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5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引言概述: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各个发展阶段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在长期的研究中,发展心理学形成为了五大理论,分别是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生物发展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本文将逐一介绍这五大理论,并详细阐述每一个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
正文内容:一、行为主义理论1.1 条件反射: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个体通过与环境的刺激和反应建立条件反射,从而形成行为习惯。
1.2 强化和惩罚:行为主义理论认为,通过强化和惩罚,可以塑造和改变个体的行为模式。
1.3 社会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还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学习和摹仿。
二、认知发展理论2.1 感知和认知:认知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在认知和思维方面的发展,强调感知和认知的互动作用。
2.2 认知结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认知结构的概念,认为个体通过适应和调整认知结构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2.3 知觉和操作:认知发展理论还研究了个体在知觉和操作方面的发展,揭示了儿童在认知能力上的阶段性差异。
三、社会文化理论3.1 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的,包括语言、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等。
3.2 社会交往: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交往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个体能够获取知识和经验。
3.3 文化传承:社会文化理论还研究了文化传承的过程,指出个体通过社会化和文化传统来接受和传递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四、生物发展理论4.1 遗传因素:生物发展理论认为,遗传因素对个体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包括基因对身体和智力的影响。
4.2 神经发育:生物发展理论研究了个体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揭示了神经发育与认知能力的关系。
4.3 生理发育:生物发展理论还关注个体在生理方面的发展,如身体成长、性别发育等。
五、生态系统理论5.1 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的。
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5)
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5)第五章幼儿心理的发展第一节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儿童出生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最快,成熟最早,幼儿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
一、大脑结构的发展(一)脑重量继续增加新生儿:390g达到人脑中的25%3岁儿童:1011g达到人脑中的75%7岁儿童:1280g基本接近成人脑重(二)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儿童脑重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殖的结果,而是由于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分支增多、增长。
2、额叶表面积增大额叶表面积的增长率继2岁左右的增长高峰后,在5-7岁时又有明显加快.额叶是脑皮质成熟最晚的部位,7岁基本发育成熟,大脑皮质各区基本接近成熟水平.3、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也逐渐完成髓鞘化:神经纤维必须要经过髓鞘化,它可以保护信息(神经冲动)沿着一定的通路迅速传导而不致蔓延泛滥,使传递的速度又快、又准确。
到6-7岁时,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已基本完成,整个大脑皮质的成熟程度接近于成人。
(三)脑电波的变化脑电频率是脑发育过程的又一重要参数。
脑电发展存在两个明显的加速时期,5-6岁、13-14岁。
幼儿大脑结构的相对成熟为幼儿智力活动的迅速发展和新的、复杂行为的形成提供了生理上的保证。
二、皮质抑制机能的蓬勃发展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皮质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既可使反射活动更精确、更完善,又可使脑细胞受到必要的保护,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和调节控制自身行为的生理前提。
1.兴奋和抑制的神经过程不断增强3岁以前儿童的内抑制发展很慢,约从4岁起有了较快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幼儿可以逐渐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性。
与此同时,幼儿的兴奋过程也比以前增强,表现在儿童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少,清醒时间相对延长。
2.较弱的抑制机能尽管幼儿的兴奋和抑制机能都在不断增强,但是相比之下,抑制机能还是较弱。
因此,对幼儿过高的抑制要求,往往会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
第二节幼儿的游戏游戏的作用和意义:促进运动能力的发展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促进社会性的发展促进情感的发展游戏的特点:社会性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深受儿童喜爱一、游戏的理论我国古代教育家对儿童游戏的认识:严教——强调对儿童游戏进行干预乐学——益智,主张对儿童教学要游戏化游戏的理论:探讨关于游戏的实质是什么、儿童为什么喜爱游戏、游戏在儿童发展中有何作用、游戏的种类有哪些等。
发展心理学第五章 个体身体、神经系统及动作的发展
本章主要内容:
个体生理的发展 构成了心理发展 的物质基础
身体发育的过程及其规律 神经系统发展过程及规律 动作发展的过程及规律
第一节 个体身体的发展
一、身高、体重的发展 身高和体重是身体发展的重要生理指标,可反映机
体在量的方面的发育情况。 身高体重在整个生长期呈上升趋势,但不是匀速上
• 到了第26周,胎儿大脑皮层已经基本上具有和成人大 脑一样的沟回以及皮层结构,这是大脑形态上的初步 发展。大脑皮层的细胞主要是在怀孕第15-18周形成 的,到出生后2岁,脑细胞不断分裂,数目增加,体 积继续增大。2岁以后脑细胞停止增殖,但发育仍在 进行。
一、脑重的增加
• 新生儿出生时的脑重量约390克,已达到成人脑重的 25%,而同时期新生儿的体重仅为成人体重的5%左 右。
动作发展有一定的顺序:如从无意识的转头、踢 腿等到随意性动作,再到精细的动作等。
动作发展的规律:
1、由上到下: 头
躯干
脚
2、由近到远: 头
躯干
肢体 手
3、由简单、粗大、无意识到复杂、精细、有意识
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中年期生理的发展:成年期是人的生理从幼稚到成熟、又从成熟到衰 老的过度期。这一时期身体的变化不象其他阶段那么 显著,而是平缓进行的。
同时,脑蛋白合成逐渐减少,脑细胞的代谢产 物—褐色素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多。从而影响了脑 细胞的功能。
老年期生理特点:
老年期的个体身体各组织器官出现明显的退行性 变化,心理也随之发生变化,衰老现象逐渐明显。
老年期神经系统的衰老表现在:
1、脑重减轻:70岁的老人,脑重只有年轻时的 90%左右,到90岁,脑重只有年轻时的80%,这 是大脑皮层萎缩的结果。大脑密度逐渐减少,其中, 额叶萎缩尤为明显。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引言概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学科,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展心理学逐渐形成了五大理论,分别是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生物心理学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这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框架和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五大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1.1 条件反射: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是认为行为是通过学习和环境刺激形成的。
帕夫洛夫的经典实验表明,动物和人类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建立起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
1.2 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主义理论还强调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重要性。
斯金纳的实验揭示了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和改变行为的原理。
1.3 社会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还发展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学习和模仿。
二、认知理论:2.1 信息加工:认知理论关注人类思维和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认为人类对外界信息进行感知、编码、存储和检索,并通过这些过程来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
2.2 认知发展:认知理论还研究了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人类的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限制。
2.3 认知心理治疗:认知理论还应用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发展出了认知心理治疗方法,用于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和调整不健康的思维模式。
三、人本主义理论:3.1 自我实现: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类有着追求自我实现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们通过满足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求来实现个人发展。
3.2 自我概念:人本主义理论还强调了个体对自我概念的重视。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们通过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接纳来实现个人成长和幸福。
3.3 客观经验: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了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客观经验的重要性。
它认为人们应该关注当下的体验,并通过真实和自我表达来实现个人发展。
四、生物心理学理论:4.1 神经生理学:生物心理学理论研究了神经系统和生物化学过程对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5(情绪发展)
阶段二
要点一
总结词
情绪的分化和社会化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阶段二,婴儿的情绪开始变得更加复杂和分化。他们不 仅能够体验基本的情绪,还能够表达更复杂的情绪,如嫉 妒、羞愧和自豪。同时,婴儿开始意识到他们的情绪可以 影响周围的人,这促使他们学习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随着与他人的互动增多,婴儿开始学习如何将他们的情绪 与他人的情绪匹配,这是情绪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过程。
感谢您的观看
发展心理学-5(情绪发展)
目录
• 情绪发展理论 • 情绪发展的阶段 • 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 • 情绪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01 情绪发展理论
理论一:认知-情感发展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情绪发展与认知发展紧密 相关,情绪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个方 面。
详细描述
该理论认为,随着儿童对世界的认知 能力的提高,他们对情绪的理解和控 制能力也会增强。儿童的情绪反应和 表达是基于他们对世界的认知理解。
心理健康对情绪发展的阻碍
心理创伤
过去的心理创伤可能导致个体情 绪发展的停滞或受阻,影响其情 绪调节能力。
心理疾病
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个体可能面 临情绪调节困难,影响其正常情 绪发展。
不良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 子情绪发展的不健康,如过度溺 爱或忽视。
THANKS FOR WATCHING
自我认知
通过理解和调节自己的情 绪,个体能够更好地认识 自己,促进自我成长和发 展。
负向关系
01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引言概述: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学科。
它涉及到许多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帮助我们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本文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和心理动力学理论。
正文内容:1. 行为主义理论:1.1 条件反射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对环境刺激的反应。
帕夫洛夫的经典实验表明,通过条件反射,人类可以学会特定的行为。
例如,当一个婴儿通过重复的刺激学会了哭泣来寻求食物或安慰时,就是条件反射的结果。
1.2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还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即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的。
例如,当一个儿童通过获得奖励来学会某种行为时,他会更有可能重复这种行为。
2. 认知发展理论:2.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四个阶段,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2.2 经验塑造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理论还强调了经验在塑造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
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逐渐发展出更复杂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社会学习理论:3.1 观察学习: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的。
例如,儿童会观察他们的父母和其他成年人的行为,并通过模仿来学习新的技能和行为。
3.2 强化和惩罚:社会学习理论还强调了强化和惩罚在行为塑造中的作用。
当一个儿童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奖励时,他会更有可能继续这种行为。
4. 生态系统理论:4.1 生态系统模型: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类的发展是受到多个环境系统的影响,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
这些环境系统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个体的发展。
4.2 微系统和宏系统:生态系统理论将环境系统分为微系统和宏系统。
微系统是指个体直接参与的环境,如家庭和学校;宏系统是指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如社区和文化价值观。
发展心理学 第五章
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有( )。[统考2010研]
A.由上到下B.由近及远C.由边缘到中心D.由粗大到精细
【答案】ABD
【解析】儿童动作发展的五大规律包括:①从整体性动作到分化性动作。②头尾规律:从上身到下身。③大小规律:从大肌肉到小肌肉。④近远规律:从躯干到四肢。⑤无有规律: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一的支配。
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其对婴儿是否关心是最重要的方面。如果母亲能非常关心婴儿所处的状态,注意听取婴儿的信号,并能正确地理解,作出及时、恰当、抚爱的反应,婴儿就能发展对母亲的信任和亲近,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则不能。
2.简述有关语言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理论。[北师大2003研,华南师大2003研]
答:关于言语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代表性理论假说主要有四种,这些理论的争论焦点主要在于:语言是先天的还是后天习得的、是被动学习还是主动创造的、以及认知(尤其是思维)与言语发展的关系等。
A.1~1.5岁B.1.5~2岁C.2~3岁D.2~5岁
【答案】B
【解析】婴儿在19~21个月时出现词语爆炸现象,在此后两个月内,说出第一批的一定声调的“双词句”,称为“电报句”。
二、多项选择题
1.依恋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情结,正确的说法是( )。[心理咨询师2003年8月三级]
A.依恋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标志B.婴儿依恋由特殊情感联结阶段,经无差别反应阶段,而后发展为有差别反应阶段C.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反抗型依恋是消极依恋D.婴儿在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
【解析】婴儿对外界事物的方位知觉是以自身为中心进行定位的。新生儿已具有听觉定向能力,并成为婴儿早期空间定向的主导形式。婴儿3岁时已能辨别上下方位。吉布森和沃克通过视崖装置的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已具有深度知觉。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发展心理学中最早出现的理论之一,它强调人类行为是受到外界刺激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外界刺激和环境条件的控制和塑造的。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Watson和Skinner。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来塑造和改变。
正向激励是指给予奖励或赞扬,以增加某种行为的频率。
负向激励是指给予惩罚或消除不愉快的刺激,以减少某种行为的频率。
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的行为是在不断的学习和调节中形成的,而不是由内在的心理过程所决定。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发展心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它关注人类思维和知觉的过程。
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思维和知觉的过程所决定的,而不仅仅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Piaget和Vygotsky。
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思维和知觉是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和加工来产生的。
人们通过感知、注意、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来理解和适应外界环境。
认知理论强调人的思维和知觉过程对行为的影响,认为通过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知觉过程,可以改变和塑造人的行为。
三、发展阶段理论发展阶段理论是发展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关注人类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和成长。
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任务。
发展阶段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Piaget和美国心理学家Erikson。
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的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任务。
在每个阶段,人们会经历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发展阶段理论强调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个阶段都对后续阶段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种人文主义理论,它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体的主观体验。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自我需求和价值观所驱动的,人们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中最早发展起来的理论之一,该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认为行为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并通过学习来形成。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人类行为是对环境刺激的响应,而学习是通过反馈和强化来实现的。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Watson和Skinner。
Watson提出了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形成的。
而Skinner则进一步发展了行为主义理论,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和强化的概念,强调环境的反馈对行为的塑造作用。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强调人类思维和感知的过程对行为的影响。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是主动参与信息加工和处理的,人们通过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来影响自己的行为。
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Piaget和Vygotsky。
Piaget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类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
Vygotsky则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是在社会交互中形成的。
三、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认为人类是自主、有意识和有目的性的存在。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自我价值和尊重,认为人类追求自我实现和成长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
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Maslow和Rogers。
Maslow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有一系列的需求,从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需求。
Rogers则强调人的自我概念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方法。
四、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在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强调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判断自己的行为,并通过模仿和自我调节来学习新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
Bandura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自我效能观念,认为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和行为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和影响。
发展心理学—5(情绪发展)
3、婴儿的微笑
婴儿的笑是第一个社会行为。通过笑,可 以引出其他人对他积极的反应。
微笑发展的过程:
第一阶段:自发的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是由 外源性刺激引起的微笑。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
第二节儿童情绪的获得
一、学习理论 儿童的情绪可以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获得。如华生和雷诺所做的恐惧习 得的经典实验;老式孤儿院中的孤儿的微笑发展更慢,长大后对周围 人在感情表达和丰富性上存在问题。 每种文化中的“情绪表达法则”是通过儿童对成人或其他人(影视角色) 的观察和模仿,通过自身生活体验的积累获得。 二、知觉再认理论 儿童是一个信息加工的机体,试图用已形成的结构或工具来影响输入的 刺激。凯根(1966)给4个月的婴儿看一张规则的人脸照片或三维人 脸塑像,再给他看两者的变式,结果对前者产生更多的微笑,而且从 注视到微笑之间有3-5秒的潜伏期,说明婴儿要解释新刺激。Hebb (1946)使用黑猩猩做实验发现在正常视觉条件下生长的黑猩猩看到 石膏做的黑猩猩感到害怕,在看不到其他黑猩猩条件下抚养的个体不 会感到害怕,因为没有原有经验。
二、依恋的类型 (二)类型 艾斯沃斯(Ainsworth)等,利用婴儿在陌生环境中的表现作为依恋性 质的评定方法,将婴儿依恋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安全型:有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约占 65~70%) 2、回避型:缺乏依恋,与母亲没有建立亲密的感情联结;(约占 20%) 3、反抗型: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亦称矛盾型; (约占10~15%) 4、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美国最近研究发现5%-10%的婴儿在 陌生情境中表现出极度的压抑,这种类型是最不安全的。它混 合了回避和反抗。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
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有五大理论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分别是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生物社会心理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中最早浮现的理论之一,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响应。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和条件反射形成的,个体的环境和经验对行为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Watson和Skinner。
2.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Piaget提出的,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会有明显的变化和发展。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个体在经历不同的认知阶段后,会逐渐形成更复杂、抽象和系统化的思维方式。
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和儿童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是由俄罗斯心理学家Vygotsky提出的,强调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的。
根据社会文化理论,人类的认知和行为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文化传统的学习而形成的。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4. 生物社会心理理论:生物社会心理理论是综合考虑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的理论。
根据生物社会心理理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遗传、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这一理论强调个体在心理发展中的多重因素作用。
5.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ronfenbrenner提出的,强调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在多个层面的生态系统中进行的。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个体的心理发展受到家庭、学校、社区和文化等多个环境因素的影响。
这一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以上是发展心理学中五大理论的简要介绍。
这些理论对于理解个体的心理发展和行为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引言概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理论。
本文将介绍发展心理学领域中的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1.1 重点概念: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环境中习得的。
1.2 代表人物:帕维洛夫是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他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揭示了条件刺激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1.3 应用领域: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教育者可以通过刺激和奖励来塑造学生的行为。
二、认知发展理论2.1 重点概念: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个体对世界的认知结构和发展过程,认为儿童通过主动探索和互动来建构知识。
2.2 代表人物:皮亚杰是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包括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2.3 应用领域: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和儿童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育者可以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三、社会学习理论3.1 重点概念: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而学习的,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3.2 代表人物:巴德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观察者对模仿对象的认知过程。
3.3 应用领域: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和社会工作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教育者可以通过创造积极的社会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四、心理动力学理论4.1 重点概念: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个体内部冲突和动机对行为的影响,认为人的行为是受潜意识驱动的。
4.2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是心理动力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探讨了潜意识和童年经验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4.3 应用领域:心理动力学理论在临床心理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解决个体内部冲突来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
五、生态系统理论5.1 重点概念: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人的发展受到社会、文化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涵盖了广泛的研究领域。
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浮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其中五大理论被广泛认可并对心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发展理论和生物学理论。
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中最早发展的理论之一,它将人的行为视为对刺激的响应。
根据行为主义者的观点,人的行为是通过外部刺激和环境条件所决定的,而内在的心理过程对行为的影响被忽视或者认为是不重要的。
行为主义者强调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和实验来研究心理现象,并提出了许多关于学习和行为改变的重要概念和原则。
2.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人的思维和认知过程对行为的影响。
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思维和认知是主导行为的重要因素,人们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来解释和理解世界。
认知理论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量、语言和问题解决等方面。
该理论对于理解人的思维和智力发展,以及解释人的行为和决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3.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是由个体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和评价所决定的,人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人本主义理论关注人的自我概念、自我价值感、自我实现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的重要性。
4. 发展理论发展理论关注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中的发展和变化。
该理论研究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包括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等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变化。
发展理论强调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和发展需求,并提供了对个体发展的解释和指导。
5. 生物学理论生物学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是由生物学因素所决定的。
该理论研究人的神经系统、遗传因素和生理过程对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生物学理论关注人的基因、脑结构和化学物质对心理过程的作用,并通过研究脑功能和神经科学来解释和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发展心理学-5(情绪发展)
第三阶段:社会情绪
总结词
社会性、共情、道德感
详细描述
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理解并体验更为复杂的情绪,如爱、感激、同情、敬畏等。这些情绪的产生和 发展与儿童的社会交往密切相关,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阶段的情绪发展 对于儿童的社会适应和道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3
情绪发展与个体差异
02
情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基本情绪
总结词
无意识、原始、本能
详细描述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婴儿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此时婴儿开始出现一些基本的情 绪反应,如快乐、悲伤、愤怒等,这些情绪是本能的、无意识的,与生俱来, 是婴儿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
第二阶段:自我意识情绪
总结词
有意识、认知、自我感知
详细描述
在这一阶段,婴儿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自我价值,开始有了一些自我意识情 绪,如骄傲、羞耻、内疚等。这些情绪的出现标志着婴儿的认知和情感发展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过去的经历和记忆会影响个体对当前 情境的情绪反应,如创伤后应激反应 。
THA素
影响因素一:遗传与环境
遗传因素
基因对情绪反应和情绪稳定性有 一定影响,如内向或外向特质。
环境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对 情绪发展有重要影响,如家庭氛 围、教育方式等。
影响因素二:生活事件与个人经验
生活事件
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过世、离婚等对 个体情绪产生深远影响。
个人经验
理论二
要点一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情绪发展受到环境和个人经验的影响,强调情 绪的社会化过程。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该理论认为,情绪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新生 儿通过观察和模仿周围人的情绪表达来学习如何表达自己 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逐渐理解并适应不同的社 会文化环境,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适当的情绪。此外 ,该理论还强调亲密关系对情绪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与亲 人的互动经验会影响个体的情绪表达和调节能力。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引言概述: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为了多种理论。
本文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分别是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发展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1.1 重点观点: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在外部刺激下形成的,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1.2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斯金纳等是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提出了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等概念。
1.3 应用领域: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临床心理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行为疗法等。
二、认知理论2.1 重点观点: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强调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2.2 代表人物:皮亚杰、维果茨基等是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研究了儿童认知发展和学习过程。
2.3 应用领域:认知理论在教育、心理治疗等领域有着重要作用,如认知行为疗法等。
三、发展理论3.1 重点观点: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强调环境和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2 代表人物:皮亚杰、埃里克森等是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研究了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过程。
3.3 应用领域:发展理论在教育、家庭教育等领域有重要意义,指导着儿童教育和家庭教养。
四、人本主义理论4.1 重点观点: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类具有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潜力,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自我探索。
4.2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等是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研究了人类的成长和自我实现过程。
4.3 应用领域:人本主义理论在心理治疗、教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等。
五、社会文化理论5.1 重点观点: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塑造。
5.2 代表人物:维果茨基、伯努斯等是社会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研究了文化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5.3 应用领域:社会文化理论在跨文化研究、组织管理等领域有着重要作用,如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等。
发展心理学5-婴儿心理的发展
2020/4/19
57
视崖实验
➢ 吉、沃(1961)对36名6.5~14个月会爬的婴儿进行了 视崖测试,结果表明:
➢ 有足够大的视崖深度时(大约90 cm或更多),只有不到 10%(3名)的婴儿会越过悬崖爬向母亲,而有27名婴儿 从中间爬向浅滩。
➢ 当视崖深度是26 cm时,有38%的婴儿爬过深滩;
2020/4/19
7
婴幼儿期大脑神经网络的变化
出生 24个月
2020/4/19
1个月
3个月
15个月
8
(一)大脑发育
2、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 脑电图 ➢ 皮质中枢 ➢ 大脑单侧化
(两半球机能的专门化)
2020/4/19
9
◆脑电图
➢ 5个月的胎儿已显示出脑电活动; ➢ 8个月以后的胎儿呈现与新生儿一样的脑
➢ 例:PTSD的最小患者
2020/4/19
43
一 、婴儿的感知觉发展
1、视知觉 2、听知觉 3、空间知觉 4、物体知觉 5、多通道知觉
2020/4/19
44
1、婴儿视知觉的发展
﹡婴儿的视敏度
5、6个月时已达成人水平
﹡婴儿的视觉集中(凝视)
(双眼对近物的注视,即视觉适应能 力的发展)
﹡颜色视觉
出生后即刻发生,4个月时达到成人水平,
没有密切关系
2020/4/19
20
身体发育
✓青春期出现第二个发育高峰期。
身高年增加一般为6-7厘米,体重年 增加一般为4-5公斤。
以后增长速度又开始减缓,直到发 育成熟,骨骼钙化完成后,身高停 止增长。
2020/4/19
21
二、婴儿动作发展
(一)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 婴儿动作的发展分行走动作(大动作)
发展心理学-5(情绪发展)
情绪发展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有效的情绪调节和表达有助于建立健康的情绪生活。
基本模式
情绪发展通常呈现出一定的模式,如情绪反应的增长和情绪调节能力的提高。
情绪表达和调节的重要性
1
情绪表达
适当表达情绪有助于个体与他人建立联系,并得到支持与理解。
2
情绪调节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助于个体适应困难和应对挑战。
情绪表达工具
绘画、角色扮演等活动为幼儿提供了 表达情绪的方式。
儿童情绪发展
情复杂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情绪 经验变得越发复杂,涉及更多 的情绪种类和变化。
同伴关系
儿童逐渐学会在同伴关系中理 解和适应他人的情绪,同时表 达自己的情绪需求。
学校环境
儿童在学校中接受情绪教育和 情绪调节训练,以更好地应对 学业和社交压力。
3
社会关系
有效的情绪表达和调节对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至关重要。
情绪的认知基础
情绪识别
儿童会通过面部表情、声音和 姿势等方式对他人的情绪进行 识别。
大脑回路
情绪的产生和调节涉及多个大 脑区域之间的复杂神经网络。
情绪标签
儿童会逐渐学会用词语来描述 自己的情绪经验,这也是情绪 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
情绪的社会发展
传统价值观
传统价值观对情绪的认可和 压抑产生影响,如西方文化 对情绪表达的开放。
社会化过程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学 会遵守和展示符合本地文化 的情绪规则和表达方式。
幼儿情绪发展
1
情绪调节学习
2
幼儿通过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学会逐
步调节情绪,并理解情绪的表达方式。
3
初步情绪经验
幼儿在出生后会逐渐体验到基本的情 绪,如高兴、难过和愤怒。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引言概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这些理论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1.1 古典条件反射理论:由俄国心理学家帕夫洛夫提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形成的。
1.2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强调个体的行为是通过与环境的积极反馈和惩罚相联系而形成的。
1.3 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形成的。
二、认知理论:2.1 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从而影响其思维和行为。
2.2 信息加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和舒夫提出,强调个体在接受信息时会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从而影响其行为和决策。
2.3 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由加拿大心理学家班迪拉提出,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通过社会交往和合作来促进认知发展。
三、社会学习理论:3.1 模型观察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
3.2 自我效能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认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信念会影响其行为和决策。
3.3 人际认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强调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的态度和认知会影响其行为和决策。
四、心理动力学理论:4.1 内驱力理论: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潜意识和无意识动力的驱使和影响。
4.2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认为个体通过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免受焦虑和冲突的影响。
4.3 心理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自我实现和整合的过程,包括个体与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它涉及到人类思维、情感、认知、学习、发展等方面。
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浮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这些理论匡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本文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发展理论和人格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的一种重要流派,它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对外界刺激的学习和反应来形成的。
它将心理活动视为可观察的行为,忽略了内在的思维和情感过程。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Watson和Skinner。
他们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行为的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上。
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临床心理学和行为疗法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人类思维和信息处理的过程。
它关注人类如何获取、组织和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基于内在的心理表示和模式的,而不仅仅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Piaget和Vygotsky。
他们的研究主要关注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社会文化因素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认知理论对教育、学习和认知疗法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人类学习和行为的社会性质。
它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学习和摹仿过程,以及人际关系和社会认知对行为的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摹仿他人来学习的,而不仅仅是通过自身经验的学习。
社会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
他的研究主要关注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对行为的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对教育、领导力和社会心理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发展理论发展理论关注人类从出生到成年的心理发展过程。
它研究人类在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发展理论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1902—1994) )
15
(二)同一性渐成说 1、理论基点 、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既考虑到生物学 的影响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既考虑到 生物学的影响 , 生物学 的影响, 也考虑到文化和 社会的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 也考虑到文化和 社会的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 文化 的因素 渐形成的自我过程, 自我过程 渐形成的 自我过程 ,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 起着主导和整合作用。每个人在生长的过程中, 起着主导和整合作用。 每个人在生长的过程中 ,都普遍 体验着生物、生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展顺序, 体验着生物 、 生理的 、 社会的事件的发展顺序 , 按一定 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发展。 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发展 。 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 社会任务。 社会任务。 发展阶段中的两极性: 发展阶段中的两极性: 优良的人格品质 时间 低劣的人格品质
发展心理学
院系: 心理学院 院系: 主讲: 主讲: 冯 廷 勇 教材: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教材: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1
第六章
精神分析发展理论
一、理论背景 莱布尼兹、 1、莱布尼兹、赫尔巴特的心理哲学
2、叔本华、尼采的反理性哲学 叔本华、 3、精神病医学的临床经验
2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16
2、同一性的概念 、
自我发展 心理发展不同时期的机制不同 心理内投/投射 投射( 自居( 心理内投 投射 ( 0—2、 3岁 ) 自居 ( 3—7、 8) 、 岁 、 ) (9—18岁) 岁 同一性
统一性环节:将生理、心理、 统一性环节:将生理、心理、社会自我作为一个整体 同一性 持续性环节:过去的我到现在的我, 持续性环节:过去的我到现在的我,现在的我到将来 的我 建立自我同一性允许“合法延缓期” 建立自我同一性允许“合法延缓期”,使个体得到更大的发 展。
17
3、同一性渐成说的发展阶段 、
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个体出生到临终的一生 (1)婴儿期(0—1.5岁) )婴儿期( 岁 发展任务: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 发展任务 :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 望的实现。 望的实现。 基本信任感:对他人、社会、 基本信任感:对他人、社会、环境的信任 主要影响者:主要抚养者, 主要影响者: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 主要影响因素:亲子关系(依恋) 主要影响因素:亲子关系( 依恋)对儿童信任感的 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一性的信念:“ 我就是我所希望自己占有的和给 同一性的信念: 予的” 予的”
19
游戏期( (3)学前期 游戏期(3—6岁) )学前期/游戏期 岁
发展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着目的 发展任务: 获得主动感, 克服罪疚感, 的实现。 的实现。 主要目的:发展良心, 主要目的:发展良心,获得性别角色 主要影响者:仍然是主要抚养者, 主要影响者:仍然是主要抚养者,通常是父母 雄心” 恋父/恋母 “雄心” 恋父 恋母 主动感 内疚感 责任感 社会道德 性别角色的获得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性别角色的获得从两个方面来解释:自居和游戏 主导活动:游戏, 主导活动:游戏,并在游戏中完成发展任务 同一性信念: 我就是我所想象的我, 同一性信念:“我就是我所想象的我 ,所能成为的 我” 20
(5)青年期(12—18岁) )青年期( 岁
发展任务: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 发展任务: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忠诚的 实现(忠诚于社会或职业) 实现(忠诚于社会或职业) 主要影响因素:自我(意识) 主要影响因素:自我( 主导活动: 主导活动:学校学习和同伴交往
21
现实自我 自我意识 统一, 统一,即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理想自我 自我同一性需要整合的七个方面: 自我同一性需要整合的七个方面: 时间观对时间混乱(如急躁、拖拉) (1)时间观对时间混乱(如急躁、拖拉) 自我肯定对冷漠无情(如缺乏信心) (2)自我肯定对冷漠无情(如缺乏信心) 角色试验对角色固定( ( 3 ) 角色试验对角色固定 ( 如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或出现一 种超人感,或虚幻自我) 种超人感,或虚幻自我) 训练对工作瘫痪(如成就不抱期望) (4)训练对工作瘫痪(如成就不抱期望) 性别极化对性别混乱(如疏远异性或性生活随便) (5)性别极化对性别混乱(如疏远异性或性生活随便) 领导和服从对权威混乱(如盲目反上、盲目服从) (6)领导和服从对权威混乱(如盲目反上、盲目服从) 意识形态信奉地价值混乱(如信仰危机) (7)意识形态信奉地价值混乱(如信仰危机) 价值观和职业目标的确立标志着同一性的建立。 价值观和职业目标的确立标志着同一性的建立。 重要概念: 重要概念:合法延缓期
途径或方式: 认同/ 自居;不然, 可能也是“ 途径或方式 : 认同 / 自居 ; 不然 , 可能也是 “ 自 的起源。 恋”的起源
9
4、潜伏期(6—11/13岁) 、潜伏期( 岁 力比多呈现一种停滞、 退化现象( 压抑所导致的) 力比多呈现一种停滞 、 退化现象 ( 压抑所导致的 )
快乐原则(本我) 快乐原则(本我) 统一:形成道德观念, 统一:形成道德观念,羞耻心更为明显 现实原则(自我) 现实原则(自我)
5、 青春期(11/13岁以后) 、 青春期( 岁以后) 岁以后 力比多通过社会认可的方式释放, 力比多通过社会认可的方式释放,并逃离父母 安娜. 弗洛伊德: 安娜 弗洛伊德:禁欲和升华
10Biblioteka (二)儿童的焦虑 1、分类 、 真实的焦虑 焦虑 神经病焦虑 道德的焦虑 焦虑与恐惧 2、原因 、 弗洛伊德:焦虑的根源在于力比多得不到发泄。 弗洛伊德:焦虑的根源在于力比多得不到发泄。 分离焦虑 3、防御机制 、 (1)压抑 )
(4)学龄期(6—12岁) )学龄期( 岁
发展任务: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发展任务: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主要影响者: 主要影响者:教师和同伴 主导活动: 主导活动:学校学习和同伴交往 同一性的信念: 我就是我所能学会进行工作的我” 同一性的信念:“我就是我所能学会进行工作的我” 教育建议:教师和父母的正确的评价标准、 教育建议:教师和父母的正确的评价标准、教育观的重要性 特质自卑——领域特殊性的自卑 特质自卑 领域特殊性的自卑
18
(2)儿童早期(1.5—3岁) )儿童早期( 岁
发展任务:获得自主感和克服羞怯感和疑虑, 发展任务 : 获得自主感和克服羞怯感和疑虑 , 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主要影响者:主要抚养者, 主要影响者:主要抚养者,通常是父母 主要影响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对于自主感 主要影响因素 : 父母的 教养方式 对于自主感 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同一性的信念: 我就是我所能自由意欲的” 同一性的信念 : “ 我就是我所能自由意欲的 ”
7
2、肛门期(1—3岁) 、肛门期( 岁
力比多的释放集中于肛门 快感: 放松(伴随着能量释放) 快感:紧张 放松(伴随着能量释放) 排便训练是该阶段重要的教育内容 过严:羞愧、胆怯、吝啬、节约、强迫、固执、洁癖, 过严:羞愧、胆怯、吝啬、节约、强迫、固执、洁癖, (过分)讲究秩序和整洁等(肛门排泄型 人格)。 过分)讲究秩序和整洁等( ) 放纵:浪费、拖沓、无条理、不修边幅、 放纵:浪费、拖沓、无条理、不修边幅、生活无规律等 肛门便秘型) (肛门便秘型) 。
(一)弗洛伊德传略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 ( Sigmnud Fred,1856—1939) , 奥地利 , 著 ) 奥地利, 名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 名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 1873年 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系 年 1881年 获医学博士学位 年 1882年 与布洛伊尔联合开业,从事神经症的治疗 年 与布洛伊尔联合开业, 1885年 向沙科学习神经病(性的因素) 年 向沙科学习神经病(性的因素) 1889年 向伯恩海姆学习催眠技术,后发展“自由联想”法 年 向伯恩海姆学习催眠技术,后发展“自由联想” 1895年 《癔病研究》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的诞生 年 癔病研究》出版, 代表著作: 梦的解析》 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 代表著作 : 《 梦的解析 》 、 《 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 》 、 性学三论》 《性学三论》
8
3、前生殖器期(3—6岁) 、前生殖器期( 岁
力比多的释放主要集中在性器官(游戏的方式) 力比多的释放主要集中在性器官(游戏的方式) 性别角色获得的关键期
恋母情结( 阉割恐惧—男孩 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阉割恐惧 男孩 ) 阉割恐惧 恋父情结( 阴茎嫉妒—女孩 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阴茎嫉妒 女孩 ) 阴茎嫉妒
3
4
(二)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
意识 早期理论 潜意识 本我(动力) 快乐原则” 本我(动力)——“快乐原则” 快乐原则 自我(调节) 现实原则” 自我(调节)——“现实原则” 现实原则 超我(控制) 道德原则” 超我(控制)——“道德原则” 道德原则 良心:惩罚性、消极、 良心:惩罚性、消极、批判性的部分 超我 自我理想:由积极的雄心、 自我理想: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所构成的部分
11
先天本能冲动和原始欲望的压抑 压抑 后天痛苦经验和不良欲望的压抑 例如:妻子找不到结婚戒指——对丈夫的不满或是 例如: 妻子找不到结婚戒指 对丈夫的不满或是 意图离婚; 意图离婚;考前生病 (2)反向作用 ) 例如:青春期的男女生 例如: (3)投射 )
例如: 他们对我有成见” 你并不是真心爱我了” 例如:“他们对我有成见” ;“你并不是真心爱我了”
(4)合理化(文饰):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合理化(文饰) 例如:阿Q精神 例如: 精神
12
(5)否认 ) 例如: 这不是真的!我不相信” 例如:“不!不!不!这不是真的!我不相信” (6)幻想 ) 例如:亲生父母; 灰姑娘遇到白马王子” 例如:亲生父母;“灰姑娘遇到白马王子” (7)退化 ) 例如:考试败北,便卧床不起, 例如:考试败北,便卧床不起,茶饭不思 停滞(固着) (8) 停滞(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