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咏史诗中的理想王国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世称杜少陵。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被称为“诗圣”。

主要作品有《杜工部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这三首诗歌是他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望岳》 《望岳》一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当时诗人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

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春望》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

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

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

《石壕吏》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

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

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

《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知识积累《望岳》1.岱(dài)宗:即泰山。

旧时认为泰山为五岳之首,为众山所宗。

2.齐鲁青未了(1iǎo):意思是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齐,指泰山以北地区,春秋时属齐。

唐代诗人杜甫的忧国思想分析

唐代诗人杜甫的忧国思想分析

唐代诗人杜甫的忧国思想分析1. 引言1.1 概述杜甫是我国唐朝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深受战乱和社会动荡的影响。

他以其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和颇具批判性的写作思想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就杜甫的忧国思想展开分析,探讨他对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对人民苦难和国家未来发展的关注。

通过分析杜甫的诗作,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思想的内涵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分析:首先介绍杜甫的背景情况,包括生平简介、诗歌创作特点以及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关系;接着探讨杜甫对国家形势反思方面的内容,包括观察安史之乱并加以思考、批判宦官专权并表达忧虑、反思社会不公现象并呼吁改善;然后分析杜甫忧国思想中对人民苦难的关注,包括揭示人民疾苦和生活困境的描写手法、唤起国人意识和爱国情怀的表达方式,以及反映自身经历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担忧和期望;最后进行总结,分析杜甫忧国思想及其影响力,并探讨其现实意义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1.3 目的通过对杜甫忧国思想的深入分析,本文旨在揭示杜甫作品中关于社会政治背景、人民苦难以及国家前途命运等方面的内涵,进一步了解他作为诗人对当时局势和社会问题所持有的思考和态度。

同时,通过与当代社会相类比,探讨杜甫思想中蕴含的普世价值与现实意义,以期为当代社会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2. 杜甫的背景介绍:2.1 杜甫的生平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出生在陕西长安一个文化世家,尽享优渥的家庭环境。

然而,他的人生经历却颇为坎坷。

早年间,他曾任过几个官职,但都因为政治斗争和朝廷动乱而辞职或被贬谪。

他以诗才闻名于世,并以其深沉、激昂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

2.2 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杜甫的诗歌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风格,表现出浓厚的个性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他常以自己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为素材,写实地描绘了那个时代国家政治对百姓所造成的苦难。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解读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解读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解读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解读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解读,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咏怀古迹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

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

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

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

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句解: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

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

“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

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

“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

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

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杜甫 咏史怀古 诗

杜甫 咏史怀古 诗

杜甫 咏史怀古 诗1.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2.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首诗赞扬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头两句诗对他的丰功伟业作了高度概括,后两句诗对他的军事才能进行了赞扬。

全诗运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3.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首诗通过对王昭君出塞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昭君的赞美之情。

全诗以“怨恨”为主题,既写出了昭君的怨恨,也写出了诗人的怨恨。

4.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钦佩之情。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诸葛亮与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等贤臣进行对比,突显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和崇高品质。

5.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此诗抚今思昔,感慨万千。

前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着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之情;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全诗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杜甫(712~770),字⼦美,诗中常常⾃称少陵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

他是唐朝⼤诗⼈,他的诗作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峰,有“诗圣”之称。

下⾯是分享的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其三》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咏怀古迹五⾸·其三》 唐代:杜甫 群⼭万壑赴荆门,⽣长明妃尚有村。

⼀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环佩空归夜⽉魂。

(夜⽉⼀作:⽉夜环佩⼀作:环珮)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 成千上万的⼭峦⼭⾕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王昭君⽣长的⼭村还⾄今留存。

皇宫离开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座孤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夜⾥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赏析】 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其中的第三⾸,诗⼈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的怀抱。

诗⼈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万壑赴荆门,⽣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

据《⼀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溪。

杜甫写这⾸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

他站在⽩帝城⾼处,东望三峡东⼝外的荆门⼭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由近及远,构想出群⼭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诗的⾸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会涪万,瞿塘争⼀门”(《长江⼆⾸》)的警句,⽤⼀个“争”字,突出了三峡⽔势之惊险。

这⾥则⽤⼀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势的雄奇⽣动。

这是⼀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句,却落到⼀个⼩⼩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些不同的议论。

杜甫《咏怀二首》欣赏

杜甫《咏怀二首》欣赏

杜甫《咏怀二首》欣赏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欣赏下。

咏怀二首唐代:杜甫人生贵是男,丈夫重天机。

未达善一身,得志行所为。

嗟余竟轗轲,将老逢艰危。

胡雏逼神器,逆节同所归。

河雒化为血,公侯草间啼。

西京复陷没,翠盖蒙尘飞。

万姓悲赤子,两宫弃紫微。

倏忽向二纪,奸雄多是非。

本朝再树立,未及贞观时。

日给在军储,上官督有司。

高贤迫形势,岂暇相扶持。

疲苶苟怀策,栖屑无所施。

先王实罪己,愁痛正为兹。

岁月不我与,蹉跎病于斯。

夜看丰城气,回首蛟龙池。

齿发已自料,意深陈苦词。

邦危坏法则,圣远益愁慕。

飘飖桂水游,怅望苍梧暮。

潜鱼不衔钩,走鹿无反顾。

皦皦幽旷心,拳拳异平素。

衣食相拘阂,朋知限流寓。

风涛上春沙,千里侵江树。

逆行少吉日,时节空复度。

井灶任尘埃,舟航烦数具。

牵缠加老病,琐细隘俗务。

万古一死生,胡为足名数。

多忧污桃源,拙计泥铜柱。

未辞炎瘴毒,摆落跋涉惧。

虎狼窥中原,焉得所历住。

葛洪及许靖,避世常此路。

贤愚诚等差,自爱各驰骛。

羸瘠且如何,魄夺针灸屡。

拥滞僮仆慵,稽留篙师怒。

终当挂帆席,天意难告诉。

南为祝融客,勉强亲杖屦。

结托老人星,罗浮展衰步。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诗歌风格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这首诗歌属于体裁,从内容上看属于题材。

(2分)(2)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昭君怨恨什么?借昭君的怨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七言律诗,咏史诗。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写出了昭君远嫁他乡,独葬异乡的怨恨。

“画图省识春风面”写出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环佩空归月夜魂”写出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

总之,昭君悲剧的根源怨恨的根源就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3)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二:16.诗题中的“古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1分)17.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首联中的“赴”字化静为动,为三峡雄奇的山势增添了灵动感。

B.诗的颔联雄浑悲凉,“朔漠”、“青冢”写尽王昭君一生的悲剧。

C.这首诗借王昭君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对薄命红颜的深切同情。

D.杜甫写昭君的孤苦悲怨,也寄托了他的身世和爱国思乡之情。

18.明人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古代诗人杜甫流淌万古的忧国思想

古代诗人杜甫流淌万古的忧国思想

古代诗人杜甫流淌万古的忧国思想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流传于后世,成为我们心中灿烂的文化瑰宝。

在他的诗中,流淌着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思索,这种忧国思想与时俱进,至今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杜甫的忧国思想体现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比如《登高》这首诗。

诗中,杜甫登上高山,俯瞰着远方的山河。

他从高处看到的一切都让他感到忧虑,无处安放的感情溢于言表。

他写道:“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的忧虑。

杜甫希望国家能够统一,社会能够安定,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杜甫的忧国思想还体现在他对贪官污吏以及社会腐败现象的批判上。

在他的许多诗作中,他声讨了那些滥权妄行、贪污受贿的官员,揭露了社会不公和腐败现象。

他在《访崔使君》中写道:“上道苦不行,老大尘垢尽。

政声一闻奔,虽死犹温文。

”这句诗意味深长,直指当时官场腐败,呼吁正直的官员挺身而出,敢于改革。

除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外,杜甫的忧国思想还体现在他对民众苦难的关怀上。

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那些生活在贫困困境中的人们的形象,他以真挚的情感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关怀。

在《梦李白》中,他用悲凉的笔调描绘了贫困的民众:“诗酒趁年华,行事得自由。

一世凭君心,明朝散诸侯。

”这首诗意味深长地表达了他对那些被命运所迫、生活困苦的人们的同情和思念。

杜甫的忧国思想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还反映在他的一生中。

他在面对自己的失败和挫折时,始终不忘国家和民众的苦难。

尽管他曾多次投身于政治,但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然而,这些挫折并没有让他丧失对国家的忧虑和思考,相反,他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国家和人民的痛苦所在。

杜甫的忧国思想流淌万古,并影响着后世。

他的作品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他的思想也激发了后来诗人们的创作灵感。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杜甫的诗中汲取到精神的力量。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为人正直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精神,关注国家发展和民众福祉,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平稳发展而努力。

杜甫《咏怀古迹赏析五首其三》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赏析五首其三》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赏析其三》赏析杜甫《咏怀古迹赏析五首其三》赏析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咏怀古迹赏析其三》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解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

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韵译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评析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信然。

拓展:咏怀古迹五首·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注释:⑴蜀主:指刘备。

⑵伏腊:伏天腊月。

指每逢节气村民皆前往祭祀。

翻译:刘备攻打东吴驾临三峡,驾崩那年也是在永安宫中。

在空山里还可以想像他的行仗,野寺中还能隐约回忆起行宫。

古庙的杉松上,有野鹤作巢,每逢节气,村里的人来祭祀。

杜甫诗中考题

杜甫诗中考题

杜甫诗中考题第一篇:杜甫诗中考题一、赏析《望岳》1、2009年湖北省襄樊阅读古诗《望岳》,回答问题。

(4分)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⑴.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的形象。

(2分)⑵.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

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2分)2.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

请说说你的理解。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齐鲁青未了未了:②会当凌绝顶会当:5.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7.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8.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9.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10.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诗词鉴赏唐代诗人杜甫的思想与艺术成就

诗词鉴赏唐代诗人杜甫的思想与艺术成就

诗词鉴赏唐代诗人杜甫的思想与艺术成就唐代诗人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星,他的诗作兼具思想深邃与艺术成就。

杜甫的诗歌承载着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同时他的诗词表达独特、意境深远,成为唐代文坛耀眼的明星。

本文将从杜甫的思想以及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成就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杜甫的思想杜甫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社会关怀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入思考。

他镜鉴世事,以笔破时弊,揭示了唐代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杜甫反映了唐朝政权腐败、士兵望风而逃的现象,批判了统治者的失职和不义。

他抨击贪官污吏,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尖锐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人民的困境。

杜甫的思想触动了广大的读者,唤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此外,杜甫也对国家的命运充满了忧虑和反思。

他多次描绘了战乱的场景与人民的困苦,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北征》一诗中,杜甫揭示了唐朝边疆频繁战乱的现实,他痛惜国家的疆域损失和人民的离散流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杜甫热爱国家,关心国家的兴衰,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也是他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总的来说,杜甫的思想深刻而广泛,准确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民的疾苦,他的思想触动了后世的文人雅士和读者,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二、杜甫的艺术成就杜甫的诗歌以其高度的艺术性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了世人所传颂。

他的诗作情感真挚深沉,同时字句凝练而丰富。

他善于以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使其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感人之处。

例如《月夜忆舍弟》一诗,杜甫以朴素的言语描绘了在月光下忆及已故亲友的情景,字句简练而扣人心弦,流露出深深的思念之情。

此外,杜甫的诗歌也擅长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并以自然景物象征着社会的命运。

他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作品更具艺术张力。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杜甫用对比的方式揭示了贵族和平民百姓的冷暖差距,并以夜晚的秋凉之感象征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性和充满意境的描写方式,成为当时文坛的瑰宝。

杜甫咏史怀古诗浅谈

杜甫咏史怀古诗浅谈

杜甫咏史怀古诗浅谈
杜甫的《咏史怀古》是一首长诗,共20首,每首诗均以中国历史上的某一位名人为主人公,从史实出发,对中国古代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描述。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杜甫生活在北宋末年,当时国势没落,人民生活艰苦,杜甫感到非常悲伤和愤怒。

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从古代历史的角度出发,怀古咏史,意在告诉人们,历史是有规律的,帝国的兴衰是循环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代代贤能的出现,可以拯救国家,改变历史的走向。

这首诗的语言文字十分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杜甫对古代贤能的敬仰和对祖国历史的眷恋。

它不仅是杜甫最伟大的诗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杰出的史诗之一。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这首诗歌属于体裁,从内容上看属于题材。

(2分)(2)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昭君怨恨什么?借昭君的怨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七言律诗,咏史诗。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写出了昭君远嫁他乡,独葬异乡的怨恨。

“画图省识春风面”写出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环佩空归月夜魂”写出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

总之,昭君悲剧的根源怨恨的根源就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3)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二:16.诗题中的“古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1分)17.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首联中的“赴”字化静为动,为三峡雄奇的山势增添了灵动感。

B.诗的颔联雄浑悲凉,“朔漠”、“青冢”写尽王昭君一生的悲剧。

C.这首诗借王昭君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对薄命红颜的深切同情。

D.杜甫写昭君的孤苦悲怨,也寄托了他的身世和爱国思乡之情。

18.明人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这里不适合也不协调。

唐代杜甫诗作中的社会现实与政治倾向

唐代杜甫诗作中的社会现实与政治倾向

唐代杜甫诗作中的社会现实与政治倾向一、介绍唐代杜甫(712年-770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广泛揭示了唐朝时期的社会现实和政治倾向。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二、社会现实揭示1. 农民疾苦杜甫的诗作中经常描绘了农民阶层的艰辛生活。

他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对农民困境的关切和愤慨。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道:“战乱成灾,百姓流离失所;饥荒频仍,田园凋零荒芜。

”这反映了军事战争和自然灾害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

2. 官员贪污在杜甫的诗中,官员们因为腐败和贪污而引起他的批评。

他经常借助具体事件或者个案来抨击腐败现象。

例如《益州寄谢琛》中提到:“百官適缺百姓何,土木已孤应显宦。

”这些措辞直接批判了官员不作为和对人民冷漠的行为。

3. 社会动荡唐代的社会经历了许多战乱和动荡,而杜甫诗作中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状态。

他感叹朝政混乱、士族衰败、民不聊生等问题。

这些描写既是对时代背景的真实反映,也包含着对当前局势的忧虑。

三、政治倾向1. 理想化君主制度杜甫对于理想化君主制度持有积极态度,并在他的诗作中表达了这种政治倾向。

他对唐玄宗等善治君主的赞美和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引导贤臣来进行国家改革和治理。

2. 关注国家命运杜甫关注国家命运,呼吁政府在面临危机时采取果断措施。

例如,在《悲陈公四时感事》中,他写道:“當春未老莺先飛,復覺眠歸漢月微。

園林應笑春曾在,戰場輸得已先知。

”这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和警示。

3. 爱国主义情怀杜甫的诗作中还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他对唐朝的兴衰起伏感到痛心,并为百姓流离失所、战乱频仍而叹息。

他通过描写国家形势和人民困境,表达了自己为国家发展奋斗的愿望。

四、总结唐代杜甫诗作中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政治倾向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深入观察和批判。

通过详细描述农民疾苦、官员贪污以及社会动荡等问题,杜甫呈现了一个真实而无遮掩的唐代社会景象。

在政治倾向方面,他理想化君主制度、关注国家命运以及强调爱国主义情怀,希望能够改善时局并为国家做出贡献。

唐诗赏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

唐诗赏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

唐诗赏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简介《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

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这组诗,以抒情怀。

咏怀古迹五首之一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释1.支离:流离。

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

2.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

3.淹:滞留。

4.日月:岁月,时光。

5.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6.共云山:共居处。

7.羯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

8.词客:诗人自谓。

9.未还:未能还朝回乡。

10.庾信:南北朝诗人。

11.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

“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

赏析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

组诗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这是因为作者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

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

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

安史乱后,杜甫由长安逃难至鄜州,欲往灵武,又被俘至长安,复由长安窜归凤翔,至鄜州探视家小,长安克复后,贬官华州,旋弃官,客秦州,经同谷入蜀,故曰“支离东北风尘际”。

咏怀古迹其三读后感

咏怀古迹其三读后感

《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写成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咏怀王昭君,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诗中,杜甫借咏王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他感慨王昭君的遭遇,对她被远嫁异乡、流离失所的命运表示同情。

王昭君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最终留在匈奴,身死而遗长恨。

杜甫也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最终被疏远,辞官漂泊西南。

两人遭遇、经历、处境相似,都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感受到了世事的无常。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对王昭君的怨恨和思念之情,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他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深深眷恋,对王昭君的深深同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世道不公的无奈和怨恨。

《咏怀古迹其三》是一首充满感情的诗,通过咏怀王昭君,杜甫表达了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以及对命运的感慨。

这首诗既展现了杜甫的诗歌才华,也体现了他深厚的人文情怀。

唐代诗人杜甫的社会思想与诗歌表达

唐代诗人杜甫的社会思想与诗歌表达

唐代诗人杜甫的社会思想与诗歌表达1. 引言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而杜甫则是唐代最具影响力和才华的诗人之一。

他以其深刻的社会观察和感人的抒情手法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杜甫在其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社会思想以及他独特的诗歌表达方式。

2. 杜甫的社会思想2.1 社会关怀与反映杜甫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困境非常关注。

他通过描绘农民起义、战争童子等题材,反映了唐朝晚期社会的动荡和贫困现象。

他深刻地洞察到人民生活艰难,城乡矛盾日益激化,并对此进行了批判与反思。

2.2 封建道德与人性之辩在杜甫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探讨了封建道德和人性之间的关系。

他对封建伦理制度下存在的不公平现象进行了谴责,并呼吁追求社会公正与人性的光辉。

2.3 抱负与理想尽管杜甫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但他并未放弃对美好事物和前途的向往。

他渴望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希望国家能够安定繁荣、民众过上幸福生活。

3. 杜甫的诗歌表达方式3.1 真情实感杜甫的诗作坚持真实情感和真实描写,他以直观的方式展示了自己对社会问题和个人遭遇的感受。

通过细腻而真切的语言,他打动了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3.2 丰富多样的题材杜甫涉及广泛丰富的题材,从战争到自然景观,从官场生活到个人难题,他用诗歌包容了各种各样的主题。

这使得他的诗作更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

3.3 英雄文化与哲思表达杜甫在一些作品中表达了关于英雄文化和人生意义方面的思考。

他借助历史和传说,探索了关于生命、责任和人的尊严等问题。

4. 结论杜甫是唐代一位伟大而敏感的诗人,他的作品不仅仅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动荡与困苦,还表达了他对社会公正和人性光辉的向往。

通过独特而真实的诗歌表达方式,杜甫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上是对"唐代诗人杜甫的社会思想与诗歌表达"这一主题所做的简要介绍。

希望能为您提供有关该主题的一些基本信息。

如需深入了解,您可以进一步研究相关资料或阅读更多杜甫的作品来拓宽视野和加深理解。

《诸将五首》描写杜甫心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古诗

《诸将五首》描写杜甫心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古诗

《诸将五首》描写杜甫心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古诗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

简单来说,祖国是祖先开辟的生存之地,人们崇拜、爱惜和捍卫这片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土地。

人们对祖国的感情包括了对国家主权,大好河山,灿烂文化以及骨肉同胞的感情。

接下来小编会给大家分享一首关于爱国的古诗词鉴赏。

【诸将五首】唐代:杜甫汉朝陵墓对南山,胡虏千秋尚入关。

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

见愁汗马西戎逼,曾闪朱旗北斗殷。

多少材官守泾渭,将军且莫破愁颜。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重。

沧海未全归禹贡,蓟门何处尽尧封。

朝廷衮职虽多预,天下军储不自供。

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

回首扶桑铜柱标,冥冥氛祲未全销。

越裳翡翠无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

殊锡曾为大司马,总戎皆插侍中貂。

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圣朝。

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

【诸将五首】创作背景《诸将五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作于夔州。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边患却没有根除,诗人痛感当时的朝廷武官们平庸无能,故作诗加以讽刺。

【诸将五首】人物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诸将五首】赏析其一首联:“汉朝陵墓对南山,胡虏千秋尚入关。

唐诗赏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

唐诗赏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

唐诗赏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简介《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

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这组诗,以抒情怀。

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释1.摇落:凋残,零落。

2.风流儒雅:指宋玉文采华丽潇洒,学养深厚渊博。

3.“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4.故宅:江陵和归州(秭归)均有宋玉宅,此指秭归之宅。

5.空文藻:斯人已去,只有诗赋留传下来。

6.云雨荒台: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之“先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荒台,山名,在今重庆市巫山县。

7.“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8.楚宫:楚王宫。

赏析《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是第二首,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

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

唐诗三百首之《咏怀古迹·其五》赏析

唐诗三百首之《咏怀古迹·其五》赏析

唐诗三百首之《咏怀古迹·其五》赏析《咏怀古迹·诸葛大名垂宇宙》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州写成的组诗《咏怀古迹五首》的第五首。

此诗吟咏诸葛亮,并对诸葛亮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在写作手法上,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咏怀古迹·其五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筹策,万古云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解】:1、宗臣:世所宗尚的重臣。

2、肃清高:为其清高而肃然起敬。

3、三分割据:指魏蜀吴鼎立。

4、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

5、伯仲之间: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是说不相上下,也即当于伊吕间求之之意。

伊、吕,商代伊尹,周代吕尚,皆辅贤主的开国名相。

6、指挥若定:言诸葛亮治政用兵从容镇定。

7、失萧曹:意谓萧、曹虽也是宗臣,比之诸葛亮未免不及。

8、:帝位。

【韵译】:诸葛亮的英名永垂人世,千士流芳;世人所尊崇的重臣遗像,肃穆清高。

天下三分的局势,是经他策划运筹;千百年来,他才能象鸾凤振羽云。

他辅刘备,同伊尹吕尚难分上下;指挥从容镇定,萧何曹参不能比超。

时运不好,东汉帝业实在难于复兴;心志虽坚,终因军务艰死于积劳。

【评】:进谒武侯祠而追怀诸葛亮。

全诗以议论为主,称颂诸葛亮的英才挺出,惋惜其志不成。

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深入,荡人胸襟、动尔情怀。

但其中把汉室不能恢复归咎于气运,却是宿命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咏史诗中的理想王国张珍珍“唐代的咏史诗,依其表现形式,可以包括咏史、怀古、咏怀古迹、览古等类型。

一般来说是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抒发见解和感情的。

咏怀古迹则是把咏怀与咏史、怀古融为一体,托古迹起兴,抒发怀抱。

”这两类在艺术上虽然有细微差别,但是它们作为咏史诗“共同之处在于不离讽、诮、刺这一宗旨。

”①P63-64诗人往往借助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咏怀和讴歌来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借史事以咏己之怀抱” (清·张玉谷《古诗赏析》) 是古代诗人共同的审美价值取向。

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国力较强盛的唐睿宗先天元年(712)。

见证了唐代社会的鼎盛,也经历了给了唐王朝的深重打击的安史之乱。

胸怀宏大抱负却无奈一直无从实现。

如唐代其他诗人一样,杜甫也往往借助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咏赞或批评来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

要理解杜甫咏史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必须了解杜甫的思想。

杜甫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封建官僚家庭。

其十三世祖杜预精通战略,为晋代名将,博通经济、政治、法律、天文算学、工程诸学。

著有《春秋左氏集解》,因以武功、政治、学术著名,世号“杜武库”。

在其《祭当阳君文》中杜甫自称为十三葉孙。

杜预作为这一家族的精神祖先,对杜甫深有影响。

杜甫自己也非常仰慕这位世祖,常于其诗中推崇他。

“尚书勋业超千古,雄镇荆州继吾祖。

”杜预晋初曾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

杜甫作为封建士子,家族观念支配人生。

再加上他的祖上世代为官,更是有杜预、杜审言这样的出色先祖,他以自己“传之于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的家世为荣,他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

亡祖故尚书膳部员外郎先臣审言,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视于藏书之府,故天下学士到于今而师之。

”(《进雕赋》)这决定了他以儒家思想为人生价值观念。

其《祭当阳君文》曰:“不敢忘本,不敢违仁。

”出身于“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家庭,这对他重视学习儒家经典,并以儒家积极入世、济世救民的道德准则来立身处世影响甚。

他对上“窃比稷与契“,对下“穷年忧黎元”。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以儒家对一个臣子的要求来要求自己。

天宝七年杜甫上当时的尚书右丞韦济的一首古诗《奉赠韦右丞张二十韵》中描述了自己的生平与才华,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诗中说:“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儒冠”以物代人,是杜甫自谓。

他常以儒者自居。

“甫昔少年日……再使风俗淳。

”这几句诗体现了杜甫作为一个儒者的完美形象。

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对一个儒者的基本要求。

将修身作为这一要求之根本,这是中国哲学向内的基本特征。

要达到修身的目的“一方面是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是强调意识的克制和锻炼,主动地严格约束自己来要求自己。

②P27”如诗中所说,杜甫以一个儒者自居,他刻苦学习“读书破万卷”,可比杨雄、曹子建,又以李邕、王翰自拟。

他作为一个积极进取也颇为自负的儒者,修身这一阶段已经完成。

接下来自陈了自己的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前一句讲的是手段,后一句说的是目的。

这是杜甫作为一个纯粹的儒者最终的理想。

“《訄书·干蛊》曰:‘生民之初,心方士为政。

’章太炎认为:儒家本‘术士’,‘明灵星午子吁嗟以求雨者谓之儒’,‘助人君顺阴阳以教化者也’(同上),本是一种宗教性、政治性的大人物。

儒家的理想人物从所谓的皋陶、伊尹到周公,实际上都是这种巫师兼宰辅的‘方士’。

后世儒家的理想也总以这种帮助皇帝去治理天下的“宰相”为最高目标,其有来自。

”③P11如他所说:“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北征》)但有千里马未必就有伯乐,更何况在当时的社会,有抱负的文人怀才不遇几乎成了历朝历代文人诗歌中一个永恒主题了,杜甫所处的肃代二帝时期是不容他实现理想的,正如诗中所说:“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杜甫在四十六岁之前一直得不到接近皇帝的机会,尽管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向皇帝靠拢。

天宝五载(七四六年),杜甫在鲁郡东门和李白分手之后(李白有诗《鲁郡东门送杜甫二首》),便“西归到咸阳”结束了他的游历生活。

杜甫到长安的目的,当然是要当官。

而杜甫来到长安的时候正是大唐帝国日渐衰落,人民生活日益痛苦的时候。

皇帝疏于政事,好大喜功,武将为了立功战事不断,人民生活在离乱的痛苦之中;朝中清明的大臣被李林甫、杨国忠等一些只谋求私利的蛀虫所代替。

李林甫为了保住自己的相位,不惜培植安禄山等飞扬跋扈的番将,并且视安禄山的反意不顾。

在这种情形下他到长安前途自然不容乐观。

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时,李林甫便一手扼杀了包括杜甫元结在内的所有这次应诏的人选,造成“无一人及第”的局面,还上表玄宗称贺:“野无遗贤。

”唐代重诗,除了公开考试之外,文人向大官和王公们献诗也是谋求官职的一条道路。

这种干谒的现象在当时很普遍,孟浩然曾做《临洞庭上张丞相》献给当时的宰相张九龄,王维也曾献诗给宰相张九龄、张说,白居易在《日试诗白首田夷吾、曹璠等授魏州、兖州县尉制》中说:“以文得禄,亦足为荣。

”在李林甫之阴谋下应诏失败之后,于其姑表《比部萧郎中十兄》诗中说:“……致君时已晚,怀古意空存。

”《奉赠韦右丞张二十韵》中都有离朝之意,虽然失望,但他并没有放弃。

《奉赠韦右丞张二十韵》诗的末尾二句“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他以白鸥自比,高洁、自傲,表明他内心并没有放弃的决心。

作为一个封建儒生,杜甫是清高的,《新唐诗》本传说杜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

”他也曾说:“独耻事干谒。

”(《赴奉先咏怀》)。

但是肩上“奉儒守官”、“志君尧舜”的使命感使他不得不暂时放弃了所谓“气节”。

因此实际上当他应诏失败时候在长安写了许多“干谒”的诗歌。

如:天宝七载他献给韦济的诗:《赠韦左丞丈济》、《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在向玄宗献诗失败之后他依然坚持不懈,并不惜献诗《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给被杨国忠引为京兆尹的鲜于仲通,他这样做一是迫于生活,但更重要的应该是他“奉儒守官”的使命感迫使他不能放弃。

因此他并没有像当时其他有些诗人那样在仕途不顺时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这一切都是他儒家积极入世价值观影响的结果。

由此可以看出,杜甫入世之心的坚定。

而这种渴望越是强烈,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时的失落感就越重。

在看到一些古迹时对前代的人物、事件感怀之心就越迫切,而自己的理想自然而然就出现在这些在咏怀古人、物的诗歌中,即,咏史诗。

杜甫的咏史诗,有五十多首。

所咏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咏赞开明的君主、政治清明的时代。

二是咏赞君臣的良好关系,贤臣或者高洁的文人。

三是借对前代弊漏的揭露对君王以讽谏。

杜甫赞扬开明君王的咏史诗。

要“致君尧舜”首先得得到君王的任用,而杜甫半生都得不到皇帝的赏识,至德二载好不容易得到左拾遗一职,却很快因房琯之事,得罪了肃宗被遣回鄜州探望妻儿,途经醴泉到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

位于今陕西省礼泉县城东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

)写下了这首《行次昭陵》。

诗中说:“旧俗疲庸主,群雄问独夫。

谶归龙凤质,威定虎狼都。

天属尊尧典,神功协禹谟。

风云随绝足,日月继高衢。

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

直词宁戮辱,贤路不崎岖。

往者灾犹降,苍生喘未苏。

指麾安率土,荡涤抚洪炉。

壮士悲陵邑,幽人拜鼎湖。

玉衣晨自举,铁马汗常趋。

松柏瞻虚殿,尘沙立暝途。

寂寥开国日,流恨满山隅。

”唐太宗文治武略,施行仁政。

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

如诗中所说“朝廷半老儒”,他任用有才能的有功劳的老臣,如虞世南诸学士;善于采纳臣子之谏,著名的直谏之臣魏征、房玄龄都是在太宗时期。

“贤路不崎岖”是太宗时期开明政治的真实写照。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唐代历史上享有盛誉的黄金时代,而唐太宗则成为后代君王效法的楷模。

宪宗初继位,“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实,竦慕不能释卷。

”立志像太宗那样理政。

(《旧唐书·宪宗本纪》)唐文宗“在藩时,喜读《贞观政要》,每见太宗孜孜于政道,有意于兹。

”(《旧唐书·文宗本纪》)开元年间吴兢编撰了一部重要文献《贞观政要》,他在序言中写道:“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庶乎有国有家者,克遵前轨,择善而从,测可久之业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岂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而已!”④至德元年杜甫从冒死从长安逃回到当时皇帝行在,凤翔“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皇帝赐他左拾遗一职,杜甫直谏,遭到皇帝的厌恶,更不提赏识了。

这时候正是国家危难之时,这年正月,安庆绪杀安禄山,仍盘踞在洛阳称帝。

至德二载杜甫回家之后为追叙这次回家经过写了诗《北征》。

诗中说:“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他自称“臣甫”,这是一般奏章上的字面,说明他这是写给皇帝肃宗看的。

这时候他自己家里已经贫困不能自保,“妻子衣百结……窗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冽?”(《北征》)他还没有忘记为君王出谋划策:“至尊尚蒙尘,几日修练兵?……官军请深入,蓄锐可俱废”然而杜甫却有心无力,看到盛事君王的陵墓自然就怀念这位善于任用人才的圣主。

心中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描绘了自己理想君主的风范“直词宁戮辱,贤路不崎岖。

”。

在古代社会,君臣关系是影响朝廷政治、国家前途的重大问题,正是“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安。

”(《魏郑公谏录》卷四)王褒《四子讲德论》云:“君为元首,臣为股肱,名世一体,相得而成。

”一方面君王靠臣子提供治国方略,安定社稷;另一方面臣必须得到皇帝的赏识,被任用,才可以完成自己建立功业的理想。

刘备和诸葛亮一向被后人看做是君臣关系融洽的楷模。

许多诗人都写关于刘备诸葛亮君臣际遇的诗歌来赞扬他们。

李白非常崇敬诸葛亮,他在《君道曲》中说:“小白鸿翼于夷吾,刘葛鱼水本无二。

”赞叹刘葛二人彼此信赖的君臣关系。

这正是杜甫所渴望君臣际遇,他堪称是唐代对诸葛亮吟咏最多的的诗人,在对诸葛亮的咏赞中传达着自己对明主知遇的向往。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一日,杜甫离开同谷,经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飞仙阁、五盘、龙门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辗转来到成都,在城西浣花溪畔结屋而居。

在这里他写下了多篇咏怀刘诸的诗歌。

他对诸葛亮的盖世才能充满了敬慕之情:“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八阵图》)“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刘克庄曰:“卧龙没已千载,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许之。

此诗侪之伊吕伯仲间,而以萧曹为不足道,此论皆自子美发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