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智慧》第七章之6:不患得,亦不患失
作者:散手景春著来源:《透析《论语》智慧》更新时间:2009-3-30 9:02:54 浏
览次数:103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1]?其未得之也,患得之[2];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阳货第十七》
【简注】
[1]鄙夫:见识浅的人。
[2]患得之:此是“患不得之”的意思,据何晏集解,此为当时楚地的俗语。
【意译】
孔子说:“那些见识浅的人,难道可以和他们一起服侍君王吗?他们在未得到职位时,总是害怕得不到;得到职位以后,又唯恐丢掉。如果一心害怕失去职位,那么他就什么事情都可以干得出来。”
【理释】
人的得失,由天道均衡。天道均衡的依据,则是他全程生命德分与罪业的大小。生生世世以下,德大,并不需要太多努力,所得即多;业大,即使千方百计,所得亦少。德与业的多少,又由善恶均衡:行善,必定积德;为恶,必定损德。
患得患失之辈,挂念的只是外物,决非道德的修养。他们没有心法的约
束,便可不论是非以算计,不择手段以攫取,不计后果以争斗。他们与人相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有不可告人的意味,都有争权夺利、狐假虎威、
欺哄瞒骗的倾向。他们对事,并不区分事情的大小、缓急与是非,区分的只
是它与自我得失、荣辱、上下的关系。因此,无论他们身在何处,都会贻害
何处;无论他们心在何人,都会贻害何人。
往往,他们也能得一时之利,逞一时之快,显一时之强。然而,这也正
是上天的安排,安排他们将仅存的一点根基与德分耗尽。而后,因其积重难返、十恶不赦,他们的名利与性命,都将在转眼之间丧尽。既与天道相悖,
必不能在天地之间容身、保命与得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生在世,难免有时会说错话或做错事。其实,有了错误并不可怕,只要勇于承认,坚决改正,就可以避免重犯曾经犯过的错误。有错失知道悔改的人,仍不失为高尚之士。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句名言语出《论语•微子》,大意是说过去的事不可挽回了,将来的事还来得及改正。原文是:“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经过,他唱道:“凤呀!凤呀!为什么你的德行竟如此衰败?已往的事情不可挽回,未来的却还来得及。算了吧!算了吧!现在从政的人物都很危险!”孔子下车,想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使孔子没有能够和他谈。也许这个楚国狂人接舆的形象有点嬉皮士的味道,但是他所唱的内容却是非常非常深刻的,尤其是,“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两句话,其意思也正合于孔子在〈八佾〉篇里所说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的精神。“往者不可谏”就是“遂事不谏”。用我们的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了吧,关键是要把握未来。“来者犹可追”就是指要把握未来。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在我们处理个人生活中的事情或总结人生道路上的成败得失等方面,也是很有意义的借鉴。人生不应该总是为过去所发生的遗憾之事而愧恨或叹息,吸取教训之后就可以避免重犯曾经犯过的错误。以前有一位很有名气的语文老师在教育他的孩子时,拿来一个十分精美的彩色气球,当孩子赞美这个气球的独特造型时,老师故意让他的孩子用力将气球吹得更大一些,结果气球被吹得爆裂掉在地上成了碎片。孩子发出了惋惜声,可是这种惋惜也无法使
气球再恢复原形。老师见状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今后在你的生活中如果发生了无法挽回的事时,请记住这个破碎的气球。”
破碎的气球,使孩子懂得了:过去的已经过去!!!不必为破碎的气球而惋惜!!!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生活不可能重复过去的岁月,光阴似箭,来不及后悔。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要重蹈覆辙。
在短暂的人生中,错过了就别后悔。因为后悔并不能改变现实,只会消弭未来的美好,给未来的生活增添阴影。不慎跌倒了之后躺在地上哭泣终究无用,马上爬起来重新出发才是积极的人生!--贯明
暂时这样了。慢慢编辑。
此句出自《论语》。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正义曰;此章论好学近于仁也。
博,广也。驾,厚也。志,识也。言广学而厚识之,使不忘。切问者,亲切问于己所学未悟之事,不泛滥问之也。近思者,思己历未能及之事,不远思也。若泛问所未学,远思所未达,则于所习者不精,所思者不解。仁者之性纯笃,今学者既能笃志近思,故曰仁在其中矣。
另解(转)
要求学生要有广博的知识,做人和做学问都要立志,而且要志向专一(笃志),不能朝秦暮楚、见利忘义,要坚忍不拔、奋斗到底;后一句讲做学问,据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院士在我校90周年校庆时校训墙揭幕仪式上的讲话,做学问就是要学会怎样问问题,问对了就可以求得正确答案。所谓“切问”,就是经常问,而且要问得中肯;所谓“近思”,就是把问题放在脑子里经常思考。所以李政道院士对复旦学生说:“你们要相信自己,要对‘志’作深刻的考虑。你们的志是什么?心之所向在哪儿?你的志愿在哪儿?将来你要做什么样的事业?这些问题都是年轻人必须考虑的。所以,我觉得复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非常有意义的。”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用简单的语句来解释,博学是从各方面广博的去学习,以开拓知识的范围,笃志
是向远处大处立个志向,立了志向,就要坚定不移,切问是切切实实的问,近思是由近及远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