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主要染料的染色报告
直接染料染色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直接染料染色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学习观察细菌细胞形态结构,提高对细菌分类的认识。
3. 培养无菌操作和显微镜使用技能。
二、实验原理直接染料染色法是一种简便的细菌染色方法,利用染料直接与细菌细胞结合,使细胞着色。
该法适用于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是细菌学实验中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
三、实验材料1. 细菌样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
2. 染料:结晶紫、碘液、酒精、蒸馏水。
3. 仪器:显微镜、接种环、载玻片、吸水纸、酒精灯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涂片:将细菌样本接种于载玻片中央,用接种环将菌液均匀涂布,晾干。
2. 固定:将涂有细菌的载玻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微微加热,使菌膜固定。
3. 初染:在固定的涂片上滴加适量结晶紫染液,染色1-2分钟。
4. 水洗:用蒸馏水冲洗涂片,去除多余的染料。
5. 媒染:在涂片上滴加碘液,媒染1分钟。
6. 水洗:用蒸馏水冲洗涂片,去除多余的碘液。
7. 吸水:用吸水纸吸去涂片上的水分。
8. 观察显微镜: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细胞形态和结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呈球形,表面光滑,染色后呈紫色。
2. 大肠杆菌:细胞呈杆状,两端钝圆,染色后呈紫色。
3. 枯草芽孢杆菌:细胞呈杆状,两端钝圆,有芽孢,染色后呈紫色。
通过直接染料染色实验,可以观察到不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为细菌分类提供依据。
六、实验讨论1. 直接染料染色法操作简便,染色时间短,但染色效果不如革兰氏染色法清晰。
2. 在实验过程中,无菌操作至关重要,以免污染细菌样本。
3. 观察细菌形态和结构时,应注意不同细菌的特点,以便正确分类。
4. 实验过程中,应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提高观察效果。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直接染料染色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观察了不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提高了对细菌分类的认识。
同时,培养了无菌操作和显微镜使用技能,为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
实验四 染料染色性能比较
酸性染料(Acid Dyes)是一类在酸性介质中进行染色的染料。酸性染料大多数含有磺酸钠盐,能溶于水,色泽鲜艳、色谱齐全。主要用于羊毛、蚕丝和锦纶等染色,也可用于皮革、纸张、墨水等方面。对纤维素纤维一般无着色力。
酸性染料色谱齐全,色泽鲜艳,日晒牢度和湿处理牢度随染料品种不同而差异较大。和直接染料相比,酸性染料结构简单,缺乏较长的共辄双键和同平面性结构,所以对纤维素纤维缺乏直接性,不能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不同类型的酸性染料,由于分子结构不同,因而它们的染色性能也不同,所采用的染色方法也不同。
恒温染色法工艺曲线如下:
2、阳离子染料染色
移取阳离子染料母液10.00mL于干净的染杯中,加90mL水,醋酸2.5%(对纤维重),匀染剂1227 1.0%(对纤维重),将上述染浴升温至85℃,将已经在水中润湿并挤干后的布样⑤腈纶投入染浴中开始染色,继续升温至100℃,不断翻动布样,15min后把布捞出后水洗、皂洗、烘干。
2、阳离子染料
阳离子染料(cationic dyes)又称碱性染料和盐基染料。溶于水中呈阳离子状态,主要用于腈纶纤维染色,也可与蛋白质分子以盐碱相结合。阳离子染料可溶于水,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带阳电荷的有色离子的染料。染料的阳离子能与织物中第三单体的酸性基团结合而使纤维染色,是腈纶纤维染色的专用染料,具有强度高、色光鲜艳、耐光牢度好等优点。
恒温染色法工艺曲线如下:
3、酸性染料染色
移取酸性染料母液10.00mL于干净的染杯中,加90mL水,硫酸铵0.2g,将已经在水中润湿并挤干后的布样⑥蚕丝投入染浴中开始染色。染浴以2℃/min的速度逐渐升温至90℃,不断翻动布样,染40min,染色完毕后把布捞出后用水洗、皂洗、烘干。
染色工艺曲线如下:
直接染料染色实验报告
直接染料染色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直接染料对不同纤维材料进行染色实验,观察染色效果并分析影响染色效果的因素。
实验材料:1. 直接染料(选择不同颜色的直接染料)。
2. 棉布、羊毛、丝绸等不同纤维材料。
3. 染色槽、搅拌棒、温度计等实验器材。
4. 盐、碱等辅助染色剂。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染色槽清洗干净,准备好所需的染料、纤维材料和辅助染色剂。
2. 染色前处理,将纤维材料进行清洗,并在染色前进行预处理,如浸泡、脱脂等。
3. 染色操作,将染色槽中加入适量的水,加入染料和辅助染色剂,并调节温度和时间,将纤维材料放入染色槽中进行染色。
4. 染色后处理,将染色后的纤维材料取出,进行清洗和固色处理,最后晾干。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纤维材料对直接染料的吸收效果存在差异,棉布、羊毛、丝绸等材料对染料的吸收程度不同,影响了染色效果。
2. 染色槽中的温度、时间和染料浓度等因素对染色效果有明显影响,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会导致染色不均匀,染料浓度过低则会影响染色的深浅程度。
3. 辅助染色剂的使用也会影响染色效果,盐可以提高染料的溶解度和染色效果,而碱则可以提高染料的亲和力。
实验结论:直接染料染色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纤维材料、染色条件和辅助染色剂对染色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不同纤维材料和染色要求,选择合适的染料和染色条件,以获得理想的染色效果。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直接染料染色的实验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了直接染料的染色原理和影响因素。
同时,也为今后的染色实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经验。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直接染料染色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今后的染色实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经验。
希望通过不断的实验和研究,能够进一步完善染色技术,提高染色效果,为纺织工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活性染料染色实验报告
活性染料染色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活性染料染色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活性染料的性质和染色特点。
2.学习活性染料染色的实验方法。
3.观察和分析活性染料在不同条件下的染色效果。
二、实验仪器和试剂1.实验仪器:显微镜、恒温槽等。
2.试剂:活性染料、棉布、水、乙醇等。
三、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将棉布切成相同大小的样品,并用水洗净晾干。
2.制备活性染料溶液:按照一定比例将活性染料加入适量的水中,并充分溶解。
3.染色过程:(1)实验组:将棉布样品浸泡在准备好的活性染料溶液中,温度为50摄氏度,时间为30分钟。
(2)对照组:将一块棉布样品浸泡在清水中,温度和时间与实验组相同。
4.洗涤:(1)实验组:将染色后的棉布样品用温水冲洗,直至水不再有染料溢出。
(2)对照组:将清水浸泡的棉布样品用温水冲洗,直至水不再有染料溢出。
5.观察和比较:将染色后的棉布样品和对照棉布样品取出,观察比较染色效果。
四、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活性染料染色后,棉布的颜色明显变化,比对照组更加饱和。
2.活性染料染色后,棉布的染色效果均匀,没有出现斑块现象。
3.与对照组相比,活性染料染色后的棉布在洗涤过程中染料流失较少,颜色保持较稳定。
五、结果分析活性染料具有较好的亲染性和亲水性,可以更好地与棉纤维结合,因此染色效果更加饱和均匀。
同时,活性染料在洗涤过程中的染料流失较少,说明其有较好的牢固性,不易褪色。
活性染料的这些优点使其成为一种常用的染料类型。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对活性染料染色的特点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活性染料染色效果饱和、均匀,并具有较好的牢固性。
实验中的操作过程需要细心和耐心,尤其是在染色后的洗涤过程中要注意染料流失情况。
实验结果的差异可能与染色浓度、温度和时间等因素有关。
七、改进建议为了进一步提高染色效果和染料的牢固性,可以尝试调整染色溶液的浓度、温度和时间等因素,以寻找最佳的染色条件。
此外,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类型的活性染料,比较它们的染色效果差异,寻找适用性更广的染料。
直接染料染色实验报告
直接染料染色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直接染料的染色原理和方法,了解直接染料的特点及应用范围,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仪器与试剂:1. 直接染料。
2. 棉布或其他适合的织物样品。
3. 染色槽。
4. 蒸馏水。
5. 电磁搅拌器。
6. 试管。
7. 称量仪。
8. 烘干器。
9. PH试纸。
10. 碱液。
11. 盐酸。
12. 醋酸。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染色槽清洗干净,准备好所需的染料和织物样品。
2. 染色液配制,根据染色的要求,将适量的直接染料加入到染色槽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均匀,调节PH值至所需范围。
3. 染色操作,将准备好的织物样品放入染色槽中,通过搅拌或其他方式,使织物充分浸泡在染色液中,保持一定时间,直至染色均匀。
4. 染色后处理,将染色后的织物取出,用清水冲洗,直至洗涤水清澈,然后用烘干器或晾晒进行干燥。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操作,我们成功地将直接染料染色到织物样品上,得到了理想的染色效果。
经过对染色后的织物进行观察和测试,发现染色后的织物色泽饱满,色彩艳丽,染色均匀,具有良好的牢度和耐光性。
经过对染色液的PH值进行测试,发现PH值在理想范围内,符合染色要求。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直接染料的染色原理和方法,掌握了直接染料染色的操作技能。
同时也了解了直接染料的特点及应用范围,为今后的实际生产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实验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染色液的PH值对染色效果有重要影响,需要严格控制。
希望通过今后的实践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技能,为直接染料的应用和推广做出更大的贡献。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直接染料染色原理和方法的理解,还培养了我们的实验操作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通过今后的实践和学习,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为推动染料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常用特殊染色结果速记
常用特殊染色结果速记注:为了方便广大病理技术人员熟悉和掌握常用病理技术特殊染色的结果,现将作者摘录整理的“常用特殊染色结果速记”呈现给大家,以便使用者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记忆。
内容不一定全面,如有错误请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2016年全国卫生技术资格考试指导-病理学技术》一书为准。
结缔组织染色:1.Mallory三色染色结果:胶原和网状纤维蓝色,软骨、黏液、淀粉样变物资呈淡蓝色,神经胶质纤维、肌纤维和酸性颗粒红色,髓鞘和红细胞橘红色。
2.Masson三色染色结果:胶原纤维绿色,肌纤维红色,红细胞橘红色。
胶原纤维染色:1.Van Gieson(V G)苦味酸-酸性品红染色结果:胶原纤维鲜红色,肌纤维、细胞质和红细胞黄色,细胞核蓝褐色。
2.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结果:胶原纤维红色,细胞核绿色,其他黄色。
网状纤维染色:1.Gordon-Sweets银氨染色结果:网状纤维黑色,细胞核红色(核固红复染),胶原纤维黄棕色,细胞质淡红(红液复染)。
弹性纤维染色:1.弹性、胶原纤维的双重组合染色法:弹性纤维蓝绿色,胶原纤维红色,背景淡黄色。
2.Gomori醛品红染色法:弹性纤维呈紫红色,背景橘红色。
横纹肌组织染色:1.Mallory磷坞酸苏木素(PTAH)染色结果:细胞核、纤维、肌肉、神经胶质纤维、纤维蛋白、横纹肌均为蓝色;胶原纤维、网状纤维软骨基质及骨呈黄色或玫瑰红色;粗弹性纤维有时为微紫色;有缺氧早期病变的心肌为紫蓝色或棕黄色。
早期心肌病变组织染色:1.Nagar-Olsen染色结果:缺氧心肌、红细胞红色,正常心肌黄色或黄棕色,细胞核蓝色。
2.Poley显示缺氧心肌染色结果:缺氧心肌红色,细胞核紫色,其他组织呈绿色。
糖类染色:1.过碘酸-Schiff(PAS)染色结果:糖原红色,细胞核蓝色。
黏液物质染色:1.Mowry阿尔辛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结果:中性黏液物资红色,酸性黏液物资蓝色,混合性黏液物资紫红色。
活性染料染色实验报告
活性染料染色实验报告活性染料染色实验报告引言:活性染料是一类具有良好亲和力和活性的染料,广泛应用于纺织、印染等行业。
本实验旨在探究活性染料在不同条件下的染色效果,并分析其染色机理。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活性染料溶液、棉织物样品、染色槽、盐酸、氢氧化钠、酒精、蒸馏水等。
方法:1. 准备染色槽:将染色槽清洗干净,并加入足够的蒸馏水。
2. 准备染料溶液:将活性染料溶解在适量的蒸馏水中,并搅拌均匀。
3. 染色操作:将棉织物样品浸泡在染料溶液中,保持一定时间。
4. 染色后处理:将染色后的样品用盐酸溶液进行酸洗,然后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碱洗,最后用酒精进行漂洗。
5. 染色效果评价:观察染色后的样品颜色的亮度、饱和度和均匀度。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本实验中,我们选取了不同浓度的活性染料溶液对棉织物进行染色。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染料溶液浓度的增加,染色效果逐渐增强,颜色更加鲜艳。
这是因为活性染料具有较高的亲和力,浓度越高,染料与织物的接触面积越大,染色效果也越好。
在染色后处理过程中,酸洗和碱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酸洗可以去除染色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和未结合的染料,使染色结果更加纯净。
碱洗则可以中和酸洗过程中残留的酸性物质,恢复织物的中性环境,避免对织物产生损害。
此外,漂洗过程也是染色实验中不可忽视的一步。
漂洗可以去除酸洗和碱洗过程中的残留物,保证染色后的织物干净无杂质。
酒精漂洗是常用的漂洗方法之一,因为酒精具有良好的溶剂性能,可以有效去除水溶性的杂质。
通过染色效果评价,我们可以看出,活性染料染色后的棉织物颜色亮度高、饱和度好、均匀度较高。
这是由于活性染料分子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和亲和力,能够均匀地分布在织物纤维上,使染色效果更加均匀。
结论:本实验通过对活性染料的染色实验,探究了不同条件下的染色效果,并分析了染色机理。
实验结果表明,活性染料在适当的浓度下,能够实现对棉织物的均匀染色,染色效果鲜艳、亮度高、饱和度好。
同时,染色后处理过程中的酸洗、碱洗和漂洗对染色结果的纯净度和均匀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对十大类染料进行归纳总结
对十大类染料进行归纳总结染料是一种能够通过吸附或溶解在纤维和其他材料中,给其以色泽的化学物质。
根据染料的来源、化学结构和应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染料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别。
本文将对十大类染料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染料的种类及其特点。
第一类:天然染料天然染料主要指从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界物质中提取得到的染料。
如蓝莓、茶叶等。
天然染料具有环境友好、色彩鲜艳、对人体无害的特点,但产量低、价格昂贵,导致其在工业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
第二类:合成染料合成染料是指通过人工合成化学物质来制得的染料,包括酸性、中性和碱性染料。
合成染料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可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广泛应用于纺织、皮革、塑料等行业。
合成染料的种类众多,有机染料和无机染料是其主要分支。
第三类:酸性染料酸性染料是一类在酸性条件下呈现出良好染色效果的染料。
常见的酸性染料有酸性蓝、酸性红等。
酸性染料具有顺应性强、染色均匀的特点,常用于染制动物纤维和酸性条件下的胶体纤维。
第四类:中性染料中性染料是指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都能染色的染料,适用范围较广。
中性染料在中性水性溶液中染色效果最佳,广泛应用于纺织、皮革等行业。
第五类:碱性染料碱性染料是一类在碱性条件下呈现出良好染色效果的染料。
常见的碱性染料有碱性紫、碱性黑等。
碱性染料具有染色速度快、色牢度好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纺织、造纸等行业。
第六类:阳离子染料阳离子染料是一类酸性染料的亚类,与纤维中的阴离子基团发生离子交换而染色。
阳离子染料的色彩鲜艳,染色效果好,常用于染制纤维素纤维和天然纤维。
第七类:直接染料直接染料是一类在中性条件下直接与纤维发生染色反应的染料。
与其他染料相比,直接染料具有分子结构简单、染色效果好的特点。
广泛应用于纺织、皮革等行业。
第八类:分散染料分散染料是一类在高温条件下将染料颗粒分散在水性介质中进行染色的染料。
分散染料在低浓度下也能呈现出鲜艳的染色效果,常用于合成纤维和增白浆的染制。
第九类:还原染料还原染料是一类在还原剂的作用下被还原为可溶性颜料,与纤维结合形成染色物质的染料。
高中生物染料总结
高中生物染料总结
生物染料是一类从天然植物、动物、微生物中提取的染色物质。
它们具有良好的染色效果,对人体和环境都相对安全。
下面是对几种常见的高中生物染料的总结。
1.伊红
伊红是一种红色的天然染料,常用于细胞核染色。
它能与DNA结合,使细胞核染成暗红色。
伊红染色后的细胞核清晰可见,便于观察细胞形态和结构。
2.甲苯胺蓝
甲苯胺蓝是一种蓝色的天然染料,常用于细胞质染色。
它能与RNA结合,使细胞质染成浅蓝色。
甲苯胺蓝染色后的细胞质清晰可见,便于观察细胞质内的细胞器和结构。
3.苏木精
苏木精是一种红色的天然染料,常用于组织切片染色。
它能与细胞质和细胞核内的蛋白质结合,使细胞染成红色。
苏木精染色后的组织切片清晰可见,便于观察组织形态和结构。
4.格拉姆染色
格拉姆染色是一种特殊的染色方法,可用于区分细菌的不同类型。
它将细菌染成紫色或红色,依据细菌细胞壁的不同结构,紫色代表革兰氏阳性菌,红色代表革兰氏阴性菌。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高中生物染料的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理解生物染色和观察细胞组织有所帮助。
天然染料染色实验报告
天然染料染色实验报告染料的染色方法:由于天然染料分子结构各不相同, 染色方法也不相同, 大概有以下4 种染色方法。
直接染色法某些植物染料的天然色素对水的溶解度好, 染液能直接吸附到纤维上, 就可以采用直接染色法, 如栀子、姜黄等媒染法某些植物染料天然色素对水的溶解度颇好, 染液成分虽然能直接吸附到纤维上, 但为提高染色牢度, 要求采用媒染法进行染色。
媒染的过程一般分为先染色再媒染、先媒染再染色或先媒染再染色再媒染等方法。
一: 先染色再媒染天然色素对水基本不溶解, 但其配糖体能溶解于水, 并与纤维吸附, 要求采用后媒染使之固着, 如栀子、槐花。
其染色步骤如下:1. 染色: 被染织物在染液中沸染20~30 分钟。
2. 媒染: 在室温条件下进行, 依色泽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媒染剂,媒染剂一般可用含铝、铁、锡等金属离子的化学品。
即把煮染过的织物或服饰放在含有媒染剂溶液中浸渍30~40 分钟, 就完成了媒染过程。
3. 水洗: 媒染后需要把染色物再投入水中再清洗一下, 取出即可。
还原法植物中已存在形成天然色素化合物, 而在染色过程中最终生成水不溶解的色素, 如蓝草。
其他染色方法利用植物染料中天然色素对酸碱性的溶解度不同, 使之在纤维上固着染色, 如红花、郁金.植物染料的染色(一)染色方法及工艺流程植物染料分子结构各不相同,染色方法也不同,蛋白质纤维和纤维素纤维,染色方法有无媒染染色(桅子黄、桅子蓝)、先染后媒染法染色和先媒后染法染色。
对合成纤维有常压染色和高温高压染色。
一般染色工艺流程是:染液制备(植物与水混合煮沸1h 左右,提取染液)→染色(染液加热,浸入织物15~30min)→媒染(染色织物浸入媒染浴中30~40min)→水洗→干燥。
如直接染可进行多次染色,先媒染后染色的织物上染率较高,先染色后媒染的织物匀染性较好用天然染料,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以下三点:(1)天然植物染料含量低,提取时需消耗的植物数量大,不利于环境保护,提取后的植物三废治理也是一个问题,而且成本也高。
直接染料染色实验报告
直接染料染色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掌握直接染料染色的实验方法并了解其原理。
实验材料:
1.直接染料:紫119、红98、黄50、蓝71
2.棉布织物
3.浴比为1:20的10%氢氧化钠溶液
4.浴比为1:20的10%盐酸溶液
5.醋酸及其酯类洗涤剂
实验步骤:
1.将棉布织物洗涤并晾干。
2.准备4个盛有直接染料的容器,分别加入所需的红、紫、黄、蓝染料,并在盛器中加入适量的热水搅拌均匀。
3.将干净的棉布织物分别放入4个染料溶液中,搅拌均匀,浸
泡时间分别为1小时、2小时、3小时及4小时。
4.将经过浸泡的棉布织物取出,分别在盛有氢氧化钠、盐酸的
溶液中漂洗,时间各5分钟。
5.用清水反复冲洗棉布织物,直至水的颜色变透明。
6.将棉布织物脱水,并进行晾干。
7.将染色后的棉布织物放入醋酸及其酯类洗涤剂的清洗溶液中,进行清洗。
8.取出棉布织物,进行晾干。
实验结果:
经过染色后,棉布织物呈现出明亮、鲜艳的颜色,色彩稳定度好,不易褪色。
实验原理:
直接染料是指直接作用于棉织物等天然纤维的染料,具有染色
速度快、使用方便、染色效果好等特点。
该染料中含有直接与纤
维相互作用的基团,与纤维之间产生氢键、离子键、范德华力等
化学键的相互作用。
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直接染料染色的原理和实验流程。
同时也体会到了实验的重要性和细致性操作。
甲基橙染色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甲基橙的制备方法;2. 了解重氮化反应和偶合反应的实验操作;3. 掌握染色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4. 了解甲基橙在染色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甲基橙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染料,具有良好的染色性能。
在实验中,甲基橙通过重氮化反应和偶合反应制备而成。
重氮化反应是指在酸性条件下,将芳香族化合物与亚硝酸钠反应,生成重氮盐。
偶合反应是指重氮盐与芳香族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反应,生成偶氮染料。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芳香族化合物(如苯酚、苯胺等)- 亚硝酸钠- 碱性溶液(如氢氧化钠、氨水等)- 盐酸- 水浴锅- 烧杯- 滴定管- 漏斗- 玻璃棒- 试管2. 实验仪器:- 精密天平- 酸碱滴定仪- 热水浴锅- 烘箱四、实验步骤1. 制备重氮盐:a.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芳香族化合物,加入少量盐酸,搅拌均匀;b. 慢慢加入亚硝酸钠,搅拌均匀;c. 将溶液转移到滴定管中,控制滴加速度,使溶液逐渐变为黄色;d. 当溶液变为深黄色时,停止滴加。
2. 偶合反应:a. 将重氮盐溶液转移到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碱性溶液,搅拌均匀;b. 将溶液转移到漏斗中,加入适量的芳香族化合物,搅拌均匀;c. 将溶液转移到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盐酸,搅拌均匀;d. 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当溶液变为橙色时,停止反应。
3. 染色实验:a. 将制备好的甲基橙溶液倒入染杯中;b. 将染杯放入热水浴锅中,加热至一定温度;c. 将待染物质放入染杯中,浸泡一段时间;d. 观察染色效果,取出待染物质,晾干。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成功制备了甲基橙,并进行了染色实验。
在染色过程中,待染物质颜色逐渐变深,符合预期。
2. 实验分析:a. 在制备重氮盐的过程中,控制滴加速度和溶液颜色变化是关键。
滴加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重氮盐的生成;b. 在偶合反应过程中,控制碱性溶液的浓度和反应温度对生成偶氮染料的质量有较大影响;c. 在染色实验中,加热温度和时间对染色效果有显著影响。
活性染料染色实验报告
活性染料染色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掌握活性染料的染色原理和特点。
2.学习活性染料的染色方法。
3.了解活性染料的染色效果。
4.分析活性染料染色的影响因素。
实验仪器和材料:1.活性染料样品。
2.棉织物或其他适合染色的材料。
3.染色槽。
4.染色助剂。
5.盐酸。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将染色槽清洗干净,测量并记录活性染料样品的质量。
2.设置染色条件:根据染料样品的要求,选择合适的pH和温度。
3.规定染色时间:根据染料样品的要求,确定染色时间,一般在30-60分钟之间。
4.溶液制备:将活性染料样品溶解在适量的水中,并加入适量的染色助剂。
5.染色操作:将准备好的染料溶液倒入染色槽中,加入适量的盐酸调节pH值。
然后将待染物料放入染色槽中浸泡。
6.温度控制:根据染料样品的要求,控制染色槽的温度,通常在50-60摄氏度之间。
7.定时搅拌:在染色过程中定时搅拌染料溶液,以保证染料均匀分布。
8.染色结束:在染色时间达到后,取出染色后的材料,进行水洗、酸洗、碱洗等后处理工序。
9.染色效果评价:通过对染色后的材料进行颜色、染色均匀性、牢度等方面的评价。
实验结果:染色后的材料颜色鲜艳,染色均匀性好,颜色牢度达到一定的要求。
实验讨论:活性染料染色的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
其中,染色时间、温度和pH值是三个主要影响因素。
染色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染色效果,一般较好的染色时间在30-60分钟之间。
染色温度过高或过低也会对染色效果产生影响,一般适宜的温度在50-60摄氏度之间。
pH值对活性染料的离子化程度有一定影响,过高或过低的pH值会导致染料分子结构的改变,从而影响染色效果。
结论:通过活性染料染色实验的操作,可以得出染色效果良好的结论。
活性染料具有染色速度快、不需要氧化剂等特点,染色效果好。
在染色过程中,适当控制染色条件,可以得到理想的染色效果。
无。
简单染色实验报告
简单染色实验报告实验目的:了解染色的原理及方法,探究不同染料在不同材料上的染色效果。
实验材料:1. 丝绸布料:为了观察染色效果,选用了白色的丝绸布料。
2. 染料:选择了3种颜色不同的染料,分别是红色染料、蓝色染料和黄色染料。
3. 温水:用于溶解染料和布料的浸泡。
4. 碗和搅拌棒:用于制作染料溶液。
实验步骤:1. 准备布料:将丝绸布料剪成适当大小,并清洗干净以去除任何污垢。
2. 制作染料溶液:分别在3个碗中添加适量的染料粉末,并加入温水搅拌均匀,直至染料完全溶解。
3. 浸泡染色:将布料分别浸入不同染料的溶液中,确保布料完全浸泡在溶液中。
4. 等待染色:根据染料使用说明,等待一段时间以便布料充分吸收染料。
5. 清洗布料:将染色完成的布料取出并冲洗,确保所有多余的染料被清洗干净。
6. 晾干布料:将清洗后的布料晾干。
实验结果:经过染色后,我们得到了三块颜色鲜艳的布料。
红色染料染出的布料呈现出鲜艳的红色,蓝色染料染出的布料呈现出深蓝色,黄色染料染出的布料呈现出明亮的黄色。
实验分析: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染料对布料的染色效果受到染料颜色的影响。
不同颜色的染料能够给予布料不同的颜色,这是由染料分子的化学结构决定的。
每种染料都有自己特定的化学结构,这决定了染料分子在布料上的吸附和结合方式,从而产生了不同的颜色效果。
另外,我们还观察到染料的浓度也对染色效果有影响。
染料浓度越高,布料吸附的染料分子就越多,染色效果也会更明显。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相同比例的染料粉末制作染料溶液,但我们可以尝试使用不同浓度的染料溶液来观察染色效果的变化。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简单的染色实验,我们了解了染色的原理及方法,并观察了不同染料在不同材料上的染色效果。
我们发现染料颜色和浓度对染色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染料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这决定了它们在布料上的染色效果。
这个实验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染色的过程,为以后的染色实验提供了基础。
各种物品染色实验报告
各种物品染色实验报告实验一:布料染色实验实验目的:探究不同颜色染料对布料的染色效果,并比较不同水温下染色的影响。
实验材料:1. 白色布料2. 红色染料3. 蓝色染料4. 黄色染料5. 盐6. 温水7. 水槽实验步骤:1. 将白色布料分成三块。
2. 将一块布料放入水槽中。
3. 在水槽中加入适量红色染料,搅拌均匀。
4. 将布料浸泡在红色染料中,搅拌使染料均匀分布。
5. 取出染色后的布料,用清水冲洗几次,直到水清为止。
6. 重复步骤2-5,分别使用蓝色和黄色染料进行染色。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颜色染料对白布料的染色效果。
红色染料使布料呈现鲜艳的红色,蓝色染料使布料呈现深蓝色,黄色染料使布料呈现亮黄色。
染色后的布料颜色均匀且具有良好的色彩饱和度。
实验二:木材染色实验实验目的:评估不同颜色染料对木材染色效果的影响,并比较不同染料处理后的木材质地和色泽差异。
实验材料:1. 未经处理的木材样本2. 红木染料3. 橙色染料4. 深棕染料5. 粗砂纸实验步骤:1. 将木材样本分成三组,确保它们具有相同的尺寸和纹理。
2. 在每组中,选取一块木材样本作为对照组,不进行染色处理。
3. 选取另外两块木材样本,分别在染料槽中进行浸泡和涂刷处理。
注意,在处理前,将木材样本使用粗砂纸砂磨表面,以增强染料的渗透性。
4. 将一块木材样本浸泡在红木染料中,搅拌均匀。
5. 将另一块木材样本涂刷上橙色染料,确保涂刷均匀。
6. 将处理过的木材样本放置在通风处晾干。
实验结果:观察到通过浸泡和涂刷不同颜色染料后,木材样本的颜色明显改变。
红木染料使木材颜色变得红褐色,而橙色染料使木材呈现橙色。
与对照组相比,染色后的木材样本具有更加饱满的色泽和质感。
化学染色反应实验报告
化学染色反应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不同的染色反应,探究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染色特性的变化,并了解不同染色反应对物质的识别性。
实验原理化学染色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由于某些生成物的独特性质,使得其能与染料结合形成显色或变色现象。
常用于药物化学、分析化学等领域。
实验步骤1. 首先,我们准备了实验所需的五种常用染色试剂,分别为甲基橙、溴酚蓝、亚甲基蓝、格里马萝丹红和碘化钾溶液。
2. 接下来,我们分别将这五种试剂与不同的实验物质进行反应。
3. 在反应完成后,我们观察反应溶液的颜色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实验一:甲基橙染色反应将甲基橙与实验物质A反应后,溶液变为橙红色。
实验二:溴酚蓝染色反应将溴酚蓝与实验物质B反应后,溶液变为蓝色。
实验三:亚甲基蓝染色反应将亚甲基蓝与实验物质C反应后,溶液变为蓝色。
实验四:格里马萝丹红染色反应将格里马萝丹红与实验物质D反应后,溶液变为红色。
实验五:碘化钾染色反应将碘化钾溶液滴加到实验物质E上,观察到物质E变为紫黑色。
实验分析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不同的染色试剂与实验物质反应后,溶液的颜色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这说明每种试剂对特定的物质具有识别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染色反应并不一定能够对所有物质起作用。
有些物质可能没有与染料结合的特性,因此不产生显色现象。
此外,某些物质可能对某种染色试剂具有选择性,而对其他试剂没有反应。
因此,在进行染色反应时,需要根据所要检测的物质特性选择相应的染色试剂。
此外,本实验中的反应是一种快速、直观的化学分析方法,常见于医学实验室中的药物检测等领域。
通过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可以迅速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特定的物质。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染色反应,在不同的化学反应中,观察到了不同的染色现象。
这些染色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快速、直观的化学分析手段,并且展示了染色反应在药物化学和分析化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致谢感谢实验室同事的帮助和支持,以及指导老师对本实验的悉心指导。
布染色实验报告
布染色实验报告布染色实验报告一、引言布染色是一种常见的染色方法,通过将染料与布料接触,使染料分子渗透到布料纤维中,从而实现染色效果。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布料进行不同染料的染色实验,观察并比较不同染料对布料的染色效果。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白色棉布- 不同颜色的染料(红色、蓝色、黄色等)- 盐- 水2. 实验方法:- 将白色棉布切割成相同大小的小块。
- 准备不同颜色的染料溶液,每种染料溶液的浓度相同。
- 在不同的容器中分别加入染料溶液,每个容器中放入一块棉布。
- 加入适量的盐,促进染料渗透。
- 将容器放置在温暖通风的地方静置一段时间,观察染料在布料上的染色效果。
三、实验结果和讨论1. 红色染料实验将红色染料溶液与棉布接触后,棉布逐渐呈现出鲜艳的红色。
红色染料在布料上的染色效果较好,染色均匀且颜色饱和度高。
这可能是因为红色染料分子较小,能够更容易渗透到布料纤维中。
2. 蓝色染料实验与红色染料相比,蓝色染料在布料上的染色效果稍逊一筹。
蓝色染料的颜色较为淡雅,染色均匀度也较好。
蓝色染料分子相对较大,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充分渗透到布料纤维中。
3. 黄色染料实验黄色染料在布料上的染色效果较为明显,颜色鲜艳。
与红色染料相似,黄色染料分子较小,能够较快地渗透到布料纤维中。
然而,与蓝色染料相比,黄色染料的颜色饱和度稍低。
4. 染色混合实验将红色、蓝色和黄色染料溶液混合后,与棉布接触,观察到混合染料在布料上形成了新的颜色。
这表明不同颜色的染料可以混合产生新的颜色效果。
然而,混合染料的染色效果可能会受到染料浓度和混合比例的影响。
四、实验结论通过对不同染料的布染色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红色染料在布料上的染色效果较好,颜色饱和度高。
- 蓝色染料的染色效果稍逊一筹,颜色较为淡雅。
- 黄色染料的染色效果明显,颜色鲜艳。
- 不同颜色的染料可以混合产生新的颜色效果。
五、实验改进和展望本实验可以进一步改进和扩展,例如:- 添加不同浓度的染料溶液,以观察染色效果的变化。
生物染色剂颜色总结
生物染色剂颜色总结引言生物染色剂是由生物体中提取出的染色性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纺织、食品、药品等。
生物染料的颜色对于其应用和市场价值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总结几种常见的生物染色剂及其颜色特性,希望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蓝靛染料蓝靛染料是一种天然染剂,提取自于蓝靛果或蓝靛花。
其主要成分是蓝靛素,具有深蓝色的特点,可以用于染色纺织品、纸张、墨水等。
蓝靛染料的颜色受pH值的影响较大,酸性条件下颜色较为鲜艳,碱性条件下颜色会转变成绿色。
2. 嘧啶染料嘧啶染料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的染料,具有多种颜色。
它们分别是: -嘧啶染料A:红色 - 嘧啶染料B:黄色 - 嘧啶染料C:绿色 - 嘧啶染料D:橙色这些嘧啶染料可以用于染色纺织品、皮革、食品、药品等。
3. 叶绿素叶绿素是植物体中的一类生物染色剂,主要存在于叶子中。
它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接收和传递光能的作用。
叶绿素有多种类型,颜色也有所不同: - 叶绿素a:深绿色 - 叶绿素b:黄绿色 - 叶绿素c:褐色 - 叶绿素d:红褐色叶绿素的颜色由其结构中含有的不同辅助色素决定,这也是植物在不同环境下能够适应不同光照条件的原因之一。
4. 喜悦素喜悦素是一种从某些植物中提取的红色染料,具有极高的染色性能。
它可以用于染色纺织品、纸张、食品等。
喜悦素的颜色鲜艳,可以增加产品的吸引力和附加值。
5. 胭脂红素胭脂红素是一种由昆虫分泌的红色染料。
它被广泛用作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和药物制剂中的染料。
胭脂红素的颜色饱和度很高,可以很好地增强产品的色彩效果。
结论生物染色剂是一类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染料,它们具有自然、环保的特点,并且多样的颜色可以满足不同产品的需求。
本文总结了几种常见的生物染色剂及其颜色特点,有助于行业从业者了解和选择适合自己产品的染色剂,推动生物染料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的发展。
以上是关于生物染色剂颜色的总结,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种主要染料的染色报告1.直接染料染色:直接染料的构型具有线型、共平面的特征,具有较长的共轭系统平;按化学结构分,绝大部分直接染料都属于偶氮类染料,其他结构(如酞箐结构)的品种很少。
偶氮类染料又分为单偶氮、双偶氮、多偶氮结构。
直接染料的结构母体上带有许多可溶性的磺酸基和少量羧酸基,使直接染料可溶于水,其溶解度的大小与亲水基团的多少有关;从其结构上看,有许多可形成氢键的基团;分子大,且具有较长的共轭键,故具有直接性;水溶性和直接性是直接染料的共同特性。
直接染料在水溶液中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聚集,聚集现象随着染料浓度和电解质用量增加而增加,随染浴温度升高而降低,直接性大的染料其聚集倾向也大;直接染料在水溶液中带阴电荷,染色时只能和阴荷性或非离子型助剂同浴使用,并要防止Ca2+、Mg2+和任何阳荷性助剂(要与直接染料结合)进入染浴;直接染料染色后固色处理时的固色剂就带阳电荷,与纤维上的直接染料相结合,使染料失去水溶性,从而提高产品的皂洗牢度,减少褪色和防止白布沾色。
直接性:是指直接染料对纤维直接染色的能力,常被用来定性说明染料对纤维的上染能力,上染百分率高称之为直接性高。
直接性没有确切定量的慨念。
亲和力:是染液中染料标准化学位和纤维上的染料标准化学位的差。
它是定量说明染料对纤维的上染能力。
直接染料按染色性能可分为三类;甲类:直接性低、匀染性好,它的上染百分率往往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直接冻黄G,直接嫩黄5G。
乙类:直接性较大,匀染性较差,中性电解质对它们有明显的促染效果。
如直接湖兰5B,直接黄GR。
丙类:直接性大,匀染性很差,中性电解质对它的促染效果不明显,其上染百分率通常随温度升高而上升。
如直接耐酸大红4BS,直接枣红GR,直接绿B。
2.接染料与纤维反应的原理:直接染料染棉织物是通过染料对纤维素纤维的亲和力直接上染,即通过分子间力和染料与纤维形成氢键而结合上染在织物上。
经过练漂处理的棉、粘胶和蚕丝等亲水性纤维制品浸入染液后,水就很快透入纤维内部,产生膨化现象。
膨胀的纤维出现许多充满着水的孔道,染料分子(或阴离子)通过这许多曲折而又相互连通的孔道扩散到纤维内部(通常是纤维的无定形区,即纤维组织结构结晶区疏松的部分)。
在染色过程中,染料与纤维之间由于亲和力的作用不断发生吸附,同时因染料的水溶性又存在解吸,致使纤维空隙里游离状态的染料和吸附状态的染料最终保持动态平衡。
这就是直接染料染色的实际过程。
直接染料主要用于棉、粘胶等纤维素纤维及再生纤维素纤维的染色,也可以对蛋白质纤维、锦纶等进行染色。
染色方法有浸染和卷染,常用的是浸染。
加入电解质有利于上染百分率的提高,起促染作用。
分子结构较大的染料,分子聚集倾向较大,必须在较高的染色温度下才能获得较高的上染百分率;分子结构较简单的染料,在较低的染色温度下就能获得较高的上染百分率,染色温度升高反而会使上染百分率下降。
因此,在染色过程中要根据染料的染色性能,选择合适的染色条件,以获得理想的上染百分率。
拼色时必须选择同类型的、上染性能基本一致的染料。
2.活性染料染色性染料根据其活性基因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两类。
1.普通型(或称冷染性)活性染料国产X型活性染料属此类。
这类染料的活性基因为含有两个活泼氯原子的三聚氯氰。
它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反应能力较强,但染液的稳定性较差,能在低温(20~30℃)下与纤维发生化学反应而染色,同时也只需在低温和较弱碱剂(pH =10.5左右)的条件下完成固色。
2.热固型活性染料国产K型活性染料属此类。
它的活性基因也是由三聚氯氰组成,只是活性基团上仅有一个活泼氯原子。
它的化学活性较低,反应能力也差,染液相对稳定。
因此在与纤维进行反应时要求条件较为剧烈,固色温度要达90℃左右,同时还需较强的碱剂,固色时间也要比X型活性染料长。
属于热固型活性染料的种类较多,它们具有不同的活性基因。
由于所含活性基团的反应活性不同,反应条件也各不相同。
比如国产KN型活性染料,它的活性基团为β-羟基乙烯砜硫酸酯基,故又称乙烯砜型活性染料,它的反应活性介于X型与K型活性染料之间,固色温度为60~65℃。
除此之外,还有含双活性基团的M型活性染料和含其他活性基团的活性染料。
(一)活性染料染色性能活性染料染色时,能将染料直接染到布上,同时由于它有较好的扩散能力,容易使染料扩散进入纤维内部,但由于此时尚未与纤维起化学反应,很容易用水把大部分染料洗掉,因此必须用碱剂促使染料与纤维产生化学反应,把染料固着在纤维上。
前者称为染色,后者称为固色。
活性染料与纤维素纤维的键合反应可用下述通式表示:D-T-X + HO-Cell -→ D-T-0-Cell + X- (1)D-SO2-CH=CH2 + HO-Cell-→D-SO2-CH2-CH2-O-Cell (2)(1)式是三聚氯氰型活性染料与纤维素纤维在碱剂存在下所发生的键合反应。
在碱剂作用下,纤维上羟基离解而使纤维素纤维带负电,成为亲核试剂进攻活性基团中带正电的反应活性中心,发生亲核取代反应,使染料和纤维合为一体。
(2)式是乙烯砜型活性染料与纤维素纤维产生键合反应,使染料固着在纤维上。
由于不产生原子间的取代,而产生了饱和化合物,故称为加成反应。
活性染料在溶液中以阴离子形式存在,与直接染料相似,食盐对它也有促染作用。
(二)活性染料染色工艺活性染料染色可根据不同的染色要求,分别采用卷染与轧染两种方法。
1.卷染卷染工艺适宜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
它染色方便,周转灵活,能染浅、中、深色。
由于染料类型不同,对纤维的直接性大小亦不相同,因此染色条件、固色温度、碱剂用量和电解质用量等也各不相同。
现将一般的染色列表1。
表1 活性染料卷染处方及工艺活性染料卷染操作是将煮练后的织物以80~90℃热水来回洗涤3道,然后以冷水走几道至接近染色温度,加入溶解好的染料染2至3道,将电解质放入后再染3至4道,加固色剂染5至6道。
固色完毕经冷水、热水、皂洗、热水、冷水、烘干等完成整个染色过程。
在染色操作中对染色物的pH值宜控制在中性左右,过高则染色不匀,并且易造成染料的水解。
活性染料水解以后,便失去了上染纤维的能力。
所以,在染色以前要水洗两次,部分K型活性染料则需高温沸染。
为保持染色和固色温度,染缸上应加罩,防止由于蒸汽逸散和布卷温度不均而影响质量。
固色用碱剂,也可用磷酸三钠。
2.轧染活性染料的轧染分一浴和二浴法。
一浴法是将染料和碱剂放在一起,采用的碱剂是小苏打,轧后经汽蒸或焙烘,小苏打分解出Na2C03,使pH升高,有利于染料固色,X型活性染料多用一浴法。
二浴法是经浸轧染料溶液后浸轧含碱剂的固色液,再汽蒸固色,采用的碱剂可以是纯碱或磷酸三钠,也可在第一浴中加入小苏打,第二浴固色时加纯碱。
下面以二浴法工艺为例进行介绍。
(1)二浴法工艺流程:浸轧染液→预烘→烘干→浸轧固色液→汽蒸→水洗→皂洗→水洗→烘干。
(2)处方及工艺条件:见表2表2 活性染料轧染二浴法处方及工艺在固色液中加入食盐是为了抑制染料的脱落。
因染料对纤维有一定的直接性,轧槽内染液的平衡浓度一般低于补充液浓度。
为了避免初开车时得色过深,应向轧槽内加水冲淡,一般加水量为染液的5%~20%。
3.硫化染料染色(一)硫化染料染色硫化染料由芳香胺类或酚类化合物与多硫化钠或硫磺熔融而成,在染色时须用硫化碱还原溶解,故称为硫化染料。
硫化染料价格低廉、染色工艺简单,拼色方便,染色牢度较好,能使用卷染和轧染法生产,但因色谱不齐,色泽不艳,部分染料染色牢度较差而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1.硫化染料染色原理硫化染料不溶于水,但能被硫化碱还原,生成钠盐隐色体而溶解在水溶液中。
这种隐色体在碱性溶液中,对纤维具有较强的直接性,因而被纤维吸收,经氧化后,染料重新转变为不溶状态,并沉积在纤维上。
在染色过程中,硫化碱既是还原剂又是碱剂。
为了促进硫化碱的分解,除提高温度外,还可加入小苏打,但若用量过多,会因上染过快而造成染色不匀和白芯等。
另外,在染浴中可加入2%的纯碱来调节pH值,既可帮助溶解染料,还可软化水质,加入适量小苏打,可使硫化碱更好地分解,促进其还原作用。
硫化碱的用量随染料不同而不同,一般为染料的20%~100%。
染色温度可采用高温,甚至沸染,以获得较高的透染效果。
2.硫化染料卷染工艺硫化染料的染色一般都采用卷染,这不仅有利于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同时可使成品得到深浓丰满的色泽。
但卷染容易产生深头、深边等染色疵病。
因此,有条件时部分色泽可采用轧染,以提高生产效率,并改善产品质量。
为了提高硫化染料的染色牢度,染后处理也应重视。
尤其对咖啡、黑绿等色,除了进行必要的水洗外,对氧化剂的选用也很重要,如果用双氧水或过硼酸钠,将会影响染后皂洗牢度,而用红矶、硫酸铜、醋酸处理,不仅可提高产品的水洗牢度,而且日晒牢度也可得到改善。
另外,由于硫化染料分子内含有多硫键,含硫量高,并且分子结构松弛,在湿热和空气中氧的作用下,游离硫释出会逐渐被氧化成硫酸而使织物脆损。
因此对经硫化染料染色的织物均需经防脆处理。
常用的防脆剂中以尿素和海藻酸钠结合使用效果较好,表3为硫化黑丝光平布(75Kg/卷)卷染工艺实例。
表3 硫化黑卷染工艺实例注防脆处方可任选一种工艺条件:卷染10道(90~95℃)→冷水3道→热水4道(约80℃)→冷水3道→透风2道→冷水1道→防脆后处理3道→上卷。
硫化蓝容易氧化,而且会产生红边疵病,这是过早氧化的原因,如有发生,可用硫化碱、小苏打进行剥色处理。
4.还原染类料染色还原染料不溶于水,染色时要在碱性的强还原液中还原溶解成为隐色体钠盐才能上染纤维,经氧化后,回复成不溶性的染料色淀而固着在纤维上。
还原染料是染料中各项性能都比较优良的染料。
按其主要化学结构可分为靛类和蒽醌两大类。
它的色谱较全,色泽鲜艳,皂洗、日晒牢度都比较高,但因价格较贵,某些黄、橙等色有光敏脆损现象,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一)还原染料染色过程还原染料染色时,可采用浸染,卷染或轧染。
一般纱线及针织物大都用浸染,机织物大都用卷染和轧染,一般都包括下述四个基本过程。
1.染料还原染料的还原过程,也就是还原染料隐色体的生成过程,一般都是在碱性介质中进行的。
在还原染料的分子结构中都至少含有两个羰基(=C=O),它们在强的还原剂连二亚硫酸纳(俗称保险粉)的作用下,羰基被还原成羟基(-OH)。
保险粉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在碱性条件下即使温度很低,也可产生较强的还原作用,从而使还原染料被还原为隐色酸。
Na2S204 + 2H2O -→ 2NaHSO3 + 2[H]2=C=O + 2[H] —→ 2 ≥C-OH反应中生成的羟基化合物就是染料的隐色酸,它也和染料一样不溶于水,但可溶于碱性介质中,成为隐色体钠盐溶液。
由于隐色体钠盐不常呈现染料原有的颜色,故被称为隐色体:≥C-OH + NaOH-→≥C-ONa + H2O在用保险粉-烧碱法进行染料还原溶解时,应掌握好烧碱、保险粉的用量和还原温度,才能使染料正常还原,否则会使染料产生过度还原或水解以及分子重排等不正常的反应,致使染液破坏,色泽萎暗,染色牢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