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句子整理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句子整理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句子整理c“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句子一、本义:1、大叔完聚,缮甲兵。

兵:武器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务:努力从事3、夫子至于是邦也。

邦:国家4、以立田里。

里:闾里,住处5、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蹶:僵仆跌倒6、逮至远鄙郊外之臣。

郊:古代距离国都百里以外的地区7、有高墙深宫。

宫:房屋8、百川灌河。

河:黄河9、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涘:水域的岸边10、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闻:听到11、树势五谷。

树:种植12、陈良,楚产也。

产:生13、国中无伪。

伪:欺诈14、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肖:骨肉相似(不肖:不贤,不善)15、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间:缝隙16、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

城:城墙17、俊杰廉悍。

悍:勇敢俊杰:才能出众的人18、不一引手救,反挤之。

挤:排19、吾少孤。

孤:幼年丧父20、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败:毁坏21、吾未晡食。

晡:申时食(吃晚饭)下午三点~五点22、泾洲野如赭。

赭:赤土。

23、过岐,朱泚幸致货币。

致:送币:束帛(古代礼物)24、历亭障堡戍。

历:经过,到过25、始构堂而奠焉。

构:架材盖屋26、三宿而后出画。

宿:住宿27、不省所怙。

怙:依靠════════════════════════════════════════════════════════════════════ 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本套试题共分3页,当前页是第1页-二、引申义1、三进及溜。

及:到达2、君子务本。

本:基础3、过则勿惮改。

过:超过应有的限度,犯错误。

4、父没观其行。

没:死。

5、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

术:方法、技艺6、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举:推荐、选拔7、虽然,未闻道也。

闻:通晓8、门人治任将归。

任:行装9、疆以其所不能为。

疆:强迫10、迟速。

迟:缓慢11、在缧绁中。

缧绁:囚禁12、养生亡所不致。

亡:失去,没有13、仅如毛发比。

比:一样(同类)14、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羞:精美的食品。

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的意思

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的意思

一、本义的意思本义是词语的本来的、最初的意思,即词语最初所指的对象或概念。

在语言学中,本义是指词语或词汇最初的含义,是词语最初所指的对象或概念。

本义通常是词语具有的最基本的意思,是词语最初产生时所表示的含义。

二、引申义的意思引申义是指一个词语或词汇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语境、表达需要等因素,逐渐产生了新的含义或者延伸了原有的含义。

引申义在语言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反映了词语在语言实践中的丰富含义和多样化表达。

引申义的产生通常是根据词语所处的特定语境,或者是根据使用者的表达需要,词语的含义得到了扩展和延伸。

三、假借义的意思假借义是指一个词语或词汇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借用其他词语的含义,产生了新的含义或者延伸了原有的含义。

假借义在语言学中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它反映了词语在使用过程中的灵活变化和丰富表达。

假借义的产生通常是通过词语之间的相互通联和借用,使得词语的含义产生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四、比喻义的意思比喻义是指一个词语或词汇在特定语境下,通过与其他事物的相似性或隐喻的方式,产生了新的含义或者延伸了原有的含义。

比喻义在语言学中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丰富了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方式,使得语言更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

比喻义的产生通常是通过对事物属性、特征的隐喻和类比,使得词语的含义得到了新的表达和丰富。

五、总结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是词语在语言使用中常见的含义变化方式,它们反映了词语在语言实践中的丰富表达和多样化含义。

在语言学研究中,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的探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变化和语言使用的灵活性,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和能力。

在语言学中,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是词语含义变化的重要方式。

对这些含义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词语的使用和语言的发展。

一、词语的含义变化是语言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不断发展,词语也随之产生了新的涵义。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一、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通常有一个意义是词义引伸的起点,是其他意义派生的源头。

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

其他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就是引伸义。

本义不一定就是词的原始意义,即造词之初所表示的意义。

因为在文字产生之前某词的原始意义我们已无从知道。

所以通常所谓的词的本义,是指通过文献资料所能证明的词的最早的意义。

例如:①女执懿筐,遵彼微行。

(《诗经》)②水暴益。

(《吕氏春秋》)上面三个句子中的“行、益”二个词的意义就是本义。

引伸义是由本义派生出来的。

例如,息字,其本义为气息、呼吸、喘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莊子》)引伸为休息、止息: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又引伸为灭: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周易》)从引伸义与本义之的关系看,可把引伸义分为直接引伸义与间接引伸义两类。

从本义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直接引伸义。

从引伸义再进一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伸义。

例如,“朝”的本义是“早上”,引伸为“早上省视父母或君主”,这是直接引伸义。

再引伸为“朝见、朝”这是间接引伸义。

以本义为起点向某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伸方式叫连锁式引伸。

又叫链条式引伸。

上边所举的两个例子就是连锁式引伸。

有时,以本义为起点向不同方向派生出若干个直接引伸义。

这种引伸方式称为辐射式引伸。

例如,“引”的本义为“开弓”。

由“开弓”直接引伸出如下的四个意义:①延长、伸长;②引导、率领;③后退、退却;④取过来。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具体的词的引伸方式往往不是简单的链条式引伸或简单的辐射式引伸,而是复合性的。

即连锁中有辐射、辐射中有连锁。

这一点就不多说了。

如果从本义与引伸义之间的联系方式上看,那么引伸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即相似引伸、相关引伸与相因引伸。

1、相似。

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之间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可以进行类比。

有些是形貌性状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

有些是功能作用相似,如“关”的本义为门闩,引伸为关卡。

考试点专业课:古代汉语和语言学名词解释汇总

考试点专业课:古代汉语和语言学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和语言学名词解释汇总古代汉语部分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古今词义的异同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古今词义的异同

1、《史记·淮阴侯列传》:“秦父兄怨此三 人,入于骨髓。” 2、《史记·袁盎列传》:“梁王由是怨盎, 曾使人刺盎。” 3、《史记·秦本纪》:“缪公怨此三人,痛 入骨髓。” 4、《陌上桑》:“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 敷。” 怨:怨恨,仇恨——埋怨
涕:本指眼泪。
1、《庄子·大宗师》:“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 中心不戚。” 2、《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孙入哭,甚哀, 多涕。” 3、《诗经·陈风·泽陂》:“涕泗滂沱。”毛亨传: “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4、汉王褒《僮约》“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
28
三 古今词义的差异
1 词义的范围不同 2 词义色彩、轻重的不同 1)词义色彩的差异,就是词语体现的褒贬含义不同 古为褒义,今为贬义 :如爪牙、喽啰、复辟 等
32 5
天:人之头
《说文》“天,颠也。”《山海经· 海外西经》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 山。”刑天头被砍去,故名刑天。
指事字 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
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
解:从角、从刀、从牛,用刀去分离牛角和牛。
《庄子· 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谣言
1、《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 酒,以免破屋之咎。’” 2、宋· 范镇 《东斋记事》卷一:“前史載謡言者, 信哉不可忽也。” 3、《南史· 张敬儿传》“(张敬儿)又使于乡里为 谣言,使小儿辈歌曰:‘天子在何处?宅在赤谷 口。天子是阿谁?非猪如是狗。’” 4、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故藏用以喜用热药得 谤,群医至为谣言曰:‘藏用檐头三斗火。’人 或畏之。”
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2、《楚辞·渔父》:“世人皆醉我独醒。”

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和引申义1.本义:由字形记录下来并有文献用例证明的词的最早意义。

2.引申义:由本义出发,经过相似或相关联想引申发展得出的新的意义。

3.假借义:与本义无关,只是借用同音字记录下来的另一个词语的意义。

二、如何分析本义与引申义1.方法:通过因形求义,求出词的本义以究明引申义,梳理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使得该词的意义系统“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2.因形求义:通过分析字形的结构与字义之间的联系来考求本义的一种求证方法。

3.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联想的基础之上的,即建立在相似、相关联想的基础之上的。

(1)妇人怒曰:‘己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自己不能保护自己的配偶而让她离开),又不能字(养育)人之孤而杀之(又不能爱护别人的孤儿而杀死他们),将何以终(这种人怎么能得到善终)?'遂誓施氏(离开施氏)。

”其中的“字人之孤”一句不易理解,关键在于“字” 字。

但是,只要我们分析一下它的字形结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了。

《说文》:“字,乳也。

从子在宀mian3 下,子亦声。

”段玉裁注:“人及鸟生子曰乳。

”可见,“字”的本义应是“生子”。

《广雅•释诂一》:“字,生也。

”《山海经•中山经》:“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其实(果实)如兰,服之不字。

”郭璞注:“字,生也。

” 由“生子” 义引申,可以有“养育”、“抚养” 义(相关联想)。

由“生育”之义引申,可以有“怀孕”之义。

(相关联想)又可以引申为“喜爱”、“爱护” 之义。

(相关联想)由“抚育” 之义又可以引申为“教育”、“治理”之义。

(相关联想)由“教育”又引申为“文字” 。

(相关联想)又引申为“名字” 。

古代男子成年则命名。

古人凡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因此,人名的别称就叫“表字”。

(相关联想)女子出嫁也叫做“字”。

《正字通•子部》:“字,女子许嫁曰字。

”尚未出嫁则曰“待字”。

(相关联想)至于“字体”、“字音”、“字据”、“书信” 等义,也都是辗转引申而成的。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省(甲、金文)
《说文》:“省,视也。”“省”的甲文、 金文是形声字,从目生声。 《尔雅· 释诂》:“省,察也。” 《史记· 秦始皇本纪》:“皇帝春游,览 省远方。” 结合《说文》、《尔雅》:《史记》的记 载,可证“省”的本义是察看、视察。
如:州:甲骨文、小篆都是象水中有岛的象形字。 《说文》:“水中可属曰州。”“水中陆地”便 是州的本义。 及:古文表示一只手抓着了前边那个人的后
一、词的本义
1、 什么是词的本义 所谓本义,是指造字时所采用的意义, 而不一定指词最原始的意义。汉语产生的 时代要比汉字产生的时代早得多。在汉字 还没有产生之前的远古时代,汉语的词肯 定会有其更原始的意义,但现在已经无从 考证,因此我们今天所说的本义是相对的, 即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证的最 古的意义,叫做词的本义。即文字产生时 的意义或者说是造字时代的意义
探求词的本义,对学习古代汉语词汇知识,提高古 书阅读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探求词的本义,能帮 助我们以简驭繁地掌握词义系统。抓住了词的本义, 就好比抓住了这个词若干意义的纲,使众多面纷繁 的词义变得简单而有条理,易于掌握。不了解本义, 也就谈不上研究和分析引申义,也不能明白词的假 借义。 在古汉语中,多数情况下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这是 古汉语的特点之一。由于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 体,因此可以我们根据形、音、义统一的原则,从 分析字形、考究语音、考核文献等方面入手,来了 解词的本义。
例如:
(甲骨文) 《辞源》前三个义项是:1、北窗。2、朝向,对着。 3、方向,趋向。 从文字体形看 “向”甲骨文,小篆 ,像房子墙上开有一个窗口。 从文献资料看 《说文》:“向,北出牖也。” 《诗经· 豳风· 七月》“穹室熏鼠,塞向墐户。” 字形与文献相参证,可以判断“北窗”是“向” 的本义。 因为窗子是朝着一定方向的,所以又推演出来 “朝向”、“对着”、“方向”、“趋向”等意 义,这些都是“向”的引申义。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1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1

文言文整体阅读专题复习教学目标:1、掌握常见实词的用法和含义,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2、掌握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整体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

教学重点和难点:1、一词多义和通假字。

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2、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

教学课时:10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词多义和通假字。

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

“道”的本义就是指路途、道路。

[小练习]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1.战则请从2.后因伐木,始见此山3.范增数目项王4.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答案:1、[跟随] 2、 [砍伐] 3、[眼睛] 4、[换取]词的引申义: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它意义。

如“道”本义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

“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小练习]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能举例则举例说明)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本义:“身体”,引申义:①“亲自”(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碴臿以为民先)②“自己”“自身”(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③“身孕”(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④“性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2.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本义:“对男子的美称”,引申义:“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有才能的人”(胜不敢复相士)“士兵”(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2.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本义:“察看、仔细看”引申义:“辅助、辅佐”(无物以相之)“选择”(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辅佐帝王的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词的比喻义: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词的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词的本义 与 引申义

词的本义 与 引申义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由于词义是不断发展的,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止一个意义,因此,词的多义现象是古汉语中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

在本节中,我们就来谈谈古汉语书面语言中词的多义现象的几个重要方面——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一、词的本义1 什么是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也就是从记录词的汉字的字形结构上所反映出来的、并且在古代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得到证明的意义。

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或最早的意义。

这是因为在汉字诞生之前,语言(口头语言)早已产生,某个词在口语中刚出现时究竟表示什么意思,我们无法考证。

据考古发掘,中华大地上早在170万年之前,就有元谋猿人的活动,就有人类社会,就有语言。

而汉字的产生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同170万年相比,五、六千年实在是短暂得很。

我们现在了解古代语言,主要是靠用汉字记录的书面材料。

王力先生说:“所谓古代汉语,实际上就是古书里的语言。

”因此,研究和学习古代汉语,离不开汉字。

在汉字诞生之前的一百六七十万年中,汉语的形态和词的含义,我们无法确切知道。

因此,我们界定的词的本义,是从有记录词的汉字之时算起的,而不是从语言中词的产生之时算起的。

词的本义和词的原始意义之间不能画等号。

对于一个多义词来说,本义在它的所有含义中,居于中心地位,其他含义多数是从本义派生发展出来的,抓住了本义,其他含义也就容易理解。

清儒江沅在《说文解字注·后叙》中指出:“本义明而后余义明,引申之义亦明,假借之义亦明。

”这是对本义与引申义、假借义关系的深刻揭示。

例如,在新版《辞海》中,“题”字共有七个义项,即:①头额;②标识篇首的文字,如“标题”、“篇题”;③题目、问题;④书写、署,如“题字”、“题诗”;⑤品评;⑥章奏;⑦通“提”。

在这七个义项中,“头额”是本义,《说文》:“题,额也,从页,是声。

”《说文》告诉我们,“题”是形声字,它的本义与“页”有关,读音为“是”。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假借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假借义

❖ 其上。”徐灏注笺:“木杪曰末,故于木上作画, 指事。”“木”是个指事字,是在象形字“木”上 加上一个抽象的指事符号来表示的,义为树梢。 《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摇 动)。”意即树梢太大必定折断,尾巴太大难以甩 动。由此,可以断定:“末”的本义是树梢。 秉——《说文》:“秉,禾束也。从又持禾。” 甲骨文作 ,正像以手持禾形,是一个会意字。
❖ 见,便引申出“章奏”之义。义项⑦“提”在意义 上与“题”无关,是音同借用。可见,只要抓住 “头额”这个本义,“题”的其余六个意义就不难 把握。
❖ 正因为本义在理解多义词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古汉语研究者历来重视本义的探讨。我们在 学习中,必须牢牢掌握一些常用词的本义。 2、怎样掌握词的本义 前面谈到,本义是指从记录词的汉字的字形结 构上所反映出来的、并且在古代的书面语言材料中 得到证明的意义;因此,掌握词的本义可以从两个 方面入手:分析汉字的结构和寻找古书用例,并将 两者结合起来。
不能画等号。
❖ 对于一个多义词来说,本义在它的所有含义中,居 于中心地位,其他含义多数是从本义派生发展出来 的,抓住了本义,其他含义也就容易理解。清儒江 沅在《说文解字注·后叙》中指出:“本义明而后余 义明,引申之义亦明,假借之义亦明。”这是对本 义与引申义、假借义关系的深刻揭示。
❖ 例如,在新版《辞海》中,“题”字共有七个义项, 即:① 头额;② 标识篇首的文字,如“标题”、 “篇题”;③ 题目、问题;④ 书写、署,如“题 字”、“题诗”;⑤ 品评;⑥ 章奏;⑦ 通“提”。 在这七个义项中,“头额”是本义,《说文》: “题,额也,从页,
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由于词义是不断发展的,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词都 不止一个意义,因此,词的多义现象是古汉语中十 分常见的语言现象。在本节中,我们就来谈谈古汉 语书面语言中词的多义现象的几个重要方面——词 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例如:行 像十字路口之行 ( háng ),本义是道路。(《诗经 . 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小 路)。
益 本义是水漫出来。(《吕氏
春秋.察今>》:雍水暴益。
3 字 本义是生孩子。(〈论衡〉): 妇人疏字者子活。
需要指出的是:
一,词的本义并非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这 是因为汉语的产生远在汉字产生之前。汉语 历史悠久,至今至少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 而记录汉语的汉字仅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汉 字产生之前.一个词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很 难确切地考察清楚。我们现在所谈的只是有 语言文字材料能证明的词的本义。 二,词的本义也不一定是常用义,同现代汉 语所说的基本意义有区别,特别是那些以假 借方式造成的词更是如此。(例如)
功:本义是工作、事情,如“上入执宫功” (《诗经· 七月》);从工作的结果引申出成 绩和功效义,如“故事半古之人,而功必信 之”(《孟子· 公孙丑上》);从成绩大小、 成效高低引申出成就、功业、事业,如“管 仲晏子之功,可复许平”(《孟子· 公孙丑上 》);再由此引申出功劳,功勋,如“劳苦 而功如此”(《史记· 项羽本纪》)。功的这 些引申义是一个接一个引申出来的。 ①工作,事情——②成绩,功效——③成就, 事业——④功劳,功勋
注意:“基础义” 与“本义”的区 别。
基础义是相对于引申义而言的。大多数情况下,由本义可引申出 多个义项,所以可以称本义为基础义(等同)。但由于词义的发展, 有些词的某些义项用得较普遍,比本义的使用频率要高,成为常用义,
而本义却很少用,而且由这个常用义引申出了很多其它义项,这时本
义就不等同于基础义了。 发:《说文》:“射发也”本义是射出箭。如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 尽心上》) “齐军万驽刘发”(《史记 · 孙吴列传》),这两个

5.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解析

5.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解析

元:甲骨文下边是人,上边突出了人的脑 袋。象形字。《说文》“元,始也。”是 引申义。
(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 面如生。(左传· 僖三十三年)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孟子· 滕文
公下)
• 明代之前用“元来”: 元来不见,他自寻常,无故相逢,却交 烦恼。(唐张鷟《游仙窟》) 元来底许真消息不在弦边与指边。 (元耶律楚材《万松老人琴谱》) 因冲撞了明太祖朱元璋之名,同时他还 一看“元来”就心神不安,坐立不定:暗含 “元朝归来”之意。常用词,过去的文献大 量存在。 朱元璋手下臣子建议变废为改:“原来” 通行天下,“元来”绝迹于世。
食以草具。 请语魏其具,将军旦日蚤临。 缮甲兵,具卒乘。 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 良乃入,具告沛公。
书:写字→文字→书信
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 古者仓颉之作书也。 封书谢孟尝君。
㈡ 从词义引申的内容看,可分: ⒈从具体到抽象。 道:所行道也→途径→方法,手段→学说,道理 朝闻道,夕死可矣。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先王之道,斯为美。 网:捕鱼或鸟兽的工具→广泛搜求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史记太史公自序) 踵:脚后跟→继承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盖踵其事而增华。 被:被子→覆盖→蒙受,遭受→表示被动的助动 词→表被动的介词
⒉从个别到一般。 匠:木工也,…斤所以作器也→指所有手工 业工人,教书匠,文学巨匠 防:堤坝→堵水,防水→堵塞,禁阻,防止 →约束→规范,标准
以防止水。《周礼地官稻人》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以礼义防民。《盐铁论本义》 (君子)行有防表。《荀子儒效》
• 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 相似:斗 酌酒器→斗星 相关:年 收成→四时或十二月构成的时间 相因:危 陡峭,高峻→不稳定→危急,危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本义:
1、大叔完聚,缮甲兵。

兵:武器
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务:努力从事
3、夫子至于是邦也。

邦:国家
4、以立田里。

里:闾里,住处
5、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蹶:僵仆跌倒
6、逮至远鄙郊外之臣。

郊:古代距离国都百里以外的地区
7、有高墙深宫。

宫:房屋
8、百川灌河。

河:黄河
9、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涘:水域的岸边
10、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闻:听到
11、树势五谷。

树:种植
12、陈良,楚产也。

产:生
13、国中无伪。

伪:欺诈
14、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肖:骨肉相似(不肖:不贤,不善)
15、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间:缝隙
16、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

城:城墙
17、俊杰廉悍。

悍:勇敢俊杰:才能出众的人
18、不一引手救,反挤之。

挤:排
19、吾少孤。

孤:幼年丧父
20、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败:毁坏
21、吾未晡食。

晡:申时食(吃晚饭)下午三点~五点
22、泾洲野如赭。

赭:赤土。

23、过岐,朱泚幸致货币。

致:送币:束帛(古代礼物)
24、历亭障堡戍。

历:经过,到过
25、始构堂而奠焉。

构:架材盖屋
26、三宿而后出画。

宿:住宿
27、不省所怙。

怙:依靠
二、引申义
1、三进及溜。

及:到达
2、君子务本。

本:基础
3、过则勿惮改。

过:超过应有的限度,犯错误。

4、父没观其行。

没:死。

5、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

术:方法、技艺
6、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举:推荐、选拔
7、虽然,未闻道也。

闻:通晓
8、门人治任将归。

任:行装
9、疆以其所不能为。

疆:强迫
10、迟速。

迟:缓慢
11、在缧绁中。

缧绁:囚禁
12、养生亡所不致。

亡:失去,没有
13、仅如毛发比。

比:一样(同类)
14、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羞:精美的食品。

奠:傺品
15、卒以货窜名军伍中。

窜:匿,偷偷。

16、皆康疆而早世。

疆:身体强壮
17、彼苍者天,曷者有极。

极:尽头
18、原奉教。

奉:接受
19、如太尉请。

如:顺从
20、因谕曰。

谕:开导
21、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

戢:管束、约束
三、假借字
1、庄公寤生。

寤:“牾”的借字,逆生
2、无使滋蔓。

无:“毋”的借字,不要
3、无庸,将自及。

庸:“用”的借字,不用
4、永锡而类。

锡:“赐”的借字,给予
5、自诒伊。

诒:“贻”的借字,给予
6、桀石以投人。

桀:“揭”的借字,举起
7、不介马而驰之。

介:“ ”的借字,系马尾
8、书策稠浊。

策:“册”的借字,泛指文书、政令
9、羸滕履。

羸:“累”的借字,缠绕、捆绑
10、面目犁黑。

犁:“黧”的借字,黑里带黄的颜色
11、状有归色。

归:“愧”的借字,惭愧、羞愧
12、黄金万溢。

溢:“镒”的借字,二十四两为镒
13、方将其。

:“修”的借字,整治
14、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

单:“殚”的借字,尽
15、选贤与能。

与:“举”的借字,推举
16、蛾子时术之。

术:“述”的借字,学习、实践
17、夏楚二物。

夏:“榎”的借字,树名,即山楸。

18、谷无以盈将恐竭。

竭:“渴”的借字,枯涸
19、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之。

后:“后”的借字
20、自以比于天地。

比:“庇”的借字
21、人卒九州。

卒:“萃”的借字,聚集
22、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豪:“毫”的借字,动物身上的细毛
23、行旅皆欲出于王之。

:“途”的借字
24、放辟邪侈。

辟:“僻”的借字,行为不正
2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斑”的借字,须发半白
26、为丛驱爵者。

爵:“雀”的借字
27、然则从人之性。

从:“纵”的借字,放纵
28、今当试去君上之势。

当:“尝”的借字
29、大意无所拂悟。

悟:“忤”的借字,抵触、忤逆
30、若人有婴之者。

婴:“撄”的借字,触犯、碰到
31、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信:“伸”的借字,屈伸
32、三年不蜚又不鸣。

蜚:“飞”的借字
33、诸侯振惊。

振:“震”的借字
34、髡尝在侧。

尝:“常”的借字
35、糜财单币。

单:“殚”的借字,耗尽
36、厚葬以鬲真。

鬲:“隔”的借字,妨碍、阻隔
37、则听讼不闻。

讼:“诵”的借字,高声念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