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智慧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44f9780c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77.png)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言行被记录在《论语》中,成为了后人学习借鉴的宝贵遗产。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人生智慧的教导,这些教导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阐述《论语》中的人生智慧。
一、做人的态度孔子注重做人的态度,他认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意思是君子以德为怀,而小人只顾着个人私利。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德和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和生活。
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心怀仁爱之心,待人诚恳、宽容、有礼貌,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忽视他人的感受。
二、修身养性孔子主张修身养性,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习并时常实践,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吗?这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地学习和修身养性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修养,做到知行合一。
三、尊重他人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了对他人的尊重,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直接,但很多人却常常忽略了它。
只有在对待他人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四、诚信为本孔子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他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告而行,不可则止,不亦善诗乎”,意思是君子不与人争斗,但如果有必要争斗,那就像射箭一样直接而有力。
这告诉我们要坚守诚信,不说假话、不欺骗他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五、知己知彼孔子非常重视知己知彼,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知道与了解之间不如喜欢与欣赏之间来得重要,喜欢与欣赏之间不如享受与喜悦之间来得重要。
这告诉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了解对方的需求和兴趣,并尽量去满足对方的需求和兴趣。
六、尊重老师和学习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了对老师的尊重和学习的重要性,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三个人一起行走的时候,肯定有一个人是我的老师。
这告诉我们要尊重老师的教导,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与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
论语有智慧的名言警句
![论语有智慧的名言警句](https://img.taocdn.com/s3/m/7e53716f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4e.png)
论语有智慧的名言警句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其中包含了许多智慧的名言警句。
下面是一些代表性的例子: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篇》)意思是说,学习并不断地实践,不是很快乐吗?这句话强调了持续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篇》)这句话表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颜渊篇》)这句话强调了对知识的追求不如对实践的热爱,对实践的热爱又不如从实践中获得乐趣。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篇》)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向优秀的人学习他们的长处,对于不足之处则要加以改正。
5.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泰伯篇》)这句话强调了君
子应该坦诚正直,而小人则会因为内心的狭隘和不正直而感到忧虑
和痛苦。
6. 巧言令色,鲜矣仁。
(《卫灵公篇》)这句话指出,虽然巧
言令色可以迷惑他人,但真正的仁德却不能通过表面的伪装来达到。
7.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公冶长篇》)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应该慎重言辞,而在行动上则应该积极迅速。
8.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季氏篇》)这句话强调
了重视了解他人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关注自己是否了解他人,而不
是过于关注他人是否了解自己。
以上只是《论语》中的一部分智慧名言警句,每一句都蕴含着
深刻的道德、哲学和人生智慧,对于指导我们的思考和行为具有重
要的启示作用。
论语中的教育智慧
![论语中的教育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976fcf53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ce.png)
论语中的教育智慧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中国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论语中选取几个典型的教育智慧,分析其内涵,并探讨它们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以激励引导论语中有一则记载:「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沮丧于自己目前的地位,而要思考如何通过努力和付出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成就。
在现代教育中,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者应该以激励引导为原则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从内心产生愿望并主动去追求知识和成就。
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和奖励,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二、「温故而知新」——重视基础知识论语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先温习和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知识。
在现代教育中,这句话提醒我们应该重视基础教育,注重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
只有在基础扎实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从而为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论语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单纯的学习或者思考都是不够的,只有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达到真正的学习效果。
在现代教育中,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者应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唯仁者能好人」——重视道德教育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唯仁者能好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具备仁爱之心的人才能真正取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在现代教育中,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责任心,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不仅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还在道德修养上成为真正的好人。
论语有智慧的名言警句
![论语有智慧的名言警句](https://img.taocdn.com/s3/m/d9e0ac0c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84.png)
论语有智慧的名言警句《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智慧的名言警句。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为你列举一些:1. 学习与修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篇》)意味着学习应该持之以恒,不断反复,才能取得乐趣和成果。
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而篇》)强调言行要真诚,而非虚伪,才能体现仁爱之心。
2. 为人处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篇》)教导人们要对他人怀有同情心和善意,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对待的事情。
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篇》)强调言行要一致,言出必信,行动必果断,遵守诺言。
3. 政治与治国: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雍也篇》)指出君子注重道义和正义,而小人只追求个人利益。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罕篇》)教导君子要保持谦逊和谨慎,而小人则自负而不知止。
4. 友谊与人际关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述而篇》)意味着每个人身边都有可以向其学习的人,我们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篇》)教导人们要对他人怀有同情心和善意,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对待的事情。
5. 教育与修身: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颜渊篇》)强调人要有容忍和宽容的品质,不为他人的无知而生气,才能算得上是君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为政篇》)指出对于知识的追求者不如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人,而能够从中获得乐趣的人更胜一筹。
以上只是《论语》中的一小部分智慧名言警句,这些经典的句子不仅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也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有着积极的影响。
论语的智慧
![论语的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8de1dc1f6edb6f1aff001fe4.png)
《论语》的智慧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么?”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参说:“我每天再三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除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不说费话,言而有信,和一切人都友好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做到这些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古代文献。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东西而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要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
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逾越规矩。
”6、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再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的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危疑不安。
”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究信誉,真不知他怎么办。
论语智慧五则
![论语智慧五则](https://img.taocdn.com/s3/m/6b98eff3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23.png)
论语智慧五则
1."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这句话提醒我
们,君子应当以静为先,通过内心的安静来修身养德,只有淡泊自然,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只有宁静祥和,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
乐趣,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而且,与朋友分享学习的快乐,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
3."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 这句话告诉我们,爱是让对方生命得以延续的力量,而恨
则是让对方生命消逝的力量。
4."求谔谔以至,志慕以至,求学以至。
" 这句话告诉我们,追求真理和智慧,应当有恒心
和坚持,不能轻易放弃。
5."巧言令色,鲜矣仁。
" 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仁者,不是因为巧言和花言巧语而得人
欢心,而是因为他的善良和美德而赢得他人的尊敬。
关于智慧的论语句子
![关于智慧的论语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265866406137ee06eff918d8.png)
关于智慧的论语句子关于智慧的论语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德不孤,必有邻。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三思而后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志当存高远。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d2c6f5cc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0c.png)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文献之一。
论语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论述论语中的一些人生智慧,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一、仁爱之道论语中强调仁爱之道,即待人以仁心,宽容待人,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这一思想对于维系社会和谐、促进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论语·子曰》中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告诫我们要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以仁心待人,不做对他人有害的事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秉持这一理念,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以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二、学习与修身论语中强调学习与修身的重要性。
如《论语·子曰》中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说明了通过学习知识、修身养性可以达到人生的快乐与成就。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不断学习、追求知识,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完善,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治国理政论语中也提及了一些治国理政的智慧。
如《论语·子张》中所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告诫了我们在治理国家时应以德为先,善待百姓,以德征服人心。
在现代社会,政府应具备良好的治理能力,注重人民的利益,倾听群众的声音,以德行和以民众的福祉为出发点,推动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四、勤俭节约论语中也强调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如《论语·子贡》中所言:“麻冕,礼也。
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虽欲从之,末能违也。
”这说明了在生活中我们应当遵循节俭的原则,珍惜资源,崇尚简朴的生活方式。
现代社会,我们应倡导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避免奢侈浪费,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论语中蕴含着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更加深入地研读论语,把其中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改善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提升自我修养,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2ca11e40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e2.png)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论语》这部经典里面,到处都是名言警句,充满着为人处世的智慧。
一、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要想做好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好的心态,往往越是急于求成,就越难取得成功。
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把眼光放大、放远,不能贪图小利。
二、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过去的事,已经无法挽回,就不要再抱怨和后悔,白白浪费时间了;设法处理好正在到来的事情,防患于未然,才是最要紧的事。
三、以约失之者鲜矣。
如果一个人很自律,在生活中能够很好地约束自己,谨言慎行,小心低调,那他犯过错的几率就很小了。
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要为自己设立一个长远的人生志向,然后沿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不会盲目。
如果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就会被眼前的事情所困扰,不能自拔。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贵虽然是人人都喜欢的,但必须是通过正当手段获得的,如果是通过不正义的手段得来的,那这种富贵对于我们来说,就跟浮云一般,没有任何意义了。
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代人做学问,是为了修为自己,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而现在的人做学问,往往是为了做给别人看得,为了找工作,为了升职,为了炫耀,自己却得不到什么真实的受用。
七、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在路边听到一些闲言碎语,不加考证,就到处传播,这是无德的表现。
现在上网方便了,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流言蜚语更多了,就更需要我们小心谨慎,在没有辨别真伪之前,不要四处宣扬。
八、近者悦,远者来。
很多人对外面的人很温和,总是表现出一副谦谦君子的样子,但一回到家就变脸了,对家人态度很恶劣,甚至家暴,这种人很虚伪。
要想真正取得外人的信赖,首先要对身边的人好,能让她们开心幸福了,别人才会来找你。
九、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遇到问题,君子会反省自己,积极改正过错,往往最终会获得人们的称赞。
而小人则会推卸责任,找出各种客观原因,这样既不能解决问题,又有损自己的人品,所以古人常说:“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感悟《论语》的教育智慧
![感悟《论语》的教育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c7352377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cb.png)
感悟《论语》的教育智慧引言概述:《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
它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智慧,对于塑造人格、培养品德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论语》中的教育智慧。
一、培养人的品德1.1 学而篇中的“温故而知新”:《论语》告诉我们,在教育中,应该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学习。
通过温故而知新,我们能够从古人的经验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品德观念和道德修养。
1.2 为人篇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告诉我们,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只有懂得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出有品德的人。
1.3 子路篇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一教育智慧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行动能力,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成为真正有用的人。
二、塑造人的思维方式2.1 先进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够激发他们的思维潜力,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才。
2.2 子罕篇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教育智慧强调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和乐趣感,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3 子路篇中的“君子学道则爱人,学不道则耻人”: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只有通过学习道德和伦理的原则,才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塑造人的行为准则3.1 为政篇中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为社会做出贡献。
3.2 先进篇中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一教育智慧强调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他们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实现目标。
论语中形容智慧的名句
![论语中形容智慧的名句](https://img.taocdn.com/s3/m/e363366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54.png)
论语中形容智慧的名句
《论语》中形容智慧的名句有很多,以下列举一些代表性的例子: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这句话表达了
智者像水一样灵动、乐观,而仁者则像山一样稳重、长寿。
这体现了孔子
对于智慧和道德的理解和追求。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
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是提升个人智慧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
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4.“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
为下矣。
” 这句话说明了孔子对于学习的看法,他认为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又是次一等
的,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这也体现了智慧的不同层次
和获得方式。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中国
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它告诉我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己都不愿做
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也是一种为
人处世的智慧。
这些名句都体现了《论语》中对于智慧和道德的理解和追求,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语》最经典十句话,全是智慧!
![《论语》最经典十句话,全是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e64df8280b4e767f5acfce3a.png)
《论语》最经典十句话,全是智慧!. 《论语》是一部儒家经典,其中包含了许多为人处世的哲理。
一起来体会其中的智慧人生。
. 01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论语·子罕》. 三军中最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
. 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 0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 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
逻辑上是,人之所以有今日之忧,是因为以前没有考虑得长远。
. 03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 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
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论语》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别。
. 0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 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 0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 人们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找他人的缺点,爱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
在与人相处中,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学习之,看到别人的缺点,要加以改进。
. 06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
. “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
孔子把“仁”看作最高的道德修养,且高置于生死之上。
. 0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 这是孔子在考察宇宙,体触万物时生发出的精粹思想,有更为普遍的意义,那就是要我们珍惜时光。
《论语》最经典十句话,全是智慧!
![《论语》最经典十句话,全是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e64df8280b4e767f5acfce3a.png)
《论语》最经典十句话,全是智慧!. 《论语》是一部儒家经典,其中包含了许多为人处世的哲理。
一起来体会其中的智慧人生。
. 01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论语·子罕》. 三军中最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
. 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 0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 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
逻辑上是,人之所以有今日之忧,是因为以前没有考虑得长远。
. 03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 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
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论语》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别。
. 0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 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 0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 人们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找他人的缺点,爱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
在与人相处中,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学习之,看到别人的缺点,要加以改进。
. 06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
. “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
孔子把“仁”看作最高的道德修养,且高置于生死之上。
. 0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 这是孔子在考察宇宙,体触万物时生发出的精粹思想,有更为普遍的意义,那就是要我们珍惜时光。
古文经典论语的智慧启示
![古文经典论语的智慧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2ed584e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d0.png)
古文经典论语的智慧启示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和总结。
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通过对古文经典论语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更可以从中获得应对现代社会挑战的智慧启示。
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中经常强调个人修身的重要性。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修炼,我们才能达到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同时论语也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提醒我们应该尊重和关爱自己的父母。
另外,论语中还提到了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孔子说:“君子事上,小人事下”,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有德行的人应该立志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二、孝道的重要性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孝道的强调是显而易见的。
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孔子说:“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孝道的看重。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不让父母和祖先感到痛苦和愧疚。
这些孝道的教导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同样适用,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交往中,孝道都能够成为我们行为的标准和准则。
三、仁爱与和谐“仁者爱人”,这是孔子一直强调的核心思想。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仁爱为核心,对他人心存善念,以及积极为他人谋福利。
论语中也提到了相互信任、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他强调一个人应该言行一致,以诚实守信为准则,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
四、学习与求知孔子视学习为人生的重要课题,他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不断追求知识的价值。
论语中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我们才能真正获得知识的力量。
孔子还强调:“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告诫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的知识。
五、诚信与正直在论语中,孔子一直强调诚信和正直的重要性。
他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表明孔子对于诚信的看重。
论语中关于智慧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智慧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bd04a013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28.png)
论语中关于智慧的句子
在《论语》中,有关智慧的表述丰富多样,以下摘选几句经典的关于智慧的句子:
1.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这句话意味着了解知识不如热爱知识,热爱知识又不如在其中获得乐趣,强调了智慧不仅限于获取知识,更在于培养对知识的热爱和内在的愉悦。
2.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这句话反映出孔子对人生不同阶段智慧增长的理解,认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智慧也随之加深。
3.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这句话阐述了智慧、仁德和勇敢的内在联系,智慧的人不会困惑,有仁爱之心的人不会忧虑,勇敢的人不会恐惧。
4. 子曰:“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这句话指出行动敏捷、言语谨慎,并且积极向有道德学问的人学习,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这是一种求知与智慧的表现。
5.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这句话虽然讲的是工匠做事的道理,但也体现了做事的智慧,即做好准备,运用适当的方法和工具,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这也是一种智慧行为的体现。
论语的教育智慧
![论语的教育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bbfc53cc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05.png)
论语的教育智慧
《论语》的教育智慧
1、问清事实:《论语》教育智慧的基础就是要求学生“问清事实”,这
是一种培养学生洞察力的重要方法。
《论语》的教育者不经常命令学生,而是经常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推理,去寻找答案,这就
需要学生去培养自己的洞察力,从而使他们能够熟悉事物,掌握真理。
2、谨慎处事:《论语》也鼓励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每一件事,或思考
前要充分地慎重考虑,以免失误行事。
文中出现的“莫行无规矩”,“敏
捷而谨慎”及“屏除清节”等,都是对学生这一要求的强调。
慎重考虑,
把问题考虑清楚,才能把事情做得准确、正确。
3、合理计划:《论语》中也有很多谆谆教诲,比如“图布矩步以至千里”,“唯其可行,安可以止”等等,都是强调计划的重要性,强调事情
有先有后,节奏要慢急,有条有理才可以“至千里”,也就是要做到细
节的追求,把活做规范地完成,而不是一语惊人的难完成的大工程。
4、善待他人:《论语》中也提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
的“学”,也指的是要学习与他人的相处,学会尊重他人,体贴他人,
帮助他人,这是对自己精神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5、勤俭节约:节约也是《论语》教育智慧中重要的元素之一,“百家姓”中的“姓”就是取名以节约资源,而“十万个为什么”中的“十万”,则证明了能节约资源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总之,《论语》是一部充满教育智慧的书籍,它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知识,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更加坚定了自身的价值,培养出独立自主的,能够分辨是非的人格。
论语关于智的句子
![论语关于智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3c8640fb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90.png)
论语关于智的句子智慧与人生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2.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雍也》3.泰伯问于老聃,怎样才算聪明智慧?聂政对他说:“乃心体相安,眼耳体处舒适,鼻口意无旁枝游离,四肢维持中立,此致静而真之精神,帝下垂正之智慧也。
”——《论语·泰伯》4.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第十二》5.君子以祭祀、鬼神、精魂之属食之而不养病者,未之有也。
——《论语·宪问》6.(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先进》7.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先进》智慧与学习学习的态度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学习的方法1.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雍也》2.吾日三省吾身——《论语·里仁》3.泰伯问于老聃,怎样才算聪明智慧?聂政对他说:“乃心体相安,眼耳体处舒适,鼻口意无旁枝游离,四肢维持中立,此致静而真之精神,帝下垂正之智慧也。
”——《论语·泰伯》4.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公冶长》智慧与行为个人修养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第十二》2.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雍也》3.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先进》社会责任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先进》2.君子慎独,不可不慎也;出言有礼,不可不慎也。
——《论语·公冶长》公正与智慧1.君子以友观友,以友导友。
论语关于聪明的句子
![论语关于聪明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d695c775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9a.png)
论语关于聪明的句子聪明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素质,也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聪明的描述和教诲颇多,下面列举一些与聪明相关的句子,以供参考。
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第一》)这句话表达了温故知新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增长知识和扩展智慧。
2.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学而第十五》)这句话强调了对知识的喜爱和乐趣的重要性,只有对所学知识有热情和兴趣,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
3.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学而第十五》)这句话告诫人们学习时要思考,思考时要学习,只有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和智慧。
4.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述而第十一》)这句话教导人们要善于发现和学习他人的优点,同时也要勇于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5.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述而第十三》)这句话通过对知者和仁者的比喻,强调了知识和仁爱的重要性。
聪明的人应该像水一样广泛润泽,仁爱的人应该像山一样坚实可靠。
6.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为政第十二》)这句话告诫人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聪明、仁爱和勇敢。
7.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论语·泰伯第十七》)这句话指出了与女子和小人相处的困难,暗示了聪明人应该慎重选择交往的对象,避免受到不良影响。
8.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学,如礼何?”(《论语·学而第十九》)这句话强调了仁爱和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具备仁爱的品质和不断学习的精神,才能真正理解和践行礼仪。
9.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学而第十五》)这句话强调了对知识的喜爱和乐趣的重要性,只有对所学知识有热情和兴趣,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智慧》第七章之6:不患得,亦不患失
作者:散手景春著来源:《透析《论语》智慧》更新时间:2009-3-30 9:02:54 浏
览次数:103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1]?其未得之也,患得之[2];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
——《阳货第十七》
【简注】
[1]鄙夫:见识浅的人。
[2]患得之:此是“患不得之”的意思,据何晏集解,此为当时楚地的俗语。
【意译】
孔子说:“那些见识浅的人,难道可以和他们一起服侍君王吗?他们在未得到职位时,总是害怕得不到;得到职位以后,又唯恐丢掉。
如果一心害怕失去职位,那么他就什么事情都可以干得出来。
”
【理释】
人的得失,由天道均衡。
天道均衡的依据,则是他全程生命德分与罪业的大小。
生生世世以下,德大,并不需要太多努力,所得即多;业大,即使千方百计,所得亦少。
德与业的多少,又由善恶均衡:行善,必定积德;为恶,必定损德。
患得患失之辈,挂念的只是外物,决非道德的修养。
他们没有心法的约
束,便可不论是非以算计,不择手段以攫取,不计后果以争斗。
他们与人相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有不可告人的意味,都有争权夺利、狐假虎威、
欺哄瞒骗的倾向。
他们对事,并不区分事情的大小、缓急与是非,区分的只
是它与自我得失、荣辱、上下的关系。
因此,无论他们身在何处,都会贻害
何处;无论他们心在何人,都会贻害何人。
往往,他们也能得一时之利,逞一时之快,显一时之强。
然而,这也正
是上天的安排,安排他们将仅存的一点根基与德分耗尽。
而后,因其积重难返、十恶不赦,他们的名利与性命,都将在转眼之间丧尽。
既与天道相悖,
必不能在天地之间容身、保命与得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生在世,难免有时会说错话或做错事。
其实,有了错误并不可怕,只要勇于承认,坚决改正,就可以避免重犯曾经犯过的错误。
有错失知道悔改的人,仍不失为高尚之士。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句名言语出《论语•微子》,大意是说过去的事不可挽回了,将来的事还来得及改正。
原文是:“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经过,他唱道:“凤呀!凤呀!为什么你的德行竟如此衰败?已往的事情不可挽回,未来的却还来得及。
算了吧!算了吧!现在从政的人物都很危险!”孔子下车,想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使孔子没有能够和他谈。
也许这个楚国狂人接舆的形象有点嬉皮士的味道,但是他所唱的内容却是非常非常深刻的,尤其是,“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两句话,其意思也正合于孔子在〈八佾〉篇里所说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的精神。
“往者不可谏”就是“遂事不谏”。
用我们的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了吧,关键是要把握未来。
“来者犹可追”就是指要把握未来。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在我们处理个人生活中的事情或总结人生道路上的成败得失等方面,也是很有意义的借鉴。
人生不应该总是为过去所发生的遗憾之事而愧恨或叹息,吸取教训之后就可以避免重犯曾经犯过的错误。
以前有一位很有名气的语文老师在教育他的孩子时,拿来一个十分精美的彩色气球,当孩子赞美这个气球的独特造型时,老师故意让他的孩子用力将气球吹得更大一些,结果气球被吹得爆裂掉在地上成了碎片。
孩子发出了惋惜声,可是这种惋惜也无法使
气球再恢复原形。
老师见状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今后在你的生活中如果发生了无法挽回的事时,请记住这个破碎的气球。
”
破碎的气球,使孩子懂得了:过去的已经过去!!!不必为破碎的气球而惋惜!!!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生活不可能重复过去的岁月,光阴似箭,来不及后悔。
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要重蹈覆辙。
在短暂的人生中,错过了就别后悔。
因为后悔并不能改变现实,只会消弭未来的美好,给未来的生活增添阴影。
不慎跌倒了之后躺在地上哭泣终究无用,马上爬起来重新出发才是积极的人生!--贯明
暂时这样了。
慢慢编辑。
此句出自《论语》。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正义曰;此章论好学近于仁也。
博,广也。
驾,厚也。
志,识也。
言广学而厚识之,使不忘。
切问者,亲切问于己所学未悟之事,不泛滥问之也。
近思者,思己历未能及之事,不远思也。
若泛问所未学,远思所未达,则于所习者不精,所思者不解。
仁者之性纯笃,今学者既能笃志近思,故曰仁在其中矣。
另解(转)
要求学生要有广博的知识,做人和做学问都要立志,而且要志向专一(笃志),不能朝秦暮楚、见利忘义,要坚忍不拔、奋斗到底;后一句讲做学问,据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院士在我校90周年校庆时校训墙揭幕仪式上的讲话,做学问就是要学会怎样问问题,问对了就可以求得正确答案。
所谓“切问”,就是经常问,而且要问得中肯;所谓“近思”,就是把问题放在脑子里经常思考。
所以李政道院士对复旦学生说:“你们要相信自己,要对‘志’作深刻的考虑。
你们的志是什么?心之所向在哪儿?你的志愿在哪儿?将来你要做什么样的事业?这些问题都是年轻人必须考虑的。
所以,我觉得复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非常有意义的。
”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
用简单的语句来解释,博学是从各方面广博的去学习,以开拓知识的范围,笃志
是向远处大处立个志向,立了志向,就要坚定不移,切问是切切实实的问,近思是由近及远的想。