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政治教育专题

合集下载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2023-10-26CATALOGUE目录•引言•德意志意识形态概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当代的应用与启示•结论01引言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这本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意义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与意义VS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揭示其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以期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研究目的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其中,一些学者主要从思想史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和阐述,而另一些学者则从教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和应用。

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等。

研究现状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可以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和内涵研究;二是关于这些理念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启示研究;三是关于这些理念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

然而,现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一些具体理念的深入挖掘和比较研究还不够充分等。

文献综述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02德意志意识形态概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起源起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德国,是欧洲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潮之一。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四、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1. 必须坚持灌输的原则, 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 正确导向 2.要注重”隐性教育”和” 显性教育”相结 合,“灌输”与“渗透” 相结合 3. 重视社会环境的合力作用, 注重营造氛围和情境 4. 善于借鉴、与时俱进,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 理论研究 5. 必须以人为本, 回归” 朴素 , 加强思想政治教 育与生活的联系
二、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状况
1. 2. 3. 4. 5.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政治养成” 在教育途径上注重宗教教育 重视德育理论研究 重视青年研究与青年工作 重视青年志愿者的活动
三、德国思想政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育的方法
1.重视宗教教育 2.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与各学科、各专业教学 相配合 3.通过社会机构、团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 教育渗透 4.配合家庭教育,强调劳动教育 5.重视心理咨询
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德国官方语言是德语,属于印欧语系、 日耳曼语族。 德国文明起步虽然很晚,但是近代对 世界文化贡献良多。
一、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程
1. 在封建君主专制时期, 其政治教育始终是以 培养” 驯服的臣民 为最高目的 2. 在魏玛共和国时期进行”基于国家和民族 的政治教育 3. 纳粹时期突出“国家至上” 的政治教化 4. 二战后联邦德国的民主政治教育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1)宗教内容。在德国影响最大的是天主教和新教两大派别,德 国的各公立中学均开设了宗教课程,它是受德国基本法和各州法 律保护的,分别由不同的教派授课。天主教以《教会论》、《教 会史》、《基督教社会论》为中心内容;新教以《圣经学》、 《圣经史》为中心内容。这些内容除部分传授宗教信条、灌输宗 教教规外,大部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2)伦理道德内容。各类中学均开设了伦理课,讲授与实际生 活密切相关的伦理道德规范,它是德国中学思想行为教育的核心 课程。若一学生不选宗教课的话,则伦理课就为必修课。德国的 中学分为完全中学、实科中学和主体中学三种形式,伦理课的教 学侧重面在各类中学中有所不同,但其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教 学方法等大致相同。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2)当代德国德育理论
• 鲍勒诺夫“朴素道德”的德育观 • 人类社会中实际上蕴含着一种更一般、更纯情、 更基本、更长久保持同一性的道德,如诚实、信 赖、同情心、爱、关心等,它们是一切道德的基 础。 • 有道德的人格教育和自力教育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朴素道德要点: • 1)要自觉忠实地完成每个人在特定活动范围内的 责任; • 2)要老实坦诚地和人交往,踏实、正直,做事不 半途而废; • 3)同情他人和一切有生命东西的痛苦,乐于帮助 处于困境的人; • 4)尊重他人活动的权利,与人为善; • 5)言行举止端正,主义倾听别人意见,做受人尊 敬的人等。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三、 纳粹时期 • 突出国家至上的政治教化
• 希特勒上台后,把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运用到 政治领域,提出由"民族精英实行统治的"领袖原则 • 他"通过大量的法令,依靠警察恐怖手段,在德国 建立起一套以领袖原则为指导,实行一体化的法 西斯专制独裁统治的政治体系。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研究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研究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研究摘要:德国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历史悠久。

德国的思想教育堪称世界一流,在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对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开展辩证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在对其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才培育的成果在世界范围内是有目共睹的,世界各国也越来越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很强的本国特色,尤其是民主政治教育、宗教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防纳粹教育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关注。

虽然二战以后的德国与很多中西方国家一样,并没有专门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甚至教育体系中没有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专有名词,而是实行公民教育,但是德国公民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一致,并且国家十分重视公民教育。

1 二战后德国思想政治教育概述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德国自国家成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一共经历过三个帝国和一个共和国的历史变迁,受历史背景和时代因素的影响,德国思想政治教育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

1.1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概述德国最初的学校和很多东西方国家一样,是由教会的教育机构演变而成的,具有很强的宗教化色彩,当时教会所推行的宗教教育即为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目标为培养上帝虔诚的信徒。

这一时期完全宗教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德国教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直到1870 年普法战争之后德国完成了统一,但是宗教教育在德国的教育系统中仍然占有绝对的主导权,宪法仍规定学校的核心课程为宗教教育,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以宗教教育为主。

14世纪末期到16世纪,受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这些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促使德国思想界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德国思想解放运动是适应德国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的,并吸收英法启蒙运动的相关思想内容,形成了具有德国特色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总结

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总结

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总结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以来在德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德国有着丰富的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被视为培养德国公民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首先,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德国公民的政治意识和公民意识。

德国政府非常重视培养公民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因此在学校课程中注重政治教育的内容。

教育机构努力通过教导学生德国政治体系、政府运作和公民职责,以提高政治参与意识。

学生们会学习德国政治和法律的基本原则,包括权利和义务、民主和宪政等。

他们也会了解民主的历史背景和民主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德国政府认为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们会学习和讨论关于道德和价值观的问题,例如社会公正、尊重和包容等。

教师们会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个人行为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并激发他们关心他人和社会福利的意识。

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会关注历史和文化的教育。

德国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和纳粹主义的崛起。

因此,教育机构会向学生传授德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便学生们对过去的错误和挑战有更深刻的理解。

他们也会了解其他国家和文化的历史,以增加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除了学校教育,德国还非常重视社会组织和机构的参与。

例如,政府会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组织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以促进公民参与和意识的培养。

此外,德国政府还鼓励学生参与学生自治组织和社区志愿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责任感。

总而言之,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系统,旨在培养德国公民的政治意识、公民意识、价值观和道德观。

通过学习德国政治和法律、了解历史和文化,并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学生们被鼓励成为独立、负责任和具有社会意识的个体。

这样的教育体系有助于建立一个民主、和谐和包容的社会,也有助于培养德国公民在国内外事务中发挥积极的角色。

当代德国公民道德教育

当代德国公民道德教育

当代德国公民道德教育为了解核心价值观在民众中的认可情况,德国政府机构每年的六七月进行一次“德国价值观调查”。

2013年“德国的核心价值观”排名为:和平、人权、民主、个人自由、尊重人的生命、法治、容忍、尊重其他文化、团结和援助、平等、自我实现、宗教。

这些“价值观词汇”是经过近200年漫长曲折的摸索才被德国人认同的,特别是经历上世纪的那段纳粹统治后,战后的德国人更把这些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内政治和外交的原则。

为巩固本国核心价值观,德国政府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投入了足够多的重视。

德意志民族具有悠久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德国的道德教育也被赋予了深厚的传统和底蕴,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国民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德国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它能跻身世界工业强国之列,与国家对教育的高额投入密切相关。

德意志民族在历史上一方面为世界文明做出过杰出贡献,另一方面又曾多次给人类带来沉痛灾难。

但是德国各阶层能够深刻地反思战争历史,反省人性的野蛮所导致的严重后果。

为防止悲剧的重演,德国甚为重视对下一代的道德教育。

如同德国的历史一样,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长期处在不断分裂与融合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服务于统治者特定的政治目的,导致其伴随着每一次社会政治变革与政治秩序的更迭被赋予不同的内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彻底清除纳粹主义的影响和对德国社会进行民主化改造,在占领当局的推动下,西占区展开了声势浩大的“非纳粹化”和“再教育”运动。

这场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之后联邦德国政治教育的历史渊源。

在联邦政府的主导下,以德国《基本法》为依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开展了持续、系统的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使民主政治观念开始在德国扎下根来,这也是德国真正的新开端。

德国政府非常重视公民道德教育,认为“公民道德教育投资并不是非生产性投资,它会很快得到经济偿还的"。

所以,即使在经济困难时期,政府仍拿出可观的经费来资助道德教育研究机构。

德国人认为德育使人的思想和行为保持一致,所以德育通常又被称为思想行为教育,这种教育从小学就开始了。

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借鉴

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借鉴

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借鉴作者:赵娜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3年第08期长期以来,德国高校一直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凭借着完善的教育机制和丰富的教育内容,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德两国在文化教育方面一直有着较为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因此,积极借鉴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经验,对推动当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德国的悠久历史文化赋予了其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内涵,在此背景下,德国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如下几个方面。

注重宗教教育在德国,可以用“母子关系”来形容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历史,用“伙伴关系”来形容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现在。

德国一直把宗教奉为道德的根本,十分重视宗教教育,用宗教教育陶冶人格和精神。

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在目标、形式、内容上紧密结合,相互渗透。

因此,宗教教育被视为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

德国公立学校开设宗教课,除了为培养学生的宗教信仰外,还注重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尊严、助人为乐、爱国主义情操等等。

对非基督信仰的学生则不强求上宗教课,而是用伦理课代替。

道德教育中的伦理教育也是德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之一。

侧重隐性灌输和渗透高校运用隐性课程理论,使学生在无意识间接受某种思想的教育方法,比较具有隐蔽性。

德国高校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课程隐蔽进行。

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不仅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大学生的必修科目,也是理工类大学生的必修科目。

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德国还设有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构和团体,如德国志愿服务队、天主教联盟、阿登纳基金会等。

这些团体和机构以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民主政治教育为任务。

高校会请这些组织就当前国内和国际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举办大学生讨论会、论坛、展览或竞赛活动等,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另外,德国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教育也是进行隐性思想渗透的主要途径。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德国一直以来都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将其视为培养公民意识、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在德国的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内外起到关键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

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历史、政治、哲学和伦理等。

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对德国历史和社会结构的深入了解,并引导他们思考个人和集体行为的伦理和道德观念。

首先,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对历史的重要性。

学生将学习德国的历史,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和纳粹主义的崛起。

通过了解过去的错误和挫折,学生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并避免重复相同的错误。

这种历史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民主、人权和法治的珍视和坚守。

其次,政治教育在德国学校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学生将学习不同政治制度的特征和运作方式,了解政治决策的意义和影响。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并让他们明白公民在政府决策中的重要性。

政治教育还涉及民主价值观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以推动社会变革。

除了历史和政治,哲学也是德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将学习不同的哲学思想流派和伟大哲学家的思想,如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等。

哲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让他们学会思考和质疑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伦理教育也是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将学习不同伦理观念和价值观,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对道德和伦理的明智决策。

伦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能力,并引导他们在面对道德和伦理困境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总结起来,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历史、政治、哲学和伦理等多个领域。

通过这些教育内容的学习,德国的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个人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和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德国政治教育及其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启示

德国政治教育及其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启示

德国政治教育及其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启示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经历了封建专制、魏玛共和国、法西斯统治、联邦共和国等四个政治体制,这些不同的政治体制对德国人提出了不同的培养目标,因此也导致了学校政治教育的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1 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1.1 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学校政治教育1871年普法战争后,德国基本上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实现了以普鲁士邦为首的统一,建立了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前景。

在此期间,君主专制体制下的政治教育主要目标就是为等级社会培养顺民,精英政治和等级制成为学校组织体制的主要原则。

在学校里,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是完全服从的工具,师生关系具有严格的角色区分。

这种独立的师生关系是完全服务于专制政体的。

学生从出生就已经注定了阶级间的不平等。

1.2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学校政治教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资产阶级镇压了工人的革命运动,废除了君主政体,建立了魏玛共和国。

在魏玛共和国时期,政治教育的模式不再是培养顺从国民,而是培养受教育的公民。

诸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选举权、受教育权等政治和社会平等性原则被写进了宪法。

然而在魏玛共和国大约15年的时间里,精英原则、等级制和独裁主义的传统仍然根深蒂固。

虽然由于当时的种种历史原因和局限,政治教育的功能并未完全得到运用,但民主意识在政治压制、顺从教育中的萌发已成为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的选择提供了思想上的启蒙。

1.3 法西斯统治下的学校政治教育1933年以后,德国陷入了纳粹统治时期,希特勒法西斯专政疯狂推行侵略政策,把教育也作为这一政策的工具。

这个特殊时期的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好战而富有牺牲精神的“民族同志”。

等级制和精英原则在课程中得到了前所未的加强。

而民主、法治和倾向性原则被“元首原则”所取代。

希特勒公开宣称:“我们将训育出这样的青年使世界在他们面前发抖,把他们训育成严厉的、苛求的和残忍的。

德国政治教育及其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启示

德国政治教育及其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启示
觉地 为满 足 消费者 需 求服 务 ,这样 才 能赢得 消 费者 的好 感和 信赖 ,提高 企业 品牌 忠诚 度 。以创 意超越 顾 客 的期待 , 让产 品超 越顾 客 的期待 ,这 是争 取众 多顾 客 ,培 养 品牌忠 诚 的有效 方法 。 选择 灵活 的 方式进 行 品牌 建设 ,在 品牌传 播方 式 的选 择上 ,不 要盲 目 攀 比 ,而 是要 结合 企业 产 品的特 点 ,选 择力 所 能及 的传 播 手段 。 综 上所 述 品牌 管 理是 一种 价 值创 造 的过 程, 并且 这种 资源 可 以有 效 的 形成 企业 的一 种竞 争优 势, 对于 企业 的长 远发 展具 有重 大意 义 。对 于我 国的 中小 企业 来 说, 进 行 品牌 的管 理 和建 设是 未来 发 展 的一 种趋 势, 企业 应认 真 对 待, 灵 活应对 。
参 考 文献 :
f 1 ]程 宇 宁 品牌 策划 与管理 f M1 北京: 中国人 民大 学 出版社 ,2 0 1 1 f 2 1加 里 ・ 阿姆 斯 特 朗( G a r yA r ms t r o n g ) , 菲利普 ・ 科特 ( P h i l i pK o t l e r ) , 吕一林 ,等. 市场 营销 学『 M1 . 北京 : 中国人 民大 学出版社 ,2 0 1 0 『 3 1里斯 ( Ri e s A) ,里斯 ( Ri e s L . ) ,寿 雯. 品牌 的起 源: 品牌 定位 体 系的巅
3 问题产 生的 原 因 通 过对 企 业 的分析 ,我 们认 为 在中 小企 业中 出现 以上 问题 的原 因 不外 乎 以下 几个 方 面: 管 理 者缺 乏市 场营 销理 念 。很 多中 小企 业的 管理 者在 经营 哲学 上缺 乏 市 场营 销 理念 ,把 企业 管 理的 中心 放在 生产 和单 纯 的推销 上 ,没有 做 到从 顾 客 的需 求 出发来 进行 产 品的 设计 和生 产 。在此 基础 上进 行 的企业 品牌 建 设就缺 少 顾客 的认 同 ,在顾 客 中没 有知 名度 和美 誉度 的产 品 名称和 标 志 , 不能 称之 为 品牌 , 自然 也不 具备 品牌 价值 。 中 小企业 发展 历史 短 ,缺乏 沉淀 。 中小企业 一般 是企 业 的起步 阶段 , 企业 在创 业初 期 ,还 没有 形成 成 熟 的管 理 风格 和企 业文 化 ,在对 外界 的沟 通上 会缺 少稳 定 性 ,这样 在顾 客心 中会 产 生企 业 的品牌 定位 不清 ,变 化 无 常 的印象 。 中 小企业 受 制于 资余 。企 业 的 品牌 形 象需 要传 播 ,而 中小企 业 的资 金 制约 了传 播 手段 的选 择 。企业 往往 在好 的 传播 方式 和有 限 的资金 之 间左 右 为难 ,影响 了 品牌的建 设 。 4 中小 企 业品牌 建设 策 略 中小企 业要 做 强做 大 ,品牌 建 设是必 不 可少 的 ,结合 中小 企业 的 实际 情 况 ,中小 企业 在 品牌建 设 中可 以采用 以下 策略 : 企 业 的管理 者要 树立 强烈 的 品牌战 略意 识 。实施 品牌 战略 ,是现 阶段 , 争 夺市 场份 额 ,求 得企 业 生存和 发 展的根 本 手段 之一 。企 业 的一切 活 动都

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总结

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总结

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总结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总结在德国,政府高度重视思政教育的实施,并将其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旨在培养德国年轻一代的公民责任感、价值观念和民主意识。

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宪法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民主法治国家,德国的宪法对思想、言论、宗教和民主等权利和自由进行了明确规定。

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开始,就教育学生了解宪法的基本原则,并通过课程、讲座和社会活动向学生传授宪法精神和法治观念。

其次,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德国的教育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辩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被鼓励质疑权威和传统观念,培养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变革。

此外,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社会参与的重要性。

学生被教育要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了解社会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们会被鼓励参加社区活动、政治组织和志愿者工作,以培养公民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再者,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历史教育和反思。

德国的历史背景使得历史教育在思政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学生将学习二战期间的纳粹暴行和种族灭绝,还要学习德国民主化和统一过程。

通过了解历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民主、人权和社会正义的重要性,并避免历史的重演。

最后,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

德国是一个开放的多元文化社会,学生将学习国际关系和全球问题,培养对不同文化和观念的尊重和理解。

德国的学校也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和学习国外语言,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并培养他们成为全球公民。

总结来说,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独立思考能力和跨文化意识的公民。

通过教育学生宪法精神、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社会参与、历史教育和国际交流,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学生成为能够理解并适应现代多元社会的有能力和有担当的公民。

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

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

魏玛共和国(1918-1933)
“基于民族和国家的政治教育”
Staat und Volk Bezugspunkte politische Bildung
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的初步尝试
培养民主公民,巩固新生政权、摆脱民族危机
第三帝国(1933-1945)
纳粹极权政体 联邦共和国(1949-)
资产阶级共和国
的角色,但仍保持在文化教育领域的直
“社会法治国”行政 接管理。 二战后至今,国家可以有广泛的社会管
理职能,国家管理职能必须受到法律的
给付行政
约束。 政治教育
国家的职能
国家的手段
指导行政
3.学校政治教育理论问题
基本目标:发展政治认识、实现政治参与



基本内容:政治知识与参与能力相统一



知 基本教学法: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形成判断 与
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 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以德国为例
主讲:傅安洲 2007年5月
提纲
一、德国政治教育的历史沿革 二、当代德国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三、当代德国政治教育实践体系 四、借鉴与启示
一、德国政治教育的历史沿革
第二帝国(1871-1918) 封建军事专制政体
“国民教育”Staatbürgerliche Erziehung 培养封建臣民,封建统治和殖民扩张
教育属性
教育理论
1.德国政治教育基本理论问题
政治认同
社会公正 制度性资源
意识形态 意识性资源
经济发展 功绩性资源
”非纳粹化“
资源体系建设 政治社会化
”再教育“
2.政治教育管理理论问题
“警察国家”行政 17-18世纪,实行政治专制,国家政权

近代德国教育讲义

近代德国教育讲义

近代德国教育讲义第一节德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概况一、政治经济背景17~19世纪初,英国、法国都经历了资产阶级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其时,德国还是由普鲁士、奥地利等大小城邦国组成的封建联盟式的农业国。

农业人口占70%以上,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软弱但向往革命。

1848年3月建立二元制君主立宪之后,工业高速发展,到50、60年代形成了重工业为先导的模式,成为居美国之后的第二工业强国。

二、教育制度的发展1、新教派控制教育时期16世纪中叶,路德宗教改革产生的路德派和后来的虔信派为发展新教势力十分重视教育。

二派的教育势力各有侧重:路德派:初等学校、拉丁中学和文法中学(文科中学的前身)、大学。

虔信派:贫民学校(免费)、初等学校、拉丁学校和师范学校。

2、各城邦国分权管理时期1)颁布教育法令实现国家化①腓特烈二世学校教育法令(1763)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实行罚款。

②1794年普鲁士颁布《民法》被称为世俗教育的“大宪章”规定各级学校均系国家机构,管理和教育青年是学校的职责,设立学校要经国家允许,所有公立学校都要接受政府的监督、观察。

2)设立学校教育管理机构1787年普鲁士成立高级学校委员会负责管理中等、高等学校。

3)实科中学的建立实科中学最早出现了18世纪的德国,比英国、法国早了一个世纪。

它是一种即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1708年虔信派教徒席姆勒在哈勒创办“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1747年赫克在柏林开办“经济学、数学实科中学”。

3、洪堡德教育改革时期1)泛爱主义学校运动泛爱主义学校运动是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启蒙教育运动,以学习、移植卢梭教育思想为宗旨,主张热爱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

代表人物是巴西多。

泛爱主义学校以户外活动和游戏为重要课程。

2)新人文主义运动新人文主义运动与泛爱主义学校运动相呼应,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革命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它打着学习和发扬古希腊文化一切珍贵和有用东西的旗号,被称为第二文艺复兴运动。

第十讲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

第十讲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

第十讲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1.德国的社会状况:①政治上依然处于封建制阶段,未实现真正的国家统一和民族统一。

②经济上资本主义进程发展缓慢③文化上制定了辉煌的成就,产生了古典哲学及随后的马克思主义。

在政治思想上个人主义与国家主义都有新表现,但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种族主义的源头都产生于此。

2.康德的政治思想:①生平:(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人,小工业者家庭出身,深受卢梭的影响。

认为革命可以摆脱专制和压迫,但又把革命与灾难和罪恶联系在一起,认为其只能产生混乱而不能导致理智的改革。

他向往革命的原则(自由与平等),但在现实世界不可能实现。

于是推向了不可及的“彼岸世界”。

总之,矛盾、妥协、调和成为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②伦理学说:a.他的伦理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础。

伦理思想的中心是“道德法则”,认为人的行为不能仅仅根据个人的喜好;而要与绝对的、无条件的、普遍的道德法则一致行动才是道德的。

这种道德法则是人的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又称“绝对命令”。

同时,这种道德法则又体现为:你要永远把人当作目的而不能当作实现目的的手段。

b.既然道德法则具有普遍适用性,政治就必然屈从于道德。

法律和政治都要受“道德法则”的指示。

到的是内在的、自觉的,法律是外在的、强制的。

法律是道德的外壳,因此法律的完善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于是,理想的制度无需通过直接的政治实践,而可通过道德的完善来实现。

③国家学说:a.在国家起源上区分了理念中的国家起源与实际存在的国家起源。

契约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国家不是人们实际需要的产物,又是“绝对命令”要求的结果。

b.认为国家是许多人在法律统治下的联合,其权力源于公民的自由意志。

国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公民的幸福,而是维护法律秩序,维护国家本身的存在。

因此,国家是社会生活的形式,人类没有国家是不行的。

人民对国家统治只有服从的义务,没有反抗的权利。

可见,其国家管体现了自由主义与整体主义的矛盾。

德国教育政策的重点及走向分析

德国教育政策的重点及走向分析

德国教育政策的重点及走向分析摘要:教育政策的制定是国家或地方权力机关对教育所施加的一种政治影响,一般来说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政策指导下进行的。

教育政策既关系国家教育事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益,又关系个人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

因此,如何制定出更好的教育政策来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每个国家矢志不移的追求。

本文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概述了当前德国教育政策的特点,并探讨了德国教育政策的重点和走向分析。

关键词:德国;教育政策;走向分析在世界史上,德国既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又是一个教育历史悠久的国家。

尤其是在近代教育发展史上,德国无论是在各级教育制度的创立方面还是各种教育理论的建构方面,都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一、德国学前教育政策二战后,为尽快着手教育事业的恢复与重建,德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

《关于德国学校民主化的法律》规定:幼儿园作为非义务的教育机构,属于国民教育体系。

《教育结构计划》要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将其列入学校教育系统。

3~6岁的幼儿教育被纳入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属于初等教育范围,其中5~6岁的幼儿教育被列入义务教育,作为初等教育中的入门阶段。

此后,不仅5岁以上幼儿普遍入学,3~5岁幼儿入园率也不断提高。

(一)管理在德国,教育督导是教育管理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监督、管理教育事务的重要手段,有利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与各国比较来看,教育督导是德国教育管理体制中很有特色的一个方面。

由于实行地方分权,在不同的州,各级督导机构所承担的职能是不同的。

德国教育督导的主要职能有三个方面:1.业务监督;2.公务监督;3.法律监督。

德国教育督导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学校的规划和建设;课程和教学;教师管理;学生管理。

(二)师资1.技术学院技术学院担负着培养学前教师的主要责任。

未来的教师中学或职业学校毕业后,获得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再在技术学院进修三年。

总结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结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结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始于二战后重建和国家统一后的社会变革时期。

在德国,思想政治教育被视为培养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民主的关键要素。

以下是对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结。

首先,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民主价值观。

德国历史的阴暗面,如纳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扩张,使德国人民更加重视人权、平等和多元化。

在学校教育中,德国政府致力于推动学生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培养他们在公共领域中发表意见的能力。

此外,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历史教育、公民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使学生对德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和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其次,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个体的自由发展。

在德国,人权和自由是不可侵犯的基本价值观。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能够自主思考、独立决策,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在学校中有广泛的讨论机会,他们被鼓励批评政府和社会的不公正之处,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第三,真实与公正的历史记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政府强调历史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对纳粹时期和二战罪行的记忆。

学校必须提供抗议罪恶行为的历史教育,并教导学生积极参与使纳粹罪行不会再次发生的活动。

通过这种方式,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根除种族主义和极端主义。

最后,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国际合作与宽容。

德国政府鼓励学生在国际事务和国际合作中积极参与。

德国的教育体系强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以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此外,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促进不同背景和信仰的人们之间的宽容和相互尊重。

总之,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民主价值观、个体自由发展、历史记忆和国际合作。

通过这种教育,德国政府试图培养有良好道德品质、参与民主政治的公民,并提醒人们历史上的错误,以避免重蹈覆辙。

这种教育模式在德国的整体发展和国家统一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三、 纳粹时期 • 突出国家至上的政治教化
• 希特勒上台后,把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运用到 政治领域,提出由"民族精英实行统治的"领袖原则 • 他"通过大量的法令,依靠警察恐怖手段,在德国 建立起一套以领袖原则为指导,实行一体化的法 西斯专制独裁统治的政治体系。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四)德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 1.是回避还是正视历史
• 战后第一代的年轻人:“忘记”
• 第二代(1940-1950):反思
• 第三代(60年代):客观的正视
• 2.新纳粹和右翼势力的复活
• 苏联占领区、西德三占区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3、德国战后的“经济政治理论”
• “经济政治理论”——“地缘政治理论” • 地缘政治理论: • 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决定一个国家的基本政策。 • 衡量一个国家在当今世界舞台上的力量和影响的 尺度,是它的经济实力和资源。
德国”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2.德国学校的德育状况
• (1)德国的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 • 教会创办的“拉丁语学校”和“德语学校”
• 学校德育与宗教教育的合作关系:
• 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
• 宗教教育的内容
• 公立学校按教派设立三种学校: • 公共学校、教派学校、世界学校
德国中学生的公民教育
德国中小学德育的培养目标大致可归纳为:促进 学生社会化的行为方式,使他们了解与他人共同生活 的意义,唤醒和促进他们的宽容意识和民主意识,懂 得尊重他人、重视生命、尊重人格、保障人权,具有 责任和评判是非的能力,遵守社会秩序和社会各种行 为准则,具有团结友爱的精神,懂得以和平的方式解 决冲突,乐于为国献身。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谢谢您 Thank you
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行为方式使他们了解与他人共同生活的意义唤醒和促进他们的宽容意识和民主意识懂得尊重他人重视生命尊重人格保障人权具有责任和评判是非的能力遵守社会秩序和社会各种行为准则具有团结友爱的精神懂来自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乐于为国献身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二)内容
任然
1.民主政治教育内容 2.宗教内容 3.伦理道德内容 4 德育理论内容 5.社会道德内容 6.经济学和法学方面的教育内容 7 强调家庭教育和劳动教育内容
(二)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7 强调家庭教育和劳动教育内容
家庭是德国传统沿袭的核心,被誉为社会与国家的 “胚胞”。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非常重要 的补充和完善。若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众多道德教 育的目标是无法完成的。德国传统的家庭内部以父亲为主 导,决定则是协商性的。家庭所承担的各种道德教育就是 通过这种模式将德意志社会的基本价值观自然地传递下去 的。正是由于家庭生活的这种轻松的氛围和非正式的弹性 教育恰好弥补了学校教育的缺漏。家庭和学校双管齐下, 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 德国同样对劳动教育非常重视。德国的家长们并不像 中国的父母一样,给自己的孩子包办事情。在德国人的观 念里,劳动教育不仅仅能够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能够 增强孩子的劳动观念及社会责任感。
(二)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4 德育理论内容
二战后,德国重建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方面的任务, 而且包括医治人们的精神创伤。人们在战后陷入精神危机 ,对一切道德采取怀疑甚至敌视态度,德育肩负起疗伤及 重振民族精神的重任。德国的教育理论研究有很大发展, 德国学校对于德育的培养可归纳为: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行 为方式,使他们了解与他人共同生活的意义,唤醒和促进 他们的宽容意识和民主意识,懂得尊重他人、重视生命、 尊重人格、保障人权,具有责任和评判是非的能力,遵守 社会秩序和社会各种行为准则,具有团结友爱的精神,懂 得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乐于为国献身。其中对当代德 国学校教育实践影响最大的鲍勒诺夫“朴素道德德育观” 和布贝尔的“品格教育”、“价值教育”理论。

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浅析论文(2)

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浅析论文(2)

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浅析论文(2)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浅析论文篇二《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初探》摘要:德国属于资本主义制度国家,由于其社会制度及历史发展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身的特征。

通过从历史上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演变到至今探索,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一定比较研究,从而起到对我国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的借鉴与学习作用。

关键词:德国思想政治教育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德国都是作为欧洲强国呈现在世人面前,其实国家强大的背后是德国教育的强大。

诚如曾战胜法国并俘虏法国皇帝的著名元帅毛奇所说,“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德国教育对德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因此分析、了解、研究德国的教育发展,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现状,对当今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对德国思想政治教育词源学上的考察在对德国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析考察之前,有必要对德文语境下的“教育”一词,进行语言学意义上的剖析,以期能够真正了解它的内涵。

“教育”在中文语境中意思相对比较单一,但在德语中,却可以用两种不同的词语表达,即(aus)Bildung 和Erziehung。

虽然这两个词语直译都可以用中文的“教育”来表达,但是两个词语内部深层的涵义有较大的差别。

一般认为,Bildung或者Ausbildung 意在知识、文化层面上的教育,并且强调教育的过程性。

比如职业教育,德文中表述为berufliche Ausbildung。

与此不同的是,单词Erziehung的动词形式是erziehen,这两个单词更多的是强调对教育对象的一种培养,目的是使之变得成熟、得到成长。

在德语中对该词使用较多是在孩子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处在文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更多的处在提高内在的素养的层面上。

上文所提到的“教育”相对应,“思想政治教育”用德语表述为ideologisch- politische Erziehung,但是笔者查询相关资料时发现,这一词语在德国一般仅出现在对第三帝国(Drittes Reich)、民主德国(DDR) 以及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表述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的疯癫——纳粹德国的形成 讨论:德国人为何拥戴希特勒?
纳粹主义的政治文化
种族主义的“民众共同体” 超人统治的“领袖原则” 暴力强制的“权力意志” 纳粹的“德意志民族精神”
纳粹德国精神动员的特点 全民性 欺骗性 强制性

纳粹统治下的法西斯主义教育 建立严密的组织体系,对青少年进行 集体洗脑,煽动个人崇拜 灌输种族意识、反犹思想和军国主义 斯巴达式的军事训练
“精神教育”的人文底蕴

狄尔泰的“精神科学教育学” 主张用人文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在 其生命哲学的基础上提出“精神科学教育学”, 并经过斯普朗格、李特、博尔诺夫等人的继承 和发展,形成了“曾经是德国或德意志联邦共 和国理论教育学的最有影响的一个支流”。 代表作:《精神科学引论》、《德意志精神 史稿》等

政治极端主义 教育和科学 政治教育的方法 出版工作及合作交流

德国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与运行 机制
德国政治教育的决策领导机构——联邦 政治教育中心 联邦议院 政治教育的承办机构


德国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 议会监督、政府管理和广泛的社会合作 相结合,再加上完善的学校政治教育和 强有力的社会舆论导向,构成德国政治 教育的总格局。
德国政治教育的目标
1、清除与改造法西斯主义思想意识
1970年12月7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刚刚对 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后,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 勃兰 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 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并发出祈祷: “上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以此 举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 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 德国人的“忏悔意识”
“勃兰特的下跪”
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
2、民主意识的教育 “促进民众对政治事件真相的认识,强 化民主意识,增强参与政治合作的准 备。”
德国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主题
民主以及政治体系和政治理论的基本问 题 德国历史 德国统一 欧洲的融合 国际关系

社会生活 经济生活 人口问题 大众传播教育 民主文化
“只要元首下命令,我们就遵守!我们全都只说‘是’!”1934年,一辆拉着希特 勒青年军卡车的横幅上写道。他们正在前去柏林参加宣传性示威游行的路上。
在歌颂战争的标语下,希特勒青年俱乐部的女生们跟着指挥的 手高歌。
二战后联邦德国的民主政治教 育
民主化改造 政治教育步入正轨

三、当代德国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况
“超人哲学”的暗潮涌动

德国历史上的军国主义文化传统 军人至上的社会政治结构 泛德意志主义的强权文化意识 种族主义的民族观念
尼采的超人哲学。权力 意志的人格化。战争是 “权力意志”的最高表 现,是“超人”最富声 色的表演舞台。战争能 淘汰劣等民族,实现优 等民族的统治。 “通往希特勒的哲学之 路”

魏玛共和国的“基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教育” 1919年《魏玛宪法》: “所有学校都要追求道德教育、公民意 识、德意志民族性和民族和解精神的目 标”


1920年制订了政治教育纲领性的“指导 原则” “公民意识在全部学校类型的所有教 材和学校生活中的渗透,是公民学课程 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
纳粹时期“国家至上”的政治 教化
当代德国政治教育实例
德国的公民教育 德国的“善良教育” 德国的环境教育

四、反思与比照
德国人反思历史的勇气给我们什么启示? 如何防止国家本位的政治教育蜕变为思 想专制和极端民族主义?

“我们至今不知道另外还有什么方法能象一切伟 大的战争那样有力地、可靠地给正在衰落下去 的民族灌输那种粗犷的憎恨,那种杀人不眨眼 的冷静,那种周密地组织大举消灭敌人的狂热, 以及那种对待巨大损失,对待自己的生死和亲 人的存亡毫不动摇的气概。” 尼采——《权力意志》
二、近现代德国政治教育的发展 进程
德国政治教育专题
“德意志民族之谜渊源于 其民族精神的分裂:一 方面是统治世界的帝国 之梦,另一方面是献身 于人类的精神追求,而 真正能代表德国的是后 者而不是前者。”
政治教育释义
Politische Bildung Bildung 教育、陶冶、教养 赫尔德认为修养的目标在于品质的养成 “政治自我修养”、“内在的成长”,形 成自身的政治品质

一、德国政治教育的古典传统 二、近现代德国政治教育的发展进程 三、当代德国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况 四、反思与比照
一、德国政治教育的古典传统
德国古典哲学的精神滋养 “精神教育”的人文底蕴 “超人哲学”的暗潮涌动

德国古典哲学的精神滋养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 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 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 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 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 则。” “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 人。” — — 康德

雅斯贝斯的教育思想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 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 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 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 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 性。” ——《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 和认识的堆集。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 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 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 ——《什么是教育》
封建专制下的“臣民教育” 魏玛共和国的“基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 教育” 纳粹时期“国家至上”的政治教化 二战后联邦德国的民主政治教育

封建专制下的“臣民教育”
产生于17世纪的封建诸侯国时代 勃兰登堡——普鲁士邦国时代 威廉一世时代

弗里德里希二世时代 俾斯麦时代 威廉二世时代 政治教育始终以培养“驯服的臣民” 为最高目标
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国家 (德意志民族)是伦理实体, 是绝对精神外化的最高形态。 “为了使大公无私、奉公守 法及温和敦厚成为一种习惯 就需要进行直接的伦理教育 和思想教育。”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把新的教养施给一切德意志人, 以致这种教养不是成为一个特殊 阶层的教养,而是不折不扣地成 为这个民族本身的教养,并且毫 无例外地成为它的一切单个成员 的教养。” ——费希特《对德意志 民族的演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