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相关知识点.
人口统计知识点总结
人口统计知识点总结人口统计是指对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变动等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和研究的工作。
通过对人口统计的总结和分析,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地区或群体的人口特征和趋势,为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下面将对人口统计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进行总结。
一、人口统计的基本概念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统计特定地域和时期的人口总量,通常以人口普查结果为依据。
人口数量是人口统计的基础,它反映了人口的绝对规模。
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描述了人口按照不同特征的分布情况,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业结构、教育水平结构等。
人口结构是了解人口特征和变动趋势的重要依据。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指人口在空间上的布局状况,通常以居住地区为单位进行统计。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会导致区域发展差异,因此了解人口分布对区域规划和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变动:人口变动指人口数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包括自然增长(出生与死亡之差)、人口流动(迁入与迁出之差)以及登记调整(如人口估计调整)等因素。
人口变动是人口统计的核心内容。
二、人口统计的方法人口普查:人口普查是对特定地域和时期的人口数量和结构进行全面调查的一种方式,通常由政府组织实施。
它能够提供详细的人口统计信息,为社会经济政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通过统计抽样方法,根据少量样本数据来推断全体人口特征与变动的一种方法。
它具有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效率,在大规模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
人口登记:人口登记是由政府部门负责记录和管理人口信息的工作,包括出生登记、死亡登记、婚姻登记和迁移登记等。
人口登记能够及时反映人口变动,为人口统计提供数据来源。
三、人口统计的应用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统计可以提供人口数量、结构和变动等信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如通过对人口结构的研究,可以了解劳动力资源的供给情况,为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政策提供参考。
社会政策制定:人口统计可以为社会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障、教育资源配置等。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知识点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知识点01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有什么重大意义?定期开展人口普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的明确规定。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摸清我国人口家底的重要手段。
我国已进行过六次人口普查,世界各国也都定期开展人口普查。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及时开展人口普查,全面查清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的最新情况,既是制定和完善未来收入、消费、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的基础,也为教育和医疗机构布局、儿童和老年人服务设施建设、工商业服务网点分布、城乡道路建设等提供决策依据。
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及时查清人口总量、结构和分布这一基本国情,摸清人力资源结构信息,才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等状况,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
自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发生了显著改变,出现重要转折性变化,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开展人口普查,了解人口增长、劳动力供给、流动人口变化情况,摸清老年人口规模,有助于准确分析判断未来我国人口形势,准确把握人口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特征和新趋势,深刻认识这些变化对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对于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人口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02这次普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次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公民身份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等情况。
人口统计学知识点
人口统计学知识点人口统计学是研究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等方面的学科,通过对人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人口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下面将介绍人口统计学常用的一些知识点。
一、人口总量人口总量是指一个特定地区的全部居民数量,通常是根据人口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数据来计算。
人口总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
二、人口结构1. 年龄结构年龄结构反映了一个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的比例和分布情况,可以通过年龄金字塔图来直观展示。
年龄结构的变化对社会政策、教育、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2. 性别结构性别结构是指一个地区男女人口比例的情况,通常用男女性别比来表示。
性别结构的变化对人口增长率、婚姻状况、人口流动等有一定影响。
3. 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涉及到家庭的组成、规模和关系等方面,不同的家庭结构会对社会稳定、劳动力资源配置、家庭关系等方面产生影响。
三、人口增长率人口增长率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通常是用百分比来表示。
人口增长率受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衡量一个地区人口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四、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分为城市间迁移、城乡迁移、跨国迁移等多种形式。
人口迁移对人口分布、社会经济发展、资源配置等方面有重要影响。
五、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地区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的现象,主要是由于生育率下降、医疗技术进步等原因造成。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医疗卫生、劳动力资源等方面提出新的挑战。
综上所述,人口统计学知识点涉及到人口总量、人口结构、人口增长率、人口迁移、人口老龄化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人口的特征和规律,为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人口统计学的研究将继续深入,为人口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有益信息和建议。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口普查》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口普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口普查》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以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为背景,让学生在了解人口普查的基础上,学会用简单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统计知识,他们对统计有初步的认识,知道统计是一种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方法。
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可能对人口普查的概念和方法还不够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统计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知道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学会用简单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统计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为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意义和作用。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
3.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人口普查的过程和统计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为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人口普查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人口普查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3.实际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人口普查模拟,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4.总结提升: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际操作中的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5.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主题,进行统计,下节课分享。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三个方面进行。
1.3 中国的人口知识点归纳、训练题
1.3 中国的人口知识点归纳、训练题一、考点聚焦1、人口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为13.75亿,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人口1/5以上(世界上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人口增长较快。
世界人口最多的五个国家:1,中国;2,印度;3,美国;4,印度尼西亚;5,巴西。
我国人最多的省是:广东省,人口最少的省:是澳;,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面积最小是:澳门。
人口总数前五位的省级行政单位:河南(豫)、山东(鲁)、四川(川或蜀)、广东(粤)(2010年数据)。
人口总数后五位位的省级行政单位:香港特别行政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面积前三位的省级行政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我国平均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143人。
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单位:西藏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改善,死亡率的下降,寿命的延长。
2、分布不均:人口地理界限:黑龙江省的黑河——云南省的腾冲线,此线以东以南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面积占43%,人口占94%;此线以西以北人口数量少、人口密度小,面积57%,人口仅占6%。
原因:东部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湿润多雨,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而西部高原、山地多,干旱少雨,交通不便,生产力低。
3、实行计划生育以后,我国人口增加仍很快的原因(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特点)):人口基数大,青少年比重高。
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①资源短缺;②环境污染、破坏严重;③住房困难;④交通拥挤;⑤失业人口增多等。
4、人口政策(我国人口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二、友情提示人口分布与历史进程、经济、粮食、耕地、社会问题、环境密切相关,学习时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我国的人口现状和分布状况。
了解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人口增长的巨大影响。
三、中考必胜——夯实基础1.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C)A.我国人口总量居世界第二B.山东是我国人口最多的一级区划C.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D.我国农村人口的比例在不断增加2.我国每年约增加1200多万人,主要原因是:(B)A.人口出生率高B.人口基数大C.大量国外人口迁移D.自然条件好,经济发展快3.我国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的分界线是:(A)A.黑河到腾冲一线B.漠河到腾冲一线C.秦岭—淮河一线D.大兴安岭—巫山—雪峰山一线4.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原因是:(D)A.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B.农村人口多,城市人口少C.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D.人口增长过快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矛盾十分突出5.不是因为青岛市区人口增长快导致的问题是: (A)A.沙尘暴问题B.住房紧张C.地下水位下降D.交通拥挤6.下列湖泊周围人口较少的是 (A)A.青海湖B.洞庭湖C.鄱阳湖D.太湖7.下列地形区,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A)A.四川盆地B.塔里木盆地C.柴达木盆地D.准噶尔盆地8.从前山东人到东北,现在许多东北人回山东,这说明: (A)A.经济发展影响人口分布B.东北地区气候条件恶化C.山东人口密度变小D.故土难离,思念家乡9.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区划是下图的: (A)10.读材料回答问题:2005年元月6日是我国大陆“13亿人口日”,巨大的人口数量,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初中地理人口统计知识点
初中地理人口统计知识点人口统计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研究人口的数量、分布、结构和变化等方面的知识。
初中地理课程中,也会涉及到一些与人口统计有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针对初中地理人口统计的知识点展开详细阐述。
首先,人口统计的基本概念是指对人口数量、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并通过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
人口数量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的总人口数,它是人口统计中最基本的指标之一。
人口数量的统计是通过人口普查、抽样调查等方式进行的,用以确定人口的总体规模。
其次,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资源分布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人口在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周围的分布较为集中;在平原地区、沃土地带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分布也较为密集。
另外,在城市地区人口分布也相对较多,因为城市通常具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其次,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不同因素(如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进行分类的情况。
人口结构的分析可以揭示人口变化趋势、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等重要问题。
年龄结构是人口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分类方式,它反映了人口中不同年龄段的人数占比。
年龄结构的合理分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人口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
人口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为(出生人数-死亡人数)/总人口数。
人口增长率既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如出生率、死亡率,也受到社会因素影响,如迁移率。
合理控制人口增长率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最后,人口统计在城市规划和决策制定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人口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合理安排城市建设和资源分配。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中,人口统计数据的实时更新和精确分析更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利用人口统计数据,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合理规划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总之,初中地理课程中的人口统计知识点,主要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人口增长率等方面的内容。
人口统计学的知识点归纳
人口统计学的知识点归纳人口统计学是研究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等方面的科学,它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人口数据,揭示人口变化的规律性和趋势。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人口统计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人口统计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它通常通过人口普查或抽样调查来获取。
人口数量可以分为总人口数量和特定群体的人口数量。
总人口数量是指某一地区、国家或地球上的总人口数量。
特定群体的人口数量则是指某一特定群体(如年龄组、性别、职业等)的人口数量。
二、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指人口在某一时期内按照某种特征或属性进行分类的结果。
常见的人口结构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业结构等。
年龄结构反映了人口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情况,性别结构则反映了男女人口的比例关系,职业结构则揭示了不同职业人口的分布情况。
三、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它可以分为全球人口分布、国家人口分布和地区人口分布。
全球人口分布反映了人口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情况,国家人口分布则揭示了不同国家人口的分布情况,地区人口分布则反映了某一地区内人口的分布情况。
四、人口增长与减少人口增长和减少是人口统计学中的重要内容。
人口增长可以通过自然增长和外部迁移两种方式实现。
自然增长是指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的结果,外部迁移则是指人口的流入和流出。
人口减少则是指人口数量的减少,常见的原因包括死亡率的增加、迁出率的增加等。
五、人口流动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迁移和流动。
人口流动可以分为城市化和农村化两种类型。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迁移,农村化则是指人口从城市地区向农村地区的迁移。
人口流动对于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它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发展。
六、人口政策人口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制定的与人口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人口政策的目的是调控人口数量和结构,促进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常见的人口政策包括计划生育政策、老龄化政策等。
人口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以实现人口的合理发展。
人口普查相关知识点
什么是人口普查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0-04-19 10:36:18人口普查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间,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
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对人口普查资料的搜集、数据汇总、资料评价、分析研究、编辑出版等全部过程。
人口普查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是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
通过人口普查,可以查清全国人口的数量、结构和分布等基本情况,还可以查清人口的社会特征、家庭特征、教育特征、经济特征、住房状况以及普查标准时间前一年人口的出生死亡状况等。
目前,世界各国的人口普查在时间、内容、方法上逐渐趋向一致,使人口普查资料更具有可比性。
人口普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普遍性。
人口普查是按地域性原则进行登记,某个地域范围内的全部人口都要参加普查登记。
2.个别性。
人口普查登记以人为单位,要按照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逐人逐项地填写普查表。
3.标准性。
人口普查必须以一个特定时间为标准,全国同时进行调查。
不论普查员实际入户登记时间在哪一天,登记的都是标准时间的人口状况。
4.集中性。
人口普查工作必须在中央的集中领导下,按照中央一级普查机构的部署去组织实施。
5.统一性。
人口普查工作要全国严格统一,包括统一的普查方案、统一的普查表、统一的填写方法、统一的分类标准、统一的工作步骤和进度等6.定期性。
人口普查总体上是一种静态调查,不能反映人口的变动情况,因此应该定期进行,世界大部分国家规定每隔五年或十年举行一次人口普查。
为什么要进行人口普查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0-04-19 10:35:26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多是最基本的国情,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做好民生工作,都需要有详实准确的人口数据,而人口普查就是取得人口数据的重要途径。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人口普查》说课稿2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人口普查》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人口普查》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概念、意义和基本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人口普查的重要性,掌握人口普查的基本方法,并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人口普查的概念:介绍人口普查的定义、意义和作用。
2.人口普查的基本方法:包括人口普查的时间、范围、对象、内容和方法。
3.人口普查的操作步骤:包括普查表的填写、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4.人口普查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人口普查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据有一定的敏感度。
但他们对于人口普查这一概念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还不够强,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培养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概念、意义和基本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人口普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口普查的概念、意义和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人口普查的操作步骤,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人口普查实例、普查表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人口普查的相关概念和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人口普查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新课导入:介绍人口普查的概念、意义和基本方法,让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重要性。
3.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人口普查实例,让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操作步骤,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对人口普查的理解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1.3中国的人口知识点归纳、训练题
1.3中国的⼈⼝知识点归纳、训练题1.3 中国的⼈⼝知识点归纳、训练题⼀、考点聚焦1、⼈⼝多:2010年,第六次⼈⼝普查,我国⼈⼝总数为13.75亿,是世界⼈⼝最多的国家,占世界⼈⼝1/5以上(世界上每5个⼈中就有⼀个是中国⼈),⼈⼝增长较快。
世界⼈⼝最多的五个国家:1,中国;2,印度;3,美国;4,印度尼西亚;5,巴西。
我国⼈最多的省是:⼴东省,⼈⼝最少的省:是澳;,⾯积最⼤的省是:新疆,⾯积最⼩是:澳门。
⼈⼝总数前五位的省级⾏政单位:河南(豫)、⼭东(鲁)、四川(川或蜀)、⼴东(粤)(2010年数据)。
⼈⼝总数后五位位的省级⾏政单位:⾹港特别⾏政区、宁夏回族⾃治区、青海省、西藏⾃治区、澳门特别⾏政区。
⾯积前三位的省级⾏政单位:新疆维吾尔⾃治区、西藏⾃治区、内蒙古⾃治区我国平均⼈⼝密度约为每平⽅千⽶143⼈。
⼈⼝密度最⼩的省级⾏政单位:西藏⾃治区新中国成⽴后⼈⼝增长迅速的原因:⽣活⽔平不断提⾼;医疗卫⽣事业的改善,死亡率的下降,寿命的延长。
2、分布不均:⼈⼝地理界限:⿊龙江省的⿊河——云南省的腾冲线,此线以东以南⼈⼝数量多、⼈⼝密度⼤,⾯积占43%,⼈⼝占94%;此线以西以北⼈⼝数量少、⼈⼝密度⼩,⾯积57%,⼈⼝仅占6%。
原因:东部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湿润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西部⾼原、⼭地多,⼲旱少⾬,交通不便,⽣产⼒低。
3、实⾏计划⽣育以后,我国⼈⼝增加仍很快的原因(我国⼈⼝的基本国情(特点)):⼈⼝基数⼤,青少年⽐重⾼。
⼈⼝过多带来的问题:①资源短缺;②环境污染、破坏严重;③住房困难;④交通拥挤;⑤失业⼈⼝增多等。
4、⼈⼝政策(我国⼈⼝基本国策):实⾏计划⽣育,控制⼈⼝数量,提⾼⼈⼝质量。
(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优⽣)⼆、友情提⽰⼈⼝分布与历史进程、经济、粮⾷、耕地、社会问题、环境密切相关,学习时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我国的⼈⼝现状和分布状况。
了解计划⽣育政策对我国⼈⼝增长的巨⼤影响。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人口普查(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知识点: 1、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
含有个级、万级和亿级的数,必须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即从高位读起)亿级或万级的数都按个级读数的方法,在后面要加上亿或万。
在级末尾的零不读,在级中间的零必须读。
中间不管有几个零,只读一个零。
2、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
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的顺序写,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比较数大小的方法。
多位数比较大小,如果位数不同,那么位数多的这个数就大,位数少的这个数就小。
如果位数相同,从左起第一位开始比起,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就大。
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开始比第二位……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国土面积(多位数的改写)知识点:1、改写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的方法。
以“万”为单位,就要把末尾的四个0去掉,再添上万字;以“亿”为单位,就要把末尾八个0去掉,再添上亿字。
2、改写的意义。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
森林面积(求近似数)知识点:1、精确数与近似数的特点。
精确数一般都以“一”为单位,近似数都是省略尾数,以“万”或“亿”为单位。
2、用四舍五入法保留近似数的方法。
根据题中要求,看到所要保留位数的下一位,如果这一位满5,则向前一位进一;如果不够5则舍去。
而不管尾数的后几位是多少。
如精确到万位,只看千位,精确到亿位,只看到千万位。
最后一定要写出单位名称。
测试题目1.()个一百万是一千万,一亿里面有10个()。
2. 在2004年12月的太平洋海啸地震灾难中,印度尼西亚遇难人数三亿零二十二万八千四百三十九人,横线上的数写作(),它是个()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约是()万人。
3. 猜猜卡片里能填几?39 429≈40万 5 5000≈5亿4. 下面的数,()一个零也不读。
A 30407000 b 30047000 c 34007000 d 340000705. 截止2004年第一季度,北京市手机拥有总量约为7800000部,把横线上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是()。
人口普查有哪些知识点
人口普查是一项用于收集和统计人口信息的重要工作。
通过人口普查,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有关人口的重要信息,包括人口数量、年龄分布、性别比例、职业状况等。
下面将从准备工作、实施步骤和数据分析等方面,介绍人口普查的相关知识点。
1. 准备工作在进行人口普查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确定人口普查的目标和范围,明确需要收集的信息。
其次,制定相应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基本信息、家庭状况、职业状况等。
然后,建立合适的调查样本,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最后,培训调查人员,使其掌握正确的调查方法和技巧。
2. 实施步骤人口普查的实施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a. 调查登记调查人员按照事先制定的问卷内容,逐户逐人进行登记。
他们要准确记录被调查者的姓名、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等信息。
b. 数据录入将调查获得的纸质问卷数据进行录入。
这一步骤通常使用电子表格或专门的数据录入软件进行,以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c. 数据清洗在完成数据录入后,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
这一步骤包括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处理问卷中的缺失值和错误值,确保数据的质量。
d. 数据分析完成数据清洗后,可以进行数据分析。
通过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许多有关人口的重要信息,如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迁移等。
这些信息对政府决策、社会规划和资源分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 相关知识点人口普查涉及到许多相关的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人口统计学人口统计学是研究人口数量、结构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通过人口统计学的方法和理论,可以对人口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b. 调查方法人口普查采用的是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
学习和掌握正确的调查方法,可以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c. 数据处理和分析人口普查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
掌握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人口数据。
d. 数据保护和隐私保密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需要保护被调查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
初中地理人口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人口知识点归纳人口作为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到人类的分布、数量、结构和变化等方面。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人口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对初中地理人口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人口与人口密度1. 人口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总数,通常以人口普查的方式进行统计。
2.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通常使用公式“人口密度=总人口数/面积”进行计算。
3. 人口密度的高低与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分布等因素有关。
二、人口分布1.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通常包括全球、国家、地区和城市等各个层次。
2. 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例如,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往往人口密集,而荒漠和高山地区人口稀少。
3. 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不均衡,呈现出人口稀疏和人口密集两种情况。
例如,人口稀疏的地区多为自然条件恶劣或资源匮乏的地区。
三、人口结构1. 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照年龄、性别、职业等特征进行的分类。
通常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职业结构等方面。
2. 年龄结构反映了一个地区不同年龄群体的数量和比例关系。
常见的年龄结构有高龄化和低龄化两种情况。
3. 性别结构反映了一个地区男女人口的比例关系。
常见的性别结构有男性偏多和女性偏多两种情况。
4. 职业结构反映了一个地区不同职业人口的比例关系。
常见的职业结构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两种情况。
四、人口变化1. 人口变化指的是人口数量发生的变化,通常包括自然增长和社会增长两种因素。
2. 自然增长是指出生率超过死亡率,导致人口数量的增加。
自然增长受到生育率、死亡率和迁徙率等因素的影响。
3. 社会增长是指人口数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移民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五、人口问题1. 人口问题是指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常见的人口问题有人口爆炸和人口老龄化两种情况。
2. 人口爆炸是指人口数量急剧增加,超过了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人口爆炸通常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
人口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口的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人口的定义和概念1. 人口是指某一地区(国家、城市、村庄)内的居民总数,也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总人数。
2. 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国家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人口数量和素质是影响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4. 人口规模与构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口变动的原因和影响1. 人口数量的变动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的变化。
2. 人口增长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社会治理、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3. 人口负担重、老龄化、劳动力供给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4. 人口数量过少、结构过老、地区不均等问题也会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人口数量的测算和统计1. 人口数量是由国家统计局等政府机构根据各项调查数据综合测算得出的。
2. 人口数量的统计包括总人口数量、男女比例、年龄结构、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等指标。
3. 国际上,人口数量统计常用的指标有:总生育率、总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
4. 人口普查是国家对全国人口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是了解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的重要途径。
四、人口结构的特点和变化1. 人口结构包括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职业结构、教育程度、户籍类型等。
2. 人口结构变化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引起的。
3. 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4. 人口老龄化程度和教育程度是人口结构变化的重要指标。
五、人口政策和规划1. 国家和地区对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采取各种政策和规划进行调控和管理。
2. 人口政策和规划的目标是促进人口结构的合理化、稳定和协调的发展。
3. 人口政策和规划的内容包括:计划生育、优生优育、老龄化问题的解决、人口迁移的管理等。
4. 人口政策和规划的实施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六、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1.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2. 人口素质和数量是影响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地理7】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相关高考知识点
高中地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相关高考知识点1.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数据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全国人口中,男性人口为723339956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38768人,占48.76%。
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
与2010年相比,31个省份中,有25个省份人口增加。
人口增长较多的5个省份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分别增加21709378人、10140697人、6088113人、5734388人、5341952人。
在民族人口方面,汉族人口为128631万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万人,占8.89%。
与201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长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0.26%,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0.40个百分点。
民族人口稳步增长,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民族全面发展进步的面貌。
2.各科目相关高考考点汇总基础知识1.什么是人口普查?人口普查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人口普查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间,对全国人口全面地、逐户逐人地进行调查登记。
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对人口普查资料的搜集、数据汇总、数据发布、分析全部过程。
人口普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普遍性;(2)个别性;(3)标准性;(4)集中性;(5)统一性;(6)定期性。
2.为什么要开展人口普查?我国几年进行一次?通过人口普查,可以全面了解我国人口和住户的性别、年龄、民族、国籍、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基本信息,掌握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住房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人口发展战略,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决策依据。
普查知识点总结
普查是指对某一特定范围内的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统计调查和结果统计的工作。
普查是国家的重要基础性统计工作,对于了解国家的人口结构、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普查工作一般由国家统计局负责组织实施,全面展现国家的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为国家提供权威、全面、准确的统计数据。
一、普查的概念普查是指对某一特定范围内的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统计调查和结果统计的工作。
普查是国家的重要基础性统计工作,对于了解国家的人口结构、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普查工作一般由国家统计局负责组织实施,全面展现国家的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为国家提供权威、全面、准确的统计数据。
二、普查的类型1. 人口普查:是指对特定地区、特定范围内的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和动态变化等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登记。
人口普查是了解国家、地区人口基本情况、规模和结构的重要手段,也为国家实施人口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2. 经济普查:是指对某一特定范围内的经济生产、经济活动、资源利用、产业结构等情况进行全面的统计调查和分析。
经济普查是国家了解工业、农业、服务业生产能力和规模、资源分布、产业结构和产出状况等重要手段。
3. 社会普查:是指对某一特定范围内的社会状况、社会组织情况、社会问题、社会发展等情况进行全面的统计调查和分析。
社会普查是了解国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发展、社会问题等方面重要手段。
4. 环境普查:是指对某一特定范围内的环境状况、资源状况、生态状况、环境问题等情况进行全面的统计调查和分析。
环境普查是了解国家自然资源利用状况、环境保护状况、生态平衡状况等重要手段。
三、普查的方法1. 抽样调查法:普查中一般采用抽样调查法对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情况进行调查。
抽样调查是指将研究对象分为若干个抽样单元,再从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单元进行调查,最后根据样本调查结果得出总体调查结果和统计结论。
最新中国的人口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最新中国的人口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国的人口地理知识点总结篇一
1、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12.95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我国人口增长较快,两次人口增长高峰(1858年和1949年)。
我国的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
质)<
①我国人口的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东多西少。
决
定了我国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
②会计算人口的密度(人口密度=该地区的总人口数(人)/该地区的总
面积(平方千米))
2、人口东多西少: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500-600人每平方千米),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10人每平方千米),面积57%,人口仅占6%,
东西人口分界线: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腾冲县。
s("content_relate");。
九年级上册政治人口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政治人口知识点人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最基本的资源,它不仅反映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在九年级上册的政治课程中,学生们将接触和学习到一些关于人口的知识点,本文将就其中几个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谈谈人口的数量和分布。
人口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九年级上册的政治课程中,学生们将学习到人口的统计方法和人口普查的意义。
通过人口普查,我们可以了解人口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口的总数、性别比例、年龄结构、职业分布等。
这些信息对于制定国家发展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民生福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人口分布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不同地区人口的分布情况不同,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人口稀少。
学生们在九年级上册的政治课程中也会学习到人口分布不均衡的原因和影响。
这也对于我们认识和解决人口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次,我们来谈谈人口问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问题愈加凸显。
九年级上册的政治课程也将介绍一些与人口问题相关的概念和现象。
其中,老龄化和性别比例失衡是两个重要的人口问题。
老龄化是指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趋势。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寿命也在延长,老年人口比重逐年增加。
老龄化给社会带来了许多挑战,比如养老问题、医疗保障问题等。
性别比例失衡则是指男女比例的失调现象。
在某些地区,由于男性更受重视或因为一些偏好的原因,导致女性比男性少。
这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男女失衡的婚姻市场、男性剩余人口等。
人口迁移也是九年级上册政治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行为。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内迁和外迁两种形式。
内迁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的行为,外迁则是指人口从一个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国家的行为。
人口迁移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经济发展水平、岗位机会、社会福利等。
人口迁移不仅会带来人口分布的变化,也会对两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口知识点总结
人口知识点总结一、人口基本概念1. 人口是指某一地区或国家的居民总数,是一个具有统计意义的概念。
人口数量的多少与地区或国家的发展和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2. 人口数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人口数量的增减。
因此,人口数量的变化可以通过人口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测算和预测。
二、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1. 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基本参数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人口数量的大小不尽相同,不同数量的人口会对地区或国家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 人口结构:人口结构包括性别结构、年龄结构、职业结构等,在不同的地区或国家,人口结构也各有特点。
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也会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影响。
三、人口增长与人口控制1. 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是指人口数量的增加过程,包括自然增长和社会增长两种方式。
自然增长是指出生率高于死亡率,而社会增长是指迁入率高于迁出率。
人口数量的增长会对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可能会增加社会压力,也可能会带来经济增长。
2. 人口控制: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控制问题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不同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不同的人口政策手段来控制人口数量,包括计划生育、教育宣传、移民政策等。
人口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四、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 人口问题:人口问题包括人口过多、老龄化、人口负担重和人口结构失衡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稳定产生影响,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和警惕。
人口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政策的支持。
2.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人口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解决了人口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公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人口普查
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0-04-19 10:36:18
人口普查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间,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
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对人口普查资料的搜集、数据汇总、资料评价、分析研究、编辑出版等全部过程。
人口普查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是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
通过人口普查,可以查清全国人口的数量、结构和分布等基本情况,还可以查清人口的社会特征、家庭特征、教育特征、经济特征、住房状况以及普查标准时间前一年人口的出生死亡状况等。
目前,世界各国的人口普查在时间、内容、方法上逐渐趋向一致,使人口普查资料更具有可比性。
人口普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普遍性。
人口普查是按地域性原则进行登记,某个地域范围内的全部人口都要参加普查登记。
2.个别性。
人口普查登记以人为单位,要按照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逐人逐项地填写普查表。
3.标准性。
人口普查必须以一个特定时间为标准,全国同时进行调查。
不论普查员实际入户登记时间在哪一天,登记的都是标准时间的人口状况。
4.集中性。
人口普查工作必须在中央的集中领导下,按照中央一级普查机构的部署去组织实施。
5.统一性。
人口普查工作要全国严格统一,包括统一的普查方案、统一的普查表、统一的填写方法、统一的分类标准、统一的工作步骤和进度等
6.定期性。
人口普查总体上是一种静态调查,不能反映人口的变动情况,因此应该定期进行,世界大部分国家规定每隔五年或十年举行一次人口普查。
为什么要进行人口普查
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0-04-19 10:35:26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多是最基本的国情,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做好民生工作,都需要有详实准确的人口数据,而人口普查就是取得人口数据的重要途径。
定期开展人口普查的目的就是查清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变化,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近些年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大变革大调整步伐加快,全球人口状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各国为了应对挑战,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都对人口进行普查。
2005
年以来,世界上已经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人口普查,另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开展人口普查。
我国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调整,人口状况也有很大的改变。
这期间,虽然每年开展1‰人口抽样调查,2005年还进行了1%人口抽样调查,掌握了一些基本信息,但总的来说,对人口状况掌握的还不是很全面,需要通过人口普查进一步把人口情况摸清楚。
在新的形势下开展人口普查对于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各地区、各部门编制“十二五”规划需要掌握人口这一重要的国情国力信息。
制定人口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会福利政策和民族政策等需要详实可靠的人口数据。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通过人口普查进一步摸清进城务工农民和流动人口的规模、构成和流向等情况。
真实的人口统计数据还是做好民生工作的重要基础,无论是扩大居民消费、增加就业,还是提供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以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都需要对详实人口数据进行分析。
人口普查几年进行一次,我国共进行过几次人口普查
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0-04-19 10:34:20
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尾数逢0的年份为普查年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成功进行过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和2000年。
1953年,为了配合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同时,也是为了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我国政府决定以7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进行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
普查内容包括本户地址、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与户主关系等6项。
1964年,我国经济经过调整后出现了全面好转的形势,为了第三个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的制定,我国政府决定进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
标准时间为7月1日零时,普查内容共9项,除保留上次普查的6项外,又增加了本人成分、文化程度、职业3个项目。
1982年,在结束了十年内乱,经济健康发展的情况下,为了给国家制定政策和计划提供准确、详细的人口数据,我国政府决定以7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进行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
普查内容增加到19项,并第一次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1990年,为了检验“七五”计划执行情况,制定“八五”计划,并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我国政府决定以7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进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
为了应对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的增多,普查内容在上次普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五年前常住地状况和迁来本地原因两项,达到21项。
2000年,为了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更好地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胜利迈进,我国政府决定以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进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这次普查有许多新特点:一是增加了普查内容,共计49项,分为按户填报的项目和按人填报的项目,比上一次普查增加了28项;二是第一次采取长短表的技术;三是改变了常住人口的标准;四是改变了普查时间;五是增加了“暂住人口表”;六是首次采用光电录入
技术;七是建立了人口地理信息系统。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历程表明中国的人口普查经历了一个逐步提高和完善的过程,通过不断自我探索和学习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我国人口普查工作逐步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如何组织实施
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0-04-19 10:32:26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
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设置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人口普查的组织领导工作;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设置人口普查小组,负责人口普查的具体实施。
人口普查的组织实施工作大致可分为普查准备、登记和复查、数据处理和公布三个阶段。
1.人口普查的准备阶段
在人口普查的全过程中,准备阶段的工作最多,时间也最长。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口普查工作都用4-6年来完成,我国近几次人口普查准备工作用时都在2-3年左右,对比来讲,准备工作的时间是比较短的。
我国人口普查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人口普查的立法,建立普查机构,制定《人口普查办法》、普查表和工作细则,制定工作计划,试点,普查区域的划分,户口整顿,普查员的选调和培训,宣传工作,物资准备等。
2.人口普查的登记和复查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按照普查方案的规定,在一定日期内对每一户、每一人进行登记,然后对登记的资料进行全面复查。
与其他两个阶段相比,这个阶段工作时间最短,一般不超过15天,参加人员最多,是人口普查最关键最重要的阶段,是取得准确资料的基础。
这个阶段的任何失误在以后各工作环节中都无法补救。
3.人口普查数据处理和公布阶段
资料整理和分析研究阶段是人口普查的收获阶段。
通过登记复查,广大普查员已经把每家每户每个人的各种状况登记到了普查表上,或者说我们已经获得了全国人口的微观资料。
对这些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加工成能够反映全国乃至各地区人口各种状况的宏观资料为政府和社会各界使用。
这一阶段的工作不需要每一名普查员参加,主要由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承担。
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有编码,汇总,资料评价,资料发表和印刷,分析研究,总结等。
什么是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
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0-04-19 10:31:45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规定:“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
”
所谓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就是规定一个时间点,无论普查员入户登记在哪一天进行,登记的人口及其各种特征都是反映那个时间点上的情况。
根据上述规定,不管普查员在哪天进行入户登记,普查对象所申报的都应该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情况。
通过这个标准时间,所有普查员普查登记完成后,经过汇总就可以得到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的总数和各种人口状况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