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之内部控制概述

合集下载

《内部审计》课程标准

《内部审计》课程标准

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内部审计》课程标准执笔人:主审人:一、课程定位《内部审计》是会计专业针对会计职业岗位(群)职业提升能力培养设置的一门专业选修模块课程,用以培养学生熟悉审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内部审计岗位的基础职业能力。

先导课程:《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纳税实务》、《中级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经济法》等。

后续课程:《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会计报表分析》等。

建议课时:56课时。

二、设计理念与思路(一)设计理念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合理的职业判断能力为主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和培养学生严谨、细心的专业品质及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为导向,以审计初级职称考试资格标准为依据,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模式设计课程。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依照基础知识—实务审计的结构来设计。

1.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理论打下基础。

内部审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与会计学关系十分紧密的学科。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掌握内部审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理论打下基础。

2.阐述了内部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内部审计准则与内部审计依据、内部审计方法、内部审计证据与内部审计工作底稿等工具,培养学生运用内部审计工具从事审计查账的能力3.按照会计课程中的会计要素的结构阐述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和费用、利润及利润分配审计。

在内部审计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从内部审计的视角进一步加深对会计的认识,反思会计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促使学生将所学过的会计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4. 培养学生严谨、细心的专业品质及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做到合理的职业判断,依法办事、实事求是。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使学生了解内部审计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方法;结合相应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具有内部审计工作的技能和技巧,具备相应的内部审计岗位的基础职业能力。

《审计学》复习资料

《审计学》复习资料

《审计学》课程期末复习资料《审计学》课程讲稿章节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审计的含义第二节审计的特征第三节审计的作用第四节审计的分类第五节审计组织与人员第二章执业准则和审计准则第一节执业准则和审计准则第三章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第一节职业道德的含义第二节我国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与概念框架第三节法律责任概述第四节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成因第五节防范法律责任的对策第四章审计目标与审计过程第一节审计目标概述第二节具体审计目标第三节审计业务约定书第四节审计过程第五章审计计划与分析程序第一节审计计划的涵义第二节审计计划的内容第三节分析程序概述第四节分析程序的运用第六章了解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和确定重要性水平第一节审计风险的含义和特征第二节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第三节了解客户的基本情况第四节风险评估第五节风险应对第六节审计重要性概述第七节审计重要性的应用第七章内部控制及其评估第一节内部控制概述第二节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第三节内部控制的了解、评估和测试第八章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第一节审计证据的含义与分类第二节审计证据的特征第三节审计证据的收集、鉴定、整理第四节收集审计证据的程序和方法第五节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种类和作用第六节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第九章审计抽样第一节审计抽样概述第二节统计抽样与非统计抽样第三节属性抽样第十章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第一节销售与收款循环及审计目标第二节销售与收款循环的控制评估及测试第三节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实质性程序——主营业务收入第四节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实质性程序——应收账款审计第十一章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第一节购货与付款循环及审计目标第二节购货与付款循环的控制评估及测试第三节购货与付款循环的实质性程序——应付账款审计第四节购货与付款循环的实质性程序——固定资产审计第十二章审计报告第一节审计报告的含义和作用第二节审计报告的要素第三节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判断)(一)选择部分★考核知识点: 注册会计师不同业务提供的保证程度附1.1.1(考核知识点解释):提供审计服务时,注册会计师对所审计信息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并以积极方式提出结论。

审计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重点

审计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重点

一、名词解释1、内部控制:现代内部控制是在长期的经营实践过程中,随着企业对内加强经营管理和对外满足社会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制约的系统。

2、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师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于被审计单位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作出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3、审计证据: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为证实审计事项、得出审计结论和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构成财务报表基础的会计记录所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4、重要性水平:重要性就是审计师对财务报表总体能够容忍的最大错报。

5、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所作出的全部记录。

6、业务循环:业务循环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按照业务循环了解、检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及其执行情况,从而对其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进行审计的一种方法。

|7、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8、管理建议书 :管理建议书,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审计工作后,针对审计过程中已注意到的,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财务报Q生重大错误报告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提出书面建议。

二、简答题1、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⑴岗位分工企业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固定资产的全过程业务。

(2) 授权批准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或人员办理固定资产业务。

(3) 取得与验收控制外购、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其验收应符合相关规定。

(4) 日常保管控制企业应建立固定资产归口分级管理制度,确保管理权责明晰、责任到人。

(5) 处置与转移控制企业处置、出售或将固定资产对外投资,须经有关部门授权或批准。

(6) 监督检查企业监督检查机构对固定资产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

2、固定资产的实质性测试程序(1) 取得或编制固定资产及累计折旧分类汇总表,并进行必要的复核(2) 实施分析程序,验证其总体合理性(3) 检查固定资产增加,验证其真实性和会计处理的正确性。

审计学自学笔记

审计学自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审计概念与审计特点(备注:黄色底纹为识记绿色底纹为理解红色底纹为重点必须记住)P1世界上第一位社会审计人员查尔斯·斯内尔于1721年受英国议会的委托,负责清查南海公司破产事件,并以会计师的名义提出了“查账报告书”。

世界上第一个注册会计师的执业团体是1853年在苏格兰成立的爱丁保会计师协会。

P2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必要前提。

一、审计概念审计是由独立的专门机构和人员接受委托或根据授权,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和其他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并发表意见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二、审计关系第一关系人:审计主体如注册会计师(对第二关系人的经济责任进行审查,并向第三关系人报告)第二关系人:被审计人(审计客体)财产的经营者(对第三关系人负有经济责任,并接受第一关系人对其审查)第三关系人:授权委托人财产所有者(对第二关系人要求经济责任,并接受第一关系人的报告)三、审计特点(一)审计监督经济管理,但并不直接参加具体的经济业务管理(二)审计是经济监督,区别于行政监督或法律监督(三)审计是具有独立性、广泛性和权威性的经济监督第二节审计分类及其关系一、按审计主体分类审计按不同主体可以划分为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三类审计组织机构各有内涵,分工不同,作用互补,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审计监督体系。

(一)政府审计政府审计是由政府审计机关代表政府依法进行的审计,也称国家审计。

政府审计主要监督检查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财政收支及公共资金的收支、运用情况。

审计机构按其领导关系不同分三种类型:A由议会直接领导并对议会负责B在政府内建立审计机构并对政府负责,政府则对议会负责C由财政部门领导,在财政部门内部设审计机构兼管财政监督,实行财政、审计合一制度。

(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1内部审计概述

1内部审计概述

第二部分
内部审计的定义
1
内部审计的定义
内部审计:建立于组织内部、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独
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
• 会计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
• 资产的安全、完整
• 企业自身经营业绩、经营合规性
• 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1.1
内部审计定义的变迁
•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于1947年第一次提出了内部审计 定义。 •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2000 年召开的年会上对内部审计的定义 是:“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的、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目 的是改进单位的工作质量和提高效益。”
国外内部审计独立性与权威性现状
内部审计组织设置合理


内部审计人员构成合理、素质较高
实施适度的内部审计外部化
3


国内外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现状
我国内部审计独立性与权威性现状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不明确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内部审计法律规范体系不健全
不同国家关于内部审计的具体规定
——履行职能的条件 ——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和权威性的根本来源
2

影响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因素
行政性报告关系应使: 管理层能够与总审计师进行不受限制、直接的沟通


总审计师也应能与包括CEO在内的任何管理层直接沟通
使总审计师和内部审计部门能够充分、及时地获取有关组 织活动、计划和新业务方面的信息 行政性报告关系不应对内部审计工作范围或结果的报告 具有最终权利,这也保证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1985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

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
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强调事项段中指明,该段内容仅用于提 醒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使用者关注,并不影响对财务报告内 部控制发表的审计意见。
10
任务
内部控制审计 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3.否定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注册会计师认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一项或多项重 大缺陷的,除非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应当对财务报告 内部控制发表否定意见。
8
任务
内部控制审计 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1.无保留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符合下列所有条件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财务报告内部控 制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企业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 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及企业自身内部控制 制度的要求,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有效的内部控制。
3
任务
内部控制审计 一、内部控制的审计程序
3.评价控制缺陷 内部控制缺陷按其成因分为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按其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 缺陷和一般缺陷。
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其识别的各项 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以确定这些 缺陷单独或组合起来,是否构成重大缺 陷。
4
任务
内部控制审计 一、内部控制的审计程序
注册会计师已经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要求 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在审计过程中未受到限制。
9
任务
内部控制审计 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2.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注册会计师认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虽不存在重大缺陷,但 仍有一项或者多项重大事项需要提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使 用者注意的,应当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 予以说明。
6
任务
内部控制审计 一、内部控制的审计程序
6.关注期后事项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基准日并不存在,但在该 基准日之后至审计报告日之前内部控制可能发生变化, 或出现其他可能对内部控制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注 册会计师应当询问是否存在这类变化或影响因素,并 获取企业关于这控制的审计程序

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摘要]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

企业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都贯穿着会计内部控制,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属于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逐渐引起我国广泛的关注。

本文简要阐述了会计内部控制的含义,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也对如今备受瞩目的国内外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收集整合,发现国内外主要从内部控制的总体构想、内部控制的评价、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等方面对企业内部审计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会计内部控制文献综述概述内控评价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为我们带来很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竞争。

为了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屹立不倒、处于不败之地,这就对我们各个方面都有严肃的要求,特别是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

而会计控制制度无疑是各种制度体系的重中之重。

所以企业均应加强、规范内部控制,才能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从而更好地抵御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最终促进公司良性发展。

本文就搜集而来的关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各类文献进行了一部分的整合归纳,便于更好的了解内部控制意义所在,并对其所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提炼整合,便于更为直观的认识内部控制并对其进行有利改进。

一、关于内部控制的简要概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社会,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是如今新时代提高企业竞争力及企业经营效率的必然要求。

如果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并获得长远的发展,那么巩固基础、完善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实乃重中之重。

我们所说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机构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内部控制整个体系中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含义我们所说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其预期的经营目标,为了资产得以完整安全,会计资料能够保持可靠和准确,使会计资料能够保持可靠和准确,使企业的经营方针得以确实贯彻的落实,使企业所有经营活动能够高效、经济而在企业内部开展并且实施一系列的自我评价、约束、控制、规划、调整等措施、手续、方法的总称。

《内部控制》课程教学大纲详细完整最新标准版

《内部控制》课程教学大纲详细完整最新标准版

《内部控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内部控制适用专业:审计学学时:48学时。

其中讲授32学时,实践16学时。

学分:3学分开设学期:第4学期大纲执笔人:XX大纲审核人: XX制定时间: XX年XX月一、课程简介: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内容要点:基于目前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以及国家五部委的要求,都使得内部控制成为现代管理人才所必备的知识。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在维护财产物资的完整性、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保证财务活动的合法性、保证经营决策的贯彻执行、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和保证国家法律法规的遵守执行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相关案例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和健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企业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掌握内部控制五要素内容及其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到实际企业分析中;最终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基本理论框架和企业内部控制实务分析能力。

先修课程:《会计学基础》、《管理学》、《经济学》后续课程:《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实务》二、课程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内部控制》课程理论部分(32学时)《内部控制》课程实践部分(16课时)四、课程考核课程总评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

其中:平时成绩(100分)=出勤×15%+课后作业×20%﹢课堂表现×25%+项目展示×40%。

期末成绩(100分):试卷。

五、参考书(一)推荐教材:[1]方红星、池国华,《内部控制(第四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9年。

[2]潘琰《内部控制(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二)参考资料:[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2010》,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

[2]企业内部控制编审委员会,《企业内部控制主要风险点、关键控制点与案例解析(2020年版)》,立信会计出版社,2020年。

审计师教材内部控制审计内容

审计师教材内部控制审计内容

审计师教材内部控制审计内容内部控制审计是审计师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是指审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合规性进行评估和检查,以确保企业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并防止潜在的风险和错误。

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是帮助企业识别和纠正存在的问题,提供意见和建议,以改进和加强内部控制的效能。

它包括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流程、业务操作和信息系统的审查,以确定是否存在任何内部控制的缺陷或风险。

审计师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需要遵循一系列的程序和方法,以确保审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首先,审计师需要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控制的目标、策略和控制措施的设计和实施情况。

其次,审计师需要对企业的控制环境进行评估,包括企业的管理层、内部控制的组织和运作情况,以及内部控制的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

最后,审计师需要进行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估,以确定控制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审计师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审计师需要评估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措施的设计和实施情况。

其次,审计师需要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流程,包括业务流程、授权和审批程序、记录和报告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审计师还需要评估企业的信息系统和技术环境,包括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审计师还需要评估企业的合规性,包括企业是否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是否存在违规行为和风险。

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审计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工作程序和技术手段,以确保审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首先,审计师需要进行初步的审计规划,包括确定审计的范围和目标、制定审计计划和时间表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审计师需要进行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包括查阅企业的文件和记录、进行访谈和调查、进行数据抽样和分析等方面的工作。

此外,审计师还需要进行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估,包括进行控制的样本测试、验证控制的有效性和合规性等方面的工作。

最后,审计师还需要编制审计报告,包括总结审计的结果和发现、提出建议和意见等方面的内容。

审计学第七章内部控制

审计学第七章内部控制

7.1 概述 7.2 内部控制的内容与形式 7.3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与局限性 7.4 对内部控制的了解 7.5 内部控制测试 7.6 内部控制的评价 7.7 内部控制的审计 7.8 内部控制的鉴证
7.2 内部控制的内容与形式
• 7.2.1 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 1、组织架构 • 2、岗位责任(权责明确)
• 要求:现已知这三位会计人员均具有相当的能力,如何将上述几 项工作分配给A、B、C三位会计人员,使会计工作起到较好的内 部控制作用?
3、凭证与记录控制 4、资产接触与记录控制 5、独立稽核
– 凭证和账簿之间的复查核对 – 账簿和报表之间的复查核对 – 账簿之间的复查核对
练习
• 审计人员通过对通达物资贸易公司的审计,掌握了该公司出 纳员王玉贪污公款的情况:
• 被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 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 人员【主体】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 具体来说,是被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性、保护 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并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 财务报告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控制目标】
2、按照控制的目的分
会计控制 管理控制
3、按照控制目标分
财产物资控制、会计资料控制、财务收支控制、经营决策控制、经 济效益控制、经营目标控制
• 4、按照控制方式分 – 预防式控制 – 察觉式控制
• 5、按照控制地位分 – 主导型控制 – 补偿性控制
7.2.3 与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
企业 管理
风险 管理
易记录以及资产保管等职责分配给不同员工,以防范同一 员工在履行多项职责时可能发生的舞弊或错误。
• 2、职责划分

审计学第7章内部控制第七版宋常

审计学第7章内部控制第七版宋常
审计人员应当合理利用以往的审计经验, 恰当进行专业判断,以初步了解内部控制。
审计学第7章内部控制第七版宋常
7.4 对内部控制的了解
7.4.2实施一定的审计程序,深入了解内部控制 询问被审计单位的人员 观察特定控制的运用 检查文件和报告 追踪交易在财务报告信息系统中的处理过程
审计学第7章内部控制第七版宋常
审计学第7章内部控制第七版宋常
7.2 内部控制的内容与形式
7.2.1 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组织架构 岗位责任 业务流程 处理手续 业务记录 检查标准 人员素质 社会责任 企业文化 内部审计
审计学第7章内部控制第七版宋常
7.2 内部控制的内容与形式
7.2.2 内部控制的基本形式
按照控制内容不同:环境控制和业务控制 按照控制目的不同: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按照控制目标不同:财产物资控制、会计资料控 制、财务收支控制、经营决策控制、经营效应控制 和经营目标控制 按照控制方式不同:预防式控制和察觉式控制 按照控制地位不同:主导性控制和补偿性控制
审计学第7章内部控制第七版宋常
7.5 内部控制的测试
7.5.3 控制测试的性质
控制测试采用的审计程序类型
询问
观察
检查
穿行测试
重新执行
审计人员应当根据特定控制的性质选择所需
实施审计程序的类型。
审计学第7章内部控制第七版宋常
7.5 内部控制的测试
7.5.4 控制测试的时间
根据控制测试的目的确定控制测试的时间: 如果只需要测试控制在特定时点的运行的有效性 (如对被审计单位期末库存盘点进行控制测试),审 计人员只需要获取该时点的审计证据; 如果需要获取控制在某一期间有效运行的审计证 据,审计人员应当辅以其他控制测试(包括测试被审 计单位对控制的监督),其他控制测试应当能够提供 相关控制在所有相关时点都运行有效的审计证据。

《内部审计学课件全》课件

《内部审计学课件全》课件

分析性复核技术
01
分析性复核技术概述
分析性复核技术是指通过对被审计单 位的财务和经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 异常变动和趋势,从而确定审计重点 和方向的一种方法。
02
分析性复核技术的种 类
分析性复核技术可以分为比较分析、 比率分析、趋势分析和结构分析等。
03
分析性复核技术的步 骤
分析性复核技术的步骤包括收集数据 、确定分析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发 现异常变动和趋势、编写审计重点和 方向等。
《内部审计学课件全》
目 录
• 内部审计概述 • 内部审计的职责与功能 • 内部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 内部审计的技术与工具 • 内部审计的法规与标准 • 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内部审计概述
内部审计的定义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 咨询活动,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 组织的运营。
它通过应用系统的方法,评估并改进 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 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03 内部审计的程序 与方法
审计计划阶段
审计目标确定
明确审计目的和范围,确定审计重点和资源需 求。
风险评估
评估被审计单位可能面临的风险,确定审计风 险的可接受水平。
制定审计计划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包括审计时间、人员、资源等安排 。
审计实施阶段
01
现场调查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内 部控制等情况,收集相关证据和 资料。
审计报告的定制化
未来的内部审计报告将更加定制化,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提 高报告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审计质量的持续改进
内部审计将更加注重审计质量的持续改进,通过不断优化审计流程和 方法,提高审计效果。

《审计学》大纲.doc

《审计学》大纲.doc

审计学教学大纲(2006年10月修订)兰州商学院会计学院二○○六年十月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审计学是研究审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涉及审计的性质、审计关系、审计对象和方法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实务问题。

为会计专业主干核心课程,面向会计学院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本、专科以及财政金融专业开设。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审计学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实践工作中怎样干审计工作,在特定场合审查什么、如何进行审查;了解现代审计发展的现状及其趋势;把握审计与会计以及其他专业经济监督的关系;以及如何应付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审计》课程的复习与应试等。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两部分构成,审计理论部分包括审计基本概念、原理及规范,具体包括审计理论概述、审计组织及其管理、审计规范与标准、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方法与程序、内部控制及其测评等;审计实务部分包括企业会计报表审计、资产审计、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审计、收入、费用和利润审计、终结审计与审计报告等。

四、教学时数本课程的教学总时数为68-72学时(第一学期为72学时,第二学期为68学时),其中理论部分为41-43学时,实务部分为27-29学时。

五、教学方法审计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学科,属应用经济学的范畴,因此其在理论、方法和技能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除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应当尽量使用案例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六、面向专业本课程面向会计学院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本、专科以及财政金融专业开设。

第一章总论[教学目的]本章为全书的概述,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审计目标、对象、职能、任务和作用,审计的定义、分类、独立性以及审计与其他经济监督体系的关系,为后面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审计产生、发展的社会基础;知悉中外审计产生、发展的主要史实及其规律;进而理解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实行审计制度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第一讲 内部控制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讲 内部控制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讲内部控制的起源和发展一、内部控制沿革与发展(一)内部控制定义内部控制是指单位组织为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调以预防为主的制度,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程序来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提高管理的效果及效率。

(二)内部控制的起源内部控制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完善的。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早已存在着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和初级形式——内部牵制。

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是学术界、职业组织、大型企业及政府组织共同推动作用的结果。

此外,内部控制领域的发展历程显示,一些影响巨大的公司经营失败或舞弊事件的发生,往往加速了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应用的发展进程,并催生了一些里程碑式的文献和立法规定。

(三)内部控制的发展内部控制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部控制框架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有标志性的事件,促成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的发展。

1、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源于内部牵制。

相互检查、相互监督制度。

一般认为,上世纪40年代以前是内部牵制阶段。

内部牵制是指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他非法业务发生的业务流程设计。

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一些企业逐渐摸索出一些组织、调节、制约和检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办法,逐步建立了内部牵制制度。

一般来说,内部牵制机能的执行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1实物牵制。

2机械牵制。

3体制牵制。

4簿记牵制。

内部牵制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设想:1、二个或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地犯同样错误的机会是很小的;2、二个或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单独一个人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

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定义内部会计控制系统:a.交易依据管理部门的一般和特殊授权执行;b.交易的记录必须满足GAAP或其他适当标准编制财务报表和落实资产责任的需要;c.接触资产必须经过管理部门的一般和特殊授权;d.按适当时间间隔,将财产的账面记录与实物资产进行对比,并对差异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 内部控制的内容与形式
7.2.2 内部控制的基本形式
按照控制内容不同:环境控制和业务控制 按照控制目的不同: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按照控制目标不同:财产物资控制、会计资料控 制、财务收支控制、经营决策控制、经营效应控制 和经营目标控制 按照控制方式不同:预防式控制和察觉式控制 按照控制地位不同:主导性控制和补偿性控制
7.3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及局限性
7.3.1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对审计机构及其审计人员的重要性
有利于审计机构及其审计人员设计恰当的审 计程序,编制合理的审计计划,利用合适的 内部审计,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有利于审计机构及其审计人员确定对审计计 划和审计程序的执行与实施程度,以保证审 计测试质量。
有利于审计机构及其审计人员均衡其审计工 作,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运用专业判 断,以降低审计风险至可接受的水平。
7.2 内部控制的内容与形式
7.2.3 与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
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应当了解与审计相关 的内部控制,以便识别潜在错报的类型,考虑导致 重大错报风险的因素,以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 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此外,审计人员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 合理运用职业判断,恰当考虑一项控制单独或连同 其他控制是否与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以及针对评估的 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有关。
企业内部管理的压力; 外部审计开展的推动。
7.1 概述
7.1.2 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 1978年科恩委员会设立了“POB” 1985年崔德威委员会设立了“COSO” COSO于1992年9月公布了《内部控制 整体框架》 COSO于2004年4月公布了《企业风险 管理框架》
7.1 概述
7.1.3 内部控制的概念 1970 日本 1976 加拿大 1981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1984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 1995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7.3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及局限性
7.3.2 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受制于成本与效益原 则。
内部控制一般仅针对常规业务活动而设计。 内部控制即便设计完善,也可能因执行人员
的粗心大意、精力分散、判断失误以及对指 令的误解而失效。 内部控制可能因有关人员相互勾结、内外串 通而失效。 内部控制可能因执行人员滥用职权或屈从于 外部压力而失效。 内部控制可能因经营环境、业务性质的改变 而削弱或失效
第七章 内部控制
主 编 宋常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7版)
第七章 内部控制
7.1 概述 7.2 内部控制的内容与形式 7.3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及局限性 7.4 内部控制的了解 76.5.3内部控制的测试 7.6 内部控制的评价 7.7 内部控制的审计 77..78 内部控制的鉴证
7.1 概述
7.1.1 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 萌芽期 发展期 成熟期 内部控制发展的主要动因
7.5 内部控制的测试
7.5.2 控制测试的含义和要求 控制测试的含义与目的
控制测试是为了评价关于控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 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有效性而实施的测试。审计人员 应当选择为相关认定提供证据的控制进行测试。
控制测试的基本要求
只有认为控制设计合理、能够防止或发现并纠正 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审计人员才有必要对控制运行 的有效性实施测试。
7.1 概述
7.1.3 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合
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 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 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 序。
7.2 内部控制的内容与形式
7.2.1 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组织架构 岗位责任 业务流程 处理手续 业务记录 检查标准 人员素质 社会责任 企业文化 内部审计
7.4 对内部控制的了解
7.4.6在了解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 描述 文字叙述法 问卷调查法 流程图法
上述方法并非相互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 因此,可在不同业务环节使用不同方法,也可 综合使用多种方法。
7.5 内部控制的测试
7.5.1 内部控制的人工和自动化成分 人工成分及其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信息技术及其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7.3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及局限性
7.3.1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管理层的重要性
保证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财经法规在企业内 部的贯彻执行。
保证企业内部经营决策和规章制度的正确落 实。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保证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维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保证各项经营活动的正常、有效进行。
7.4 对内部控制的了解
7.4.3研究内部控制要素,充分了解内部控制 了解控制环境 了解风险评估过程 了解信息系统与沟通 了解控制活动 了解对控制的监督
7.4 对内部控制的了解
7.4.4分别整体与业务流程,多层次了解内部控制
在整体层面了解内部控制 在业务层面了解内部控制 确定重要的业务流程和交易类别 了解重要的交易流程,并加以记录 确定可能发生错报的环节 识别、了解和记录相关控制 证实对重要的交易流程和相关控制的了解 进行初步评价和风险评估
7.5 内部控制的测试
7.5.3 控制测试的性质
控制测试采用的审计程序类型 询问 观察 检查 穿行测试 重新执行 审计人员应当根据特定控制的性质选择所需
实施审计程序的类型。
7.5 内部控制的测试
7.5.4 控制测试的时间
根据控制测试的目的确定控制测试的时间: 如果只需要测试控制在特定时点的运行的有效性 (如对被审计单位期末库存盘点进行控制测试),审 计人员审计人员应当辅以其他控制测试(包括测试被审 计单位对控制的监督),其他控制测试应当能够提供 相关控制在所有相关时点都运行有效的审计证据。
7.4 对内部控制的了解
7.4.1利用以往的审计经验,初步了解内部控制 审计人员应当合理利用以往的审计经验,
恰当进行专业判断,以初步了解内部控制。
7.4 对内部控制的了解
7.4.2实施一定的审计程序,深入了解内部控制 询问被审计单位的人员 观察特定控制的运用 检查文件和报告 追踪交易在财务报告信息系统中的处理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