样品应当具有代表性,且与待测样品相似。
5. 质控数据分析:对质控样品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等指标,以评估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如果质控结果超出预设的范围,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并重新进行检测。
6. 外部质量评估:定期参加外部质量评估活动,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对,评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质量控制程序。
7. 培训和教育: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技能和意识。
培训内容包括质控程序、操作规程、样本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以确保操作人员能够正确执行质量控制程序。
8. 文件管理:所有与质量控制相关的文件和记录必须妥善管理,包括操作规程、校准记录、质控结果等。
这些文件应当保存一定的时间,并随时可供审查。
四、程序评估和改进为了确保质量控制程序的有效性,应定期对程序进行评估和改进。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的方法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的方法一、引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各个行业的实验室和检测机构来说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的方法,包括样品准备、仪器校准、质控样品的使用和数据分析等。
二、样品准备1. 样品选择:根据检测要求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样品进行检测。
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并且能够覆盖所要检测的范围。
2. 样品预处理:根据检测方法的要求,对样品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如去除杂质、稀释等。
预处理过程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确保样品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三、仪器校准1. 仪器选择:根据检测要求,选择适合的仪器设备。
仪器应具备较高的精度和准确性,并且能够满足所要求的检测范围。
2. 仪器校准: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校准应按照标准操作进行,记录校准的时间、方法和结果。
四、质控样品的使用1. 内部质控样品:在每次检测中加入内部质控样品,用于评估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内部质控样品应具有一定的浓度范围,并且与待测样品相似。
2. 外部质控样品:参预外部质量评估计划,定期使用外部质控样品进行检测。
外部质控样品由认可的机构提供,用于评估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数据分析1. 数据处理: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计算均值、标准差等统计指标。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质量控制图:根据检测结果绘制质量控制图,监控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常用的质量控制图包括X-bar图、R图等。
六、质量控制记录和文件管理1. 记录:对每次检测的样品信息、仪器校准、质控样品使用、数据处理等进行详细记录。
记录应包括时间、操作人员、方法和结果等信息。
2. 文件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文件管理系统,确保相关记录和文件的保存和归档。
文件应按照一定的分类和编号方式进行管理,便于查阅和追溯。
七、总结通过采取上述的检测结果质量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检测结果的质量保证控制程序
第 1 版第0 次修订为确保检测结果质量的有效性,对本检测中心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监控,特制定本程序。
合用于本检测中心检测结果质量监控计划的制定、监控方法的选择、质量监控的实施,以及质量监控结果的评价和利用。
作为检测中心重要的外部质量评价活动的CNAS 能力验证,其计划的制定、记录要求以及不满意结果的处理措施执行CX 32 《能力验证程序》。
最高管理者批准质量监控计划,保证质量监控所需的资源。
技术负责人审核量监控计划,批准质量监控报告。
1.1 质量负责人组织制定质量监控计划,审核质量监控报告,组织对质量监控结果进行评审检测人员/监督员实施监控计划,监督员编制质量监控报告。
资料管理员负责归档保存质量监控的文件资料和记录。
执行CX 32 《能力验证程序》。
当不存在可获得的能力验证/测量审核时,本检测中心应制定实验室间比对计划,与已通过CNAS 认可的实验室进行比对。
自行组织实验室间比对计划填写CX 29-03 《参加实验室间比对一览表》。
其他实验室(不是CNAS 承认的能力验证提供者)组织的比对,如果邀请本中心参预,可以根据本中心的实际情况参加,并遵循其规定。
试验人员应做好相关记录,并由文档员归档保存比对的全部资料和记录。
本检测中心采用下述方法进行内部质量监控:(1) 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2) 使用相同或者不同方法比对;(3) 不同人员之间的相互比对;(4) 留样再测。
每年年初,质量负责人根据检测工作特点、类型和工作量大小等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质量监控技术,组织编制本检测中心CX 29-01 《年度质量监控计划》报技术负责人审核、检测中心主任批准。
每项质量控制计划完成之后,监督员编制CX 29-02 《质量监控报告》,质量负责人审核,将身份证技术负责人批准。
在报告中要对监控结果进行评定,给出测量结果和过程是否符合预定质量要求的结论。
质量监控结果的评价方法参见本程叙文件附录。
ISO17025 2017确保检测结果质量的控制程序
1.0目的:采用抽查、比对、重复检测的方法监控检测结果数据有效性,保证检测工作质量,为客户提供可靠的检测结果2.0适用范围:适用于检测结果的验证和监控方法的选择,计划制定和方法有效性评审及日常检测、实验室间比对。
3.0职责:3.1 技术负责人负责制定年度质量监控计划并定期对质量监控计划进行评审。
3.2 实验中心主任批准年度质量监控计划。
3.3 监督员负责检测工作抽检。
3.4 技术负责人负责评价比对、重复检测的结果。
3.5检测员负责比对验证工作的落实。
3.6行政管理员负责记录的保管。
4.0程序4.1 技术负责人每年年底制定下一年度质量监控计划,内容包括质量监控的项目、参加的人员、进行的时间、监控的目的,报实验中心主任批准后实施。
4.2 监督员每年依据质量监控计划对检测结果进行抽检并做好记录,抽检的结果由监督员进行评定并上报技术负责人。
4.3 对检测结果有效性实施监控可采用下列方法:a) 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和/或次级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内部质量控制;b) 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c) 利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d) 对存留物品进行再检测;e) 分析一个物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4.4 本实验室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对同一样品留样重复检测的结果比对(如需要时可进行第三次检测),检测的结果由检测员进行评定上报技术负责人。
4.5 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对同一样品不同实验室检测的结果比对,实验室之间的比对选择经国家实验室认可的检测实验室并能涵盖本实验室的主要检测项目。
检测的结果由检测员进行评定并上报技术负责人。
复性考核,分析其测试值分散性的变化。
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对测量标准量值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4.7 如上述4.3、4.4的比对发现结果超出预定的判据时,由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召开会议分析原因并提出改善措施,防止报告错误的结果。
4.8 技术负责人根据《年度质量监控计划》对质量监控计划的实施情况实行监督,将其实施的状况记录在监控计划的实施确认栏目中。
检验检测有效性的质量控制程序
检验检测有效性的质量控制程序1 .目的为保证检测的有效性,必须对检测工作进行监控,这是保证本公司工作质量的有效措施。
公司制定并实施“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对监控措施的计划、实施、统计分析及改进进行有效控制。
2 .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检测结果质量控制为目的,以本公司质量控制计划同外部实验室的检测能力比对、实验室内部进行的验证试验等能力监控计划、实施、报告及结果处理的管理。
3 .职责3.1质管部负责监控措施的选择,质量控制计划能力比对和监控计划的制订、组织实施、资料的整理和汇总等。
3.2检验室负责能力验证和比对试验工作方案的制订、实施及试验报告的编写。
3.3质管部负责能力验证或比对试验结果发生离群时组织纠正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3 .4技术负责人负责能力验证和比对试验方案及检验报告的批准。
3.5各职能部门负责比对或验证试验公司需的设备、环境、方法等条件的提供。
4 .工作程序4.1公司采用内部质量控制措施与外部质量控制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对技术能力进行验证,从而达到对检测结果进行监控的目的。
主要监控方法包括:1)定期使用有证参考标准和(或)次级参考标准进行内部质量控制;2)空白试验、平行样测定、加标回收率测定;3)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4)公司内组织不同人员、不同设备、不同方法等条件的比对验证;5)利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6)对存留样品进行再检测;7)分析一个物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8)其他适用的形式。
4.2质管部每年初制定质量控制计划和“能力验证和比对试验实施计划”,质量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4.3.1质量控制计划的周期应与监测任务周期相对应,每项监测任务均应有质量控制计一划,多年度的监测任务有年度计划。
质量控制计划应覆盖检测业务所涉及的监测领域、监测场所、监测环节、监测项目监测技术手段类别和监测人员等。
能力验证和比对试验实施计划中应包括监控方法、实施部门、数据分析方法等内容。
实施部门按计划要求实施监控,并应记录监控结果,且对记录结果进行归类、分析、比较,以发现其发展趋势。
质量保证和检测控制程序
质量保证和检测控制程序1. 背景本文档旨在介绍质量保证和检测控制程序的重要性和基本要素,以确保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符合预期标准。
2. 质量保证程序2.1 质量方针和目标制定和实施明确的质量方针和目标,以指导组织在各个阶段的活动中不断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2.2 质量计划制定质量计划,包括清晰的工作流程、监控点和质量检查的频率,以确保在实施过程中质量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
2.3 质量控制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适当的质量检测和测试方法,并确保所有产品或服务符合质量标准和要求。
2.4 培训和教育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以确保员工了解质量相关的工作要求和程序,并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2.5 持续改进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包括定期评估质量系统的有效性,并采取必要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以提高质量。
3. 检测控制程序3.1 检测方法和设备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设备,确保能够准确、可靠地检测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并满足相关的行业标准。
3.2 样品采集和测试制定明确的样品采集和测试程序,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并通过适当的测试方法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估。
3.3 数据分析和记录进行数据分析和记录,以评估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并识别潜在的问题和改进机会。
3.4 不合格品处理建立不合格品处理程序,包括及时报告、记录和追踪,并采取适当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以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4. 总结质量保证和检测控制程序是确保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关键措施,通过制定明确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以及持续改进,能够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客户满意度。
同时,适当选择检测方法和设备、规范样品采集和测试、进行数据分析和记录,并建立不合格品处理程序,有助于保证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符合预期标准,并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目的:为确保提供给业主、设计、监理和项目部的检测(校准)结果的质量,监控检测(校准)的有效性,及时发现检测(校准)结果的系统性偏差,测试系统不稳定和测量过程失控等危害检测(校准)结果质量的偏离。
2.0适用范围:适用于试验室检测(校准)结果的监控方法的选择,计划制定和方法有效性评审。
3.0职责
3.1技术负责人应:
3.1.1结合试验室各检测/校准项目的特点全面策划监控工作,并使其长期坚持下去;
3.1.2审核批准各检测/校准项目选择的监控和记录方式及实施计划;
3.1.3负责组织监控有效性的评审;
3.2检测/校准部负责人和监督员应:
3.2.1审核并汇总本部门检测/校准项目监控实施方案,提出实施计划;
3.2.2组织实施预定计划并监督计划的执行;
3.2.3及时反馈计划实施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3.2.4参加监控有效性评审。
3.3检测/校准项目负责人应:
3.3.1提出本检测/校准项目监控和记录方式;
3.3.2对已确定的监控和记录方式认真按其实施并如实记录;
3.3.3即使反馈计划实施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3.4综合部资料档案管理员应:
3.4.1负责收集各项目监控实施计划和评审结果。
4.0程序
4.1技术负责人应结合宣贯质量方针和质量手册,加强有关检验人员对此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使其得以长期坚持变成有关人员的自觉行动。
4.2检测/校准项目负责人应结合项目特点提出监控方法和记录方式建议,经检测/校准部负责人会同监督员审核后报技术负责人。
4.3技术负责人在汇总各检测/校准部上报的意见后,应召集有关人员统筹安排并制定本试验室实施此项工作的实施计划。
计划应包括本试验室拟开展监控的项目,开始实施的日期,项目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提出的实施方案应包括:
a)项目选择的监控方案,并论证其记录方式是否便于发现其发展趋势,是否采用统计
技术对结果进行评审;
b)监控方案的记录方式和记录表格;
c)监控用核查标准或稳定性符合要求样品的选用;
d)评审监控有效性的方法;
4.4各检测/校准项目负责人应及时向部门负责人和监督员反馈实施监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监控发现的问题,如通过监控发现提供给业主、设计、监理和项目部的结果质量存
在疑问时应立即想技术负责人汇报并采取相应措施。
技术负责人应指导检测/校准有关人员及时调整监控方案及时解决监控中发现的检测/校准结果质量的其他问题。
4.5技术负责人应组织一个评审组(尽可能和测量不确定度评审组一致)定期(每年至少一次)对监控有效性进行评审。
评审应包括:监控方案的可操作性,记录方式是否便于发现其发展趋势,监控结果能否采用统计技术对结果进行评审,监控方案及记录方式能否证实结果质量符合要求和能否发现测量系统或结果质量存在的潜在问题。
4.6评审记录和结论应由技术负责人向管理者评审会议报告并交综合部资料员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