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化理论
均衡论
均衡论也叫平衡论.一种形而上学的哲学观点.主张事物的发展不是由内部的矛盾引起的,而是由外部的因素决定的;把相对静止,暂时平衡绝对化,认为均衡和渐变是事物的正常状态,运动的发展和革命飞跃是不正常的现象.最早的一致论研究开始于海德提出的均衡论。
一致论主张在群体传播过程中,个体态度总是与群体意识力求一致,所谓从众就是这种趋向一致的表现。
其基本思想在于,人的认知力求和谐或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会导致心理紧张,从而促使人们设法去消除或减轻不一致,以便重新达到一致。
均衡论也称均衡管理学《均衡管理》盛大“开讲”一部诠释管理新概念的宝典一把破译财智神秘密码的金钥匙......均衡管理学是由管理哲学学者,企业管理、社会实践家蒋泓峰先生根据创立的现代管理理论,是东方智慧与西方思想在管理学领域的首次高度融合,是现代管理思想的一枝奇葩,被称为现代管理圣典。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仍然存在管理不规范,追求短期效益或利润、规模最大化等问题,忽视了科学系统的策划,均衡稳健的管理,致使最终走向低谷或破产,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均衡,是最基本的自然规律之一,无论是宇宙万物,还是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人际关系及人类自身等等都需要均衡。
一切事物都在遵循着“均衡——失衡——均衡”的发展态势。
该书从“均衡——企业长寿之道、资本运营均衡、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均衡”等12个方面提纲立意,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管理的新概念与均衡管理思想的核心内涵;探究了生活中诸多失衡的根源,用大量的案例揭示了失衡带来的危害和均衡带来的益处,为各个系统的均衡管理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着重分析、阐述了均衡管理的现实意义,鲜明地指出了“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管理者均衡地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的辨证观点。
著作随处可见作者智慧的光芒。
蒋泓峰认为,均衡管理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和谐,当国家建设、区域发展、企业管理、家庭仁爱乃至人与自然相处等都得以均衡,社会就实现了真正的和谐。
十大经济理论
十大经济理论一、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
其中又有两种代表性理论,即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发展理论。
推进理论的核心是外部经济效果,即通过对相互补充的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一方面可以创造出互为需求的市场,解决因市场需求不足而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提高储蓄率,进一步扩大投资,消除供应不足的瓶颈。
平衡发展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存在两种恶性循环,即供应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低储蓄——资本供应不足——低生产率〕和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低生产率〕,而解决这两种恶性循环的关键,是实施平衡发展战略,即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进行投资,既促进各产业、各部门协调发展,改善供应状况,又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形成相互支持性投资的格局,不断扩大需求。
因此,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平衡发展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但是一般区域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欠发达区域不可能拥有推动所有产业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如果少量资金分散投放到所有产业,则区域内优势产业的投资得不到保证,不能获得好的效益,其他产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
即使发达区域也由于其所处区位以及拥有的资源、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劳动力等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产业的投资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因而也需要优先保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投资,而不可能兼顾到各个产业的投资。
所以平衡发展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二、不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是以赫希曼为代表提出来的。
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不平衡的。
该理论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
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
化学平衡的说课稿
化学平衡的说课稿化学平衡的说课稿(通用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化学平衡的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化学平衡的说课稿 1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化学平衡(第5课时)》,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化学平衡》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中的第三节。
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及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知道化学平衡常数并进行相关计算。
本节说课内容为化学平衡常数。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公式、表达时的注意事项、意义、应用以及相关的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如何定量描述化学反应进行的限度,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来理解化学平衡常数,学会利用数据分析和解决化学平衡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总结规律。
学习化学平衡常数,一方面是对化学平衡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另一方面学好化学平衡常数的知识对后续探究溶液中离子平衡的具有指导作用,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我说一下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说学情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学习过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建立、特征等方面的.知识,初步掌握了化学平衡中有关反应速率、浓度等的计算方法。
在能力方面,该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观察能力、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改理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会有关化学平衡常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能用化学平衡常数、转化率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免费下载】化学平衡说课稿最终
化学平衡第一课时说课稿乌鲁木齐八一中学丁赤2010年12月6日化学平衡第一课时说课稿一、设计理念:化学平衡是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以后学习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的基础。
因此,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剖析和理解化学平衡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设计时, 本节课是化学平衡的第一节课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较为枯燥,所以如何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成为本节课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
组织学生进行扳手腕的活动,再现蓄水池等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事例入手,然后按逐步分化的原则,层层引导和讨论,通过观察事实和联想的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由学生自己讨论后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在教师的帮助下增强认识结构,并通过习题讨论巩固和深化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二、化学平衡教学的功能和价值通过化学平衡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平衡观以及了解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特征和化学平衡背后的一些规律,而平衡观以及化学平衡背后的规律实际上对我们在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教学起到基础性和工具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面的教学合力来使学生获得学科能力;从另一个角度说,平衡观结合氧化还原观、转化观、微粒观等其它一些基本观念的获得使学生建立学科观,也就是使学生获得一种学科素养。
三、学生的情况分析,初高中对比对化学反应的概念来说,初中建立的角度更多的是从直观、会意、完全转化的角度建立的,高一建立的角度更多的是从微粒、会意、反应限度的角度建立,而高二建立的角度更多的是从微观、本质、普遍实证的角度建立的;初中建立的意义是从形式上对物质变化进行归纳,高一是从微粒的结合和反应限度了解化学反应,而高二建立的意义是建立基本的科学观、并且通过规律的学习,学生最终能够掌握和应用。
初中对化学反应的正逆反应概念没有叙述,也就是认为化学反应能够完全进行到底,不存在逆反应,高一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更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存在反应限度,而高二格外强调化学反应的实质,了解正逆反应相互伴生,对立统一。
化学平衡的酸碱理论
化学平衡的酸碱理论酸碱反应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反应,酸碱理论则是解释和描述这些反应的基础。
在化学平衡的酸碱理论中,包括了诸多重要的概念和原理,例如酸碱的定义、酸碱离子的行为、pH值等。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内容。
1. 酸碱的定义酸碱的定义经过历史上多个阶段的演变,主要有三个主要定义,即: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布朗酸碱理论和路易斯酸碱理论。
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基于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离解程度,酸通常被定义为能够提供H+离子的物质,碱则被定义为能够提供OH-离子的物质。
布朗酸碱理论将酸定义为可以接受电子对的物质,碱定义为可以提供电子对的物质。
路易斯酸碱理论则将酸定义为可以接受电子对的物质,碱定义为可以提供电子对的物质。
2. 酸碱离子的行为酸碱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决定了其酸碱性质的表现。
酸离子通常具有正电荷,并能够给出H+离子。
碱离子则具有负电荷,并能够给出OH-离子。
这些离子在溶液中的浓度以及它们的活性对于酸碱反应的进行至关重要。
3. pH值pH值是描述溶液酸碱性质的重要指标,它表示了溶液中H+离子的浓度。
pH值的计算公式为负对数公式,即pH=-log[H+],其中[H+]为溶液中H+离子的浓度。
常见的酸性溶液的pH值小于7,而碱性溶液的pH值大于7。
中性溶液的pH值约为7。
4.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其特点是酸和碱的摩尔比为1:1,且生成的盐是离子化合物。
这一反应是化学和生物体系中一些重要过程的基础,例如胃酸和胃中和反应。
5. 酸碱滴定反应酸碱滴定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确定溶液中酸碱的浓度。
滴定过程中通过添加已知浓度的溶液来反应沉淀,从而确定待测溶液中酸碱的浓度。
滴定中使用的指示剂的选择非常重要,常用的指示剂有酚酞、溴酚蓝等。
6. 影响酸碱平衡的因素影响酸碱平衡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温度的变化会改变酸碱反应的速率,浓度的变化则会影响反应的平衡位置。
催化剂可以提高反应速率,但不参与反应本身。
皮亚杰平衡化研究综述
发 展 。 1 王之 璋 则 认 为 平 衡 化 有 =个 方 面 的含 义 :1平 衡 5 一 i () 化 是 认 知 建 构 过 程 中 主体 与 客 体 的 一 种 协 蒯 或 适 应 的状 态 和 关 系 :2 平 衡 化 又是 主 客 体 相 互 适 应 的 过 , 中 , () 其 同化 和顺 应 是 个 体 适 应 环 境 的 两种 机 能 , 主体 客体 协 捌 适 应 丁 , 就 达 那 到 了认 知 平 衡 化 , 之 , 是 不 平 衡 : 3 平 衡 化 是 一 种 调 节 机 反 就 ()
制 皮 亚杰 把 平 衡化 作 为 建 构 主 义 的 内部 机 制 …… 皮 亚 杰 的 平 衡 化 概 念 除 了稳 定 性 与变 动 性 以 外 ,还 具 有 补 偿 性 和 主动 性 的特 点 。 种 补 偿 性 和主 动 性 的特 点 , 是上 而他 所 说 的 自 这 就 我 调 节 的机 制 , 见 , 业 杰把 平 衡 化 作 为 主 体 自我 凋 节 活 动 可 皮 的 同义 语 四、 平衡 化 的 特 征 ‘ 皮 亚 杰 非 常 重 视 对 平 衡 化 特 征 的研 究 , 存 著 作 《 童 的 他 儿 心 理 发 展 》 巾说 : 首 先 ,稳 定 性 是 平 衡 化 所 具 有 的 一 个 特 征 “ 其 次 . 一 个 系统 都 是 受 到 外 界 干 扰 的 . 每 而这 种 _扰 往 往 f 会 改 变 这 个 系 统 … … 最 后 ,我 们要 强 调 的平 衡 化 的 第 三 个 特 征 是 , 们 的所 谓 平 衡 化并 不 是 一 个 被 动 的 过 程 , 实 质 上 是 我 而 个 主 动 的 过程 ”Z ( 2 J 我 国学 者 王 之 璋 研 究 了皮 亚 杰 提 的平 衡 化 之后 提 出 了 自己 的 观 点 ,他 说 : 第 一 个特 点 是 平 衡 化 的 建 构 性 吸 取 了 康 “ 德 的合 理 思 想 , 丈 验 的基 础 上 , 出 了别 具 一 格 的认 识 建 构 在 提 理 论 。 … 皮 业 杰 的 平 衡 观 十 分 强 调 结构 的平 衡化 … …第 二 …
化学平衡移动PPT精品课件
推动相关学科发展
化学平衡移动作为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
究有助于推动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深入研究复杂体系的化学平衡移动
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化学平衡移动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复杂体系和多组
分体系,探讨更多实际应用中的化学平衡问题。
04
氧化还原平衡移
动
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氧化剂
还原剂
物质与氧化剂反应,失
物质与还原剂反应,得
在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
在反应中失去电子或电
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
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
子对偏向的物质,被还
子对偏离的物质,被氧
化合价升高的过程。
化合价降低的过程。
原,发生还原反应。
化,发生氧化反应。
缓冲溶液作用及配制方法
缓冲溶液的作用
能够抵抗外来少量强酸、强碱或稍稀释的
缓冲溶液的组成
一般由弱酸及其盐或弱碱及其盐组成。
影响,使溶液pH值基本保持不变。
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
缓冲溶液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按一定比例混合共轭酸碱对,调节pH至所
广泛应用于分析测试、生物实验等领域,
需范围即可。
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感谢观看
可以制备出具有特殊功能的材
料,如荧光材料、磁性材料等
。
06
总结与展望
课程总结回顾
化学平衡移动基本概念
沉淀溶解平衡
阐述化学平衡状态及平衡常数,探讨
平衡移动方向与反应条件的关系。
分析沉淀生成与溶解的条件,讨论溶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案设计:2.3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以及化学平衡是相对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会发生移动等观点。
教材从溶解平衡的角度入手,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思想,又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浓度、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学生在必修二中已经初步学习了化学反应限度的相关知识,并在本章的前两节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学习化学平衡奠定了基础。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理解起来比较抽象,高二的学生对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和理解程度还不够,因此在讲授过程中应训练学生思维的科学方法,并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应用化学理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工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体会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认识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并能初步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了解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可逆反应概念以及化学平衡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体会利用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尝试从过程的可逆性和化学平衡的角度观察和分析事物,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
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
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学法:比较法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引入】我们将一块不规则的硫酸铜晶体放入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过一段时间,我们发现硫酸铜晶体变得规则,但是固体溶质的质量没有发生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回答】溶液达到饱和后,溶液中的固体溶质的溶解和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回到固体表面的结晶过程一直在进行,这两种过程的速率相等,于是饱和溶液的浓度和固体溶质的质量都不发生变化。
无机化学总结笔记[整理版]
无机化学总结笔记[整理版]《无机化学》各章小结第一章绪论平衡理论 :四大平衡理论部分原子结构1(无机化学结构理论:,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元素化合物2(基本概念:体系,环境,焓变,热化学方程式,标准态古代化学3(化学发展史: 近代化学现代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1( 化学反应速率Δc(A)υ=Δt2( 质量作用定律元反应 aA + Bb Yy + Zzabυ = k c (A) c (B)3.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温度, 浓度, 催化剂, 其它.温度是影响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温度升高会加速反应的进行;温度降低又会减慢反应的进行。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都会影响反应速率。
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其他因素,如相接触面等。
在非均匀系统中进行的反应,如固体和液体,固体和气体或液体和气体的反应等,除了上述的几种因素外,还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的大小和接触机会有关。
超声波、紫外线、激光和高能射线等会对某些反应的速率产生影响4. 化学反应理论: 碰撞理论, 过渡态理论碰撞理论有两个要点:恰当取向,足够的能量。
过渡态理论主要应用于有机化学。
5. 化学平衡: 标准平衡常数, 多重平衡规则, 化学平衡移动及其影响因素(1)平衡常数为一可逆反应的特征常数,是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度。
对同类反应而言,K值越大,反应朝正向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进行的越完全(2)书写和应用平衡常数须注意以下几点a. 写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或分压,必须是在系统达到平衡状态时相应的值。
生成物为分子项,反应物为分母项,式中各物质浓度或分压的指数,就是反应方程式中相应的化学计量数。
气体只可以用分压表示,而不能用浓度表示,这与气体规定的标准状态有关。
b.平衡常数表达式必须与计量方程式相对应,同一化学反应以不同计量方程式表示时,平衡常数表达式不同,其数值也不同。
c.反应式中若有纯故态、纯液态,他们的浓度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不必列出。
物理化学-第五章化学平衡
ΔG1=0
ΔG2=RTln(bθ/b)
C4H6O4(饱和溶液, b=0.715 mol/kg)
G
f
G
θ m
(aq)
f
G
θ m
(s)
G1
G2
ΔfG
θ m
(aq)
Δf
G
θ m
(s)
RTln(bθ /b)
5.4 各种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问题:
1. 对于已经达到平衡的反应,可否改变其平衡位置?
2. 如何选择最适宜的反应条件? 工业合成氨 3H2(g) + N2(g) = 2NH3(g) 工业生产中的工艺条件一般是在520ºC, 30MPa,
B
pBeq
vB
pθ
平衡分压积
标准平衡常数, 简称平衡常数
rGmθ RT ln K θ 标准平衡常数Kθ热
力学定义式
K θ exp( rGmθ )
适用于任何类型的 化学反应
RT
任意化学反应
0 B BB
当化学反应处于平衡时:rGmeq
v
B
eq
B
0
B
化学势通式:
μB μBθ RTlnaB FB
(1) 根据反应的ΔrHmθ 和ΔrSmθ 计算
rGmθ
r
H
θ m
Tr Smθ
其中:
r
H
θ m
vB
f
H
θ m,
B
标准摩尔生成焓
B
Δr Smθ
vB Smθ , B
B
标准摩尔规定熵
由表中298.15K数据如何求T 下的ΔrGmθ?
T
r
H
θ m
第七章 化学平衡与平衡原理第四节 酸碱平衡
H3O+ + Ac-
●说明
H+
(1)H2O分子 也可发生质子转移反应。称质子自递反应
2023/2/20
H2O + H2O
OH- + H3O+
4
水合质子H3O+简写为H+
H2O
OH- + H+
反应的平衡常数称水的质子自递常数,或水的离子积(ion product)
K
w
c(OH )
c
c(H ) c
第七章 化学平衡与平衡原理
本章要求
1. 掌握用热力学平衡的原理导出化学反应等温式、标准摩尔反应 吉布斯函数和标准平衡常数的方法,能运用反应等温式判断反应的 方向和限度。
2. 掌握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范特霍夫等压方程式。
3. 了解各种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定量影响和平衡移动的原理;能进 行与平衡常数、平衡组成和平衡转化率有关的计算。
b2
2023/2/20
7
二元酸H2A及对应二元碱 A2-的解离常数间有如下关系
K
a1
K
b2
K
a2
K
b1
[H ][OH ]
K
w
三元酸H3A 及其对应的三元碱 A3- ,有
K
a1
K
b3
K
a2
K
b2
K
a3
K
b1
[H ][OH ]
K
w
•意义
用此关系,可由已知的
K
a
(
K
b
、SO
3、Ag
。配位体皆是碱。所有正离子皆是酸,负离子
10
(2) 根据酸碱电子理论,一切盐类都是酸碱配合物。广义酸碱的中 和反应就是碱的未共用电子对通过配位键跃迁到酸的空轨道中,生 成酸碱配合物。电子论把所有化合物(包括有机物)看作酸碱配合 物,把氧化还原反应之外的所有化学反应都认为是酸碱反应
化学基本理论——化学平衡中的极端假设法、过程假设法与等效假设法
化学基本理论——化学平衡中的极端假设法、过程假设法与等效假设法化学平衡理论是中学化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考的热点,每年必考,且占高考分值较大,但考生往往对此类题目感觉无从下手,不知所措。
对于相对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化学平衡问题,用常规思路或常规方法不好解决时,不妨对题目中的一些条件、过程等进行假设,然后再结合已学的知识推导并得出结论,就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就能使无序的问题模型化,就能轻松自如把题目解决出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见的假设法有极端假设法、过程假设法、等效假设法。
方法一极端假设法——不为“0”原则可逆性是化学平衡的前提,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应是反应物和生成物共存的状态,每种物质的量不为0即可逆反应“不为0”原则;但在处理化学平衡问题时,特别是在确定某些范围或在范围中选择合适的量时,往往可用极端假设法,即假设反应不可逆,利用完全反应和完全不反应两个极值点求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
虽然这样的极值点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却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简单的确定某些数值的范围。
[对点练1] 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2(g)+O2(g)2SO3(g)。
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2 mol·L-1、0.1 mol·L-1、0.2 mol·L-1。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A.SO2为0.4 mol·L-1,O2为0.2 mol·L-1B.SO3为0.25 mol·L-1C.SO2、SO3均为0.15 mol·L-1D.SO3为0.4 mol·L-1解析:选B 采取极端假设法,假设SO2和O2全部转化为SO3,此时,SO2和O2的浓度都是0,而c(SO3)=0.4 mol·L-1,再假设SO3全部转化为SO2和O2,此时,SO2和O2的浓度分别是0.4 mol·L-1、0.2 mol·L-1,而c(SO3)=0,故三物质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c(SO2)<0.4 mol·L-1,0<c(SO3)<0.4 mol·L-1,0<c(O2)<0.2 mol·L-1,故选项A、D是不可能的;C项数据表明SO2、SO3的浓度都是在原浓度基础上减少了0.05 mol·L-1,这也是不可能的。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的比较
化学平衡定义
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 应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 物各组分浓度不再随时间改变而变化 的状态。
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反应并未 停止,而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使得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
平衡常数及表达式
平衡常数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 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用K表示。
06
理论应用与拓展思考
在工业生产中优化控制策略
1
利用化学平衡原理,通过调整反应条件(如温度 、压力、浓度等)来控制反应方向和限度,实现 产品产率和纯度的最大化。
2
应用反应速率理论,优化反应过程,提高生产效 率,降低能耗和减少废物排放。
3
结合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理论,设计合理的生产 流程和操作条件,实现工业生产的绿色化、高效 化和智能化。
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深入揭示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之间 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02
探索新的反应体系和条件,发现新的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现象
和规律。
发展新的理论模型和方法,为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的研究提供
03
更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手段。
THANKS
感谢观看
过渡态理论
过渡态理论认为,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分子与活化分子之间存在一个能量较高的过渡态,反应物分 子必须克服一定的能垒才能转化为活化分子并发生反应。该理论可以解释反应速率与反应历程、分子 结构等因素的关系。
影响反应速率因素
• 浓度:反应物浓度越高,单位体积内反应物分子数越多,有效碰撞几率 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撞次数。相反,降低温度会降低反应速率。
03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催化剂可以显著改变反应速率,而不改变平衡常数。催化剂通过提供新
化学教学教案:化学平衡的历史与发展
化学平衡的未解之谜
平衡反应中的反应 机理
反应路径的选择 中间体的生成
平衡位置的确定与 调节
Le Chatelier原理的应用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未解之谜的挑战与机 遇
新型催化剂的研究 非平衡态反应的调控
化学平衡的挑战
01 平衡反应机理的探索
通过实验分析反应过程
02 平衡位置的影响因素
浓度、温度、压力的影响
● 02
第2章 化学平衡的历史
化学平衡的早期发展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达到稳定状态的现象,早期 的研究者对化学平衡的研究起到了开创性作用。 安东尼·拉瓦锡通过实验和理论探讨,为化学平 衡的理论奠定了基础。阿克塞尔·德罗布的突破 性发现揭示了反应速率和逆反应之间的平衡关系。 亨利-路易·盖伊-吕萨克在化学平衡的研究中做 出了重要贡献,拓展了化学平衡的理论框架。
化学教学教案:化学平衡的 历史与发展
汇报人:XX
2024年X月
第1章 简介 第2章 化学平衡的历史 第3章 化学平衡的实验 第4章 化学平衡的应用 第5章 化学平衡的挑战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目录
● 01
第一章 简介
化学平衡的历史 起源
化学平衡的历史可以 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当时的学者们对物质 的变化和平衡状态进 行了早期的研究,为 后来化学平衡理论的 形成奠定了基础。
化学平衡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药物和药物 代谢的平衡
药物治疗中的关 键环节
细胞内的酸 碱平衡
细胞内环境的稳 定性
生物体内气 体交换平衡
维持生命活动的 重要过程
化学平衡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化工生产中反应条 件的优化
提高生产效率 减少能源消耗 降低生产成本
催化剂在化工生产 中的应用
皮亚杰认知理论:同化顺应和平衡
皮亚杰认知理论——同化、顺应、平衡皮亚杰认为,所有的生物包括人在与周围环境的作用中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
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的变化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的建构过程。
皮亚杰用适应的观点解释个体发展。
(一)同化(assimilation)同化原本是一个生物的概念,指有机体在摄取食物后,经过消化和吸收把食物变为自己本身的一部分的过程。
皮亚杰把这一名词借鉴到心理学中,用于描述“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皮亚杰,B.英海尔德,1980)。
在皮亚杰看来,心理同生理一样,也有吸收外界刺激并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
所不同的只是涉及的变化表不是生理性的,而是机能性的。
随着个体认识的发展,同化经历以下三种形式:1、再现性同化,即基于儿童对出现的某一刺激作相同的重复反应;2、再认性同化,即基于儿童辨别物体之间差异借以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
它在再生性同化基础上出现并有助于向更复杂的同化形式发展;3、概括性同化,即基于儿童知觉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并把它们归于不同类别的能力。
(二)顺应(accommodation)顺应是指“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也可以说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
顺应是与同化伴随而行的。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应的过程。
可见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个人观点:在对同化和顺应概念的理解上,我们认为,同化更类似一个量变的过程,是个体知识结构的重复和再认;顺应更类似一个质变的过程,有对于知识结构的扩展和修正,会形成一个新的认知图式。
图式是同化和顺应的基础,顺应的产生以同化为前提。
补充知识:S(A)R公式皮亚杰应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对行为主义公式S→R进行了改造,提出了S(A)R公式。
平衡化的名词解释
平衡化的名词解释在日常生活和学术领域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个词汇:平衡化。
平衡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涉及许多不同的领域和层面。
它不仅仅是一个动态过程,更是一种目标和价值观的追求。
本文将对平衡化进行解释,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一、平衡化的意义与内涵平衡化是指在特定环境下的各个因素之间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分配与协调状态。
它反映了一种全局性的思维方式和管理哲学。
平衡化的核心在于追求各个方面的平等、公正和稳定,以获得持续的发展和进步。
在社会发展的层面上,平衡化是指在社会资源、权益、机会等各个方面的分配中,追求社会的稳定与公正。
这样的平衡化可以帮助解决社会中的不平等问题,减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提供基础。
在经济发展中,平衡化是指在经济体系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这包括了经济资源、生产要素、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平衡。
通过平衡经济各个部分的发展,可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在环境保护领域,平衡化是指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找到一种最佳的平衡点。
这需要在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同时,保护和维护环境的可持续性。
只有通过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在个人生活中,平衡化是指在各个方面的需求、责任和利益之间实现一种平衡。
比如,在工作与家庭生活之间,需要找到一种平衡点;在个人发展与社交生活之间,也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
只有通过平衡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才能获得健康和幸福。
二、平衡化的重要性和挑战平衡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能够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公正,推动经济的繁荣与进步,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实现个人的平衡与幸福。
然而,要实现平衡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存在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平衡化需要权衡各种利益和需求。
不同的利益方之间可能存在矛盾和冲突,需要通过协商和妥协找到平衡点。
这需要各方之间的智慧、耐心和意愿。
其次,平衡化也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条件进行调整。
不同的地区、行业、个体等都存在差异,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平衡化。
儿童心理发展的平衡化的例子
儿童心理发展的平衡化的例子皮亚杰平衡化研究综述摘要: 平衡化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近年来关于平衡化的研究逐年增多,本文从平衡化概念的提出、平衡化的本质、平衡化的特征、平衡化的模式、平衡化的水平及平衡化的阶段六个方面对这些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平衡化皮亚杰综述一、引言平衡化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皮亚杰认为平衡化是个体认识发生发展的基本因素,在认知结构的发展变化中有着头等重要的地位。
因此,近年来关于平衡化的研究逐年增多,获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成果。
为了清楚地了解这些研究和成果,我们在认真阅读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对有关平衡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藉此希望能进一步促进关于平衡化的研究。
二、平衡化概念的提出关于平衡化概念的提出,皮亚杰说:“发展的三个古典性因素是:成熟、物理环境的经验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最后两个因素不能解说发展的连续性的性质,第一个因素本身也不是发展的充分条件,因为智慧的发展不包含一种遗传程序的因素,如同本能依据的因素一样。
因此,为了协调以上三个因素,我们将要增加第四个因素,这就是平衡化或自动调节。
”[1]关于这段说明,我国学者丁芳、熊哲宏、王锡伟、石向实、寇德婷等认为皮亚杰在这里不仅提出了平衡化的概念,而且给出了提出理由,即皮亚杰是在驳斥和批评传统认识论关于影响认识形成的三种因素时提出的。
[2―5]三、平衡化的本质关于平衡化的本质,我国学者陈英和、张向葵、刘秀丽、谢小良、邹黎华等认为平衡化是:个体保持认知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是潜藏于个体发展背后的一种动力因素,当主体的认知结构或图式不能够与环境适应时就是认知不平衡,当主体的认知结构或认知图式与环境相适应时就达到认知的平衡;另外平衡还是一种动态过程,包含着同化和顺应两个方面。
[6―9]美国学者约翰・桑切克和阿特金森认为平衡化是为一种机制,用于解释儿童如何从一个思维阶段向下一个思维阶段进行转换。
高中化学基本理论都有哪些
高中化学基本理论都有哪些高中化学基本理论都有哪些一、物质结构理论1.用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周期性变化比较不同元素原子或离子半径大小2.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递变规律判断具体物质的酸碱性强弱或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或对应离子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
3.运用周期表中元素“位--构--性”间的关系推导元素。
4.应用元素周期律、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进行相关计算或综合运用,对元素推断的框图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5.晶体结构理论⑴晶体的空间结构:对代表物质的晶体结构要仔细分析、理解。
在高中阶段所涉及的晶体结构就源于课本的就几种,高考在出题时,以此为蓝本,考查与这些晶体结构相似的没有学过的其它晶体的结构。
⑵晶体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物质的熔、沸点高低规律比较。
⑶晶体类型的判断及晶胞计算。
二、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也是化工生产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是高考的热点和难点。
考查主要集中在:掌握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和计算,理解外界条件(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考点主要集中在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关系,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
化学平衡的标志和建立途径,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判断平衡移动方向,及各物质的物理量的变化与物态的关系,等效平衡等。
1.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及化学平衡的移动主要包括: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的特征,条件改变时平衡移动知识以及移动过程中某些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
三、电解质理论电解质理论重点考查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酸碱中和反应中有关弱电解质参与的计算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原理,水的离子积常数及溶液中水电离的氢离子浓度的有关计算和pH的计算,溶液酸碱性的判断,不同电解质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大小的比较,盐类的水解原理及应用,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电解质理论与生物学科之间的渗透等。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若干问题思考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若干问题思考【摘要】自皮亚杰开创发生认识论以来,就有许多问题引起争议,如认知结构的起源问题;平衡化在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新皮亚杰学派对旧有皮亚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中该文着重介绍了卡米洛夫--史密斯为代表性的人物。
【关键词】认知结构;认知结构起源;平衡;新皮亚杰学派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科学地阐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是发展心理学上的丰碑,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及研究方法的改进,在当今儿童心理学领域,人们对皮亚杰的理论出现了一些争议。
一、关于认知结构的起源说到认知结构,也可以叫做心理结构,就不得不提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
所谓“发生认识论”,简单的说就是研究知识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1]那么我们就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认知结构的起源问题。
皮亚杰强调认知结构来源于“运算”(广义上来讲),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运算”不是狭隘的指儿童心理中的运算思维。
儿童最早产生的是动作,然后这种会由早期的遗传性的动作发展为更高级的动作,这种高级动作是在实物上进行的,比如比较物体的大小,重量等。
当动作发生内化后就成为了“运算”,因此可以夸张的说认知结构起源于“(动作)运算”。
随着儿童由最初的遗传性的动作逐步发展形成更为复杂的动作,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
然而现代认知心理学派认为认知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是先天的,他们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不是像皮亚杰说的是由于认知结构本身的变化而导致的,而是原有认知结构的功能被激活、提高,以及结构内部要素相互作用的熟练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实现的。
在认知结构起源的问题上,笔者更赞同皮亚杰的观点。
诚然,婴儿最初的动作图式是本能的驱使,是遗传的,但谁又能忽视生物因素的重要性。
在达尔文的《人类的由来和性选择》中就提出人与动物具有心理上的连续性,动物心理向人类心理的演变中,儿童是扮演着重要的过渡作用。
[2]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皮亚杰并没有论述结构的具体组成成分及其基本内涵。
平衡化策划方略
平衡化策划方略很多决策问题所面对的是多元化的局势,目标是多元的,影响决策成果的因素是多元的、价值标准是多元的,决策问题涉及的利害承受者是多元的,等等。
这导致优化方略无法实现,因而从这个“元”的角度看来是“优”的东西,从另一“元”看来却是“非优”或“劣”的,即便象买商品这一最简单的生活决策,“价廉”与“物美”这两者也难于兼得,所谓“好货不便宜”、“便宜无好货”,因此购买者只能在价格与质量两者之间作出折衷处理,即要求得两者的平衡。
越是复杂的决策,多元现象越是严重,越是需要在多元之间求得平衡。
决策制定中所以需要作出妥协、折衷、调和、权衡等等,无非都是求得在多元之间的平衡。
因而英国学者穆尔(Corol-lyrne Moore)说,决策就象走钢丝,关键是平衡。
因此,策划在极大的程序上可说是一种平衡的艺术。
把策划中追求平衡放在重要地位的指导意向称为平衡方略(balancing strategy),或称折衷方略(compromise strategy)。
规范性决策理论反对平衡方略,并认为平衡或折衷意味着“比不上最优”不能符合优化原则。
但基于上面已经谈过的理由,很多决策学者主张采用平衡方略,甚至认为折衷或平衡是决策的基础,且不论他的看法有无过偏,至少应认为平衡方略是许多情况下可行的决策方略。
在以下场合是需要应用平衡方略的:(1)多目标或多价值标准的策划问题因为目标或价值标准的多元化,以致无法用单一明确的价值尺度去比较不同的备择方案,而且很少有一个在所有目标或价值上都达到“绝对最优解”;总有那么一批“各有千秋”的备择方案存在,此时,舍平衡方略就别无选择办法。
因而,在多目标决策中从非劣解集合选好解的各种办法实际上都是按平衡方略来办的。
(2)需平衡所作决策带来的好处和付出的代价做策划的目的必然是试图得到某些好处,取有所得;但制定决策本身也要付出代价,即有所耗。
例如,开发一个新产品并投入市场,企业常常可以获得重大收益,但作出一种新产品策划并不是易事,它至少必须做些市场调查与预测,而调查与预测是要付出代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在电力系统中,存在着种种不平衡因素,可以归结为事故性和正常性两大类。
事故性的不平衡是由于系统故障引起的,这种运行工况在系统中是不允许的,一般要通过保护装置切除故障元件,经处理后再恢复系统运行。
正常性不平衡是由于三相元件参数或负荷不对称引起的,象电气化铁道中的牵引负荷、冶炼系统中的电弧炉等。
系统三相不平衡度如果超过一定范围,将会影响系统的安全运行。
因此,针对正常性不平衡运行工况,制定了“三相电压允许不平衡度”的电能质量指标。
本文着重分析三相平衡化原理,并以电气化铁道为例,探讨负序补偿问题。
对于不对称工业负荷,要求补偿装置具有快速响应特性和分相调整功能。
三相平衡原理及实时平衡化公式的建立,是实现上述功能的基础。
目前能实现上述功能的补偿装置以SVC为典型代表。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已成功地将SVC技术应用在电气化铁道的无功和负序补偿中。
在国内,SVC技术在上述领域的应用尚属空白,因此有必要在建立较优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前提下,开发适用于电气化铁道负荷补偿的SVC装置,这对提高电网的运行质量无疑是有益的。
2三相平衡化的基本原理
因平衡的三相系统总功率是恒定的且与时间无关,而不平衡的三相系统的总功率是在其平衡值上下波动的,因此将不平衡三相系统变换成平衡的三相系统时,在平衡装置中应该设有能够暂时存储电磁能量的电磁元件,如:电抗器和电容器,以单相电阻性负荷为例,如图1所示,它是不平衡的三相系统。
在不改变电源和负荷之间的有功功率交换的前提下,分别在U-W和W-V相间装设电抗器和电容器,如图2所示。
根据三相平衡关系确定容抗XC和感抗XL的数值,假定系统三相电源是对称的,即系统三相电压满足下述关系:
由于只是单相电阻负荷,图1所示电路为一典型的负荷不对称三相电路,在U-W相和
W-V相分别装设电感和电容后,应使得来自电源的三相电流满足如下关系,才能形成一个三相平衡系统,即:
在式3中:
将上述关系式代入式3中得
实部虚部分别相等,虚部相等有:
由此可确定,对于单相电阻负荷(设在U-V相),为了实现三相平衡,应在U-W相装设电抗器,电抗值为R;在V-W相装设电容器,容抗值为R。
将上述电抗值和电容值代入式4得:
可以看出,采用上述平衡措施后,三相电流已完全对称,没有负序电流。
平衡后三相系统的相量图如图3所示。
由图可以看出,三相负荷电流之间的相量关系应满足:
由此确定感性元件和容性元件装设在哪两相之间,使得平衡化后的三相电流为三相正序电流。
3电气化铁道牵引负荷的理想补偿/" class="wordstyle">网络
牵引变电站(以Y/dn接线为例),接线如图4所示。
假定电源电压是平衡的,图4中YWU、YVW是复数且互不相等,设:
首先从校正功率因数入手,在每一负荷导纳上并联一个等于负荷电纳负值的补偿电纳,使负荷导纳变成纯电导。
即令:
BWUR=-BWU
BVWR=-BVW
这样,负荷功率因数为1,但仍然是不平衡的,各相分别为纯电导GWU、GVW,按照单相电阻性负荷的平衡原理,对于U—W相电导GWU,在V—W相之间装设电感性电纳
对于V—W相电导GVW,在U—W相之间装设电容性电纳
与功率因数校正电纳相结合,得到三相理想补偿网络如图5所示。
因此,将一个理想的补偿网络与负荷相连就可以把任何不平衡的三相负荷变换成一个平衡的三相有功负荷,而不会改变电源和负荷间的有功功率交换。
以上补偿网络的关系式只适宜用来说明补偿原理,对于电气化铁道频繁波动的不对称负
荷,要求用瞬时电压和电流求出所需的补偿电纳。
4三相平衡化原理的实现
对于不对称负荷造成的电力系统三相电压的不对称,需要快速响应装置来调整。
目前,常用可分相补偿的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来实现。
SVC一般由并联电感和电容两个回路组成。
其中感性回路为动态回路,其感性无功功率可连续分相调整,使得整个装置无功功率的大小和性质发生变化,分相控制的依据正是三相平衡原理。
目前,国内的SVC装置在冶金系统(如电弧炉)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补偿效果。
现在电气化铁道中的三相平衡问题主要通过系统换相和采用SCOTT变压器来改善,但上述方式对牵引臂上负荷的一致性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对于一般情况下的平衡效果不是很好。
SVC装置在电气化铁道中应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问题,对于诸多的牵引站,选择理想的安装点是降低投资的一条途径。
此外,降低投资有赖于SVC装置自身成本的降低,采用新的调感方式,研制新型的助磁式和磁阀式可控电抗器,简化控制和触发环节结构,对于降低装置成本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本文来自: 中科软件园() 详细出处参考:/bggw/sort02910/sort03087/sort03129/216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